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天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开展天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一、开展天文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科学兴趣(论文文献综述)

杨让泓[1](2019)在《基于多元智能的天文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的天文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力求探索现今尚属薄弱地带的天文活动的基本特点和规律,阐明确定天文活动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设计促进多种智能发展的天文活动,案例示范开发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而提出天文活动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全文包括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学校开展天文活动条件日趋成熟,国家课程改革重视校本课程,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外多元智能理论和中学天文活动研究的领域与热点,启发了研究欲望与思路,因此确定:如何开展天文活动校本课程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第二章,厘清活动、课程、天文活动校本课程等相关核心概念,剖析本研究选用的多元智能理论,为研究的正确理念和操作行动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学天文活动校本课程的建构。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天文活有强烈兴趣,天文活动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确定了课程开展的学生基础。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选题有基础、教师有能力、课程有方案、活动有计划、教学有效率五大天文活动开发原则。要结合多元智能,提供多种课程选择;要整合资源,形成丰富的课程内容;要多元评价,激发学生自我效能。第四章,展示案例,探索学校天文活动校本课程方案、教学设计、星空大会活动、课题研究活动、社团管理、学生评价、天文奥赛、天文科普活动等开展的方法,提炼天文活动校本课程系统的模式。第五章,实施成绩和课程优化研究。编制量表,评价了课程实施效果,展示课程的成效,对后期课程改进提出了方案。提出四大模块(补充类、兴趣类、科技类、竞赛类)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的方案。第六章,结论。希望本课题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天文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

陈实[2](2014)在《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在两个对比分析,即我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中知识环节(笔试)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户外测试)对比,大陆、香港、台湾(中国)和澳门两岸四地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价值日益重要的现实,结合我国中学教育的特点:即注重系统地理知识的学习,忽视、轻视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意识缺乏,地理知识学习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相脱节的实际,提出了“地理实践素养”这一概念,并界定了概念。从地理实践经历、地理实践倾向性、地理实践能力及地理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四个维度剖析了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结合地理学科的独特视角与地理教育目标,从掌握地理过程与方法的基本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价值。要培养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必须清楚我国教育的大环境。学习是学生经验获得和改造的过程。学校教育是人类经验传承的一种特殊方式。学校经验获得不能背离人类经验获得的基础。论文在分析个体经验与隐形知识,集体经验与显性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学校的出现在提高经验传递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知行分离这一与生俱来的缺憾。学校教育如何减少或克服这一缺憾,实现知行结合?论文在系统对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经验”的概念。“完善经验”描述了经验形成与发展的理想状态下,良性的、优化的经验获得与形成过程。它基于经验之间相互的联系,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完善经验的价值取向不是培养“知识人”,而是培养“生活主体”。基于完善经验的教育在改造学生认知经验、行动经验与情感经验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完善经验教育变革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在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现实,作者从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培养途径、培养方法和培养环境创设四个维度建构了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要培养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必须了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况。二十多年从事和研究中学地理教育,作者对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状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量化感性认识,作者针对初、高中各个年级阶段,依据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了四套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作者从地理实践经历、地理实践兴趣、地理实践能力(自我认识和实际表现)、地理实践意识五个维度对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在湖北、江西两省11个学校,44个班级发放,发放问卷合计2016份。问卷发放时考虑到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省级重点中学、县市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平衡,兼顾到学校中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用数学统计方式进行归类分析。总体的结论是:在中学各个年级阶段,学生地理实践经历非常少。学生对地理实践的兴趣很高。地理实践能力自我认识的程度值比实际表现出来的程度值要高出很多。学生地理实践意识比较淡漠。结合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访谈,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的结论。如何培养我国中学地理实践素养?作者建构了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重点阐述了该框架体系地三个方面:即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与环境。其中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方法是阐述的重点。