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科服务质量与产妇出院时母乳喂养率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胡凤欣,陈善栽,梁祖怡,薛凌苑[1](2021)在《国际哺乳顾问在产科工作模式的循证护理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国际哺乳顾问(IBCLC)在产科工作模式的循证护理实践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孕产妇2 981例纳入研究组。另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孕产妇2 848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实施IBCLC在产科工作模式的循证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在院期间、出院时、出院3 d后纯母乳喂养率以及每季度产妇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在院期间、出院时及出院3 d后的母乳喂养率分别为83.86%、92.35%、95.40%,均高于对照组的69.73%、77.98%、8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产妇第1季度以及第4季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CLC在产科工作模式的循证护理实践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以及产妇满意度。
付贞艳[2](2021)在《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母亲泌乳维持最佳证据。2.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3.评价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1)采用文献研究法,按照金字塔“6S”模型检索临床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意见等金字塔上端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获取高质量证据。(2)采用专家会议法,邀请试点病区专家从证据应用的可行性、适宜性、临床意义及有效性四个方面对证据进行评价,确定适合纳入临床的证据,并构建审查指标。(3)采用现状调查法,以审查指标为标准,制定《审查指标执行情况调查表》,调查试点病区证据应用现况,识别临床实践与证据的差距。(4)采用焦点小组讨论法,以i-PARIHS(健康服务领域研究成果应用的行动促进框架)为理论指导框架,结合自行拟定的提纲,分析证据应用于临床的障碍和促进因素。(5)采用专家会议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2.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选择2020年1月~6月符合纳排标准的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2020年7月~12月的作为干预组:(1)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比较开展循证实践前后试点病区科室及医护人员对审查指标的执行情况,评价开展循证实践对科室、医护人员的影响。(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使用《母乳喂养知识问卷》进行调查,比较开展循证实践前后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变化。(3)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比较产妇及其患儿相关结局指标变化(产妇:审查指标执行情况、泌乳不足发生率、母乳喂养态度得分;患儿:母乳喂养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达完全经口喂养时间、NEC发生率、住院时间),评价开展循证实践、干预方案应用对产妇及其患儿产生的影响。结果:1.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构建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3篇指南、4篇系统评价、1篇专家共识、2篇专家意见。总结了9个方面的共44条证据:倡导母乳喂养4条、知情同意1条、识别泌乳延迟/障碍高危人群1条、制定喂养目标1条、泌乳监测5条、泌乳支持12条、泌乳启动5条、吸奶要求9条及催奶剂应用6条。(2)根据专家会议法中专家建议,删除病房已实施、目前不适宜引入临床的证据,对欲纳入临床实践的证据进行调适与整合,本研究最终纳入24条证据进入临床实践,并根据24条证据,共制定20条审查指标,包括科室层面2条、医护人员层面9条及产妇层面9条。(3)根据20条审查指标,调查证据临床应用现况,结果表明有6条审查指标执行率为零,有10条审查指标执行率<60%,执行率>60%的仅有4条审查指标。说明审查指标执行情况不佳,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4)经焦点小组讨论,本研究从变革层面、变革接受者层面、组织环境层面分析出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17条、促进因素24条。(5)本研究基于VLBWI母亲泌乳维持最佳证据,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促进和维持VLBWI母亲泌乳的干预方案,包括组建团队、前期准备(资料准备、人员培训)、产妇干预内容、干预方案应用、效果评价(科室、医护人员及产妇和患儿)5个部分。2.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结果(1)开展循证实践对科室及试点病区医护人员的影响开展循证实践后,试点病区科室及医护人员审查指标执行率较开展循证实践前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循证实践前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知识得分为45(40,60)分,开展循证实践后为80(75,8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方案应用对产妇及其患儿的影响本研究纳入对照组与干预组产妇及其患儿各33名,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及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相关结局指标比较:干预组产妇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泌乳不足发生率为39.39%,对照组为6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母乳喂养态度得分为66.03±5.56分,对照组为59.42±6.6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相关结局指标比较:干预组患儿首次母乳喂养时间为生后2(1,4)天,对照组为5(3,7.5)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总量为7252(4136,11310)ml,对照组为3867(1673,8048.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住院期间、0~7天、8~14天及15~28天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18.18%、60.61%、93.94%、72.73%,对照组分别为0、6.06%、42.42%、3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住院期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4.24%,对照组为48.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为生后21(15,26)天,对照组为28(20,3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29天~出院纯母乳喂养率、NEC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最佳证据的本土化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综合性干预方案,包括组建团队、前期准备、产妇干预内容、干预方案应用、效果评价5个部分。(2)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应用干预方案可提高科室、医护人员及产妇对最佳证据的执行率、提升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促进母乳喂养、降低产妇泌乳不足发生率、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态度得分、改善患儿临床结局。
