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热利尿治验小儿慢性扁桃体炎(论文文献综述)
窦豆[1](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张九思[2](2021)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防治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升降散和凉膈散化裁对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发作期和间歇期进行治疗。发作期观察并评价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治疗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间歇期针对本病易于反复发作的特点,在“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初步探索,通过使用制定的日常中医证候量化表,对素体实热质患儿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及量化评估,选择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治疗,观察患儿反复发作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次数和初探量化评估后药物干预治疗的最佳时间节点,以期为临床中医预防本病开拓新思路。方法:发作期收集符合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肺胃郁热证的患儿70例,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在急性发作期,治疗组给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对照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两组疗程均10天,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并评价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间歇期(急性发作期治疗结束后),把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儿分别按照1:1比例各分为2组,对所有患儿均使用日常中医证候量化表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和量化评估。治疗组的两组患儿分别按照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中药汤剂口服干预治疗(治疗组1:给药干预标准为日常中医证候评分≥15分;治疗组2:给药干预标准为日常中医证候评分≥18分),对照组的两组患儿仅进行评分不予中药干预处理,共计干预随访6个月,以4组患儿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两组病例治疗第10天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8例,有效0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9例,有效2例,无效0例,两组病例治疗10天后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优于对照组。2.单项症状评分的组内比较:治疗第3天、第5天、第10天,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在用药后单项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3.单项症状评分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发热、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充血肿大及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第5天组间比较,在发热单项症状评分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余主症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肿大充血及所有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0天组间比较,在发热、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充血肿大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均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的完全退热时间和对照组的完全退热时间分别为42.581±5.371h、68.437±6.425h,两组完全退热时间比较,P<0.05,具有明显的差异,治疗组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5.间歇期把发作期治疗结束后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分为两组,对素体实热质患儿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及量化评估,在两组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治疗,比较随访6个月内治疗组1与对照组1之间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及治疗组2与对照组2之间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治疗组1与对照组1、治疗组2与对照组2之间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间歇期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两组患儿分别按照不同分数标准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中药汤剂口服干预治疗,比较随访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治疗组内的组1和组2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数下给药干预,两组患儿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反复次数组内比较没有差异。结论: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治疗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显着且明显优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间歇期通过对日常肺胃郁热表现的量化评估,探索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减轻患儿肺胃郁热程度,可以减少患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达到预防本病的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郭小娟[3](2020)在《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王钢教授在此类患者中目前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从而更好为中医临床精准辨证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及经验。方法1.整理经导师王钢教授诊治的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肾病科病房2011-2019年住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41例,根据使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及不同证型分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及不同证型组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对其中各组数据进行统计,检测数据采用SAS 9.4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计算,各组间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交叉分类描述治疗前后正常、异常的变化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系统整理王钢教授在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2011年1月~2019年6月期间病患医案,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将入选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苔、脉象、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信息分别录入 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SPSS 20.0 和 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运算模型进行挖掘,对王钢教授辨证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研究。结果1.