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合梁弯曲正应力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兵,李丽,姚丽萍,郑应彬[1](2021)在《三种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该文对单根矩形截面梁、叠梁和组合梁这三种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和电测法实验测试。实验数据结果验证了理论计算和实验方法的正确性,揭示了三种梁纯弯曲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实验数据表明叠梁的弯曲正应力最大,组合梁次之,单根矩形截面梁的最小。另外,分析讨论了某些实验数据误差较大的原因。通过增加实验内容和难度,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材料力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为其他高校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刘子楠[2](2021)在《矩形孔蜂窝梁构件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蜂窝梁是上世纪兴起的一种新型钢构件,通过在腹板上开孔以达到节约钢材、减轻自重、造型美观的目的,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从试验分析、数值模拟、理论推导三个方面对矩形孔蜂窝梁构件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进行了两种方法的试验,以试验结果为标准创建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合理的理论推导,改进矩形孔蜂窝梁的费氏计算公式,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持。考虑跨高比、约束条件和加载方式设计了20种矩形孔蜂窝梁模型,通过电测试验对加载方式和跨高比不同的蜂窝梁横截面正应力分布进行研究,并比较蜂窝梁与其原型实腹梁和当量实腹梁横截面正应力分布的区别,发现蜂窝梁横截面正应力不再符合平截面假定,而是呈曲线分布;小跨高比蜂窝梁在满跨均布荷载作用下墩心横截面正应力出现“反弯点”。引入光学2D-DIC和3D-DIC测量,得到蜂窝梁腹板的应力与挠度场,以电测法试验结果作为对照对光测法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发现试验中蜂窝梁Z方向位移较大导致2D-DIC测量精度不够;而3D-DIC测量为空间测量,精度更高、更适宜运用在本试验中;并总结了电测法、2D-DIC测量和3D-DIC测量各自的适用范围。对3D-DIC测量得到的蜂窝梁腹板范围的正应力、剪应力和竖向位移分布进行分析,发现两端简支蜂窝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腹板正应力从支座到跨中逐渐减小;蜂窝梁Y方向挠度呈不平滑曲线分布;蜂窝梁约束越强,挠度曲线波浪状起伏越明显,3D-DIC测量精度越高。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蜂窝梁模型,与电测、光测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跨高比、孔高比、长高比和距高比对蜂窝梁应力、挠度分布的影响,发现蜂窝梁力学性能受跨高比和孔高比的影响较大,受长高比和距高比的影响较小,当长高比和距高比取值合理(4/7左右)时,可忽略其影响;蜂窝梁应力、挠度均随跨高比和孔高比的增大而增大。在费氏空腹桁架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孔高比的影响,对均布荷载作用下蜂窝梁横截面正应力和剪应力分布公式进行改进;并以此为依据,改进了费氏挠度计算公式,提出了均布荷载作用下蜂窝梁跨中挠度的计算公式,经过比较,该公式在蜂窝梁跨高比较小、孔高比较大的情况下精度高于费氏挠度计算公式,对费氏空腹桁架法挠度计算进行了补充。
李彦强[3](2021)在《波形腹板钢底板组合箱梁约束扭转时的翘曲应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波形腹板钢底板组合箱梁是将传统波形腹板组合箱梁的混凝土底板换成了平钢底板的一种新型桥梁结构。其受力更加合理,重量更轻,跨度更大,经济效益较高。钢底板和波形钢腹板可以工厂预制拼装,不仅可以较好的保证各构件的制作精度,使得现场施工更简单,也便于后期的维修和更换。该桥型已经在甘肃省内的桥梁建设率先投入使用。因此对该类结构翘曲应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依托甘肃省2019年重大科技专项《公路新型钢混组合桥梁建造成套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通过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结合的方法对该结构约束扭转时的翘曲应力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V.Z.Vlasov广义坐标法理论采用样条有限点法和能量变分原理分析波形腹板钢底板组合箱梁约束扭转时的翘曲应力及其计算方法,对新型波形腹板钢混组合箱梁的翘曲应力进行了理论推导。(2)对模型试验的模型尺寸和测试布点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制作,通过模型试验得到翘曲正应力,剪应力以及偏载系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该结构约束扭转时,跨中截面和L/4处截面顶板与底板的翘曲正应力分布呈现出反对称的规律,从L/4处截面到L/2处截面,顶板、底板翘曲正应力逐渐增大;L/2处截面和L/4处截面剪应力在腹板上均匀地分布,呈现出对称的规律,并且从L/4处截面到L/2处截面,剪应力逐渐增大。(3)通过模型试验发现该类结构的偏载系数在跨中截面处在1.37~1.48之间,比普通混凝土腹板梁大的多,说明该结构的偏载效应比普通混凝土梁更显着。该类结构的正应力增大系数在跨中截面处在1.56~1.58之间,剪应力增大系数约在跨中截面处在1.44~1.46之间,说明该结构的扭转与畸变效应比传统波形腹板组合箱梁更显着。(4)在波形腹板钢混组合箱梁空间有限元模型上添加不同的梁端约束,分析不同约束对该结构翘曲应力的影响。随着梁端约束增强,跨中截面顶板和底板的翘曲正应力有所减小,腹板的剪应力也减小。本文对波形腹板钢混组合箱约束扭转时的翘曲应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该类结构的设计建造具有一定工程参照意义。
