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起错误的皮瓣设计引出的教训(论文文献综述)
田潇洋[1](2020)在《我国医患纠纷行政调解前置程序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医学科学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法律知识的广泛普及,人民群众寄希望于疾病康复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对医疗安全的维权意识。医患纠纷产生的条件往往是多方面的,诸如医疗机构服务态度、医疗费用、医疗事故等问题都会成为医患案件的诱因。医患案件频发不仅会损害医患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给有限的司法资源带来调解压力,较为严重的恶性事件引发不良的社会舆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大调解”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行政调解制度有着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行政调解历来被视为解决医患纠纷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它为保障医患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化解纠纷和缓解法院压力贡献颇多。我国在最近几年陆续出台若干有关解决多元化纠纷的政策文件,正积极探索调解行政调解前置程序的构建。由于我国现阶段立法不足的现实国情以及操作层面的困境,医患纠纷行政调解前置程序在医疗领域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试图对医患纠纷行政调解前置程序问题进行探索。本文首先对医患纠纷行政调解前置程序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厘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于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提出前置程序构建的现实可能性以及构建前置程序的必要性,发现并指出了前置程序在我国解决医患案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就美国、德国、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有关的调解前置制度加以比较,总结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和法律制度,融贯学界对于前置程序的讨论,对医患纠纷行政调解前置程序的构建展开合理的思考并提出建议。
欧志聪[2](2010)在《冷敷疗法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根据骨折愈合的规律,研究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功能锻炼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通过临床观察,对其中主要技术指标从主观及客观上进行量化处理,从而证实冷敷疗法对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的研究方法,通过对2006年5月到2010年4月之间61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病例,按简单随机化法,按照1:1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冷敷+CPM)30例,对照组(CPM)31例。(两组病人住院期间均内服中药、中成药、西药,药物品种、剂量基本相同)。试验组:术后即与冰袋持续冷敷膝关节,每隔6小时更换一次冰袋,持续冰敷7天,配合术后康复锻炼。对照组:即功能锻炼内容相同,具体时间及治疗方案同试验组,但不予冷敷。观察术后康复治疗下患者功能恢复程度的改变,进行主要观察指标的检查,并完成各项目的记录。依次进行主、次要指标的检查。综合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综合推导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在手术后2周时间内,在冷敷配合CPM治疗(试验组)里,患者的炎症反应、渗出的控制,疼痛、肿胀的减轻,发热天数的减少,膝关节功能的恢复等方面都较单纯CPM(对照组)治疗要好(P<0.05)。说明冷敷对于术后的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能减轻锻炼给患者带来的痛苦。2、试验组30例在整个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过敏作用,患者局部皮肤无出现红疹、水泡或痉痒等,说明冷敷对皮肤刺激性小,不易产生过敏反应,其临床应用是安全可靠的。结论:1、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应用冷敷疗法,可减轻手术创伤后局部炎症反应,并缩短反应过程,从而减轻患者术后带来的痛苦。2、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应用冷敷疗法,配合功能锻炼可有效促进其早期进行锻炼,利于功能及早恢复。3、冷敷疗法在临床上简单可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功能康复的手段。