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开花种子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开花种子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趋势

一、国内外花生育种水平动向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于善新,封海胜,白秀峰,孙中瑞,邱庆树,王棣华[1](1977)在《国内外花生育种水平动向及发展趋势》文中指出今年七、八月份省科技情报所组织了山东省花生育种调研组,对国内外花生育种工作的水平、动向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研究,由于时间伧促,水平有限,搜集的材料又欠全面。仅将这些材料作了初步的整理,仅供参考,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望指正。

何中国,朱统国,李玉发,王佰众,牛海龙,刘红欣,李伟堂,牟书靓[2](2018)在《吉林省花生育种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认为为进一步明确吉林省花生育种目标,论述了吉林省花生育种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指出吉林省花生育种近期目标应以高产、早熟、高油和高蛋白为主,中长期目标兼顾抗逆育种、高油酸育种和适宜机械化育种,同时阐明要注重多优良性状的聚合改良。提出将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多途径、多手段开展花生新品种选育的育种思路。强调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兼顾长期目标与短期效应,满足生产需要。

孙海燕[3](2015)在《基于能值分析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花生是我国的主要油料和经济作物。2000-2013年的14年间我国花生种植业的地位和效益日益提高,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增长14.68%、24.51%、42.79%,目前以约占油料作物1/3的面积生产了1/2的总产量,以占第6位的农作物面积生产了第4位的总产值,单位面积效益更居大宗粮油作物之首。显然,花生具有较高经济学可持续性和较好社会效益,对提高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我国食用油脂安全意义重大。然而,迄今花生经济的增长除了依靠科技进步以外,越来越多地依赖石油农业型资源的消耗。生态学可持续性是任何经济形式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与客观基础,缺乏生态学可持续性的经济将难以为继。由此,我们对现行的花生经济增长方式不得不提出一种生态学理性反思:花生产业生态学高效吗?如何既避免生态价值的过度消耗,又保持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紧迫课题。因此,本研究拟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价值通货即生态学能值的角度,辅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对我国花生种植业系统2000-2013年的自然资源利用、能值投入结构以及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剖析,并进行各主产区的横向比较,从而提出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能值角度的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水平在降低。14年间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对自然资源能值的依赖度(占能值总投入的比率)越来越小,从15.21%降至12.32%,而对经济社会的辅助能值的依赖度增加,从84.79%增至87.68%;对可更新资源能值的依赖度从63.12%降至21.79%,对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的依赖度从36.89%增至78.21%。我国花生生产系统从经济社会购买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量越来越大,环境负载率随之上升(2.15-3.59),系统的能值可持续指数大幅度下降(1.69-0.68)。2、农业机械、土地、化肥、劳动力等四项能值投入是整个花生系统的总能值产出的主要驱动因素。依据构建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我国花生种植业系统能值产出高低的能值投入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农业机械能值投入的弹性系数最大(0.287),即对提高花生生产系统能值产出的作用最显着,未来随着我国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其对能值产出的贡献会更大;其次是土地能值投入(弹性系数0.214)和化肥能值投入(弹性系数0.206),说明花生种植面积的拓展对花生生产系统的能值产出一直存在较大推动作用,未来随着花生抗旱耐瘠、高产高效等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我国花生种植的时空会持续扩大;化肥对能值产出仍有一定作用,但要注意投入量的控制和投入结构的优化;劳动力投入对于花生系统能值产出的影响力较小(弹性系数0.177)。3、我国花生种植业各主产区子系统的能值分异明显,需分类指导其能值投入结构和布局规划。为了从能值角度优化我国花生主产区的能值投入结构,指导全国花生种植业系统的布局规划,对山东、河南、河北等9个主产区2013年花生种植业子系统的能值分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辅助能值尤其是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已成为各花生主产区能值投入主体;化肥能值投入结构中,氮、磷、钾肥的能值投入比例失调,氮、磷投入较多,钾严重不足,有机肥甚微。广西、河南及安徽花生生产系统的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均大于1,分别为3.07、1.69和1.45,即处于较好发展状态;其次是四川0.87,处于中等水平;山东、河北、广东、福建、辽宁分别为0.41、0.18、0.14、0.14、0.11,处于较低水平。从规模优势指数、能值效率优势指数、能值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来看,河南和山东三项指数均大于1(1.09-2.58),属于强优势区域;河北、辽宁、广东、安徽、广西规模、能值效率优势指数分别为0.70-2.48和0.46-1.76,能值综合比较优势指数1.00-1.19,属于优势区域,其中河北、辽宁以及广东在未来生产中需提高辅助能值利用率,安徽需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四川三项指数分别为0.99、0.93、0.96,属于次优势产区;福建的规模优势指数达1.33,而能值效率优势指数、能值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较弱,分别为0.47和0.79,未来应提高辅助能值利用率。4、将能值指标和传统经济指标相结合,对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首先,明确了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建设生态经济结构优化、生物链和产业链稳定的生态产区,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增长;其次,构建了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了综合指标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我国花生生产的经济、社会可持续水平较高,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从基准值(1.000)分别增至1.335和1.050,而生态可持续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从基准值(1.000)降至0.903。相关分析表明,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水平以及与综合评价系数之间均呈极显着负三角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0.922、-0.871,因此我国花生生产的经济、社会可持续水平可能会因生态可持续水平的下降而难以为继。5、提出了我国花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及政策建议。基于对我国花生生产系统现状的定性分析、能值定量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提出了既保证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前提下,产生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我国花生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构建了“生产技术”和“政策制度”两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发展对策是根据生态工程学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资源与产业经济学、生态学原理,以清洁生产技术体系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产前研发、产中采用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技术以及生态技术,将种子、农药、化肥、地膜以及电力等辅助能值的投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降低花生生产系统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使用节能设备以提高农业机械效率,进而将花生生产系统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有机耦合,形成一种资源投入合理并永续利用(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生态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同增长。从制度层面看,建议政府从保障国家油料供给安全能力、保障民众营养保健水平、提高农民种植业效益的角度出发,加强对花生作为油料、食品、经作等多栖作物的认识,制定支持花生种植和相关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将花生纳入国家优势产业规划体系之中,推进花生优质安全生产项目与技术的实施,提高花生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鼓励农户组建花生合作社,鼓励农户与企业联合建立构建“一控二减三基本”的生态化节能优质高效生产基地。

