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瓦硬塑成型工艺及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文堂[1](2012)在《砖瓦行业“乱象”杂说》文中认为仔细审视国内烧结砖瓦行业当下发展现状,虽说大型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日益增加,高档次产品也在逐渐增多,但是各种"乱象"也可谓不少,使人们困惑与彷徨,这就使得烧结砖瓦发展之路迷雾
陶有生[2](2019)在《技术引进与中国烧结砖工业发展——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烧结砖是个古老行业,发源于两河流域,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起始生产方式简单、原始,以耕地和山丘黏土做原料,薪柴为燃料,采用人工拓坯、凉坯干燥、土窑(倒焰窑等)焙烧的作坊式生产,直至近代仍在沿用。这种方式,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还可见到。1中国烧结砖生产技术引进1.1中国烧结砖工业生产技术引进的两个时期
湛轩业,王小萍[3](2013)在《浅析“一次码烧”工艺的适应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序言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几年全国新建隧道窑达到3000多座,绝大多数都是"一次码烧"隧道干燥室和隧道窑,这些无疑给烧结砖瓦行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新契机,但是由于烧结砖瓦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长期以来就非常缺乏,从业队伍中从"老板"到员工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相当有限,对"一次码烧"隧道窑(干燥室)正确技术所知信息很少,犹如
张文法[4](2021)在《砖瓦的软塑挤出成型与硬塑挤出成型》文中认为探讨了世界上砖瓦行业的软塑挤出成型与硬塑挤出成型的来源、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赵镇魁[5](2011)在《烧结砖瓦生产技术问答(五)》文中认为110烧结铺路砖与铺地砖有何区别?烧结铺路砖通常用于室外,其使用范围包括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轻便车辆或重型货车的路面以及广场的铺设,这类产品的厚度至少在3040mm。烧结铺路砖(Paving brick or clinker)或称广场砖(Square tile or brick),
闫开放,林永淳[6](2019)在《一次码烧工艺与设备选型的分析讨论(二)》文中认为回顾了我国烧结砖一次码烧工艺的发展过程,对一次码烧和二次码烧工艺各自的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制能原料要求从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制砖物理性能进行了阐述。针对一次码烧工艺对设备窑炉各工序的设计选择提出了看法,结合砖厂施工建设和生产线实际运转情况,对原料处理、干燥焙烧及风机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窑车质量、码坯原则、干燥窑炉的密封、耐磨材料配件、远程智能控制、环保绿色发展等方面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肖慧,路关生,刘晓宝,郑文衡[7](2019)在《砖瓦工业70周年辉煌成就回顾——坚持科技引领 推动中国砖瓦工业走向未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波澜壮阔、沧桑巨变,是伟大复兴的70年,是改变中国命运的70年,中国砖瓦行业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异彩纷呈的光辉历程,演绎了一场巨大变迁,中国砖瓦工业走过了艰辛的70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做出了重
