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烟囱抗震加固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李会民[1](1991)在《砖烟囱隐患分析与抗震加固》文中提出为了对老旧砖烟囱进行隐患分析,解决其裂缝补偿及抗震加固等问题,本文结合太钢第一炼钢平炉车间3座67m高砖烟囱抗震加固的工程实例,概要记述了烟囱结构及实测动力资料,通过强度计算与分析,评定了烟囱的可靠性,针对所提加固方案,在3组烟囱模型试件的动静力对比试验研究基础上,论证了烟囱竖向裂缝的危险性,肯定了烟囱的加固效果;实测计算结果与试验所得规律基本符合,加固方案可行。
李会民,李华明[2](1996)在《砖烟囱震害破坏特征及抗震防灾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据大量的震害资料,分析了圆形、方形及带水柜砖烟囱的破坏程度和特征,归纳了砖烟囱的震害规律,探讨了砖烟囱主要破坏高度的区域,并对各类砖烟囱防灾加固措施及方案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
许效民,李会民[3](1997)在《独立砖烟囱抗震加固综合措施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大量有关震害现象破坏特征及破坏机理的分析,应用预应力技术和隧道喷锚支护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借鉴国外配筋砌体的施工经验,系统地提出了独立砖烟囱抗震加固的综合措施。
李会民,杨轶[4](1997)在《不同类型砖烟囱的可靠性分析与加固措施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依据工程实例及我国大量的有关震害资料,对圆形、方形及带水箱砖烟囱的破坏形式和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砖烟囱进行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对砖烟囱抗震加固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杨舒雯[5](2019)在《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安全性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6.8级地震,我国开始了抗震普查与鉴定加固工作,至今,抗震鉴定与加固工作已逾53年。通过不同方式的加固改造措施,提高了老旧建筑的抗震性能,较好的保障了人民群众在面临地震灾害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已经面临着新建建筑用地不足的压力。基于此,既有建筑物通过经济、合理、适用的加固改造,既提高了其抗震性能,又可以增加有效使用面积,改善使用功能。特别是,《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重新调整了地震动参数的划分,对我国老旧房屋抗震鉴定与加固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综述现有建筑工程检测鉴定及加固改造方法与理论、科研成果与工程案例的基础上,以甘肃省某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改造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位移比、构件轴压比及配筋计算等,结合梁、柱、墙承载力验算及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建立结构安全性鉴定评价体系,根据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比对两套拟选方案,最终形成了本工程的加固方案,完成了加固改造,提高了既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国内外有关建筑物检测鉴定及加固改造方面的研究现状、工程案例及其典型做法。从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和减少地震作用两方面出发,归集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抗震加固方法。2、以某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依据当时加固方案应该遵循的国家规范、规程,明确检测目的,制定工作流程,整理、分析检测数据,通过数值计算与有限元分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结构计算结果。3、根据结构计算结论,结合抗震设计规范等有关要求,比选不同的加固改造方案,优化得出框架柱、梁、现浇板及剪力墙的加固措施,完成工程加固改造。通过研究,形成了针对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既有建筑加固改造优化方案,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建议。
李德虎,丁绍祥,李毅弘,陈善阳[6](1996)在《包头6.4级地震震害及对抗震设防效果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包头6.4级地震震害及对抗震设防效果的分析李德虎,丁绍祥,李毅弘,陈善阳一、橱述1996年5月3日11时32分46秒,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发生M6.4地震,震中在北纬40°45',东经109°43',震源深度20km。据地震部门测定的宏观震中位于包头西...