鲁清,李少雄,陈小平,周桂元,洪彦彬,李海芬,梁炫强[4](2017)在《我国南方产区花生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育种建议》文中提出本文对近十年来南方产区花生生产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深入剖析了南方产区花生生产变化趋势,解析了影响南方产区花生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结合多年来南方产区参试品种的区试数据,从产量、植株性状、荚果性状、抗病性和品质性状多方面分析了我国南方产区花生育种现状;总结了多年来南方产区花生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育种方法和育种亲本寻找原因;最后,对南方产区花生育种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今后我国南方花生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王传堂[5](2010)在《生物技术和近红外技术在花生育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花生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同时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蛋白质来源。利用远缘杂交、诱变等手段拓宽花生栽培种狭窄的遗传基础,可望打破花生育种的徘徊局面,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的突破性花生新品种。应用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和近红外技术将加速花生育种进程。对花生远缘杂种及化学突变体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以常规技术和近红外技术对通过果针离体培养技术、授粉后激素涂抹技术获得的花生不亲和杂种后代及开花前后将化学诱变剂注入花器育成的突变体进行品质测试,研究了基因型和粒级对花生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筛选出蔗糖含量高达14.65%或油酸含量超过76%、蛋白含量30%以上、含油量55%以上的花生新种质。经自然病地抗性鉴定,获得高抗青枯病的大粒型材料。利用不亲和野生种A.glabrata在国际上首先育成花生属区组间杂交新品种花育31号。多次回交育成的L36,在2009年试验中,子仁产量高达321.49kg/666.6m2,比丰花1号增产34.97%。将EMS直接注入花生花器,创制出比鲁花11号和丰花1号显着增产的高产突变体08-测A2。为利用花生属野生资源,首次构建了基于核rDNA ITS序列的花生属植物种系发生树。研究结果基本支持现有属下分类,但所提示区组间的遗传关系却与前人报道有所不同。本研究中,Extranervosae、Heteranthae和Triseminata 3个区组在进化上是最原始的,Arachis区组进化程度最高,而其他区组居中。因基于核rDNA ITS序列所构建进化树是广泛认同的做法,本文得出的结论可能更具说服力。SSR标记是花生品种鉴定的有力工具,在遗传育种上也极具应用潜力。利用多种限制酶消化、生物素的标记探针及链亲和素包被的磁珠杂交捕获的高度简化的方法,从花生种间杂种中分离SSR。设计出123对SSR引物。构建了花生高油酸育种技术。利用花生叶片、胚芽或子叶薄片快速制备DNA,用于转化体筛选、高油酸相关基因克隆与杂种鉴定。在化学诱变积累的经验基础上,研究了携有EGFP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包括自行构建的FAD2B和PEP基因RNAi植物表达载体)不同浓度、不同时间、注入花器不同部位对花生转基因效果的影响。6月下旬开花前一天注入的各种处理中,以1200ng/ml DNA浓度注入花萼管转化率最高,PCR阳性种子粒数/处理花朵数为11.33%-32.00%。部分种子EGFP扩增产物经测序验证与EGFP基因完全一致。明确了正常油酸含量和高油酸含量花生种质FAD2A和FAD2B基因序列差异,并通过正常油酸花生×高油酸花生杂交F1代种子(F0:1)FAD2B基因PCR产物直接测序是否出现套峰,辨别真假杂种。利用不同来源、不同种皮颜色的大粒型和小粒型材料,构建了花生大样本自然风干种子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经优化,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均为“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法”,油酸含量谱区范围为8717.1-5446.3cm-1,维数为9,模型R2为89.16,RMSECV为2.62;花生种子亚油酸含量谱区范围为9,666-5,785.7cm-1,维数为9,模型R2为90.85,RMSECV为2.00;花生种子棕榈酸含量谱区范围为8,717.1-5,446.3cm-1,维数为8,模型R2为79.21,RMSECV为0.525。利用正常油酸×高油酸杂交组合分离世代F1:2单粒种子,构建了花生自然风干单粒种子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4种有害脂肪酸的近红外模型,模型质量优于大样本自然风干种子模型,可用于花生品质遗传与育种研究。运用大样本和单粒花生种子近红外模型对化学诱变剂浸种获得的后代进行了筛选,鉴定出高油酸突变体。与野生型花育22号FAD2B基因序列比较发现,其编码区第281位由C突变为T,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第94位由异亮氨酸变为苏氨酸。这一突变不同于其他报道。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建立了花生大样本及单粒自然风干种子蛋白质、含油量近红外模型。这些模型连同我们先前建立的测定花生种子主要脂肪酸含量的模型,为花生育种提供了一套绿色、快速、非破坏性的多指标品质选择技术,为花生品质育种的突破带来了希望。