在相关分析研究的441份病例中,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月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各个指标数值中CD4/CD8的数值是有变化的,并且是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免疫抑制剂使用后对人体体液免疫尤其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是有影响的。同时在不同证型间,以气阴两虚证型中的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较为突出,服用不同组合的免疫抑制剂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型中以气阴两虚证型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中,以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组对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最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2.数据挖掘研究共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王钢教授于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患者221人,共纳入医案381诊次。王钢教授在治疗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的医案中,女性患者146诊次,占比38.32%,男性患者234诊次,占比61.42%,以男性居多。3~80岁患者均可发病,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1岁,尤以30-39岁之间的青中年发病最多,占比达66.36%;临床症状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为主,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沉等。临证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最为多见,王钢教授擅长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大法为主,佐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化湿泄浊、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喜用车前子、茯苓皮、制僵蚕、白花蛇舌草、全蝎、山茱萸、金樱子、黄蜀葵花、泽兰、黄芩。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三组核心方:即防己黄芪、六味地黄汤及猪苓汤、犀角地黄汤、泻肺汤及桔梗二陈汤。结论1.通过国内外文献,中医、西医国内及国际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本次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的结果,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使用前后有差异,结果证实了运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并且提出可以把淋巴细胞亚群作为预防感染的常规定期监测指标。在同时运用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治疗时候更需要谨慎。2.通过此次数据挖掘中(频次表3-5、表3-6及表3-7、表3-8中)的分析,得出导师在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其辨证的主证是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沉等主要临床症状。临证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并且根据数据挖掘病机内关联规则表3-12中得出兼证中与湿热内蕴,血瘀内结相关最为密切。3.依据本次气阴两虚证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数据结果,(见表2-6及表2-7)证实气阴两虚证型中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最为突出,以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为表现。增加了导师对气阴两虚证的本质研究范围,进一步提供了气阴两虚证的又一客观指标,即: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后的气阴两虚证与体内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紊乱相关。4.此次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王钢教授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为主要治疗大法,同时对于各种兼证变证,导师也有其特色治法及用药规则(表3-18),气阴两虚合并水肿的用第一列基本方;对于合并尿蛋白增多的选用挖掘结果中的第四列基本方、第七列基本方及第八列基本方;合并肾功能异常的多用第五列基本方;合并上下焦感染的多用挖掘出的第二列基本方和第三列基本方;合并中焦脾胃的选用第六列基本方;这些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供了各种辨证用药依据及用药规律。5.本研究不仅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挖掘了老师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中的理法方药,同时通过了典型的个体治验医案进一步论证了益气养阴清利湿热的治疗大法,并且随证,兼证加减等在治疗该病中的特色用药规律、经验以及临床疗效。6.本研究归纳总结出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多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肺从咽论治、从疏滞泄浊法论治。
邱涛[4](2020)在《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区系特征,结合壤塘县、丹巴县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结果,阐明四川藏区藏族药用民族植物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四川藏区特色资源物种的使用价值及应用前景,为四川藏区藏族医药及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1)采用民族植物学文献研究法,收集藏医药专着中植物药信息,核对修订后,梳理在四川藏区有分布的藏药材,结合植物区系分析方法,总结归纳其基本特征。(2)采用民族植物学中的沉浸式调查结合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野外考察等方法,以阿坝州壤塘县(牧区、草原藏族、安多文化、觉囊派)和甘孜州丹巴县(农区、高山峡谷藏族、嘉绒文化、多宗教融合)为研究区域,以药用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实地调研民间对当地野生植物的采集、加工方法、使用方式、主要功效、习俗禁忌等,对比分析四川藏区不同区域民族植物的传统使用知识及民族药发展的异同。结果:(1)分布于四川藏区的常用藏药材有140科440属1448种。单科含属量中菊科(40属)最多,单属含种量中紫堇属(35种)最多,入药部位以地上部分或全草类药最多(725种)。(2)四川藏区分布藏药中种子植物共393属1340种,可划分到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以北温带广布型最多,有120属653种;中亚分布型最少,仅6属16种。(3)四川藏区藏药材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4500m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中,为四川藏区藏药的主产生境,药材形态与环境高度适应,呈现植株矮小、根系发达等特点。(4)壤塘县觉囊文化区常用乡土植物有27科38种(含菌类6科6种):食用乡土植物12科13种,食用部位为嫩枝叶,兼食花、果实、根、茎乃至全株;药用或药食两用乡土植物13科16种,泡酒、泡水居多,兼有熬汤食疗,保健预防为主;装饰用乡土植物4科4种;建筑用材或薪柴乡土植物4科4种;宗教民俗1科1种。(5)丹巴县常用民族植物共计51科90种:其中药用植物26科39种,以菊科为主;食用植物17科24种,多为蔷薇科;药食两用植物17科22种,以伞形科居多。常用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3000 m左右的草地、灌丛及林缘、高山流石滩、杂木林地及河岸沟边等;常用食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1700-3500 m左右的路旁田间、林地;药食两用植物多分布于海拔2000-4000 m的林缘、路旁及灌丛中。结论:(1)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品种丰富,以菊科、伞形科等科类为主,植物区系成分带有明显的温带性质,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3500m左右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或高寒草甸草原。(2)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具有适用面广、功能多样和极具民族特色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价值,但目前也出现受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民族医药知识出现趋同,需引起重视。(3)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在不同区域及不同生境中丰富度不一致,且各地药用民族植物的使用品种、使用量和使用方式等因地形地貌及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存在差异,开发利用时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4)四川藏区已出现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丢失、资源短缺等现象,加快开展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的收集整理、民族植物学研究和以丹巴等为代表的生境多样、农业基础良好的区域进行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态种植等这类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模式的种植工作等,以保护四川藏区文化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
