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用紫外激光清洗油画表面

希腊用紫外激光清洗油画表面

一、希腊用紫外激光清扫油画表面(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毓,曲亮,刘晓龙,孙便便[1](2021)在《激光清洗技术在文物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化学清洗、物理清洗和生物清洗方法不能对文物样品表面微米级污染颗粒进行有效清洗,且易造成文物表面不可恢复的损伤。为提高污染物的清洗能力,激光清洗技术作为新型的文物清洗技术,逐渐应用于不同类型文物样本的清洗。文物激光清洗具有精准定位、高效去除、适用基材广泛等优点。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激光清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石质文物、纸质文物和金属文物等在激光清洗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示其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为激光清洗技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方小济[2](2018)在《养心殿唐卡保护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卡艺术源远流长,据传说可追溯至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公元617年-650年)。作为藏传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与修行冥想的法器,唐卡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艺术特色。唐卡艺术历经吐蕃王朝时期(7-9世纪)的萌芽、分裂割据时期(10-13世纪)的初兴、萨迦政权时期(13-14世纪)的融合、帕竹政权统治时期(15-16世纪)的发展、至甘丹颇章时期(17-19世纪)达到鼎盛,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艺术流派,呈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乾隆十一年(1746年)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修建仙楼佛堂,作为乾隆皇帝修习密法的私人佛堂,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装修完毕,开始挂供唐卡。这些唐卡均是在唐卡艺术发展至鼎盛时期的佳作,高度体现了清代宫廷唐卡的艺术特点。自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今,养心殿佛堂唐卡悬挂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因年代久远,材料老化,受环境因素影响等,这些唐卡出现各种病害:尘垢、污渍、折痕、镶边开裂与缺损、虫蛀、颜料脱落、织物与颜料颜色褪变等,亟需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修复。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即是对养心殿西暖阁佛堂唐卡展开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研究,对这批唐卡的病害与成因进行研究与梳理;对其绘制材料与工艺进行研究,厘清其工艺技法;在科学分析检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根据修复方案进行保护修复实践。以《智行佛母》唐卡的保护修复为案例,完整阐述唐卡的保护修复过程。在前期的保护修复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唐卡的保护修复方法与经验,为其他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借鉴。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六章及结语组成。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养心殿唐卡保护修复研究的对象与内容;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对养心殿唐卡追本溯源,理清了这些唐卡的来源问题;第二章,研究与总结养心殿唐卡的绘制材料与工艺技法,揭示养心殿唐卡的艺术美;第三章,科学的研究养心殿唐卡病害与病害机理。第四章与第五章主要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对养心殿《智行佛母》唐卡开展保护修复案例研究,对《智行佛母》进行科学分析检测研究并开展保护修复实践。第六章,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养心殿唐卡的保护修复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梳理与总结,并创立以下几种方法体系与标准:(1)创立唐卡的科学分析检测方法体系:包括无损分析检测方法与微损分析检测方法;(2)创立唐卡保护修复方法体系:包括清洁方法体系与加固方法体系;(3)建立唐卡保护修复档案范例标准与唐卡保护修复方案范例标准;通过建立这些方法体系与标准为故宫博物院藏唐卡的保护修复提供合适的修复方法,培养唐卡保护修复与研究的专业人才,为全国唐卡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修护示范,积极推动整个唐卡保护与修复行业的发展与藏文化的研究。