4、采用冰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简单、便利,有利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高燕[3](2007)在《明代中医外科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外科学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西比较医药学是一门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以科学哲学为指导思想,研究医药学领域的文化现象、学术发展、历史交流、语言翻译和科学方法论等因素,探讨如何将宏观整体医学与微观实证科学相融合为目的的综合性学科。它有益于在全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寻找不同的诊断思路和不同治疗方法。明代的中医外科学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在此时期逐渐达到巅峰,涌现出众多富于特色的外科医家,有丰富的医论问世,并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在对外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同一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巴拉塞尔萨斯的医学革命和人体解剖学的确立与发展,均为西方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西医外科学得以充分发展。本文重点对产生不同外科学的社会背景、科学技术的影响、学派特点和两种医学的外科发展的不同取向进行比较研究,并简要讨论了中西方两种医学尤其是外科学方面的交流以及一些具体疾病的治疗经验的比较。对明代中医外科学与欧洲文艺复兴外科学进行比较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方面可以比较中西医家的异同,初步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另一方面对这些现象,从哲学社会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其产生异同的原因。还可以使我们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外科学有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让我们从中窥探中西医学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索新的历史时期中西医学文化的结合点和交叉点,拓宽国际合作领域,促进中西医学人文学科的交流,为当代中医药学术体系走向世界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线索,对东西方医学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孙家明[4](2003)在《乳房肥大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乳房肥大在我国成年女性中并非少见,它除引起患者明显的躯体症状外,还对其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心理表达产生影响。乳腺的正常生长发育受体内多种激素和体液因子的影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雌激素,并通过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的介导而发挥作用。但是大多数乳房肥大患者血清雌激素处于正常水平,因此有人怀疑乳房肥大的发生与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过度表达有关,但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 为了探索乳房肥大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我们采用DCC单点测定法对经过精选的13例乳房肥大患者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蛋白水平进行了测定,并与同时期所收治的年龄大小无显着差异的13例小乳症和乳房萎缩患者做比较。结果发现:两组组织标本内雌激素受体蛋白水平均未达到国内外所公认的阳性标准(>10fmol/mg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诊断标准),分别为5.33±5.70fmol/mg和1.17±0.86fmol/mg,两组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乳房肥大组明显高于小乳组和乳房萎缩组(p<0.05)。这说明乳房肥大与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过度表达有关,而小乳症和乳房萎缩可能是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含量较低、表达受抑制所致。 治疗乳房肥大现有的手段仍是乳房缩小整形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但术后切口大多为倒T形,特别是乳房下皱襞内侧的瘢痕因有形成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可能性而令病人难以接受。80年代以后随着乳房解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多种形状的切口设计,这使乳房缩小术的美容效果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技术得到大家的公认,因为大部分术式是以发育正常的乳房神经血管解剖为基础,他们在保证乳头乳晕成活的情况下,有时难以完全保证支配乳头乳晕的优势神经不受损伤,两者兼顾时又不能达到瘢痕的最小化。因此有必要对乳房的深层血管构筑和下垂乳房的神经支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以指导临床。 我们选用8具成年女性尸体,应用血管铸型和组织标本透明技术对女性胸壁软组织的深层血管构筑进行了研究,并对3例下垂乳房和2例正常乳房的神经支配进