戴青年[4](2020)在《单箱双室波形钢腹板曲线组合梁自振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曲线组合梁弯扭作用机理及计算理论研究》(51778377),针对单箱双室截面的波形钢腹板曲线组合梁,对其自振特性采用理论推导、试验模型实测及有限元软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结合动力学原理运用能量变分原理与Hamilton原理,忽略波形钢腹板的弯曲效应,在综合考虑波形钢腹板的剪切应变能和上下翼缘板的剪力滞效应基础上,主要考虑曲梁弯扭耦合效应对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简支梁的竖向弯曲振动进行公式推导研究,得到曲线简支箱梁的弯曲振动频率计算频率公式,求得结构的自振频率理论解。推导公式所得结果与试验实测值、有限元值分析值吻合良好,验证了计算公式的正确性。(2)设计制作波形钢腹板曲线组合试验梁,利用DASP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对模型试验梁进行室内测试,测得试验梁的弯曲振动频率、扭转振动频率及其振型。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模型梁的有限元模型,将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二者吻合良好。通过对比试验结果显示:随着试验梁跨径比的增大,其一阶竖弯振型基频变小;随着横隔板数目的增加试验梁的抗扭性能得到改善,但相比于四个横隔板,七个横隔板对梁体抗扭提升并不明显。(3)采用校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曲梁竖向振动频率随波形钢腹板板厚和横隔板数目增大而增大,随跨径比、宽跨比增大而减小;横向弯曲振动随板厚、横隔板数目和宽跨比增大而增大,随跨径比增大而减小;扭转振动频率随跨径比、板厚和横隔板数目增大而增大,随宽跨比增大而减小。对比直梁结果显示:随板厚增大直梁与曲梁前二阶竖向振动频率差值不变,横向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频率差值增大,但变化速率放缓;随端横隔的设立后,直梁与曲梁前四阶频率差值不变;随宽跨比增大直梁与曲梁前二阶竖向振动频率差值不变,横向弯曲振动频率差值增大,扭转振动频率差值减小。
张海珍[5](2020)在《基于青海省建设条件下的公路钢混组合梁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钢-混结构理论的发展,钢-混组合梁桥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组合梁桥在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其构造和受力均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精细的受力分析和几何参数分析。青海公路作为我国交通一大要塞,是桥梁建设不可忽略的地区之一。但青海省所处环境有着高寒和高海拔等突出特点,这种环境会对桥梁尤其是组合梁桥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对青海省几十座公路桥梁的调研研究,展开了一系列组合梁设计技术研究,主要包括:(1)调研、分析了青海省公路桥梁的服役环境条件,以及现有公路桥梁的参数,总结了青海省公路桥梁普遍存在的问题,认为在高寒高海拔的环境下,组合梁桥在通用图设计、结构构造及应用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2)对组合梁的断面形式及构造进行了研究。青海地区宜采用工字型断面,常规尺寸条件下,混凝土桥面板合理经济最大跨径4.5m,预应力混凝土桥面板为6.0m,组合面板为5.5m;桥宽9.0m的组合梁,采用2片工字型钢梁桥面板可满足受力要求;桥宽12.75m的组合梁,若采用2片工字型钢梁桥面板需要设置横桥向预应力,若采用3片不需要设置横桥向预应力。(3)采用杆系和实体精细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对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规律、组合梁剪力滞、活载受力规律、高寒环境温度效应进行了力学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合梁混凝土受力复杂,为简化设计,在通用图中未设置纵向和横向预应力,按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负弯矩区裂缝宽度控制在0.1mm左右。(4)对不同参数的桥面板湿接缝构造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U型钢筋搭接方式可以达到钢筋直接焊接相同抗弯和抗拉承载能力,并且U型钢筋搭接长度在350mm~550mm间承载能力无显着改变。
刘明科[6](2020)在《钢-混组合梁抗扭性能分析及设计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混组合梁是由剪力键连接顶部混凝土板和底部钢梁而成的新型结构,因其具有自重轻且承载力高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领域。为了探明组合梁扭转的力学特点以及在高速铁路桥梁领域推广使用组合梁,本文基于薄壁杆件计算理论、数值模拟以及车桥耦合分析方法,给出了组合梁抗扭的解析计算公式以及经数值模拟参数化分析和车桥耦合动力分析给出的组合梁设计推荐方案,主要研究成果有:(1)基于薄壁杆件扭转理论对组合箱梁的自由扭转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然后基于乌曼斯基第二理论和虚功原理对组合箱梁的约束扭转控制微分方程进行了推导,并且利用初参数法对微分方程进行求解。(2)综合考虑实际组合箱梁扭转的截面变形情况,考虑截面畸变对组合梁扭转的影响,利用等代框架理论,依次采用各构件的平面内力系和外力系对畸变微分方程进行了推导,并且采用弹性地基梁比拟法和初参数法对畸变微分方程进行了求解。(3)参考商合杭线组合梁桥的截面形式,对扭矩作用下的单箱双室组合梁通过所推导的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实例计算,并通过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建立组合梁模型,得到的数值计算结果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理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4)利用ANSYS建立的组合箱梁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扭矩作用下的组合梁界面滑移对于截面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定义组合梁扭转应力增大系数,依次分析不同箱室截面的单箱组合梁,在改变钢箱宽度、高度、厚度和混凝土板厚度时应力增大系数的变化规律。(5)对通过高速铁路列车的48m、56m、64m、72m钢混组合简支梁桥和连续结合梁桥进行了挠跨比计算,得到了满足设计规范的不同跨径的组合梁截面形式;然后对其进行车桥耦合动力特性的研究,分别建立车辆模型与桥梁模型,并以轨道不平顺作为系统外部激励,建立车桥耦合系统运动平衡方程,以列车时速350km/h为标准,得到了高速铁路组合梁的推荐设计参数。
