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1991年总目录

《自然》1991年总目录

一、《大自然》一九九一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楼宇栋[1](1995)在《陕西考古学文献目录》文中研究表明1981年至1984年陕西考古文献目录已载本刊1985年第4期,1985年的载本刊1986年第5期,1986年的载1987年第5期,1987年的载本刊1988年第5期,1988年的载本刊1989年第4期,1989年的载本刊1990年第4、6两期,1990年的载本刊1991年的第5、6两期,1991年的载本刊1992年第5、6两期.今编发1992年目录,并补入往年漏编篇目.为便利读者查阅,1900年至1986年的陕西考古学文献目录已载入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北五省(区)考古学文献目录》一书.

毕斐[2](2003)在《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代名昼记》是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基本着作之一,已成为我们了解唐及唐以前中国美术史的基本史料。现存《历代名昼记》全部为明清时期所刊刻,其脱漏讹误之处颇夥,往往由此造成领会上的偏颇乃至谬失。上篇“校笺”部分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采用目前所见较好的版本为底本作出系统的校勘,辅以笺注,全面整理此书,并力求体现学术积累上的意义。北宋以降,中外学者对《历代名昼记》做了许多整理和研究工作,下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清理,并从版本学、校勘学、文献学和成书方面,以及士族家学及其兴衰对张彦远的写作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历代名画记》中的相关问题。

刘亚丁[3](2003)在《灵验记研究》文中认为本博士学位论文在对从南北朝到清朝的灵验记做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着重搜集整理南北朝至唐五代的佛教灵验记文献,对其进行研究阐释。论文分四部分:引言、上篇分论、下篇综论和结语 引言:首先考察“灵验”一词在先秦和佛道两教典籍中用例:它们都有“神奇效应”之意,灵验指因信仰神灵而导致的某种效验现象,一种超自然力量成就的奇迹。对佛教而言,灵验记一般是围绕崇敬或轻慢三宝展开叙述的。除一些专书而外,灵验记主要散见于佛教典籍和文人笔记或通俗小说中:一些佛经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灵验记,如《光世音应验记》、《弘赞法华传》《法华经》等。敦煌写卷表明,一些灵验记是直接附在所抄佛经前后的。在各种高僧传、文人笔记、类书和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灵验故事。鲁迅、陈寅恪、郑阿财、李剑国和M.叶尔马克等对灵验记的整理和研究值得关注。 上篇第一章舍利:康僧会在孙权面前“礼请”出舍利的灵验故事,象征着吴国归依佛教;隋文帝朝的《舍利感应记》制造隋之江山得之于天的神话;以云来赞美舍利是对佛教的“误读”;从巫术原理看舍利治病。 第二章佛像:汉明帝梦金人,南北朝帝王大造佛像,佛像在早期佛教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梦金人成了个人归依佛门的一种仪式;佛像具有救人、预告吉凶等种种灵异;佛像在释子看来是佛的应身,佛像崇拜又是祖先崇拜的变体;佛像也被用于祈雨仪式之中。 第三章地狱:指出地狱灵验记出自何书、具体篇目;诵经念佛者在阎王处受到还阳或添寿的奖赏;对一个敦煌入冥故事的阐释;制造佛难者在地狱受罚;古巴比伦、古希腊罗马和欧洲中世纪对地狱的描写与中国的地狱观念。 第四章净土:净土类灵验记的出处;修炼净土的方式有:“跏趺面西”、烧身、饲虎等,这些方式反映了佛教对人的躯体的否定;法照等对净土的观想;佛和基督教的上帝都以光照耀众生。 第五章天花:“天花”在《阿含经》等佛经中的出现;由于“凡圣同途”的观念中国的僧人也渴望与天花产生联系;考证“天花乱坠”的主体如何由“法云”演变为“云光”,并指出一些工具书的注释错讹;对禅籍嘲讽“天花乱坠”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有关《观世音经》的灵验记:《观世音经》的由来;该经《普门品》被形象化为若干灵验故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和门阀士族的信佛与灵验记的形成。 第七章有关《金刚经》的灵验记:该经灵验记的出处;该经的种种灵验分析;《观世音经》类灵验记的原创性,《金刚经》类灵验记由其演化而来。 下篇综论,第一章灵验记与文学;简述对灵验记的文学价值研究的状况;灵验记的口语化文风;灵验记已具有丰富复杂的叙述层次;明末《二刻拍案惊奇)之一回和清代《梁武帝西来演义》对灵验记直接模仿;因果报应母题在《宣和遗事》和一《说员全传》中的再现。唐太宗入冥故事的演变;人间——地狱——天国的游历文学展现。 第二章灵验记与历史:灵验记问接反映了一些正史中回避的残酷现实;从灵验记中可以考察出丰富的民俗学内涵;反映同样的历史事件灵验记与史书有不同的侧重点。 第三章灵验记与宗教:灵验记是传播幽玄佛理的方便法门;灵验记利用了中国固有的民fAJ崇拜心理;禅宗对灵验记的崇拜对象采取了嘲讽的态度。 结语指出,南北朝唐五代时期为灵验记的原创期,后来的灵验记主要是模仿其故事模式;灵验记是佛教中国化的途径之一,是中国人的实践理性改造佛教的。结果。