赵淑冉[3](2021)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期间的心理感受和切实需求,为制定适用于GDM患者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2.以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结合半结构式访谈、专家讨论等方式构建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在GDM患者产后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5~7月于青岛市某三甲医院产科病房的17名G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GDM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体验和需求的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2.量性研究:根据文献查阅和质性研究结果,结合专家讨论和预试验,确定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GDM患者母乳喂养干预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甲医院产科门诊孕24~28周的GDM患者140例,2019年8~9月招募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2020年5~6月招募的研究对象为干预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母乳喂养护理,干预组接受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包括在孕晚期、住院期和出院后提供的增强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的护理措施。应用母乳喂养知识问卷、产后泌乳Ⅱ期启动时间和喂养方式调查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进行调查,产后第3天、产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为调查时间点,比较两组的产后泌乳Ⅱ期启动时间、母乳喂养知识得分、纯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情况。选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评价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1.GDM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体验及需求的研究结果访谈17名GDM患者后资料达到饱和,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最终形成5个主题和14个副主题,即(1)知识和技能不足(产前学习意识淡薄、母乳喂养知识匮乏、欠缺正确哺乳技能);(2)消极的心理感受(泌乳状况增加哺乳压力、巨大儿吸吮行为引发喂养顾虑、疑虑和担忧乳汁质量);(3)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困难后的获得感、纯母乳喂养的幸福感);(4)母乳喂养的阻碍(强烈的身体疲惫感、家属传统喂养认知的干扰、新生儿疾病改变喂养态度、医护人员的不同喂养指导);(5)社会支持的需求(期望专业人员的针对性指导、希望配偶的积极参与和支持)。2.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在G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两组GDM患者在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基线均衡可比,干预前的母乳喂养知识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的结果显示:(1)干预组的泌乳Ⅱ期在产后24~48h启动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72h启动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产后3天、1个月、3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在产后第3天的母乳喂养知识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GDM患者产后第3天的母乳喂养知识总分高于干预前测评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GDM患者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及两个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产后1个月、产后3个月时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和技能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和产后3天的得分(P<0.05),产后3个月时的内心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和产后3天的得分(P<0.05)。干预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和技能维度得分为产后3个月>产后1个月>产后3天>干预前(P<0.05),产后3天、产后1个月和产后3个月时的内心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得分(P<0.05)。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产后3天、产后1个月和产后3个月时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及两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DM患者产后早期会面临多方面的母乳喂养压力,其主要来源于产后泌乳相关问题、自身知识和能力、个体心理、新生儿健康问题、家属以及医护人员支持不足,医护人员应重视GDM患者的情感和信息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资源和支持,提高家属的母乳喂养支持能力,促使GDM患者成功母乳喂养。2.本研究构建的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是有效可行的,该方案有利于增加GDM患者的母乳喂养知识,提高对科学母乳喂养的了解;有利于降低产后泌乳Ⅱ期启动延迟发生率,促进纯母乳喂养;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改善产后母乳喂养状况。
邝钰贤[4](2021)在《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初产妇产前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母乳喂养知识水平的现状,探讨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为制定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干预措施提供借鉴、为改善母乳喂养状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2020年5月~2020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南昌市某三甲医院产科门诊及住院部选取116名待产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抛硬币法,以病区划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入住产科一病区的初产妇作为干预组,入住二病区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母乳喂养健康指导,干预组除了接受常规指导外,还实施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母乳喂养护理干预措施。在产前进行基线调查,产后第1周、产后第42天、产后第4个月、产后第6个月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使用中文版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母乳喂养知识问卷、母乳喂养状况调查问卷分别去评测初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以及纯母乳喂养率。最后采用Excel 2019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录入,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调查结果:干预组、对照组完成资料收集分别为55例和52例,共107例。两组初产妇干预前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母乳喂养知识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产妇具有可比性。2.