一、认识什么是《企业大亨》(论文文献综述)
丁丁[1](2021)在《王一亭与20世纪初期海派艺术生态研究》文中提出艺术生态系统主要由“生境”、艺术生产者、艺术消费者和艺术分解者组成,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艺术生态系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单元,而是功能单元,是一个能量互给的循环系统。艺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某种具有稳态的“生境”之中进行着无休止的发展变异过程——生产、消费、分解、接触、碰撞、融合、发酵以及再生产活动。本文将海派艺术家王一亭置于这一结构和运行机制之中,以期考察他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作为艺术生产者,王一亭依靠“母体效应”所携带的艺术生产基因,顺利从一名“寄生种”成长为“优势种”,从“外来种”发展为“建群种”;作为艺术消费者,他能在消费优势种艺术产品的基础上转化为自身的生产养分;作为艺术分解者,他不仅能实现自我分解,也能为其他艺术生物体提供分解养分。除此之外,王一亭还活跃于海派艺术生态“边缘效应”之中。“边缘效应”是不同生态体或群落之间所产生的交叉区域,活动于其间的生物体被称之为“边缘种”。在此结构中,王一亭发挥着“中介者、开辟者、实践者和创新者”的功能。他穿梭于各种“边缘效应带”之间,汲取多元养分,属于典型的“边缘种”。在海派艺术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中,艺术生产群体和艺术分解群体往往以“画会”的形式聚拢在一起,在这一生态体中,评价、广告、定价及售卖机制等都以“垄断”的形式生成,生产机制带有商业化、商标化、量产化的特点。王一亭利用这一机制,有意“隐藏”工商业大亨的身份,以鬻画者的身份融入海派艺术生态之中,并利用人脉、媒体、展览、赞助、话语权等典型的“海派”生产方式,逐步从经济生态中的优势种跻身至艺术生态优势种的行列。尽管王一亭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海派艺术生态当中拥有极其宽广的生态位,但在后世的艺术史书写中,王一亭的生态位与其生存的时代并不成比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王一亭艺术本体的问题。首先,王一亭在诗词、书法等“文人画”要素上的生产能力明显不如其他优势种。从其现存诗题而言,不论质量还是数量,创造性并不高。其次,王一亭稔熟于海派艺术生态的运行机制,也借此机制使自己成长为优势种之一,但艺术产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海派艺术弊端,如应酬化、规模化、商品化、量产化等。在此机制之下,王一亭的艺术产品存在大众化、程式化、自我重复、用笔潦草、应付等“后海派”弊端,最终被当代艺术分解者打上“质粗而文不细”的标签。
蒲毅[2](2021)在《大亨海鲜水产超市营销策略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生鲜市场逐渐发展壮大,大型连锁超市以及互联网巨头迅速涌入该市场,布局线下生鲜超市抢占市场。面对大型生鲜超市的全国性扩张,以及生鲜电商与社区团购的兴起,本土中小型生鲜超市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为了应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迫在眉睫。本文以大亨海鲜水产超市为研究对象,以相关营销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超市的经营现状,找出超市在营销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对超市所处市场环境的分析,对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营销策略进行优化。首先,确定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学习和整理相关理论知识与文献资料,找到论文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4P营销理论、4C营销理论以及STP理论;其次,通过对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营销现状、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超市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发现超市存在销售渠道缺乏管控、产品结构不合理、促销形式单一以及产品定价混乱四方面的问题。最后,运用STP理论对大亨海鲜水产超市所处市场进行市场细分,明确超市的目标市场以及市场定位,针对性的提出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营销策略,包括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策略、基于产品新鲜度变化的价格策略、与顾客交流为重心的促销策略和以便利顾客为中心的渠道策略,同时为了保障营销策略的成功实施,结合超市自身条件提出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对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营销策略进行优化,旨在提升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发展。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似企业在营销策略制定方面提供借鉴。
张建伟[3](2020)在《公司型政党在西方的兴起:原因、影响与走势》文中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大型公司为资源基础创建的公司型政党,开始作为一种新型政党形态出现在东欧、南欧与拉美等地区,其中有些政党甚至赢得大选上台执政。公司型政党的兴起,是西方社会中经济格局的调整、阶级政治的衰落、金钱选举的凸显与商业大亨的参政意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现实而言,公司型政党的兴起导致了权力的高度个人化,同时也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理论而言,公司型政党的兴起挑战了西方的政党理论与民主理论,传统的"国家—社会"关系的二维范式难再适用,须引入"国家—社会—资本"的三维范式,才能更好地分析西方政党的演化逻辑与公司型政党的未来走势。资本力量的不断增强与社会力量的相对衰落,为公司型政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潜在空间,但同时也揭示了西方民主面临着难以摆脱的现实困境。
刘心武[4](2020)在《邮轮碎片》文中研究表明1最近手机"今日头条"上连篇累牍展现许多的肌肉男,特别是腹肌男,但她在生活中却几乎没有见到过一位。在邮轮上她注意观察,甲板躺椅上、泳池中,裸露出身体的男子没有一个近似网络上呈现的,而且,许多臃肿颟顸的肉体总是要跃入她的视野,无从规避。