依据中学地理分类的特点,重点从自然、人文、区域三个角度对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中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方法着重在科学观察的方法,野外考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和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方法;人文地理实践素养的方法着重论述了人文地理考察,人文地理访谈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区域地理初中阶段侧重于认识区域特征的实践方法,高中阶段侧重于探究区域问题的实践方法。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培养问题,作者结合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中外地理教材对比分析、课堂观察、论文资源收集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学生自然地理实践素养、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和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探讨了自然、人文、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策略。其中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培养策略是基础,也是作者重点论述的部分。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是薄弱环节。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将具体的策略和案例结合起来,侧重于尊重学生人文地理经验的形成规律,加强人文地理观察、记录、分析、展示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以前两者为基础,初、高中侧重点不同。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确定区域方位、辨识区域事象和概括描述区域特征的能力。高中阶段注重以学生身边的区域问题为切入点,以掌握区域实践方法为核心,提高学生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晓[4](2015)在《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在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对地理课程的实施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新课程要求重视地理课外活动教学, 《课标》中提出“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并提出地理教学中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特性,“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有效形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助于将课堂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衔接学习与学生生活。从当前地理课外活动的践行来看,活动实施切实执行性不强,活动指向不明确,目标达成不高。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有助于创设活动情境,转变课外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外活动的鲜活性和及时性。本文以课标为依据,结合人教版地理必修教材,分析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实施现状,提出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高效应用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实践策略,并基于策略设计具体实践案列。本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基础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搜集与论文相关的文献和书籍,查阅资料,明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寻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定本文具体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首先,对本文的重要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将信息技术模拟下的地理课外活动鉴定为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和载体,借助相关软硬件设施,以虚拟的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演示或操作的地理课外活动。其次,对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实践基础进行了基本的阐释,解释了信息技术的特点,并分析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优势,为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策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为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现状分析。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现状主要是应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得,以问卷调查为主,观察法和对师生的访谈法为辅助,分析目前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实践策略。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根据现状分析,提出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实践策略,具体包括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内容的确定、活动的主要环节和活动的实施策略等。第五部分为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例设计。以高中地理教学中典型地理课外活动为列,设计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具体案例。本部分以教学中课外活动实践为平台,以本文提出的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策略为指导,设计借助虚拟星象仪观察日食现象的课外活动,并在教学实习中实践,以案列的形式呈现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实施过程。第六部分为结语。本部分主要是研究工作的总结及研究结论。对论文研究过程做相关总结,并呈现论文的研究结果,反思论文研究过程和论文提出的结果,指出继续研究的方向。

王思源[5](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齐汶鑫[6](2018)在《开展天文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文中指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天文课程已经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天文学,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通过开展天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进一步拓展天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养成互动探究的精神。