李雪梅[5](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研究利水渗湿药功效的认识发展》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筛选并整理《中华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与利水渗湿功效相关的中药记载,研究近现代以来对利水渗湿类中药功效术语的认识和发展,探讨功效术语规范化及标准化的影响因素,为中药功效术语的规范化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方法:以“利水”、“利尿”、“利湿”、“渗湿”、“利窍”、“利小便”为关键词在《中华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2010年版及2015年版)以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数据库中筛选数据,以药名、出处、异名、来源、基源、化学、药理、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制剂、现代临床应用和药论及其参考文献为类别整理《中华本草》中的文献资料;以药名、来源、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为类别整理《中国药典》的文献资料;以利水渗湿类中药名为关键词于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其近现代以来的研究进展。整合搜集的资料,建立相关数据库,并挖掘利水渗湿功效与其药性的关联性,对利水渗湿类中药的功效表述进行梳理考证、分析提炼和总结。结果:(1)具有利湿功效药物的数据挖掘结果:①其五味之“苦、甘、辛、淡”与其功效关联度较高;其性气之“寒、凉、平”与其功效关联度较高;其归经之“膀胱经、肾经、脾经和胃经”与其功效关联度较高,其次是“大肠经、心经、小肠经、胆经”;②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萜类、黄酮类、糖类、氨基酸、挥发油、甾醇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微量元素等;③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菌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免疫作用、保肝利胆作用、降血糖作用、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神经系统作用、对血管及血液系统的作用、杀虫止痒作用、降尿酸及保护高尿酸血症作用等。(2)影响中药功效的认定及记述的因素:①同类药材的不同品种和同种药材的不同部位,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影响中药功效的认识。②现代研究与中医药理论发展同时影响中药功效术语内容。(3)利水渗湿功效术语的认识发展特点:①调整功效术语的表达顺序,重视功效术语表述的搭配关系。②精炼功效术语的表述内容,提高功效术语表述的严谨性。③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中药功效术语取长纳新。结论:利水渗湿药的规范化建议:①对于教材“利水渗湿药”章节,建议将“利水渗湿药”改为“利湿药”。②总结现代研究成果、临床经验并结合古今文献记载,补充相关药物的功效,尤其重视归纳近现代以来中药单味使用的功效。③重视药物的剂量、品种、用法等与功效的关联性,如茯苓、薏苡仁、茵陈、积雪草。
何周清[6](2018)在《加味凉膈散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加味凉膈散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本研究严格执行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收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病例64例。随机将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口服氨苄西林胶囊,治疗组口服加味凉膈散,两组均辅以西医常规对症处理,治疗7天后观察治疗结果,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总疗效分析:两组总疗效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在主要症状积分(咽痛、扁桃体肿大及充血、扁桃体化脓)、次要症状积分以及总积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对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型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均有改善作用。3.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在改善咽痛、扁桃体肿大及充血等主要症状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均能消除扁桃体脓点,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而比较两组脓点消失时间,结果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消除扁桃体脓点时间上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在次症总积分及总积分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法在改善次症症候以及综合症候上优于对照组。结论:1.加味凉膈散在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型上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2.加味凉膈散在改善咽痛、扁桃体肿大及充血和消除扁桃体脓点时间上优于对照组。3.在改善次症症候以及综合症候上,本治疗方法优于对照组。
刘锋[7](2018)在《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应用临床病例分组对比评价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按随机、对照的统计原则把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受试患儿82例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因有脱落病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最终分别收集33例、35例。试验组给予乳蛾效灵方颗粒剂,对照组给予清咽利膈汤颗粒剂,疗程为5天。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及白细胞的复常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1)两组治愈率对比,经秩和检验分析,试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有效率均为100%,两组均取得较好的疗效(P<0.01);两组治疗后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症状积分比较:(1)与治疗前组内相比,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两组方药对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通过治疗后,对比主要症状方面的改善,行组间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口渴、舌象等次要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改善发热、烦躁不安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1),但试验组在患儿发热时间、扁桃体脓性分泌物消退时间方面明显较对照组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有效率均为100%,但试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安全性观察,依据安全性指标,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儿烂乳蛾的中医药治疗疗效显着。乳蛾效灵方的综合疗效优于清咽利膈汤,尤其在改善局部咽痛,扁桃体充血肿大等主要症状及咳嗽、口渴、大便,舌象等次要症状方面疗效显着。