李圣强[5](2020)在《《周易》经传德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德治思想始于西周之前,殷商也并非无“德”之朝,但德治思想在周朝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天命从大邦殷到小邦周的转移,包括殷商遗民在内的天下臣民需要一个充分合理的解释,否则,天下将不会稳定,政权将不会长久。周统治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天命靡常”的思想,并将天命转移的枢纽系于“德”之上,即天命并非一成不变地佑护统治者已有的政权,而是会依据统治者的“德”进行取舍转移,也就是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统治者用“德”的兴废存亡解释了夏、商、周三代政权的更替,周统治者视“德”为影响王权合法性构建的核心因素。《周易》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是当今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关于《周易》古经作者争论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历代学者分析出的几位可能的作者均是治国者或参与国家治理者,而且都肯定周文王与《周易》有关。文王通过演易、编写卦爻辞和改革易筮系统,使掌握在殷人手中与天地鬼神沟通的渠道和权力转移到周人手中,新的易筮系统的使命就是要向天下宣传“天命更新”的原因和必然性,宣传不同于殷商的以“德”为核心的天命转移思想,周人视“德”为影响王权合法性与持久性的核心要素,而《周易》古经也因此成为了周初统治者为完成其克商、建国及治国理民之大业而宣传其治国思想的最理想的载体,《周易》古经也成为了周初统治者实践其德治思想的主要载体。尽管学界对《周易》古经是否涵有德治思想见解不一,如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周易》古经的德治思想只是后人的解读,但《周易》古经成书的人文语境以及《周易》古经的性质可以提供足够的理由与证据证明《周易》不只是卜筮之书,而是在神秘的卜筮外衣之下体现文王与周公“德义”思想的教化之书、参与治国理民的王者之书。殷周之际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人文意识的觉醒,人的价值在人神关系中得以凸现,“人”在与“天”、“神”的相对关系中逐步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周统治者所讲的“天命”是以“民心”为其内核的,《周易》古经所蕴涵的民本思想与周统治者所推崇的民本思想是一致的,《周易》古经的德治思想,民本思想是基,周人治国理政主体思想中的民本意识在《周易》的卦爻辞中多有体现:《中孚》卦、《革》卦等讲说了孚信于民的意识,《困》卦、《震》卦、《蒙》卦和《家人》卦等蕴涵了“小惩大诫,教民明耻”的意识,《损》卦、《益》卦等讲述了“损上益下,让利于民”的意识,《谦》卦、《比》卦、《临》卦等讲述了“履谦有终,亲比万民”的思想等等。《周易》古经成书于忧患多难之世,“是故其辞危”,忧患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有的道德价值观念、人文价值理想,最早、最鲜明、也最集中地体现于《周易》古经之中。忧患意识,标志着一种根源于高度历史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承担人间危难的悲悯情怀,以及对未来之发展当秉持的戒惧敬畏之心。初爻,位一卦六爻之下,事之始也,与二爻相比,又有不中、无为、不利出行之象,六十四卦初爻之辞对忧患意识体现的最多。处忧患多难之世,可以“潜龙勿用”,可以远难待时,虽不可妄动,但不能消极逃避,《周易》乃王者之书,其中蕴涵着建国者、治国者的理想与策略,《周易》告诫人们处忧患之时要以修德为本,正如孔颖达所云:“以为忧患兴德为本也。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周易》古经中“修德防患”、“进德修业”的思想,在诸卦九五爻之爻辞和《乾》之卦爻辞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而《乾》卦六爻之时位更是描绘了一个完整的正心诚意、修德防患、进德修业的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处忧患之世之时,“潜龙勿用”、远难待时、谨慎思虑、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进德修业、德治天下才是统治者终极之目的。“以德配天”的思想,在西周时期占据了重要的政治地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树立并维护了西周时期统治者的政治权威,是当时治国理民的主要指导思想。周人“以德配天”的思想在《周易》卦爻辞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周易》古经德治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德配天”,在《周易》古经的视野之下,具有“以德配天”精神和视野的人,践行“以德配位”之精神,因循天道,恪守自然规律,参赞天地之化育,以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之境界。《周易》古经与《易传》均有丰富的德治思想,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周易》古经中的德治思想重在具体的德治行为,以德治之术为主,《易传》中的德治思想则以“道”为主,重在建立宏大的德治之大“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周易》古经的德性诠释是《易传》德治思想的核心内涵,从帛书《易传》的记载不难看出,孔子对“祝卜”与“德义”的先后关系问题是很明确的,孔子把人文性的“德义”置于祈神的“祝卜”之前。与《周易》古经一样,民本思想同样也是《易传》德治思想的基础,《易传》认识到了民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易传》认为重民、养民、保民、安民才能成就大业。《易传》认为民众应该受到敬畏,统治者在国家管理过程中当限制王权、反身修德、损上益下、谦对万民、德主刑辅。《易传》把养贤视为效法天道的必然之举,养贤意义重大,它关系到国家管理是否成功。与《周易》古经相比《易传》的德治思想有了更为系统化的发展,而教化则是德治思想得以最终实现的最重要的实践过程。“易与天地准”,“穷理尽性以至于性命”,《易传》指导人们了解天道,使人的行为遵循天道的规范,以天地之大德为最高追求来规范与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同时也是德治思想所要遵循的最根本的依据,“天人合一”是《易传》德治思想的终极追求。德治思想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其极强的实践性。春秋时期,在孔子眼中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探索治世救世之路,拨乱反正、安邦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共同追求,儒家也希望找到有效之策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现实和恢复混乱的社会秩序。《易传》接续《周易》古经,继续讲忧患治国之道,《易传》视忧患意识为立国长久的重要政治智慧。只是《易传》的语言风格与《周易》古经己经有了明显的差异,孔子及其后学的使命感、紧迫感蕴涵在《易传》的德治思想之中,相对于《周易》古经卦爻辞中德治思想的危而隐,《易传》德治思想的表达是直抒胸臆的,《易传》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卫国以德”的立国之策。