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校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厂校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一、厂校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20)在《高职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研究 ——以Z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将实践教学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过程相结合,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毕业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岗位的适应时间会明显缩短。Z学校居于眼镜产业集聚地,眼视光技术专业在该区域具有良好的产业环境,推进产教融合是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眼视光技术专业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从仅仅安排实习和就业的浅层次校企合作到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的全方位深入合作,从低效率的实训室模拟实训教学到高效率的真实生产线上的产教融合。为了了解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眼视光技术专业进行“校中厂”的人才培养的改革,为了解“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有哪些优势和问题,本研究以Z学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为例,采用文献检索、问卷和访谈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展开探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眼视光技术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存在错位、理论教学与实践需要不协调、专业技能与临床思维训练失衡、师资队伍与师资质量较薄弱。根据这些问题和不足,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中厂”,构建“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突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助推专业办学的降费增效,促进专业教师队伍的成长,优化校企双方的供需关系。在“校中厂”人才培训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不到位,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校企的供需关系不匹配,校企互惠互利的机制不完善,教学与生产经营结合不紧密,兼职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良性发展,提高“校中厂”人才培养的效率,通过修订完善规章制度来确保“校中厂”的有效开展,对供给侧进行协调促进校企关系的融合,调整教学的空间与时间来衔接生产经营增加教学效果,开展“双导师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多样式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林慧英[2](2013)在《“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华忆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加强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实训水平,是职业院校育人的重要方式。近几年来兴起了一种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新型合作模式——前校后厂(店)。这种模式是将企业生产线搬进校园,在校园中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实现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生产合格产品归企业所有,学生毕业后定向到企业实习就业,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但目前关于“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论研究少之又少,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实践中部分学校还是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合作的的深度与广度有限。本研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理论结合实际,对“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旨在丰富“前校后厂”理论建设,同时为中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提供经验总结、理论升华的典型案例。研究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对校企合作“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概念进行界定,介绍本研究中涉及的“资源依赖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校企合作理论。第三部分是国内外校企合作典型模式分析,首先分析美国“社区学院”、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学院、日本“官产学”模式的运行方式、特点、成功经验;其次分析国内校企合作“2+1”模式、“工学结合”模式、“订单式”模式、“双定生”模式的特点、优点、不足。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以实证研究为主,对江西省华忆学校“前校后厂”校企合作的形成过程、“六个对接”具体做法、特点、保障机制、取得的成绩、不足进行系统分析。第五部分针对华忆学校“前校后厂”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兰小云[3](2013)在《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我国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为研究对象。首先借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赫维茨提出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确定校企合作机制研究思路为:确定校企合作影响因素;分析因素的影响作用及相互关系;决定校企合作资源配置方式,即机制构建。然后通过历史分析、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国内外文献分析,确定校企合作影响因素。最后运用系统论、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等理论,对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理性分析和构建。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缘起、意义、方法、技术路线、框架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而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和思路。第二章:行业高职院校类型分析。研究了我国行业高职院校的整体情况,包括类型、特点和优势等。根据主管部门的性质不同,将其分为三类:政府行业部门所属高职院校、大型企业集团所属高职院校、共建型行业高职院校(即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并与行业部门共建的高职院校)。三类院校都具有与行业长期的共生共存历史,具有非常鲜明的行业优势。最突出地表现在:可以借助主管部门的计划调控甚或是行政手段来开展校企合作。通过院校类型分析确定了其校企合作发展历史的研究起点。第三章: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分析。从历史维度,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基于计划机制的合作,具有很强的依附性、计划性和指令性等特征;第二个阶段为1986年至2002年,合作关系日益疏远,计划机制特征逐渐消失;第三个阶段为2002年至今,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范围由系统内拓展至系统外,合作机制逐渐市场化。历史经验表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式、赋予企业的社会职能、对企业的考核指标、高职教育办学的顶层设计都影响校企合作。第四章: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调查与分析。调查显示:我国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正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合作形式仍集中在订单培养、企业顶岗实习、员工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上。信息沟通不够是校企双方共同认为的首要制约因素。第五章: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证研究。选取了五种比较具有行业特色的校企合作典型模式及案例进行了机制分析。主要有:基于产业园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技术研究中心模式、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集团公司主导下的双师团队共建模式、校企共建学生工作室模式等。