干预对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经组间比较,产后第1周、产后第42天、产后第4个月、产后第6个月干预组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技能和内心活动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存在交互作用,随时间的推移,两组产后第42天的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前提高,但干预组提高的幅度较大(P<0.05),产后第6个月干预组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前提高,而对照组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较产后第42天有所下降;通过组内比较,两组在干预前后5个时间点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对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通过组间比较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产后各时间点,干预组的母乳喂养知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对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通过组间比较,产后各时间点,干预组的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初产妇产前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母乳喂养知识均处于中等水平,基于聚焦解决模式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能给予初产妇心理、信息等各方面的支持,可有效提高初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2.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初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水平。3.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初产妇产后的纯母乳喂养率,延长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改善母乳喂养状况。
白雪[5](2021)在《个案管理模式在早产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个案管理模式应用于早产产妇的母乳喂养护理中,评价经护理干预后母乳喂养结局的改善程度,分析该模式在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旨在完善早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健康管理。研究方法:成立个案管理研究小组;建立早产产妇母乳喂养个案管理流程。选取2020年8月~2020年12月在辽宁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住院的先兆早产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产妇居住病房楼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施干预前对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基线调查,确定两组资料是否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的产妇给予产科现行的护理模式,实验组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案管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产妇的泌乳量、纯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家庭支持程度、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以及焦虑、抑郁改变程度。使用SPSS23.0建立数据库,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本研究中主要使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计量数据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如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量表得分情况、评价干预效果。计数资料用率、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资料分析。采用的检验水准为双侧为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产妇年龄、孕周、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2.干预后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一个月,实验组纯母乳喂养率为78.00%高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38.30%,P<0.01;干预后第四个月,实验组纯母乳喂养率为66.00%高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31.91%,P=0.003。3.干预后,实验组产妇第7、14、30天的泌乳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产后第7天实验组奶量(298.70±119.91)ml高于对照组(188.72±126.17)ml;产后第14天实验组奶量(481.90±202.49)ml高于对照组(336.91±219.93)ml;产后第30天实验组奶量(689.56±247.50)ml高于对照组(485.32±310.4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实验组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为(47.84±11.255)分高于对照组(37.98±10.747),但差异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实验组母乳喂养家庭支持程度得分(3.13±0.46)高于对照组(2.67±0.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入院时两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于产后两周再次测评,实验组焦虑抑郁评分较干预前下降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抑郁评分较干预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将个案管理模式应用于早产产妇母乳喂养中,证实该模式可以改善早产产妇的泌乳量、提升早产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家庭支持程度,并降低早产产妇焦虑、抑郁的发生风险。
沈子晨,李妍,甘梦雯,韦嘉洁,曹卫平[6](2020)在《新生儿袋鼠式护理对初产妇角色适应及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至产后4周对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纯母乳喂养率及泌乳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自然分娩的初产妇和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袋鼠式护理干预至产后4周,每次干预1 h,每日2次,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只进行出生后早期皮肤接触2 h。干预前后分别评价两组产妇的母亲角色适应水平、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水平,比较两组出院当天纯母乳喂养率、泌乳量及产后42 d纯母乳喂养率。[结果]两组产妇母亲角色适应及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母亲角色适应总分、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高于与对照组和本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妇出院当天纯母乳喂养率、泌乳量及产后42 d纯母乳喂养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袋鼠式护理至产后4周能帮助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提高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产后42 d纯母乳喂养率,增加泌乳量。