西周王朝被儒家描绘为礼乐文明昌盛的理想时代,儒家以继承和弘扬周之礼乐文化为己任,对“天”的主宰亦即道德之义尤为关注,这在《易传》中更是深有体现。《易传》本着推天道以立人道的天人合一这一基本理论基础,研究与探索治邦安国之道、治乱兴衰的社会政治规律,而《易传》也反复强调其理论体系的履践性如“成务”、“大业”、“吉凶”等,也就是《系辞传》所云:“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己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这实际上就是指易学在实现国家与社会政治理想方面的具体实践性,而且《易传》的实践性要求是高于儒家其他典籍之上的。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以“克己复礼”为己任,推行其以德治思想为核心的治国方略,虽各路诸侯无一真正信服与实践,虽然儒家德治思想、治国方略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真正实践于治国理民,但儒家对德治思想的探索使渊源于周初的德治思想更为完备与系统化,为西汉时儒家德治思想真正服务和实践于治国理民做好了坚实的准备。《易传》所构建的天人关系及对德治思想之探索为历代王朝之治国理政提供了与时俱进地的、因势乘变的理论上、思想上、哲学上的支持。汉代易学与《易传》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易传》是汉代易学的主要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汉代易学的主流是以“卦气说”为核心内容的象数易学。汉代易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与政治的密切结合,汉代易学与政治的结合体现出易学服务于国家治理的极强实践性。易学既明天道又切人事,汉代易学与政治的结合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参与了汉代新的统治秩序的构建。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基本形成,与这种局面相适应的统治思想呼之欲出,汉代将五经列为官方认可的大经大法,实际上开启了最高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新的政治运行模式。二是基于天人感应、阴阳灾变的神道设教体系的建立。天人之际、阴阳灾变学说最积极的意义在于士大夫阶层可借助“天意”来限制君权、匡救时弊。而《周易》象数易学与阴阳灾变学说合流,作为解释“天意”理论强有力的支持,重塑了新时代的政治伦理道德思想体系,这种蕴涵着丰富德治思想的政治伦理道德思想,以“天意”的名义履践德治思想,对统治者修德标准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神道设教不仅仅是对民众的教化,更重视对统治阶级的警示。三是即使在东汉末年之黑暗统治时期,易学仍不放弃对理想政治制度的追求与探索。东汉末年是圣君贤臣皆无的真空时代,经学则成为统治阶级欺世盗名、谋取私利的工具,如此黑暗环境下注经派象数易学的鼎盛发展证明易学仍不放弃对理想政治制度的追求与探索。东汉易学家尊崇易学圣贤的思想,致力于对《周易》经传文本的的整理和文辞的注释,探究《周易》经传的原始本意,力图重现先王、圣贤的易学思想及其治世之用。四是本于天道的德治思想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自始至终就是《周易》古经特别是《易传》最为本质、最为核心的思想精髓。汉代易学的天人之学承继于《易传》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并继续发扬光大,使易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更臻于完善,此与汉代独尊儒术之确立不无关系,也与两汉的政治需要相适应。天人合一、天人和谐有序是《易传》德治思想实践的终极目标。弘扬易学是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历朝历代中,宋朝集中了最多的贤臣,宋儒排斥佛老的“全身苟圣”、“弃道而忘天下国家”的风气,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的人文情怀是宋儒的突出追求。大多数的宋代易学名家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他们同时也是治国理政的实际参与者、实践者,即亦儒亦吏,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程颐和苏轼等是主要代表。宋代易学家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基于内圣外王思想指导下的实现王道之治的治国理政架构,易学的本质就是要开示开物成务之道,以程颐为代表的宋代易学家认为实现经世外王的王道之治包括三个重要因素:君圣、臣贤与典法。在致力于妥善解决内圣与外王的关系问题上,宋代的易学家各有所偏重,李觐、欧阳修和司马光重外王轻内圣,苏轼则偏重内圣轻于外王,周敦颐和邵雍虽致力于内圣与外王的有机统一但没有实现真正的贯通。二程先生集邵雍、张载和周敦颐等探索成果之大成,致力于对“明体达用”的进一步探索,致力于追求理与事的结合,其易学思想的核心归结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周敦颐是宋代易学从“达用”转到“明体”的关键人物,北宋五子中,程颐长期置身于政治旋涡的中心,其一生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和徽宗五朝,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然有着切身的体会,以程颐为代表的宋代易学家们对内圣外王理想治世模式的追求是执着的,对“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外王事业是坚持不懈的,对经世外王之路的探索是深入的,对君主无意圣王和臣僚互为朋党之残酷现实是无奈和忧患的,实践上的磨难阻止不了宋儒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内圣与外王体用相依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明体者崇德,达用者广业,在易学德治思想体系的构建上,致力于从进德到修业、从内圣到外王的真正贯通。宋代易学家对《周易》经传德治实践的探索达到了先秦以后诸朝之顶峰,致力于实现进德与修业、内圣与外王的贯通,相对于汉唐对《周易》经世致用的看重,宋代易学家们更致力于阐发天人性命的贯通,更看重内圣与外王的统一。夏商周三代,文化一脉相承,有损益有维新,“德”的概念在传承中不断维新。历朝历代自周开创的维新传统没有断绝,各朝各代皆力图将三代开创的文化传统与本朝实际相结合,有传承又着意于创造适合当世的新文化,文化传承与维新的过程中一直维系的核心思想就是德治。周人将“德”确定为构建政权合法性的核心要素和政权转换之根本依据,从而奠定了德治思想的基础,此思想传至后世,绵延不绝,并历久弥新。儒家思想体系的总追求是以达于德为中心,儒家德治思想体系肇始于《周易》古经和周初先王,完善于《易传》等儒家典籍,弘扬于历代儒家。本于天道的内圣外王是儒家德治思想体系的实践性归宿,内圣外王与《易传》所推崇的进德修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一脉相承的。内圣、进德、厚德载物是本于天道的形上的道德追求,外王、修业、自强不息是在道德追求指引下的德治实践。