总结出影响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因素主要有:院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和创新与决策能力;院校的执行力;院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经营理念、对人才和技术发展需求:院校主管部门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等。根据实践经验,合作中院校主管部门可给予短暂的计划调控甚或是行政手段支持,但长久的合作仍需院校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强练内功,提供优质服务,以赢取优质合作。第六章: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运用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经前期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五种合作模式及其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影响因素。综合评判结果为:影响因素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行业高职院校、企业、中央政府、院校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根据系统论观点,论文认为校企合作是各因素交叉耦合形成的矛盾统一体。其中,校企之间的供求关系是核心与基础,而行业高职院校又是这一矛盾体的主要矛盾方,是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关键。第七章: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理性分析与构建。首先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应“以市场机制为本、以计划调控为辅”。这是由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经营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行业高职院校的办学特征所决定。其次,根据系统的时变特征,论文构建了由“初级阶段‘院校主体,政府主导’、中级阶段‘双方主体,利益主导’、高级阶段‘融为一体,价值观主导”构成的校企合作机制变化模型;指出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对合作育人的认识趋同,校企双方将融为一体,形成由价值观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这将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境界。依据校企合作机制变化模型,分析指出我国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正处于由初级向中级发展的阶段,机制构建既要考虑以利益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又要考虑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和院校主管部门计划调控机制。第八章: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若干问题研究。在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借鉴历史经验、现实经验和国际经验,提出了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中几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方略:(1)院校自身能力建设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推动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根源。包括:院校领导市场经济意识、决策与创新能力建设;信息收集与沟通机制建设;校企合作决策机制建设;校企合作执行机制建设等。(2)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是规范和推动校企合作的关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顶层设计。(3)院校主管部门的计划调控手段可暂时性地促成校企合作,但不能取代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市场机制。第九章:研究结论和展望。对论文写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从校企合作的本质——育人出发,从全社会的角度,构建一个由价值观主导的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李金龙[4](2015)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计划”不仅是一项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科教工程,更是一种以“协同创新理念”为行动指引的国家战略。它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作为核心任务,旨在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结合,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也在人才培养上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空间、氛围与环境。因此,“2011计划”的实施必将对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培养机制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具有共同的使命与诉求:以“培养高端人才”为共同使命,在协同创新空间中实现联合培养基本目标;以“培养模式创新”为共同路径,在协同创新氛围内实现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共同诉求,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实现联合培养内源发展。其中,“机制改革”将成为协同创新环境下联合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机制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政产学研等主体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积极性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结论如下:(1)系统梳理了我国研究联合培养事业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认为我国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事业共经历“初创、探索、扩展和深化”等四个阶段,在合作理念、合作动力、合作形态和培养定位等方面总体呈现四种发展趋势。(2)基于“2011计划”的基本理念和协同创新战略的时代要求,探索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事业在“科学前沿领军型人才培养、行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相应的四种模式。(3)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研访谈法深入系统剖析了目前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宏观调控机制、沟通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价机制等四大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系列问题。(4)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系统耦合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整体运作模型、政府调控机制模型、沟通协调机制模型、资源共享机制模型和科学评价机制模型,并依据各机制模型分别提出了全面的、系统的、立体化的、有针对性的联合培养机制改革设想。由协同创新理念引导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更加注重高端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性、培养过程的非线性和培养资源的整合性;更加注重打通多主体间的体制机制桎梏,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以深彻的体制改革和科学的机制设计大力整合政产学研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注重化解横亘于多元组织间的利益分配、评价标准、共享交流等诸多矛盾,广泛促进各主体自愿、主动、长效联动,在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高度协同发展情境下提升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与创新素养。因此,注重机制设计与机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并深入、系统地对之研究,才能为协同创新环境下联合培养事业的内源性发展提供动力与保障,使其真正实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刘金悦[5](2014)在《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辽宁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职业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支撑,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倡导的集约共建、资源共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实训基地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着眼于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对辽宁省内五家装备制造类实训基地办学成果显着的高职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收集了辽宁省高职教育装备制造类专业实训基地的相关数据。