谢永贵[8](2018)在《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达原饮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达原饮为治疗温病邪伏膜原的经典处方,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有肯定的疗效,但是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临床总结,因此有必要对达原饮的临床应用及证治规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冀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提高疗效。方法:本课题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将达原饮相关论着、医案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方论总结。再利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和软件,将1986年至2017年中国知网收录的达原饮文献进行筛选、整理,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频数统计方法和黄金分割法,从一般发病规律、核心脉症、用药规律等方面来分析、总结方证特点。最后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讨论,得出达原饮的证治规律。结果:(1)一般发病规律:达原饮使用最多的季节是夏季,无明显的地域差异,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各年龄段皆可发病,但以21-69岁为主。(2)核心脉症:达原饮的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为发热、胸闷、纳差、疲乏、恶寒、恶心、头痛等7个症状;次要症状为口干、身重疼痛、腹胀、汗出、便秘、口苦、烦躁、头晕;舌红,苔厚腻或苔白厚如积粉;脉象以弦数、弦滑、滑数为常见。(3)原方用药规律:达原饮的主药是厚朴、草果、槟榔,其余药物的使用频率从大到小为黄芩、知母、甘草、白芍,临床使用时一般都用到原方的6味药物以上。(4)加味药物用药规律:达原饮的加味药物类型主要是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药、理气药、泄下药。主要加味药物是:柴胡、姜半夏、大黄、青蒿、陈皮、栀子、枳壳、苍术、茵陈、薏苡仁、葛根、连翘、藿香、茯苓、枳实等15味。(5)中医疾病谱:达原饮的主治病证是外感病证和脾胃肠病证,主治病种包括湿阻、痞满、外感发热、便秘等。(6)西医疾病谱:达原饮所治西医疾病以发热性、消化、呼吸疾病最为多见,西医主治疾病是不明原因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炎等。结论:达原饮原为治疗温疫邪伏膜原证而创制,也可以治疗病机为湿遏膜原、湿热阻滞胃肠证的疾病,包括湿阻、痞满、外感发热、便秘等。本文通过方论文献和临床数据两方面对达原饮方证进行研究,总结出达原饮的证治规律,扩宽了临床应用范围。达原饮在外感疾病及内伤杂病中均可应用,在把握病机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加味药物类型主要有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药、理气药、泄下药。
段宝忠[9](2017)在《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文中认为傣药是我国四大民族药之一,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历史条件以及历代傣医药本草文献记载不详等影响,傣药材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傣药的品种不清和使用混乱。为了澄清傣药资源的品种情况,建立傣药材鉴定体系,为推进傣药材的产业化进程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民族植物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傣药材开展了系统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库构建和DNA条形码技术,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在傣药材鉴定和市场监管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前人近40年的研究成果,引用专着35本,期刊文献143篇,采用专业数据库查询验证,共收集到傣医学药物信息8590条。去除无拉丁名或拉丁名无法确认的药材信息97条,获得傣药材有效信息8493条。将上述物种拉丁名进行同异名处理后,以接受名(Accept name)作为唯一字段,对目前傣医学记载使用的1654种药物从从植/动/矿物名、傣文名、科、药材名、部位、拉丁名、功能主治、文献来源、标准收载等进行修订,编制了傣族药物资源编目信息集。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傣药材资源种类、传统利用特点、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2.1傣医学使用的药物种类丰富,目前已记载的使用的药物共有1654种,其中植物药1491种,分属于191科,836属,包括地衣类2科2属4种,真菌类7科9属9种,苔藓类1科1属1种,藻类2科2属2种,蕨类植物19科26属42种,裸子植物7科7属13种,被子植物153科789属1420种;动物药141种,分属于90科123属;矿物药22种。在傣医使用1491种傣药植物中,为我国特有分布的药用植物有159种,分属于70科133属;被列入濒危珍稀名录保护的有152种,分属62科133属;动物药中,列入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种数有68种,占动物类傣药总数的48.22%。2.2从使用特点来看,傣族植物药的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入药频次最高,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主治疾病方面,植物药中主治疾病最多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其次分别是针对各种体征、损伤、循环系统、皮肤、呼吸以及泌尿系统等疾病;动物药则以皮肤、体征和循环系统疾病为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传染病;矿物药主要为皮肤和循环系统疾病。从使用方法来看,植物药以汤剂用法最多,其次是各种贴剂(外敷或外搽);动物药多以粉剂形式使用,其次是贴剂;矿物药则多为外用,以贴剂(涂抹敷患处)方式为主。2.3傣药材质量标准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共有785个傣药材被各级标准收载,占傣药材总数的47.46%,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材品种有327个。以豆科和大戟科为例,从药材名称、品种和基原、部位、功效、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分析表明,目前傣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其药用部位和功效表述上仍有待规范;傣药材的质量标准极不完善,阻碍了傣药的产业化进程。应进一步加强傣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推动傣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3.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傣药材的基原植物总DNA,通过PCR扩增其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并双向测序。应用Codon Code Aligner 5.1.5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去除低质量序列及引物区,获得傣药材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建立了300种常见傣药材的DNA标准序列;在此基础上,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和数据库技术,结合分析Gen Bank序列,采用BLAST分析防错、系统树分析防错等方法核验序列的可靠性,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该库由样品数据库、序列数据库组成,包含1000余种傣药材和大量混伪品及密切相关物种。4.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哈宾蒿”、“芽杆庄”、“芽灵捂”、“贺帕举雷”4种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在傣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DNA条形码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可有效用于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其操作易于流程化,标准化,为傣药的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4.1基于大青属(Clerodendrum)12种植物共48份样品和Gen Bank下载序列,构建大青属ITS2和psb A-trn H条形码数据库。应用该数据库对27份购自市场的“哈宾蒿”药材及饮片进行鉴定,结果表明,ITS2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大于种内最大变异,而psb A-trn H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则小于种内最大变异。