肇始于易学的儒家德治思想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组成部分:遵循天道的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作为政治的基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齐治平、以民为本、德主刑辅、富民安人等等则是具体的德治知行合一之实践;而教化则是德治思想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实践过程,既包括了进德与内圣的过程,也包括了修业与外王的过程。德治思想及其实践也不可避免地存有其局限性,历朝历代处于不同的统治目的,其德治思想的具体实践各有不同,《史记》中对当时朝廷的提倡儒术,常用一个“饰”字来描述,指出儒术在很多状态下仅仅用来作专制政治的装饰之用。也有统治者有“泛道德化”的倾向,认为道德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还有一种倾向是从德治走向了人治。德治思想及其实践局限性的原因既包括儒家自身的因素也包括后世统治者的因素。从儒家来说,后世儒家可能是认识到了先秦儒家的教训,即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一个诸侯国真正地实践过儒家的德治思想,后世儒家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重新处理了儒家与统治者的关系,即从先秦儒家的劝谏统治者发展到后世儒家的顺应统治者。如果走向了人治的方向,则德治的实践就会过多地依赖最高管理者之“德”,如果最高管理者不贤无德,那德治思想的真正实践是不可能完成的。从维系社会、治国理民的角度来看,道德教化不是德治的全部,德治与法治也不是并行的互不干涉的两套体系,德治与法治同为政治的两翼,二者是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来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维护国家治理。当然,德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德治思想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对德治思想内涵的探讨是永远具有价值而且是永无止境的。
李春平[6](2020)在《《统治澳大利亚》(第八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文化灿烂多样,如何让人们感受不同文化之美,是译者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推动翻译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澳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澳大利亚一直对研究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促进中澳两国之间的交流,各种相关文化的翻译应得到广泛关注。这是一篇关于统治澳大利亚第八章的英汉翻译项目报告。该翻译材料由内森·霍利尔组织收集的,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澳大利亚的统治阶层。本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作者以弗米尔的目的论为指导,该理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整个过程。根据目的论的三大原则:目的论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分析总结,译者从词与句的角度出发,采用增词法、省词法等,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句子的处理困难和解决方法。作者希望利用这些经验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刘亚宁[7](2020)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子夜》称谓语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子夜》中关于人的称谓语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文本中的称谓语进行归类分析,以及从情景语境的角度探究称谓语在语言交际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最后探究出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环境特点。第一部分为绪论。在这一部分中,笔者主要对文章的选题缘起和意义、研究对象的确定过程、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以及语料来源等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其中研究现状部分,主要从专着称谓语、专书称谓语、非专书称谓语、《子夜》中的称谓语研究四个方面进行描写和分析,对学界的研究成果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二部分为《子夜》中称谓语概述。这一部分对《子夜》中所包含的称谓语进行了归类分析。首先根据称谓语的使用范围与对象将其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别。在亲属称谓语中,以自己为参照,将亲属人物划分为长辈、同辈和晚辈,将亲属称谓语划分为晚辈对长辈的称谓语、长辈对晚辈的称谓语和同辈之间的称谓语。在社会称谓语中,根据人们在社会中是否将亲属之间使用的称谓语延伸到社会中,将社会称谓语分为拟亲属称谓语与非拟亲属称谓语。在拟亲属称谓语中仿照亲属称谓语的归类情况,将其分为晚辈对长辈的称谓语、长辈对晚辈的称谓语和同辈之间的称谓语。在非拟亲属称谓语中,将称谓语按照其来源与含义分为文化、经济和军政三种类别。第三部分为情景语境中的语域理论与称谓语的相关研究。这一部分以韩礼德情景语境研究中的语域理论为依据,探究不同事件的话语范围、多样性的话语基调、不同的话语方式对称谓语的制约与影响。此处对《子夜》中称谓语在交际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进行交际活动。第四部分为通过称谓语看当时的社会特点。这一部分是在前文所分析的《子夜》中所包含的称谓语类型与影响使用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语言学理论支撑下来窥探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上海地区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社会特点。第五部分为结语。首先,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子夜》中所包含的称谓语情况、在交际活动中影响称谓语使用的相关因素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特点。之后,简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日常交际活动以及特定社会时期相关研究的作用。