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刚石的宝石学特征及改色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申柯娅,王昶[1](2000)在《中国宝石学研究十年新进展》文中指出90年代以来,我国宝石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宝石资源与宝石矿物、宝石鉴定、人工合成宝石和宝石优化处理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从宝石资源与宝石矿物研究、现代宝石学研究重点和未来宝石学研究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宝石学10年发展的概况。
何雪梅,吴国忠,余晓艳[2](1996)在《金刚石的宝石学特征及改色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金刚石(宝石级称钻石)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宝石矿物之一,它以高硬度、高折射率、高色散等特性,不仅在工业上广泛应用,而且在宝石王国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90年代至今,全世界金刚石年产量已超过几千万克拉,而达到宝石级的金刚石仅占总产量的20%。但这20%的钻石价值相当于80%工业钻价值的五倍,钻石交易额,在世界珠宝贸易额统计中约占80%。
单祥萌[3](2020)在《HPHT合成黄色钻石改色实验及特征对比》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了27颗HPHT合成黄色钻石样品,分组后利用不同的辐照剂量进行电子辐照,之后进行热处理,探索辐照剂量、热处理温度、保温时间对钻石颜色变化的影响。实验样品经过改色后由黄绿色变为红棕色,成功实现颜色转变,并进行常规的宝石学测试、显微镜放大观察、正交偏光镜观察、红外光谱、光纤光谱仪、光致发光光谱、拉曼光谱、DiamondViewTM、三维荧光光谱等研究分析。通过宝石学显微镜观察,样品改色后表面出现了高温处理留下的灰黑色调,内部金属状包裹体棱线变模糊。在宝石学显微镜加装正交偏光镜观察改色前后样品的偏光情况,发现样品改色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消光,辐照后依然存在,热处理之后会稍微减弱。拉曼光谱显示样品改色前后的半峰宽都很大,证明晶体内应力的存在,不同生长区内应力也不同,导致样品改色前后都出现了异常消光。改色前后的红外光谱说明钻石始终是Ⅰb型,氮原子存在形式没有发生改变。总结了每种类型钻石晶体中氮含量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本文钻石氮含量在100ppm左右。辐照前后的可见光谱揭示了颜色变化机理,光致发光光谱指出辐照为钻石引入了大量的缺陷。样品辐照后出现了明显的与(N-V)-色心有关的637nm峰、与(N-V)0色心有关的575nm峰、与空位有关的741nm峰、与Ni杂质缺陷有关的659nm峰、与氮-间隙原子有关的626nm峰,此外还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其他复杂缺陷。其实,未处理HPHT合成Ⅰb型钻石也会存在637nm峰。DiamondViewTM荧光图像和三维荧光光谱证明辐照对HPHT合成Ⅰb型钻石的荧光影响不大,热处理之后样品的荧光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DiamondViewTM下由黄绿色变为橘红色,“十字”荧光也会减弱。样品辐照前后在三维荧光光谱中都存在四个荧光主峰,之后经过热处理,样品的四个荧光主峰会消失,出现一个新的强荧光峰。样品处理前后荧光的变化,可以通过DiamondViewTM荧光图像和三维荧光光谱相互印证。
何雪梅,吴国忠,余晓艳[4](1996)在《金刚石的宝石学特征及改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传政[5](2020)在《经改色粉—红色高温高压合成钻石谱学特征及呈色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某公司所生产的经改色处理为粉-红色的高温高压(HPHT)合成钻石的基础宝石学特征、谱学特征及呈色机理进行研究。期望通过这一研究既可以为粉-红色系列合成钻石的检验提供依据,又可以为材料学及物理学领域合成钻石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支持。本文主要采用宝石显微镜、珠宝发光分析仪、Diamond ViewTM、显微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光谱仪、光致发光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6颗圆明亮型切工粉-红色HPHT合成钻石进行测试研究。研究表明,该批次钻石内部通常可见不透明的金属触媒包体呈针状、(短)柱状、点状及不规则状等。样品放大可见明显颜色分带现象,呈典型“沙漏状”或不规则状。在Diamond ViewTM下具明显的发光分区,部分样品从台面观察清晰可见立方体、菱形十二面体、八面体的发光分区,呈典型的“黑十字”现象;部分样品在台面仅见明显的发光分区现象而不可见“黑十字”现象,说明随钻石切磨方向不同观察到的发光分区图像有明显的差异。所有样品呈现红-橙红色荧光,荧光颜色与钻石晶格内部所含杂质或缺陷有关。所有样品在紫外-可见光光谱中可见260nm吸收带,红外光谱中样品H-01~03存在1131和1344cm-1吸收峰,说明该批次样品属于Ⅰb型或近乎Ⅱa型的Ⅰb型。样品存在575nm处的(N-V)0缺陷或637nm处(N-V)—缺陷,741、595、384nm与辐照相关的吸收,1450cm-1处与辐照后退火处理相关的吸收。在PL光谱中同样也存在575、637nm峰值,这类缺陷为使钻石呈现粉-红色体色及红-橙红色荧光的主要原因。3H心、GR1心与588nm吸收/发光峰为辐照及退火处理的依据。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试发现可知样品的X射线荧光光谱中呈现Cu、Fe、Ni、Zn等元素的荧光峰。综合以上测试分析,样品为经辐照处理加退火处理复合工序处理的Ⅰb型粉-红色高温高压合成钻石。推断其呈色反应机制为:通过高温高压法合成的钻石,首先经过辐照处理产生呈电中性的空位(V0),随后经过约800~1000℃的中低温退火处理产生(N-V)0/—缺陷与其他缺陷共同致色,使钻石呈现粉-红色。