因此,ITS2序列作为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哈宾蒿”药材及其混伪品。市场药材调查研究表明,市售哈宾蒿基原物种来源复杂,27份药材中仅有一份为C.japonicum(Thunb.)Sweet,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能对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4.2基于重楼属(Paris)及其易混品9种植物共30份实验样本,构建“芽杆庄”及其易混品的高分辨熔解曲线鉴别模型。应用该模型对10份购自市场的“芽杆庄”药材进行鉴定,全部药材能够归属到相应的物种类群,进一步的DNA测序比对结果与高分辨熔解曲线分型一致,表明高分辨熔解曲线用于药材市场流通监管是可行的。4.3基于耳草属Hedyotis 16个物种共70条ITS2序列构建“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近缘物种DNA条形码数据库,结果表明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比对法和最小距离法均能够明显区分耳草属16个物种。应用该数据库对市场收集的15份“芽灵捂”药材进行鉴定,比对结果显示7份药材与白花蛇舌草相似度最高,聚为一支,3份药材与纤花耳草具有高度相似性,聚为一支,余者为其他物种。而后根据DNA条形码研究结果,选择已知基原的“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其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4.4基于ITS2序列,对42份收集于市场的贺帕举雷(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份药材与防风相似度最高,15份与竹叶防风相似度最高,5份与杏叶防风相似度最高,8份与华山前胡相似度最高,1份与葛缕子相似度最高,1份与白花前胡相似度最高。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NJ树以及比对法(BLASTl)和最小距离法(Nearest distance)均能够明显区分上述六个物种。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4种已知基原的“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药材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本研究表明市售贺帕举雷(S.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基原物种来源复杂,应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法能够对药材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对傣药材资源品种进行了整理,首次澄清了傣药材的资源品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建立了300种常用傣药材DNA标准序列。同时将DNA条形码以及结合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成功的用于几种常见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为其他民族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对傣药材的鉴定、临床用药安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濒危物种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郝静[10](2016)在《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闫慧敏老师是京城着名中医儿科医家,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四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而且在医、教、研各方面成绩卓着。本文全面整理、总结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更好的传承闫老师学术经验,为日后更好的发展、创新中医儿科的诊疗方法积累临床研究资料。2.同时,本文依据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思想,重点总结闫老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针对病程大于1月以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先进行了的证候分析及研究,进一步应用老师的“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进行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追溯闫慧敏老师40余年的从医经历,详述师承渊源,总结老师的学术渊源、传承和发扬创新、学术思想成形的经过。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特点、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总结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整理和总结老师所擅长的临床病种的诊疗验案,全面总结老师的诊疗特色和学术经验。2.第二部分运用老师的学术思想展开临床研究。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患儿(病程>1月以上)进行临床分型研究,并进一步进行应用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等理化指标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闫老师的学术经验在临床的有效性、创新性。结果1.闫老师的学术经验总结:闫老师临床经验丰富,曾经作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拜师刘韵远先生,传承刘韵远先生的学术思想,故刘老学术思想对其影响深远。例如对于外感性疾病,尤其是小儿咳喘以及痰饮病的治疗,受刘韵远先生教诲,多以仲景之法治之,予经方加减化裁,特色鲜明,疗效显着。同时对于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治疗,则受王鹏飞老先生的影响较多。而王老多以民间验方辨治脾胃病,闫老师汲取王老经验方的精髓,治疗小儿脾系疾病,卓有成效。总之,闫老师揣摩历代前辈医家的学术观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汲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在临诊时,她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当代小儿的体质特征,审因论治,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四诊合参,尤重小儿望诊,传承刘韵远先生独创小儿舌诊观察法,并予以继承发扬。强调首先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免贻误病情。谨守病机,辨证用药以扶正祛邪为总则,虚实兼顾、标本兼治。无论是对脾系疾病的治疗,还是对于其他外感或内伤杂病的治疗,扶助正气方面无不强调以顾护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强调祛邪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注重内外之邪兼顾,尤重食积、湿热、痰饮和血瘀之邪。将仲景经方与时方相结合,灵活应用,用药清轻严谨,善于应用药对。体现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时,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醒脾助运;肝脾同治,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补泻兼施;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儿,注意祛除湿热之邪,攻伐有度;久病注重祛除瘀邪。在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时,外感咳嗽初起,祛除外邪为要,避免清泻太过;急性咳喘祛除痰阻重在治肺调气,慢性咳喘重在扶正培土生金,对于小儿反复咳喘之证,扶正祛邪各有偏重,分期而治,标本兼顾,以促康复,防止反复。本文还总结了闫老师治疗对于小儿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如慢性咳嗽、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厌食、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便秘、滞颐、舔疮、胎黄、腺样体肥大、霰粒肿、麦粒肿等疾病临床经验总结和验案分析。多年来,闫老师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上不断尝试,收获颇丰。自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测工作,迄今已进行数千例小儿胃镜的检测。以胃镜检查为基础在探索小儿胃肠黏膜的微观辨证和中医证候的宏观辨证的相关性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观察胃镜下微观病理变化的客观检测指标,探讨脾胃病舌脉宏观辨证和与胃镜下黏膜改变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提高对小儿脾系疾病的认识,开拓创新,拓宽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同时,临床与科研、教学并重,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以使儿科事业后继有人。