最后,指出了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焦雅婷[8](2020)在《好莱坞犹太人对反犹主义的回应(1938-1947)》文中研究指明好莱坞犹太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创立了好莱坞制片厂体系和明星制度,几乎掌控着美国电影制作的话语权。然而,事业的成功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并没有使他们免受反犹主义袭扰,自20世纪30年代纳粹上台后,他们所面临的来自欧美的反犹主义攻击更加猛烈。在种种因素作用下,好莱坞犹太人充分利用职业特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反犹主义发起抗争。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数据、新闻报道、电影素材等资料进行梳理整合,从以下几个层面对1938-1947年好莱坞犹太人回应反犹主义问题进行探究。首先,笔者回顾了好莱坞犹太人遭受反犹主义攻击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犹太移民抓住机遇投身美国电影业,他们创造了好莱坞,并逐步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反犹主义阴影始终伴随着犹太人。1938年11月,德国“水晶之夜”惨案使欧洲犹太人面临巨大生存危机,而这时反犹主义高潮也席卷全美,因此好莱坞犹太人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反犹主义攻击。其次,笔者探究了好莱坞犹太人对反犹主义的态度为何从回避转变为回击。好莱坞犹太人大多以回避态度来面对反犹主义,但这反而使反犹主义攻势日益加强。亲身经历反犹事件催生出反抗意识,大屠杀增强犹太身份认同,加之美国犹太人社会地位提高和安全感不断增强等因素,都促使好莱坞犹太人改变对反犹主义的态度,逐渐由回避转向回击。再次,笔者梳理了好莱坞犹太人采取多种途径回应反犹主义的举措和过程。好莱坞犹太人与反犹主义的较量既出现在电影业内,也出现在电影业外。比如,他们在“奈伊听证会”上与持反犹立场的孤立主义者正面较量;通过制作战争题材影片向公众揭露纳粹反犹暴行;组织和参与对抗反犹主义的活动;以及将美国社会的反犹主义现象搬上银幕等。最后,笔者评价了好莱坞犹太人在1938-1947年回应反犹主义所产生的影响。在与反犹主义较量的十年中,好莱坞犹太群体的犹太身份认同得以增强,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也影响到美国公众对犹太人的态度,有利于削弱美国的反犹主义。1948年,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好莱坞犹太人对反犹主义的回应出现新形势。
孙瀚文[9](2020)在《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色研究》文中提出喀左紫砂矿藏资源丰富,为紫砂壶制作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喀左紫砂制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但紫砂壶受关注度最高,特色最鲜明。通过探索喀左紫砂的制作历史,阐述喀左紫砂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初步发展期、相对成熟期、快速发展期、衰退转向振兴期四个发展阶段。以喀左玉龙紫砂壶为例,探索其传统壶型与创新壶型的艺术特色。研究表明,喀左玉龙紫砂壶传统壶型中,光货类造型注重线条变化、雕塑类造型突出陶刻技法、花货类造型讲究自然生动;创新壶型突显蒙古族传统文化、表现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出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由此可见,制壶大师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其壶型的艺术特色也各异。研制一把新的玉龙紫砂壶,可以综合考虑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精神的表达,结合中国传统画论中“应物象形”的理论,创新设计不同造型的紫砂壶,能够引起广大民众的认同。秉承喀左玉龙紫砂壶的艺术特色才能让它与众不同,脱颖而出,才能在紫砂壶行业中经久不衰。因此,以徐振海为代表的制壶大师们应该不断加强书法、篆刻学习,建立校企合作,突出喀左玉龙紫砂壶的装饰效果;多方勘探并研用喀左紫砂泥料,恢复辽金柴窑烧制方法,彰显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非遗”特色;以生产性保护、前店后厂的形式进行营销推广,反哺喀左玉龙紫砂壶制作,结合广大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创意设计喀左玉龙紫砂壶新造型。
刘津竹[10](2020)在《马里奥·普佐《教父》系列与张成功《黑色》系列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美都曾诞生、孕育、发展了带有本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黑社会组织。犯罪集团在不同领域进行交叉渗透,对所处时代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而马里奥·普佐(以下简称马里奥)与张成功,以黑社会为原型的小说创作,就是对这段罪恶血腥历史的回忆与再现。深度解读“人”这一行为主体在社会环境下的恶化。阅读并深思这类带有黑色元素的文学作品,对个人奋斗、社会批判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拟从平行研究角度,分三步论述二者异同。第一部分,比较中国、美国黑帮诞生的不同缘起,这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根与源,是小说内容得以立足的大背景。立足中美异质的社会、历史、地理背景,通过文学分析,阐释异质原因。深入探析作家对社会的批判,严苛、混沌、无序的社会,导致犯罪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是社会固有缺陷导致的。第二部分,比较二者小说创作的内容形式异同。通过不同形态类比与细读方式,深入探讨作品内涵为世道人心带来的非凡张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黑帮已然适用达尔文社会进化论,社会底层暴力革命就必然涉及对既有社会秩序的反叛,侵犯固有阶层既得利益,战斗群体搅乱世界,最终被社会正义裁决。第三部分,比较二者文学性的内涵与外延。从人性、政治、哲学角度,站在文化分析高度,探讨二者小说创作的可借鉴性与宣泄净化意义,披露人性恶本质。性本恶滋养犯罪,浮华奢靡环境中,人性贪婪展露无疑。黑白相生,美丑与共是不可分割矛盾体,对真善美的执念,坚信因果轮回,邪不压正,体现正义光明的生存法则。综上所述,马里奥与张成功以黑社会为主体的通俗文学创作,是对人性的思考,是关于人的研究,更是对人性遭难的批驳与反馈。目前研究多为单向论述,没有全面系统的比较阐述,本文运用平行研究等外部研究方法,涉及文学社会学。笔者拟从宽角度、多侧面、广视阈,综合理清二者小说系列的主旨架构。
二、认识什么是《企业大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识什么是《企业大亨》(论文提纲范文)