阮氏显(NGUYEN THI HIEN)[7](2020)在《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出现与持续威胁着地球上所有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越南作为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五个国家之一,除了采取切实的政策和行动来防止气候变化之外,对年青一代开展气候变化教育也尤为重要。自2011年以来,越南教育和培训部决定将应对气候变化内容纳入教育计划中,其最主要教育形式就是基于课程(特别是地理以及相关科目)学习与课外活动进行整合,以提高年青一代的气候理解水平、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的能力。基于此背景,笔者选择了“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本论文的目的就是更深入地研究越南学界关于气候变化教育(climate change education)的理论及实践,从而提出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便提高通过高中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有效性。为此,笔者进行探讨了国内外有关文献,调查了本国高中气候变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了越南高中地理课程中有关气候教育的内容及其教学方式,指出了越南高中气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从三个方面上提高通过高中地理课程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效果:首先,注重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并进一步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力来革新课堂上气候变化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其次,加强组织合适的课外活动用来改变和补充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认知和技能。最后,笔者结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设计有关气候变化教育的一个专门的网站为载体,探讨越南高中气候教育的支持策略,以有效地支持高中教师,尤其是地理教师发展这项教育任务。本论文共分五章论述有关问题。第一章旨在分析有关气候变化教育的概念、内涵、其在越南的作用和价值,以及高中地理学科对于实施气候变化教育的优势。第二章主要进行调查和访问越南七个省份12所高中164名教师和1120名高中生。根据所获取的结果,本章进行分析当今越南高中气候变化教育的现状、其情况的原因和局限性。同时,本章探究了该国气候变化教育的文献、地理科目计划内容的特征,从而发现该计划与文献的优点、缺点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高越南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气候变化教育有效性的策略。第三章通过分析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和课本,以及国内外气候变化教育的教育倾向,本论文建议了气候变化教育内容和气候变化教育的知识、技能、态度三层的目标。本章还提出六种适当和积极的教育法的特点,用法及示例,可以对气候变化教育带来良好效果。对于拥有着气候变化教育内容的地理课,本论文建构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和规则,并且还设计了高中地理课程三个年级的三个示范教案。之后,笔者进行了教学实验,并将三个示范教案教学在越南顺化省(Thua Thien Hue)两所高中,以便检查本研究内容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四章主要介绍了课外活动在实现全面教育目标中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当前越南高中实施课外活动的现状。本章也制定了目标、规则、内容和规程来有效地组织应对气候变化的课外活动。本研究提出了可以深化气候变化教育效果的七种课外活动以及其实现方式和实践例子。此外,笔者还针对两个课外活动设计了两个具体的教案,阐释组织活动的指导内容和方法,可供高中教师参考。第五章主要说明高中地理教育中有关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创建和使用。本章内容涉及到网站在教学,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教育中的概念与作用、其设计与创建的规则、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构建过程、该网站的内容结构、接口、目录内容。并且,本章内容还指导师生对于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使用,以便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效果。

张曙光[8](2017)在《大学的“成人”品格》文中提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无疑就是人的养成。但因学生的心智年龄发展的不同,其在不同的阶段的发展就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大学之前,我们注重对学生的照料与养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向学之心、注重帮助学生在精神与人格上谋求独立、注重知识的掌握和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但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的心智发展已经成熟,他们需要的是对原理性内容的掌握并将其综合运用,大学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从事高深性、精神性的学术研究发展人的智识和培植与他人共处世界的德性形成来彰显大学的“成人”品格。自工业革命以来,大学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开设适应市场的专业,专业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随着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专业教育逐渐占据大学教育的主导地位,而对人的养成方面的教育逐渐被忽略。具体表现为:大学过分注重市场的需要,脱离了人的价值;大学学科的分离、专业的细化,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人的整体发展;大学过于重视专业教育,将目的外化,偏离了人自身发展的目的;当前绩效主义的评价机制脱离自由教育,使人不能成为人。大学身处这样一个娱乐化、消费主义的社会中,外受制于市场崇拜与技术发展的影响,内受制于专业主义、职业主义以及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威胁,大学逐步脱离其最初的使命,成为职业训练所。而人是有自我意识的,是发展着的我,是不断超越的我,天然地拥有着美与自由,再加上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地掌握单方面知识或技能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大学教育不仅注重学生“才”的发展与提高,更应注重其“人”的发展,大学更应需要“成人”品格。通过对中西大学“成人”理念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无论是西方大学的以培养自由人为目的的自由教育还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中的“成人之道”,它们都将人的养成当成最重要的目的,注重智识与德性的发展,希望学生能够成为自由人或圣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的“成人”品格就是让学生相信自己拥有着无限的向上发展的潜力,无论是在智识上还是在德性上,都有着无限可能性,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为此,大学除了延续使人成为人的理念外,还应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实处,也即大学应如何“成人”呢?大学的“成人”具体就体现大学的职能上,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内容走向发展人的智识;科研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去,发展其思维能力;社会服务上应“成人”于社会之中;文化传承创新上应“成人”于文明之中;这四种职能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只有它们共同发挥作用才得使大学“成人”得以可能。有了原理上的可能,在具体的管理上,大学应为学生“成人”创造或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大学应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独特性,认识到自由与科学是大学的核心概念,为此大学管理需要坚持学术自由和以人为中心的原则,需要有办学理念明确并认为人才是大学主体的观念的校长,需要大学有优良的校风、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人性化的校园建设环境以及充满活力与激情的课外活动环境,这些都是大学“成人”所必不可缺的。大学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学要想自身价值得以最大化,就要始终牢记自身的使命,知道什么是该做的并要做好,什么是不该做或不应做,大学只有以“成人”为本,才能立定大学之根。