山东省花生育种调研组[6](1978)在《国内外花生育种水平、动向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 花生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在世界油子生产和国际贸易中仅次于大豆而居第二位。花生在五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有种植和生产。亚洲种植最多,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一半以上,非洲占30%左右,美洲占15%左右,欧洲及大洋洲比重极小。近三十年来,世界花生生产总的趋势是面积和总产都有很大增长,但单产几乎没有

赵婷,王俊宏,徐国忠,翁伯琦[7](2011)在《花生高产优质育种与生物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分析加入WTO之后市场需求变化对中国花生产业的挑战;结合产量性状、品质特征以及抗性类型等要素综述花生育种的产业需求与方向选择,同时简要介绍近年来中国花生新品种的选育以及花生高产优质高抗的机理和遗传研究进展,重点阐述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花生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的应用成效,集中讨论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花生育种中的可鉴经验与应用前景。

何宝国[8](2009)在《广东省花生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花生是世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其综合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它大田粮油作物,只要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花生资源,大力发展花生加工产业,提高花生制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发展系列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我国人民营养、健康保健的需要,而且具有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广东省花生产业存在着总产量不高、先进技术应用不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花生机械相对落后、加工企业活力不足、专业市场不完善、经销组织不健全、营销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总体上与国内先进省份有差距。本文重点针对广东省花生的生产加工、品种选育、病虫防控、销售、产业结构等问题,提出要加强花生优质专用、品种开发、区域布局规划、提高深加工生产技术、完善销售市场和食品卫生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攻关。期望对广东省发展花生产业乃至我国花生行业提供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重点突出专家访谈视觉和花生从业人员的观点,运用文献研究、访谈调查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广东省花生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以及对广东省花生产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重点论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国内外研究动态,本章论述了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理论与花生产业发展。先介绍了农业产业化理论概况,接着分析了国内外花生产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对广东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的文献作了具体分析。第三章是广东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的访谈分析,访谈从花生研发、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了花生产业的发展现状。第四章提出加快发展广东省花生产业的对策建议,针对广东省花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合广东省花生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解决花生产前、产中、产后的衔接问题,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第五章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主要总结了广东省花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市场区位、总产量、深加工、标准化生产、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结论;提出了本研究存在不足的问题和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全文的总结章。

