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人格

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人格

一、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人格(论文文献综述)

祁钰童[1](2020)在《浅析《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形象》文中研究说明《呼啸山庄》是一本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艾米莉·勃朗特通过描写希斯克利夫与辛德雷之间的相互压迫,来反映维多利亚时期资产阶级对于底层群众的压榨。但更关键的是,它是维多利亚晚期女权主义兴起的产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是父权制社会下男人的附属品,而是有着独立意识的新女性。下文旨在对凯瑟琳、凯蒂(小凯瑟琳)以及伊莎贝拉的新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汪顺来[2](2019)在《《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悖论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悖论从哲学到文学批评,经历了跨界发展的历程。它源自哲学和修辞话语,指与人们的期待、现存的思想或见解相反的陈述,其观点与结论是自相矛盾的,甚至荒谬的,但里面隐含着深刻的道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艾布拉姆斯将悖论定义为表面上看来是逻辑矛盾或荒谬的陈述,结果却赋予有意义的解释。显然悖论是一组矛盾的二元对立项,看似荒谬却存在于现实之中,具有积极的阐释意义。悖论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形式上有一定的关联。结构主义着眼于文本的叙述方式和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而解构主义旨在瓦解结构主义传统的二元对立的等级秩序,形成新的悖论。解构主义理论家米勒在《解读叙事》中指出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观点与结论之间有自相矛盾的悖论性,并对此提出质疑。米勒的叙事理论运用到小说阐释上就是积极寻找小说内部相冲突的因素,质疑其观点与结论自相矛盾之处,即寻找悖论,因为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矛盾是最基本元素,揭示小说中的矛盾和冲突,可达到反讽社会现实的作用,因此研究小说中的悖论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作为19世纪女性小说的代表,《简·爱》和《呼啸山庄》是两部充满悖论的文本,隐喻了19世纪英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体现了英国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或二者交融期的伟大艺术成就。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非常关注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命运,积极反映女性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身份认同和审美意识,分别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奇特想象构建了多姿多彩的女性小说世界。她们不是简单模仿男性小说的传统,而是更加注重艺术的创新,她们以悖论作为创作策略和艺术手段,重构“她们自己的文学”。虽生于同一家庭,但她们具有不同的生活阅历、道德观和人生观等,二人小说中体现的悖论观点和表现方法也各有千秋。本文坚持在细读文本中寻找悖论,在比较中寻找她们表现悖论的差异性,以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为指导,多维阐释《简·爱》和《呼啸山庄》中悖论的价值和理论意义,通过比较各自在主题、人物、场景和故事结局等方面的悖论关系,尝试探究夏洛蒂在《简·爱》中表现出的温和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和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体现的激进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指出悖论艺术不仅是夏洛蒂和艾米莉的创作策略,而且还表达了她们面对理想和现实时的矛盾心态。本文结构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并评述19世纪中期英国女性小说繁荣的成因,以及国内外学者对《简·爱》和《呼啸山庄》的研究现状,并阐述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第一章研究悖论的特性及其文学意义,主要探索悖论的神秘性、矛盾性和修辞性特性以及悖论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指出悖论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本质,而且是文学理论创新的内核。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主题、人物、场景、小说结局四个方面阐释两部小说中的悖论关系,并作相应的对比研究,指出夏洛蒂的《简·爱》以理性、激情和精神平等的模式构建了温和的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而艾米莉以疯狂、暴力和绝望的极端形式展现了激进的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第四章分析夏洛蒂和艾米莉悖论写作的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原因,总结她们悖论写作的基本特征:女性自我的悖论性表达以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悖论书写。结论部分指出两部小说在主题、人物、场景等方面的悖论关系在表达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悖论性结局升华了女性主义小说的艺术魅力;由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语境下,夏洛蒂和艾米莉的写作面对着内外交困的压力以及她们个性的差异,她们的小说悖论艺术呈现保守和激进的两面性特征。

曾一[3](2017)在《《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形象及社会意义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艾米丽·勃朗特在她写的《呼啸山庄》一书中,将凯瑟琳这一具有双重人格色彩的独特女性形象刻画的淋漓极致,在凯瑟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集叛逆与顺受、原始与文明、激情与寂寞的多种性格形象。