郭桂周[9](2014)在《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C市X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澳大利亚和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公布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既包括综合的也包括分科的),启动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与此同时,随着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习化社会的创建要求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科学课程生活世界正在重建。而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赋权增能、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机构的普及,为学校和课程的开放化提供了可能,学校科学课程走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参观、社会实践等学习方式便成为了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鉴于这些课程是学校正式科学课程之外的重要内容与形式,我们将之定义为“非正式科学课程”。“非正式科学课程”指教师在学校正式的科学课程之外,为学生提供的一系列非学科科学课程文本或活动的总和,包括“科技课外活动”、“与科学有关的主题班会”、“科技板报墙报”、“科学报告”。非正式科学课程具有百余年历史,上世纪经杜威等人的倡导,至上世纪70年代后逐步得以认同并发展。非正式科学课程属于校本课程范畴,具有“主题性”、“潜在性”、“非线性”、“多样性”、“开放性”、“生成性”、“互动性”和“生活性”等特征。“非正式科学课程”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科学活动以及科学事业的兴趣、巩固并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科学能力、改善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活动以及科学事业的认同,而且能扩大科学教师的课程视野、提升科学教师对校外科学资源的认识与开发、提高科学教师科学创新能力、提升校外相关人员参与学校科学课程的参与度,促进社会与自然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等。然而,“非正式科学课程”的开发受到地区与学校文化、地区与学校科学课程资源、教师课程素养、学生科学基础和兴趣及其对活动的认知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为此,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握“实践性”、“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相关性”原则,重视课程共同体的构建,使校外相关人员参与进来,鼓励教师、学生、校外相关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审议,以确立非正式科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组织线索和开发模式。笔者以C市X中学为实践基地,与L老师合作,以高一某班的8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寓教于乐、直面生活、自主建构为课程理念,设计实施了以“汽车-科学-生活”为主题的非正式科学课程活动。课程展开过程中,8位学生分为2个小组,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主题和课程内容的形式展开,共组织“汽车发展史”、“汽车的设计与制造”、“汽车与环保”三项主题活动。在此过程中,我们组织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参观中国Y汽车集团展馆、Y汽车集团汽车生产线、与Y汽车集团研发人员进行对话等课程活动,学生在教师及相关人员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展开讨论,而且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主题班会。在活动中,8位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非常高的参与度,并对部分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思考,获得了有关Y汽车集团历史发展、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其资料搜集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部分学生由于课业繁重或自身平时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导致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情况下需要教师的指导、规划和督促。此外,调查发现,这些课程活动对学生对正式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未来职业的规划以及科学活动和事业的认同影响不大。总言之,“非正式科学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对科学活动的认识以及社会问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高中考试频繁、校外课程资源可利用程度低、学生原有学习习惯不良、学校封闭以及开发者的经验能力不足等因素,还是制约着“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成败与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以促进校外“非正式科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选择课程开发基础好且开放的学校有助于减小“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阻力与难度。同时,在“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应选择与学校正式课程或已有课程活动相近的主题或话题,在加强对学生引导的同时,注重寓教于乐,并把握好“度”。

