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健全会计事后监督制度 提高银行会计核算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郭振宁[1](2014)在《会计监督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人民银行咸阳中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环境逐渐走向了信息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人民银行作为调节市场经济的总杠杆,势必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保持金融市场稳定,促使我国的市场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则与银行的会计信息息息相关。在我国的银行发展中,其会计信息存在一定的失真现象,这对于银行和公众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监督方面的不足,从而致使银行的会计信息出现了失真的现象。基于此,本文针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以期为银行业提高管理水平有所裨益。。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在讲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内容,确定了研究思路,设计了整体研究方案。第二部分,会计监督的相关理论解释及分析,其中包括会计监督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会计监督的构成和关系,对会计监督做出了简要的论述,并从经济学角度上阐述了会计监督的必要性,论述了会计监督对于银行企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以中国人民银行咸阳中支为例,通过对中国人民银行咸阳中支会计监督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会计监督在监督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结合人民银行咸阳中支会计监督的效能问题,从管理体制、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人民银行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一部分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人民会计监督效能的对策。文章选取中国人民银行咸阳中支为例,其特殊的法律地位使其在会计监督上更为的缜密,因此,其暴露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人民银行较为典型的问题,对此进行分析,使得会计监督在人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更具有现实价值,更具有研究的务实意义。
王利真[2](2020)在《中国银行HD分行会计风险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资金和信贷业务的特殊性质,会计风险一直是银行业炙手可热的话题。近年来,我国股份制银行发展迅猛,资产规模与业务种类快速增长,提供的金融服务日趋多元化,随之而来的会计风险也逐渐攀升。与此同时,随着金融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各类金融机构陆续准入市场,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营受到严重威胁,相继爆发出数起涉案金额巨大的要案。不仅使商业银行本身的财务业绩遭受损失,也使其社会信誉和形象受损,在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安定。人们不禁对商业银行的公信力产生了诸多疑惑,也对银行业的发展前景感到无比担忧。因此,基于此过往背景与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控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并且刻不容缓的。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控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概括分析,界定了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内涵、相关概念以及特点等,进而逐项对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控的意义、原则和基本流程展开论述。随后,结合目前体制下中国银行HD分行会计风险管控现状,采用流程图分析法,以点带面,对影响中国银行HD分行的会计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初步探讨其在会计风险管控方面的总体概况。紧接着,对中国银行HD分行的会计风险展开评估,通过建立会计风险评估模型,揭示其在会计风险管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并对中国银行HD分行的未来会计风险管控工作进行展望,以期更好地指导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控实践,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王睿[3](2012)在《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问题的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际国内银行业重大案件层出不穷,不仅影响了经济的运行,也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从2001年我国审计报告揭露的“金融机构利用票据市场管理漏洞将大量商业银行资金投向股市”,到2002年的“房地产开发商虚假按揭骗取银行资金”,再到2003年的“内外勾结骗取银行资金”,2004年的工商银行上海外高桥支行姚康达7141万个人住房贷款案,交通银行2.21亿元不良贷款核销案,2005年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涉及10亿元票据诈骗的“高山案件”,中国建设银行吉林分行3.2亿元存款蒸发案等,这些案件造成的损失之大、影响之恶劣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于银行会计部位的风险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银行会计作为一项基础性会计工作,其重要性体现在,要求其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真实、公允。由于银行会计业务贯穿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始终,会计作为核心环节,更是在许多方面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银行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近年来科技进步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使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形势比以前大为复杂,加之新兴的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和资产证券化的推广,也使得会计风险加大,监管难度也相应增大。因此,面临着复杂的外围环境和人为因素,商业银行会计工作潜伏着各种风险。如何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积极应对会计风险是减少资金损失、降低案件发生率的重要环节,是加强银行内部控制、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银行业全面开放之后,各外资银行纷纷进驻中国,对国内银行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威胁,尤其对银行经营理念的理解和风险防范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各银行都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其自身的制度建设不完善,经营过程中更加容易发生风险。从以往的案件中可以看出,会计部位是银行风险的高发部位,会计风险的防范也成为防范风险的重要一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加强对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势在必行。本文的写作主线采用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进行论证,以国外的典型案例为剖析,总结出防范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几点思考。首先立足于关于会计风险已有的研究,根据国内外会计风险研究综述,分析了会计风险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特点包括:客观性、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从会计信息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与会计人员风险分析了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简要论述了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总结关于目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中尚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其次,本文引用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作为本文的案例。