王丽珊[4](2017)在《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淑女形象 ——以勃朗特姐妹为中心》文中指出淑女(gentlewomen)原指有教养且出身高贵的贵族,后演变成意指女性的个人性格、行为、品质和道德,不再具体限定阶级地位。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经济两分领域区隔更加明确,男性将淑女们吹捧为“家庭天使”。这实质上是将淑女们束缚在家庭中,使她们无法摆脱处处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氛围。勃朗特姐妹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生命境遇下,在艰难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传统淑女形象的反叛意识,追寻新的淑女品质,并在作品中展现她们所追求的新淑女形象。无论是简·爱、海伦,还是凯瑟琳都是勃朗特姐妹个人思想和情感的外化,她们身上都有着勃朗特姐妹的个性特征。她们与维多利亚传统淑女形象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本质区别。她们和传统淑女一样都处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人生旅途艰难,但她们却从本质上超越传统淑女。她们敢于反抗不平等的世俗社会,渴求真正自我的实现:简·爱爆发出激情的反抗力量;海伦脱离“家庭天使”的角色定位,实现自我意识觉醒完成人生救赎;凯瑟琳狂热追求身体和灵魂自由的统一。勃朗特姐妹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大胆地向社会世俗偏见提出挑战,强烈批判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勃朗特姐妹以及她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在奋力抗争,力图摆脱传统淑女的定位,她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具有跨时代意义。

周莉[5](2016)在《基于荣格原型理论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心理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郎特在其短暂一生中写的唯一一部小说。本文试图从荣给的原型理论角度,分析《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心理特征,从而探讨她走向悲剧的内在根源。本文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心理进行解读,指出凯瑟琳的悲剧主要是其自身人格面具、阿尼姆斯和阴影等心理原型的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论文的主体分为三部分,分别从人格面具,阿尼姆斯,和阴影这三个心理原型入手分析。第一部分分析了凯瑟琳的人格面具原型。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种象征,其作用在于协调个体与外界的关系,使其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凯瑟琳为了获得画眉山庄文明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从一个纯真、野性、自由、奔放的女孩变成一位接受人格面具﹑屈从于人格面具﹑最后彻底卸下人格面具的不幸贵妇。第二部分分析凯瑟琳的阿尼姆斯原型。荣格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异性的某些特质,阿尼玛是男性中的女性一面,阿尼姆斯是女性中的男性一面,要想使人格和谐平衡,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凯瑟琳性格中具有男性气质的一面,但是凯瑟琳在婚后为了融入画眉山庄文明社会,试图掩盖自己性格中不符合文明社会的一面,期待自己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女性;于是过度沉湎于自已扮演的角色,人格面具占据了上风,并因此压抑了她的阿尼姆斯,这导致她的心理无法和谐平衡。第三部分主要探究凯瑟琳内心的阴影及其破坏力。荣格认为,阴影是隐藏在人类心灵深处不为人知的阴暗面,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凯瑟琳的自私,贪婪,残酷以及报复心使得她自己陷入了人生的混沌之中而浑然不自知;在这些阴影的作用下,凯瑟琳无意识地破坏了她与周围人的正常关系,也使得凯瑟琳自己沦为了一个隐形的复仇者,这种比较隐蔽的极端复仇的手段是其走向自我毁灭的最后一步。本文通过荣格的原型理论向我们提供分析凯瑟琳悲剧原因的新视角。人具有社会性,人格面具让我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使自己更融洽和谐地与家庭成员,社会成员相处,使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生存的更加惬意;人是社会中的人,健全的人格对一个人的选择和命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尼姆斯原型对女性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阴影是每个人内心都有的阴暗面,它既有创造力也有破坏力。要意识到并处理好自己的阴影,让自己的阴影成为我们个体结构中充满动力和活力的一面而非人格中具有破坏性的一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三个重要原型,只有这样,我们在主观上才会自觉的去调整这三个心理原型,使他们彼此和谐共存,这样我们每个个体在心理上才能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家庭和社会中生存,生活。