熊美仁[7](2020)在《实施连续护理模式对母乳喂养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母乳喂养影响因素,结合母乳喂养实际情况构建实施连续护理模式,合理地进行连续护理,探讨实施连续护理对初产妇自护能力的影响和评价该模式对母乳喂养率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医护人员制定更有效的母乳喂养综合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随机干预试验研究。将2019年01月初至2019年12月末南昌市某三甲医院入院待产的初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其中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应用连续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实施综合干预,通过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指导、分娩住院期间专人对初产妇进行正确的哺乳姿势指导、出院后建立母乳喂养支持系统,实现连续性护理模式。于初产妇入院时收集一般资料情况,出院时填写初产妇自护自评量表、住院期间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满意度评估表并统计48h内纯母乳喂养率、乳汁淤积发生率,出院后随访统计产后6周、4个月、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产妇自护自评量表得分、乳汁淤积发生率评估实施连续护理对纯母乳喂养率、产妇自护能力及乳腺通畅程度的影响情况。所有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χ2检验等。结果:1.两组初产妇不同时期纯母乳喂养率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的纯母乳喂养率在产后48h、6周、4个月、6个月分别为48.1%、88.9%、92.6%、81.5%;常规组分别为37.0%、74.1%、68.5%、40.7%。干预组和常规组的纯母乳喂养率在产后48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纯母乳喂养率在产后6周、4个月、6个月均高于常规组(P<0.05)。2.两组初产妇不同时期产妇自护自评量表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的产妇自护自评量表得分在产后48h、6周、4个月、6个月均高于常规组(P<0.01),两组在产后48h、6周、4个月、6个月的产妇自护自评量表得分均呈上升的趋势。干预组产妇自护自评量表中的自护态度、自护知识、自护技能三个维度评分在产后48h、6周、4个月、6个月均高于常规组(P<0.05)。3.两组初产妇不同时期乳汁淤积发生率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的乳汁淤积发生率在产后48h、6周、4个月、6个月分别为3.7%、7.41%、3.7%、5.56%;常规组分别为5.56%、38.89%、37.04%、18.52%。两组的乳汁淤积发生率在产后48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乳汁淤积发生率在产后6周、4个月、6个月均低于常规组(P<0.05)。4.两组初产妇住院期间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满意度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住院期间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满意度得分总分为(38.15±7.49),常规组总分为(31.44±5.61)。干预组住院期间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满意度得分高于常规组,两组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通过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指导、分娩住院期间专人对初产妇进行正确的哺乳姿势指导、出院后建立母乳喂养支持系统,实施连续性护理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率,为临床医护人员制定更有效的母乳喂养综合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初产妇实施连续护理模式综合干预,有助于提高初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施楠[8](2019)在《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在国内外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精细化管理,界定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概念框架,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体系,并利用该体系进行产科绩效考核实证研究,针对其绩效面临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通过上述研究,针对性提出我国产科绩效考核工作提升策略,为我国产科绩效考核以及医疗服务质量改进提供参考。【方法】1.定性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和CNKI、万方以及中国期刊网等中文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医院及产科绩效考核的文献,梳理总结产科绩效研究现状和趋势;(2)专家咨询法:通过制定《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体系专家咨询表》,对18名相关专家开展两轮咨询,用于筛选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指标。2.现场调查法选取我国中部某省三家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的产科进行现场调研,收集其2015-2017年基础运行信息(科室人员配置情况、规模情况、资金投入、服务量以及科研能力等)以及2015-2017年样本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的病历首页信息(患者个人特征信息、入院疾病诊断以及疾病编码、出院转归情况、各类费用)。3.定量分析方法(1)层次分析法: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构建判断矩阵,按层次算出一级、二级、三级指标权重,相乘获得最终组合权重;(2)统计分析法:利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本研究样本医院的产科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反映2015-2017年之间产科运行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产妇层面因素进行风险调整,获得风险调整后的质量指标值。(3)Topsis法与灰色关联分析:利用加权Topsis法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进行综合绩效考核,计算综合贴近度并给出绩效排名;【结果】1.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体系构建本研究构建了基于PATH模型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三纵二横”绩效考核体系,包含医疗质量与安全、效率、可持续发展、以孕产妇为中心以及员工导向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以及28个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Kendall系数p<0.001,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权重设置中医疗质量与安全、以孕产妇为中心两维度权重最高。2.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实证分析对三个样本医院产科的病案首页进行风险调整,不同医院风险调整前后不良结局数值产生变化,剖宫产率、新生儿综合不良结局率、产妇产伤率、产后出血率以及围产期内院内感染率风险调整模型AUC分别为0.933、0.764、0.738、0.740与0.662,表明具有较好的拟合度。通过Topsis法计算所得三家样本医院产科的相对贴近度为0.5101,0.4899,0.5657,依据此方法C医院产科绩效最佳;将相对贴近度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计算得出三家样本医院产科的综合贴近度为0.5048,0.4961,0.5292,结果仍是C医院产科绩效最佳,说明绩效考核体系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样本医院产科面临的绩效改进问题为:(1)剖宫产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影响产妇健康,同时浪费医疗资源;(2)费用上涨情况未得到遏制,住院次均费用上涨程度较高,存在不合理的成本转嫁可能;(3)床位工作效率有待改善,过高过低现象并存,提示资源分布不合理;(4)员工积极性提升制约因素较多,薪酬分配的不合理使员工易产生不满情绪,缺乏深造平台;(5)综合服务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相对较弱,人才结构有待优化。3.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改进策略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绩效改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完善相关制度;积极进行团队沟通与培训,针对性继续教育,培养安全文化与人文医师;关注孕产妇就医感受,合理规划诊室布局与就诊流程,提高满意度;注重科研能力提升,加快各类成果转化,促进医防结合发展;完善人事薪酬制度,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4.