丁培[8](2007)在《系列赤泥质陶瓷清水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大量堆积并不断增加的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对人类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以氧化铝工业的固体废弃物赤泥为主要原料,以粉煤灰、煤矸石和页岩等为主要辅助原料,并加入一些改善材料成型及烧成性能的添加剂,分别采用半干压成型和真空挤出成型两种技术,制备了性能优良的系列赤泥质陶瓷清水砖,实现了对多种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利用TG-DTA、SEM、XRD和XRFA等测试手段,分析了工业固体废弃物赤泥、粉煤灰、煤矸石和低品位粘土页岩的特性、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结果表明,赤泥作为清水砖的主要原料,其组成中SiO2和Al2O3含量低而CaO含量高,不满足制砖的化学组成要求;而从化学组成上看粉煤灰、煤矸石和页岩则满足制砖的要求。采用TG-DTA、SEM、XRD和EPMA等测试方法,对赤泥质陶瓷清水砖样品的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赤泥的添加量超过70%时,样品性能大幅下降。通过调节其它原料比例制备出了性能较好的赤泥质清水砖,典型配方L-4于1080℃下烧成样品的吸水率Wa为21.50%,气孔率Pa为38.56%,体积密度D为1.79g/cm3,抗折强度为σb为33.93MPa,抗压强度σc为86.95MPa(>MU30),热导率九为1.333×10-2W·cm-1·K.(-1)(<5×10-2W·cm-1·K-1),抗冻融性为66.35MPa。在改进的陶瓷清水砖配方烧结法赤泥-拜耳法赤泥系统探索中,在加入了添加剂后,赤泥的含量达到了90%。典型配方BN-7于1120℃下烧成样品的Wa为15.67%(<20%),Pa为24.69%,D为1.58g/cm3,σb为47.11MPa,σc为122.68MPa(>MU30),抗冻融性为118.65MPa,λ为2.193×10-2W·cm-1·K-1。半干压成型制备的赤泥质陶瓷清水砖样品的各项性能参数达到或超过了烧结普通砖GB5101-2003的各项指标参数。对陶瓷清水砖进行了系统的挤出成型实验研究。重点讨论了挤出成型对坯料化学组成的基本要求、泥料的可塑性研究、空心砖坯体的干燥机理、影响空心砖保温性能的因素以及在挤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问题。实验发现,陈腐时间为2d坯料的可塑性最好,可塑性指标达2.0~3.7cm·kg;加入增塑剂能提高泥料的可塑性指标,多孔砖的选型对其强度和保温性能的影响明显等,并制订了合理的赤泥质陶瓷烧结空心砖的坯体干燥温度制度和烧成制度。制备出的三孔空心砖的抗压强度达到了16.36MPa,超过了国家MU10的空心砖强度标准。对赤泥陶瓷清水砖反应机理探讨发现,在烧结法赤泥制备陶瓷清水砖系统中,由于CaO含量较高,这一系统在高温烧成中虽有Al-Si尖晶石中间相(生成莫来石的中间相)生成,但倾向优先生成含钙矿物如钙长石、硅灰石等。而在烧结法-拜耳法赤泥系统中,由于CaO含量降低,这一系统中主晶相为石英,虽也有钙长石生成,但已出现添加剂H脱水产物顽火辉石,又有倾向生成莫来石的中间相Al-Si尖晶石出现,若进一步提高烧成温度将会生成莫来石,继而生成堇青石等主晶相。烧结法赤泥系统中由于CaO含量高,由添加剂H游离出的Mg存在于系统的玻璃相中,而添加拜耳法赤泥后,系统中的Al2O3含量增加,而随着CaO含量减少,便出现添加剂H脱水生成的顽火辉石相,系统的高温反应符合Mg-K(Na)-Al-Si系统规律。
文堂[9](2011)在《砖瓦行业“乱象”杂谈》文中研究说明被滥用的一次码烧工艺、被混淆的挤出机性能、被妖魔化的隧道窑……审视我国烧结砖瓦产业发展现状,虽说大型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日益增加,高档次产品也逐渐增多,但是各种"乱象"也可谓不少。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烧结砖瓦技术工作的经历以及近期对各地多家工厂的走访调研,试对行业"乱象"评说一二。