2.闫老师诊治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本文重点探讨了闫老师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治经验。闫老师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虚实夹杂之证,虚、瘀、湿热共同为患。其治疗周期长,应分期辨治,早期以祛湿解毒、活血化瘀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随着气阴耗伤,虚证逐渐显现,患儿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的症状逐渐显现加重。故后期易出现以阴虚、气虚为主的症状,且仍有挟瘀挟湿之象,应以养阴益气,健脾固精、清利化瘀通络为主。要根据患儿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辨证用药,审因辨证,以中医对于疾病序贯治疗的思维,将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原则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在进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分析时,选择116例病程大于1月以上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分为气阴两虚型、湿热瘀阻型和阴虚内热型三型进行证候分型观察。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采用多组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及分析。结果显示,116例患儿中,以气阴两虚型最多,72例,占62.07%;湿热瘀阻型33例占28.4%;阴虚内热型11例,占9.48%。并进一步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患儿血尿与蛋白尿程度与证候分型有一定关联,三型患儿均存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紊乱,T细胞亚类、凝血指标D-二聚体的升高可能与临床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他如免疫球蛋白测定、补体的测定等提示与证侯分型关系不大,但因样本数量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以验证。鉴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的患儿,以气阴两虚证患儿较多,且既往研究相对少见的现状,本研究进一步在气阴两虚证的患儿中纳入了66例患儿(选择轻度血尿蛋白尿型,未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闫老师拟定的养阴清瘀汤,与西药福辛普利钠和双嘧达莫对照,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疗程8周,每4周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复查肝肾功以及心电图,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凝血五项,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T细胞亚类等指标,记录中医证候表现及半定量积分,观察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和理化指标的改变情况。根据数据情况,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中药组治疗4周总有效率91.18%,8周总有效率97.06%;西药组4周总有效率71.88%,8周总有效率87.5%,说明在改善气阴两虚、挟瘀挟湿的症状上,中药具有较大优势。对于轻度蛋白尿(<25mg/(kg·d))的治疗,单纯的中药治疗和单纯的西药治疗均较为有效,且疗效差别不大。在对血尿的治疗上,中药治疗更具有优势。在免疫相关指标和补体的改善上,对治疗4周和8周后的相关检测数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紊乱状态,中药治疗组降低IgA值、提高T辅助细胞CD4+值、以及升高补体C3值的作用较西药更为显着。同时,在第一个4周的疗程中,中药组降低D-二聚体值的作用较西药观察组更为显着;提示中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调节机体的凝血机制,改善纤溶系统。结论本文全面总结了闫慧敏老师的学术经验,并运用闫老师的学术经验,以中药养阴益气清热活血化瘀之法,扶正祛邪,治疗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可以有效缓解中医证候,降低血尿、蛋白尿,调节免疫,改善凝血机制。
二、清热利尿治验小儿慢性扁桃体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热利尿治验小儿慢性扁桃体炎(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4 小结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2 生物信息分析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4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防治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试验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方面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 祖国医学对免疫概念的历史渊源 |
1.3 祖国医学中的医药在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及应用 |
2.西医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方面的研究 |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概况 |
2.2 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功能监测研究 |
2.3 目前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
2.4 现代医学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研究 |
第二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
1.临床实验设计方案 |
1.1 病例选择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3.统计指标 |
4.统计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5.2 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比较(均数±标准差) |
5.3 服用不同免疫抑制剂与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
5.4 不同证型间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
6.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的肾炎免疫力低下患者用药经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医案资料来源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医案的预处理 |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4.讨论 |
4.1 王钢教授辨证思想挖掘讨论 |
4.2 王钢教授的治疗大法特色数据挖掘讨论 |
4.3 王钢教授治疗选方的数据挖掘讨论 |
4.4 王钢教授治疗用药配伍特征数据挖掘分析 |
5.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5.1 创新点 |
5.2 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第四部分 典型医案 |
医案一: 慢性肾炎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案 |
医案二: 慢性肾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肺炎案 |
医案三: 慢性肾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案 |
医案四: 慢性肾炎合并病毒性肺炎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二 图表范式对照表 |
附录三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四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五 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六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七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四川藏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
研究区域概况 |