朱梦佳[10](2020)在《融入电影资源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作为课程资源之一的电影资源带有信息化视觉时代的特色,可成为课程资源与物理教学整合的范例,故有必要将电影资源融入物理教学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电影资源与物理教学整合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外关于电影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早,在案例设计和成效分析方面研究深入。国内电影资源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研究多停留于理论分析阶段,设计的案例比较分散且大多用于课堂引入环节,对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及课外的巨大时空不够重视。故本文以《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两章节为例,集中且多样化地开展融入电影资源的课内外物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其次本文根据建构主义、经验之塔、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从课程、学生、教师的角度分析电影资源对物理教学的辅助作用,提出需要性、典型性、科学性、时代性、包容性的应用原则及传统讲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三个层层递进的应用模式。之后本文整理了与《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两章相关的电影资源,以电影主题推荐表的形式呈现,筛选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的电影片段,按知识点分类整理成11个电影素材表,并就具体的电影场景和如何应用进行简要说明。本文再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片段设计成涉及9个知识点的总计14个课堂教学案例片段,说明设计意图,并以电影《火星救援》为主题设计“看电影学物理”的课外活动,丰富课外教学案例。最后本文实施了“平抛运动”一节的教学案例,将电影资源与教材、实验等资源结合,并在课后对师生进行访谈,考查其态度及教学效果,发现学生认真听讲,知识掌握情况良好,透露出质疑的意识,大体持接受的态度;教师认可了教学设计,愿意使用电影素材但相对保守,从而肯定了电影资源对物理教学的辅助作用。而在其他知识点的教学中如何融入电影资源、如何开展电影主题的教学活动、在课外如何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电影资源、如何建立方便实用的电影资源和教学案例共享平台,都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开展天文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科学兴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天文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科学兴趣(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元智能的天文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
        二、校本课程的社会期待日益增加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综述的启示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活动、活动的主题、活动的目的
        二、课程和校本课程
        三、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四、天文活动校本课程
    第二节 多元智能理论
        一、智能,多元智能
        二、强调因材施教
        三、“个别化教育”
        四、“智能本位评价”“情景化评价”
        五、多元智能理论对天文活动校本课程的启发
第三章 中学天文活动校本课程的构建
    第一节 天文活动校本课程的学生基础
        一、中学学生对天文知识具有强烈需求
        二、学校必须促进优秀学生由兴趣转为志趣的正向发展
    第二节 构建原则
        一、选题有基础
        二、教师有能力
        三、课程有方案
        四、教学有效率
        五、活动有计划
    第三节 内容建构
        一、课程体系:根据智能发展的不同需求,提供多种选择方案
        二、课程内容:根据条件,整合资源,形成丰富的课程内容
        三、教学管理:发挥学生能动性,激发自我效能
第四章 中学天文活动校本课程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昆明滇池中学天文活动校本课程方案
    第二节 四季星空和星空的神话故事—教学设计
    第三节 太阳、太阳系—教学设计
    第四节 星空大会
    第五节 看社团活动、看学生的成长
    第六节 天文穹顶必造—项目式活动管理
    第七节 天文台考察活动
    第八节 国际天文奥赛
第五章 实践成效与课程优化研究
    第一节 实践成效研究
    第二节 课程优化总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思想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想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外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概况
        (二) 我国中学地理实践素养的演变历史
        (三) 我国地理实践素养教育研究综述
    四、创新与不足
        (一) 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及其价值
    一、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解析
    二、地理实践素养的价值
        (一) 体现地理学独特观察世界的视角与价值
        (二) 全面落实地理教育的目标与价值
第三章 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理论基础与框架体系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 个体经验与隐性知识,集体经验与显性知识
        (二) 现代学校教育中的知行分离
        (三) 完善经验获得与知行统一
    二、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设计
第四章 中学各个阶段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分析
    一、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附件一)统计分析
    二、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附件二)统计分析
        (一) 三所学校快班与普通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比较分析
        (二) 八所学校学生初二年级段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三、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附件三)统计分析
        (一) 五所学校学生高一年级段地理实践素养对比分析
        (二) 八所学校学生高一年级段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四、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附件四)统计分析
    五、中学阶段学生地理实践素养构成分析及结论
第五章 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与环境
    一、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途径与方法概说
        (一) 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途径
        (二) 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方法
    二、中学自然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方法概括
        (一) 地理观测的方法
        (二) 野外考察的方法
        (三) 地理实验的方法
        (四)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方法
    三、中学人文地理实践方法概括
        (一) 人文地理考察方法
        (二) 人文地理调查法
        (三) 角色扮演法
        (四) 人文地理决策法
    四、中学区域地理实践方法概括
        (一) 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实践方法
        (二) 探究区域问题的实践方法
    五、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环境创设
