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重视和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袁银传,康兰心[1](2022)在《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及人才支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乡村振兴具有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产业发展和振兴则是乡村振兴中必须抓住的"牛鼻子",是实现乡村振兴重点、难点和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在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应当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在生产方面因地制宜选择主要产业,推进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大数据为支撑发展乡村电子商务,在人才支撑方面,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思想方面培育基层党建人才,在维护农民权益方面建设法治人才队伍,通过强化人才振兴,从而全面振兴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党军勤[2](2021)在《煤矿地质环境污染防治研究》文中指出对煤矿地质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性进行了概述,系统分析了煤矿地质环境问题来源,阐述了煤矿地质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煤矿地质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为推动地质环境污染治理以及煤矿环境保护提供些许借鉴。
李亚丽[3](2021)在《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文中指出矿山开采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防护地质灾害方案,加强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力度,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通过全面分析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修复和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办法,采取优化措施,有效提高生态修复和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于连玉[4](2021)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手段逐步得到完善和创新。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环境进行过度开发,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森林资源过度砍伐,温室效应越发明显,雾霾等问题已经对环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越来越大的困扰。在进行矿山开发时,需重视对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这样才能确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断改善环境。
尉俊[5](2019)在《试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资源,过度开采不仅会造成资源的匮乏,对矿山整体地质结构也会造成较大破坏,导致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矿产资源和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是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对资源的开采与保护,尤其是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的保护应高度重视,以实现矿产行业及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聂选华[6](2019)在《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重叠交错的分布特征,灾害的持续性和衍生性造成饥荒蔓延。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朝政府和云贵地方当局以国家完备的荒政制度为蓝本,积极开展灾荒赈济工作。荒政作为清代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府库银钱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调拨,灾荒赈济举措的协调推行,以及云贵地区毗邻省区之间赈灾物资的应急补给,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云贵地区被灾民众的生存空间。清代国家荒政的制度化和灾荒赈济实践路径的系统化,为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云贵地区灾荒期间的社会治理和经营,清朝中央政权在云贵地区的设治经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进程,为云贵地方的灾荒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云贵两省自然灾害暴发的频次,并对清政府加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造成影响。荒政制度作为清代国家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路径,为清朝中央政权巩固和经营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云贵地区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的灾赈资源整合与融通,加强了清政府在西南边疆灾荒治理期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从根本上加快了清代国家“一体多元”的发展进程。边疆治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清代云贵地区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以清代国家灾荒赈济的社会治理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西南边疆地区灾荒期间社会治理的国家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多角度地认识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各个面向。同时,基于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分析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能力和基本谱系,对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体系以及云贵地区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探讨,藉此系统阐释清代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深入施行的深层机理和积极效应。
马海会,李哲[7](2018)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需要消耗更多能源发展经济,这就需要我国矿山开采企业不断加大生产,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但是,随着矿山企业的不断发展,矿山开采速度的不断加快,如不重视保护,将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目前,很多矿山开采企业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对周围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不仅引发了大量地质环境问题,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因此必须要重视地质环境保护问题,这不仅能够提高矿山资源的开采效率,还能够对我国社会经济长久发展提供保证。
杨柳[8](2017)在《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吉林省延龙图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延边地区位于吉林省东部,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经济、政治地位重要,不仅是“长吉图”经济圈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对外经贸的重要进出口。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经济建设活动对区域内地质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大,甚至出现了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速度的现象。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地质环境作为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做好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对区域地质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评判,不仅可以对区域经济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更能够对经济建设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以上,本文以“延龙图地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调查项目为依托,在收集区域地质环境资料,野外进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工作区进行了地质环境条件的综合评价。