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造模型相似律的实验研究——油压式模拟实验机试制(论文文献综述)
沈淑敏[1](1983)在《构造模型相似律的实验研究——油压式模拟实验机试制》文中研究指明构造模拟实验模型的设计必须依据相似律准则,才可将模拟实验所获得的结果推算到实物上去。也就是说,要保证模型和实物相似,必须满足若干相似准则,它是模拟实验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地质力学根据相似律准则设计模型时,必然要牵涉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李剑光[2](2015)在《含倾斜软弱夹层复合岩体强度及蠕变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层状岩体是岩体工程中常见的对象,夹层是其特殊形式。当夹层较弱,产状倾斜时,会对岩体的整体力学性能形成削弱,进而对以其为围岩的岩体工程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且会随着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而持续存在。由于取样困难,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各种损耗和破坏,天然的层状复合岩体样本往往难以足量获取,客观上导致了对其力学性能研究的缺乏。本文着眼于基础研究,不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以含倾斜软弱夹层复合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复合岩体代替天然岩体进行实验,对其强度特性和蠕变特性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推导了含水平软弱夹层复合岩体试件在单、三轴压缩下的应力分量解析解,分别给出了夹层、主岩体以及交界面处的应力分布。认为不同厚度比的复合岩体,破坏模式不同;厚夹层比薄夹层容易破坏;高围压时比低围压时强度更高;并给出了单、三轴压缩时潜在的破坏模式。进一步地,推导了含倾斜软弱夹层复合岩体应力分量解析解。认为夹层上交界面的顶端和下交界面的底端,较其他区域更容易破坏;随着倾角增大,材料的强度先减小后增大;有围压时比无围压时更不易破坏;主岩体比夹层更不易破坏;并给出了单轴压缩时潜在的破坏模式。(2)研制了一种含层理标准试件批量压型机构。各分层材料、倾角、层厚、层位等可控,一次成型数量可调,同批次均匀性好,整体可拆卸,适合小批量成型,可与普通压力机适配,在层理控制、成型效率、成型质量、使用便利等方面有明显优势。选择三种常见的沉积岩组合,即页岩、砂岩和石灰岩为模拟对象,以水泥、石膏、砂为模拟材料,制备出两类含不同强度夹层的人工复合岩体试件。(3)通过对两类复合岩体进行单、三轴压缩实验,得到软弱夹层特征对复合岩体强度特性的影响规律。认为夹层厚度越大,岩体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越低;保持夹层总厚度不变,夹层数目越多,强度越大,各分层破坏几率相同;在给定的夹层倾角范围内,倾角增大对岩体的强度有削弱作用,但对于不同类型复合岩体,存在不同的特征角,超过该角时,削弱作用会逐渐减弱,Ⅰ类岩体的特征角大于Ⅱ类岩体;围压增大对岩体的强度有强化作用,在一定的塑性变形范围内,即使夹层破坏,复合岩体的整体承载力依然可以维持。(4)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开挖后,开挖轮廓面临近区域的岩体处于单向应力状态,且不论轮廓面形状、地应力大小和方向如何,主应力方向总是与轮廓曲线相切。认为对于含有软弱夹层的岩体工程,需要特别关注软弱夹层的产状,以及夹层在开挖面上的出露位置与主应力的方向。(5)通过对两类复合岩体进行单轴压缩蠕变实验,发现Ⅱ类岩体比Ⅰ类岩体在破坏前承受的应力水平更高;蠕变破坏强度小于同一岩体单轴抗压强度。两类岩体的当级蠕变量都随应力水平升高,逐渐增大,且向高应力区发散;当级瞬时应变量随应力水平升高,逐渐降低,且向高应力区收敛;夹层倾角与当级蠕变量和当级瞬时应变,没有确定性关系。同一应力水平下,含夹层岩体的绝对应变量,当级蠕变量和当级瞬时应变量介于夹层材料和主岩体材料相应值之间。实践中,可在获得后两者蠕变特性基础上,作适当的处理,应用于含夹层岩体。最后,选择成熟的蠕变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其可用性。
刘晓东[3](2015)在《基于相似理论的采煤机液压调高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液压调高系统作为采煤机的核心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采煤机工作的可靠性,快速合理地设计出性能优良的调高系统是保证采煤机工作稳定、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因此,找到一种周期短、成本低和工作高效的设计方法至关重要。以某型采煤机的液压调高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液压调高系统的关键技术参数,运用量纲分析法推导出采煤机调高系统的相似准则,以调高液压缸与摇臂铰点处受力最小和液压腔有杆腔内所受压差值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约束条件,把各元件中的长度相似比当作研究变量,构建采煤机调高机构的相似优化数学模型,通过GADST工具箱对液压调高机构实施多目标优化,实现了液压调高系统的最优设计。利用Pro/E软件建立调高机械系统模型,通过ANSYS软件建立主要部件的中性文件,在ADAMS中实现刚柔耦合模型的构建,利用ADAMS/Hydraulics软件构造液压控制回路,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基于相似优化设计的采煤机调高模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上的可行性,为采煤机调高系统的设计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理论。将相似理论与虚拟样机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发现设计或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进行及时解决,还能够使采煤机调高系统模型在拥有原来系统优越特性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改善,更有利地提高设计的标准化和系列化水平,因此将相似理论与虚拟样机技术引入采煤机调高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