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业建筑抗震及加固技术经验交流会”[7](1977)在《工业建筑抗震加固要点》文中指出 一、总则为了贯彻地震工作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提出《工业建筑抗震加固要点》,供一般工业建筑震前抗震加固时参考。本要点不适用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的抗震加固。加固时的具体计算方法和构造处理可参照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制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计算手册》和《工业建筑抗震加固图集》进行抗震加固。
周小真,李会民,李德成[8](1991)在《砖烟囱抗震加固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前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在我国电力和冶金企业,曾建成了一批高度大于50m 的砖烟囱,这些砖烟囱经过几十年的使用,筒身程度不同地出现了竖向裂缝,有的还十分严重。如太原钢铁公司第一炼钢平炉车间的3个砖烟囱,建于五十年代初期,且于1979年用型钢进行过一次加固,但竖向裂缝宽度仍有扩大,现最大裂缝宽度已达40mm,裂缝长度则延伸50m。另外这些烟囱在设计建造时多未考虑抗震问题,在地震烈度较高地
凌宏华[9](2011)在《新型阻尼器的工作机理及在抗震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汶川特大地震的经验教训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对量大面广的中小学建筑要求专门进行普查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传统的加固方法往往单靠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来抵御地震。耗能减震技术改变了传统抗震加固的思想,改“抗”为“消”,通过在结构某些部位增设耗能构件,以达到抗震加固目标。耗能减震技术为抗震加固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简称SMA)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因其独特的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等特性,在土木工程被动控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开发出来的SMA阻尼装置大多处于试验阶段,离实际工程应用仍有很大距离。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根据自复位SMA阻尼器的工作机理,建立了其恢复力模型。在金属阻尼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多段线弹性连接单元,在SAP2000有限元软件中实现自复位SMA阻尼器的模拟。(2)对金属阻尼器的各个控制参数进行分析,研究了多遇地震下各个参数对金属阻尼器减震效果的影响。在分析金属阻尼器参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复位组的参数来考察自复位SMA阻尼器参数的影响,得到复位组参数的影响规律及合理取值范围。(3)使用金属阻尼器对某教学楼进行加固并作了全面的动力分析,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加固后结构的楼层位移、层间位移和层间剪力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小,阻尼器在7度地震作用下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减震效果。(4)使用自复位SMA阻尼器对某教学楼进行加固并作了全面的动力分析,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加固后位移减震效果更加明显,但层间剪力出现了放大现象。与金属阻尼器相比,自复位SMA阻尼器的能量耗散系数和耗能比例均略小,但自复位SMA阻尼器同时还兼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残余变形小,使结构在震后能够回复到初始位置,大大减小了结构的损伤,验证了采用自复位SMA阻尼器进行抗震加固的优越性。(5)阻尼器优化布置表明,阻尼器布置在底部可以发挥良好的耗能能力,而布置在顶部耗能能力减弱。
钮泽蓁[10](1980)在《砖结构抗震修复加固计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分析有关单位现有试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水泥砂浆抹面、钢筋网水泥砂浆抹面及外加钢筋混凝土柱修复加固砖墙,用钢筋网水泥砂浆抹面及外包角钢加固砖柱,用外包竖向和环向扁钢加固砖烟囱的计算方法。与现有的计算方法相比,本文所述方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更为接近。
二、砖烟囱抗震加固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砖烟囱抗震加固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5)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安全性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抗震加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抗震鉴定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结构加固方法及计算理论 |
2.1 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加固法 |
2.1.1 增大截面加固法 |
2.1.2 粘贴钢板加固法 |
2.1.3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
2.1.4 外包型钢加固法 |
2.1.5 增设支点加固法 |
2.1.6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2.1.7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
2.1.8 绕丝加固法 |
2.2 减小地震作用加固法 |
2.2.1 消能减震加固法 |
2.2.2 隔震加固法 |
2.3 加固计算理论 |
2.3.1 增大截面加固法 |
2.3.2 外包型钢加固法 |
2.3.3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实例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检测设备 |
3.3 检测目的 |
3.4 工作流程 |
3.5 检测依据的规范、标准 |
3.6 检测内容与结果 |
3.6.1 地基基础 |
3.6.2 上部承重结构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构计算复核与安全性鉴定 |
4.1 基本参数 |
4.2 验算结果 |
4.2.1 框架柱轴压比 |