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小结 |
壤塘县(安多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
研究区域概况 |
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小结 |
丹巴县(嘉绒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
研究区域概况 |
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小结 |
讨论与结论 |
讨论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四川藏区藏药植物名录 |
附录2 民族植物学调查工作记录 |
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综述 |
民族植物学 |
民族植物学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
民族植物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藏区及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 |
藏区概况 |
藏族医药与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
民族植物学与藏族医药 |
藏族医药的巨大潜力与药用植物的资源现状 |
藏药的发展现状 |
民族植物学与藏药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古今文献研究利水渗湿药功效的认识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近现代中药功效认识发展研究现状 |
1. 本草文献及相关中医药着作方面 |
2. 期刊中有关中药功效的研究现状 |
2.1 针对中药功效发展史方面的探讨 |
2.2 从中药功效术语规范化方面进行论述 |
2.3 认识中药功效新途径的研究 |
2.4 中药理论方面的探讨 |
3. 利水渗湿药、水湿内停证及利水渗湿药功效术语的相关概念 |
3.1 利水渗湿药、水湿内停证的定义 |
3.2 利水渗湿药部分功效术语的涵义 |
第二部分 利水渗湿药的数据来源与数据挖掘 |
1. 利水渗湿药的功效研究 |
1.1 研究思路 |
1.2 数据来源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药物的整理以及数据库的建立 |
2. 数据挖掘结果及分析 |
2.1 《中华本草》中关于具有利湿功效的药物数据挖掘结果 |
2.1.1 功效术语的使用概况 |
2.1.2 具有利湿功效药物的药性 |
2.1.3 现代临床研究及应用 |
2.2 《中国药典》(2005年版、2010年版及2015年版)具有利湿功效的药物数据挖掘结果 |
2.2.1 具有利湿功效的药物及其功效 |
2.2.2 具有利湿功效的药物的药性 |
2.3 利湿功效药物的药性 |
2.3.1 五味与利湿功效的关联分析 |
2.3.2 性气与利湿功效的关联分析 |
2.3.3 归经与利湿功效的关联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利水渗湿功效术语的认识发展特点 |
1.1 调整功效术语的表达顺序,重视功效术语表述的搭配 |
1.2 精炼功效术语的表述内容,提高功效术语表述的严谨性 |
1.3 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中药功效术语取长纳新 |
2. 中药功效的认定及记述的复杂性 |
2.1 影响功效认定因素的多样性 |
2.2 单味中药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 |
2.3 中药功效与中医药理论发展的密不可分 |
3. 利水渗湿药功效术语的规范化研究 |
3.1 利湿功效术语的含义 |
3.2 具有利湿功效药物的性效关系 |
3.3 利湿功效与现代药理的关系 |
3.4 利水渗湿药的规范化建议 |
4. 建立中药功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及方法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加味凉膈散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乳蛾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则治法 |
2. 西医对乳蛾的研究进展 |
2.1 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2.3 并发症 |
2.4 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分组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临床观察及疗效评定 |
2.3 疗效判断及评分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 脱落情况比较 |
2. 一般资料比较 |
2.1 性别及年龄比较 |
2.2 治疗前病情轻重比较 |
2.3 治疗前主症各项评分比较 |
2.4 治疗前次症总评分比较 |
2.5 治疗前总评分比较 |
3. 疗效比较 |
3.1 治疗后组内主症各项评分比较 |
3.2 治疗后组间主症各项评分比较 |
3.3 治疗后主症、次症及总积分比较(组间及组内) |
3.4 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
4. 实验室指标比较 |
4.1 白细胞计数比较 |
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立法依据 |
2. 对照组选药依据 |
3. 立方依据 |
4. 组方分析 |
4.1 处方药物组成 |
4.2 处方解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3 加味凉膈散中药物功效及作用机制 |
5. 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总疗效分析 |
5.3 治疗后组内比较 |
5.4 治疗后组间比较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7)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及分析 |
4.讨论与分析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达原饮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方论概述 |
1 达原饮的制方渊源 |
2 达原饮的组成与方解 |
3 达原饮的证治与加减 |
4 达原饮类方 |
5 达原饮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方剂选择标准 |
3 病证(疾病)统计 |
4 脉症归类 |
5 达原饮汤原方药物名称规范 |
6 数据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患者基本情况统计 |
2 达原饮的核心脉症 |
3 药物使用规律 |
4 中医疾病谱 |
5 西医疾病谱 |
6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验案举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傣药品种整理研究现状 |
1.2.2 傣药材的鉴定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傣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集研究 |
1 引言 |
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文献资料的筛选 |
2.3 编目数据的录入 |
2.4 传统利用信息的规范化处理 |
2.4.1 动植物、矿物名录的验证与修订 |
2.4.2 传统利用信息的整合 |
2.4.3 药材傣文名的修订 |
3 数据样本描述 |
4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
第二章 中国傣药资源品种整理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数据采集方法 |
1.2 底层数据库来源 |
1.2.1 药材资源科、属及名称底层数据库 |
1.2.2 濒危物种底层数据库 |
1.2.3 中国特有种底层数据库 |
1.2.4 药材质量标准底层数据库 |
1.2.5 主治疾病底层数据库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傣药学本草着作现状 |
2.2 傣药资源的种类 |
2.2.1 傣药植物资源 |
2.2.2 傣药动物资源 |
2.2.3 傣药矿物资源 |
2.3 傣药资源传统利用特点 |
2.3.1 傣医植物药的药用部位 |
2.3.2 傣药的主治疾病 |
2.3.3 傣药的使用方法 |
2.4 傣药材的质量标准 |
2.4.1 傣医植物药质量标准 |
2.4.2 傣医动物药质量标准 |
2.4.3 傣医矿物药质量标准 |
2.5 傣医学药用植物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实例 |
2.5.1 豆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
2.5.2 大戟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
3 结论 |
3.1 傣药材的品种整理与傣医药的传承发展 |
3.2 傣药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 |
3.3 傣药材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和标准系列 |
1 仪器、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数据库构成 |
2.2 物种鉴定系统 |
2.3 傣药DNA条形码标准序列 |
2.3.1 菩提树 |
2.3.2 玫瑰茄 |
2.3.3 佛肚树 |