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工作提升策略政府绩效考核工作需要进一步提升,由医院绩效考核细化至科室绩效考核,提升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明确绩效考核目标,强化战略导向;健全绩效考核标准,适应于当地标准,选取科室特色指标,确保其科学性以及灵敏性;注重评价结果公开,及时对结果进行反馈,构建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与政府财政投入等方面挂钩;引入第三方评审机构,确保结果公正性;搭建完善统一的信息平台,确保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口径统一,提高考核效率。【结论】1.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体系理论依据充分,共构建三级指标,选取的指标具有科室代表性及系统性,权重计算较为科学,部分指标为风险调整后结果,有效排除患者差异。该体系科学性较强,可操作性强,能够为我国各地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实践提供参考。2.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改进是一个多利益方博弈的过程。现阶段产科还存在剖宫产率过高、健康教育意识较弱、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政府、医疗机构成员等各方应该共同行动,政府需从多方面加强绩效考核工作,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及产科应当进行有效绩效管理以共同促进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的绩效改进,提升我国妇幼保健事业的水平。
陈小英,薛丽娟,刘亚波[9](2019)在《母婴健康管理护理站随访对母婴家庭护理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母婴健康管理护理站随访对母婴家庭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及新生儿80对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8年3-8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及新生儿80对作为实验组;两组产妇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护理,出院前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对照组行出院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实验组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母婴健康管理护理站随访;比较两组产后会阴或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急性乳腺炎发生率、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并统计两组新生儿黄疸、脐带脱落延迟、尿布性皮炎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产后急性乳腺炎、会阴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新生儿黄疸、脐带脱落延迟、尿布性皮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母婴健康管理护理站进行随访可有效改善母婴家庭护理效果,减少产褥期母婴并发症发生,促进纯母乳喂养。
许昌[10](2018)在《基于风险调整的公立医院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科学的产科医疗质量评价应当结合产妇的特征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估,而传统的评价在衡量产妇疾病复杂程度及相关特征方面尚有欠缺。本研究针对这一点,基于产科风险调整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探索产科评价理论模型及方法,为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以及医院科室为单位的精细化质量管理提供现实及相关理论依据。同时,根据其评价的结果提出相应的产科质量与产科质量评价方式的改进策略。【方法】方法1.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法:采用约翰霍普金斯循证医学级别文献分析法,通过查看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700余篇,并进行系统性文献整理,确定所有与产科质量相关的指标作为备选指标库;采用专家咨询法,邀请来自于多个省份及直辖市21位产科及质量管理专家。通过两轮专家咨询,结合一对一深入访谈及反复讨论,充分对指标进行筛选,获得具有代表性的产科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构建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方法2.样本对象选择与资料收集:本研究的对象为山西省2016-2017年135家公立医院产科。通过135家医院产科现场调研,获取相关产科在2016-2017年收治产妇的病案首页数据共计444920条,每条统计类目共计220余项。并结合样本医院在山西省级平台的质量管理系统数据、科室人力资源配置与服务量数据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方法3.风险调整:根据孕产妇的相关个人基本特征,构建体系内多个产科结局指标的风险调整模型。对产妇层面的混杂因素进行排除,获得各指标风险调整后的标准化率。采用基于标杆理论视角的比较方法,探究关于不同产科质量指标下的标杆组医院。并根据其他医院与标杆组医院的比较,对各质量指标差距进行合理量化。方法4.综合评价:根据调整后的多个产科医疗质量指标,采用基于贝叶斯项目反应理论的潜变量模型对各家医院产科医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135家医院产科综合质量排名。并确定产科医疗质量评价的理论模型。方法5.影响因素研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从医院属性、产科服务量及产科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分析产科医疗质量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产科医疗质量的改进策略。【结果】1.产科医疗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理论模型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法,从产妇及新生儿负性事件的发生等情况来构建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根据研究得到的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当中的指标包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围产期院内感染率、产妇产伤率、新生儿综合不良结局发生率。并确立了将风险调整模型与贝叶斯项目反应理论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联合使用,针对评价体系中的五个产科质量指标进行先调整、后综合的理论模型框架。2.风险调整研究通过风险调整研究发现:(1)产妇层面的个人特征因素对五个产科质量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结果请见第六章);(2)绝大多数医院产科五个产科质量指标在风险调整前后的排名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3)根据标杆理论视角,发现多数医院产科在多个不同产科医疗质量指标下,与标杆值进行比较,有程度不一的差距。3.综合评价研究基于贝叶斯项目反应理论构建的评价模型,获得了各家医院产科医疗质量综合系数与排名结果。从产科质量指标权重结果上看,产后评价的各项产科指标获得的权重更高,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产后出血权重(2.115)、围产期院内感染权重(1.927)、新生儿综合不良结局权重(1.885)、产妇产伤权重(1.434),而剖宫产权重仅为0.260。4.医方影响因素研究在所选择的变量之中,p值在0.1的显着性水平上,共有6个变量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分别是:医院级别(p=0.035,系数为0.42)、产科年均住院量(p=0.001,系数为2.16*10-6)、产科年均手术量(p=0.000,系数为-1.58*10-6)、产科年平均三四级手术占比(p=0.042,系数为0.13)、产科床助比(p=0.069,系数为0.21)、本科以上产科护理人员占比(p=0.061,系数为1.06)。【结论】1.在产科评价时,应当根据科室实际临床工作的特征,从多角度建立评价指标来评价科室不同方面的医疗质量。2.产科医疗质量受患方(产妇)与医方的多个因素的影响,采用以风险调整为手段,排除患方(产妇)混杂因素,可以更为科学、公平的对产科医疗质量进行评价。