(1)王一亭与20世纪初期海派艺术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Content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问题、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王一亭与海派艺术生态系统的组分 |
第一节 海派艺术生态中“非艺术环境”的变化 |
一、海派艺术生态之土壤:近代上海城市生态体系的形成和财富的聚集 |
二、上海文化生态的“现代性” |
三、王一亭及家族在“非艺术环境”中的应对策略 |
第二节 作为艺术生产者的王一亭 |
一、王一亭与“母体效应” |
二、从“寄生种”到“伴生种” |
三、从“伴生种”到“优势种” |
第三节 作为艺术消费者的王一亭 |
一、王一亭艺术消费中的审美认同 |
二、王一亭艺术消费中的审美转型 |
第四节 作为艺术分解者的王一亭 |
一、王一亭在艺术生态中的自我分解 |
二、王一亭与海派分解群体的关系 |
小结 |
第二章 王一亭与海派艺术群落的“边缘效应” |
第一节 “边缘效应”一: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过度带 |
一、海派艺术生态中传统与现代之“熵” |
二、王一亭与艺术市场中的“边缘效应” |
三、王一亭与艺术本体中的“边缘效应” |
第二节 “边缘效应”二:日本艺术群落的影响 |
一、日本艺术分解者和消费者对海派艺术生态的影响 |
二、王一亭:海派艺术生态中的“边缘种” |
第三节 “边缘效应”之三:王一亭与西方艺术生态 |
一、王一亭的“综合艺术”实验——摄影与笔墨的融合 |
二、王一亭与中西画法间的“边缘效应” |
三、王一亭与油画“民族化” |
小结 |
第三章 王一亭与海派艺术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
第一节 海派艺术生态的自维性和调节功能 |
一、从“通都”到“沪上”:艺术种群的“大迁徙” |
二、从“野”到“文”:海派艺术分解群体的自维性 |
第二节 海派艺术生态系统运行方式的形成 |
一、艺术消费机制的形成 |
二、艺术生产者的循环生产 |
三、分解群体及分解方式的形成 |
第三节 王一亭在海派艺术生态运行机制中的角色 |
一、王一亭与海派艺术的消费机制 |
二、王一亭与海派艺术的分解机制 |
三、王一亭与海派艺术的生产机制 |
小结 |
第四章 王一亭在海派艺术生态中的生态位 |
第一节 王一亭在海派艺术价格体系中的生态位 |
一、艺术品价格的生态位属性 |
二、王一亭“画润”与生态位 |
第二节 王一亭在艺术史中的生态位 |
一、中国传统画学史中的生态位 |
二、王一亭与《海上墨林》 |
三、 “现代”艺术通史中的生态位 |
四、王一亭在近现代及海派艺术史中的生态位 |
第三节 王一亭艺术史生态位的再厘定 |
一、王一亭艺术史生态位的时空维度 |
二、王一亭艺术“产品”的生态位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2)大亨海鲜水产超市营销策略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和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工具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4P营销理论 |
2.1.2 4C营销理论 |
2.1.3 STP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相关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介绍 |
3.1.1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简介 |
3.1.2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人员配置情况 |
3.1.3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销售状况 |
3.2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营销现状 |
3.2.1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产品构成 |
3.2.2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价格策略 |
3.2.3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渠道建设 |
3.2.4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促销手段 |
3.3 射洪市海鲜水产消费者问卷调查 |
3.3.1 问卷调查目的 |
3.3.2 问卷设计 |
3.3.3 问卷调查统计与总结 |
3.4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营销问题分析 |
3.4.1 销售渠道缺乏管控 |
3.4.2 产品结构不合理 |
3.4.3 促销形式单一 |
3.4.4 产品定价混乱 |
第四章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科技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威胁 |
4.2.4 替代产品的替代能力 |
4.2.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分析 |
4.3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内部环境分析 |
4.3.1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能力分析 |
4.3.2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资源分析 |
4.4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的营销环境总结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4.3 机会分析 |
4.4.4 威胁分析 |
第五章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营销策略的优化方案 |
5.1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STP分析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营销策略组合的优化 |
5.2.1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策略 |
5.2.2 基于产品新鲜度变化的价格策略 |
5.2.3 与顾客交流为重心的促销策略 |
5.2.4 以便利顾客为中心的渠道策略 |
第六章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营销策略优化的实施与保障 |
6.1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营销策略的实施 |
6.1.1 前期准备 |
6.1.2 实施步骤 |
6.2 大亨海鲜水产超市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 |
6.2.1 加强客户需求调研 |
6.2.2 建立专业的采购团队 |
6.2.3 注重员工技能培训 |
