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渊散射装置

布里渊散射装置

一、关于布里渊散射的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高艳,李严蕾,邢化东,黎昕,郑宏军,白成林,胡卫生,许恒迎,尹莹欣,董秋焕[1](2022)在《模分复用光传输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结合课题组开展的通信领域研究热点模分复用方面的部分工作,比较系统、深入地分析讨论了模分复用光传输研究过程中相对经典的部分研究工作和最新进展,以模式复用器和解复用器的发展为主线,分类讨论了准单模少模光纤单跨距传输、准单模少模光纤控制环传输、基于分立模式复用器和解复用器的少模光纤单跨距传输、基于分立模式复用器和解复用器的少模光纤控制环传输、基于平面光转换模式复用器和解复用器的少模光纤传输、基于3D波导模式复用器和解复用器的少模光纤单跨距传输、基于3D波导模式复用器和解复用器的少模光纤控制环传输、基于光子灯笼的全光纤复用器的少模光纤单跨距传输、基于光子灯笼的全光纤复用器的少模光纤控制环传输、基于全光纤耦合器的少模光纤单跨距传输、基于全光纤耦合器的少模光纤控制环传输;最后,给出了本课题组近期合作研究工作中的准单模少模光纤长跨距传输、单通道信号少模光纤传输研究、多通道波分复用信号少模光纤传输研究。

张素文[2](2021)在《基于光纤布里渊散射的相干光谱分析研究》文中指出

李天夫[3](2021)在《微纳光纤的布里渊增益谱特性及其温度增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楚琦[4](2021)在《基于布里渊和瑞利散射双机制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宁宁[5](2021)在《BOTDA系统的散射谱快速去噪和特征提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覃禹让[6](2021)在《高速光WDM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及其补偿》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和新兴产业的喷涌而出,通信网络逐渐进入到了流量大爆炸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在线教育、网络直播等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应用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在快速增长。数据传输方面对传输速率、传输距离、传输带宽展现了更高的需求,在高速传输的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将受到更严重地非线性效应的影响,如何更高效地完成对传输损伤的补偿显得尤为重要。而波分复用系统(WDM)是应用最广泛的传输系统之一,其能够提高信道容量和带宽的特性,也恰恰满足了新一代光通信数据传输需求。本论文重点研究了相干光WDM系统中非线性效应的估计模型、用于非线性补偿的数字反向传输算法和能够提高信道容量和频谱效率的概率整形技术。提出了一种简化的非线性效应估计模型、改良的自适应数字反向传输算法和概率整形与反向传输算法的融合方案。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相干光WDM系统的概念和理论模型,重点研究了相干光WDM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提出了相干光WDM系统的简化噪声估计模型,该方案创新点为大大简化了非线性噪声的计算复杂度,仿真研究了常规光WDM系统与弹性光WDM两种系统中噪声的估计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简化噪声模型在简化了复杂度的同时也很好地对系统中的噪声进行估计。(2)研究了用于非线性损伤补偿的数字反向传输算法,提出了基于二分的自适应数字反向传输搜索方案,该方案的创新点是在未知传输链路参数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二分搜索的方式计算出最佳的非线性参数,并大大减少补偿的计算复杂度。仿真对传统DBP算法与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可在未知传输链路参数的情况下对传输损伤进行补偿,相对于传统方式有良好的补偿效果,计算复杂度大大降低。(3)研究了概率整形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整形和数字反向传输算法的联合补偿方案,该方案创新点在于通过两者的融合补偿,能够在提高传输的信道容量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补偿效果。仿真研究了联合补偿方案的传输性能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取合适的参数条件下,该补偿方案能够在接近传输的互信息极限的条件下,同时有着良好的传输性能。