萧明峰[4](2002)在《海峡两岸不动产税制与交易法制相关问题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湾地区土地税制以地价税及土地增值税作为实现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主要工具,目标在税去地主不劳利得,防止土地投机垄断炒作与抑制地价飙涨。然而自一九五四年颁布“实施平均地权条例”迄今,虽经多次修正,不但未能达成各项土地政策目标,反而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在其政治教条的外表下,究竟背后隐藏何种意涵?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除就理论面与法规面作基础的整理比较之外,在制度面是针对一九四九年后台湾地区的土地税制变迁,以法规结构分析法作纵向的探讨,并观察土地税制历次沿革与其课税规定的演变,以了解各阶段性的特殊意涵。政府当局所实施的土地税制,在安定的“平均地权”口号下,潜藏的是一种图利地主阶级。因此,本研究主要是强调,台湾的土地税制变迁历程,是脱离理论轨道之外,而受制于历史环境中的政治经济因素,而必须从政治权力核心深入探讨。本论文另对大陆与台湾地区各种不动产税制之课税主体、课税客体(范围、对象、税基)、时机、减免优惠、税率、稽征程序等租税制度及税务行政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俾作为未来修法之参考。本论文共分为七章三十节,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本论文研究之动机与目的、研究范围与方法及本文章节架构。第二章“中国大陆不动产课税与征收管理制度之规范”,本章说明中国大陆土地增值税及房屋税之规范,并就税收之征收管理与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加以说明。第三章“中国大陆房地产交易法制之研析”,本章首先概述中国大陆房地产法律制度,以交易制度为主,并辅以管理产权制度,并说明土地使用与住房制度的改革及探讨房地产交易之主要法令。第四章”台湾地区平均地权土地征收与新市镇开发及登记之规范”,本章包括台湾地区实施平均地权、土地征收与新市镇开发及不动产登记之规范。第五章“现行台湾地区不动产课税制度之规范”,本章包括台湾地区地价税、田赋、土地增值税、房屋税、契税制度之规范,及海峡两岸土地课税制度之比较与检讨。第六章“现行台湾地区土地税制相关问题之检讨与改进”,本章内容包括现行台湾地区土地税税基、税率、租税优惠与免征、税务法规与行政、不动产信托相关课税、自用住宅用地租税优惠、农地移转免征士地增值税等问题之检讨与改进,以及土地增值税改进方案综合评述。第七章“结论与建议”,本章内容为归纳与综合海峡两岸不动产税课,并<WP=3>对大陆地区及台湾地区不动产课税之缺失检讨意见作一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方向。众所周知,土地之分配与利用为人类生存最重要的问题,而“住”为民生六大需求之一,因住宅为高价位财货,社会中仍有许多人极需政府或有关单位协助,始能获得最低水平之住宅服务,以解决居住问题,且让每一家庭皆有适当居住环境,亦是政府住宅政策主要遵行之目标。在政府住宅政策中租税补贴政策工具始终扮演极为重要角色,现行土地税税法为减轻自用住宅用地所有权人负担,对自用住宅用地出售所课征之土地增值税采行若干优惠措施,其中包括土地税法第三十四条及平均地权条例第四十一条所规定之一生一次百分之十优惠税率及土地税法第三十五条和平均地权条例第四十四条所规定之重购退税等相关优惠措施。然随着时代变迁,现行优惠之规定标准失之过宽,在租税收入上造成政府税式支出(Tax Expenture)浮滥致税收巨额损失,在租税公平上:对所得分配造成垂直与水平不公平现象,在租税效益上:使租税产生非中立性而影响整体经济效益,形成资源的无谓损失,在租税稽征成本上:由于税法规定简单、解释令繁多,致征纳双方时起争议徒增稽征成本。为使政府税收减少损失、社会所得分配公平、社会资源配置有效率及简化稽征工作降低稽征成本,本研究探讨下述目的:(1)就租税收入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是否会造成税收重大影响?(2)就社会公平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是否会造成社会所得分配不均?(3)就经济效益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是否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4)就稽征实务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是否会增加稽征成本?本论文根据研究探讨作成下列结论:(1)就租税收入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会对税收造成重大影响。A.现行优惠措施(一生一次百分之十优惠税率及重购退税)过于优惠,造成税收流失。B.现行优惠措施核准自用住宅用地面积限制过宽,造成税收流失。C.现行同时出售、申报自用住宅用地按百分之十优惠税率核课土地增值税未有多处限制,形成多处享用,造成税收流失,应限制多处。D.现行重购退税申请无次数限制,造成税收减少,应限制申请次数。(2)就社会公平而言,现行税法中自用住宅用地移转核课土地增值税之相关优惠规定会造成社会所得分配不均。A现行优惠措施核准自用住宅用地面积限制过宽,造成同为一生一次百分之十优惠税率,高所得者税负却相对较轻之不公平现象。B.现行同时出售、申报<WP=4>自用住宅用地按百分之十优惠税率核课土地增值税未有多

