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农业推广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华平,钟茜妮[1](2021)在《乡村振兴视阈下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国顺利进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期,但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发展的薄弱环节。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受国家高度关注,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赣南老区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赣南老区目前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农业基地,形成了以脐橙、蔬菜、生猪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农业逐渐向高效农业发展。但赣南老区农业存在现代化特征不足,农业分散性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农村存在现代化与传统农村特征矛盾突出的问题。因此,赣南老区农业要走现代集约可持续发展道路,强化科技物质装备,培育农业特色,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村要走综合发展路径,保留乡村特色,推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合理开发乡村人力资源,由人的现代化助推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喻洁[2](2021)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周舒敏[3](2021)在《地方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以广西Y市农业科学院为例》文中提出
彭文文[4](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浙江红色报刊的抗战动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生才[5](2021)在《新疆农业生产技术服务需求供给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庆龙[6](2021)在《PS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互动行为及创新模式研究》文中认为
张帅帅[7](2021)在《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研究》文中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从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职业技术培训。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农村职业培训自身不充分的发展与乡村振兴需求还存在十分显着的矛盾,尤其是在参与主体上,主要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为主,其他社会力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这极大的阻碍着农村职业培训的发展。本研究立足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于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绪论。本部分对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村职业培训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论述。第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本部分对高等农业院校、农村职业培训、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等概念作出了界定,并对共同体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进行了分析。第三,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部分指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农村职业培训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高等农业院校职能履行等是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农业高校资源优势、国内外相关参与历史与案例等是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可能性。第四,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历史与现状。我国农业高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主要经历了接管与改造期(1949-1957年)、萌发与探索期(1958-1965年)、重创与停滞期(1966-1976年)、恢复与发展期(1978-1999年)和深入发展期(2000年至今)五个阶段。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已拥有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并在参与内容和方式上有了新的发展。第五,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问题与对策。在参与历程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参与政策、参与体制机制、参与资金保障、参与理念、参与培训供需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并据此对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戴嘉玲[8](2021)在《民族乡成立以来河源漳溪畲族社会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因地域较小、人口较少并且分散,不宜建立自治地方,依据《宪法》规定,通过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也能行使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根据设立民族乡的规定,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乡总人口30%以上,可以申请设立民族乡。本文所研究的漳溪畲族乡即是在这一法律和政策背景下,于1999年设立的基层行政区划。对该民族乡成立后的社会变迁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畲族是中国东南地区的古老少数民族。漳溪畲族乡是广东省唯一一个畲族乡,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自1999年漳溪畲族乡成立以来,在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各项政策支持下,漳溪畲族乡充分发挥畲族文化和资源优势,推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乡镇建设。恢复畲族身份的漳溪群众生产发展与民生事业改善取得长足进步,成为展示当前民族村落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本文以河源市漳溪畲族乡为个案,以漳溪畲族乡人民政府、广东畲族宫、上蓝村、下蓝村、中联村和东源漳溪民族中学为调查对象,试图从社会变迁和多元文化的视角,探讨河源漳溪畲族乡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在阐述河源漳溪畲族乡历史和建制沿革的基础上,着重对河源漳溪畲族乡的建立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选取漳溪畲族乡几个主要少数民族村寨作为田野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从民族学及社会变迁理论的角度,描述和分析漳溪畲族乡建乡以来的成就:政治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干部快速成长,基层行政组织日益完善,乡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增强;经济上,漳溪畲族乡村落立足民族特色,发展现代农业和民俗旅游业,促进了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上,蓝村传统民俗活动“蓝大将军节”、中联村显烈宫巡游节和汶水塘捕鱼技艺以及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实现振兴和重构。本文认为,畲族乡的成立是对漳溪畲族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政治成果。当地自设立民族乡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发展进步,充分反映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民族乡设立的积极意义,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漳溪畲族乡乡村振兴和各项事业发展应进一步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以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的民族工作引领漳溪畲族乡走出一条特色创新发展之路。