任小平[9](2013)在《中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品质性状关联分析》文中提出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与经济作物之一,在保障食用油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大宗油料作物中,花生的总产和总产值已跃居首位,而进一步提高花生综合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改良主栽品种的产量、含油量和脂肪酸组成等重要性状。我国已先后培育出550余个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和利用价值的花生品种,其中不同年代育成并在生产上广泛推广种植的主栽品种约200个,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发展,同时这些改良品种也是育种研究重要的亲本资源。但是,迄今对于这些具有良好农艺性状和特殊生态适应性的花生改良品种在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含油量等重要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方面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我国育成和应用的196个主要花生改良品种为材料,用SSR标记进行了分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对含油量、油酸、亚油酸含量等品质性状作了关联分析,同时探讨了不同代表品种油脂合成代谢途径关键基因DGAT3序列的多样性,初步发掘出了相关SNP位点。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明确了我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在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SSR标记分析结果表明,主要花生改良品种的有效等位变异数平均为2.99个,明显低于品种资源的4.29个;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5,明显低于中国、美国核心种质相应值;随着花生育种年代的推进,含有稀有等位变异品种的比例呈递减趋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含有稀有等位变异的比例为77.8%,而到本世纪初的10年下降到43.8%,表明人工改良过程尤其是育种亲本少和定向选择导致花生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通过利用Structure软件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将上述我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即Pla、Plb、P2、P3a和P3b。聚类分析表明,我国北方、长江流域、南方三大生态区的花生改良品种分属不同的类群,但由于不同生态适应性亲本的交叉应用,三大区域改良品种在聚类分析中也有一定的交叉。花生改良品种聚类分析、主坐标分析结果均与按群体结构的分类相吻合。群体结果分析表明,Pla和Plb分别包含42个和35个品种,其中64个来自长江流域以南,7个来自长江流域以北的山东、河南和吉林;P2包含27个品种,主要来自长江流域;P3a和P3b分别包含44个和48个品种,其中72个来自长江流域以北的山东、河南、河北和江苏等省份,10个来自长江流域的四川省。2、通过主要花生改良品种的关联分析获得了一批与含油量、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等品质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鉴定出18个标记与含油量相关,位于6个连锁群上(A07和A10连锁群上分别分布3个标记),它们对含油量变异的解释率在7%~20%,而且ARS205、GM1445、GNB1062、Seq2E6等标记在不同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3个对含油量增效效应较大的标记GA24-1、AC1C11和lSeq1E6分别存在于中花15和豫花9326(效应值2.22)、皖花7号和鄂花2号(效应值4.97)、豫花9326和中花15(效应值1.66)中。鉴定出7个标记与油酸含量相关、11个标记与亚油酸含量相关,其中6个油酸含量关联标记与亚油酸相同,与油酸含量相关联的标记:3eq1B9、TC4F10在2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标记Seq4E10在2个环境中检测到与亚油酸相关联。增效效应较大的标记GM2246、HAS0969、Seq1B9的对应效应值分别为16.70、6.33和15.37,其载体均是高油酸品种开农H03-3。关联标记TC4F10、Seq4E10的效应值分别为12.69和7.23,其对应载体分别为睢宁二窝和鄂花2号。这些关联标记对于花生高含油量、高油酸育种的亲本选配和后代处理具有辅助选择价值。3、通过分析主要花生改良品种代表性材料的DGAT基因序列差异,发现花生中存在3种AhDGAT3的类型,分别为AhDGAT3-1、AhDGAT3-2和AhDGAT3-3。AhDGAT3-1与基因序列gi/58324011的编码区完全一致,编码区全长为1020bp,编码339个氨基酸;而AhDGAT3-2与基因序列gi/62084564的编码区完全一致,编码区全长为1038bp,编码345个氨基酸;AhDGAT3-3的编码区为1026bp,编码341个氨基酸。AhDGAT3-1比AhDGAT3-2和AhDGAT3-3在501-512位置的编码区缺少12个碱基,在588~594位置的编码区缺少6个碱基;AhDGAT3-3比AhDGAT3-1和AhDGAT3-2在193-198位置的编码区多6个碱基。发掘出86个SNP位点,其中8位点可能与高含油量相关,对含油量性状的解释率变幅为18%~45%。分析关联标记的SNP位点变异,在85位A-G、109位A-C、915位A-G替换时,对含油量具有增效作用,效应值分别是1.5、1.0和1.5,其对应载体都为鄂花2号。