徐鸣,王亚娟,邹积玉[10](2014)在《我国砖瓦装备的发展和节能减排》文中认为1我国砖瓦行业概况在我国,墙体材料是房屋建筑材料中的主体材料,其发展受地域的气候、资源、能源、建筑、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条件制约,而砖瓦又是墙体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城乡建设中的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承重、非承重墙体的围护结构以及屋面、道路等部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基本建设材料。据估算,目前全行业资产总额近7000亿元,销售收入约3000亿元,从业人员600万700万人,
二、砖瓦硬塑成型工艺及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砖瓦硬塑成型工艺及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2)技术引进与中国烧结砖工业发展——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烧结砖生产技术引进 |
1.1 中国烧结砖工业生产技术引进的两个时期 |
1.1.1 以机械制坯、轮窑焙烧替代人工脱坯和土窑焙烧 |
1.1.2 以发展烧结空心砖、实现中国烧结砖现代化为目标的引进 |
1.2 技术引进的目标与要求 |
1.3 引进项目和内容 |
1.4 引进的技术和装备种类 |
1.4.1 原材料加工制备装备 |
1.4.2 砖坯成型技术与设备 |
1.4.2. 1 软塑挤出成型 |
1.4.2. 2 半硬塑挤出成型 |
1.4.2. 3 硬塑挤出成型 |
1.4.3 切坯、码坯、搬运技术及设备 |
1.4.4 湿坯干燥技术设备 |
1.4.4. 1 室式干燥 |
1.4.4. 2 单通道隧道干燥 |
1.4.4. 3 大断面多通道隧道式干燥 |
1.4.5 焙烧技术与设备 |
1.4.5. 1 直通式轮窑 |
1.4.5. 2 平顶隧道窑 |
1.4.5. 3 铠装组合平顶隧道窑 |
1.4.6 焙烧方式及燃烧技术 |
1.4.6. 1 内燃烧砖 |
1.4.6. 2 外燃焙烧 |
2 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发展 |
2.1 消化的技术项目 |
2.1.1 原材料加工制备部分 |
2.1.2 挤出成型机 |
2.1.3 湿坯切割、码运技术 |
2.1.4 湿坯干燥技术 |
2.2 对引进技术的改进、发展、创新 |
2.2.1 泥料的陈化技术 |
2.2.2 砖坯挤出成型技术 |
2.2.3 湿坯码放 |
2.2.3. 1 机械码坯 |
2.2.3. 2 机械手码坯 |
2.2.4 干坯焙烧技术 |
2.2.4. 1 煤矸石砖的全内燃超热焙烧 |
2.2.4. 2 直通式轮窑技术 |
2.2.4. 3 铠装、组装窑制造技术 |
2.2.4. 4 移动式隧道窑技术 |
2.2.4. 5 成品砖卸车和包 |
2.2.4. 6 煤粉烧砖技术 |
2.2.4. 7 硅酸铝纤维棉毡在烧结砖窑炉上的应用 |
3 对引进项目的评述 |
3.1 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生产技术的引进 |
3.2 页岩烧结空心砖生产技术的引进 |
3.3 粉煤灰烧结空心砖生产技术的引进 |
3.4 以黏土为原料的烧结空心砖生产技术引进 |
4 对烧结砖生产技术引进工作的思考 |
4.1 决定引进一个项目或产品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找准产品和技术的市场定位 |
4.2 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 |
4.3 引进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
4.4 把握好时机,适时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产品 |
4.5 引进的技术一定要成熟可靠 |
4.6 技术引进后,一定要认真组织实施,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消化 |
5 总结 |
(3)浅析“一次码烧”工艺的适应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序言 |
2 选择“一次码烧”工艺的原则 |
2.1 原材料的自然含水量 (挤出成型含水量) |
2.2 原材料的干燥特性 |
a.干燥线性收缩率 |
b.干燥敏感性指数 |