吴旭旭[6](2019)在《国产无色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合成钻石及再生钻石的宝石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国产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合成钻石的技术追踪和宝石学性质研究,以及再生钻石实验的探索。本次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目前主流的国产CVD合成钻石进行了品质及性质的全方面测试,并与国外所生产的CVD合成钻石进行对比。此外,本次研究对于近几年出现的再生钻石进行了重演实验,采用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法(MPCVD)在天然钻石的表面上生长CVD合成钻石层,这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再生钻石技术以及再生钻石的性质。本次研究采用了超景深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DICM)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CM)对CVD钻石的表面及内部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表征。然后进一步地的应用DiamondViewT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UV-Vis光谱仪、以及拉曼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对样品的微量元素类型,以及不同微区的结构和杂质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尝试了荧光寿命在合成钻石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表明CVD合成钻石体现出非常特征的层状结构,并且存在大量的石墨包裹体以及非晶质碳包裹体,这些包裹体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此外,CVD合成钻石在光致发光光谱中都能够检测到737nm指示了[Si-V]-1缺陷的存在。在一些细微峰位上发现与国外CVD合成钻石存在差异,这说明了不同厂商之间存在有工艺差异。红外光谱的数据在11001400cm-1范围内未见与氮杂质有关的吸收,说明这批CVD合成钻石属于Ⅱ型钻石。棕红色CVD钻石的特征说明了其颜色是热处理加辐照处理的改色结果。最后,本次再生钻石的实验成功培育了3枚再生钻石样品,厚度达到1.00mm,超越了目前已知再生钻石再生层的最大厚度,并且颜色和净度都与天然钻石基底保持了一致。再生钻石在DiamondViewTM下能够看到明显的荧光分层,红外光谱数据反映出,再生钻石样品显现出Ⅰa和Ⅱa两种钻石类型的谱峰,在325nm激光器的光致发光光谱中甚至出现了天然钻石特征的415nm峰,这在钻石检测中十分容易混淆。另外,本研究佐证了荧光寿命在钻石鉴定中的可行性,该鉴定方法值得更为深入地研究。本次研究对于国产CVD合成钻石及再生钻石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填白,有助于整个产业和市场的良性发展。进一步的研究期望能够找到简便快捷的方法区分再生钻石以及天然钻石,以保证钻石市场的稳定。
薛源,何雪梅,谢天琪[7](2014)在《高温高压合成黄色钻石颜色成因及改色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从动态过程中更直观地研究黄色高温高压合成钻石的颜色成因和改色机理,本文对5颗黄色高温高压合成钻石进行高温高压改色实验,并对样品改色前后的红外光谱、光致发光光谱、DiamondViewTM图像进行了分析,发现受合成方法限制,高温高压法合成钻石所含缺陷较多,除应力缺陷外,还含有较多空穴和杂质元素,如N、Ni等,对合成钻石的品质和颜色有较大影响。同时,通过红外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测试得到,改色前、后合成钻石样品内的色心包括(NV)-、(NV)、H3、C心、(NiV)-、NiN复合体和Ni-。实验所提供的7 GPa高压及1 480℃高温条件有助于钻石晶体内部氮的聚集,从而改变合成钻石的类型,即由Ⅰb型(含少量A集合体)转变为Ⅰb+ⅠaA混合型,同时对合成钻石的颜色也产生了影响。
谢艳[8](2017)在《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珠宝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珠宝消费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是世界上最大的铂金、黄金消费国,也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玉石消费市场和钻石市场。我国珠宝产业发展情况直接影响世界奢侈品品牌企业全球布局和国际贵金属市场走向及价格趋势。通过文献和市场调研发现,我国珠宝产业研究尚浅,往往停留在定性描述上,尤其对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鲜有人提及。