余伊河[7](2020)在《采场边界覆岩损伤破坏特征及渗透性演化规律》文中指出在长壁开采过程中,采场边界覆岩损伤破坏严重,裂隙高度发育且难以压实闭合,是采动水资源易流失区域。本文围绕采场边界影响区覆岩损伤破坏特征与渗透性演化规律这一主题,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和室内实验等方法,针对两侧采场边界影响区采动叠加作用下区段煤柱覆岩应力分布、裂隙发育与渗透性演化规律等科学问题展开研究。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采动应力分布特征,将边界影响区分为煤壁支撑影响区和应力恢复区,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和上覆载荷守恒理论提出了各分区范围与应力的计算方法;根据采动地表下沉变形特征,确定地表移动盆地侧翼为边界影响区,提出了煤层覆岩在边界影响区各分区长度的计算方法;根据采动覆岩破坏程度,将边界影响区沿垂直方向进行分区,同时结合采动覆岩应力与变形分区,分析了采场边界影响区的渗透性分区特征。(2)分析了FLAC3D内嵌的双屈服模型参数对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提出了采空区垮落岩石非线性压实特性的数值模拟参数精确匹配方法;通过在数值模拟过程中监测岩层应力应变数据,判断其垮落与堆积状态,并同步修改岩层参数,实现采动覆岩垮落、堆积和压实动态演变过程的数值重演;揭示了相邻采场边界影响区的叠加应力场分布特征,给出两侧采场空间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应力路径。(3)建立了采动覆岩在采空区和煤柱上方连续变形的半无限弹性地基梁模型,揭示了岩层分组协同变形过程中接触面的张拉与剪切破坏特征,提出基于岩层协同变形和切应力极限平衡的张拉离层裂隙和剪切错动裂隙计算方法;揭示了拉应力诱发、切应力加剧的垂向裂隙发育机理,提出考虑裂隙尖端拉应力平衡与裂隙岩层有效承载截面上切应力平衡的垂向张拉和剪切裂隙计算方法。(4)分析了采动应力路径下岩石的变形破坏特征与渗透性演化规律,基于岩石损伤演化过程中变形与声发射信号的关联特征,提出考虑岩石轴向应变损伤阈值、残余变形与二次加卸载变形的修正Lemaitre损伤变量表征方法,建立了采动剪切与拉伸复合损伤岩石渗透率演化模型,分析了采动岩石细观损伤演化至宏观破裂,以及裂隙压实闭合过程中渗透性与渗流场的动态演变规律。(5)根据相邻采场空间动态变化与采动叠加作用下覆岩渗透性的演化规律与分布特征,并考虑水平与垂向裂隙对渗透性的影响,将边界影响区分为渗流衰减区、渗流叠加区、拉伸增透区、渗流稳定区、渗流恢复区、渗流恒增区和渗流剧增区;分析了煤柱参数对渗流恒增区和渗流叠加区等危险区域渗透性的控制规律,提出采动上覆水体垂向渗漏和相邻采空区积水侧向渗漏控制方法。该论文有图128幅,表18个,参考文献204篇。
张帅[8](2020)在《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基本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结构形式,在结构特点上与波形钢腹板组合连续梁桥相似,二者都是通过替代传统PC连续梁桥的混凝土腹板,从而彻底解决了混凝土腹板开裂的病害;另一方面腹板材料的变化,减少结构本身自重,实现结构的轻盈化,从而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工程造价;腹板处原先布置的体内预应力束更换为体外预应力束,开放的预应力束使得结构在运维阶段更加方便补张。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在国内的研究、应用远不如传统PC连续梁桥、波形钢腹板组合连续梁桥,而且大部分的相关理论分析是以等截面的简支梁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缺少对大跨径变截面连续梁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以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来开展对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基本力学性能的分析,以便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其结构的受力特点。本文使用MIDAS FEA软件,建立跨径同为(60+100+60)m的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波形钢腹板组合连续梁桥以及传统PC连续梁桥三个实体单元模型。独立地分析了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在自重、集中荷载、均布荷载三种典型荷载下的基本力学性能,主要以结构的抗弯性能、钢腹杆内力以及结构的变形性能展开分析。研究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在分级荷载下的剪力滞效应,选取中跨跨中、中跨1/4、边跨跨中三个典型位置截面,选取每处钢腹杆承托位置所处的截面,即在结构的横向宽度和纵向长度两个维度上分析三种桥型顶底板的纵向正应力、剪力滞系数的分布规律,并且与相同跨径的传统PC连续梁桥和波形钢腹板组合连续梁桥的剪力滞效应作简单比较,探究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的剪力滞效应特点。分析比较了混凝土收缩徐变、纵向预应力损失对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在成桥初始阶段至成桥二十年阶段的范围内,两者因素对跨中长期下挠的影响,其中又分别对收缩徐变系数——混凝土的初次加载龄期和环境年平均相对湿度独立展开分析,探究收缩徐变系数对结构跨中挠度的影响效果。