徐婷婷[7](2021)在《光纤传感系统中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分布式光纤传感是一种可以对各种工业、民用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状态监测的优良传感技术,针对结构复杂、空间尺寸大、隐患发生位置较为随机、检测环境恶劣的大型设施监测,展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相应的控制模块来实现对传感系统的实时监测以及各个设备间交互的控制。论文采用STM32型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同时将Web研发技术与嵌入式相结合,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将硬件控制、系统监测、数据处理集成为一体的光纤传感系统控制模块。该模块具有维护成本低,UI界面布局合理清晰的特点,提高了光纤传感系统的易用性,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使用体验。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设计并实现了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控制模块。本文将控制模块分为嵌入式、上位机两部分分别进行开发设计。其中嵌入式部分实现对硬件设备的驱动以及数据采集。上位机部分采用B/S架构,服务端负责数据处理、数据通信,浏览器端负责将服务端传递的数据呈现给用户。实验表明,本文设计的控制模块符合预期,满足传感系统的使用需求。2.实现了对EDFA工作模式以及温度的控制。将嵌入式技术与PID算法结合,实现了对EDFA工作模式的控制以及泵浦温度的检测与调控,使用户可以实时了解传感系统的工作状态,提高了系统的易用性、可靠性。3.实现了输出参数可调的微波本振源模块。为了便于对布里渊频移进行精确测量,提高控制模块应用广度,将STM32与锁相环ADF5355结合,实现了起止频率、扫频间隔、扫频步长可调的微波本振源模块。4.将基于小波变换的边缘检测算法应用于Φ-OTDR噪声处理中,提高系统信噪比。针对实验过程中,噪声导致系统信噪比过低的问题,设计了基于小波变换的边缘检测噪声处理算法。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算法可行性,并通过搭建的光纤传感系统对算法进一步验证,实验表明,本文设计的算法使系统信噪比有显着提升。

吴昱丹[8](2021)在《长距离高效光纤传能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自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联网在十四五规划中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期,成为了我国今后十年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之一。新规划中,“新基建”工程对物联网感知与监测设施提出了广覆盖、多参量、高精度的新要求。然而传统监测设施在诸如输电线路、地下管廊等需要电磁隔离的特殊场景受制于供能与通信手段无法正常运作,限制了物联网在此类场景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特殊场景的供能与监测问题,目前涌现的解决方案有光纤无源式监测和环境自供能技术。光纤无源式监测技术具有抗电磁干扰的优势,但精确度不高且对监测参量有一定限制,环境自供能手段则在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对自然与气象条件有一定要求存在不可控的缺陷。光纤传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供能技术,因其具有供能稳定、抗电磁干扰、强绝缘和易部署等特性在电力供应领域开始受到关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能量传输手段。本文据此针对特殊场景下物联网感知与监测设施能源供应问题和通信需求,开展了长距离光纤传能与信息共纤回传系统方案研究,保证了对电子式传感器的稳定供能以及实现了数据安全传输。本文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单模光纤的长距离能量传输方案。方案对光纤传能技术的电光转换、光波导传输和光电转换原理过程展开研究,并根据长距离条件下传统光纤传能方案光纤传输损耗过大的不足具体分析光纤传输损耗,指出可通过增大光源线宽结合使用中远红外光的方式降低了激光在光纤长距离传输中的损耗,使光纤传能远程应用具备可行性。2.研制了长距离光纤传能与信息共纤回传系统装置。装置基于长距离能量传输方案并利用波分复用技术实现了能量流与信息流共纤传输。系统的激光器发射光功率500 mW,传输距离10 km,光伏电池转换后可输出57 mW电功率,并具备最大1G速率信号光共纤回传的能力。3.实验验证了长距离光纤传能与信息共纤回传系统的实际可用性。实验系统结合了适用于光纤传能与信息共纤回传装置的传感监测节点以及系统软件平台,实现了蓄能源的充放电平衡及监测节点的稳定运行,证明了系统的实用价值。

