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丁胜杰,郝征,赵舒武,王蕾,彭雁飞,郑纺,周建宇[1](202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和总结文献,探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方法:使用计算机搜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CC)、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文献,整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对于不同分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和中西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文献133篇,排除不合格文献97篇,最终纳入36篇。最终分别总结出中医辨证论治法、内治法、外治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4种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结论: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方面各有所长,缺点也相对明显。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特有的诊疗方法,针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优于单纯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但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学还不成熟,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中医和西医临床治疗方法的结合。
王子龙,玄绪军[2](2021)在《《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指南》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疾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由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规范化诊疗方案尚未达成一致,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男科分会于2020年制定《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该《指南》进行解读,并对最新的慢性前列腺炎诊疗方法进行阐述。
陈志威[3](2021)在《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占前列腺炎的90%,该病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病程长,严重影响身体及精神健康,给患者带来较重经济负担。根据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下尿路症状及盆腔疼痛,结合其肾虚为本,湿热瘀互结下焦的基本病机,以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临床疗效确切。因此,本研究选取滋肾通关方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滋肾通关方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探讨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并探索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减缓其向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转化进展的作用。方法: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对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和WanFang Data数据库建库之日至2020年10月1日关于滋肾通关法相关补肾活血利湿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其有效性。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滋肾通关法代表方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靶点,利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站等药物靶点数据库,筛选滋肾通关方有效成分,构建滋肾通关方成分—靶点网络,利用CTD、PharmGKB、GAD等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慢性前列腺炎疾病—靶点网络,应用String数据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该网络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对筛选出的核心靶点进行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得到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可能作用的信号通路。基于网络药理学揭示的滋肾通关方可能作用信号通路,开展滋肾通关方干预自身免疫性模型大鼠的基础实验研究,以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动物模型采用同时注射百白破疫苗和大鼠前列腺蛋白提纯液与弗氏完全佐剂混悬液,造模时间为4周。模型大鼠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滋肾通关方低、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滋肾通关方及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水溶液,持续给药35天。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 IL-1β、IL-6、IL-10、TNF-α 表达,前列腺组织 IL-1β、IL-6、IL-8、IL-10、TNF-α 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JAK2、p-JAK2、STAT3、p-STAT3 蛋白表达量,RT-PCR 法检测大鼠 IL6mRNA、JAK2mRNA、STAT3mRNA 表达。结果:1.对纳入25篇文献进行分析,补肾活血利湿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优于常规西药。对25篇文献中使用频次较高中药分析得知:滋补肾阴药多于温补肾阳药,体现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之意;利湿、清热、活血药并重,体现湿热瘀同治理念。2.滋肾通关方有168种成分,可作用于226个靶点基因,慢性前列腺炎共计26414个疾病靶点,其中109个靶点与滋肾通关方作用靶点重合。