并对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辽宁手表有限公司进行了走访,了解企业方面对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看法和做法。本文结构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产生的背景、国内研究现状以及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第二部分对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内涵、定位、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进行分析研究;第三部分对我国国内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取得的成就以及遇到的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剖析;文章第四部分是对国外经验的学习,分别从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研究,期望从国外各项模式中找到适合我国共享型实训基地发展的道路;文章第五部分是对辽宁省内实训基地建设现状的剖析,根据与学校系主任、企业负责人的谈话摸清辽宁实训基地发展的真实情况;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针对第五部分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解决方法,希望对我省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出微薄力量。

梁海岫[6](2009)在《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建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大学校园并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中针对占据50%高等教育容量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的较少,高职院规划设计基本套用本科研究型大学的设计模式,不完全符合高职院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空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深入研究高职院这一细分的大学类型是我国大学规划研究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广东高职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江浙高职院作为参考对比,用案例分析、理论推演、访谈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是结合职业教育学回顾了当前高职教途径总结高职院不同的发展特点,引入协同发展观念探寻高职院协同发展理论框架,分析了高职院功能经济、校园形态、人文地域三个层面的协同内容,论述了高职院在规划设计、单体设计与建设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设计与管理方面的策略: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教不同,前者是培养高技能操作性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后者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发展趋势是学校与企业、社区的一体化。校园规划建设应围绕实训进行。高职院校园应拓展到外置实训基地、社区培训中心。规划设计应重视高职教育的内涵实质,符合高职院协同发展要求。职教园区应以共享实训为中心,以产业链中端的制造生产为依托,教育与产业并行,不能简单套用研发型高科技产业园区模式或者快速发展的大学城模式来建设职教园区,否则无法形成相互依托聚集发展的优势。高职院单体建设应以实训中心为重点。应根据高职教学特点、学生特点、产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单体建筑设计。本文研究了高职院发展中出现的新类型校舍。提出高职院的部分指标和评估依据应根据各地的特点加以修正,不应一刀切。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实质、区域产业经济特点和地域文化特点,吸收合理的规划建设模式,建设协同发展和兼收并蓄的校园。

陈星如[7](2019)在《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兵团经济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培养有素质、懂技术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推动兵团经济发展成为兵团职业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企业技能人才缺失与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难题。虽然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在面对本科向应用性技术大学转型的巨大压力下,石职院应该如何利用自身具备的职业技能培养优势,更好的开展校企双赢合作,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国外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其成功原因及对比不同模式的优势,总结国外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对国内优秀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案例分析,找出合作成功的突出优势。将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国内外成功经验进行结合,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面探索符合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道路。政府需要强化政策导向,出台地方政策,构建合作平台,加强监督考核。行业通过行业标准的制定、合作信息共享和监督评价规范校企合作。企业提升培养人才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参与度。学校则需要明确校企合作发展战略,完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及制度保障,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挖掘学校资源提升合作驱动力,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促使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从初级探索向深度合作发展。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道路。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不仅能为兵团人才市场输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也能提升自身竞争力得到长远发展。

孙诚,姜泽许[8](2015)在《我国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政策:演进过程与创新思路》文中认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政策会指导人们的实践,因此需要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政策进行整理,以挖掘相关政策的演进过程。本研究将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政策划分为五个阶段。在对每个阶段政策要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政策的不足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向春霞[9](2019)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基于2016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以及创业热潮的风起云涌,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各国纷纷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重地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因此,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一些高校的模式、经验和问题,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显得颇为必要。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6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文本为基础,基于三螺旋理论探索性地研究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的现状,总结出对我国高校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对4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政府引领、高校实施、企业协作下而形成的“三位一体”协同模式。