李强[5](2002)在《肩胛游离皮瓣再造阴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尿道下裂发病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文中提出自1936年,Bargoras创用腹部皮管转移,首次获得阴茎再造成功以来,阴茎再造技术进展迅速,已见报道的阴茎再造方法已达数十种。但是,手术结果距人们的期望仍有较大的距离。目前,理想的阴茎再造依然是整形再造外科医师所面临的一项困难的挑战。 综观各家报道,可把阴茎再造手术分为传统阴茎再造及现代阴茎再造两大类:前者利用会阴邻近组织形成皮管或任意皮瓣再造阴茎,如:腹部皮管、腹中部皮瓣、大腿内侧皮管或肌皮瓣、阴囊皮瓣等,这是20世纪40至70年代应用的主要手术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轴型皮瓣的应用日益广泛,各类轴型皮瓣如:岛状皮瓣、肌皮瓣、游离皮瓣等均被应用于阴茎再造,将阴茎再造由经验时代推进到理性时代。现代阴茎再造主要强调了以下3个方面:①手术的简化、②再造阴茎血运良好、③再造阴茎建立感觉。可应用显微外科进行的阴茎再造方法有很多,已见报道的用于阴茎再造的游离皮瓣有:①前臂皮瓣;②上臂外侧皮瓣;③阔筋膜张肌肌皮瓣;④节段背阔肌肌皮瓣;⑤股薄肌肌皮瓣;⑥三角肌皮瓣;⑦腓骨骨皮瓣等。 肩胛皮瓣游离移植阴茎再造是由李森恺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阴茎再造方法,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类似报道。该手术是利用由一侧旋肩胛动、静脉的皮支及其降支携带的肩部皮瓣转移到会阴区进行阴茎再造。是一种操作方便、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形态良好的阴茎再造方法。但对于肥胖患者,由于肩胛皮瓣较厚,部分显示再造阴茎偏粗,而且由于皮神经解剖困难,术后仅能部分恢复阴茎的感觉。 我们病区自2000年6月-2002年2月,共采用一侧肩胛皮瓣游离移植结合银丝硅胶棒假体再造阴茎4例。皮瓣以三边孔为轴心、以旋肩胛动脉及其降皮支为轴心血管、切开整个皮瓣边缘至肌膜浅层,采用逆向解剖法,将皮瓣从远端向近端,紧贴肌膜掀起,注意寻找并保护肋间神经的皮支。再造阴茎时将肩胛皮瓣分为4部分:①外侧部分宽2.5~3.5cm、长14—16cm,血供较好,蒂部距离旋肩胛动脉的降支最近,用于尿道再造:②内侧部分宽13~15cm、长12~14cm,作为阴茎体再造的皮瓣;③内、外侧皮瓣之间留有1cm宽的去上皮区,该去上皮区域作为外侧皮瓣反转卷成尿道后埋人阴茎体内时,与阴茎体皮瓣缘缝合处。④蒂部在前3部分组成的长方形的上方设计一个三角形的蒂部,将皮瓣的轴心和旋肩胛动、静脉的主干均包容在内。其表层的皮肤应予切除,仅保留其深面的皮下组织及其血管蒂。4例病人中3例再造阴茎全部成活,1例再造阴茎大部分成活;2例置入银丝硅胶棒作为支撑假体;3例尿道完全成活,1例尿道部分成活,1例已行Ⅱ期尿道吻合术,可以正常排尿,性生活满意:2例复查已有部分
韩建群[6](1999)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皮肤缺损178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总结局部皮瓣修复各类皮肤缺损的经验局部皮瓣设计时要注意血运,适当的长宽比,较隐蔽的切口及无张力缝合。要携带足够的皮下组织。本组176例中174例全部一期成活占989%。结论:局部皮瓣简便易行,适应证广,成功率高,可满意地修复各种皮损并有极好的美容效果。
尹立乔[7](1993)在《一起错误的皮瓣设计引出的教训》文中提出
钟世镇,何光篪[8](1988)在《大体解剖学研究概况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 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形态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关学科的渗透,研究技术和方法的更新,各个研究领域不断地深入,学科也随之分野,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性的科学,即解剖科学(Anatomical Scien ce)。目前我国的解剖科学已发展成拥有细胞学、组织学、胚胎学、神经解剖学、大体解剖学、比较解剖学和人类学等7个分支学科。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高度综合,另一方面又是高度分化。在解剖科学范围内也不例外。根据学科发展和开展国际信息交流,在中国解剖学会原有的四个专业委员会(大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神经解剖学、人类学)的基础上,1988年又将成立“细胞化学和组织化学学组”及
二、一起错误的皮瓣设计引出的教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错误的皮瓣设计引出的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医患纠纷行政调解前置程序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医患纠纷行政调解前置程序涉及的若干概念分析 |
2.1 医患纠纷的内涵 |
2.1.1 医患纠纷的概念 |