徐广举[4](2011)在《新型截齿振动截割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践证明,机械化连续开采具有连续,安全,高效等优点,可以让矿山在保持较高产量和较低成本的情况下保持安全高标准。但对于非煤矿山来说,由于矿岩性能及强度的影响,一直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连续开采。振动式掘进机通过在截齿截割过程中附加冲击,有效提高了掘进机截割硬岩的能力,为硬岩连续采矿机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行性参考。本文从新型振动式掘进机振动截割时镐齿截割性能的问题出发,通过改变截齿形状,设计加工了一种新型截齿,并通过室内截割破岩实验,研究分析了新型截齿振动截割破岩能力。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对镐型截齿的改造,设计加工了一种新型截齿,并进行了掘进机镐型截齿与新型截齿室内模拟截割实验。通过理论及室内实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新型截齿振动截割性能、破岩能力及效率较之镐型截齿都有一定提高。(2)新型截齿的加工制作与实验系统的完善。室内实验采用混凝土试样,故截齿材料选用一般的钢件,形状参数类比选取;实验采用微机控制岩石压剪、冲击试验台,通过设计加工合适的安装底座实现截齿的安装,保证模拟实验效果。(3)截齿室内模拟截割实验。实验共进行四组,分别研究了镐型截齿的静载截割与振动截割能力及新型截齿的静载截割与振动截割能力。经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新型截齿振动截割性能及破岩效率提高。(4)以新型截齿振动截割为基础,提出了一种硬岩采矿机框架模型,为非煤矿山掘进机连续化开采提供了一个参考方向。
二、构造模型相似律的实验研究——油压式模拟实验机试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造模型相似律的实验研究——油压式模拟实验机试制(论文提纲范文)
(2)含倾斜软弱夹层复合岩体强度及蠕变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层状岩体强度和变形特性的研究 |
1.2.2 层状岩体流变特性的研究 |
1.2.3 夹层力学特性的研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含软弱夹层复合岩体力学分析及破坏模式预测 |
2.1 含水平软弱夹层复合岩体单轴压缩力学分析 |
2.1.1 含水平软弱夹层复合岩体交界面的受力状态 |
2.1.2 含水平软弱夹层复合岩体软弱夹层的应力分析 |
2.1.3 含水平软弱夹层复合岩体主岩体的应力分析 |
2.2 含水平软弱夹层复合岩体三轴压缩力学分析 |
2.2.1 含水平软弱夹层复合岩体软弱夹层的应力分析 |
2.2.2 含水平软弱夹层复合岩体主岩体的应力分析 |
2.3 含倾斜软弱夹层复合岩体单轴压缩力学分析 |
2.4 含倾斜软弱夹层复合岩体三轴压缩力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含层理标准试件批量压型机构设计 |
3.1 可调节凹凸模具组合设计 |
3.2 多功能料槽设计 |
3.3 驱动螺杆及机架设计 |
3.4 含层理标准试件批量压型机构的成型工艺 |
3.5 含层理标准试件批量压型机构的改进 |
3.6 本章小结 |
4 复合岩体相似材料选择和试件制备 |
4.1 相似模拟材料及选择原则 |
4.2 相似原理及要求 |
4.3 模拟对象和相似比尺的确定 |
4.4 相似材料可行性的验证 |
4.4.1 试件制备 |
4.4.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4.3 单轴压缩实验 |
4.4.4 巴西劈裂实验 |
4.5 人工复合岩体试件的制备 |
4.6 本章小结 |
5 含软弱夹层复合岩体的强度特性实验研究 |
5.1 含软弱夹层复合岩体的强度认定 |
5.1.1 Ⅰ类含软弱夹层复合岩体的单轴压缩强度 |
5.1.2 Ⅱ类含软弱夹层复合岩体的单轴压缩强度 |
5.1.3 含软弱夹层复合岩体的三轴压缩强度 |
5.2 软弱夹层厚度对复合岩体强度特性的影响 |
5.3 软弱夹层倾角对复合岩体强度特性的影响 |
5.4 软弱夹层层数对复合岩体强度特性的影响 |
5.5 围压对复合岩体强度特性的影响 |
5.6 工程意义 |
5.7 本章小结 |
6 含软弱夹层复合岩体的蠕变特性实验研究 |
6.1 概述 |
6.2 两类含软弱夹层复合岩体的蠕变实验 |
6.3 蠕变实验结果分析 |
6.3.1 Ⅰ类含软弱夹层复合岩体的单轴压缩蠕变 |
6.3.2 Ⅱ类含软弱夹层复合岩体的单轴压缩蠕变 |
6.4 蠕变本构模型及参数确定 |
6.5 数值模拟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3)基于相似理论的采煤机液压调高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国内外采煤机调高系统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采煤机调高系统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采煤机调高系统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3 相似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相似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似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3.3 相似理论发展趋势 |