鲁梦雅[9](2021)在《高压下含氢卤族化合物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高压使原子间距离减小、轨道交叠、化学键断裂和重组、甚至是结构扭曲等,分子体系因其较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很容易发生结构相变,甚至是分子解离。氢是元素周期表中最轻的元素,根据BCS理论,氢对应着较高的德拜温度,并被理论预言其金属相将是最有潜力的室温超导体。而高压是可以使常压下的分子晶体变成金属相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实验上氢的金属化却一直未能实现,主要由于氢的原子半径小,原子间化学键比较强,金属化压力太高,以目前的实验技术很难达到。而卤族原子作为和氢化学性质非常相似的元素受到广泛关注,且氯单质在100 GPa出现金属化,并在130 GPa分解成原子相;溴单质在60 GPa左右发生绝缘体到金属的相变,随后在115 GPa转变为单原子相。随着2004年Ashcroft提出化学预压概念,人们把目标转移到了含氢化合物的身上。于是卤化氢因为存在丰富的相变进入人们的视野,且氯化氢和溴化氢都在高压下出现了氢键对称化以及超导电性,这也给其他的含氢体系指引了思路。卤化铵作为典型富氢化合物家族的一员,因存在丰富的相变而备受关注。在本论文中,我们选取了三种含氢的卤族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布里渊散射实验手段及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它们的高压行为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原位高温高压布里渊散射光谱结合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XRD)探究了氯化氢的弹性性质。一共在三个温度下(300 K、390 K和470 K)测得了氯化氢的声速,并且详细地描述了压力对声速的作用。从XRD实验得到了氯化氢的体积数据,通过三阶Birch-Murnaghan方程的拟合,计算得到了氯化氢的密度。然后根据密度和声速得到了弹性常数以及体积模量、剪切模量、弹性各向异性等。紧接着系统地研究了压力和温度对弹性性质的影响,发现弹性常数和模量都是沿着每条等温线随压力单调递增,且在低压的时候,温度的升高会使他们的值有略微的降低。最小二乘误差的平均和弹性各向异性在同样的压力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把这个压力点确定为无序-有序相变点,这些帮助我们确定了相I到I’的相界。最终我们把氯化氢的相图拓展到高压高温区,为其他氢化物的结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2.我们在0-130 GPa压力范围内,对NH4I进行了二倍胞、三倍胞和四倍胞的定配比结构预测。验证了实验上提出的相Ⅲ、Ⅳ、Ⅴ,且结构和相变压力点跟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除此之外,我们还首次发现了两个高压新相Ibam和Cm。电子能带结构的计算表明两个新相的带隙均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考虑到NH4Br在高压下会分解以及HI的不稳定性,我们比较了相Ⅴ和NH3、H2和I2的焓值,发现NH4I的相V在74 GPa时可能会发生分解,分解产物为NH3、H2和I2,所以这两个高压新相均为亚稳结构,且相Ⅴ的声子谱在80 GPa仍没有出现虚频,我们判断此分解不是由于动力学不稳定造成的,可能是由于碘原子较大的半径,较弱的电负性导致了和其他原子之间弱的相互作用。3.我们在0-350 GPa的压力范围内搜索了NH4Cl的晶体结构,首次发现了NH4Cl的两个高压新相,分别为P21/m和Cmma,根据热力学、力学及动力学稳定性确定了这两个相的稳定压力区间分别为71-107 GPa和107-350 GPa。考虑到高压可能会导致氯化铵分解,我们计算了在0 K时,Cmma相的焓值和NH3(Pma2)以及HCl(P-1)的差值,但计算结果表明直到350 GPa,NH3+HCl的焓值要比Cmma结构的焓值高上4.2电子伏。另外关于氯化铵的晶体结构,相Ⅴ以及两个新相的铵根离子都是反平行取向排列。为了研究NH4Cl中的成键情况,我们还计算了两个新相P21/m和Cmma相的电子局域函数图和拜德电荷,发现氢原子提供电子给氮原子和氯原子,且氮氢之间的共价键一直存在到350 GPa。我们还计算了这四个相的电子能带结构并且给出了带隙随压力的变化图,发现在相Ⅳ存在的压力区间内,带隙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而在相Ⅴ和两个新相的压力区间内,带隙随压力增加而减小,在350 GPa时发生压致金属化。介电常数以及光学吸收系数等性质的计算表明,压力是有效调控材料光学性质的一种手段。