2.1.2 医患纠纷的特征 |
2.2 行政调解的内涵 |
2.2.1 行政调解制度的概念 |
2.2.2 行政调解制度的特征 |
2.3 前置程序的内涵 |
2.3.1 前置程序的概念及与相关程序辨析 |
2.3.2 前置程序的特征 |
第3章 医患纠纷行政调解前置程序构建的必要性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3.1 从案例数据进行的思考 |
3.1.1 数据分析 |
3.1.2 案例分析 |
3.1.3 前置程序构建的现实可能性 |
3.2 医患纠纷行政调解前置程序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3.2.1 内涵自愿性的要求 |
3.2.2 公平正义要求的反映 |
3.2.3 司法为民的需要 |
3.2.4 符合法治的效率价值 |
3.3 前置程序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调判结合”对前置程序的忽略 |
3.3.2 把前置程序作为人治因素进行排斥 |
第4章 域外经验分析 |
4.1 美国的调解前置制度 |
4.2 德国的调解前置制度 |
4.3 韩国的调解前置制度 |
4.4 我国台湾地区的调解前置制度 |
第5章 医患纠纷行政调解前置程序构建的思考 |
5.1 学术界行政调解前置程序构建的讨论及分析 |
5.1.1 争议焦点:前置程序的启动是依靠自愿还是强制 |
5.1.2 对讨论的分析 |
5.2 前置程序的确认可以通过立法或其他方式 |
5.3 提升调解协议书的效力问题 |
5.4 前置程序与诉讼的衔接机制 |
5.5 救济方面的保障设置 |
5.5.1 调解主体的责任追究 |
5.5.2 调解相对人的权利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冷敷疗法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胫骨平台的解剖生理 |
1.2 胫骨平台骨折的受伤机制及特点 |
1.3 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 |
1.4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 |
1.5 中医中药的治疗及其特色 |
1.5.1 手法整复的优势 |
1.5.2 骨折的三期辨证治疗 |
1.5.3 功能锻炼 |
1.6 术后的处理及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 |
1.7 骨折手术后的康复治疗 |
1.7.1 促进肿胀消退 |
1.7.2 减少肌肉萎缩的程度 |
1.7.3 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
1.7.4 促使骨折愈合过程的正常发展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选择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疾病的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2.2 一般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治疗方法 |
2.3.2 观察指标 |
2.3.3 统计方法 |
2.4 结果 |
2.4.1 疼痛 |
2.4.2 炎症反应 |
2.4.3 肿胀程度的评估 |
2.4.4 渗出程度的评估 |
2.4.5 发热持续时间的评估 |
2.4.6 术后2周HSS膝部评分 |
2.5 安全性观察 |
2.6 结论 |
第3章 讨论 |
3.1 目前康复面临的问题 |
3.2 骨折愈合的不利因素 |
3.2.1 诱导期 |
3.2.2 炎症期 |
3.3 冷敷疗法的作用机制 |
3.3.1 减轻局部出血、肿胀 |
3.3.2 减轻疼痛 |
3.3.3 制止炎症扩散和化脓 |
3.3.4 降低体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明代中医外科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外科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西比较医药学概念、任务与比较方法 |
2 中医外科学发展沿革 |
3 欧洲外科学简史 |
1 明清中医外科学总论 |
1.1 明代外科学 |
1.2 清代外科学 |
2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外科学发展概况 |
2.1 文艺复兴为医学的发展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
2.2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外科学发展的详细情况 |
3 明代中医外科学与欧洲文艺复兴外科学的比较研究 |
3.1 社会背景研究 |
3.1.1 明代医学尤其外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
3.1.2 欧洲文艺复兴医学及外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
3.1.3 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医学的发展的相似性 |
3.2 同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
3.2.1 明代科技进步对医学尤其是外科学的促进 |
3.2.2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他学科的发展对医学的促进作用 |
3.2.3 我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解剖学发展上存在巨大差异 |