3在区域范围内的医疗评价,应当设立标杆,进行有针对性的医疗质量比较,量化差距,以求获得改进方向。4.产科多个质量指标的综合评价应当重点根据客观实际来进行,同时结合产科专家的主观意见,本研究基于贝叶斯项目反应理论的潜变量模型可以实现这一要求。5.患方(产妇)层面的产科医疗质量的改进策略应当从一下四点进行:(1)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甚至消除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2)根据最佳生育特征范围进行分娩。(3)针对部分可控的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进行预防。(4)提高产妇专业健康素养。6.医方层面的产科医疗质量改进策略应当从以下七点进行:(1)强化以患者的医疗质量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导向。(2)加强医师合理引导,减少无指征剖宫产术。(3)正确评估产妇生育危险。(4)适当增加三级医院3-4级医疗手术比例。(5)上下联动,加强二级与三级医院之间联系。(6)加强循证医学素质培养,提高产科医务人员业务知识量与医疗水平。(7)提高助产士比例,完善助产相关培训和奖励机制。【创新与不足】1.研究创新性(1)方法创新本研究构建的风险调整模型不仅排除了产妇层面的混杂因素,还考虑到了产妇的聚集性问题;基于标杆理论视角,在省级区域范围内建立各产科质量指标下标杆组,通过将其他医院产科与标杆组比较,反映医疗质量多方面的差距,为质量改进与提升提供了方向;基于贝叶斯项目反应理论,采用先验概率与后验概率的思想,充分综合主观与客观的构权与综合评价,评价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利用贝叶斯项目反映理论模型的特征,解决了传统综合评价时,指标间彼此存在部分相关的问题,为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参考。(2)思路创新在国内研究范围,本研究首次采用大样本的产妇数据构建基于风险调整的多指标产科质量评价体系。从患方(产妇)与医方两端来寻找医疗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一方面对国内产科质量评价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对后续以科室为单位进行精细化质量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具有很好推广作用及价值;此外,本研究还结合了新生儿的状况来对的产科质量进行评价,将新生儿的综合不良结局作为评价指标,并与产科质量联系起来,拓宽了产科医疗质量评估的视野,也为妇幼相关医疗健康管理研究也提供了较为扎实的实证依据。2.本研究的不足本研究虽然从产妇的很多方面来构建变量,但是依然还有一些如社会以及流行病学(患者既往史、生活习惯及嗜好等)的变量以及产前孕产妇产检、保健等数据资料。由于资料获取的局限性导致模型还会有一定的偏差。同时,产科的医疗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变量不够完整,因此也难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来进行更多医方层面改进策略的提出。此外,本研究虽然收集了百余家样本医院产科,但是作为合理的产科医疗质量改进策略的提出,依然缺少一些力度。且所选样本均偏向与一省,其范围与实际作用依然存在一定局限。
二、产科服务质量与产妇出院时母乳喂养率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科服务质量与产妇出院时母乳喂养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哺乳顾问在产科工作模式的循证护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研究组 |
1.2.2.1 IBCLC确立最终问题及解决方案 |
1.2.2.2 循证结果的应用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 |
第一节 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最佳证据 |
1 文献检索 |
2 文献筛选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确定适合引入临床实践的证据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节 识别证据与临床实践的差距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节 分析证据应用的障碍与促进因素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节 确定主要障碍因素,拟定行动策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第六节 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
第一节 方案实施前准备 |
1. 改善试点病区组织文化环境 |
2. 对试点病区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及干预方案培训 |
3. VLBWI 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预实施 |
第二节 开展循证实践对科室及试点病区医护人员的影响 |
1 试点病区科室及医护人员层面审查指标执行情况变化 |
2.开展循证实践前后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干预方案应用对产妇及其患儿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节 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 |
3 研究的局限性 |
4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理论依据 |
3 相关概念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GDM患者的一般资料 |
2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加强针对GDM患者的母乳喂养知识宣教 |
2 关注和改善GDM患者的母乳喂养心理状况 |
3 完善针对GDM患者的母乳喂养支持系统 |
第二部分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伦理问题 |
3 研究方法 |
4 干预内容及方法 |
5 资料收集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研究样本脱落情况 |
2 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结果 |
3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 |
4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产后泌乳Ⅱ期启动时间的影响 |
5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产后喂养方式的影响 |
6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 |
讨论 |
1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GDM患者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 |
2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GDM患者母乳喂养结局指标的影响 |
3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GDM患者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 |
结论 |
研究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1 研究创新性 |
2 研究局限性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产后母乳喂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
1.1.2 全球的母乳喂养状况 |
1.1.3 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理论 |
1.2.2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 |
1.3 聚焦解决模式的概述和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剔除标准 |
2.3 研究方案 |
2.3.1 样本含量的确定 |
2.3.2 分组方法 |
2.3.3 伦理原则 |
2.4 研究工具 |
2.4.1 初产妇一般资料调查表 |
2.4.2 中文版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Scale-Short Form, BSES-SF) |
2.4.3 母乳喂养知识问卷 |
2.4.4 母乳喂养状况调查表 |
2.5 干预方法 |
2.5.1 对照组 |
2.5.2 干预组 |
2.6 资料的收集与质量控制 |
2.7 数据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初产妇的一般资料 |