其中,作为实施者的高校:出台相关政策激励、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类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和学生实训能力提升;作为协作者的企业: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师资支持、课程与教材建设、资金支持等方式来协同育人;作为引领者的政府: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实训平台建设方式来协同育人。结合本研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现状,研究又分别从高校、企业、政府及其他四个层面分析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并通过对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现状进行案例分析,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并结合我国高校的问题和国外高校案例的经验,本研究对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现状进行了一定优化:由主要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政府引领、高校实施、企业协作下而形成的“三位一体”协同模式优化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政府引领、高校实施、企业协作、社会各方协助下而形成的“四位一体”协同模式。

吴海东,郝超,周同根[10](2014)在《“厂中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指出校企合作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文章对"厂中校"校企合作办学的背景分析,提出了当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为例,介绍了构建"厂中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策略。

二、厂校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厂校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研究 ——以Z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校中厂
        1.4.2 产教融合
        1.4.3 人才培养模式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1 我国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
        2.1.1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2.1.2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2.2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2.2.1 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匹配错位
        2.2.2 理论教学与实践需要缺乏协调
        2.2.3 专业技能与临床思维训练失衡
        2.2.4 师资数量与师资质量无法弥合
    2.3 “校中厂”人才培养改革的提出
        2.3.1 突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3.2 助推专业办学降费增效
        2.3.3 促进专业教师队伍成长
        2.3.4 优化校企双方供需关系
第三章 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3.1 基本合作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3.2 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案例分析
        3.2.1 《验光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3.2.2 《角膜接触镜验配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3.2.3 《眼镜定配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3.3 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4 “校中厂”模式下实习实训的改革
第四章 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观测
    4.1 调查设计与实施
        4.1.1 问卷的基本信息
        4.1.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4.1.3 访谈的基本信息
    4.2 调查结果及分析
        4.2.1 学生对校企合作认可度高
        4.2.2 “校中厂”实践教学效果好
        4.2.3 企业教师参与授课开阔学生视野
        4.2.4 企业教师稳定性影响教学秩序
        4.2.5 企业生产与教学存在矛盾
    4.3 “校中厂”模式存在的问题
        4.3.1 政策支持不到位
        4.3.2 规章制度不健全
        4.3.3 供需关系不匹配
        4.3.4 经营教学不挂钩
        4.3.5 激励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改革的优化策略
    5.1 修订完善制度保实施
    5.2 协调供给需求促融合
    5.3 机制互惠互利求长效
    5.4 调整时间空间增效果
    5.5 双导师制队伍提质量
    5.6 评价多元多样促全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华忆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1.3.2 国内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校企合作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中等职业学校
        2.1.2 校企合作模式
        2.1.3 “前校后厂”
    2.2 校企合作理论基础
        2.2.1 资源依赖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3 国内外校企合作典型模式分析
    3.1 国外校企合作典型模式分析
        3.1.1 美国“社区学院”
        3.1.2 德国“双元制”
        3.1.3 澳大利亚“TAFE”学院
        3.1.4 日本“官产学”
        3.1.5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典型模式成功经验
    3.2 国内校企合作典型模式分析
        3.2.1 国内校企合作典型模式
        3.2.2 国内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
        3.2.3 国内校企合作模式不足
4 江西省华忆学校“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
    4.1 学校基本情况
    4.2 学校“前校后厂、六个对接”校企合作格局形成
        4.2.1 学校“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格局的形成
        4.2.2 学校“六个对接”形成过程
    4.3 校企合作“六个对接”的具体做法
        4.3.1 校长对接厂长
        4.3.2 专业对接产业
        4.3.3 教师对接师傅
        4.3.4 课堂对接车间
        4.3.5 实训基地对接研发室
        4.3.6 企业文化对接校园文化
    4.4 华忆学校“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特点
        4.4.1 企业参与学校育人全过程
        4.4.2 学生双重学籍管理
        4.4.3 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
        4.4.4 一校多企的合作形式
        4.4.5 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4.5 华忆学校“前校后厂”模式的保障机制
        4.5.1 成立组织机构,以章程形式保证“六对接”有效运行
        4.5.2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4.5.3 建立严格的监控、考核体系
        4.5.4 建立国家级的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
        4.5.5 组建吉安市电子行业职业教育集团
        4.5.6 成立校企联盟会,搭建“六对接”平台
    4.6 华忆学校“前校后厂”模式取得的成绩
        4.6.1 集团化办学,办学规模显着扩大
        4.6.2 办学条件、实训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4.6.3 建立与企业长期合作关系
        4.6.4 学生实现全员顶岗实习,实训水平高
        4.6.5 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就业、专业对口率高
        4.6.6 学生自筹学费,减轻学生家庭负担
        4.6.7 毕业学生成为行业精英,实现人生价值
    4.7 华忆学校“前校后厂”模式的不足
        4.7.1 政府与行业的支持和监督不够
        4.7.2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4.7.3 学生进入企业实训效果难以保证