翁伯琦,林代炎,罗旭辉[10](2003)在《花生高产优质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对策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花生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地位以及作用和发展趋势。综述了花生高产优质育种的进展与成效以及实用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情况,提出了加强高优及多抗花生品种选育,尤其是果仁和秸秆两用新品种选育的技术思路,并就花生全价利用和综合开发,阐述了具体对策。

二、国内外花生育种水平动向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花生育种水平动向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吉林省花生育种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吉林省花生育种历史与现状
    1.1 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1.2 育种新技术广泛应用
    1.3 育种队伍迅速壮大
2 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匮乏, 遗传基础狭窄
    2.2 方向单一, 缺乏优质专用型花生品种
    2.3 品种的生育期过长, 冻害问题突出
3 吉林省花生育种目标
    3.1 高产
    3.2 优质专用型
        3.2.1 高油酸
        3.2.2 高油
        3.2.3 高蛋白低脂肪
    3.3 早熟
    3.4 抗逆性
    3.5 适宜机械化作业
4 展望

(3)基于能值分析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2.1 国内外能值研究动态
        1.2.2 国内外花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
        1.2.3 相关研究评价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2.1 论基础
        2.1.1 能值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生态经济学相关理论
        2.1.4 循环经济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能值分析方法
        2.2.2 其他研究方法
        2.2.3 数据来源
    2.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我国花生生产现状及发展态势剖析
    3.1 我国花生生产历史发展及现状剖析
        3.1.1 我国花生生产历史发展分析
        3.1.2 我国花生生产技术发展分析
        3.1.3 我国花生生产空间布局分析
    3.2 我国花生生产态势分析
        3.2.1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的内在优势分析
        3.2.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存在的劣势分析
        3.2.3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面临的机会分析
        3.2.4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面临的威胁分析
    3.3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构建
        3.3.1 SO战略——提高花生品质
        3.3.2 WO战略——加强产业安全和协调
        3.3.3 ST战略——发挥产业规模优势
        3.3.4 WT战略——加强产业政策支持
    3.4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能值动态剖析
    4.1 花生生产系统的生态需求及能量来源
        4.1.1 花生生产系统光温水土生态需求
        4.1.2 花生生产系统能量来源
    4.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能值动态演替分析
        4.2.1 基于能值图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能值分析框架构建
        4.2.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主要能值流
        4.2.3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单位面积能值产出-投入相关分析
        4.2.4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单位面积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4.2.5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值分析与评价
    4.3 基于能值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投入产出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4.3.1 生产函数分析方法
        4.3.2 构建生产函数模型
        4.3.3 模型结果分析
    4.4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我国花生主产区生产子系统能值分异比较研究
    5.1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情况及研究区域概况
        5.1.1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情况
        5.1.2 我国花生主产区的自然环境概况
    5.2 基于能值的我国花生主产区生产子系统能值分异比较
        5.2.1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系统单位面积能值投入-产出比较
        5.2.2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系统单位面积能值投入结构比较
        5.2.3 我国花生主产区花生生产系统能值指标比较分析
    5.3 基于能值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比较优势分析
        5.3.1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构建
        5.3.2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6.1 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内涵
        6.1.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6.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6.2.1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2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分值标准化处理
        6.2.3 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6.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我国花生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7.1 生产技术对策
        7.1.1 重视优良品种选育,改善系统资源能值投入质量
        7.1.2 采用生态技术,保证花生生产系统的生态安全
        7.1.3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不可更新有机辅助能值投入总量
        7.1.4 提高花生及其副产品利用率,增加能值产出
    7.2 政策及制度建议
        7.2.1 加强政府对花生产业的宏观调控管理
        7.2.2 根据各产区的能值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
        7.2.3 在WTO框架内制定相应补贴和支持政策
        7.2.4 制定和完善花生生产质量管理标准
        7.2.5 提高花生生产者的组织程度
        7.2.6 做好花生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提高农户科技水平
        7.2.7 调整花生出口结构,实现对外贸易中的能值平衡
    7.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科研学术成果