杨宁[5](2002)在《论《追忆似水年华》的小说艺术》文中研究说明《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法国传统小说的终结和现代小说的兴起。《追忆似水年华》在小说的描写范围上突破了传统小说,不仅描绘了人的意识层次,而且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领域,揭示了人的意识的非理性层面;在小说的艺术技巧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运用时空倒置,印象迭加式的描绘人物形象,第一人称的主观叙述等方法,使小说创作焕然一新,成为现代小说的经典。

陈化北[6](2014)在《安藤昌益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安藤昌益(1703-1762)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富有批判精神和具有独创性思想体系的杰出思想家。他在全面批判既存思想和现实社会的基础上,创立了“自然真营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然世”这一理想社会的理论。由于昌益着述的庞杂性、结构的多重性和思想的多岐性,从而造成学界对其思想理解的极大差异和对其评价的严重分歧乃至对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者们研究视角与方法的问题。有鉴于此,本稿提出了“在通读昌益的全部着作(原始文献)、通览中日两国研究史(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性、地域性、阶级性的视角,以原典主义、实证主义的方法,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全面、综合、系统地梳理、分析昌益的思想观点,重构昌益的思想体系”的研究视角、方法与课题。朱子学是日本近世众多学者的思想源泉,昌益在批判朱子学的同时,也受到他的直接影响。昌益的“真气说”,在基本思维构造上,与朱子的“理气说”是极为类似的。因此,昌益的世界观,不能简单地规定为“气一元论的唯物论”,而应该说是“真一元论”,或者至多是“真气混合一元论”。此“真一元论”(或“真气混合一元论”),与朱子的“理一元论”(或“理气混合一元论”)是基本一致的。“真气说”是昌益自然观(自然哲学)的核心,也是贯穿昌益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原理。此外,昌益的认识论也同朱子的相类似。但其生成论却有着自己的特点。昌益对既存的各种学说(先行思想)持有严厉的批判态度,他在对儒教、佛教、道教、神道教等教派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神道”的理念。昌益的自然神道观与儒释道三教传入日本后所形成的神道教具有本质区别,“自然神道”基本等同于“自然真道”,即是原始“自然世”天人同耕共生之道。两者都是昌益评判人、事、物存在意义的价值标准,任何不符合“自然神道”或“自然真道”的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都必须予以否定。昌益有着关于人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国际关系及其秩序的完整的人学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现在他的伦理观、社会观及国家民族观中。而“真气说”也在其人学思想体系中得以展开与运用。由于“真”是唯一的和永恒不变的,因此是万物平等性的根据;又由于“气”的多样性而使“气”成为万物差别性的根源。在昌益的“自然五伦观”和“自然世论”中虽然有着明显的平等思想,但在其男女观、四民论和国家民族观中却有着更多的差别歧视倾向。因此可以说,在昌益的思想中,平等观与差别歧视意识是同时存在的。