董玲玲[10](2021)在《氧化铝含量对硅酸镁玻璃在高压下声速和相变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学在上地幔,过渡带以及核幔边界处观测到了许多超低速度带的存在,这些超低速度带的形成多被归因于硅酸盐的熔融或部分熔融。玻璃常作为一种熔体的类似物用来研究地球内部致密岩浆的性质。因此研究硅酸盐玻璃的高压行为(如声速、相变和状态方程)有助于理解熔体在高压下的特性。MgSiO3是地球内部地幔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研究MgSiO3玻璃的高压性质对了解地球深部超低速度带具有重要意义。Al2O3也是地球内部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其在下地幔最主要的矿物布里吉曼石(MgSiO3)中52 GPa时的溶解度高达29 mol%。然而,Al2O3对MgSiO3物理性质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讨论Al2O3对低地幔压力下铝硅酸盐玻璃致密化机理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玻璃材料和玻璃熔体在高压下的异常行为。因此,本次研究利用金刚石对顶砧实验装置结合布里渊散射实验技术,首次测量了MgSiO3+5mol%Al2O3玻璃和MgSiO3+24.5 mol%Al2O3玻璃的声速,实验压力分别高达20 GPa和42 GPa,获得了以下成果:1.利用原位高压布里渊散射光谱技术对MgSiO3+5 mol%Al2O3玻璃的声速进行了研究,实验压力高达20 GPa。声速数据显示,高压力下(>17.8 GPa)MgSiO3+5 mol%Al2O3玻璃的横向声学模式VS和纵向声学模式VP与压力变化的梯度比低压力下(<17.8 GPa)的梯度平缓。本实验结果表明在17.8 GPa时MgSiO3+5 mol%Al2O3玻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与MgSiO3玻璃的多晶结构相变有关,此时为Si-O配位从4配位向6配位开始转变的压力点。2.利用原位高压布里渊散射光谱技术对MgSiO3+24.5 mol%Al2O3玻璃的声速进行了研究,实验压力高达42 GPa。声速数据显示,高压力下(>31.8 GP)MgSiO3+24.5 mol%Al2O3玻璃的横向声学模式VS与压力变化的梯度比低压力下(<31.8 GPa)的梯度平缓。实验结果表明在31.8 GPa时MgSiO3+24.5 mol%Al2O3玻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与MgSiO3玻璃的多晶结构相变有关,此时为Si-O配位从4配位向6配位开始转变的压力点。3.通过分析MgSiO3-Al2O3玻璃的VS与压力的变化曲线得到,Al2O3的掺入对MgSiO3玻璃的声速影响很小。本实验声速数据与之前MgSiO3的声速相比,Al2O3的掺入延迟了Si-O配位从4配位到6配位开始转变的压力点。MgSiO3-Al2O3玻璃体系中Al2O3含量越多,其Si-O配位从4配位到6配位开始转变的压力点越高。4.发现玻璃的合成方式对其在高压下的绝对速度影响很大。利用氧化物作为初始材料合成的MgSiO3玻璃的声速明显高于采用凝胶方法合成的MgSiO3玻璃的声速。5.对高压下非晶体材料的密度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通过比较X射线衍射得到的密度和通过密度公式利用声速计算的密度,发现两者之间的密度差异与压力的升高呈正相关。因此在计算过程中γ不能假定为常数1,而是一个与压力升高相关的变量,压力越大,γ值越大。6.利用声速数据,计算了高压下Al2O3-MgSiO3玻璃的泊松比。结果表明,Al2O3的含量对MgSiO3玻璃的泊松比几乎没有影响,并且所有镁硅酸盐玻璃的泊松比均高于布里奇曼石的泊松比。

二、关于布里渊散射的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布里渊散射的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模分复用光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准单模少模光纤传输
    1.1 准单模少模光纤单跨距传输
    1.2 准单模少模光纤控制环传输
        1.2.1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准单模FMF控制环传输。
        1.2.2 基于EDFA的准单模FMF控制环传输。
2 基于分立的复用器和解复用器的少模光纤传输
    2.1 基于少模掺铒光纤放大器与分立复用解复用器的少模光纤单跨距传输
    2.2 基于分立复用器和解复用器的少模光纤双跨距传输
    2.3 基于分立复用器和解复用器的少模光纤控制环传输
3 基于平面光转换器的少模光纤传输
4 基于3D波导光子灯笼的少模复用及光纤传输
    4.1 基于3D波导光子灯笼的少模复用及光纤单跨距传输
    4.2 基于3D波导的少模复用及光纤控制环传输
5 基于光子灯笼的全光纤复用器的少模光纤传输
    5.1 基于光子灯笼的全光纤复用器的少模光纤单跨距传输
    5.2 基于光子灯笼的全光纤复用解复用器的少模光纤控制环传输
6 基于模式选择耦合器的全光纤复用器的少模光纤传输
    6.1 基于模式选择耦合器的全光纤复用器的少模光纤单跨距传输
    6.2 基于模式选择耦合器的全光纤复用器的少模光纤控制环传输
    6.3 基于模式选择耦合器的强度调制/直接检测模分复用传输
7 本课题组近期提出的少模光纤传输研究
    7.1 准单模少模光纤长跨距传输研究
    7.2 单通道信号少模光纤传输研究
    7.3 多通道波分复用信号少模光纤传输研究
8 结论与讨论

(6)高速光WDM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及其补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波分复用系统
        1.2.2 数字反向传输算法