        4.7.4 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缺乏系统性
5 对策建议
    5.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5.2 深化“前校后厂”理论建设并加以推广
    5.3 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
    5.4 加强对学生实训期间的管理
    5.5 提高学校对学生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5.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致谢

(3)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案
第二章 行业高职院校类型分析
    第一节 政府行业部门所属高职院校
    第二节 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所属高职院校
    第三节 共建型行业高职院校
    第四节 行业高职院校的共性与优势
    第五节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分析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企、校“相生相随”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的关系演变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的合作探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校企合作现状的了解层面调查
    第二节 企业合作意愿与合作意向调查
    第三节 校企合作影响因素与合作模式调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式一——基于产业园的校企合作模式
    第二节 模式二——校企共建技术研究中心模式
    第三节 模式三——集团公司主导下的双师团队共建模式
    第四节 模式四——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
    第五节 模式五——校企共建学生工作室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
    第一节 影响因素评价与模型构建
    第二节 行业高职院校因素分析
    第三节 企业因素分析
    第四节 中央政府因素分析
    第五节 地方政府因素分析
    第六节 院校主管部门因素分析
    第七节 影响因素之耦合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理性分析与构建
    第一节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应然分析
    第二节 “以市场机制为本、以计划调控为辅”校企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第三节 “以市场机制为本、以计划调控为辅”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分析
    第四节 时变系统下的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变化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若干问题研究
    第一节 行业高职院校能力建设
    第二节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设
    第三节 院校主管部门计划调控机制建设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附录一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影响因素评价
附录三 校企合作影响因素专家评价结果整理
附录四 校企合作现状与影响因素访谈记录(摘录)
附录五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说明
后记

(4)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协同创新
        1.3.2 联合培养
        1.3.3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
        1.3.4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综述
    2.2 国内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综述
    2.3 简要评析
第三章 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理论基础、适用分析及模型构建
    3.1 协同创新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机制构建中的适用性分析
        3.1.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及内涵解析
        3.1.2 协同创新理论在联合培养中的适用性分析
        3.1.3 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模型的构建
    3.2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3.3 系统耦合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3.4 资源依赖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3.5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科学评价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演进历程及其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基本模式
    4.1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演进历程与发展曲线
        4.1.1 初创阶段(1951—1977年):学研配合培养与“集体”培养
        4.1.2 探索阶段(1978—1992年):委托培养与产学研联合培养
        4.1.3 扩展阶段(1993—2006年):政产学研联合培养与国(境)内外联合培养
        4.1.4 深化阶段(2007年至今):联合培养体系构建与协同创新
    4.2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嬗变特征
    4.3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基本模式
        4.3.1 以“校际联合、校所联合”为主的科学前沿领军型人才培养模式
        4.3.2 以“校企联合、校所联合”为主的行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4.3.3 以“校地联合、校企联合”为主的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3.4 以“多元组织联合”为主的文化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建设现状及问题
    5.1 研究生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现状与问题
        5.1.1 国外政府在联合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
        5.1.2 我国政府在联合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
        5.1.3 联合培养工作政府调控机制的问题分析
    5.2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与问题
        5.2.1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
        5.2.2 联合培养工作沟通协调机制的问题分析
    5.3 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现状与问题
        5.3.1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
        5.3.2 联合培养工作资源共享机制的问题分析
    5.4 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现状与问题
        5.4.1 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现状
        5.4.2 联合培养工作评价机制的问题分析
第六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改革
    6.1 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机制
    6.2 实施高端人才联合培养专项工程
    6.3 完善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6.3.1 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层级
        6.3.2 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内容
    6.4 成立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专门机构
第七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改革
    7.1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物理系统耦合
        7.1.1 协调组织机构耦合
        7.1.2 沟通规则程序耦合
    7.2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知识基础耦合
        7.2.1 研发知识耦合