6.2.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射洪市海鲜水产消费者调查问卷 |
致谢 |
(3)公司型政党在西方的兴起:原因、影响与走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司型政党的兴起及其研究 |
二、公司型政党的概念与特征 |
(一)公司型政党的概念 |
(二)公司型政党的特征 |
第一,严重依赖公司资源。 |
第二,政党领袖个人主导。 |
第三,内部组织结构失衡。 |
第四,竞选策略公司化。 |
三、公司型政党兴起的原因 |
(一)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与巨型公司的崛起 |
(二)阶级结构与政党体系发生变化 |
(三)选举成为越来越昂贵的权力游戏 |
(四)商业大亨的政治参与动机愈发强烈 |
四、公司型政党兴起的影响与挑战 |
(一)对西方政治与经济的现实影响 |
(二)对西方政党理论的挑战 |
(三)对西方民主理论的挑战 |
五、结语:公司型政党的走势与前景 |
(5)《周易》经传德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周易》经传德治思想的意义 |
二 《周易》经传德治思想研究情况综述 |
三 本文的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德”与殷周之际王权合法性的构建 |
一“政治上革命,文化上维新”,周对殷商的继承与发展 |
(一) 法先王 |
(二) 周承殷制 |
(三) 盛德必百世祀 |
二 商周人神关系的演变与周初的人文觉醒 |
(一) 巫觋政治 |
(二) 商人的鬼神观 |
(三) 从卜与筮的差异看商周人神关系的变化 |
三 “德”是影响王权合法性的核心因素 |
(一) 殷商并非无德 |
(二) 殷鉴与保民思想 |
(三) 周人天命思想中的“德性基因” |
(四) 周人对王权合法性的认识 |
第二章 《周易》古经的德治思想 |
一 《周易》是王者之书 |
(一) 关于《周易》古经作者及成书时间的争论 |
(二) 关于《周易》古经哲理性的争论 |
(三) 关于《周易》“德义”思想的疑问 |
(四) 《周易》是指导治国理政实践的政典 |
二 《周易》古经的“德”释义与民本思想 |
(一) “孚”信于民,利涉大川 |
(二) 损上益下,让利于民 |
(三) 履谦有终,亲比万民 |
(四) 小惩大诫,教民明耻 |
三 以修德为核心的忧患意识 |
(一) 诸卦初爻蕴涵的忧患意识 |
(二) 忧患之时,修德为本 |
四 德位相配 |
(一) “天命靡常”与“以德配天” |
(二) 以德配位 |
第三章 《易传》的德治思想 |
一 从孔子易学观的转变看《易传》的以“德”释易 |
(一) 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
(二)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易学观的转变 |
(三) 《易传》对《周易》古经的德性诠释 |
二 德治的依据——天地之德 |
(一) 《易》与天地准之“天” |
(二) 天地之大德曰生 |
三 《易传》的民本思想 |
(一) 劳民劝相 |
(二) 裒多益寡,施禄及下 |
(三) 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
(四) 德主刑辅 |
四 《易传》的教化思想 |
(一) 神道设教 |
(二) 《彖传》的教化思想 |
(三) 《象传》的教化思想 |
五 《易传》的修德思想 |
(一) 《易传》认为《易经》是圣人以“德”治天下之书 |
(二) 从《系辞传》“三陈九德”看“修德” |
(三) 损上益下,修德思想发端于对王权的限制 |
六 《易传》德治思想的终极追求 |
(一) 顺天应人 |
(二) 天人合一 |
第四章 《周易》经传德治思想的政治实践 |
一 “礼崩乐坏”时代,《易传》对恢复社会秩序的探索 |
二 汉代易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 |
(一) 易学与汉代统治秩序的构建 |
(二) 易学与汉代的神道设教 |
(三) 东汉易学家对理想政治制度的追求与探索 |
(四) 本于天道的德治思想的构建 |
三 宋代易学的政治实践 |
(一) 教化是德治思想最重要的实践过程 |
(二) 内圣外王与进德修业是一脉相承 |
(三) 宋代易学对“内圣”的追求和“外王”的实践 |
第五章 德治思想的实践意义和局限性 |
一 德治思想的实践意义 |
(一) 《易经》,是为廉吏谋修身,非为贪官谋私利 |
(二) 重视“关键少数”的道德建设引领作用 |
(三) 文王克商方略对当下内政外交的借鉴意义 |
二 德治思想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一) 古籍 |
(二) 现代着作 |
(三) 相关论文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统治澳大利亚》(第八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lations |
1.3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4 Purpose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
2.1.1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Theory |
2.1.2 The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
2.1.3 Translation Schedule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2.1 Formulation of Glossary |
2.2.2 Implementation of Translation Schedule |
2.3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Case Analysis |
3.1 Lexic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Guided by Skopos Theory |
3.1.1 Amplification of Words |
3.1.2 Omission of Words |
3.1.3 Domestication in Translation |
3.2 Sentenc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Guided by the Coherence Principle |
3.2.1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
3.2.2 Inversion |
3.2.3 The conversion of Passive and Active Voices |
3.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Idioms Guided by the Fidelity Principle |
3.3.1 Liberal Translation |
3.3.2 Borrowing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4.2 Limitations and Proposal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Appendix Ⅱ Glossary |
Acknowledgements |