将药物和疾病的交互基因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分析,TOP5的作用蛋白分别是IL-6、EGFR、VEGFA、CCND1、AR,提示滋肾通关方有可能干预前列腺炎-癌病变。3.HE染色和Masson染色检测形态学,结果表明滋肾通关法指导下的滋肾通关方可能减轻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并减缓平滑肌和胶原纤维化过程。滋肾通关方各剂量组均可下调大鼠血清组织IL-1β、IL-6、IL-10、TNF-α的表达(P<0.01),均可下调前列腺组织中IL-1β、IL-6、IL-8、TNF-α的表达(P<0.01)。低剂量组滋肾通关方可下调前列腺组织中IL-10表达,中剂量组滋肾通关方调控前列腺组织中IL-10表达不显着(P>0.05),高剂量组滋肾通关方可上调IL-10表达(P<0.01)。滋肾通关方各剂量组均可下调前列腺组织p-JAK2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1),但调控JAK2、STAT3、p-STAT3表达未见显着差异(P>0.05),可下调 IL-6 mRNA、JAK2 mRNA、STAT3 mRNA 表达(P<0.01)。结论:滋肾通关方可下调大鼠体内IL-1β、IL-6、IL-8、TNF-α的表达,双向调节IL-10表达。滋肾通关方可能通过下调IL-6表达,从而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上JAK2 mRNA、STAT3 mRNA表达,以及p-JAK2表达来改善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减轻间质内炎细胞浸润,并减缓平滑肌和胶原纤维化过程,从而逆转慢性前列腺炎的进展过程。提示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表达及IL-6/JAK2/STAT3信号通路实现的。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同时,可能减缓其向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待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
张天宇[4](2021)在《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构靶”数据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精浊病用药规律,探索乌药-石菖蒲治疗精浊病多成分、多靶标、多途径的作用机制,预测其主治症候,构建网络药理作用体系,基于网络药理学从分子水平预测核心组方治疗精浊病多成分、多靶标、多通路的潜在可能作用机制,构建“方药构靶”作用体系。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曾师治疗湿热内蕴精浊病的有效方剂,应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将结果可视化,分析用药规律,总结用药经验。应用TCMSPV2.3筛选药对和核心组方有效化学成分及靶标,探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开展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理论角度预测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收集到有效处方193个,共240种中药,药频最高是茯苓,药物四气分布主要是温性,五味则以苦、甘、辛三味为主,归经主归肝、脾两经,乌药与石菖蒲组关联性最大,核心组方组成包括茯苓、乌药、石菖蒲、柴胡、丹参、陈皮、赤芍、牡丹皮、大枣、山药。发现乌药-石菖蒲药对共含有233个化学成分,筛选获得14个有效化学成分,对应101个靶标基因,PTGS2、PTGS1、ADRB2、RXRA等关键靶标14个,AKT1、TNF、JUN、RXRA、ESR1、RELA、MAPK14、AR、MAPK8 等治疗 CP核心靶标89个;富集通路最可能是癌症相关通路;对接结果验证两药对CP的干预作用;药对主治包括腹胀、疼痛等10个中医症候。核心组方10味中药共含有119个有效化学成分,对应 276 个靶标基因,STAT3、AKT1、TP53、MAPK1、JUN、TNF、MAPK14、RELA、IL6、MAPK8等为关键靶标。核心组方最可能作用于细胞膜发挥激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蛋白激酶结合等分子功能,完成对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对细胞死亡的调节、对细胞群体增殖的调控等生物学过程,通过PI3K-Akt、MAPK、P53等癌症相关通路干预疾病发生发展。结论曾师治疗湿热内蕴型精浊病主要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从肝脾切入苦温燥湿、健脾疏肝,清利与补益同施,融合行气活血、温阳化气,共奏利湿泄热、导浊通络之功。乌药-石菖蒲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CP作用,中医症候有腹胀疼痛或焦虑健忘等精神症状,适用于气机郁滞型精浊病,可能对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更有效。核心组方通过多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炎症反应、抗肿瘤、细胞代谢、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等作用,最终达到治疗CP作用。
张予东[5](2021)在《中药免疫调节剂联合清热利湿活血法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中药免疫调节剂联合清热利湿活血方与单用清热利湿活血方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CP)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湿热瘀阻证评分、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总分(NIH-CPSI)及三项因子评分、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EPS-SPL)情况、前列腺触诊压痛情况等指标变化,评价中药免疫调节剂联合清热利湿活血法与单用清热利湿活血法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为探索中药免疫调节剂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的病例为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的患者,符合ⅢB型CP诊断标准及中医湿热瘀阻证的诊断标准,通过纳排标准筛选,入组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给予口服中药免疫调节剂白芍总苷胶囊(TGP)和清热利湿活血方龙金通淋胶囊,对照组50例,仅予清热利湿活血方龙金通淋胶囊口服治疗,均治疗4周。对全部入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用药后第2周根据评分标准进行中医湿热瘀阻证评分、CPSI评分,并将治疗前后EPS-SPL计数情况、前列腺触诊压痛情况等临床数据,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脱落3例,试验组完成48例,对照组完成49例。