(4)我国南方产区花生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育种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南方产区种植区域、气候特点及种质资源概述
2 近十年来 (2005-2014) 我国南方产区花生生产概述
    2.1 播种面积变化
    2.2 总产量变化
    2.3 单产变化
3 我国南方产区花生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育种建议
    3.1 育种现状
        3.1.1 育成品种数统计
        3.1.2 单产
        3.1.3 植株性状
        3.1.4 荚果性状
        3.1.5 抗病性
        3.1.6 品质性状
    3.2 南方产区花生育种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育种建议
        3.2.1 存在的问题
        3.2.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育种建议

(5)生物技术和近红外技术在花生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生物技术和近红外技术在花生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 花生属不亲和野生种利用
    1.2 花生转基因育种
    1.3 花生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4 近红外技术在花生上的应用
2 花生远缘杂种和化学突变体的品质分析
    2.1 花生远缘杂种与化学突变体衍生系品质化验分析
    2.2 基因型和粒级对花生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2.3 花生超大果、小果突变体及其野生型果米特性的研究
    2.4 化学诱变剂EMS诱发花生荚果性状变异
3 花生远缘杂种与化学突变体抗性与产量鉴定
    3.1 花生远缘杂种与化学突变体衍生系对青枯病的田间抗性筛选
    3.2 花生区组间杂交新品种花育31号的选育
    3.3 EMS直接注入花生花器创制高产化学突变体
    3.4 其他花生种间杂种和化学突变体衍生系的产量表现
4 花生属植物进化分析与SSR标记开发
    4.1 基于内转录间隔区的花生属植物进化分析
    4.2 花生种间杂种微卫星DNA分离
5 花生高油酸育种技术构建
    5.1 花生DNA快速提取技术
    5.2 花生FAD2B和PEP基因RNAi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5.3 花器注入携有EGFP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获得转基因花生种子
    5.4 高油酸与正常油酸含量花生FAD2A和FAD2B基因差异分析
    5.5 利用FAD2基因序列差异鉴定花生正常油酸×高油酸组合F_1代真杂种
    5.6 花生大样本自然风干种子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近红外模型构建
    5.7 花生单粒自然风干种子主要脂肪酸近红外定量模型构建
    5.8 叠氮化钠浸泡花生种子获得高油酸突变体:近红外技术应用实例
6 花生自然风干种子蛋白质含量、含油量近红外模型构建
    6.1 花生大样本自然风干种子蛋白质含量、含油量近红外模型构建
    6.2 花生单粒自然风干种子蛋白质含量、含油量近红外模型构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编的着作
致谢

(7)花生高产优质育种与生物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花生育种的市场需求分析
2 我国花生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的培育
    2.1 北方花生产区的新品种培育
    2.2 南方花生产区的新品种培育
3 花生高产优质高抗的机理和遗传研究
    3.1 花生高产的若干相关因子分析
    3.2 花生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和遗传分析
    3.3 花生抗逆性的机理和遗传分析
4 DNA分子标记在花生育种中的应用
    4.1 花生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鉴定的研究
    4.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5 小结