法国兴业银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老牌银行,不仅是法国第二大银行,而且是法国金融业的支柱,同时也是欧洲盈利最丰厚的银行之一。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全球超一流银行,却在一夜之间由于交易员的违规操作而损失49亿欧元,约72亿美元。本文即结合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中引起的会计风险控制的思考,具体分析会计风险在整个银行经营管理各环节所起的作用,并得出对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会计风险的一些启示。最后,结合相关的理论分析及案例剖析,从建立健全会计规范体系、改善会计信息的揭示与披露系统、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制度、建全内控制度体系统、完善银行会计风险的监督体系、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专业素质几个方面得出对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几点思考。本文共分为五部分,每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介绍本论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写作思路及方法以及文章框架;第二部分是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概述,介绍了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概念、特点、分类、原则和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总结并分析了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引用法国兴业银行为例,吸取其在会计风险控制中的教训;第五部分结合相关分析,总结出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几点对策。
罗静[4](2019)在《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商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银行的会计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新的银行会计业务不断产生,各类风险也随之产生,影响了银行的正常经营,因而就需要对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质量以及会计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即会计事后监督,如何建立完善的会计事后监督体系,防范会计核算差错和资金安全风险,保障银行会计业务的正常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进行研究,并且以长沙A商业银行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论文首先对相关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接着,对银行风险以及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概述。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法,对长沙A商业银行的概况、风险控制现状、会计事后监督体系运行现状以及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次,针对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会计事后监督体系框架,并从监督模式、监督职能、监督运行机制以及监督工作流程等几方面体系的优化设计。然后,对本文提出的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建设的内容从制度、财务、人员、技术以及资源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实施保障,以促进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商业银行的会计事后监督体系的研究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应当逐渐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满足新形势下银行分先管理的需要。
李欣悦[5](2020)在《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金融产品类型的多样化发展、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金融机构在获得可观收益的的同时,也面对着随之而来的巨大的经营风险。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多家金融机构风险案件频发且涉案金额巨大、作案手段多样、案情复杂,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危机。对于各金融机构来说,业务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要,业务的风险把控同样也十分重要。商业银行做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业务的稳健发展、风险的良好把控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会计业务是商业银行所有业务发展的基础,是银行发展的基石。伴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研发,商业银行的会计业务始终呈现着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形势,并没有平稳、健康的发展,隐含着风险。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风险防范,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有着积极且正面的作用,是商业银行建立健全的内控体系,增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抵御外部事件侵袭的重要保障。本文选取了A银行长春分行这一典型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当前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并进行风险因素提取,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取适合的风险评估方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的方式对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提出风险应对策略及应对策略的保障措施,从而使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的风险能得到有效的管理,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确保银行业务能够稳定发展。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对A银行长春分行未来的会计业务风险管理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借助本文引起学术界对于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风险管理的关注,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作出贡献。
陈果[6](2019)在《Z行南昌分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近年来,随着金融监管手段的不断强化,国内银行业曝光了大量耸人听闻的经济案件,操作风险因此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会计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操作作为商业银行的基础性业务,串联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职能,对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本文选取了Z分行南昌分行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以求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首先,文章对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及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定义、特点。随后文章引入研究对象Z行南昌分行,从事中、事前、事后三个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环节入手,介绍了其业务发展情况及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基础构架。接着,文章对南昌分行当前存在的会计操作风险类型进行了划分,并结合数据分析了当前分行会计操作风险现状,找出分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针对Z行南昌分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中的不足点,从夯实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基础、推进企业风险文化建设、提升会计人员队伍素质、强化信息技术支持几个方面给出了改进意见。希望以此方式,能够对Z行南昌分行未来的会计业务发展有所助益。同时,也希望学术界能对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问题多加关注,共同帮助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健康成长。