景李斌[7](2020)在《田本相学术年谱》文中提出一九三二年,出生。五月五日,出生于河北省天津县葛沽镇,即现天津市南郊区葛沽镇。祖父田鹤年(一八七六-一九四三),北洋大学俄文系毕业,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曾在卢永祥部下任教官、师参谋长等职。父亲田澍雨(一九○七-一九三八),笔名阿农,曾在天津创办《治新日报》,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出版抗日号外受到迫害。母亲朱文玲具有《北京人》中愫芳那样的默默的耐性,承受生活的重担,有仁慈的心肠。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四年,六岁至十二岁。一九三八年,

刘秀珍[8](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赵启斌[9](2007)在《“京江画派”的绘画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下)》文中提出三“京江画派”的绘画特征及其风格特点“京江画派”是在清代中、晚期绘画审美趣味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绘画流派。在各种审美观念互相冲击、对撞、融合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形成了镇江地区独特的画风,有着镇江地区整体的绘画风貌。其绘画特征主要体现在多边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明确的地域性特征,不同于正统派流行的时风,包含有新风格因素的探索。镇江地区始终坚持多种画风兼容的价值趋向,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画风采取认同的态度,这就使镇江地区的绘画具有了兼容并蓄的特征,没有因

皮述民[10](1991)在《苏州李家与《红楼梦》的关系》文中提出 (一) 苏州李家,对红学研究者来说,是个耳熟能详的家族,李煦于康熙三十二年继曹寅任苏州织造,直到雍正元年被抄家为止,共计做了三十年之久。江宁、苏州两处织造,康熙帝曾叮嘱过要“视同一体”,同时曹寅的续弦李氏,就是李煦的堂妹;曹寅死后,曹颙、曹頫相继出任江宁织造,李煦都曾大力推荐、照顾,所以,在公在私,曹、李两家的关系都是密切无比的。

二、《大自然》一九九一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自然》一九九一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2)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历代名画记校笺
    前言
    历代名画记校笺
    校笺凡例
    历代名画记目录
    第一卷
        叙画之源流
        叙画之兴废
        叙自古画人姓名
        论画六法
        论画山水树石
    第二卷
        论师资传授南北时代
        论顾陆张吴用笔
        论画体工用榻写
        论名价品第
        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
    第三卷
        叙自古跋尾押署
        叙自古公私印记
        论装背褾轴
        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
        述古之秘画珎图
    第四卷
        轩辕时一人
        周一人
        齐一人
        秦一人
        前汉六人
        後汉六人
        魏四人
        吴二人
        蜀二人
    第五卷
        晋二十三人
    第六卷
        宋二十八人
    第七卷
        南齐二十八人
        梁二十人
    第八卷
        陈一人
        後魏九人
        北齐十人
        後周一人
        隋二十一人
    第九卷
        唐朝上一百二十八人
    第十卷
        唐朝下七十九人
    景明嘉靖本历代名画记
下编 历代名画记研究
    导论 《历代名画记》研究评述
    第一章 张彦远的家世
    第二章 张彦远及其《历代名画记》之写作
    第三章 《历代名画记》版本考辨
箴言索引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有关张彦远着作的着录与题跋
附录二 唐代河东张氏诗文辑录
附录三 唐两京及皇城寺观壁画等分布图