        1.2.3 概率整形技术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干光WDM通信系统
    2.1 相干光通信系统概述
    2.2 相干光系统理论模型
        2.2.1 光发射机
        2.2.2 光纤信道
        2.2.3 光接收机
    2.3 相干光通信系统的DSP算法原理
        2.3.1 频偏估计
        2.3.2 相偏估计
        2.3.3 时钟提取和同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干光WDM传输系统的非线性效应及噪声估计模型
    3.1 光通信的非线性效应
        3.1.1 受激布里渊散射和受激拉曼散射
        3.1.2 自相位调制和交叉相位调制
        3.1.3 四波混频
    3.2 非线性效应理论推导
        3.2.1 波动方程
        3.2.2 亥姆赫兹方程推导
    3.3 相干光WDM系统中非线性噪声的估计模型
        3.3.1 非线性效应的微扰分析
        3.3.2 非线性效应噪声模型
        3.3.3 相干光WDM系统非线性效应的仿真分析
        3.3.4 非线性噪声的主要成分
        3.3.5 弹性光WDM系统非线性效应的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干光传输系统传输补偿算法
    4.1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及其分布傅里叶数值解法
    4.2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求解的仿真分析
    4.3 基于数字反向传输算法的非线性补偿
        4.3.1 数字反向传输算法理论
        4.3.2 DBP及有关分布傅里叶计算方法
        4.3.3 DBP补偿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4.4 基于二分搜索的改进DBP补偿方案
        4.4.1 改良DBP算法原理
        4.4.2 代价函数的设计
        4.4.3 基于二分的搜索算法
        4.4.4 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概率整形与数字反向传输算法的联合补偿方案
    5.1 概率整形技术
        5.1.1 研究的必要性
        5.1.2 概率整形原理分析
        5.1.3 信号分布和映射规则
    5.2 常规恒等量分布匹配
        5.2.1 算法原理
        5.2.2 应用CCDM的光通信系统
        5.2.3 CCDM仿真分析
    5.3 概率整形和数字反向传输算法联合补偿仿真
        5.3.1 联合补偿方案设计
        5.3.2 联合补偿性能分析
        5.3.3 不同步长大小下传输性能分析
        5.3.4 不同光纤跨段大小下传输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光纤传感系统中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传感控制模块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纤传感控制模块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主要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光纤传感控制模块概述
    2.1 光纤传感技术概述
        2.1.1 干涉型光纤传感系统
        2.1.2 散射型光纤传感系统
    2.2 光纤传感系统架构分析
        2.2.1 瑞利散射型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架构
        2.2.2 布里渊散射型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架构
    2.3 光纤传感系统控制功能设计
        2.3.1 功能需求分析
        2.3.2 硬件控制部分功能设计
        2.3.2.1 激光器控制部分的设计
        2.3.2.2 采集卡控制部分的设计
        2.3.2.3 EDFA控制部分的设计
        2.3.3 上位机功能设计
    2.4 光纤传感系统控制模块关键技术
        2.4.1 温度控制算法
        2.4.2 噪声处理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纤传感控制模块的实现
    3.1 光纤传感系统控制模块架构设计
        3.1.1 开发环境
        3.1.2 编程语言
    3.2 激光器控制模块
        3.2.1 激光器控制模块的实现
        3.2.2 激光器控制模块的测试
    3.3 采集卡控制模块
        3.3.1 采集卡控制模块的实现
        3.3.2 采集卡控制模块的测试
    3.4 EDFA控制模块