1.4 虚拟样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采煤机液压调高系统研究 |
2.1 采煤机液压调高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
2.2 采煤机调高机构空间运动分析 |
2.3 采煤机滚筒受力分析及调高机构振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1 采煤机滚筒受力分析与计算 |
2.3.2 采煤机调高机构振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
2.4 采煤机液压调高系统参数研究 |
2.4.1 液压调高系统的速度分析 |
2.4.2 液压调高系统的调高油缸负载特性分析 |
2.4.3 液压调高系统的参数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3 采煤机调高机构相似优化设计 |
3.1 相似理论概述 |
3.1.1 相似理论的基本概念 |
3.1.2 相似三定理的内容 |
3.1.3 相似准则的导出及求解 |
3.2 采煤机工况分析 |
3.2.1 煤层赋存条件 |
3.2.2 采煤机运动参数分析 |
3.3 采煤机调高机构相似优化设计原理 |
3.4 采煤机调高系统相似准则导出及相似比确定 |
3.4.1 相似准则的导出 |
3.4.2 相似比的确定 |
3.5 相似模型参数建立 |
3.6 采煤机液压调高系统相似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3.6.1 采煤机调高机构的相似元建立 |
3.6.2 采煤机液压调高机构相似优化变量设计及约束条件 |
3.7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 |
3.7.1 Gamultiobj组织结构 |
3.7.2 基于GADST的GUI方式求解 |
3.8 本章小结 |
4 相似采煤机调高机构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与校验 |
4.1 虚拟样机技术 |
4.2 采煤机液压调高系统的建模、装配及检验 |
4.2.1 采煤机调高机械系统实体建模 |
4.2.2 采煤机调高系统实体模型装配及干涉检查 |
4.3 基于ADAMS的采煤机调高系统建模 |
4.3.1 模型的导入与约束的添加 |
4.3.2 基于ANASYS液压调高系统关键零件的柔性化 |
4.4 采煤机调高系统刚柔耦合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4.4.1 柔性件替换以及载荷编辑 |
4.4.2 编辑载荷 |
4.4.3 虚拟样机刚柔耦合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ADAMS液压系统的确定与仿真 |
5.1 液压系统参数的确定 |
5.2 液压元件的选择 |
5.2.1 液压控制阀的选择 |
5.2.2 液压油泵的选择 |
5.2.3 液压辅助元件的选择 |
5.3 基于ADAMS的液压系统模型的建立 |
5.4 液压调高系统的仿真及分析 |
5.4.1 采煤机调高系统的运动学仿真及分析 |
5.4.2 采煤机调高系统的动力学仿真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新型截齿振动截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硬岩采掘机的研究发展 |
1.1.1 重型化悬臂掘进机的发展 |
1.1.2 硬岩采矿机的研究发展 |
1.1.3 硬岩非爆开采新方法 |
1.2 机械破岩研究 |
1.2.1 机械破岩方法 |
1.2.2 机械破岩机理 |
1.3 研究背景 |
1.3.1 理论研究背景 |
1.3.2 项目研究背景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振动截割原理及新型截齿构思 |
2.1 振动截割研究 |
2.1.1 振动截割机构 |
2.1.2 镐齿破岩理论 |
2.1.3 振动破岩理论 |
2.2 掘进机镐齿截割运动及平均负荷分析 |
2.2.1 截齿运动方程 |
2.2.2 截齿受力分析 |
2.3 新型截齿构思及破岩原理分析 |
2.3.1 问题提出 |
2.3.2 初步构思 |
2.3.3 破岩原理初步分析 |
第三章 新型截齿制造及实验系统 |
3.1. 截齿设计图 |
3.2. 截齿制造加工 |
3.3. 实验系统 |
3.3.1 实验系统装置 |
3.3.2 液压控制系统 |
第四章 新型截齿破岩性能实验 |
4.1 镐型截齿动静破岩性能实验 |
4.1.1 镐型截齿静载截割破岩 |
4.1.2 镐齿振动截割破岩 |
4.1.3 小结 |
4.2 新型截齿动静破岩性能实验 |
4.2.1 新型截齿静载截割破岩 |
4.2.2 新型截齿动载破岩 |
4.2.3 小结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镐齿动静破岩效果对比 |
4.3.2 新型截齿动静破岩效果对比 |
4.3.3 新型截齿与镐齿破岩性能对比 |
第五章 新型振动连续采矿机模型 |
5.1 综合机械化采煤 |
5.1.1 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 |
5.1.2 采煤机 |
5.2 硬岩机械化连续采矿 |
5.2.1 硬岩机械化连续采矿方法 |
5.2.2 硬岩采矿机结构模型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构造模型相似律的实验研究——油压式模拟实验机试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构造模型相似律的实验研究——油压式模拟实验机试制[A]. 沈淑敏.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 1983
- [2]含倾斜软弱夹层复合岩体强度及蠕变特性研究[D]. 李剑光. 青岛科技大学, 2015(02)
- [3]基于相似理论的采煤机液压调高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刘晓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03)
- [4]新型截齿振动截割性能研究[D]. 徐广举. 中南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