选择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研究,可以为保障我国珠宝产业向着更健康、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为我国珠宝产业投资者进行初级投资评价,以及为政府决策者提供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论文梳理了珠宝产业竞争力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总结了我国宝玉石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状况,论述了我国发展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新的发展模式和趋势,通过统计学与数据分析法剖析了我国珠宝产业规模、国际贸易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给出了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讨论了珠宝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概率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找出区域或国家间竞争力强弱或优劣的评价体系,从而提出了一套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接着,通过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分别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从资源、产业等角度提出了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结果显示:(1)珠宝产业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概念,是本国(或本地区)珠宝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珠宝首饰产品,提供各种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占取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它是一种现实竞争力,持续发展的能力。(2)我国珠宝产业整体规模大,企业数量多,门店覆盖面广;近三年珠宝首饰进口额呈激增态势,而出口总额呈快速衰减现象。我国主要进口国家不稳定,仅南非蝉联第一或第二位,瑞士于2016年首次跃居我国进口国第一位;我国珠宝首饰主要出口地为香港和美国。(3)中国和印度的综合得分分别59.554、50.477,我国的整体情况好于印度,更具有竞争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珠宝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分别为75.843、70.703、65.537,珠三角综合情况最优、长三角次之,环渤海相对较差。
刘冬蕊[9](2020)在《合成钻石的现状及鉴定特征》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合成的黄色及彩色钻石由于其粒度小或者成本高,在商业市场上较为少见。近年来,随着合成钻石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合成钻石逐渐进入珠宝市场,为大众所接受。本文通过整合近年来合成钻石的数据及资料,对合成钻石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比天然钻石的鉴定特征,对市场中存在的高温高压法(HPHT)合成钻石、化学气相沉淀法(CVD)合成钻石及处理合成钻石的鉴定特征作出总结。合成钻石大多具有与天然钻石不同的荧光,如"黑十字"荧光、层状生长纹荧光。HPHT合成钻石的类型主要为Ⅰb型、ⅠaA型、Ⅱa型、Ⅱb型,CVD合成钻石类型主要为Ⅱa型、Ⅰb型,不同的是前者多具有典型的铁或铁镍合金金属触媒包裹体。此外,大部分CVD合成钻石的拉曼光谱在1420cm-1处存在吸收宽带。处理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更难分辨,需要借助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致发光光谱(PL光谱)等手段才能准确鉴别。
亓利剑,裴景成[10](1999)在《中国宝石和宝石学研究现状与进展》文中指出
二、金刚石的宝石学特征及改色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刚石的宝石学特征及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宝石学研究十年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宝石资源与宝石矿物研究 |
1.1 金刚石资源与矿床研究 |
1.2 红宝石和蓝宝石 |
1.3 祖母绿 |
1.4 翡 翠 |
1.5 其它宝石 |
1.6 珍 珠 |
2 现代宝石学的研究重点 |
2.1 宝石鉴定 |
2.2 人工合成宝石技术与工艺 |
2.3 宝石的优化处理技术 |
3 中国宝石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
(3)HPHT合成黄色钻石改色实验及特征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钻石颜色成因 |
1.2.1 钻石晶体 |
1.2.2 钻石的分类 |
1.2.3 致色原因 |
1.3 前人改色研究成果 |
1.4 工作量统计表 |
第2章 HPHT合成黄色钻石基本宝石学特征 |
2.1 样品常规宝石学性质 |
2.2 放大检查 |
2.3 偏光显微镜观察 |
2.4 小结 |
第3章 HPHT合成黄色钻石光谱及荧光特征 |
3.1 红外光谱 |
3.2 紫外-可见光光谱 |
3.3 拉曼光谱 |
3.4 光致发光光谱(PL) |
3.5 荧光测试 |
3.5.1 DiamondViewTM |
3.5.2 三维荧光 |
3.6 小结 |
第4章 HPHT合成黄色钻石改色实验 |
4.1 辐照实验 |
4.1.1 辐照源的选择 |
4.1.2 辐照结果 |
4.2 热处理实验 |
4.2.1 热处理实验条件 |
4.2.2 预实验一 |
4.2.3 预实验二 |
4.2.4 分组热处理实验 |
4.3 小结 |
第5章 HPHT合成黄色钻石改色实验后测试 |
5.1 显微镜下观察 |
5.2 偏光显微镜下观察 |
5.3 红外光谱 |
5.4 紫外-可见光光谱 |
5.5 拉曼光谱 |
5.6 光致发光光谱 |