3.3 明代中医外科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外科学的不同特点的研究 |
3.3.1 明清外科学主要成就、三大学派、医家代表作及主要思想 |
3.3.2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医学流派与外科三次重要技术突破 |
3.4 两种医学外科发展的不同取向 |
3.4.1 中医外科手术疗法停滞的原因和启示 |
3.4.2 中西医治疗疾病各自的特点 |
3.5 明清时期中外医学交流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4)乳房肥大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部分 |
综述之一:巨乳症的病因和病理 |
一、女性乳房的正常解剖 |
二、乳房肥大的标准 |
三、乳房肥大的病理学 |
四、乳房肥大的病因学 |
综述之二:乳房的神经血管解剖学研究进展 |
一、乳房的血供 |
二、乳房的神经支配 |
综述之三:乳房缩小整形术研究进展 |
一、传统的乳房缩小整形术 |
二、现代乳房缩小整形术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肥大乳房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的测定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背景 |
三、材料和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七、展望 |
八、不足之处 |
第二部分:成年女性前胸壁的神经血管解剖学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临床部分 |
改良的双环形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 |
一、前言 |
二、术前设计 |
三、麻醉和体位 |
四、手术步骤 |
五、术后处理 |
六、临床资料 |
七、结果 |
八、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肩胛游离皮瓣再造阴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尿道下裂发病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以一侧旋肩胛动脉皮支为蒂的肩胛皮瓣再造阴茎的临床应用研究 |
一、阴茎再造的历史回顾 |
(一) 传统阴茎再造 |
1.腹部皮管阴茎再造 |
2.腹中部皮管阴茎再造 |
3.阴囊皮瓣阴茎再造 |
4.大腿斜行皮管阴茎再造 |
5.股薄肌皮瓣复合腹股沟皮管再造阴茎: |
6.双侧股薄肌复合皮瓣一次阴茎再造 |
7.下腹部正中皮瓣复合阴囊皮瓣阴茎再造 |
(二) 现代阴茎再造 |
一) 带蒂轴型皮瓣、肌皮瓣阴茎再造 |
1.腹股沟皮瓣 |
2.腹部双血管蒂岛状皮瓣 |
3.腹壁下皮瓣 |
4.脐旁轴型皮瓣 |
5.胸脐岛状皮瓣 |
6.带腹壁浅动脉筋膜蒂的腹部皮瓣 |
7.腹直肌瓣皮瓣 |
二) 带蒂轴型骨皮瓣再造阴茎 |
1.髂骨皮瓣 |
2.耻骨骨膜瓣 |
三) 游离皮瓣、肌皮瓣、骨皮瓣再造阴茎 |
1.前臂皮瓣 |
(1) 经典中国皮瓣 |
(2) 感觉前臂皮瓣 |
(3) 扩张前臂皮瓣 |
(4) 复合前臂皮瓣 |
(5) 前臂骨皮瓣 |
(6) 桥接前臂皮瓣 |
2.前臂尺侧皮瓣 |
3.游离大网膜瓣 |
4.三角肌皮瓣 |
5.腓骨皮瓣 |
6.胸脐游离皮瓣 |
7.第二趾背动脉携带的复合骨皮瓣 |
(三) 阴茎假体的应用及研究 |
二、阴茎再造的要求 |
1.阴茎再造患者的要求 |
2.实现患者要求的途径 |
3.理想的阴茎再造应该符合以下标准 |
三、一侧肩胛皮瓣游离移植再造阴茎的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二) 手术方法 |
一) 手术适应证 |
二) 解剖学基础 |
1.肩胛皮瓣 |
2.腹壁下血管 |
三) 术前准备 |
四) 麻醉及体位 |
五) 手术方法与步骤 |
1.导尿 |
2.体位 |
3.肩胛皮瓣设计 |
4.阴茎再造皮瓣的设计及阴茎体预制 |
(1) 阴茎再造皮瓣的设计 |
(2) 肩胛皮瓣的切取 |
(3) 阴茎体预制 |
5.皮瓣受区准备 |
6.预制阴茎体移植阴茎再造 |
六) 术后处理 |
(三) 结果 |
典型病历介绍 |
其他患者阴茎再造情况 |
(四) 讨论 |
一) 阴茎再造供区的选择 |
二) 肩胛皮瓣解剖学研究的文献回顾 |
1.肩胛皮瓣的早期研究 |
2.肩胛皮瓣研究及应用的成熟期 |
3.肩胛皮瓣拓展应用的研究 |
三) 阴茎再造受区血管的选择 |
1.受区血管的选择 |
2.腹壁下血管的解剖学特点 |
四) 阴茎再造皮瓣的设计 |
五) 阴茎再造支架的选择 |
六) 尿道的再造与吻合 |
1.尿道再造的方法选择 |
2.尿道再造的皮瓣设计 |
3.再造尿道的吻合时机 |
七) 再造阴茎的感觉恢复 |
1.肩胛皮瓣的感觉神经 |
2.感觉神经缺损的修复模式 |
(1) 桥梁性作用 |
(2) 趋化性作用 |
(3) 微环境作用 |
3.不吻和皮神经再造阴茎的感觉恢复机理 |
八) 并发症及其处理 |
1.早期并发症 |
2.中期并发症 |
3.晚期并发症 |
九) 使用肩胛游离皮瓣再造阴茎的优、缺点 |
1.优点 |
2.缺点 |
3.肩胛游离皮瓣再造阴茎与其他阴茎再造方法的比较 |
十) 使用肩胛皮瓣游离移植再造阴茎的意义和拓展 |
在感觉恢复方面 |
在假体的受力方面 |
(五) 结论 |
(六) 展望 |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尿道下裂发病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 |
一、文献综述 |
(一) 发病率及发病趋势 |
1.发病率: |
(1) 国外报道 |
(2) 国内报道 |