吴晓光[7](2015)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以齐鲁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系统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金融业这个强大的支柱。近几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各国汇率的不断变化,加之金融经济案件的频繁发生,从而导致金融系统内部会计风险的出现。因此,如何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是各国市场经济发展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会计工作贯穿于银行经济管理的全过程,因此风险防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银行如果对会计风险疏于防范,未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将为犯罪行为埋下安全隐患,使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最终使得银行财产遭受严重损失。论文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国内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以国外典型案例为参考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出了防范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与建议。论文基于国内外对商业银行内部会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国内外会计风险防范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其次,阐述了与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相关的概念及理论知识,概括了会计、会计风险及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内涵,归纳了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所具备的特点及风险控制的原则,并根据银行的经营业务情况对会计风险进行了分类。再次,总结了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商业银行在风险防范及内部控制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防范工作起到启示作用。随后,论文以齐鲁银行案为例,对齐鲁银行内部存在的会计风险类型进行了思考,并由此得出了齐鲁银行在会计风险防范方面的一些启示。最后,综合以上分析结果,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工作提出了很多对策与建议。从建立健全会计管理体制、切实建立和落实内控制度、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降低会计风险系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会计风险目标责任制、逐步完善银行会计稽核和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环节操作上的控制、加强银行会计核算环节上的风险控制等几个方面切实保障会计风险防范工作的落实。
蔡骏祥[8](2020)在《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研究 ——以ZX银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是现代金融业的中心,银行的经营发展情况和资产安全性,会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情况,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很多商业银行由于操作失误造成资产损失,深入分析研究商业银行资产损失案件后,发现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是造成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说明商业银行并不重视会计操作管理问题,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不足。想要保证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减少商业银行的资产损失,就要重视会计操作风险的管理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问题,首先介绍内部控制、操作风险和会计操作的现有研究,之后围绕会计操作风险及内部控制进行理论分析,再以ZX银行为例,分析研究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情况,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从内部控制视角对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成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成因并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对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提出对策及建议。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及实地调研等方法。同时,为进一步加深对当前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了解及完善最终的对策建议,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结合了访谈问卷的形式,对ZX银行涉及会计业务的各条线人员进行了面访,整理分析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风险点、成因及改善意见。研究表明,虽然ZX银行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但是ZX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依然比较突出,包括票据风险、身份识别风险、对账单风险、轮岗风险等。而这些会计操作风险都与内部控制息息相关,因此本论文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入手对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补充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控制会计操作风险的研究成果。
郭小宁[9](2017)在《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银行的会计工作可谓是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始终,其运转是否平稳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是否可以健康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案件频发,涉案金额触目惊心,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而且给银行信誉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强化对会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核算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银行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以XY银行长春分行为研究对象,搜集大量关于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相关文献,对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风险点,主要包括:会计人员工作安排混乱、检查督导力度不够、科技投入欠缺、会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够等。通过分析实际会计核算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提出解决会计核算管理问题的优化方案和保障措施。所以,一个完善、系统、高效的会计风险管理体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提高会计风险管理水平,加强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管理有利于规范银行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有利于建立抵制外部复杂环境的防范机制,降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