孙彤彤[9](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10](2021)在《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文中认为明清两代,中国与越南有密切的关系,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继续受到中国深刻的影响。对本论文研究的越南平定省来说,从中国受到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和社会被视为越南经济和社会的典型缩影,这段时间平定省的许多历史事件也是越南国史典型的事件。因此,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与社会研究,不但能多认识平定省的地方历史,而且能多认识越南国的变化和发展。根据现有的资料,本文力图全面地提示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的真实面貌。关于自然与人文,论文分析平定省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和交通优势、17世纪前平定省经济与社会及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主要论述平定历代行政机关系统和军队组织;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管理在许多方面体现,集中分析了平定省政府对平定山区少数民族、山区与平原的贸易关系、海岸管理及防守、贸易活动管理及船只、人流出入港口的管理等问题。关于17—19世纪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论文深入分析了农业生产状况、土地的各部分及公共土地与私人土地之间的“斗争”、1839年平定省的均田政策,从而理清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它和平定省农民生活和起义的关系。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与非农业各经济行业状况:国内贸易,主要研究集市体系、“市肆”、商港和都市的形成、活动与发展,研究平定省内各个地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商人力量、商品供应资源、货物的价格与运输方式;国外贸易主要研究与华商①的贸易活动;非农业经济包括手工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业与非农业经济发展使得平定省成为越南的商品和商业中心,进一步改善了平定省居民的物质生活。对于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深入研究了平定农民与人民阶层对阮氏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的爆发原因、演变及特点,包括18世纪西山起义及19世纪赫耶族的起义,重点分析在平定省的西山事业、西山力量与阮映力量的大战以及西山时期、阮朝时期的人民生活等问题。论文还研究并阐明17—19世纪平定省的社会文化,比如:思想和宗教、儒学的教育与科举、平定居民的文化物质和文化精神、平定省对形成越南语字母的作用、平定省华人共同体。17—19世纪平定社会与经济的特点和作用:在17—19世纪平定省是越南着名的贸易与商品中心之一;平定是暴动的地方,即西山起义的基地,也是阮岳皇帝中央政府的京都,在那里,西山军与阮映军之间发生过许多激烈的战斗;平定是阮朝政府于1839年唯一允许实施均田政策的地区,因此在19世纪平定是越南唯一有两集地簿(1815年和1839年);在17—19世纪平定经济和社会中,华人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平定是塘中临济佛教的起源地;平定是天主教早期传入和迅速发展的地方,为越南语字母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二、国外农业推广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农业推广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阈下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回顾 |
2 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现状分析 |
2.1 农业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体系基本形成 |
2.2 新型种植大户涌现,高效农业雏形初现 |
2.3 培养专业职业菜农,基地建设成效显着 |
3 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困难 |
3.1 传统农村特征与现代化矛盾突出 |
3.2 小规模农业分散性强,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限 |
3.3 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 |
4 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农业农村建设经验 |
4.1 德国“城乡等值化”理念,实现区域整合发展 |
4.2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 |
4.3 美国“合作农业推广制度”,实现高校助推农业发展 |
5 乡村振兴视阈下优化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 |
5.1 转变农业发展模式,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路径 |
5.1.1 对接农业高校,强化乡村农业技术和物质装备 |
5.1.2 持续培育特色,促进赣南老区农业长续发展 |
5.2 走综合发展乡村路径,实现乡村和谐善治 |
5.2.1 保留赣南乡村特色,实现赣南乡村可持续发展 |
5.2.2 实行村镇联盟发展,促进村、镇产业力量凝聚 |
5.2.3 促进赣南老区人力资源开发,由人的现代化推进赣南乡村现代化 |
(7)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农村职业培训的发展定位研究 |
1.3.2 农村职业培训的实践形式研究 |
1.3.3 农村职业培训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
1.3.4 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研究 |
1.3.5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高等农业院校的概念 |
2.1.2 农村职业培训的概念 |
2.1.3 农村职业培训的特点 |
2.1.4 农村职业培训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2.1.5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共同体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3.1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
3.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
3.1.2 解决农村职业培训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
3.1.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需要 |
3.1.4 履行高等农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 |
3.2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可能性 |
3.2.1 高等农业院校拥有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优势资源 |
3.2.2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农村发展的传统 |
3.2.3 国外农业院校拥有可供借鉴的相关案例 |
第四章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历史及现状 |
4.1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历程 |
4.1.1 接管与改造期(1949-1957 年) |
4.1.2 萌发与探索期(1958-1965 年) |
4.1.3 重创与停滞期(1966-1976 年) |
4.1.4 恢复与发展期(1978-1999 年) |
4.1.5 深入发展期(2000 年至今) |
4.2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现状 |
4.2.1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政策体系 |
4.2.2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 |
4.2.3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主要方式 |
第五章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问题及对策 |
5.1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问题 |
5.1.1 参与政策存在缺失 |
5.1.2 参与体制机制不健全 |
5.1.3 参与资金保障不足 |
5.1.4 参与观念存在偏差 |
5.1.5 参与培训中供需脱节 |