2.发病趋势 |
(1) 发病率增加的趋势 |
(2) 发病率不变的报道 |
(3) 发病率变化的分析 |
(二) 尿道下裂的病因及遗传倾向 |
1.病因 |
2.遗传倾向 |
(1) 尿道下裂的家族集中性 |
(2) 尿道下裂患者家人的发病风险率 |
(3) 尿道下裂的遗传方式 |
(三) 尿道下裂发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
一) 性决定基因的突变与尿道下裂 |
1.性决定基因(SRY) |
(1) SRY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1) SRY基因的发现 |
2) SRY基因的作用特征 |
3) SRY基因的作用机制 |
(2) SRY基因易位、缺失可能引起尿道下裂 |
1) 从Y染色体的缺失分析46,XX男性 |
2) 从SRY基因状态分析46.XX男性 |
2.SOX9基因 |
(1) SOX9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2) SOX9的作用机 |
(3) SOX9与性倒错 |
3.SF-1基因性 |
二) 分化、发育基因的突变与尿道下裂 |
1.5a-还原酶Ⅱ基因突变 |
(1) 5a-还原酶Ⅱ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
(2) 5a-还原酶Ⅱ基因点突变 |
(3) 5a-还原酶Ⅱ基因移码突变 |
(4) 5a-还原酶Ⅱ基因小段删除 |
(5) 5a-还原酶Ⅱ基因突变的发病方式及对生殖能力的影响 |
(6) 国人对尿道下裂患者中5a-还原酶Ⅱ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
2.雄激素受体基因(AR)突变 |
(1) 雄激素受体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
1) 雄激素受体基因的发现 |
2) 雄激素受体的作用 |
(2) 尿道下裂、雄激素不敏感症(AIS)与AR基因突变的关系 |
(3) 家族性尿道下裂中AR基因突变及其遗传方式 |
1) AR受体基因的596和703位点突变 |
2) AR受体基因的840位点突变 |
(4) AR基因突变与表型的关系 |
(5) 尿道下裂患者群中AR基因突变的的筛查 |
3.睾酮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的基因缺陷 |
4.芳香酶缺乏导致雌激素水平降低造成女性假两性畸形 |
5.抗苗勒氏管激素基因、3β羟类固醇脱氢酶基因 |
(1) 抗苗勒氏管基因(AMH) |
(2) 3β羟类固醇脱氢酶基因(3βHSD) |
三) 其他基因的突变与尿道下裂的关系 |
1.Wilms瘤基因突变 |
(1) Wilms瘤与Wilms瘤基因 |
1) Wilms瘤 |
2) Wilms瘤发病相关基因的生物学特点 |
(2) Wilms瘤基因与尿道下裂 |
(3) WT1基因和Denys-Drash综合症 |
(4) WT1基因与睾丸、肾脏功能的关系 |
2.尿道下裂与其他相关基因突变 |
(1) 染色体16p13.3突变引起性分化异常 |
(2).先天性肾上腺性征异常症 |
(3) 垂体激素的影响 |
(4) 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 |
(5) Opitz GBBB综合症(OS) |
(6) 接触基因综合症 |
(7) Townes-Brocks综合症 |
(8) Simpson-Golabi-Behmel综合症 |
(9) 肌病 |
(10) 其他因素 |
二、尿道下裂患者中雄激素受体(AR)基因、性决定基因(SRY)缺失、突变的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背景 |
(三) 研究材料 |
1.病例收集、分组、采血 |
(1) 实验组 |
(2) 对照组 |
2.采集血样保存 |
(四) DNA的提取与定量 |
一) DAN的提取 |
1.DNA提取方法 |
2.DNA提取原理 |
3.DAN提取相关试剂和关键设备 |
4.DAN提取步骤 |
(1) 采血: |
(2) 去除血浆和红细胞 |
(3) 消化蛋白质 |
(4) 去除体系中的蛋白质 |
(5) 沉淀DNA |
(6) 收集DNA |
二) DNA的定量 |
1.哺乳类动物细胞中DNA的含量 |
(1) DNA的分子量 |
(2) DNA的含量 |
2.实验用DAN定量方法 |
(1) 定量原理 |
(2) 定量的仪器和试剂 |
(3) DNA定量步骤 |
1) 8%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
2) 加样 |
3) 电泳 |
4) 凝胶成像 |
5) 定量换算 |
6) 定量稀释 |
(五) 尿道下裂患者中雄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突变的研究 |
一) 实验目的 |
二) 实验原理 |
三) 实验试剂和关键设备 |
四) 雄激素外显子片段的选择性PCR扩增 |
1.PCR扩增的原理 |
2.PCR引物的设计 |
1) 引物设计 |
2) 设计引物的同源性比较 |
3) 引物的合成与稀释定量 |
3.PCR反应的实验步骤 |
4.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1) PCR反应条件优化的过程 |
2) AR基因外显子PCR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
5.目的片段PCR扩增 |
五)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 |
1.96孔板纯化法 |
1) 加样 |
2) 过滤 |
3) 溶解样本 |
4) 收获纯化样本 |
2.试剂盒纯化法 |
3.纯化结果的定量检测 |
六) 目的片段DNA测序 |
1.实验原理 |
2.测序过程 |
(1) 测序PCR反应 |
1) 混合体系 |
2) 测序条件 |
(2) 测序PCR产物的纯化 |