2.两组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病程长短、既往CP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湿热瘀阻证评分、NIH-CPSI评分、前列腺触诊压痛、EPS-SPL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试验组有效率为89.5%,痊愈2例、显效14例、有效27例、无效5例;对照组有效率79.5%,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35例,无效10例,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有显着差异(P<0.01)。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CPSI评分和生活质量、疼痛不适、排尿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有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NIH-CPSI评分和生活质量、疼痛不适评分,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排尿症状评分下降,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显着差异(P<0.01)。7.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前列腺触诊压痛,较治疗前减轻,均有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减轻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两组患者EPS-SPL计数,较治疗前增多,均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免疫调节剂联合清热利湿活血法治疗ⅢB型CP,与单用清热利湿活血法比能提高临床疗效。2.中药免疫调节剂白芍总苷胶囊提高ⅢB型CP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改善疼痛症状相关。
马亮亮[6](2021)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在3个疗程后的治疗效果,研究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优势,充分利用中医药整体观、辩证观的诊疗思维的优势,为中医药内治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提供了一种新的临床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纳入2020年06月-2020年12月期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二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患者4 0例,年龄在18-50岁之间。利用随机数字法用Excel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使用热淋清颗粒进行治疗;治疗组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3周为一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中医证候评分,两组观察期间不适症状的患者人数。所有数据均采用SPA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综合整体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均能改善患者NIH-CPS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愈3例(15.00%),显效10例(50.00%),有效4例(20.00%),无效3例(15.00%),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治愈1例(5.00%),显效 4 例(20.00%),有效 10 例(50.00%),无效 5 例(25.00%),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进行两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其中尿后滴沥,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中医症状,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龙胆泻肝汤加减及热淋清颗粒均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前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后者明显,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2.龙胆泻肝汤加减和热淋清颗粒均对尿后滴沥、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等局部坠胀、疼痛、尿道灼热、尿道白浊、阴囊潮湿、小便短赤等中医症候有所改善,除尿后滴沥两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其它中医症状,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黄胜[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杨文涛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分析杨文涛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剂,整理、挖掘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和新方,为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用药参考。方法:1.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整理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病例,分析和总结导师杨文涛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2.将筛选出的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经导师杨文涛教授在门诊治疗过慢性列腺炎患者154例,完整有效处方268首。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系统(V3.0)软件临床信息采集系统中录入患者病历信息,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分析”功能,对处方中的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分类进行统计,并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法方法、k均值算法+模拟回归算法挖掘常用药物组合、配伍规律、潜在新方等,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1.