首先,本文对延龙图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做了介绍,对地下水开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土壤污染等调查成果进行了论述;其次,根据模糊综合评判原则,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了分级,共分2个级别10个二级评价指标,分别为:矿山、废弃矿山等压占破坏土地面积、矿山开采对周围含水层的破坏、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点面密度、地下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并对研究区进行网格剖分,共分为332个单元格;再次,使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计算得出最大隶属度,对应评价结果分别为“优”“良”“差”3个等级。得出每个单元格的评价结果,从而判断评价整个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优劣;最后,结合评价结果,对延龙图地区地质环境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该地区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吴育国[9](2014)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和对策》文中指出文章详细阐述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依照实际情况,从制度、技术、资金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客观实际和可操作性强的对策,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金航[10](2013)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地质工作的“先行军”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与地质工作密切相关。多年来地质工作围绕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拓宽地质服务的新领域,创新理论方法,在不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成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近一步临近,应进一步切实发挥好地质调查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国家未来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地质工作保障。为创造"绿水青山"的环境打好基础,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丽中国当好"先行军"。
二、要重视和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重视和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及人才支撑(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
二、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
(一)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
1.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
2.着力落实国家对于推动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
3.着力推广农业现代化的先进经验 |
(二)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 |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
2.将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 |
3.将绿色引领与创新驱动相结合 |
(三)以大数据为支撑发展乡村产业 |
1.运用大数据解读大趋势 |
2.大力发展乡村电子商务 |
三、强化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人才支撑 |
(一)政府加大对人才的投入与扶持力度 |
1.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2.激励乡村人才创新创业 |
3.以共同富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
(二)培育乡村产业专业人才 |
1.特色文化人才 |
2.电子商务人才 |
3.技术支撑人才 |
4.养老服务产业人才 |
(三)培育乡村产业管理型人才 |
1.区域规划与产业发展管理 |
2.乡村产业从业人员管理 |
(1)培育党建人才以引领乡村产业从业人员政治观 |
(2)培育法治人才以保护乡村产业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
(3)培育宣传人才推进乡村产业从业人员核心价值观培养 |
(3)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矿山地质灾害产生的因素 |
1.1 地下水位产生的变化引发地质灾害 |
1.2 岩石体变形引发矿山地质灾害 |
1.3 由于地质环境产生的地质灾害 |
2 探究矿山地质灾害的环境修复策略 |
2.1 构建多部门联合监测体系 |
2.2 科学应用矿山开采技术 |
2.3 加强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保护工作 |
2.4 扩大土地复垦规模 |
3 结 语 |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地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
1.1 对植被造成破坏 |
1.2 水土流失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
1.3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
1.4 土地被侵占和破坏 |
1.5 缺乏专项资金 |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对策 |
2.1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
2.2 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有机结合 |
2.3 开展分级管理与评估 |
2.4 建立规范的技术标准 |
2.5 对开采环节进行严格控制 |
2.6 加大投入整治力度 |
2.7 对矿产资源进行严格管理 |
3 结语 |
(5)试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 |
1.1 矿山地面塌陷 |
1.2 崩塌、泥石流 |
2 矿山地质保护的基本原则 |
2.1 规划原则 |
2.2 安全原则 |
2.3 预防和防治原则 |
3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
3.1 成立专业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小组或机构 |
3.2 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的防治措施 |
4 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防治措施 |
4.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
4.2 加大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力度 |
4.3 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高矿山环保水平 |
5 结束语 |
(6)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灾荒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既有研究成果 |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
五、创新与写作基本思路 |
第一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
二、气候变迁的驱动 |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负面效应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
二、云贵地区民族起义的扰动 |
三、西方近代化势力的入侵 |
第二章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
一、气象灾害 |
二、地震灾害 |
三、地质灾害 |
四、疫疾灾害 |
五、农作物病虫害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
一、灾害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的冲击 |
二、灾害对云贵地区财政经济的损耗 |
三、灾害对云贵地区民众生活的扰动 |
四、灾荒对云贵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三章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制度的施行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的基本程序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报灾 |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勘灾 |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审户 |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发赈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救灾的基本措施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蠲免 |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 |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借贷 |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抚恤 |