(7)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子夜》称谓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现状 |
(一)专着称谓语研究 |
(二)专书称谓语研究 |
(三)非专书称谓语研究 |
(四)《子夜》的称谓语研究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七、语料来源 |
第一章 《子夜》称谓语概述 |
第一节 亲属称谓语分类 |
一、晚辈对长辈的称谓语 |
二、长辈对晚辈的称谓语 |
三、同辈之间的称谓语 |
第二节 社会称谓语分类 |
一、拟亲属称谓语 |
二、非拟亲属称谓语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情景与称谓语 |
第一节 不同事件性质的话语范围制约称谓语的使用 |
一、讨论性话语范围与称谓语 |
二、目的性话语范围与称谓语 |
第二节 多样性的话语基调制约称谓语的使用 |
一、权势地位与称谓语 |
二、接触频率与称谓语 |
三、情感态度与称谓语 |
第三节 不同的话语方式制约称谓语的使用 |
一、口语中的称谓语 |
二、书面语中的称谓语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过称谓语看当时的社会特点 |
第一节 从称谓语看当时的文化 |
一、等级礼仪文化 |
二、民主平等思想 |
第二节 从称谓语看当时的经济 |
一、社会群体矛盾激烈 |
二、有钱人士热衷投机 |
第三节 从称谓语看当时的政治 |
一、缺乏强有力统一政权 |
二、军政保障少数人利益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本文结论 |
(一)称谓语的分类情况 |
(二)交际活动 |
(三)20 世纪30 年代的社会特点 |
二、本文研究的作用 |
(一)对交际活动的作用 |
(二)对特定社会时期相关研究的作用 |
三、本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好莱坞犹太人对反犹主义的回应(1938-194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二)相关文献及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好莱坞犹太人遭受反犹主义攻击的背景 |
(一)好莱坞犹太群体的崛起 |
1.犹太人与美国电影业 |
2.好莱坞犹太人的群体特征 |
(二)欧美反犹主义的演变与表现 |
1.欧洲反犹主义的演变 |
2.美国出现反犹主义的原因及表现 |
二、好莱坞犹太人对反犹主义由回避到回击的转变 |
(一)好莱坞犹太人对反犹主义的忍让与回避 |
1.对反犹主义忍让的原因 |
2.避免与反犹主义正面较量 |
(二)促使好莱坞犹太人选择抗争的因素 |
1.亲历反犹事件催生反抗意识 |
2.大屠杀与犹太身份认同的增强 |
3.社会地位提高与安全感的建立 |
三、好莱坞犹太人对反犹主义的回击 |
(一)应对孤立主义者的反犹主义攻击 |
1.孤立主义者对好莱坞犹太人的指控 |
2.好莱坞犹太人在“奈伊听证会”上做出回击 |
(二)以战争题材电影揭露纳粹的反犹暴行 |
1.美国参战前自发制作战争片 |
2.美国参战后与政府公开合作 |
(三)组织和参与对抗反犹主义的活动 |
1.建立好莱坞反纳粹联盟 |
2.集会演出吸引公众关注 |
3.个人筹集资金的活动 |
(四)以电影批判美国社会的反犹主义 |
1.将美国社会的反犹主义搬上银幕 |
2.克服电影行业内外的反对声 |
四、好莱坞犹太人回应反犹主义之影响 |
(一)对好莱坞犹太群体内部的影响 |
(二)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三)好莱坞犹太人与反犹主义抗争的新形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论文的创新点 |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五)本论文的意义和价值 |
一、喀左紫砂制作历史探源 |
(一)喀左紫砂的初制 |
(二)喀左紫砂制作的发展变迁 |
(三)喀左紫砂振兴发展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
(四)喀左玉龙紫砂制作简况 |
二、喀左玉龙紫砂壶的传统造型艺术特色 |
(一)光货类造型注重线条变化 |
(二)雕塑类造型突出陶刻技法 |
(三)花货类造型讲究自然生动 |
三、喀左玉龙紫砂壶的创新造型艺术特色 |
(一)突显蒙古族传统文化 |
(二)表现独特的地域文化 |
(三)展现丰富的精神文化 |
四、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色思考 |
(一)深入学习,丰富喀左玉龙紫砂壶装饰特色 |
(二)秉承传统,彰显喀左玉龙紫砂壶“非遗”特色 |
(三)生产性保护,延续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马里奥·普佐《教父》系列与张成功《黑色》系列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意义与方法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以黑社会为原型的小说创作界定 |
1 马里奥与张成功文学创作背景比较 |
1.1 从西西里漂流至美国的黑手党 |
1.2 因中国大陆战乱而群集的黑社会 |
2 马里奥与张成功小说内容形式比较 |
2.1 教父世界里的“反英雄式”移民 |
2.2 黑帮漩涡中的“反社会式”暴民 |
2.3 黑帮文学中邪不压正的必然结局 |
3 马里奥与张成功小说内涵与外延比较 |
3.1 揭橥人性沦丧的暴力“原罪”主题 |
3.2 欲望燃烧与权力毁灭的悲剧主题 |
3.3 美丑对照、雅俗双轨的批判文学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认识什么是《企业大亨》(论文参考文献)
- [1]王一亭与20世纪初期海派艺术生态研究[D]. 丁丁.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大亨海鲜水产超市营销策略的优化研究[D]. 蒲毅. 兰州大学, 2021(12)
- [3]公司型政党在西方的兴起:原因、影响与走势[J]. 张建伟. 政治学研究, 2020(05)
- [4]邮轮碎片[J]. 刘心武. 当代, 2020(04)
- [5]《周易》经传德治思想研究[D]. 李圣强. 山东大学, 2020(12)
- [6]《统治澳大利亚》(第八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春平.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7]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子夜》称谓语研究[D]. 刘亚宁.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好莱坞犹太人对反犹主义的回应(1938-1947)[D]. 焦雅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喀左玉龙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特色研究[D]. 孙瀚文. 渤海大学, 2020(05)
- [10]马里奥·普佐《教父》系列与张成功《黑色》系列比较研究[D]. 刘津竹. 辽宁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