5.7 荧光测试 |
5.7.1 DiamondViewTM |
5.7.2 三维荧光 |
5.8 小结 |
第6章 HPHT合成黄色钻石改色前后测试分析 |
6.1 样品改色前后晶体内外部变化 |
6.2 样品改色前后异常消光变化 |
6.3 样品改色前后红外光谱变化 |
6.4 样品改色前后紫外-可见光谱变化 |
6.5 样品的拉曼光谱 |
6.6 样品辐照前后光致发光光谱变化 |
6.7 样品改色前后荧光变化 |
6.8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金刚石的宝石学特征及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刚石样品的宝石学特征 |
2 金刚石的颜色成因 |
3 金刚石的改色研究 |
(5)经改色粉—红色高温高压合成钻石谱学特征及呈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钻石的合成历史及研究现状 |
1.2.1 高温高压法(HPHT)合成钻石历史及研究现状 |
1.2.2 化学气相沉淀法(CVD)合成钻石历史及研究现状 |
1.3 钻石改色技术研究现状 |
1.3.1 钻石HPHT处理研究现状 |
1.3.2 钻石辐照处理研究现状 |
1.3.3 钻石LPHT处理研究现状 |
1.3.4 钻石复合工序处理研究现状 |
1.3.5 粉-红色钻石的成因分类 |
1.4 粉-红色钻石呈色机理研究现状 |
1.4.1 天然粉-红色钻石呈色机理研究现状 |
1.4.2 合成及处理粉-红色钻石呈色机理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样品特征及基础宝石学测试 |
2.1 样品特征描述 |
2.2 显微镜下观察 |
2.2.1 内含物特征 |
2.2.2 消光性 |
2.3 发光性 |
2.4 发光分区现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谱学特征测试结果 |
3.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测试 |
3.1.1 测试仪器及条件 |
3.1.2 紫外-可见光测试结果 |
3.2 显微红外光谱测试 |
3.2.1 测试仪器及条件 |
3.2.2 显微红外光谱测试结果 |
3.3 光致发光光谱测试 |
3.3.1 测试仪器及条件 |
3.3.2 光致发光光谱测试结果 |
3.4 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试 |
3.4.1 测试仪器及条件 |
3.4.2 X射线荧光光谱测试结果 |
第四章 实验样品的分类与归属 |
4.1 钻石分类与实验样品的分类 |
4.2 实验样品的谱学特征归属 |
4.2.1 紫外-可见光光谱特征归属 |
4.2.2 红外光谱特征归属 |
4.2.3 光致发光光谱特征归属 |
4.2.4 X射线荧光光谱特征归属 |
4.2.5 光谱特征归属汇总 |
4.3 实验样品的宝石学鉴定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样品与天然及CVD合成粉-红色钻石对比分析 |
5.1 基础宝石学测试对比分析 |
5.1.1 不同成因钻石类型比较 |
5.1.2 显微特征 |
5.1.3 发光分区现象与发光性 |
5.2 谱学测试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样品的呈色机理探讨 |
6.1 实验样品的晶格缺陷探讨 |
6.2 实验样品的反应机制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国产无色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合成钻石及再生钻石的宝石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合成钻石的历史与背景 |
1.3 CVD合成钻石的发展及现状 |
1.3.1 CVD合成钻石的发展历程 |
1.3.2 合成钻石的国内外企业 |
1.3.3 CVD合成钻石的生产技术与工艺条件 |
1.3.4 CVD合成钻石宝石矿物学性质 |
1.3.5 存在的问题 |
1.4 钻石的类型和分子结构 |
1.5 工作量统计 |
2 宁波晶钻CVD合成钻石的宝石矿物学性质 |
2.1 实验样品及外观特征 |
2.2 样品的基本性质 |
2.3 显微观察 |
2.3.1 CVD合成钻石表面结构特征 |
2.3.2 CVD合成钻石的包裹体及内部特征 |
2.3.3 CVD合成钻石中的碳结构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特征 |
2.4 谱学特征 |
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特征 |
2.4.2 光致发光光谱特征 |
2.4.3 拉曼光谱特征 |
2.4.4 紫外-可见光光谱特征 |
2.4.5 国内外CVD合成钻石谱学特征对比分析 |
2.5 CVD合成钻石的荧光寿命衰减曲线 |
2.6 CVD合成钻石改色特征 |
2.6.1 样品外观及基本特性 |
2.6.2 外观特征与显微镜观察 |
2.6.3 紫外荧光特征 |
2.6.4 光致发光光谱特征 |
2.6.5 CVD合成钻石改色处理分析 |
2.7 小结 |
3 上海征世无色CVD合成钻石宝石学性质 |
3.1 样品基本信息 |
3.2 DiamondViewTM下的荧光特征 |
3.3 谱学特征 |
3.3.1 光致发光光谱特征 |
3.3.2 紫外-可见光光谱特征 |
3.4 与新加坡Ⅱa公司的CVD合成钻石对比 |
3.5 小结 |
4 国产再生钻石的实验与分析 |
4.1 再生钻石的背景 |
4.2 再生钻石实验条件及方法 |
4.3 再生钻石的外观及基本性质 |
4.4 外观特征与显微镜观察 |
4.5 紫外荧光特征 |
4.6 再生钻石的谱学鉴定特征 |
4.6.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特征 |
4.6.2 光致发光光谱特征 |
4.7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珠宝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1 珠宝产业研究现状 |