刘俊[10](2009)在《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内部控制是一个广受国内外各界关注的课题。总体来看,内部控制思想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即内部牵制、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行政管理机构、审计部门、企业及研究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讨。其中,美国COSO报告最具有代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内部控制逐渐向管理和治理方向拓展,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正在经历一次新的飞跃。中央银行处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前沿和核心,既有银行业的风险属性,又兼有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责任。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稳健发展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整个金融体系是否完善和安全,不仅要看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资产质量,也要看中央银行能否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中央银行目标,保持对金融机构提供最后贷款的能力。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中国人民银行的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均滞后于现实需求。与商业银行的内控风险相比,中央银行风险案件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中央银行一旦发生风险案件,将给自身声誉和金融稳定带来巨大影响。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缺陷体现在管理体制制约、控制标准失范、人力资源瓶颈、绩效考核困境等方面;缺少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决策风险未纳入控制体系,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机构,风险管理水平滞后于需求;制度建设、风险案件、违规兼岗形成了内部控制活动的主要瓶颈;信息沟通与监督方面也存在制约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因素。论文以管理学、审计学、会计学、中央银行学、内部控制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借鉴国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内部控制的经验做法和发展趋势,通过对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以及内部控制评价等相关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优化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科学措施。论文基本结构分为10章。第1章至第4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综述,提出了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在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研究过程。第5章至第9章根据COSO报告关于内部控制的5个组成要素分别进行论述。第5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在各种环境要素分析基础上,指出内部控制环境缺陷,提出人民银行应从管理体系重构、内部控制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绩效考评优化等方面进行内部控制环境再造。第6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主要对内部控制涉及的法律风险、声誉风险、资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效率风险、操作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决策体系完善、整合内部控制机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优化重点。第7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活动。主要对内部控制活动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从制度建设、基层内部控制活动规范等方面优化内部控制活动。第8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通过对内部信息沟通与外部信息沟通的分析,指出应从建立内部控制管理系统、适时适度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增强人民银行决策透明度等方面完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第9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监督与传导。主要分析内部控制监督体系,重点研究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内部审计体制和效率、内部审计现存问题,提出内部审计转型方向及加强内部控制多层级协调与传导的措施。第10章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分析内部控制评价现状及问题,提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对综合评价模型、离差最大化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多因素分析模型进行比较,提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优化政策建议。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人民银行兼具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风险属性和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责任。本文借鉴COSO理论体系,对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内部控制监督等5个要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优化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2.通过对国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内部控制的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总结出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发展变化的研究,较早提出人民银行探索起步、初步构建、逐步发展、快速发展等4个不同的发展演进阶段,为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提供经验借鉴和启示。3.对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进行了经济分析。中央银行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考虑内部控制成本效率原则。内部控制的理想均衡状态是内部控制的收益与成本之差最大,控制不足或者控制过度都不利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4.对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框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结合人民银行工作特点,按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设计了CSA问卷。根据人民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要求,提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离差最大化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政策建议。
二、建立健全会计事后监督制度 提高银行会计核算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健全会计事后监督制度 提高银行会计核算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会计监督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人民银行咸阳中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会计监督的相关理论及分析 |
2.1 会计监督的概念及特点 |
2.1.1 会计监督的概念 |
2.1.2 会计监督的特点 |
2.2 会计监督的构成及关系 |
2.2.1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
2.2.2 社会监督 |
2.2.3 国家监督 |
2.2.4 会计监督三者的关系 |
2.3 会计监督的经济学分析 |
2.3.1 委托代理理论与会计监督 |
2.3.2 信息经济学理论与会计监督 |
2.3.3 内部人控制理论与会计监督 |
2.4 加强人民银行会计监督的必要性分析 |
2.4.1 是贯彻《会计法》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客观要求 |
2.4.2 是规范银行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
2.4.3 是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