肖金亮[3](2009)在《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科学体系的建立与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中国当前的保护工作正在摆脱传统的“工程”和“项目”的地位,自发地酝酿形成一门系统化的“历史建筑保护科学”;在具体的保护工作方法上,也从传统的单学科、少技术含量的保护模式向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科技化保护转变。这种新型保护工作方法,正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本文首先对国外的若干保护工作的特点和方法进行阐释和分析,并以之作为借鉴。然后按照中国历史建筑的管理级别和分类情况,立足于实际工作,从历史文化名城调查与认定、文物保护规划、木结构和砖石结构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监测与预防性保护等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对象的角度,对实践中展现和暴露出来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多学科科技保护的若干工作方法和规律。这些方法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内容:思想上加深对保护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的认知与理解;对多学科的运用不要表面化,要真正地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要真正地指导保护工作的每一步判断和决策;调整工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以符合新形势下的保护工作的需求;对各种技术的应用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脱离最终的保护目的;要积极拓展各学科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要只局限在微观物体的层面上;在多学科参与的保护团队中,建筑师应该承担起相应责任,负责把握各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各技术的应用方向不偏离最终的保护目标;如此等等。在归纳出具体的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着进行方法论方面的理论提升,经研究认为历史建筑保护科学的方法论可以拆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群、符合多学科保护特点的合理的工作流程、保护工作的独特原则,这三个部分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成功的保护工作系统。论文最后进一步提升到哲学层面上,对系统论与历史建筑的内涵、价值理性技术理性的和谐统一、综合集成系统方法论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周耀林[4](2005)在《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它和藏品的历史一样久远,并形成了技术性保护的传统。然而,当代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表明,保护过程不仅存在着技术难题,而且越来越多地遭遇到管理体制缺位、保护组织不力、保护法规欠缺、保护信息分散、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的桎梏。因此,系统总结国内外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详细分析传统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当代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为文物、档案和图书保护的发展探求新的生长点,而且有助于整合文物、档案与图书的保护实践,为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技术性保护、部门化组织、分散化管理、局部发展战略到综合性保护、集成化组织、集约化管理和全局发展战略提供实践指导。 本文紧扣“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这一主题,通过“一个基点”(部门化保护的整合)、“两条线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三门科学”(遗产科学、保护科学、复杂性科学)、“六大方面”(预防、治理、修复、组织、法律和信息管理),初步构建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的框架。笔者因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既立足于理论分析,又依托于实践调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适当案例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宏观问题微观化,力求能够全面、系统地阐述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的正确发展方向。 本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重点集中在保护技术动态推进策略和主要管理层面的变革两个方面。主要内容如下: 1 可移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笔者通过剖析国际遗产界常用的三对互补概念,重构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为重新审视可移动文化遗产奠定了坐标。在新的坐标系中,可移动文化遗产是人工制作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或社会价值的藏品的集合。一旦将其具体化,文物、档案、图书和工艺品等都是其有机的组分。由此可见,尽管可移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如此。有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便产生了遗产的保护技术。在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推动下,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地建立在技术性保护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技术性保护的传统。然而,以技术为本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代步入了“内外交困”的两难境地:处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大潮中,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日益遭受漠视;内部则面临着管理不善、组织不力、法规不全、投入不足、人才不济等方面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代有责任心的保护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从系统结构、系统演变、系统与外界关联三个方面对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进行了剖析,笔者运用复杂性科学理论论证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特征对形成全球或地区、国家、机构的保护策略是一道无形的屏障。然而,系统资源的国家性和国际性双重特征及其保护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又决定了该复杂系统制定统一的战略既具有可能性,又具有必然性。 基于这种分析,笔者总结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的总体目标,并从如何分解总体目标、如何协调被分解目标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总体目标的途径。分解总体目标时,笔者首先根据复杂性科学的要求对其进行解构,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个解构因子进行了科学的

晓晨[5](1993)在《希腊用紫外激光清扫油画表面》文中提出 在希腊克里特岛的电子结构和激光研究所的一台紫外激光装置上首次演示了用紫外光清扫工艺品表面污垢的可能性。该法涉及紫外光被工艺品表面极小的深度吸收,并使材料急剧蒸发。以C.Fotakis教授为

二、希腊用紫外激光清扫油画表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希腊用紫外激光清扫油画表面(论文提纲范文)