        7.2.2 培养方案耦合
        7.2.3 课程设置耦合
    7.3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管理系统耦合
        7.3.1 双导师制耦合
        7.3.2 奖助制度耦合
        7.3.3 管理内容耦合
        7.3.4 质量控制耦合
        7.3.5 中介服务耦合
    7.4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文化价值耦合
第八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1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改革
        8.1.1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依赖原理
        8.1.2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2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改革
        8.2.1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依赖原理
        8.2.2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3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
        8.3.1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依赖原理
        8.3.2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8.4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
        8.4.1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依赖原理
        8.4.2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第九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改革
    9.1 联合培养工作绩效评价和成果归属评价机制改革
        9.1.1 联合培养多元组织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改革
        9.1.2 联合培养成果归属及知识产权评价机制改革
    9.2 构建联合培养资金资源共享效益评价体系
    9.3 构建基于“毕业生群体”视角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模式
        9.3.1 核心概念
        9.3.2 模式构建
        9.3.3 模式评价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总结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5)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辽宁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一) 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及功能
        (二) 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
        (三) 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
        (四) 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概述
    一、 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内涵
        (一) 概念
        (二) 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基本特征分析
    二、 建设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意义
        (一) 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二) 建设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三、 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与任务
        (一) 定位
        (二) 主要任务
        (三) 原则
第三章 国内先进案例研究
    一、 国内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一) 政策研究
        (二) 投入研究
        (三) 发展模式研究
        (四) 管理研究
    二、 国内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第四章 国外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研究
    一、 资金投入情况
    二、 管理方式
    三、 运行机制
    四、 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实训基地发展的启示
        (一) 合理定位
        (二) 资金投入
        (三) 管理模式
        (四) 运行机制
第五章 辽宁省装备制造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 装备制造业
        (一) 装备制造业内涵
        (二) 辽宁装备制造业情况
    二、 辽宁省装备制造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一) 建设理念
        (二) 资金来源
        (三) 体系构建
        (四) 运行机制
        (五) 共享程度
    三、 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实训基地的功能作用有待提高
        (二) 政策和制度不健全
        (三) 实训基地体制建设不完善
        (四) 缺乏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五) 缺乏一支有丰富经验且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实训师资队伍
第六章 对辽宁省装备制造类专业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 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二、 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
    三、 以企业管理制度为模型,采用股份制管理
    四、 以“双师”素质为目标,加强师资管理
    五、 以生产代消耗,减少投资压力
    六、 完善企业参与机制,加强依托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致谢
个人简历

(6)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背景
        1.1.2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
        1.1.3 高职院校园建设新动向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制度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1.3.1 与普通大学的共性与个性差异
        1.3.2 高职院之间的共性与多样性、差异性的问题
        1.3.3 功能经济、校园形态、人文地域的问题
    1.4 文献综述
        1.4.1 对高校规划与设计的研究
        1.4.2 对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
        1.4.3 对文献综述分析
    1.5 本研究创新之处
        1.5.1 对细分的大学类型的研究
        1.5.2 结合教育学研究大学校园建设发展与规划设计
        1.5.3 引入协同发展的观点研究高校发展与规划设计
        1.5.4 实地调研与理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1.6 研究的范围
        1.6.1 高职教育的相关概念
        1.6.2 研究的范围
    1.7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7.1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1.7.2 比较分析归纳
        1.7.3 实地调研
        1.7.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2.1 世界范围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简述
        2.1.1 古代萌芽时期
        2.1.2 近代发端期
        2.1.3 现代发展期
        2.1.4 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多样化
    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的发展
        2.2.1 匠人、实业到职业的发展路线
        2.2.2 90 年代至今广东高职教育发展历程
        2.2.3 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发展简述
    2.3 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现状
        2.3.1 广东高等教育的层次与产业结构
        2.3.2 高职院校发展类型溯源