2.4.4 是强化银行管理、规范业务经营的需要 |
第三章 人行咸阳中支会计监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运行结构 |
3.2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监督理论及发展历程 |
3.2.1 人民银行会计监督理论概述 |
3.2.2 人民银行会计监督发展历程 |
3.2.3 人民银行会计监督工作特征 |
3.2.4 人民银行会计监督工作程序 |
3.2.5 咸阳中支会计监督现状 |
3.3 人民银行咸阳市中心支行在会计监督中存在问题 |
3.3.1 监督时效性差,不能第一时间发现风险 |
3.3.2 全面性与重点性难以兼顾,会计风险防范能力弱 |
3.3.3 监督权威不够,监督结果反馈不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
3.3.4 现场监督与各相关部门的检查重叠 |
3.3.5 监督成果利用率低,风险预警作用不明显 |
第四章 人行咸阳中支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会计监督管理体制不顺制约监督效能的发挥 |
4.1.1 管理体制不顺 |
4.1.2 学习交流不畅 |
4.1.3 缺乏统一监督标准 |
4.1.4 监督制度及文件的制定存在一定道德风险 |
4.1.5 事后监督定位低制约监督效能的发挥 |
4.2 会计监督制度体系缺陷制约监督效能的发挥 |
4.2.1 制度设计与实际操作存在一定距离 |
4.2.2 规章制度建设滞后制约监督效能的发挥 |
4.3 监督工作机制不完善制约监督效能的发挥 |
4.3.1 制度、手段不完善,有限监督资源浪费严重 |
4.3.2 现场监督薄弱,被监督部门实情难于把握 |
4.3.3 监督成果利用不充分,防控作用不明显 |
4.4 技术创新滞后制约监督效能的发挥 |
4.4.1 事后监督技术创新现状 |
4.4.2 事后监督技术创新分析 |
4.5 监督与被监督部门信息不对称制约监督效能的发挥 |
4.5.1 监督部门与被监督部门的信息环境 |
4.5.2 监督部门与其他监督主体间的信息环境 |
第五章 加强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监督的对策 |
5.1 明确纵横管理体制,提高监督协调性 |
5.1.1 完善垂直领导体制,合理设置组织机构 |
5.1.2 理顺事后监督与其他内控部门间的职责划分问题 |
5.2 强化监督结果的分析利用,提高事后监督权威 |
5.2.1 分析监督案例,预防风险业务 |
5.2.2 完善内部管理体系 |
5.2.3 完善问题处理机制 |
5.3 加强事后监督队伍建设,提高监督效能 |
5.3.1 要严把“准入”关 |
5.3.2 要加强人员的岗位交流 |
5.3.3 要定期培训事后监督人员 |
5.4 强化监督队伍创新精神,提高监督执行力 |
5.5 加强沟通协调,提高监督效能 |
5.5.1 提倡信息共享,避免道德风险 |
5.5.2 进行岗位轮换,促进业务交流 |
5.6 树立风险监督理念 |
5.6.1 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 |
5.6.2 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中国银行HD分行会计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 |
第2章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及其会计风险 |
2.1.1 商业银行简介 |
2.1.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内涵 |
2.1.3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特点 |
2.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控 |
2.2.1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控的意义 |
2.2.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控的原则 |
2.2.3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控的基本流程 |
2.3 本章小节 |
第3章 中国银行HD分行会计风险识别 |
3.1 中国银行HD分行总体概况 |
3.1.1 中国银行HD分行历史沿革 |
3.1.2 中国银行HD分行会计风险管控现状 |
3.2 中国银行HD分行会计风险识别思路与方法 |
3.2.1 中国银行HD分行会计风险识别思路 |
3.2.2 中国银行HD分行会计风险识别方法 |
3.3 中国银行HD分行会计风险影响因素识别 |
3.3.1 会计业务风险 |
3.3.2 会计内控风险 |
3.3.3 会计人员风险 |
3.3.4 会计系统风险 |
3.3.5 会计信息风险 |
3.3.6 会计监督风险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中国银行HD会计风险评估 |
4.1 中国银行HD分行会计风险评估模型 |
4.2 中国银行HD分行会计风险评估问题及成因 |
4.2.1 会计业务核算工作存在隐患 |
4.2.2 会计内部管控体系建设滞后 |
4.2.3 内部稽核与外部监管检查不到位 |
4.2.4 绩效考核与会计风险制度相矛盾 |
4.2.5 会计人员录用制度缺陷 |
4.2.6 新系统上线转型风险 |
4.3 本章小节 |
第5章 中国银行HD分行会计风险应对 |
5.1 提升会计业务核算管理 |
5.2 完善会计内部管控体系建设 |
5.3 加强内部稽核与外部监管 |
5.4 改进绩效考核标准 |
5.5 优化会计人员结构 |
5.6 创新发展会计电算化 |
5.7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问题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1.1 选题的背景 |
0.1.2 选题的意义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0.2.3 文献评述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0.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0.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0.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1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概述 |
1.1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涵义 |
1.1.1 会计风险的含义 |
1.1.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含义 |
1.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特点 |
1.2.1 风险的客观性 |
1.2.2 风险的隐蔽性 |
1.2.3 风险的复杂性 |
1.2.4 风险的突发性 |
1.2.5 后果的严重性 |
1.3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分类 |
1.3.1 会计信息风险 |
1.3.2 会计核算风险 |
1.3.3 会计监督风险 |
1.3.4 会计人员风险 |
1.4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原则 |
1.4.1 适时性准则 |
1.4.2 适度性准则 |
1.4.3 重要性准则 |
1.4.4 效益性准则 |
1.5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 |
1.5.1 委托代理理论 |
1.5.2 风险控制理论 |
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2.1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2.1.1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
2.1.2 会计核算存在违规操作 |
2.1.3 会计风险监督缺乏独立性 |
2.1.4 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相互制约 |
2.1.5 会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
2.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
2.2.1 欠缺完善的银行管理模式 |
2.2.2 银行会计系统会计信息反映功能不够健全 |
2.2.3 核算程序未形成刚性约束,存在薄弱环节 |
2.2.4 会计风险监督与行政管理职能混淆 |
2.2.5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
2.2.6 会计人员认识不充分,素质不高 |
3 法兴银行事件对会计风险防范的反思与启示 |
3.1 法国兴业银行事件 |
3.2 法兴事件原因解析 |
3.2.1 银行信息系统的技术存在显着漏洞 |
3.2.2 银行内部风险监控存在漏洞 |
3.2.3 会计人员道德风险 |
3.3 法兴事件对会计风险防范的启示 |
3.3.1 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内控管理 |
3.3.2 合理设置岗位、强化监督职能 |
3.3.3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
4 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 |
4.1 建立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
4.2 改善会计信息的揭示与披露系统 |
4.2.1 制定最低会计信息披露标准 |
4.2.2 完善会计报表体系,重视对表外业务风险水平的披露 |
4.3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制度 |
4.3.1 强化会计业务制度体系 |
4.3.2 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 |