(3)灵验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灵验记的定义
    二、 灵验记的出处
    三、 灵验记的研究
    四、 本文的方法与结构
上篇 分论
    第一章 舍利
        一、 舍利崇拜的缘由
        二、 舍利崇拜与佛教的传播
        三、 舍利崇拜与文化误读
        四、 舍利崇拜与疗病
    第二章 佛像
        一、 金像与佛教东来
        二、 佛像与个人归依
        三、 像之灵异
        四、 关于佛像的两点讨论
        五、 佛像与祈雨
    第三章 地狱
        一、 地狱观念的传入与入冥灵验记的出处
        二、 冥王的赏罚
        三、 敦煌本入冥灵验记
        四、 灭佛与冥罚
        五、 厄洛斯入冥与对地狱意义的探讨
    第四章 净土
        一、 净土类灵验记出自何书?
        二、 “跏趺面西”与“称念弥陀”
        三、 烧身
        四、 饲虎
        五、 观想净土
        六、 净土与光
    第五章 天花
        一、 “天花”及最初的解说
        二、 中国僧人的幻想
        三、 天花乱坠神话的演变
        四、 建构与解构
    第六章 有关《观世音经》的灵验记
        一、 何谓《观世音经》
        二、 形象化的《普门品》
        三、 产生与传播及其解释
    第七章 有关《金刚经》的灵验记
        一、 《金刚经》传播的情况
        二、 概说诸种《金刚经》灵验记
        三、 《金刚经》类灵验记分析
        四、 与《观世音经》类灵验记的比较
下篇 综论
    第一章 灵验记与文学
        一、 对灵验记文学价值的研究
        二、 “言不饰文”、“词质而俚”的简朴文风
        三、 丰富复杂的叙述层次
        四、 灵验记的直接“再现”
        五、 因果报应母题与后来之文学
        六、 入冥灵验记与游魂母题
        七、 横无际涯的心灵畅游
    第二章 灵验记与历史
        一、 间接反映社会现实
        二、 民俗学考察
        三、 与史乘的关系
    第三章 灵验记与宗教
        一、 传播佛教之方便
        二、 灵验记产生的神灵崇拜语境
        三、 禅宗对灵验记崇奉对象的怀疑
结语
参考书目

(4)海峡两岸不动产税制与交易法制相关问题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三节 论文架构
第二章 中国大陆不动产课税与征收管理制度之规范
    第一节 土地增值税之规范
    第二节 房屋税之规范
    第三节 税收征收管理之规范
    第四节 中国大陆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
第三章 中国大陆房地产交易法制之研析
    第一节 中国大陆房地产法律制度之概述
    第二节 土地使用制度与住房制度的改革
    第三节 中国大陆房地产交易主要法令之探讨
    第四节 中国大陆之房地产交易制度
第四章 台湾地区平均地权土地征收与新市镇开发及登记之规范
    第一节 台湾地区实施平均地权之规范
    第二节 台湾地区实施土地征收与新市镇开发之规范
    第三节 台湾地区不动产登记之规范
第五章 现行台湾地区不动产课税制度之规范
    第一节 沿革
    第二节 地价税及田赋制度之规范
    第三节 土地增值税制度之规范
    第四节 房屋税制度之规范
    第五节 契税制度之规范
    第六节 海峡两岸土地课税制度之比较与检讨
第六章 现行台湾地区土地税制相关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第一节 税基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第二节 税率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第三节 优惠与免征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第四节 税务法规与行政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第五节 不动产信托相关课税问题
    第六节 自用住宅用地租税优惠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第七节 农地移转免征士地增值税之探讨
    第八节 土地增值税改进方案综合评述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5)论《追忆似水年华》的小说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普鲁斯特和《追忆似水年华》
(二) 《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和题材
(三) 《追忆似水年华》的哲学基础
(四) 《追忆似水年华》对传统小说理论的超越与发展
    (1) 用印象迭加式的手法塑造圆形人物形象
    (2) 只有回忆片断,没有中心情节
    (3) 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形成的主观性小说
(五) 《追忆似水年华》的艺术技巧
    (1) 隐喻
    (2) 幽默
(六) 《追忆似水年华》的艺术风格
(七) 《追忆似水年华》的小说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注释
参考书目