张光炜[9](2020)在《钢-混凝土组合双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桥是通过剪力连接件将钢箱梁和混凝土板连接成一个整体的一种组合结构形式,如今组合梁桥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组合梁截面翼板和底板同普通混凝土截面一样存在剪切变形,从而会出现剪力滞现象,如果在设计和修建过程中忽略剪力滞效应对组合梁桥的影响,会导致桥梁结构的完全性能受到威胁。所以,研究剪力滞效应对组合梁混凝土顶板和钢箱梁底板应力分布的影响对桥梁设计和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组合梁剪力滞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组合梁剪力滞效应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些研究主要在T型钢梁和单箱单室钢梁组合梁等钢梁截面当中开展,如今桥梁工程中应用的组合梁截面型式越来越复杂,对复杂截面的组合梁剪力滞效应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论文选取结构形式复杂的钢-混凝土组合双箱梁为研究对象,基于能量变分原理,选取二次抛物线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建立考虑界面滑移的剪力滞控制微分方程,并且以此微分方程为基础,推导出在简支和悬臂边界下承受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的双箱组合梁的剪力滞效应的解析解。通过ANSYS有限元数值计算,进行了4个算例的分析,分别求解出各个算例跨跨中截面的正应力、剪力滞系数和挠度,以此对本文解析解计算值进行验证。在此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截面参数和剪力连接件的刚度对组合梁剪力滞效应影响,得到了不同几何参数和剪力连接件刚度对双箱组合梁剪力滞效应影响的规律。最后,本文以乍甸大桥为工程依托,运用ABAQUS和Midas Civil桥梁软件对该桥的施工和运营阶段的剪力滞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关的建议,可供设计参考,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余泓[10](2020)在《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畸变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作为一种新兴的组合结构桥梁形式,其优越的性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对于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力学行为研究,已有文献对弯曲和剪切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对于刚性扭转和畸变行为的研究时间较短,理论与实验研究也并不充分,计算结果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畸变行为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已有的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畸变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发现既有理论是在薄壁箱梁畸变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推导建立。将波形钢腹板箱梁畸变理论分为五类,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第一类和第二类理论均以畸变角为基本位移参数,两者分别基于静力法和能量法建立了畸变控制微分方程。两类理论经过比较后发现,畸变控制微分方程形式是一致的,但由于畸变翘曲惯性矩不相同,两类理论无法统一为一类理论。2.基于薄壁箱梁畸变理论,结合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结构特征,改进发展了畸变广义坐标的计算方法。利用最小势能原理,拓展建立了考虑剪切变形的畸变控制微分方程。新理论相比现有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类畸变理论,充分考虑前两者没有考虑的剪切变形的影响。考虑畸变角和畸变翘曲函数的关系,新理论的畸变控制微分方程可以退化成不考虑剪切变形的形式。由于三类理论的畸变翘曲惯性矩不统一,退化后的畸变理论与前两类理论无法统一为一类理论。3.新理论的畸变微分方程无法利用弹性地基梁比拟法进行求解,本文利用有限梁段法,取畸变控制微分方程的齐次解作为位移模式,得到了畸变单元刚度矩阵和荷载向量。基于已有文献对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刚性扭转微分方程的研究,同样推导出刚性扭转的单元刚度矩阵和荷载向量。利用Fortran语言编制计算程序,得到刚性扭转和畸变正应力的计算结果,与已有实体模型实验结果契合良好。4.利用本文建立的计算程序分析了某三跨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所得应力结果与三维仿真模型计算结果契合良好。相比三维仿真模型,该计算程序建模简单,计算结果在全桥受力分析上基本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基于该计算程序,分析了活载产生的刚性扭转和畸变效应的影响,所得的应力包络图和应力放大系数对分析实际工程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组合梁弯曲正应力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合梁弯曲正应力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理论分析 |
1.1 单根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理论分析 |
1.2 叠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理论分析 |
1.3 组合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理论分析 |
2 实验测试 |
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4 结束语 |
(2)矩形孔蜂窝梁构件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蜂窝梁简介 |
1.2.1 蜂窝梁的应用 |
1.2.2 蜂窝梁的制作 |
1.2.3 蜂窝梁常用参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矩形孔蜂窝梁构件力学性能电测法试验研究 |
2.1 电测法概述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件设计 |
2.2.2 加载方式 |
2.2.3 试验模型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1 蜂窝梁横截面正应力分析 |