        (一) 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环境的特征
        (二) 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环境类型及创设
第六章 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策略探宄
    一、自然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探究
        (一) 我国中学生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问题
        (二) 自然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二、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探究
        (一) 我国中学生人文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问题
        (二) 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三、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探究
        (一) 我国中学生区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问题
        (二) 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第七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4)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0.5 论文研究的创新
1.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外活动概述
    1.1 概念内涵界定
    1.2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的基础
    1.3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技术特点
    1.4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地理优势
    1.5 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课外活动的可行性
2.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现状分析
    2.1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现状观察与访谈
    2.2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现状调查
    2.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实践策略
    3.1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内容确定
    3.2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目标解读
    3.3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设计
    3.4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实施
    3.5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总结
4.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的实证
    4.1 日食观测活动的目标解读
    4.2 日食观测活动的活动设计
    4.3 日食观测活动的活动实施
    4.4 日食观测活动的活动总结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基本结论
    5.2 研究不足之处
    5.3 研究前瞻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开展天文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科学兴趣(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展天文课外活动的作用
     (一) 补充课堂教学, 培养素质人才
     (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二、通过开展天文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 、开展天文课外活动, 丰富学习的动机
四、结语

(7)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教育的研究
        二、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研究:国际的研究与越南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技术路线
第一章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共生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论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四、整合性教学理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第二节 气候变化教育的内涵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表现
        二、气候变化教育
        三、气候变化教育的方式
    第三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越南的气候变化状况
        二、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现状分析
        一、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二、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三、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的教材分析
    第二节 当前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越南高中生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和态度
        二、高中气候变化教育的投资与关注不匹配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当使用导致教育效果较差
    第三节 提高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效性的策略
        一、提升高中地理教师的气候变化教育实施能力
        二、重视课外活动中的气候变化教育
        三、教育信息化助力气候变化教育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教育途径:基于课堂教学的探索
    第一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一、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目标及原则
        二、高中地理气候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
    第二节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高中地理使用气候变化教学方法的导向
        二、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课堂教学设计
        一、设计原则
        二、气候变化教育教学设计过程
        三、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设计案例
    第四节 越南高中地理课中的气候变化教学实验
        一、实验目的及对象选择
        二、实验时间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教育途径:基于课外活动的探索