        2.3.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及转变
    2.4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动力
        2.4.1 大众化教育
        2.4.2 政府
        2.4.3 企业
        2.4.4 学校
        2.4.5 其他
    2.5 当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问题分析
        2.5.1 功能经济问题
        2.5.2 校园形态问题
        2.5.3 人文及地域方面的问题
    2.6 政府相关文件梳理及调研数据整理
        2.6.1 政府文件及评估指标梳理
        2.6.2 调研数据的整理与使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协同发展观的建立
    3.1 协同发展视角的引入
        3.1.1 协同的内涵与作用
        3.1.2 协同发展的分析
    3.2 协同发展观的原则与方法
        3.2.1 原则、目标与方法
        3.2.2 协同发展观念的含义
        3.2.3 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建筑设计观
    3.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协同发展观的构成
        3.3.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发展的内容
        3.3.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发展的子层次构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
    4.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总体规划理论研究
        4.1.1 城市空间形成的两种方式
        4.1.2 现代建筑思潮与大学校园规划
        4.1.3 校园空间协同发展与建序过程
        4.1.4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内涵
        4.1.5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特点
    4.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子系统的规划研究
        4.2.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功能系统
        4.2.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交通系统
        4.2.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景观环境系统
    4.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模、选址
        4.3.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模研究
        4.3.2 校园发展决策与选址
    4.4 改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建设研究
        4.4.1 SWOT 分析法的引入
        4.4.2 改建更新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分析
        4.4.3 改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协同发展策略
    4.5 扩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建设研究
        4.5.1 扩建的机遇
        4.5.2 扩建中的问题
        4.5.3 扩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协同发展策略
    4.6 新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建设研究
        4.6.1 新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分析
        4.6.2 新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发展策略
    4.7 职业教育园区规划建设研究
        4.7.1 职教园区的功能组成
        4.7.2 职教园区的发展模式
        4.7.3 职教园区的形态模式
        4.7.4 职教园区协同发展策略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与建设研究
    5.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与管理
        5.1.1 举办的途径
        5.1.2 单体分期建设时序
        5.1.3 校企合作模式
    5.2 单体建设趋势
        5.2.1 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
        5.2.2 更弹性的单体建设
        5.2.3 “亦厂亦校”的趋势
    5.3 实训中心
        5.3.1 实训中心的形式
        5.3.2 实训中心的功能要求
        5.3.3 实训中心的设计分类
        5.3.4 实训中心的设计
        5.3.5 实训中心的地域与人文特点
    5.4 图书馆
        5.4.1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5.4.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功能定位
        5.4.3 图书馆评估体系与建设现状
        5.4.4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设计与建设协同策略
    5.5 教学楼
        5.5.1 公共教学楼
        5.5.2 阶梯课室
        5.5.3 教学工厂概念下的一体化教学楼
        5.5.4 教学楼的改造
    5.6 学生宿舍
        5.6.1 宿舍建设现状
        5.6.2 在校生、居住人员的结构
        5.6.3 学生宿舍作为实训场地
        5.6.4 宿舍发展趋势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回顾与反思
        6.1.1 建设回顾
        6.1.2 对政府行为的反思
        6.1.3 对学校行为的反思
        6.1.4 对企业行为的反思
        6.1.5 对规划设计的反思
    6.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规划建设发展趋势
        6.2.1 适应功能需求、高效利用资源
        6.2.2 建立多元化、开放性的校园形态
        6.2.3 建设人文与地域性兼顾的环境
        6.2.4 建设兼收并蓄的南粤高职院校园新风貌
    6.3 工作总结与研究成果
        6.3.1 工作总结
        6.3.2 研究成果
    6.4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项目实践
    附录二:广东高职院部分数据汇总
    附录三:广东省教育厅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访谈节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思路框架及创新之处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2.3 论文创新之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依据
        2.2.1 产学研合作理论
        2.2.2 协同创新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系统管理理论
第三章 石职院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石职院校企合作现状
        3.1.1 共同建立创新基地
        3.1.2 共建二级专业学院
        3.1.3 共建国家重点专业
        3.1.4 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培养
    3.2 石职院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及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相符
        3.2.2 合作目标及权责划分不明确
        3.2.3 校企合作规章制度不完善
        3.2.4 组织结构不完善
        3.2.5 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3.2.6 经费来源受限
第四章 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经验及对石职院的借鉴
    4.1 国外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经验
        4.1.1 德国双元制模式
        4.1.2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4.1.3 英国工学交替模式
        4.1.4 澳大利亚“TAFE”模式
    4.2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经验
        4.2.1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培养模式