        3.4.1 系统工作流程
        3.4.2 系统参数存储的实现
        3.4.3 EDFA温度控制的实现
        3.4.4 EDFA工作模式控制
    3.5 微波本振源模块
        3.5.1 微波本振源模块的实现
        3.5.2 微波本振源模块的测试
    3.6 通信模块的实现
        3.6.1 串口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3.6.2 交互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3.7 系统UI界面
        3.7.1 系统工作流程
        3.7.2 登录模块的实现
        3.7.3 主界面的实现
        3.7.4 数据展示模块的实现
        3.7.5 参数设置界面的实现
        3.7.6 系统UI界面的测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纤传感控制模块的测试
    4.1 在BOTDR中测试控制模块
        4.1.1 BOTDR系统搭建
        4.1.2 实验结果分析
    4.2 在Φ-OTDR中测试控制模块
        4.2.1 Φ-OTDR系统搭建
        4.2.2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缩略词索引

(8)长距离高效光纤传能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光纤传能技术简介
    1.3 光纤传能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应用趋势
    1.4 长距离光纤传能应用的问题与挑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光纤传能技术的原理研究
    2.1 电光转换
        2.1.1 激光器电光转换的原理
        2.1.2 半导体激光器电光转换的效率
    2.2 光波导传输
        2.2.1 光纤的传输原理
        2.2.2 光纤的传输损耗
        2.2.3 光纤的非线性损耗
        2.2.4 光纤的弯曲损耗
    2.3 激光的光电转换
        2.3.1 光生伏特效应原理
        2.3.2 光伏电池的性能参数
        2.3.3 光伏电池的类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距离光纤传能与信息共纤回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长距离光纤传能系统设计思路及系统框图
    3.2 长距离光纤传能系统模块设计与选型
        3.2.1 光纤传输链路
        3.2.2 激光光源
        3.2.3 光电转换器
        3.2.4 波分复用器
    3.3 长距离光纤传能最小系统搭建与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感监测节点与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 传感监测节点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4.1.1 电源管理电路
        4.1.2 能量存储单元设计
    4.2 远程传感监测节点的研制与测试
        4.2.1 数据处理单元设计
        4.2.2 光发射模块设计
        4.2.3 传感监测节点程序方案设计
        4.2.4 传感监测节点封装设计
    4.3 光纤传能整体系统搭建与测试
    4.4 系统软件监测平台设计
        4.4.1 系统平台开发环境与框架
        4.4.2 数据库设计
        4.4.3 系统平台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压下含氢卤族化合物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压物理学简介
    1.2 计算材料学
    1.3 高压下物质丰富的相变
        1.3.1 氨的高压相变
        1.3.2 氯化氢的高压相变
        1.3.3 碘化氢的高压相变
        1.3.4 卤化铵的高压相变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各章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压技术与理论基础
    2.1 金刚石对顶砧装置及原理
        2.1.1 压机的种类
        2.1.2 压砧的种类
        2.1.3 垫片的种类
        2.1.4 传压介质
        2.1.5 压力标定
    2.2 同步辐射XRD技术
    2.3 高温高压布里渊散射实验
        2.3.1 布里渊散射原理简介
        2.3.2 电加热高温高压布里渊散射装置
        2.3.3 系统中压力、温度的测量与校正