    第一节 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及其开展
        一、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概念
        二、越南高中目前的课外活动情况
        三、高中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目标及原则
    第二节 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组织流程
        一、高中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二、高中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组织流程
    第三节 组织高中气候变化教育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组织有关气候变化知识专题讲座
        二、成立气候变化俱乐部
        三、举行与气候变化教育有关的比赛
        四、气候变化教育游戏
        五、课外相关技能培训课程
        六、为高中生举行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现场考察或实地参观
        七、参与当地组织的气候变化宣传活动
    第四节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学实践的课外活动设计案例
        一、苻连水文气象站的参观活动
        二、“为我们未来保护气候”金钟挑战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建构与使用:基于信息化的探索
    第一节 气候变化教育网站及其作用
        一、气候变化教育网站
        二、网站对于高中地理课程中气候变化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建设
        一、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建设原则
        二、气候变化教育网站建设过程
        三、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结构
    第三节 高中气候变化教育中网站的运用
        一、对于气候变化教育网站的理解
        二、使用气候变化教育网站来支持教学过程
        三、气候变化教育网站使用的注意事项
    本章小节
结论
    一、对越南高中地理课程中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建议
    二、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越南高中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高中气候变化教育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三:实验测验卡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8)大学的“成人”品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大学“成人”的内涵诠释
    第一节 大学“成人”的提出及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大学“成人”的内涵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大学“成人”的已有研究及本文研究视角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学“成人”的迷失
    第一节 偏向成“才”的大学教育
        一、成才教育的意涵及理论基础
        二、大学成才教育的提出及合理性
    第二节 成才教育的背后:专业教育造就技艺人
        一、成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二、专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三、过度的专业教育,忽略了人的整全发展
    第三节 超越成“才”教育,“成人”之整全
        一、大学“成人”与教育的“五大公理”
        二、大学“成人”的现实需求
        三、超越成“才”教育,走向大学的“成人”
第三章 大学“成人”的理念——基于历史的考察
    第一节 西方大学“成人”理念的历史回顾
        一、以培养自由人为目的的古典自由教育
        二、自由教育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中国大学“成人”理念的历史渊源
        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中的“成人”理念
        二、“成人”理念在现当代大学中的艰难前行
    第三节 回归大学“成人”的自由教育
        一、自由是“成人”的出发点与保障
        二、自由教育:大学的一颗童心
        三、塑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大学“成人”课程
第四章 大学“成人”的原理:基于大学职能的探究
    第一节 教学何以“成人”
        一、偏离教师本职的教学
        二、何为卓越的教学
        三、卓越教学的“成人”路径
    第二节 科研如何“成人”
        一、科学研究的之能确立及演变
        二、大学应开展何种科研
        三、科研的“成人”体现
        小结
    第三节 社会服务:“成人”于社会之中
        一、“威斯康星理念”与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
        二、社会服务的“成人”体现
    第四节 文化传承:“成人”于文明之中
        一、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溯源及确立
        二、文化育人的功能
        三、大学文化“成人”的途径
第五章 大学“成人”的管理
    第一节 大学的独特性与大学管理
        一、大学的独特性
        二、自由与科学:大学的一体两翼
    第二节 以“成人”为中心的大学管理原则
        一、“以人为中心”的原则
        二、优先的原则
        三、学术自由的原则
    第三节 大学管理如何走向“成人”——基于“神性”管理的探究
        一、大学校长的清晰、明确、好的办学理念
        二、建设优良的校风
        三、大学环境的培育
结语:以“成人”为本,,立定大学之根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C市X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学习型社会呼唤开放式学校的构建
        (二) 科学教育改革呼唤科学课程生活世界的重建
        (三) 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赋权增能
        (四) 校园科普活动的大量涌现为科学课程的开放化提供可能
        (五) 非正式科学教育成为国内外教育实践与理论的重要议题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现状
        (一)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非正式科学课程”的相关研究
        (三) “非正式科学课程”的开发
    四、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价值
    五、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合作对象
    六、 研究伦理
    七、 研究内容与步骤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步骤
第一章 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 学习理论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 情境学习理论
        (四) 真实学习理论
        (五) 游戏学习理论
    二、 科学哲学理论
    三、 课程理论
        (一) 综合实践活动理论
        (二) 科学课程生活世界理论
第二章 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