(3) 测序 |
3.测序结果分析 |
(六) 尿道下裂患者中性决定(SRY)基因突变的研究 |
一) 实验目的 |
二) 实验技术路线 |
三) 设计引物序列 |
四) PCR扩增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
五)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和纯化 |
六) 尿道下裂患者基因组DNA SRY基因测序及分析结果 |
(七) 在尿道下裂患者中快速筛查SRY基因缺失的实验研究 |
一) 实验目的 |
二) 实验技术路线 |
三)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分组 |
2.PCR引物序列 |
3.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4.SRY核心片段的PCR扩增 |
5.实验结果 |
6.SRY基因缺失患者的临床资料 |
(八) 讨论 |
一) 尿道下裂发病相关基因的筛选 |
1.性决定 |
2.性发育 |
二) 尿道下裂患者中SRY、AR基因结构变化研究方法的选择 |
1.P-PCR(任意引物PCR) |
2.Alu-PCR |
3.PCR-SSCP |
4.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5.RNA酶的不匹配降解及相关技术 |
6.异源双分子的凝胶电泳 |
7.等位基因特异的寡聚核苷酸(ASO)杂交 |
8.等位基因特异PCR |
9.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
10.单链核苷酸碱基多态性(SNP) |
11.卫星DNA分析 |
12.基因测序 |
三) PCR产物直接DNA测序的特点 |
1.PCR产物直接DNA测序与克隆DNA片段测序法的主要区别 |
2.PCR过程产生的错误对直接DNA测序的影响 |
3.PCR产物直接DNA测序的技术特点 |
四) 引物设计的要点 |
五)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和产物的纯化 |
1.PCR产物特异性的提高方法: |
(1) Touch down PCR |
(2) Tide PCR2.PCR产物的纯化 |
2.PCR产物的纯化 |
六) 测序结果的确认 |
七) 雄激素受体基因的结构特点,不同外显子突变对基因功能的影响 |
1.雄激素各个外显子的功能特点 |
1) 外显子1 |
2) 外显子2-3: |
3) 外显子4-8 |
2.AR调节靶基因表达的主要步骤 |
3.AR基因突变、表型与预后的关系 |
八) SRY基因的结构特点,外显子突变对基因功能的影响 |
1.SRY基因与尿道下裂患者的性别取向 |
2.SRY基因突变的表型及形成机制 |
3.SRY基因缺失、表型、治疗与预后 |
4.SRY基因缺失快速筛选的意义 |
(九) 结论 |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附录1 病例资料 |
附录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附录3 已报道的与尿道下裂相关的SRY、AR基因突变 |
附录4 AR、SRY基因的标准序列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大体解剖学研究概况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质调查研究 |
二、临床应用解割学 |
(一)显微外科应用解剖学: |
(二)外科学体系中其他学科的应用解剖学: |
(三)医用影象技术有关的解剖学: |
(四)内窥镜技术有关的应用解剖学: |
三、生物力学有关的应用解创学 |
四、实验形态学 |
五、比较解剖学 |
六、运动解剖学 |
四、一起错误的皮瓣设计引出的教训(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医患纠纷行政调解前置程序问题的研究[D]. 田潇洋.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2]冷敷疗法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观察[D]. 欧志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3]明代中医外科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外科学的比较研究[D]. 高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4]乳房肥大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相关研究[D]. 孙家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3(11)
- [5]肩胛游离皮瓣再造阴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尿道下裂发病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D]. 李强.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2(11)
- [6]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皮肤缺损178例[J]. 韩建群. 中国美容医学, 1999(01)
- [7]一起错误的皮瓣设计引出的教训[J]. 尹立乔.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 1993(04)
- [8]大体解剖学研究概况与展望[J]. 钟世镇,何光篪. 解剖学报, 19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