2.3.2 蜂窝梁与实腹梁横截面正应力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矩形孔蜂窝梁构件力学性能光测法试验研究 |
3.1 光测法概述 |
3.2 光测法试验过程 |
3.2.1 2D-DIC测量 |
3.2.2 3D-DIC测量 |
3.3 2D-DIC测量试验结果分析 |
3.3.1 ZJCK-2-B-c应变分布 |
3.3.2 ZJCK-2-B-c挠度分布 |
3.3.3 2D-DIC测量与电测结果对比 |
3.4 3D-DIC测量试验结果分析 |
3.4.1 ZJCK-2-B-c应变分布 |
3.4.2 ZJCK-2-B-c挠度分布 |
3.4.3 3D-DIC测量与电测结果对比 |
3.4.4 2D、3D-DIC测量误差分析 |
3.4.5 不同试验方法适用范围比较 |
3.5 跨高比对蜂窝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1 跨高比对蜂窝梁应力的影响 |
3.5.2 跨高比对蜂窝梁挠度的影响 |
3.6 约束条件对蜂窝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6.1 约束条件对蜂窝梁应力的影响 |
3.6.2 约束条件对蜂窝梁挠度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矩形孔蜂窝梁构件有限元数值模拟 |
4.1 有限元数值模拟概述 |
4.1.1 有限元分析软件概述 |
4.1.2 蜂窝梁模型建立 |
4.1.3 模型准确性验证 |
4.2 蜂窝梁应力分析 |
4.2.1 桥墩应力分布 |
4.2.2 梁桥应力分布 |
4.3 蜂窝梁挠度分析 |
4.3.1 跨高比对蜂窝梁挠度的影响 |
4.3.2 孔高比对蜂窝梁挠度的影响 |
4.3.3 长高比对蜂窝梁挠度的影响 |
4.3.4 距高比对蜂窝梁挠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矩形孔蜂窝梁构件挠度简化计算 |
5.1 费氏空腹桁架法概述 |
5.1.1 费氏空腹桁架法计算假定 |
5.1.2 费氏挠度计算公式 |
5.2 均布荷载作用下费氏应力计算改进 |
5.3 均布荷载作用下费氏挠度计算改进 |
5.3.1 改进的费氏挠度计算公式推导 |
5.3.2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波形腹板钢底板组合箱梁约束扭转时的翘曲应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波形腹板钢混组合箱梁抗扭力学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工程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波形腹板钢底板钢混组合箱梁约束扭转样条有限点法分析 |
2.1 概述 |
2.2 基本假定及样条函数 |
2.2.1 基本假定 |
2.2.2 样条函数 |
2.3 约束扭转样条有限点法分析 |
2.3.1 约束扭转翘曲位移模式及样条离散化 |
2.3.2 箱梁约束扭转时总势能泛函的建立 |
2.3.3 变分原理及刚度方程 |
2.3.4 位移和内力求解 |
2.4 本章小结 |
3 波形腹板钢底板钢混组合箱梁约束扭转模型试验 |
3.1 试验目的及试验内容 |
3.2 试验模型介绍 |
3.2.1 试验波形腹板钢混组合箱梁基本尺寸 |
3.2.2 波形腹板及连接形式 |
3.2.3 模型试验梁制作 |
3.2.4 测试截面及测点布置 |
3.3 实验加载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1 顶板和底板正应力分析 |
3.4.2 腹板剪应力分析 |
3.4.3 偏载效应分析 |
3.4.4 扭转与畸变效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波形腹板钢底板钢混组合箱梁约束扭转样条有限点法计算 |
4.1 力学性能及截面换算 |
4.1.1 剪切模量计算 |
4.1.2 波形腹板的纵向表观弹性模量计算 |
4.1.3 等效截面换算 |
4.2 约束扭转样条有限点法计算 |
4.2.1 样条离散信息 |
4.2.2 计算扭转总刚度矩阵 |
4.2.3 计算外荷载向量 |
4.2.4 求解箱梁约束扭转的位移及应力 |
4.3 样条有限点法计算值与模型试验实测值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梁端约束对翘曲应力及偏载效应的影响 |
5.1 概述 |
5.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5.2.1 单元选取 |
5.2.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5.2.3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3 不同梁端约束的正应力影响分析 |
5.3.1 两端固结对组合梁正应力的影响 |
5.3.2 一端固结一端自由对组合梁正应力的影响 |
5.3.3 一端固结一端简支对组合梁正应力的影响 |
5.4 不同梁端约束的剪应力影响分析 |
5.4.1 两端固结对组合梁剪应力的影响 |
5.4.2 一端固结一端自由对组合梁剪应力的影响 |
5.4.3 一端固结一端简支对组合梁剪应力的影响 |
5.5 不同梁端约束的偏载效应影响分析 |
5.5.1 一端固结一端自由对组合梁偏载效应的影响 |
5.5.2 两端简支对组合梁偏载效应的影响 |
5.5.3 一端固结一端简支对组合梁偏载效应的影响 |
5.5.4 两端固结对组合梁偏载效应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单箱双室波形钢腹板曲线组合梁自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波形钢腹板组合结构 |
1.1.2 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的结构特点 |
1.1.3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静力性能研究 |
1.2.2 动力性能研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波形钢腹板曲线组合梁自振特性的理论分析 |
2.1 基本振动方程的建立 |
2.1.1 基本假定 |
2.1.2 考虑剪力滞的弯曲动应变能 |
2.1.3 约束扭转翘曲动应变能 |
2.1.4 剪切动应变能 |
2.1.4.1 剪力滞翘曲剪切动应变能 |
2.1.4.2 钢腹板剪切动应变能 |
2.1.4.3 约束扭转剪切动应变能 |
2.1.5 动能 |
2.1.6 波形钢腹板PC曲线组合梁弯扭控制微分方程 |
2.2 振动方程的求解 |
2.2.1 位移函数的确定 |
2.2.2 行列式及各项成分 |
2.2.3 竖弯自振频率表达式 |
2.3 波形钢腹板简支曲线组合梁计算算例 |