4.3.3 完善会计管理体系,构筑严密的会计风险管理框架 |
4.4 建全内控制度体系 |
4.4.1 健全的会计内部管理制度 |
4.4.2 建立会计风险预警系统 |
4.4.3 有效的会计内控制度评价体系 |
4.5 完善银行会计风险的监督体系 |
4.5.1 加强银行会计监督 |
4.5.2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
4.5.3 强化外部审计监督与约束机制 |
4.6 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
4.7 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专业素质 |
4.7.1 强化会计人员行为准则,防范会计人员道德风险 |
4.7.2 采用科学全面的激励评价制度 |
4.7.3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论 |
2.1.1 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 |
2.1.2 银行操作风险的分类 |
2.2 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理论概述 |
2.2.1 银行会计的定义 |
2.2.2 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的定义 |
2.2.3 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模式 |
2.2.4 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的数据分析技术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长沙A商业银行简介 |
3.1.1 总体概况 |
3.1.2 业务经营指标 |
3.2 长沙A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现状 |
3.2.1 信用风险 |
3.2.2 市场风险 |
3.2.3 操作风险 |
3.2.4 流动性风险 |
3.3 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机制运行现状 |
3.3.1 监督模式简介 |
3.3.2 监督部门简介 |
3.3.3 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部门业务职责 |
3.3.4 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流程 |
3.4 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
3.4.1 风险监督体系不完善 |
3.4.2 重点业务监督不突出 |
3.4.3 同级监督难 |
3.4.4 监督缺乏协同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优化设计 |
4.1 会计事后监督体系总体框架 |
4.1.1 概述 |
4.1.2 基于风险导向的会计事后监督系统框架 |
4.2 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优化设计 |
4.2.1 概述 |
4.2.2 监督模式优化设计 |
4.2.3 监督职能优化设计 |
4.2.4 监督运行机制优化设计 |
4.2.5 监督工作流程优化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实施保障 |
5.1 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制度保障 |
5.1.1 制定并完善会计对账管理制度 |
5.1.2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
5.2 会计事后监督体系财务保障 |
5.2.1 加强财务关键环节的风险管理 |
5.2.2 完善财务风险考核机制 |
5.3 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人员保障 |
5.3.1 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 |
5.3.2 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
5.4 会计事后监督体系技术保障 |
5.4.1 建立完备数据库系统 |
5.4.2 建立高效信息传递层级 |
5.5 会计事后监督体系资源保障 |
5.5.1 建立“四位一体”内控监督资源整合机制 |
5.5.2 积极与网络数据平台融合 |
5.6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风险因素识别 |
2.1 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介绍 |
2.2 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风险分析 |
2.3 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风险因素提取 |
第3章 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风险评估分析 |
3.1 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
3.2 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
3.3 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风险评估测算分析 |
第4章 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风险应对策略 |
4.1 内控风险应对策略 |
4.2 流程类风险应对策略 |
4.3 人员类风险应对策略 |
4.4 系统类风险应对策略 |
4.5 外部事件风险应对策略 |
4.6 法律风险应对策略 |
第5章 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风险应对策略的保障措施 |
5.1 业务人员保障措施 |
5.2 技术保障措施 |
5.3 文化导向保障措施 |
5.4 风险补偿保障措施 |
5.5 资金支持保障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Z行南昌分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操作风险的定义 |
2.1.2 国外会计操作风险的相关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定义及特点 |
3.1 会计操作风险的定义 |
3.2 会计操作风险的特点 |
3.2.1 会计操作风险具有损失性 |
3.2.2 会计操作风险具有多样性 |
3.2.3 会计操作风险具有隐藏性 |
第4章 Z行南昌分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
4.1 Z行南昌分行简介 |
4.2 Z行南昌分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 |
4.2.1 分行运营管理部组织框架与职能 |
4.2.2 二级分行运营管理组织框架与职能 |
4.2.3 支行运营管理组织框架与职能 |
4.3 Z行南昌分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环节和制度 |
4.3.1 事前控制 |
4.3.2 事中控制 |
4.3.3 事后控制 |
第5章 Z行南昌分行会计操作风险现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 Z行南昌分行会计操作风险类型 |
5.1.1 重大业务风险 |
5.1.2 重要业务风险 |
5.1.3 一般业务风险 |
5.1.4 不规范业务风险 |
5.2 Z行南昌分行会计操作风险现状 |
5.3 Z行南昌分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5.3.1 操作风险文化未深入普及 |
5.3.2 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构架不合理 |
5.3.3 会计操作风险制度建设有待健全 |
5.3.4 会计人员队伍亟待建设 |
5.3.5 信息技术支持略显不足 |
第6章 Z行南昌分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
6.1 夯实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基础 |
6.2 积极开展企业风险文化建设 |
6.3 提升会计人员队伍素质 |
6.4 强化信息技术支持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以齐鲁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会计风险防范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风险及会计风险的概念 |
2.1.2 商业银行的概念 |
2.1.3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概念 |
2.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分类 |
2.3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特点 |
2.4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原则 |
3 国外商业银行在会计风险防范方面的成功经验 |
3.1 美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的主要特点 |
3.2 德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特点 |
3.3 英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模式 |
3.4 国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经验总结 |
4 齐鲁银行会计风险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原因分析 |