纳入154例CP患者发病多以中青年为主,以湿热瘀滞证、湿热蕴结证多见。2.纳入的268首处方中共使用161味中药,四气以寒温平性药为主;五味甘苦辛味药为主;归经肝肾经脾经最多;治疗药物功效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为主。3.对161味中药进行频次统计,使用频次在40次以上且居前15位的中药分别是茯苓、萆薢、石菖蒲、黄芪、车前子、蒲公英、生地黄、马鞭草、薏苡仁、菟丝子、牡丹皮、桂枝、泽泻、甘草、续断。4.基于关联规则排在前5的组合分别是“泽泻->茯苓”“石菖蒲,车前子->茯苓”“萆薢,石菖蒲,车前子->茯苓”“萆薢,车前子->茯苓”“茯苓,石菖蒲,车前子->萆薢”。5.基于聚类分析时,挖掘出5个核心组方,分别是(1)萆薢、石菖蒲、茯苓、车前子、泽泻、菟丝子;(2)白芍、黄芪、甘草、桂枝、石菖蒲、牡蛎;(3)生地黄、牡丹皮、马鞭草、茯苓、薏苡仁、黄芪;(4)茯苓、桂枝、甘草、厚朴、续断、砂仁;(5)红花、夏枯草、路路通、牡丹皮、地龙、车前子。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数据挖掘导师杨文涛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得出了较全面科学的统计结果。数据挖掘结果展现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对推动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弥补总结导师临床用药经验缺乏临床数据支持的不足。
张增华[8](2021)在《加味萆菟汤治疗ⅢA型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加味萆菟汤治疗ⅢA型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分析其对患者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IL-8和TNF-α的影响,探讨加味萆菟汤治疗CP的可能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将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男性科门诊就诊的符合IIIA型前列腺炎(肾虚湿热型)的患者,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口服乳酸左氧氟沙星分散片及盐酸坦洛新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加味萆菟汤,两组均以28/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指数评分(NIH-CPSI)、中医证候评分、前列腺液常规的白细胞计数等级以及血清中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并评定疗效。数据均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前列腺液常规中白细胞计数等级人数与血清TNF-α,IL-8的水平和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本次临床研究,共计76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其中对照组完成者38人,治愈1人,显效15人,有效14人,无效8人,总有效率为78.94%;治疗组完成者38人,治愈5人,显效21人,有效8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为89.4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肾虚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NIH-CPSI、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1),且治疗组在改善NIHCPSI及中医证候评分中,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加味萆菟汤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等级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减少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方面对照组与治疗组效果相当。5.两组在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肾虚湿热证)中均能明显的降低患者的血清TNF-α与IL-8的水平,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且以上指标在治疗后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中药加味萆菟汤,有利于缓解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结论:1.中药加味萆菟汤能够明显降低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和前列腺症状指数。因此,中药加味萆菟汤能够较好地改善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传承与推广使用。2.中药加味萆菟汤能够降低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IL-8与TNF-α的水平。3.中药加味萆菟汤在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上,降低机体整体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黄益辉[9](2021)在《萆薢强精煎治疗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弱精子症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拟通过萆薢强精煎治疗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弱精子症患者的临床研究,观察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各项指标变化,初步探讨并阐释萆薢强精煎从脾肾两虚兼湿热瘀滞论治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弱精子症理论依据,为中医药运用于治疗男性不育症拓宽临床诊疗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从本院男科门诊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萆薢强精煎治疗;对照组35例,予左卡尼汀口服溶液联合前列平胶囊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记录治疗前后精液质量、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PSEP,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定疗效。