c.干燥敏感性以及干燥收缩的评价 |
d.干燥性能的调节改性 |
2.3 根据拟生产的产品类型选择 |
2.4 根据所需要的成型工艺设备选择 |
a.硬塑挤出 |
b.软塑挤出 |
a.软塑挤出 |
b.半硬塑挤出 |
c.硬塑挤出 |
(1) 硬塑 (半硬塑) 挤出的优点: |
(2) 硬塑 (半硬塑) 挤出的缺点: |
(3) 软塑 (半硬塑) 挤出的优点: |
(4) 软塑 (半硬塑) 挤出的缺点: |
2.5 根据原材料的类别来选择 |
3 结语 |
(4)砖瓦的软塑挤出成型与硬塑挤出成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专业名词浅解 |
1.1 原料的颗粒级配 |
1.2 原料的塑性指数 |
1.3 成型泥坯的含水量 |
1.4 成型泥坯湿坯强度 |
1.5 一次码烧工艺与两次码烧工艺 |
2 世界上挤出成型工艺的两大体系 |
3 欧洲和美国挤出成型工艺概述 |
4 两种挤出成型工艺的区别 |
4.1 原料粉碎 |
4.2 练泥工艺 |
4.3 挤出成型含水量 |
4.4 真空挤出机的结构 |
5挤出成型的产品 |
4.6 干燥焙烧工艺 |
5 两种挤出成型工艺哪种更先进 |
6 结语 |
(6)一次码烧工艺与设备选型的分析讨论(二)(论文提纲范文)
3.3原料的物理性能 |
3.3.1自然含水率 |
3.3.2可塑性 |
3.3.3颗粒组成 |
3.3.4干燥焙烧性能 |
3.3.5焙烧性能 |
4一次码烧工艺对设备的基本要求 |
4.1原料处理与设备 |
4.1.1原料风化 |
4.1.2蒸汽处理位置 |
4.1.3真空处理目的排除原料中空气, 增加成型前原料密度 |
4.1.4破碎设备 |
4.1.5混料处理设备 |
4.1.3陈化与设备 |
4.2成型设备 |
(7)砖瓦工业70周年辉煌成就回顾——坚持科技引领 推动中国砖瓦工业走向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注 |
1 产能质量快速增长,生产规模世界首位 |
2 工艺技术不断进步,综合利用成绩显着 |
2.1 资源综合利用成绩显着 |
2.2 满足建筑要求,不断研发新产品 |
2.2.1 烧结砌块和烧结保温砌块 |
2.2.2 装饰砖 |
2.2.3 透水砖 |
2.2.4 煤矸石烧结砖 |
2.2.5 粉煤灰砖 |
2.2.6 多孔砖和空心砖 |
2.2.7 平板瓦和西式瓦 |
2.2.8 彩色水泥瓦 |
2.2.9 在20世纪60至80年代曾经成功生产应用的其他产品 |
a.拱壳砖 |
b.楼板砖 |
c.吸声砖 |
3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
3.1 黏土空心砖生产工艺及装备的开发 |
3.2 全煤矸石硬塑挤出一次码烧工艺 |
3.3 烧结砌块工艺及装备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3.4 内燃烧砖工艺和人工干燥技术 |
3.5 硬塑挤出瓦新工艺 |
3.6 原料干燥收缩率及干燥敏感性系数的测定 |
3.7 水平孔非承重空心砖生产工艺的研究 |
3.8 多孔承重空心砖的研究设计及其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3.9 平装、密码、快烧技术 |
3.1 0 差热焙烧技术 |
4 坚持技术工艺进步,提升装备技术水平 |
5 注重标准制宣工作,促进墙材质量提升 |
6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增强综合素质水平 |
6.1 中国墙体屋面材料发展中心的建立 |
6.2“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及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带动和示范 |
7 利用专业媒体平台,助推行业不断进步 |
8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务实引领行业发展 |
9结语 |
(8)系列赤泥质陶瓷清水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陶瓷清水砖的应用及性能要求 |
1.4 半干压成型和挤出成型技术简介 |
1.4.1 半干压成型技术 |
1.4.2 挤出成型技术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赤泥及主要原料分析 |
2.1 四种固体废弃物原料的化学组成分析 |
2.1.1 赤泥 |
2.1.2 粉煤灰 |