4.1 齐鲁银行内部存在的主要会计风险 |
4.1.1 内控风险 |
4.1.2 会计人员风险 |
4.1.3 会计核算风险 |
4.1.4 会计监督风险 |
4.2 齐鲁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1 齐鲁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
4.2.2 齐鲁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分析 |
5 齐鲁银行会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
5.1 防范齐鲁银行会计风险发生的外部措施 |
5.1.1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设 |
5.1.2 建立完善的会计体系,加强金融法制、法规建设 |
5.1.3 加强金融执法力度,规范银行经营 |
5.1.4 建立、健全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
5.2 齐鲁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内部措施 |
5.2.1 建立、健全会计风险监督管理机制 |
5.2.2 建立内控制度并严格落实 |
5.2.3 充分发挥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 |
5.2.4 定期举行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
5.2.5 完善会计稽核和监督检查机制 |
5.2.6 完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 |
5.2.7 培育企业文化,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研究 ——以ZX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操作风险研究综述 |
2.1.1 国外操作风险研究综述 |
2.1.2 国内操作风险研究综述 |
2.2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研究综述 |
2.2.1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类型研究综述 |
2.2.2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成因研究综述 |
2.2.3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防范研究综述 |
2.3 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2.5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相关理论 |
2.5.1 界定范围 |
2.5.2 特征 |
2.5.3 分类 |
2.6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及要素 |
2.6.1 内涵 |
2.6.2 要素 |
2.7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
2.8 内部控制对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影响 |
2.8.1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是提升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 |
2.8.2 风险评估对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着现实性的促进作用 |
2.8.3 控制活动的执行与实施是提升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性环节 |
2.8.4 信息与沟通对提升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具有持续性的影响 |
2.8.5 内部监督在会计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具有综合性的刺激作用 |
3 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分析 |
3.1 ZX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
3.2 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
3.2.1 ZX银行风险管理框架 |
3.2.2 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报告管理办法 |
3.2.3 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分类分级与数据标准 |
3.2.4 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评价指标 |
3.3 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点 |
3.3.1 核算结算风险 |
3.3.2 代理业务风险 |
3.3.3 授信风险 |
3.3.4 现金库箱风险 |
3.3.5 互联网诈骗风险 |
3.4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
3.4.1 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
3.4.2 风险评估不足 |
3.4.3 控制活动不完善 |
3.4.4 信息与沟通渠道不通畅 |
3.4.5 内部监督虚置 |
4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ZX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4.1 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环境 |
4.1.1 培育风险内控文化 |
4.1.2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
4.2 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 |
4.2.1 提升会计操作风险计量水平 |
4.2.2 强化会计操作风险监测 |
4.3 改进会计操作风险内控活动 |
4.3.1 明确会计操作风险责任主体 |
4.3.2 完善会计操作制度 |
4.3.3 制定会计操作标准 |
4.3.4 提升会计操作科技化水平 |
4.4 疏通信息与沟通渠道 |
4.4.1 建立健全会计操作风险报告制度 |
4.4.2 建立会计操作风险交流平台 |
4.5 构建完善的银行内部监督系统 |
4.5.1 加强会计业务监督检查 |
4.5.2 建立会计操作风险定期提示机制 |
4.5.3 坚决落实违规处罚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问卷 |
致谢 |
(9)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相关文献综述 |
2.1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理论概述 |
2.1.1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概念 |
2.1.2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分类 |
2.1.3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特点 |
2.2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研究 |
2.3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探究 |
2.3.1 德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 |
2.3.2 美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 XY银行长春分行发展概述 |
3.2 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核算管理体系 |
3.2.1 XY银行会计核算的组织架构 |
3.2.2 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核算流程 |
3.2.3 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岗位职责与分工 |
3.3 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
3.3.1 会计人员工作安排混乱,核算质量难以保证 |
3.3.2 会计人员风险意识不足 |
3.3.3 督导检查不负责任 |
3.3.4 计算机系统落后 |
3.3.5 会计制度执行力不足 |
3.4 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核算风险问题的成因 |
3.4.1 会计核算风险的外部原因 |
3.4.2 会计核算风险的内部原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核算风险案例分析 |
4.1 会计凭证丢失案例 |
4.1.1 案例介绍 |
4.1.2 案例分析 |
4.1.3 案例小结 |
4.2 贷款资金受托支付走款业务失误案例 |
4.2.1 案例介绍 |
4.2.2 案例分析 |
4.2.3 案例小结 |
4.3 成功堵截冒用身份开立对公账户案例 |
4.3.1 案例介绍 |
4.3.2 案例分析 |
4.3.3 案例小结 |
第5章 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优化方案与保障措施 |
5.1 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优化目标 |
5.2 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优化方案 |
5.2.1 会计核算风险制度的优化 |