        4.2.2 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工学交替模式
        4.2.3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2+1”培养模式
        4.2.4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实习基地模式
        4.2.5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
        4.2.6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建设模式
    4.3 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对石职院的借鉴
        4.3.1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
        4.3.2 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4.3.3 开发经费来源渠道
        4.3.4 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4.3.5 企业参与度较高
        4.3.6 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相吻合
第五章 石职院校企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5.1 从政府方面
        5.1.1 强化地方政府导向,出台地方政策
        5.1.2 构建合作平台,加强监督考核
    5.2 从行业方面
        5.2.1 制定行业标准,提升职业资格认证与评定能力
        5.2.2 促进信息共享,降低合作成本
        5.2.3 强化行业的监督评价功能
    5.3 从企业方面
        5.3.1 增强企业参与度
        5.3.2 加大企业投入
    5.4 从学校方面
        5.4.1 明确校企合作发展战略
        5.4.2 完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5.4.3 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保障
        5.4.4 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5.4.5 挖掘学校资源提升合作驱动力
        5.4.6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六章 研究结论、局限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8)我国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政策:演进过程与创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策文件梳理
    (一)政策文本的时间跨度
    (二)发文单位情况
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相关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以 “计划经济”为特征的政策
    (二)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初步推进“市场化”为特征的政策
    ( 三)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推进 “ 市场化”转型为特征的政策
    (四)21世纪初十年间 “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为特征的政策
    (五)第五阶段:2010年以来以 “市场化细分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政策
三、现有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与国家战略结合不紧密
    (二)劳动力价值未能在政策文件中得到体现
    (三)管办评分离未在政策中体现
    (四)治理方式和方法仍不完善
四、政策创新
    (一)以培养紧缺人才为导向,适应国家战略需求
    (二)建立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收入增长机制,增强激励作用
    (三)理顺办学主体关系,实现管办评分离
    (四)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管理制度

(9)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基于2016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概念界定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设计
2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2.1 文本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中高校角色:实施者
    2.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中企业角色:协作者
    2.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中政府角色:引领者
    2.5 本章小结
3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问题分析
    3.1 高校层面:实施效果欠佳
    3.2 企业层面:协同存在偏差
    3.3 政府层面:引领不到位
    3.4 其他层面:资源整合不全面
4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案例分析
    4.1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现状:磁石模式
    4.2 牛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现状:互动模式
    4.3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借鉴及启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3 研究反思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厂中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厂中校”合作办学的背景
    (一)适应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三)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要求
二、当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认识不足,制约了其健康发展
    (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模式在实际运行中缺乏互利机制
三、构建“厂中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策略
    (一)合作主体相融合,形成协同发展运行机制
        1.“四方”职责明确。
        2.“三层”运行有效。
    (二)教学与生产相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组织与管理相融合,保证“厂中校”运行成效
    (四)教育与服务相融合,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四、厂校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研究 ——以Z学校为例[D]. 张敏.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2]“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华忆学校为例[D]. 林慧英. 江西农业大学, 2013(01)
  • [3]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 兰小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2)
  • [4]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 李金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09)
  • [5]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辽宁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例[D]. 刘金悦. 沈阳师范大学, 2014(08)
  • [6]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 梁海岫. 华南理工大学, 2009(10)
  • [7]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星如.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我国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政策:演进过程与创新思路[J]. 孙诚,姜泽许. 职教论坛, 2015(28)
  • [9]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基于2016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D]. 向春霞.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厂中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吴海东,郝超,周同根. 职教论坛, 2014(17)

标签:;  ;  ;  ;  ;  

厂校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