2.3.1 截面特性计算 |
2.3.2 试验验证 |
2.4 曲梁竖弯基频折减系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波形钢腹板曲线组合梁自振特性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方法及研究目的和内容 |
3.1.1 试验方法 |
3.1.2 试验目的和内容 |
3.2 试验梁的设计和加工 |
3.2.1 试验梁设计 |
3.2.2 试验梁加工及制作 |
3.3 试验主要设备 |
3.4 试验方案设计 |
3.4.1 测点布置和测试方案 |
3.4.2 敲击点位置 |
3.5 试验测试步骤 |
3.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波形钢腹板曲线组合梁结构有限元分析及参数研究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1.1 材料特性 |
4.1.2 单元类型 |
4.1.3 边界条件 |
4.2 有限元动力特性分析结果 |
4.2.1 有限元分析结果 |
4.2.2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4.3 波形钢腹板曲线组合梁动力特性的参数影响分析 |
4.3.1 曲梁跨径比的影响 |
4.3.2 波形钢腹板板厚的影响 |
4.3.3 横隔板数量对结构自振频率的影响 |
4.3.4 结构宽跨比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青海省建设条件下的公路钢混组合梁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组合梁桥概述 |
1.2.1 组合梁桥主要特点 |
1.2.2 组合梁桥的发展历程 |
1.2.3 组合梁桥剪力传递器及其布置 |
1.2.4 组合梁截面的强度校核 |
1.2.5 组合梁的基本理论 |
1.2.6 小结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青海公路桥梁技术标准现状 |
2.1 青海公路桥梁沿线地形地质特点 |
2.1.1 青海公路桥梁沿线地形特点 |
2.1.2 青海公路桥梁沿线地质特点 |
2.1.3 青海公路桥梁分布 |
2.2 青海公路桥梁服役环境特点 |
2.2.1 青海公路桥梁沿线气候与水文特点 |
2.2.2 地震烈度 |
2.3 青海公路桥梁参数 |
2.3.1 桥面宽度 |
2.3.2 桥梁跨径 |
2.3.3 桥梁总长 |
2.3.4 桥墩高度 |
2.3.5 混凝土梁和叠合梁吊装重量对比 |
2.4 小结 |
第三章 组合梁断面形式及构造研究 |
3.1 组合梁断面形式及现场施工方法研究 |
3.1.1 组合梁断面结构形式研究 |
3.1.2 现场施工方案研究 |
3.1.3 通用图基本概况 |
3.1.4 小结 |
3.2 桥面板横向计算 |
3.2.1 桥面板分类 |
3.2.2 翼缘板有效宽度分析 |
3.2.3 桥面板横向计算方法 |
3.2.4 桥面板计算结果 |
3.2.5 小结 |
3.3 2 片梁方案和3 片梁方案用钢量对比 |
3.3.1 结构概况 |
3.3.2 主要设计假定及计算结果 |
3.3.3 用钢量对比 |
3.3.4 小结 |
第四章 组合梁力学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 |
4.1 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规律分析 |
4.1.1 结构概况 |
4.1.2 计算模型 |
4.1.3 计算结果分析 |
4.1.4 小结 |
4.2 组合梁剪力滞分析 |
4.2.1 计算模型 |
4.2.2 组合梁在恒载作用下的剪力滞分析 |
4.2.3 组合梁在活载作用下的剪力滞分析 |
4.3 组合梁活载受力规律分析 |
4.3.1 结构概况 |
4.3.2 计算模型 |
4.3.3 计算结果分析 |
4.3.4 横梁刚度分析 |
4.3.5 小结 |
4.4 组合梁温度效应分析 |
4.4.1 组合梁温度应力基本理论 |
4.4.2 考虑混凝土温度梯度的竖向应力计算方法 |
4.4.3 对比验证 |
4.5 负弯矩区混凝土湿接缝接头实验研究 |
4.5.1 实验概况 |
4.5.2 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 |
4.5.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4.5.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6)钢-混组合梁抗扭性能分析及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组合梁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扭转理论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车-桥耦合研究进展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2 组合梁扭转的理论分析 |
2.1 自由扭转 |
2.1.1 基本假定 |
2.1.2 剪力流 |
2.2 约束扭转 |
2.2.1 翘曲正应力 |
2.2.2 翘曲剪应力 |
2.2.3 约束扭转微分方程 |
2.2.4 初参数法求解 |
2.3 畸变效应 |
2.3.1 畸变荷载分析 |
2.3.2 畸变变形分析 |
2.3.3 畸变微分方程 |
2.3.4 初参数法求解 |
2.4 本章小结 |
3 单箱双室组合梁扭转算例分析 |
3.1 截面等效换算 |
3.2 主扇性特征参数 |
3.3 求解扭转微分方程 |
3.4 约束扭转应力结果 |
3.5 畸变分析 |
3.6 算例正确性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4 组合梁扭转的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参数 |
4.2 剪力钉荷载-滑移曲线 |
4.3 界面滑移 |
4.4 组合截面参数化分析 |
4.4.1 钢箱梁宽度 |
4.4.2 钢箱梁高度 |
4.4.3 钢箱梁厚度 |
4.4.4 混凝土板厚度 |
4.5 本章小结 |
5 组合梁桥的车桥耦合动力分析 |
5.1 计算模型与分析方法 |
5.1.1 理论分析假定 |
5.1.2 车辆模型 |
5.1.3 桥梁模型 |
5.1.4 轨道不平顺 |
5.1.5 轮轨间相互作用关系 |
5.1.6 转换矩阵 |
5.1.7 建立车桥耦合系统方程 |
5.2 计算参数 |
5.2.1 列车类型及编组 |
5.2.2 轨道不平顺 |
5.2.3 车桥系统其它计算条件 |
5.3 评判标准 |
5.4 桥梁模型及自振特性 |
5.5 桥梁动力响应计算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采场边界覆岩损伤破坏特征及渗透性演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1.4 主要创新点 |