5.2.2 会计工作组织安排的优化 |
5.2.3 会计核算业务管理的优化 |
5.2.4 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 |
5.3 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
5.3.1 加大科技投入 |
5.3.2 加强会计人员管理 |
5.3.3 加大检查监督力度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0.2 研究结构和内容 |
0.3 研究方法 |
0.4 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0.4.1 创新点 |
0.4.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
1.1.1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状况 |
1.1.2 国外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状况 |
1.1.3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状况 |
1.1.4 国外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状况 |
1.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
1.2.1 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状况 |
1.2.2 国内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状况 |
2.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
2.1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概念 |
2.2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主体和客体 |
2.2.1 内部控制主体 |
2.2.2 内部控制客体 |
2.3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及要素 |
2.3.1 内部控制目标 |
2.3.2 内部控制原则 |
2.3.3 内部控制要素 |
2.4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经济分析 |
2.4.1 内部控制强度 |
2.4.2 内部控制成本 |
2.4.3 内部控制收益 |
2.4.4 内部控制成本收益分析 |
3.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国际比较 |
3.1 内部控制环境 |
3.2 风险评估 |
3.3 控制活动 |
3.4 信息与沟通 |
3.5 监督 |
3.6 发展趋势及启示 |
4. 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演进 |
4.1 探索起步阶段(1948-1983 年) |
4.2 初步构建阶段(1984-1997 年) |
4.3 逐步发展阶段(1998-2002 年) |
4.4 快速发展阶段(2003 年至今) |
5. 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 |
5.1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构成要素 |
5.1.1 内部控制目标 |
5.1.2 所有制形式 |
5.1.3 管理体制 |
5.1.4 组织结构 |
5.1.5 内部控制规范 |
5.1.6 人力资源环境 |
5.1.7 绩效管理 |
5.1.8 文化建设 |
5.2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缺陷 |
5.2.1 管理体制制约 |
5.2.2 控制标准失范 |
5.2.3 人力资源瓶颈 |
5.2.4 绩效考核困境 |
5.3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再造 |
5.3.1 管理体系重构 |
5.3.2 内部控制文化 |
5.3.3 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
5.3.4 绩效考评优化 |
6. 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
6.1 中央银行风险类型及现存问题 |
6.1.1 风险类型 |
6.1.2 决策风险未纳入控制体系 |
6.1.3 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机构 |
6.1.4 风险管理水平滞后于需求 |
6.2 中央银行风险管理优化 |
6.2.1 政策决策体系完善 |
6.2.2 整合内部控制机构 |
6.2.3 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 |
6.2.4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7. 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活动 |
7.1 内部控制活动现状 |
7.2 内部控制活动现存问题 |
7.2.1 制度建设 |
7.2.2 风险案件 |
7.2.3 违规兼岗 |
7.3 内部控制活动优化 |
7.3.1 制度建设 |
7.3.2 基层内部控制活动规范 |
8. 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 |
8.1 内部沟通 |
8.2 外部沟通 |
8.3 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 |
8.3.1 内部控制管理系统 |
8.3.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
8.3.3 决策透明度 |
9. 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监督与传导 |
9.1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
9.2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
9.2.1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
9.2.2 内部审计体制和效率 |
9.2.3 内部审计现存问题 |
9.2.4 内部审计转型 |
9.3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多层级协调与传导 |
9.3.1 横向协调 |
9.3.2 纵向传导 |
10. 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 |
10.1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辨析 |
10.1.1 内部控制评价与同级监督 |
10.1.2 内部控制评价与风险评估 |
10.1.3 内部控制评价与现场检查 |
10.1.4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
10.2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现状及问题 |
10.2.1 评价办法 |
10.2.2 评价主体 |
10.2.3 参照标准 |
10.2.4 评价工具 |
10.2.5 评价内容 |
10.2.6 评价手段 |
10.3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优化 |
10.3.1 评价标准 |
10.3.2 评价程序 |
10.3.3 评价方法 |
10.3.4 评价内容 |
10.3.5 评价模型 |
10.4 总结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建立健全会计事后监督制度 提高银行会计核算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会计监督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人民银行咸阳中支为例[D]. 郭振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2]中国银行HD分行会计风险管控研究[D]. 王利真.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3]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问题的探析[D]. 王睿. 江西财经大学, 2012(10)
- [4]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优化研究[D]. 罗静.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5]A银行长春分行会计业务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研究[D]. 李欣悦. 吉林大学, 2020(08)
- [6]Z行南昌分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陈果.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以齐鲁银行为例[D]. 吴晓光.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7)
- [8]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研究 ——以ZX银行为例[D]. 蔡骏祥.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9]XY银行长春分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郭小宁. 吉林大学, 2017(09)
- [10]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 刘俊.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