(6)安藤昌益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凡例
序章 昌益与昌益研究
    第一节 昌益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一、昌益在日本思想史上的地位
        二、昌益的生平
        三、昌益的家人·后人及身后事
        四、昌益的门人弟子
        五、昌益所处的时代与地域特征
    第二节 昌益的着作与名号
        一、昌益的着作、相关文献及名号
        二、对昌益着作与名号的考察
        三、小结
    第三节 昌益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一、昌益研究的视角
        二、昌益的学问特征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史概观与本稿的研究课题
        一、研究史概观
        二、本稿的研究课题
第一章 昌益的自然观
    引言
    第一节 昌益与朱子学的关联性
        一、朱子学的形成及其对近世日本的影响
        二、朱子学在昌益着作中的反映及其与昌益的关联
    第二节 朱子的理气说与昌益的真气说
        一、朱子的理气说
        二、昌益的真气说
        三、朱子理气说与昌益真气说之异同
    第三节 昌益的生成论
        一、“真营图”与“真营图解”
        二、“人类生息图”与“人类生息图解”
第二章 昌益的宗教观
    引言
    第一节 对儒释道神四教的综合性批判
    第二节 对儒教的批判
        一、十一圣人论
        二、五经四书论
        三、伏羲及《易》论
        四、圣人五逆十失论
        五、曾子与孔子对比论
    第三节 对道教的批判
        引言
        一、对老子及其主要思想的评判
        二、对庄子及其主要思想的评判
    第四节 对佛教的批判
    第五节 对神道教的批判与自然神道观的倡导
        一、昌益神道论的特色
        二、自然神道观的内容与本质
第三章 昌益的伦理观(上)——五伦五常观
    第一节 对儒家五伦五常观的批判及“自然五伦五常”观的倡导
    第二节 “自然五伦五常”观的基本内容与本质
第四章 昌益的伦理观(中)——男女观
    引言
    第一节 气的进退论与男女观
        一、气的进退与“转定”、男女
        二、气的进退与阴阳、男女
        三、气的进退与日月、男女
    第二节 气的通横逆论与男女观
    第三节 文字解释中的男女观
    小结
第五章 昌益的伦理观(下)——人身人品观
    第一节 气的通横逆与疾病·病者论
    第二节 气的清浊与人身·人品论
    第三节 外部特征与内在特征的直接连结
第六章 昌益的社会观
    引言
    第一节 社会形态论
        一、原始“自然世”论——对儒释道神出现前原始社会的追慕
        二、“法世”论——对现实社会及其制造者的批判
        三、“契合”论——对过渡性社会的构想
        四、未来“自然世”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
    第二节 “四民”论
    小结
第七章 昌益的国家民族观
    引言
    第一节 昌益的海外知识
    第二节 昌益的国家民族差异论
        (一)各国的地理条件不同
        (二)各国国民的体貌不同
        (三)各国的文化不同
        (四)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
    第三节 昌益的国家民族优劣论
    小结
终章 昌益研究的总结与展望及比较研究的初步尝试
    第一节 本稿研究总结与今后的研究课题
        一、对昌益思想特征的总体把握
        二、本稿各章的主要研究成果
        三、今后的研究课题——大力开展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 从富永仲基再看昌益的思想特征
        一、仲基与昌益——两位最有可比性的对跖的思想家
        二、仲基其人其事及其文化环境
        三、学风的一致与对立
        四、“诚之道”与“自然真营道”之异同
        五、思想发展史论之异同
        六、多元主义与一元主义的对立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京江画派”的绘画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京江画派』的绘画特征及其风格特点
四『京江画派』的成就、影响和出现的重大意义

(10)苏州李家与《红楼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四、《大自然》一九九一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考古学文献目录[J]. 楼宇栋. 文博, 1995(01)
  • [2]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D]. 毕斐. 中国美术学院, 2003(01)
  • [3]灵验记研究[D]. 刘亚丁. 四川大学, 2003(02)
  • [4]海峡两岸不动产税制与交易法制相关问题之研究[D]. 萧明峰. 东北财经大学, 2002(01)
  • [5]论《追忆似水年华》的小说艺术[D]. 杨宁. 西北大学, 2002(01)
  • [6]安藤昌益思想研究[D]. 陈化北.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7]田本相学术年谱[J]. 景李斌. 东吴学术, 2020(02)
  • [8]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京江画派”的绘画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下)[J]. 赵启斌. 荣宝斋, 2007(01)
  • [10]苏州李家与《红楼梦》的关系[J]. 皮述民. 红楼梦学刊, 1991(04)

标签:;  ;  ;  ;  

《自然》1991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