第四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备荒仓储制度建设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建设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设置 |
二、云贵地区常平仓的功能 |
三、云贵地区常平仓的管理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建设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设置 |
二、清代云贵地区社仓的功能 |
三、云贵地区社仓的管理 |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
二、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功能 |
三、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管理 |
第四节 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建设 |
一、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推行的原因 |
二、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建设 |
三、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实践成效 |
第五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路径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官方救灾实践路径 |
一、减免额赋以纾民困 |
二、平粜米谷以平市价 |
三、赈给银米以裕口食 |
四、鼓励垦殖以补种杂粮 |
五、捐给养廉银两以资赈济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民间救灾实践路径 |
一、地方官宦倾力捐输 |
二、民间绅商慷慨捐赀助赈 |
三、民众祭拜神灵以禳弥消灾 |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践 |
一、修缮城墙以资扞卫 |
二、疏挖河道以广“东作” |
三、修复桥梁设施以利行旅 |
四、修复盐井以利税课征收 |
第六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案例探讨 |
第一节 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救济 |
一、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情 |
二、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赈济 |
三、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后重建 |
第二节 清光绪朝云南昭通以工代赈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研究 |
一、清朝“以工代赈”在西南边疆实施的原因 |
二、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主导措施 |
三、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辅助举措 |
四、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社会成效 |
第三节 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
一、清代贵州“新疆”的开辟 |
二、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 |
三、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
四、清代贵州“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
第七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效应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协调联动 |
一、云贵地区灾赈物资的应急调运和供给 |
二、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国家干预” |
三、云贵地区灾赈期间的乡村秩序维系 |
第二节 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联动效应 |
一、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困境 |
二、清光宣时期云南的灾赈近代化转型路径 |
三、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社会效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荣获奖励情况 |
致谢 |
(7)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现状 |
2 矿山地质环境和治理工作存在问题 |
2.1 地质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不完善 |
2.2 缺乏对矿山环境的动态监测 |
2.3 环境管理与治理体系不完善 |
2.4 矿山开采对土地、大气、水资源的破坏 |
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措施 |
3.1 创新矿山的开采方式 |
3.2 提高矿山企业的环保意识 |
3.3 控制新建矿山的数量 |
3.4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示范区 |
4 结语 |
(8)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吉林省延龙图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经济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范围 |
2.2 气象水文 |
2.3 地形地貌 |
2.4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2.6 水文地质条件 |
2.7 工程地质条件 |
2.8 环境地质条件 |
2.9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章 延龙图地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
3.1 地质环境概况 |
3.2 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
3.3 地质灾害问题 |
3.4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
3.5 土壤环境质量问题 |
第4章 延龙图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
4.1 模糊数学与模糊综合评价 |
4.2 评价对象 |
4.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4 评价模型建立 |
4.5 指标分级 |
4.6 网格划分及评价结果 |
4.7 模糊变换与综合评判 |
4.8 评价结果及分析 |
4.9 延龙图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建议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存在的问题 |
1.1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
1.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治理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
1.3 矿山资源开发技术与地质环境治理应用技术落后 |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对策建议 |
2.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实施 |
2.2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矿山环境保护水平 |
2.2.1 加强矿山地质开发和环境保护的人才培养 |
2.2.2 加大矿山开采技术的创新和研究 |
2.2.3 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2.3 为矿山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
2.4 资源化利用矿业废弃物 |
3 结束语 |
四、要重视和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及人才支撑[J]. 袁银传,康兰心.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2(01)
- [2]煤矿地质环境污染防治研究[J]. 党军勤. 能源与节能, 2021(12)
- [3]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J]. 李亚丽. 有色金属设计, 2021(04)
-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J]. 于连玉. 世界有色金属, 2021(06)
- [5]试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J]. 尉俊. 华北自然资源, 2019(06)
- [6]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D]. 聂选华. 云南大学, 2019(09)
- [7]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 马海会,李哲. 环境与发展, 2018(12)
- [8]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吉林省延龙图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 杨柳. 吉林大学, 2017(08)
- [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和对策[J]. 吴育国. 广东化工, 2014(14)
- [10]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地质工作的“先行军”作用[A]. 金航.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