刘佳[6](2014)在《自我认同与回归——再读《呼啸山庄》》文中认为《呼啸山庄》是世界经典名着之一,在问世后的漫长岁月中,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去阅读和欣赏。在这本书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恨纠葛以及这种关系的表现方式,也成了众多研究者的讨论热点。对《呼啸山庄》中的爱恨纠葛与自我认同进行研究分析,对于现代社会以及现代人的生活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和意义。本文将从男主人公改变身份、男女主角离异以及自我认同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睿[7](2014)在《探究《呼啸山庄》中主人公的塑造》文中认为艾米莉·勃朗特一生只创作了一部小说,但是这部小说却让她跻身于英国着名女作家的行列,这就是她发表于1847年的《呼啸山庄》。在小说刚刚问世的几年中,许多学者和读者都接受不了它的"粗犷"而将其定论为"一个让人感到不悦的故事",小说界和评论界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是半个世纪以后,也就是19世纪末,人们开始重视这部小说,后人更是将其列为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吉卜赛流浪儿希斯克利夫。他从吉卜赛流

邓祯[8](2014)在《文明中的迷失——《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命运研究》文中认为凯瑟琳是西方文学上典型的悲剧人物,凯瑟琳充满原始野性追求自由。然而在呼啸山庄的文明中,凯瑟琳最终走向迷失。本文通过探索凯瑟琳文明中的迷失研究凯瑟琳的悲剧命运。

龙超[9](2013)在《从弗洛伊德解读《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形象》文中研究指明《呼啸山庄》自19世纪出版以来一直就被评论家誉为一部经典之作。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在书中想大众展示了一副真实生动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而两位主角之间荡气回肠的爱情更为小说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因此,要想充分理解小说的写作主旨,我们需要从主要的人物下手,有人物的出现,才会有故事的存在。这篇文章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入手,重新解读《呼啸山庄》的人物形象。

刘桂杰[10](2011)在《《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人格》文中提出艾米莉(Emily Bronte,1818-1848)的小说是超越时空的,因为它包含人类永恒的爱与恨的主题。但是,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远非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其"情爱模式"及"荒野意象"通过对人物心灵世界和自在的自然世界体贴入微的描摹、展现,对人性的审美把握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其主题更具有时空超越性。

二、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人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人格(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凯瑟琳的女性形象分析
三、凯蒂(小凯瑟琳)的女性形象分析
四、伊莎贝拉的女性形象分析
五、结语

(2)《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悖论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悖论的特性及其文学意义
    第一节 悖论的特性
        一、悖论的神秘性
        二、悖论的矛盾性
        三、悖论的修辞性
    第二节 悖论的文学意义
        一、文学的悖论范式
        二、文学的理论悖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简·爱》的悖论艺术
    第一节 《简·爱》的主题悖论
        一、爱情的两难选择
        二、婚姻范式的悖论
        三、“善”与“善”的道德悖论
        四、福音派教义的悖论性
    第二节 《简·爱》的人物悖论
        一、身份悖论
        二、性格悖论
    第三节 《简·爱》的场景悖论
        一、矛盾的社会空间
        二、“第三空间”的悖论
    第四节 《简·爱》的结局悖论
        一、两性关系的悖论
        二、对“英国性”的反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呼啸山庄》的悖论艺术
    第一节 《呼啸山庄》的主题悖论
        一、对世俗爱情的反讽
        二、对婚姻本质的隐喻
        三、“善”与“恶”的道德悖论
        四、“自然”神学的二律背反
    第二节 《呼啸山庄》的人物悖论
        一、男性自我的迷失
        二、女性自我的分裂
    第三节 《呼啸山庄》的场景悖论
        一、家的空间悖论
        二、两种文化的空间悖论
    第四节 《呼啸山庄》的结局悖论
        一、阶级关系的悖论
        二、家庭领导权的悖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勃朗特姐妹悖论写作的成因及其特征
    第一节 勃朗特姐妹悖论写作的缘起
        一、社会传统的压制
        二、宗教家庭的影响
        三、个人的矛盾心态
    第二节 勃朗特姐妹悖论写作的特征
        一、对女性自我的矛盾表达
        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悖论书写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3)《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形象及社会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凯瑟琳的原始天性
二、凯瑟琳的虚伪与物质
三、社会意义