5.2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的优化策略 |
5.2.1 完善相关政策细则,强化政策支持 |
5.2.2 优化参与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参与效能 |
5.2.3 完善培训资金保障,多渠道筹措资金 |
5.2.4 履行农业高校服务“三农”职责,增强参与意识 |
5.2.5 加强农业高校内部革新,满足农村职业培训需求 |
5.2.6 丰富农业高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民族乡成立以来河源漳溪畲族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有关社会变迁的研究 |
二、关于畲族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民族乡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漳溪畲族乡的概况 |
第一节 漳溪畲族乡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村落墟镇 |
一、墟镇 |
二、村落 |
第三节 生计方式 |
第四节 民间信仰 |
第三章 畲族乡的诞生:漳溪畲族乡的成立过程 |
第一节 漳溪畲族蓝氏源流 |
第二节 畲族身份的确认 |
第三节 漳溪畲族乡的依法申请 |
第四节 漳溪畲族乡的成立 |
第四章 民族乡成立以来漳溪畲族乡的政治进步 |
第一节 民族团结事业的进步 |
第二节 基层行政组织的完善 |
第三节 畲族干部的培养与成长 |
第四节 民族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第五章 民族乡成立以来漳溪畲族乡的经济与民生发展 |
第一节 基础设施的完善 |
第二节 思想观念的转变 |
第三节 收入水平的改善 |
第四节 就业水平的提高 |
第五节 民生事业的进步 |
一、教育方面 |
二、医疗方面 |
第六节 乡村振兴与旅游业发展 |
第六章 民族乡成立以来文化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一节 日常生活习俗的变迁 |
一、饮食方面 |
二、着装方面 |
三、居住方面 |
四、节日习俗方面 |
第二节 蓝大将军出巡节 |
一、相关文献记载 |
二、有关传说 |
三、传承及发展 |
第三节 显烈宫巡游节 |
第四节 汶水塘捕鱼艺 |
第五节 蹴鞠和射弩传统体育项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收集表 |
(9)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7 研究述评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文章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的内涵 |
2.1.2 农业的内涵 |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 |
四、研究范围、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越南平定省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 |
第一节 平定省生态环境 |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二、自然条件 |
三、交通优势 |
第二节 17世纪以前的平定省经济与社会 |
一、沙黄时期之平定省(公元前2000年纪到公元2世纪) |
二、占婆王国时期之平定省(1世纪到1471年) |
三、黎朝时期之平定省(1471—1600年) |
第三节 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概况 |
一、17—18世纪之越南概况 |
二、1802—1885年之越南概况 |
第二章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对经济、社会的管理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 |
一、阮主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18世纪) |
二、阮朝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99—1885年)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 |
一、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山区少数民族同胞管理 |
二、17—19世纪平定省海岸管理、防守及确保平定海域安全 |
第三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 |
第一节 阮主时期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17—18世纪) |
第二节 阮朝时期平定省土地制度和农业经济(1802—1885年) |
一、平定省土地现状和1839年均田政策 |
二、平定省的农业生产状况 |
第四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商业和各非农经济行业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经济 |
一、17—19世纪平定省的国内贸易 |
二、17—19世纪平定省对外贸易与华商的贸易活动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各非农经济行业 |
一、手工业 |
二、林业、渔业、畜牧业 |
第五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 |
第二节 17—18世纪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西山起义 |
一、西山起义的爆发原因 |
二、西山起义的准备 |
三、在平定省西山起义的发展过程(1773—1786年) |
四、泰德王朝与在平定省西山军和阮映军之间的战争(1786—1802年) |
五、西山时期平定省居民的生活(1773—1802年) |
第三节 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各阶层反抗阮朝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1802—1885年) |
第六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社会文化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思想与宗教 |
一、儒教 |
二、佛教 |
三、天主教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的儒学教育与科举 |
第三节 17—19世纪平定居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
一、饮食、居住、服装和来往工具 |
二、武术 |
三、民间文化与风俗习惯 |
四、17—19世纪平定山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
第四节 17—19世纪平定省对越南语字母形成的过程所起的作用 |
第五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华人共同体 |
一、17—19世纪平定省华人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
二、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经济活动 |
三、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社会贡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笔者发表相关论文 |
附录 |
四、国外农业推广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阈下赣南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J]. 陈华平,钟茜妮. 农业与技术, 2021(20)
- [2]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D]. 喻洁.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3]地方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以广西Y市农业科学院为例[D]. 周舒敏. 广西大学, 2021
- [4]全面抗战时期浙江红色报刊的抗战动员研究[D]. 彭文文.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5]新疆农业生产技术服务需求供给调查研究[D]. 李生才.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6]PS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互动行为及创新模式研究[D]. 刘庆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7]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村职业培训研究[D]. 张帅帅. 山西大学, 2021
- [8]民族乡成立以来河源漳溪畲族社会变迁研究[D]. 戴嘉玲.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9]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10]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D].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 华中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