    2.4 高压样品的封装及单晶的生长
    2.5 理论基础
        2.5.1 绝热近似
        2.5.2 Hartree-Fock近似
        2.5.3 密度泛函理论
        2.5.4 Hohenberg-Kohn定理
        2.5.5 Kohn-Sham方程
        2.5.6 交换关联泛函
    2.6 计算方法
        2.6.1 晶体结构预测
        2.6.2 赝势的选择
        2.6.3 晶格动力学
        2.6.4 结构的力学稳定性判据
        2.6.5 光学性质
第三章 氯化氢的高温、高压布里渊散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电加热氯化氢的高温高压布里渊散射
        3.2.1 实验方法
        3.2.2 高温高压布里渊散射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下卤化铵NH_4X(X= I、Cl)的理论研究
    4.1 卤化铵的研究背景
    4.2 NH_4I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4.2.1 计算方法和细节
        4.2.2 结果与讨论
        4.2.3 小结
    4.3 NH_4Cl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4.3.1 计算方法和细节
        4.3.2 结果与讨论
        4.3.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氧化铝含量对硅酸镁玻璃在高压下声速和相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压物理学概述
    1.2 硅酸盐玻璃体系简介
    1.3 硅酸盐玻璃体系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静态高压发展简介
    2.1 高压设置
    2.2 金刚石对顶砧装置
    2.3 金刚石对顶砧的应用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实验设备
    3.1 合成方法与样品表征
    3.2 红宝石荧光标压技术
    3.3 高压布里渊散射技术
第四章 MgSiO_3-Al_2O_3玻璃的常压以及高压布里渊散射研究
    4.1 MgSiO_3-Al_2O_3 玻璃的常压以及高压布里渊散射研究
    4.2 Al_2O_3对MgSiO_3玻璃声速的影响
    4.3 Al_2O_3对MgSiO_3玻璃相变的影响
    4.4 高压下玻璃的密度计算公式
    4.5 Al_2O_3对MgSiO_3玻璃泊松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布里渊散射的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模分复用光传输技术研究[J]. 高艳,李严蕾,邢化东,黎昕,郑宏军,白成林,胡卫生,许恒迎,尹莹欣,董秋焕.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01)
  • [2]基于光纤布里渊散射的相干光谱分析研究[D]. 张素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微纳光纤的布里渊增益谱特性及其温度增敏技术研究[D]. 李天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基于布里渊和瑞利散射双机制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D]. 楚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BOTDA系统的散射谱快速去噪和特征提取研究[D]. 张宁宁.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6]高速光WDM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及其补偿[D]. 覃禹让.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光纤传感系统中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徐婷婷.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长距离高效光纤传能关键技术研究[D]. 吴昱丹.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9]高压下含氢卤族化合物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鲁梦雅. 吉林大学, 2021(01)
  • [10]氧化铝含量对硅酸镁玻璃在高压下声速和相变的影响[D]. 董玲玲.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布里渊散射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