(8)广东省花生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主要创新点
        1.3.5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农业产业化理论与花生产业发展
    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 国外花生产业概况
        2.2.1 国外花生生产概况
        2.2.2 国外花生加工概况
    2.3 国内花生产业发展概况
        2.3.1 国内花生的生产与育种概况
        2.3.2 国内花生的加工概况
        2.3.3 我国花生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2.3.4 国内花生产业存在问题
    2.4 广东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
        2.4.1 广东省花生育种及生产状况
        2.4.2 广东省花生产业市场行情分析
        2.4.3 广东省花生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2.4.4 广东省花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 广东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的访谈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与调查样本分析
    3.2 广东省花生产业品种培育与技术现状的访谈调查分析
    3.3 广东省花生产业种植与加工生产现状的访谈调查分析
    3.4 广东省花生产业销售与市场竞争现状的访谈调查分析
    3.5 广东省花生产业品牌现状的访谈调查分析
    3.6 广东省花生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3.7 广东省花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7.1 花生销售渠道不畅通
        3.7.2 市场花生种子混杂
        3.7.3 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程度不够
        3.7.4 食品质量安全有待提高
4 加快发展广东省花生产业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和产业扶持
    4.2 以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为重点,完善花生技术支撑体系
    4.3 加强花生的产业化经营和花生深加工技术研究
    4.4 变产品优势为品牌优势,提高花生品牌知名度
    4.5 进一步利用自然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促进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
5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访谈提纲(A类:花生科研人员)
附件2:访谈提纲(B类:种植花生的农民)
附件3:访谈提纲(C类:花生加工与销售企业)
附件4:访谈提纲(D类:花生产品消费者)
附件5:被访者资料
致谢

(9)中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品质性状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方向
        1.1.1 国内外花生生产现状
        1.1.2 花生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1.2 我国花生品种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2.1 花生品种资源研究进展
        1.2.2 我国花生品种育种进展
    1.3 花生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花生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2 花生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3 花生分子标记研究
        1.3.4 花生遗传连锁图构建及QTL定位研究
        1.3.5 含油量的遗传及QTL定位
        1.3.6 油酸的遗传及种质创新
    1.4 作物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4.1 关联分析的概念
        1.4.2 影响关联分析结果的因素
        1.4.3 关联分析的应用
        1.4.4 关联分析在花生上应用
    1.5 作物DGAT基因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意义
第二章 我国花生主要改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我国花生主要改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2 “伏花生”及其衍生品种的遗传特征
        2.3.3 花生品种的群体结构分析
        2.3.4 花生品种不同亚群的分子方差分析
    2.4 讨论
        2.4.1 伏花生及衍生品种的遗传特性
        2.4.2 我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2.4.3 我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的群体结构
第三章 花生含油量、油酸性状的关联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花生改良品种含油量的分布及稳定性
        3.3.2 花生含油量的关联分析
        3.3.3 花生油酸和亚油酸的关联分析
    3.4 讨论
        3.4.1 花生改良品种含油量的关联分析
        3.4.2 花生主要改良品种油酸和亚油酸的关联标记
第四章 花生DGAT基因的遗传多样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花生DGAT3基因的克隆
        4.3.2 花生DGAT3基因的多样性分析
        4.3.3 花生DGAT基因的SNP发掘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花生改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5.2 花生含油量、油酸等性状的关联分析
    5.3 花生DGAT基因遗传多样性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国内外花生育种水平动向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花生育种水平动向及发展趋势[J]. 于善新,封海胜,白秀峰,孙中瑞,邱庆树,王棣华. 花生科技, 1977(Z1)
  • [2]吉林省花生育种现状及发展方向[J]. 何中国,朱统国,李玉发,王佰众,牛海龙,刘红欣,李伟堂,牟书靓. 作物杂志, 2018(04)
  • [3]基于能值分析的我国花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 孙海燕.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4]我国南方产区花生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育种建议[J]. 鲁清,李少雄,陈小平,周桂元,洪彦彬,李海芬,梁炫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7(04)
  • [5]生物技术和近红外技术在花生育种中的应用[D]. 王传堂.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6]国内外花生育种水平、动向及发展趋势[J]. 山东省花生育种调研组. 山东农业科学, 1978(01)
  • [7]花生高产优质育种与生物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J]. 赵婷,王俊宏,徐国忠,翁伯琦. 热带作物学报, 2011(11)
  • [8]广东省花生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何宝国.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9]中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品质性状关联分析[D]. 任小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3)
  • [10]花生高产优质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对策思考[J]. 翁伯琦,林代炎,罗旭辉. 花生学报, 2003(S1)

标签:;  ;  ;  ;  ;  

国内外开花种子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