2 采场边界影响区的分区特征 |
2.1 采场边界影响区的应力分区特征 |
2.2 采场边界影响区的变形分区特征 |
2.3 采场边界影响区的渗透性分区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采场边界影响区采动应力路径特征 |
3.1 采动覆岩垮落与压实的模拟方案 |
3.2 采场边界影响区采动应力路径 |
3.3 本章小结 |
4 采场边界影响区覆岩裂隙发育规律 |
4.1 采动覆岩下沉与变形 |
4.2 采动覆岩裂隙发育机理 |
4.3 采动裂隙发育实例分析 |
4.4 小结 |
5 采动损伤岩石与裂隙渗透率演化模型 |
5.1 损伤岩石与裂隙渗透率的理论模型 |
5.2 采动应力路径下岩石三轴渗流实验 |
5.3 采动损伤岩石渗透率演化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6 采场边界影响区覆岩渗透性演化规律及控制 |
6.1 采动覆岩损伤破坏特征及裂隙发育规律 |
6.2 采动覆岩渗透性演化规律及分区特征 |
6.3 边界影响区采动覆岩渗透性控制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基本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PC连续梁 |
1.1.1 PC连续梁的特点 |
1.1.2 PC连续梁桥的发展应用 |
1.2 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 |
1.2.1 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的特点 |
1.2.2 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的发展应用 |
1.3 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 |
1.3.1 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的特点 |
1.3.2 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的发展应用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模型简介 |
2.1 PC连续梁桥 |
2.2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 |
2.3 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 |
第三章 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的主要静力性能分析 |
3.1 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的抗弯性能 |
3.1.1 跨中截面处 |
3.1.2 跨中1/4截面处 |
3.1.3 边跨1/2截面处 |
3.2 钢腹杆轴力 |
3.3 钢桁腹组合梁、波形钢腹板组合桥与传统PC梁变形性能的对比 |
3.4 小结 |
第四章 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的剪力滞效应分析 |
4.1 概述 |
4.2 集中荷载下正应力的分布 |
4.2.1 顶板正应力沿横截面的分布 |
4.2.2 底板正应力沿横截面的分布 |
4.3 剪力滞数沿纵桥向的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的挠度影响因素分析 |
5.1 概述 |
5.1.1 混凝土收缩徐变基本概念 |
5.1.2 收缩徐变的的计算理论 |
5.2 收缩徐变效应的分析 |
5.2.1 考虑收缩徐变对组合桥挠度的影响 |
5.2.2 加载龄期对组合桥挠度的的影响 |
5.2.3 相对湿度对组合桥挠度的影响 |
5.3 预应力损失理论 |
5.3.1 概述 |
5.3.2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理论 |
5.4 预应力损失效应的分析 |
5.4.1 概述 |
5.4.2 纵向预应力钢束损失对挠度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钢-混凝土组合双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现状 |
1.2.1 箱形梁简介 |
1.2.2 剪力滞效应简介 |
1.2.3 钢-混凝土组合梁剪力滞效应 |
1.3 剪力滞效应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解析理论 |
1.3.2 数值方法 |
1.3.3 模型试验法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钢-混凝土双箱组合梁剪力滞效应求解 |
2.1 双箱组合梁模型的建立 |
2.2 基本假定 |
2.3 组合梁滑移效应分析 |
2.4 考虑剪切变形的Timoshenko梁模型 |
2.5 控制微分方程的建立 |
2.5.1 翘曲位移函数 |
2.5.2 纵向位移函数 |
2.5.3 结构总势能 |
2.5.4 剪力滞效应控制微分方程组和边界条件组 |
2.6 常规边界条件下剪力滞效应的求解 |
2.6.1 简支梁在满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滞效应 |
2.6.2 简支梁在跨中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滞效应 |
2.6.3 悬臂梁在满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滞效应 |
2.6.4 悬臂梁在自由端集中荷载下作用的剪力滞效应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混凝土双箱组合梁剪力滞效应分析 |
3.1 钢-混凝土双箱组合梁空间有限元模型 |
3.1.1 建立ANSYS双箱组合梁的相关单元特性 |
3.1.2 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 钢-混凝土双箱组合梁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
3.2.1 满跨均布荷载作用下简支梁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 |
3.2.2 跨中集中荷载作用下简支梁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 |
3.2.3 满跨均布荷载作用下悬臂梁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 |