3.2 两组初产妇干预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母乳喂养知识得分比较 |
3.3 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 |
3.3.1 两组初产妇干预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的比较 |
3.3.2 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3.3 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 |
3.4 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 |
3.4.1 两组初产妇干预后母乳喂养知识得分的比较 |
3.4.2 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5 干预对初产妇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4.2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情况分析 |
4.2.1 初产妇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情况 |
4.2.2 基于SFA模式的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 |
4.3 基于SFA的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 |
4.4 基于SFA的护理干预对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创新性与展望 |
6.1 研究的创新性 |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个案管理模式在早产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早产流行病学及母乳喂养现况 |
1.1.2 促进早产产妇行母乳喂养的必要性 |
1.1.3 个案管理模式及应用现况 |
1.2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对象来源 |
2.1.2 样本量的确定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研究过程中的剔除标准 |
2.1.6 伦理原则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类型 |
2.2.2 研究工具 |
2.2.3 对照组护理方法 |
2.2.4 实验组护理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3.1 研究设计阶段 |
2.3.2 实施阶段 |
2.3.3 数据收集整理阶段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道德伦理问题 |
2.5.1 自愿原则 |
2.5.2 保密原则 |
2.5.3 有利无害原则 |
2.6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情况 |
3.2 个案管理对母乳喂养结局的影响 |
3.2.1 两组产妇干预后泌乳量对比 |
3.2.2 两组产妇干预后母乳喂养情况对比 |
3.2.3 两组产妇干预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价 |
3.2.4 两组产妇干预后母乳喂养家庭支持程度评价 |
3.3 个案管理对早产产妇焦虑、抑郁程度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个案管理模式对早产产妇母乳喂养结局的影响 |
4.1.1 应用个案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早产产妇泌乳量 |
4.1.2 应用个案管理模式可以改善喂养方式 |
4.1.3 个案管理模式对早产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改善不明显 |
4.1.4 应用个案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母乳喂养家庭支持程度 |
4.2 个案管理模式对早产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
4.3 个案管理模式的优势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6.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早产产妇母乳喂养的研究进展及个案管理模式在其应用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新生儿袋鼠式护理对初产妇角色适应及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对照组干预措施 |
1.2.2 观察组干预措施 |
1.2.2.1 培训研究人员 |
1.2.2.2 干预内容 |
1.2.2.3 干预时间及频次 |
1.2.2.4 操作指导与依从性检测 |
1.2.3 评价工具 |
1.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1.2.3.2 母亲角色适应问卷 |
1.2.3.3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Breast feeding Self-Efficacy Scale,BSES) |
1.2.3.4 纯母乳喂养率及泌乳量 |
1.2.4 资料收集方法 |
1.2.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产妇及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产妇母亲角色适应情况 |
2.3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比较(见表4) |
2.4 两组产妇出院当天泌乳量、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后42d纯母乳喂养率比较 |
3 讨论 |
3.1 袋鼠式护理干预能促进初产妇适应母亲角色 |
3.2 袋鼠式护理干预能提高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 |
3.3 袋鼠式护理可以增加泌乳量,有利于建立和维持纯母乳喂养 |
4 小结 |
(7)实施连续护理模式对母乳喂养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母乳喂养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连续护理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2.1 样本量的选择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2.5 样本量的确定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评价工具 |
2.3.2 研究流程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2.6 技术路线图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考虑 |
第3章 结果 |
3.1 失访率 |
3.2 两组初产妇一般资料的比较 |
3.3 产妇母乳喂养综合干预结果比较 |
3.3.1 两组初产妇不同时期纯母乳喂养率的比较 |
3.3.2 两组初产妇不同时期自护能力得分的比较 |
3.3.3 两组初产妇不同时期乳汁淤积发生率的比较 |
3.3.4 两组初产妇住院期间健康教育满意度得分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初产妇一般资料分析 |
4.2 连续护理在母乳喂养中的作用 |
4.3 连续护理可以提高初产妇自我护理能力 |
4.4 连续护理可以减少产后乳汁淤积发生率 |
4.5 连续护理可以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满意度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与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3.1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体系理论研究 |
1.3.2 构建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体系 |
1.3.3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实证以及改进策略研究 |
1.3.4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提升策略研究 |
1.4 资料来源 |
1.4.1 文献资料 |
1.4.2 现场调查资料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定性资料分析方法 |
1.5.2 定量资料分析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 |
2.1.2 产科 |
2.1.3 产科服务内涵 |
2.1.4 绩效、绩效管理相关概念 |
2.2 绩效考核国内外现状研究 |
2.2.1 医疗服务绩效考核国外现状 |
2.2.2 医疗服务绩效考核国内现状 |
3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