(2)养心殿唐卡保护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养心殿唐卡溯源
    第一节 养心殿西暖阁唐卡档案调查与现状
    第二节 养心殿西暖阁仙楼佛堂唐卡来源考
    小结
第二章 养心殿唐卡的绘制材料与工艺研究
    第一节 养心殿唐卡的绘制材料研究
        一、画心材料研究
        二、装帧材料研究
    第二节 绘制工艺研究
        一、绘画唐卡的绘制工艺
        二、工艺唐卡的制作技艺
    小结
第三章 养心殿唐卡病害及病害机理研究
    第一节 养心殿唐卡病害调查
    第二节 养心殿唐卡病害机理研究
        一、病害的种类
        二、病害机理研究
    小结
第四章 养心殿唐卡《智行佛母》科学分析检测研究
    第一节 《智行佛母》唐卡背景简析
    第二节 病害调查研究
        一、虫蛀
        二、尘垢
        三、颜料龟裂
        四、装帧断裂与缝线开裂
        五、颜料脱落
        六、织物与颜料颜色褪变
        七、皱褶
    第三节 科学分析检测
        一、软X射线与多光谱检测分析研究
        二、画心的科学分析检测
        三、装帧织物的科学研究
        四、污染物与虫害的分析研究
        五、丝线染料科学分析
        六、结论
第五章 养心殿唐卡《智行佛母》的修护研究
    第一节 保护修复方法、材料与工具的筛选与试验
        一、除尘试验
        二、褪色试验
        三、回潮试验
        四、清洗试验
        五、加固试验
    第二节 制定修复方案
        一、《智行佛母》唐卡清洁保护修复方案
        二、《智行佛母》唐卡的加固方案
    第三节 《智行佛母》唐卡的保护修复
        一、《智行佛母》唐卡的清洁
        二、《智行佛母》唐卡的加固
        三、《智行佛母》唐卡的缝合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养心殿唐卡保护修复方法体系
    第一节 科学分析检测方法体系
        一、无损检测分析方法
        二、微损检测分析方法
    第二节 保护修复方法体系
        一、清洁方法体系
        二、加固方法体系
        三、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
    第三节 保护修复档案及方案范例标准
        一、保护修复档案范例标准
        二、保护修复方案范例标准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科学体系的建立与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中的词语设定
    1.2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历程
        1.2.1 外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概况
        1.2.2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概况
    1.3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渐成科学体系、多学科科技保护
        1.3.1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之体系的萌动
        1.3.2 新的保护工作方式:多学科的科技保护
    1.4 新趋势下的新问题:多学科科技保护的工作需落实与细化
        1.4.1 中国的多学科科技保护工作产生的新问题
        1.4.2 问题的症结:多学科科技保护的实践不足
        1.4.3 解决之道:加快多学科科技保护的落实与细化和初步的理论提升
    1.5 本研究的提出
        1.5.1 研究的目的:以实践提炼保护方法
        1.5.2 研究的内容:历史建筑多学科科技保护工作方法的探索
        1.5.3 研究的角度
        1.5.4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
        1.5.5 研究的特色
        1.5.6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外国历史建筑保护的多学科工作方法带来的启示
    2.1 总体概况
    2.2 参考实例:雅典卫城修复工程
        2.2.1 基本情况
        2.2.2 造成保护性破坏的两次保护行为
        2.2.3 1975 年开始的新一轮修复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2.2.4 多学科参与的科技保护取得丰硕的成果
        2.2.5 保护结果
    2.3 参考实例:巴拉宪章提出的保护程序
    2.4 参考实例:莫高窟85 窟保护
        2.4.1 基本情况
        2.4.2 保护工作的详细情况:合理的流程与细致的专业研究
        2.4.3 保护效果
    2.5 外国多学科科技保护工作方式的一些特点
        2.5.1 自觉、主动地把历史建筑保护当作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工作
        2.5.2 充分的技术支持、充足的资金支持、工作周期较长
        2.5.3 尽可能地避免人为不确定因素
        2.5.4 尽管技术水平已经很高,但仍然受到诸多限制
        2.5.5 一些应用尚处于摸索阶段,部分应用存在盲目化的倾向
第3章 历史文化名城调查与认定的工作方法探索
    3.1 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的几个层次
    3.2 历史文化名城的调查与认定
    3.3 实例分析:库车历史文化名城申报
        3.3.1 工作背景
        3.3.2 人文历史与科学技术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结合
        3.3.3 基础数据调查与价值分析:多学科视角的一体化研究
    3.4 历史文化名城多学科科技保护工作方法的探索