4.2.2 剪力墙轴压比 |
4.3 框架柱、框架梁及剪力墙配筋验算 |
4.3.1 构件截面选型 |
4.3.2 构件配筋率 |
4.3.3 构件构造 |
4.3.4 框架梁端截面配筋比 |
4.4 承载力验算 |
4.4.1 框架柱承载力验算 |
4.4.2 现浇梁承载力验算 |
4.4.3 剪力墙承载力验算 |
4.5 结构安全性鉴定评级 |
4.5.1 地基基础 |
4.5.2 上部承重结构 |
4.5.3 结构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固方案及方案选择 |
5.1 加固改造方案 |
5.1.1 加固部分 |
5.1.2 改造部分 |
5.1.3 续建部分 |
5.2 改造加固方案比对 |
5.3 加固部分 |
5.3.1 框架柱 |
5.3.2 框架梁 |
5.3.3 现浇板 |
5.3.4 剪力墙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加固后抗震性能分析 |
6.1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
6.1.1 反应谱分析法 |
6.1.2 时程分析法 |
6.1.3 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法(IDA) |
6.1.4 Push-over分析法 |
6.1.5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比较 |
6.2 地震作用下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
6.2.1 地震动的选取 |
6.2.2 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型阻尼器的工作机理及在抗震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结构振动控制概述 |
1.2.1 被动控制 |
1.2.2 主动控制 |
1.2.3 半主动控制 |
1.2.4 智能控制 |
1.2.5 混合控制 |
1.3 抗震加固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取得的效果 |
1.3.1 抗震加固工作的历程 |
1.3.2 抗震加固工作取得的效果 |
1.3.3 传统加固方法 |
1.3.4 耗能减震技术加固 |
1.4 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 |
1.4.1 形状记忆效应 |
1.4.2 超弹性效应 |
1.4.3 阻尼性能 |
1.4.4 电阻性能 |
1.4.5 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特性 |
1.5 耗能减震技术在抗震加固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5.1 国外应用情况 |
1.5.2 国内应用情况 |
1.5.3 存在的几个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耗能减震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
2.1 金属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
2.1.1 双线性模型 |
2.1.2 Ramberg-Osgood 模型 |
2.1.3 Bouc-Wen 模型 |
2.1.4 本文所采用的模型 |
2.2 自复位SMA 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
2.2.1 双旗形模型 |
2.2.2 本文所采用的模型 |
2.3 耗能减震结构的设防目标 |
2.4 耗能减震结构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2.4.1 耗能器的等效线性化 |
2.4.2 振型分解法 |
2.4.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2.5 时程分析法 |
2.5.1 直接积分法 |
2.5.2 快速非线性时程分析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阻尼器耗能减震参数的分析 |
3.1 概述 |
3.1.1 SAP2000 程序简介 |
3.1.2 计算模型 |
3.2 金属阻尼器参数分析 |
3.2.1 参数SR 的影响 |
3.2.2 参数β的影响 |
3.2.3 参数α的影响 |
3.3 自复位SMA 阻尼器参数分析 |
3.3.1 参数Q 的影响 |
3.3.2 参数γ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属阻尼器在抗震加固中的应用分析 |
4.1 结构的基本概况 |
4.1.1 工程简介 |
4.1.2 原结构的计算分析 |
4.2 加固方案 |
4.2.1 方案介绍 |
4.2.2 阻尼器参数的选取 |
4.3 模态分析和反应谱分析 |
4.4 时程分析 |
4.4.1 地震波的选取 |
4.4.2 阻尼矩阵 |
4.4.3 时程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复位SMA 阻尼器在抗震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
5.1 阻尼器参数的选取 |
5.2 时程分析结果 |
5.2.1 位移响应 |
5.2.2 层间位移 |
5.2.3 层间剪力 |
5.2.4 能量耗散 |
5.2.5 能量耗散系数 |
5.2.6 阻尼器的滞回曲线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四、砖烟囱抗震加固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砖烟囱隐患分析与抗震加固[J]. 李会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03)
- [2]砖烟囱震害破坏特征及抗震防灾系统研究[J]. 李会民,李华明. 特种结构, 1996(03)
- [3]独立砖烟囱抗震加固综合措施研究[J]. 许效民,李会民.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4)
- [4]不同类型砖烟囱的可靠性分析与加固措施探讨[J]. 李会民,杨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4)
- [5]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安全性鉴定与加固应用研究[D]. 杨舒雯.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6]包头6.4级地震震害及对抗震设防效果的分析[J]. 李德虎,丁绍祥,李毅弘,陈善阳. 工程抗震, 1996(04)
- [7]工业建筑抗震加固要点[J]. 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业建筑抗震及加固技术经验交流会”. 建筑技术, 1977(Z3)
- [8]砖烟囱抗震加固试验研究[J]. 周小真,李会民,李德成. 工程抗震, 1991(02)
- [9]新型阻尼器的工作机理及在抗震加固工程中的应用[D]. 凌宏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10]砖结构抗震修复加固计算[J]. 钮泽蓁. 建筑结构学报, 19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