结果:本次研究治疗组、对照组分别纳入35例患者,治疗组最后完成观察31例,对照组最后完成观察32例。(1)不育症疗效:两组患者精子总数、PR、PR+NP无统计学差异。(2)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临床疗效:通过NIH-CPSI症状评分判断患者,治疗组治愈4例,显效4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3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7.74%,经Ridit分析,P=0.027<0.05两组间疗效有统计学差异,认为治疗组疗效更佳。(3)中医证候评分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萆薢强精煎能提高患者精子活力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提高PR及降低NIH-CPSI总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经治疗患者PSEP得到下降,可以用于治疗合并CP的弱精子症。此外患者精子活力与临床症状相关,治疗后的PR增长程度与NIH-CPSI症状评分下降程度呈正相关。从“脾肾两虚兼湿热瘀毒”论治可在改善患者精子质量提高患者生育能力,同时可以减轻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的临床症,缓解不适,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李宇栋[10](2021)在《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及化痔栓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混合痔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肛肠疾病,占全部肛肠疾病的98%。肛管、直肠和前列腺在解剖位置、微循环、生理病理之间相互影响且有密切联系,在临床上许多混合痔患者合并有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尿道灼热、射精疼痛、下腹坠胀疼痛等慢性前列腺炎的表现,并且可能具有随着混合痔病程延长、病情加重,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也随之加重的趋势,同时,很多混合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调查目的:明确慢性前列腺炎在各期混合痔患者中的发病率,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与混合痔有无关联,分别探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混合痔患者中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规律,对混合痔和慢性前列腺炎的一些诱因进行研究,明确混合痔、慢性前列腺炎同患人群的焦虑、抑郁情况,最后明确混合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证型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为肛肠科、男科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以经过方法学专家论证的问卷形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医生需要填写5个客观问题,患者需要填写4部分问卷。结果:1217例混合痔患者中,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571例,整体患病率46.92%。(1)患者基本信息:根据年龄分布、户籍及医保情况、常住行政区划、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身高、体重及BMI、吸烟及饮酒情况、混合痔诱因、慢性前列腺炎危险因素、劳动或体育锻炼情况、对治疗混合痔是否有信心及焦虑抑郁评分相关情况进行是否患有前列腺炎的患者例数和比例的数据统计结果;(2)基于NIH-CPSI评分的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情况:根据1217例混合痔患者NIH-CPSI评分情况、混合痔分期的NIH-CPSI评分情况进行是否患有前列腺炎的患者例数和比例的数据统计结果;(3)根据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调查结果分别进行是否患有前列腺炎的患者例数和比例的数据统计结果;(4)医生填写部分的结果:根据北京市混合痔患者的症状分布、首次就诊的混合痔分期、前列腺质地、混合痔合并与不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中医证素分析、混合痔病程长短与慢性前列腺炎患病及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行分类数据统计的结果。结论:(1)混合痔和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户籍及医保因素、长期居住的北京行政区划、不同民族对混合痔患者的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没有影响。(2)离异人群比已婚人群和未婚人群更容易罹患慢性前列腺炎。混合痔患者学历越高,则慢性前列腺炎的患病率越高。公务员群体和商务人员更容易罹患慢性前列腺炎,而第三产业服务人员则更不容易罹患慢性前列腺炎。超重、吸烟、饮酒会导致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且烟龄越长或饮酒频率越高,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率则越高。混合痔最可能诱因的前四位分别是:便秘或排便时间长、久坐久立、喝水及吃蔬菜水果少、精神压力大及工作紧张;慢性前列腺炎危险因素前四位分别是:无节制性生活、频繁手淫、常穿紧身裤和长时间憋尿,焦虑的心理状态排在第五位。很少、从不劳动或体育锻炼是慢性前列腺炎的诱因,患者对治疗混合痔是否有信心,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患病没有影响,但对治疗混合痔有信心的患者其焦虑和抑郁的情况明显好于没有信心的患者。(3)即使在混合痔患者中慢性前列腺炎的患病率较高,但轻、中度患者占绝大多数,严重的患者并不多。随着混合痔分期的增加,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会逐渐加重。(4)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抑郁的心理状态是慢性前列腺炎患病的重要诱因,而且,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越重,患者的焦虑障碍和抑郁程度就越重;同时,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倾向越高,其患慢性前列腺炎的可能就越大。(5)痔核脱出的混合痔患者更不容易罹患慢性前列腺炎,而肛门瘙痒、流分泌物、排便不净感、大便疼痛和其他症状的混合痔患者更容易患慢性前列腺炎。(6)混合痔分期越高,则患慢性前列腺炎的几率越大,Ⅳ期内痔是慢性前列腺炎发生的诱因。(7)前列腺质地正常和饱满的患者,其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最轻,患病率也最低。