3.1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概念框架 |
3.2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维度定义 |
3.3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服务绩效考核指标筛选 |
3.3.1 绩效考核指标设计原则 |
3.3.2 绩效考核指标筛选 |
3.3.3 绩效考核体系初步建立 |
3.4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体系确立 |
3.4.1 基于专家咨询法的绩效考核指标确立 |
3.4.2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指标内涵构建 |
3.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绩效考核体系权重确立 |
4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实证研究 |
4.1 样本医院产科服务基本情况 |
4.1.1 科室资源配置情况 |
4.1.2 医疗服务提供基本情况 |
4.2 样本医院产科绩效考核研究 |
4.3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问题分析 |
4.3.1 剖宫产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
4.3.2 费用上涨情况未得到遏制 |
4.3.3 床位利用效率两极化严重 |
4.3.4 员工工作积极性不足 |
4.3.5 综合服务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 |
4.4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改进策略 |
4.4.1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
4.4.2 促进团队沟通与培训,培养安全文化 |
4.4.3 关注孕产妇就医感受,提高满意度 |
4.4.4 注重科研能力提升,加快各类成果转化 |
4.4.5 完善人事薪酬制度,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 |
5 讨论与建议 |
5.1 讨论 |
5.1.1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考核指标体系理论依据 |
5.1.2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指标体系构建 |
5.1.3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实证研究 |
5.2 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提升策略 |
5.2.1 明确绩效考核目标,强化战略导向 |
5.2.2 健全考核标准,选取科学性指标 |
5.2.3 注重评价结果公开,构建激励机制 |
5.2.4 引入第三方评审机构,确保评价合理性 |
5.2.5 搭建完善统一的信息平台,提高考核效率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
附件3 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
(9)母婴健康管理护理站随访对母婴家庭护理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干预方法 |
1.2.1 建立母婴健康管理护理站 |
1.2.2 建立母婴健康档案 |
1.2.3 建立母婴健康教育微信群和公众平台 |
1.2.4 实施母婴健康管理护理站随访 |
1.3 评价指标 |
1.3.1 产妇评价指标 |
1.3.2 新生儿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
2.2 两组产妇产后急性乳腺炎、会阴或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比较 |
2.3 两组产妇产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比较 |
2.4 两组新生儿黄疸、脐带脱落延迟、尿布性皮炎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1 构建母婴健康管理护理站的意义 |
3.2 实施母婴健康管理护理站随访可有效降低母婴不良反应发生率 |
3.3 实施母婴健康管理护理站随访可有效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
(10)基于风险调整的公立医院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资料来源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图 |
2 论文中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3 国际产科医疗质量评价的现状与特征问题研究 |
3.1 国际产科医疗质量评价现状 |
3.2 目前国内产科质量评价存在的特征性问题 |
4 样本医院产科相关基本情况介绍 |
4.1 样本医院状况 |
4.2 样本医院产科资源配置情况 |
4.3 样本医院产科2016-2017服务量情况 |
5 产科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1 基于霍普金斯循证医学理论的备选指标遴选 |
5.2 应用德尔菲(DELPHI)法确立产科医疗质量评价指标 |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 |
5.4 产科医疗质量评价理论模型提出 |
6 产妇层面多个产科质量指标风险调整模型的建立与实证评价分析 |
6.1 风险调整的思路与方法概述 |
6.2 风险调整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法在统计学上的说明 |
6.3 产妇层面多个产科质量指标风险调整模型的建立 |
6.4 模型结果 |
6.5 模型验证情况 |
6.6 根据风险调整模型对样本医院产科进行五个质量指标下的排名 |
7 标杆理论视角下的产科质量指标风险调整探索性研究 |
7.1 传统两类风险调整概述 |
7.2 标杆理论视角下的风险调整 |
8 基于贝叶斯项目反应理论模型的产科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
8.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与关键问题分析 |
8.2 基于贝叶斯项目反应理论模型的构建 |
8.3 模型结果 |
9 产科医疗质量医方层面影响因素探究 |
9.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9.2 模型结果 |
9.3 讨论 |
10 讨论 |
10.1 产科医疗质量评价方式的讨论 |
10.2 产科医疗质量评价模型及方法的讨论 |
10.3 研究结果讨论 |
11 公立医院产科改进策略 |
11.1 公立医院产科医疗质量评价改进策略 |
11.2 公立医院产科医疗质量改进策略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公立医院产科医疗质量评价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山西各机构产妇与新生儿情况调查格式表 |
附件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与课题情况 |
四、产科服务质量与产妇出院时母乳喂养率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哺乳顾问在产科工作模式的循证护理实践[J]. 胡凤欣,陈善栽,梁祖怡,薛凌苑. 全科护理, 2021(22)
- [2]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付贞艳.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3]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D]. 赵淑冉. 青岛大学, 2021(02)
- [4]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 邝钰贤. 南昌大学, 2021(01)
- [5]个案管理模式在早产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及评价[D]. 白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新生儿袋鼠式护理对初产妇角色适应及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J]. 沈子晨,李妍,甘梦雯,韦嘉洁,曹卫平. 循证护理, 2020(09)
- [7]实施连续护理模式对母乳喂养的效果研究[D]. 熊美仁. 南昌大学, 2020(08)
- [8]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施楠.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母婴健康管理护理站随访对母婴家庭护理效果的影响[J]. 陈小英,薛丽娟,刘亚波. 中国护理管理, 2019(02)
- [10]基于风险调整的公立医院产科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D]. 许昌.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