1.2.2 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工作量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珠宝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
2.1.1 产业及珠宝产业概念 |
2.1.2 竞争力及产业竞争力 |
2.1.3 珠宝产业竞争力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3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珠宝玉石资源及产业发展状况 |
3.1 国内外珠宝玉石资源概况 |
3.1.1 国外珠宝玉石资源 |
3.1.2 国内珠宝玉石资源 |
3.2 我国珠宝玉石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情况 |
3.3 我国珠宝产业发展状况 |
3.3.1 我国珠宝产业发展政策及环境 |
3.3.2 我国珠宝产业规模分析 |
3.3.3 我国珠宝进出口贸易分析 |
3.3.4 我国珠宝产业发展模式和趋势 |
3.3.5 我国珠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小结 |
第四章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
4.1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 |
4.1.1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4.1.2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的目的 |
4.1.3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4.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4.3 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
4.4 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4.5 小结 |
第五章 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
5.1 珠宝产业竞争力的层次分析 |
5.2 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竞争力评价对比研究 |
5.2.1 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背景介绍 |
5.2.2 我国三大珠宝产业集聚区的模糊综合评价 |
5.3 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对比研究 |
5.3.1 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指标要素分析 |
5.3.2 中印珠宝产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
5.4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
6.1 从资源方面来看,要重视珠宝玉石的储备和勘查 |
6.2 从产业角度来看,更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三方携手 |
6.2.1 强化政策制度规范与扶持 |
6.2.2 加强行业创新能力 |
6.2.3 提升企业竞争力是根本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表 |
(9)合成钻石的现状及鉴定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合成钻石的现状 |
2 合成钻石的方法与鉴定特征 |
2.1 高温高压法合成钻石 |
2.1.1 高温高压法合成钻石原理 |
2.1.2 高温高压法合成钻石的鉴定特征 |
2.2 CVD合成钻石 |
2.2.1 CVD合成钻石原理 |
2.2.2 CVD合成钻石的鉴定特征 |
3 优化处理合成钻石 |
4 结论 |
四、金刚石的宝石学特征及改色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宝石学研究十年新进展[J]. 申柯娅,王昶. 矿物学报, 2000(04)
- [2]金刚石的宝石学特征及改色研究[J]. 何雪梅,吴国忠,余晓艳. 矿床地质, 1996(S1)
- [3]HPHT合成黄色钻石改色实验及特征对比[D]. 单祥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金刚石的宝石学特征及改色研究[J]. 何雪梅,吴国忠,余晓艳. 矿床地质, 1996(S2)
- [5]经改色粉—红色高温高压合成钻石谱学特征及呈色机理研究[D]. 张传政.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6]国产无色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合成钻石及再生钻石的宝石学性质研究[D]. 吴旭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7]高温高压合成黄色钻石颜色成因及改色机理探讨[J]. 薛源,何雪梅,谢天琪.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4(S1)
- [8]我国珠宝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D]. 谢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9]合成钻石的现状及鉴定特征[J]. 刘冬蕊. 中国宝玉石, 2020(02)
- [10]中国宝石和宝石学研究现状与进展[J]. 亓利剑,裴景成.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