        3.4.1 大尺度历史建筑保护的参与学科和技术以宏观类为主
        3.4.2 多技术应用能做到什么程度尚要不断摸索和深入探讨
        3.4.3 多学科保护在价值分析和阐释中的重要作用
        3.4.4 多学科合作要有明确目标
第4章 保护规划的工作方法探索
    4.1 关于保护规划
    4.2 实例分析:以少室阙、启母阙保护规划
        4.2.1 无技术手段支持的结果:面对相同情况产生截然相反的判断
        4.2.2 多学科的参与直接影响规划决策
    4.3 保护规划的多学科参与工作方法探索
        4.3.1 广泛吸纳其它学科参与保护规划工作
        4.3.2 保护规划所需要的学科和技术以中观为主
        4.3.3 不同学科的专业化工作是保护规划科学化的基础
        4.3.4 多学科介入应是自始至终的
        4.3.5 “保护规划”所应承担的任务需进行再认识
第5章 木结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工作方法探索
    5.1 木结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传统方法
    5.2 实例分析:故宫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5.2.1 工作背景
        5.2.2 以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支撑的历史研究
        5.2.3 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测绘
        5.2.4 专业人员进行的残损勘察
        5.2.5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修缮设计与工艺研究
        5.2.6 施工
        5.2.7 验收与日常养护
    5.3 实例分析:恭王府府邸修缮工程
        5.3.1 工作背景
        5.3.2 工作特点:以传统木结构修缮方式为主、以科技手段补充
    5.4 木结构建筑修缮的多学科参与工作方法探索
        5.4.1 传统修缮方式与科技保护有机结合
        5.4.2 参与学科的特点:针对具体材料、构件、缺陷的微观处理
        5.4.3 目前的技术距离完全满足木结构保护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
第6章 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工作方法探索
    6.1 实例分析:河南登封观星台保护方案设计
        6.1.1 复杂因素交织的保护对象
        6.1.2 多学科参与共同求解
        6.1.3 全面、细致地开展专业化的详细调研
        6.1.4 多学科综合分析取得极具深度的成果
        6.1.5 各学科提出初步方案,以价值评估和总体保护策略为指导进行优化
    6.2 实例分析:圆明园九洲清晏景区桥梁遗址保护工程
        6.2.1 工作背景
        6.2.2 不科学的粗暴保护带来的损失
        6.2.3 严格按照保护科学规律进行的新的保护工作
    6.3 砖石结构建筑修缮的多学科科技保护工作方法探索
        6.3.1 参与学科的特点:针对微观对象
        6.3.2 历史研究与价值评估的准确性离不开多学科技术手段的辅助
        6.3.3 保护过程中,仍然要由建筑师把握和引导各学科的工作方向
        6.3.4 不可以表面现象做判断,必须进行专业化的深入检测与研究
        6.3.5 多学科参与的科技保护,需要一个相适应的合同与财务制度
第7章 监测与预防性保护的工作方法探索
    7.1 监测与预防性保护概述
    7.2 实例分析:宁波保国寺大雄宝殿科技保护监测系统
        7.2.1 工作背景
        7.2.2 监测系统的目标与难点
        7.2.3 监测系统设计:全面的架构
        7.2.4 监测系统的成果与主要不足:缺少目标,事倍功半
    7.3 监测与预防性保护的工作方法探索
        7.3.1 监测与预防性保护所需技术的特点:类型涵盖广
        7.3.2 多学科科技保护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能浮于表面
        7.3.3 多学科参与要贯彻始终,尤其要注重工作初始阶段的意见汇总
        7.3.4 建筑师的总体把握至关重要
第8章 归纳与总结: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科学的工作方法
    8.1 实践中总结的多学科科技保护工作方法的几点基本内容
        8.1.1 正确把握保护目标
        8.1.2 多学科合作要深入而扎实
        8.1.3 结合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学科和技术
        8.1.4 多学科参与要贯彻始终
        8.1.5 多学科参与的工作模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
    8.2 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多学科科技保护的工作规律
        8.2.1 三个组成部分:学科群、流程、保护原则
        8.2.2 学科群:多种学科与技术的集合体
        8.2.3 符合多学科科技保护工作特点的流程
        8.2.4 保护工作的独特原则
        8.2.5 学科群、流程、保护原则之间的关系
    8.3 历史建筑保护科学及其工作方法的哲学思想
        8.3.1 系统论与历史建筑
        8.3.2 价值理性、技术理性在历史建筑保护中的统一
        8.3.3 综合集成系统方法论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特点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十九世纪主要文物古迹修复理念
附录B 国际上主要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文件名录