    一、 什么是非正式科学课程
        (一) “非正式科学课程”的内涵
        (二) “非正式科学课程”与相关概念的的关系
        (三) 非正式科学课程的内在张力
        (四) “非正式科学课程”的类型
        (五) “非正式科学课程”的价值
    二、 如何开发非正式科学课程
        (一) 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主体及开发过程
        (二) 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与开发原则
        (三) 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组织线索与开发模式
        (四) 非正式科学课程的文本设计
第三章 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规划与设计
    一、 进入场景
        (一) C 市基本情况扫描
        (二) C 市 X 中学基本情况
        (三) 合作教师及参与学生基本情况
    二、 课程设计与规划
        (一) 建构课程开发共同体
        (二) 课程理念确定
        (三) 确立课程目标
        (四) 课程计划
        (五) 课程活动主题选择
        (六) 确定活动具体规划
        (七) 参与人员及其作用
第四章 非正式科学课程的实施与调整
    一、 第一阶段课程活动的展开
        (一) 第一小组非正式科学课程活动展开
        (二) 第二小组非正式科学课程活动组织与实施
    二、 第二阶段:“汽车与环保”主题班会
        (一) 确定课程主题
        (二) 确定主题班会的话题及其日程
        (三) 主题班会材料搜集及宣传
        (四) 主题班会流程确定与内容完善
        (五) 主题班会的召开
第五章 基于 X 中学的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结果与评价
    一、 两个阶段非正式科学课程活动的评价设计
        (一) 问卷的编制
        (二) 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 两个阶段非正式科学课程活动的评价结果
        (一) 对学生的评价
        (二) 对于教师的评价
        (三) 对于课程活动本身的评价与反思
第六章 基于 X 中学的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总结与提升
    一、 总结
        (一) 高中生作业考试强度大,制约非正式科学课程的展开
        (二) 学校非正式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不足对开发提出挑战
        (三) 学生学习习惯制约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
        (四) 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 非正式科学课程活动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
        (六) 参观访问类课程内容教师自主设计并现场讲解指导的可行性低
        (七) 非正式科学课程话题与学校课程内容的远近影响课程开发的难度和进度
        (八) 非正式科学课程对于学业水平不同的学生的价值存在差异
    二、 提升
        (一) 选择课程开发基础好并且开放的学校有助于减小课程开发的阻力和难度
        (二) 选择与学校正式课程或已有课程活动相近的主题或话题
        (三) 寓教于乐,教师要加强引导
        (四) 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从而促进校外非正式科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 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需要关注学生微观的学习机制
        (六) 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度”的把握很重要
第七章 研究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10)融入电影资源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经验之塔理论
        2.2.3 核心素养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3 电影资源的特点分析
    2.4 电影资源对物理教学的辅助作用探讨
3 融入电影资源设计教学案例的原则模式探讨和资源梳理
    3.1 选取电影资源设计教学案例的原则分析
        3.1.1 选取电影资源的原则
        3.1.2 融入电影资源的原则
    3.2 电影资源的应用模式探讨
        3.2.1 模式一:传统讲授模式
        3.2.2 模式二:小组合作模式
        3.2.3 模式三:探究学习模式
    3.3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相关电影资源梳理
4 融入电影资源的教学案例设计
    4.1 融入电影资源的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4.1.1 《曲线运动》
        4.1.2 《平抛运动》
        4.1.3 《向心力》
        4.1.4 《离心运动》
        4.1.5 《行星的运动》
        4.1.6 《万有引力定律》
        4.1.7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4.1.8 《宇宙航行》
        4.1.9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4.2 融入电影资源的课外教学案例设计
5 融入电影资源的教学案例实施与成效分析
    5.1 融入电影资源的课堂教学案例实施过程与访谈设计
    5.2 实施成效分析及建议
        5.2.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5.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5.2.3 结论与建议
6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开展天文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科学兴趣(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元智能的天文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杨让泓.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2]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D]. 陈实.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策略研究[D]. 李晓.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5]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开展天文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科学兴趣[J]. 齐汶鑫. 祖国, 2018(02)
  • [7]越南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研究[D]. 阮氏显(NGUYEN THI HIEN).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大学的“成人”品格[D]. 张曙光.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C市X中学为个案[D]. 郭桂周.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10]融入电影资源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为例[D]. 朱梦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开展天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