2.3.4 马缨丹 |
2.3.5 木豆 |
2.3.6 腊肠树 |
2.3.7 白花蛇舌草 |
2.3.8 大叶千斤拔 |
2.3.9 美登木 |
2.3.10 三对节 |
2.3.11 桢桐 |
2.3.12 南山藤 |
2.3.13 糖胶树 |
2.3.14 古山龙 |
2.3.15 波罗蜜 |
2.3.16 云南斑籽 |
2.3.17 木棉 |
2.3.18 长春花 |
2.3.19 灯油藤 |
2.3.20 臭牡丹 |
2.3.21 地涌金莲 |
2.3.22 叶下珠 |
2.3.23 黄花夹竹桃 |
2.3.24 垂序商陆 |
2.3.25 地胆头 |
2.3.26 马莲鞍 |
2.3.27 铁刀木 |
3 小结 |
第四章 傣药材DNA分子鉴定应用研究实例 |
1 总论 |
1.1 仪器,材料与方法 |
1.1.1 仪器与试剂 |
1.1.2 DNA提取 |
1.1.3 PCR扩增 |
1.1.4 数据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样本材料 |
2.1.2 药材样本 |
2.1.3 仪器,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及分析 |
2.2.1 扩增及测序效率 |
2.2.2 DNA条形码标准数据库的建立 |
2.2.3 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 |
2.2.4 DNA条形码序列分析 |
2.2.5 不同序列Barcoding gap检验 |
2.2.6 ITS2的物种识别能力和NJ树 |
2.3.讨论 |
2.3.1 根类药材DNA提取方法改进 |
2.3.2 DNA片段筛选 |
2.3.3 DNA条形码在民族药物学应用的意义 |
2.4 结论 |
3 Bar-HRM技术鉴定“芽杆庄”及其混伪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高分辨熔解曲线模型的建立 |
3.2.2 HRM-PCR测序结果分析 |
3.2.3“芽杆庄”商品药材的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 |
3.3 结论 |
4 傣药“芽灵捂”及其混伪品DNA分子鉴定研究 |
4.1 材料 |
4.1.1 材料来源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参考数据库建立 |
4.2.2 市场药材DNA条形码鉴定 |
4.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
4.2.4 HRM分析 |
4.3 结论 |
5 基于Bar-HRM技术鉴定“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 |
5.1 材料 |
5.1.1 材料来源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NJ树聚类分析 |
5.2.2 ITS2序列变异分析 |
5.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
5.2.4 HRM分析 |
5.3 讨论 |
6 小结 |
结语与创新 |
第五章 文献综述 |
1 傣药资源概况 |
1.1 傣药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 |
1.2 傣药资源特色 |
2 傣药材品种整理研究状况 |
2.1 傣药材本草整理现状 |
2.2 傣药种类整理情况 |
2.3 傣药材的基原鉴定与考证研究现状 |
2.4 傣药材标准研究现状 |
2.5 傣药材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
3 傣药材鉴定研究现状 |
3.1 傣药材传统鉴定研究现状 |
3.2 傣药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10)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一、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 |
(一) 传承刘韵远先生学术思想 |
(二) 汲取王鹏飞先生脾胃病辨治精髓 |
(三)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
(四) 注重创新探索 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并重 |
1. 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查 突出小儿脾胃病中医特色诊疗 |
2. 开发痰喘宁合剂 弥补小儿咳嗽用药不足 |
3. 临床与科研并重 拓宽思路 探索疑难病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
(五) 传道授业解惑硕 果累累 |
二、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总结 |
(一) 先辨病 其次辨证 谨守病机 |
(二) 四诊合参 尤重小儿望诊 |
(三) 扶正祛邪并重标 本同治 |
1. 扶正祛邪之法概述 |
2. 扶正为治本之法 以脾为核心 兼顾其他脏腑 |
3. 祛邪为关键环节 内外之邪兼顾 |
(四) 用药清轻严谨 善用药对 |
三、闫慧敏老师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
(一)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脾系疾病 |
1. 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 醒脾助运 |
2. 肝脾同治 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 |
3. 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 消补兼施 |
4. 祛除湿热之邪 攻伐有度 |
5. 久病注重祛除瘀邪 |
(二) 闫老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
1. 厌食 |
2. 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
3. 胎黄 |
4. 滞颐 |
5. 便秘 |
(三)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肺系疾病 |
1. 外感咳嗽初起 祛除外邪为要 避免清泻太过 |
2. 急性咳喘祛除痰阻 重在治肺调气 |
3. 慢性咳喘重在扶正 培土生金兼以温肾 |
4. 反复咳喘 扶正祛邪 分期而治 标本兼顾 |
5. 扶正不忘活血逐瘀 阻止咳喘反复发生 |
(四) 闫老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
1.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
2. 痰湿蕴肺型慢性咳嗽 |
3. 腺样体肥大 |
(五) 闫老师对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 |
1. 霰粒肿 |
2. 麦粒肿 |
3. 舔疮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一、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一、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证候研究 |
(一) 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
1. 闫慧敏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 |
2.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
(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研究 |
临床资料 |
诊断标准 |
研究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小结 |
(三) 养阴清瘀汤主要方药及立方依据 |
二、养阴清瘀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
临床资料 |
诊断标准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创新点总结 |
小结及心得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主要研究成果 |
四、清热利尿治验小儿慢性扁桃体炎(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防治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D]. 张九思.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D]. 郭小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D]. 邱涛. 西南医科大学, 2020
- [5]基于古今文献研究利水渗湿药功效的认识发展[D]. 李雪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加味凉膈散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型的临床观察[D]. 何周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锋.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达原饮证治规律研究[D]. 谢永贵.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D]. 段宝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1)
- [10]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D]. 郝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