2.1.3 煤研石 |
2.2 四种固废原料的 TG-DTA、XRD及SEM研究 |
2.2.1 四种固体废物原料的 TG-DTA测试 |
2.2.2 四种固体废物原料的相组成研究 |
2.2.3 四种固体废物原料的SEM研究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4 研究用低品位粘土原料——页岩 |
2.4.1 概述 |
2.4.2 页岩的组成及形貌研究 |
2.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烧结法赤泥陶瓷清水砖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
3.1 样品制备 |
3.2 坯体及烧成样品的性能测试 |
3.2.1 坯体的干燥性能测试 |
3.2.2 样品的Wa、Pa、D及 σ测试 |
3.3 最佳配方样品的性能和微观结构测试 |
3.3.1 样品的抗压强度和抗冻融性测试 |
3.3.2 样品的比热、导热系数及热导率的测试 |
3.3.3 样品原料的 TG-DTA分析 |
3.3.4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 |
3.3.5 样品的显微结构研究 |
3.3.6 样品的EPMA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影响坯体的安全干燥的因素 |
3.4.2 影响烧成样品 Wa、Pa的因素 |
3.4.3 影响样品强度的因素 |
3.4.4 最佳配方坯料的 TG-DTA分析 |
3.4.5 最佳配方样品相组成分析 |
3.4.6 最佳配方样品SEM分析 |
3.4.7 最佳配方样品EPMA分析及反应机理探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烧结法赤泥-拜耳法赤泥清水砖的制备及反应机理 |
4.1 清水砖样品制备 |
4.2 坯体及烧成样品的性能测试 |
4.2.1 坯体的干燥性能测试 |
4.2.2 样品的 Wa、Pa、D及σ测试 |
4.3 最佳配方样品的性能和微观结构测试 |
4.3.1 样品的抗压强度和抗冻融性测试 |
4.3.2 样品的比热、导热系数及热导率的测试 |
4.3.3 坯料的 TG-DTA分析 |
4.3.4 样品的XRD测试 |
4.3.5 样品的SEM测试 |
4.3.6 样品的EPMA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影响烧成样品 Wa、Pa的因素 |
4.4.2 影响样品强度的因素 |
4.4.3 最佳配方样品的相组成分析 |
4.4.4 最佳配方样品的 SEM分析 |
4.4.5 最佳配方样品的 EPMA分析及反应机理探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赤泥质陶瓷空心砖的研究 |
5.1 挤出成型制备陶瓷清水空心砖坯体 |
5.2 坯料的可塑性指标测试 |
5.2.1 未加增塑剂的泥料可塑性测试 |
5.2.2 加入增塑剂的泥料可塑性测试 |
5.3 样品的干燥试验 |
5.3.1 空心砖干燥机理 |
5.3.2 干燥制度的确定 |
5.4 最佳配方样品的性能和微观结构测试 |
5.4.1 样品的烧成抗压强度和抗冻融性测试 |
5.4.2 样品的 XRD测试 |
5.4.3 样品的 SEM测试 |
5.4.4 样品的 EPMA测试 |
5.5 分析与讨论 |
5.5.1 坯料化学成分的影响 |
5.5.2 影响可塑性的因素 |
5.5.3 提高坯料可塑性的方式及途径 |
5.5.4 不同坯料含水率对干燥的影响 |
5.5.5 不同坯料颗粒粗细程度对干燥收缩的影响 |
5.5.6 影响样品热导率和保温性能的因素 |
5.5.7 样品的 XRD分析 |
5.5.8 样品的 SEM研究 |
5.5.9 最佳配方样品的 EPMA分析 |
5.6 挤出成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5.6.1 成型阶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6.2 干燥阶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6.3 烧成阶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9)砖瓦行业“乱象”杂谈(论文提纲范文)
“乱象”一被滥用的一次码烧工艺 |
“乱象”二被混淆的挤出机性能 |
“乱象”三被妖魔化的隧道窑 |