附录C 重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文件内容概述
附录D 中国1949 年之后的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
2 可移动文化遗产
    2.1 遗产概念的嬗变
        2.1.1 遗产概念的内涵
        2.1.2 遗产概念的外延
    2.2 交融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财产”
        2.2.1 文化遗产
        2.2.2 文化财产
    2.3 遗产坐标中的可移动文化遗产
        2.3.1 中外定义及其评介
        2.3.2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界定
    2.4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具体化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3 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
    3.1 保护概述
        3.1.1 保护的含义
        3.1.2 保护的原则
        3.1.3 保护的动因
    3.2 保护的历史
        3.2.1 早期的保护实践
        3.2.2 保护科学的产生
        3.2.3 保护的发展
    3.3 保护的现状
        3.3.1 保护的成绩
        3.3.2 保护的缺憾
    3.4 保护的未来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4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
    4.1 保护系统的复杂性
        4.1.1 复杂与复杂性
        4.1.2 系统复杂性分析
        4.1.3 系统复杂性的根源
    4.2 复杂性与保护体系的构建
        4.2.1 保护体系构建的依据
        4.2.2 保护系统的总体目标
        4.2.3 总体目标的实现
    4.3 保护体系的应用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5 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技术推进
    5.1 保护技术概述
        5.1.1 保护技术的含义
        5.1.2 保护技术的分类
    5.2 保护技术的推进
        5.2.1 推进的动因
        5.2.2 推进的要求
        5.2.3 推进的模型
    5.3 模型的应用条件
        5.3.1 应用条件略述
        5.3.2 基础条件分析
        5.3.3 技术条件详解
    5.4 保护技术推进策略
        5.4.1 前端控制技术
        5.4.2 整体性预防技术
        5.4.3 部分与个体控制技术
        5.4.4 数字化保护技术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6 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组织实施
    6.1 组织再造:保护的必由之路
        6.1.1 组织与组织再造
        6.1.2 不良性:现有组织的基本特征
        6.1.3 再造:不良组织变革的法宝
    6.2 协调立法:保护的当务之急
        6.2.1 遗产保护立法的起源与发展
        6.2.2 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复杂性
        6.2.3 互动与协调: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
    6.3 信息整合:保护的“软件”建设
        6.3.1 保护信息与保护信息系统
        6.3.2 面向藏品的保护信息系统
        6.3.3 面向藏品机构的保护信息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中国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意义——文物和藏品重要性评估指南(摘录)
    附录Ⅱ 1986年澳大利亚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法
    附录Ⅲ 加拿大职业道德章程及业务指导
    附录Ⅳ 面向欧洲的预防策略
    附录Ⅴ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科研与高等教育机构
    附录Ⅵ 中国档案保护优秀科研成果一览表
    附录Ⅶ 澳大利亚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的国家政策
    附录Ⅷ 论文图表与案例索引
后记

四、希腊用紫外激光清扫油画表面(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清洗技术在文物上的应用[J]. 李晨毓,曲亮,刘晓龙,孙便便.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21(01)
  • [2]养心殿唐卡保护修复研究[D]. 方小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3]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科学体系的建立与方法论研究[D]. 肖金亮. 清华大学, 2009(05)
  • [4]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 周耀林. 武汉大学, 2005(05)
  • [5]希腊用紫外激光清扫油画表面[J]. 晓晨.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1993(01)

标签:;  ;  ;  ;  

希腊用紫外激光清洗油画表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