(4)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淑女形象 ——以勃朗特姐妹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淑女道德
    第一节 淑女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形象
    第三节 维多利亚淑女制下的勃朗特姐妹
第二章 简·爱——淑女的叛逆
    第一节 生存的抗争
    第二节 沉默的天使包围圈
    第三节 男性权利压迫下的自我人格抗争
第三章 海伦——家庭天使的觉醒
    第一节 家庭天使的人生期许
    第二节 家庭天使的人生觉醒
    第三节 家庭天使的人生救赎
第四章 凯瑟琳——自我的毁灭与重生
    第一节 “野蛮”与“文明”的碰撞
    第二节 自我的毁灭与重生
    第三节 超越时代的呼唤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荣格原型理论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心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0.1 Basic Information of Emily Bronte and Wuthering Heights
        0.1.1 Emily Bronte’s Life
        0.1.2 Introduction to Wuthering Heights
        0.1.3 Emily Bronte and Wuthering Heights
    0.2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One Theoretical Basis: Introduction to Jung’s Theory of Archetypes
    1.1 Introduction to Carl Gustav Jung
    1.2 The Concepts of Archetypes
    1.3 Jung’s Theory of Archetypes
        1.3.1 Persona
        1.3.2 Animus
        1.3.3 Shadow
Chapter Two Catherine’s Persona
    2.1. Catherine’s Acceptance of Persona
        2.1.1. Being like a Lady of Elegance
        2.1.2. Accepting the Lifestyle of Thrushcross Grange
        2.1.3. Appearing as a Good Wife in Marriage
    2.2. Catherine’s Submission to Persona: Being Married to Edgar
    2.3. Catherine’s Removal of Persona: Returning to the Object of Her Affections
Chapter Three Explorations on Catherine’s Animus
    3.1 Catherine’s Maleness in Her Character
        3.1.1 Catherine’s Special Hobby
        3.1.2 Catherine’s Unrestrained Behavior
        3.1.3 Catherine’s Male Psychology
    3.2 Catherine’s Suppression of Her Maleness
    3.3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atherine’s Suppression
        3.3.1 Silent Catherine
        3.3.2 Fragile Catherine
    3.4 Different Attitudes of Edgar and Heathcliff to Catherine’s Maleness
Chapter Four Shadow
    4.1. Catherine’s Dark Inner Side
        4.1.1 Selfishness
        4.1.2 Greed
        4.1.3 Cruelty
    4.2.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Catherine’s Shadow
        4.2.1. Destroying Norm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ople Around Her
        4.2.2. Being an Invisible Avenger Leading to Her Suicidal Death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6)自我认同与回归——再读《呼啸山庄》(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的名字来源以及社会化内涵
二、《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的爱恨纠葛
三、《呼啸山庄》中的自我认同与回归
结语

(7)探究《呼啸山庄》中主人公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呼啸山庄》中主人公的迷失
    ( 一) 希斯克利夫的精神迷失
    ( 二) 凯瑟琳的双重人格
二、哥特式的主人公塑造
三、结 语

(8)文明中的迷失——《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命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凯瑟琳的原始自我
    1、原始的野性
    2、原始的善良
二、凯瑟琳在文明中的迷失
    1、膨胀的虚荣心
    2、空虚的精神世界
    3、扭曲的心理
三、双重性格的撞击
结束语:

(9)从弗洛伊德解读《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
三、代表“本我”的人物
四、代表“超我”的人物
    1、埃德加
    2、耐莉
五、代表“自我”的人物
    1、屈服于“本我”的小林惇
    2、挣扎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凯瑟琳
    3、坚持“超我”原则的小凯蒂和哈里顿
六、结语

四、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人格(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形象[J]. 祁钰童. 北方文学, 2020(08)
  • [2]《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悖论艺术研究[D]. 汪顺来.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3]《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形象及社会意义探讨[J]. 曾一. 青年文学家, 2017(36)
  • [4]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淑女形象 ——以勃朗特姐妹为中心[D]. 王丽珊.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5]基于荣格原型理论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心理特征分析[D]. 周莉. 南昌大学, 2016(06)
  • [6]自我认同与回归——再读《呼啸山庄》[J]. 刘佳. 芒种, 2014(24)
  • [7]探究《呼啸山庄》中主人公的塑造[J]. 黄睿.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21)
  • [8]文明中的迷失——《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命运研究[J]. 邓祯. 青年文学家, 2014(15)
  • [9]从弗洛伊德解读《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形象[J]. 龙超. 青春岁月, 2013(15)
  • [10]《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人格[J]. 刘桂杰. 新闻爱好者, 2011(14)

标签:;  ;  ;  ;  ;  

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人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