结语抛砖引玉待有识之士评说 |
(10)我国砖瓦装备的发展和节能减排(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砖瓦行业概况 |
1.1 砖瓦企业基本概况 |
1.2 全国砖瓦主要产品产量及能耗现状 |
1.2.1 主要产品产量 |
1.2.2 能源消耗现状 |
1.3 产品结构的变化 |
1.4 产业结构的变化 |
1.5 砖瓦行业的节能减排 |
2 烧结砖装备的发展概况 |
2.1 隧道窑 |
2.1.1 现状 |
2.1.2 存在的问题 |
2.1.3 与国外的差距 |
2.1.4 余热利用技术 |
2.1.4. 1 新型余热干燥技术 |
2.1.4. 2 余热发电 |
2.1.4. 3 烟气脱硫收尘技术 |
2.1.5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 |
2.1.6 国内新型隧道窑 |
2.1.6. 1 移动式隧道窑 |
2.1.6. 2 装配式隧道窑 |
2.1.7 节能潜力 |
2.1.7. 1 合理选择和使用焙烧窑炉 |
2.1.7. 2 开发节能型隧道窑焙烧技术 |
2.1.7. 3 保持稳定的热工制度 |
2.1.7. 4 采用二次进风技术 |
2.1.7. 5 采用压力平衡技术 |
2.1.7. 6 采用风机变频技术 |
2.1.7. 7 重视窑车保温和密封 |
2.1.7. 8 充分发挥隧道窑的生产能力, 利用好余热 |
2.2 真空挤出机 |
2.2.1 现状 |
2.2.2 与国外的差距 |
2.2.3 节能潜力 |
2.2.3. 1 安装无功就地补偿器 |
2.2.3. 2 合理选用真空泵 |
2.2.3. 3 采用最优化设计的螺旋绞刀 |
2.2.3. 4 浮动绞刀是挤出机节能的重要措施 |
2.2.3. 5 改进挤出机的泥缸能够降低能耗 |
2.2.3. 6 挤出机在最佳转速运转时最节能 |
2.2.3. 7 优化设计挤出机的搅拌系统 |
2.2.3. 8 挤出机机头、机口的节能 |
2.2.3. 9 挤出机传动系统的节能 |
2.2.3. 1 0 其他一些影响挤出机节能的因素 |
2.3 其它砖瓦机械装备 |
2.3.1 原材料处理设备的现状 |
2.3.2 与国外的差距 |
2.3.3 辅助设备 |
2.3.3. 1 切坯机 |
2.3.3. 2 自动化码坯机 |
2.3.3. 3 自动喷水设备 |
2.3.3. 4 烟气净化处理设备 |
2.3.3. 5 节能型轮窑 |
2.3.3. 6 节能型轮窑专用引风机 |
2.3.3. 7 无功补偿技术 |
2.3.3. 8 风机变频器 |
3 砖瓦装备业发展趋势 |
3.1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拓宽砖瓦装备市场 |
3.2 建筑节能强制政策, 拓展砖瓦装备市场 |
3.3 新标准的实施给砖瓦装备厂家带来机遇 |
3.4 高档烧结制品市场稳步增长促进装备技术的提高 |
3.5 我国砖瓦装备技术不断进步, 国际市场前景广阔 |
4 砖瓦装备业的节能减排对策与有效途径 |
四、砖瓦硬塑成型工艺及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砖瓦行业“乱象”杂说[J]. 文堂. 砖瓦世界, 2012(02)
- [2]技术引进与中国烧结砖工业发展——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J]. 陶有生. 砖瓦, 2019(11)
- [3]浅析“一次码烧”工艺的适应性[J]. 湛轩业,王小萍. 砖瓦世界, 2013(05)
- [4]砖瓦的软塑挤出成型与硬塑挤出成型[J]. 张文法. 砖瓦, 2021(09)
- [5]烧结砖瓦生产技术问答(五)[J]. 赵镇魁. 砖瓦世界, 2011(02)
- [6]一次码烧工艺与设备选型的分析讨论(二)[J]. 闫开放,林永淳. 砖瓦, 2019(04)
- [7]砖瓦工业70周年辉煌成就回顾——坚持科技引领 推动中国砖瓦工业走向未来[J]. 肖慧,路关生,刘晓宝,郑文衡. 砖瓦, 2019(10)
- [8]系列赤泥质陶瓷清水砖的研究[D]. 丁培.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 [9]砖瓦行业“乱象”杂谈[J]. 文堂.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1(10)
- [10]我国砖瓦装备的发展和节能减排[J]. 徐鸣,王亚娟,邹积玉. 砖瓦世界,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