3.2.4 自由端集中荷载作用下悬臂梁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混双箱组合梁剪力滞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4.1 简支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表达式分析 |
4.2 滑移效应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分析 |
4.3 宽跨比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分析 |
4.4 宽高比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分析 |
4.5 混凝土顶板厚度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分析 |
4.6 钢箱梁厚度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乍甸大桥-双箱组合梁桥剪力滞效应 |
5.1 乍甸大桥简介 |
5.1.1 工程概况 |
5.1.2 主梁设计要点 |
5.2 乍甸大桥有限元模型 |
5.2.1 乍甸大桥MIDAS CIVIL模型 |
5.2.2 乍甸大桥ABAQUS有限元模型 |
5.3 施工阶段剪力滞效应分析 |
5.4 运营阶段剪力滞效应分析 |
5.5 组合梁混凝土桥面板的有效宽度 |
5.5.1 有效宽度规范计算结果 |
5.5.2 有效宽度有限元计算结果 |
5.5.3 有效宽度解析解计算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畸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的发展概述及特点 |
1.1.1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的发展概述 |
1.1.2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构造特点 |
1.1.3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的优缺点 |
1.2 薄壁箱梁畸变理论 |
1.3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畸变理论研究 |
1.4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波形钢腹板箱梁既有畸变理论分析 |
2.1 波形钢腹板箱梁的力学性能及等效截面 |
2.1.1 纵向表观弹性模量 |
2.1.2 有效剪切模量 |
2.1.3 横向抗弯惯性矩 |
2.1.4 等效截面 |
2.2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畸变理论 |
2.2.1 荷载分解法 |
2.2.2 基本假设 |
2.2.3 第一类理论 |
2.2.4 第二类理论 |
2.3 畸变控制微分方程求解 |
2.4 对比分析 |
2.4.1 畸变角 |
2.4.2 畸变翘曲惯性矩 |
2.4.3 畸变框架惯性矩 |
2.4.4 畸变荷载 |
2.4.5 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新畸变理论 |
3.1 新畸变理论 |
3.1.1 基本假定 |
3.1.2 畸变位移函数 |
3.1.3 畸变广义坐标系 |
3.1.4 控制微分方程 |
3.1.5 应力分量 |
3.2 新理论退化理论 |
3.3 数值算例 |
3.3.1 算例1 |
3.3.2 算例2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有限梁段法 |
4.1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刚性扭转 |
4.1.1 刚性扭转的基本假定 |
4.1.2 刚性扭转的控制微分方程 |
4.1.3 刚性扭转应力 |
4.2 新梁段单元的位移模式 |
4.2.1 刚性扭转的位移模式 |
4.2.2 畸变的位移模式 |
4.3 单元刚度矩阵 |
4.3.1 刚性扭转刚度矩阵 |
4.3.2 畸变刚度矩阵 |
4.4 荷载向量 |
4.5 横隔板单元和边界约束 |
4.6 计算程序 |
4.7 实体模型实验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波形钢腹板箱梁空间有限元分析 |
5.1 概述 |
5.2 计算模型的比较分析 |
5.2.1 翘曲正应力 |
5.2.2 剪切应力 |
5.3 活载效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一.发表的论文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四、组合梁弯曲正应力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 陈红兵,李丽,姚丽萍,郑应彬.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1
- [2]矩形孔蜂窝梁构件力学性能研究[D]. 刘子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波形腹板钢底板组合箱梁约束扭转时的翘曲应力研究[D]. 李彦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4]单箱双室波形钢腹板曲线组合梁自振特性研究[D]. 戴青年.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5]基于青海省建设条件下的公路钢混组合梁设计与应用研究[D]. 张海珍.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钢-混组合梁抗扭性能分析及设计优化研究[D]. 刘明科.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采场边界覆岩损伤破坏特征及渗透性演化规律[D]. 余伊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8]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基本力学性能研究[D]. 张帅.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9]钢-混凝土组合双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D]. 张光炜.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畸变行为研究[D]. 余泓.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