前列腺质地变平、硬度增大、体积减小、结节、压痛是慢性前列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这些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也较重。(8)未患慢性前列腺炎的混合痔患者中其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肾,气滞和血瘀是其主要实性证素,气虚和阴虚是其主要虚性证素;患慢性前列腺炎的混合痔患者中主要的病位证素是肾、肝,气滞和湿热是其主要实性证素,阳虚和阴虚是其主要虚性证素。(9)混合痔病程的延长是患慢性前列腺炎的危险因素。(10)两种甚至更多的盆底疾病兼夹出现,其病机主要集中在气滞血瘀和湿热毒郁两个方面,不通则痛的“瘀”和湿热蕴结酿生的“毒”是其局部病机、实性病机的终点,故此我们提出“盆底瘀毒”学说,在中医药辨治这类疾病上发挥特色优势。化痔栓治疗湿热下注型Ⅱ期内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68例疗效观察目的:通过外用药物治疗内痔,观察内痔改善对合并的慢性前列腺炎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2月25日-2020年12月15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肛肠科门诊就诊的湿热下注型Ⅱ期内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8例,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应用化痔栓治疗1、2、4周后分别评价该人群的内痔疗效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在治疗前和4周治疗完成后分别评价EPS化验结果评分,并比较前列腺液中WBC及卵磷脂小体计数结果。结果:化痔栓使用1周后,患者便血量减少、便血频率降低,内痔症状改善,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时慢性前列腺炎重度症状患者明显减少,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化痔栓使用2周后,便血量和频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此时慢性前列腺炎中度、重度症状患者比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痔栓使用4周后,内痔的总有效率为94.1%,慢性前列腺炎中度症状患者仅占14.7%,无重度症状患者。治疗前后的EPS化验结果评分、前列腺液中WBC及卵磷脂小体计数均明显好转,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内痔及合并慢性前列腺炎二者呈平行好转。结论:化痔栓在改善内痔症状同时能减轻其合并的慢性前列腺炎严重程度,说明慢性前列腺炎的严重程度与内痔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存在内在联系。这为临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思路。
二、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纳入文献标准 |
1.3 排除文献标准 |
1.4 文献整理方法 |
1.5 检索结果 |
2 中医治疗方法 |
2.1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辨证分型 |
2.2 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法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法 |
3.1 西医学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分型 |
3.2 西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法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法 |
4 讨论 |
4.1 中医治疗的优缺点 |
4.2 西医治疗的优缺点 |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
5 展望 |
(2)《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指南》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 |
1.1 盆底肌功能失调 |
1.2 感染与免疫因素 |
1.3 精神心理因素 |
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3 治疗 |
3.1 中草药治疗 |
3.2 针灸治疗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4 对症治疗 |
3.5 盆底肌功能康复治疗 |
3.6 多学科诊疗 |
3.7 手术治疗 |
4 结论与展望 |
(3)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滋肾通关法相关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前列腺解剖特点 |
3.2 调节机体自身免疫能力 |
3.3 纳入文献高频中药分析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滋肾通关方有效成分虚拟筛选 |
1.2 滋肾通关方潜在作用靶点构建 |
1.3 慢性前列腺炎靶点网络构建 |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构建与合并 |
1.5 基本本体功能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 |
1.6 核心靶点网络的KEGG通路分析 |
2 结果 |
2.1 滋肾通关方有效成分虚拟筛选 |
2.2 活性成分靶点收集结果 |
2.3 疾病靶点收集结果 |
2.4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
2.5 GO富集分析 |
3 讨论 |
3.1 调控IL-6炎症因子表达 |
3.2 干预前列腺炎-癌病变进展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
实验一 滋肾通关方对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造模方法 |
3 给药方法 |
4 实验取材 |
5 HE染色、Masson染色切片制备 |
6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滋肾通关方对调控大鼠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1 对大鼠血清IL-1 β/IL-6/IL-10/TNF-α水平的影响 |
2 对前列腺组织IL-1β/IL-6/IL-8/IL-10/TNF-α水平的影响 |
实验三 滋肾通关方对IL-6/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滋肾通关方对IL-6/JAK2/STAT3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滋肾通关法建立 |
2 慢性前列腺炎与免疫调节 |
2.1 前列腺疾病与免疫功能 |
2.2 自身免疫性CP大鼠模型构建 |
2.3 中医学肾与免疫功能相关性 |
2.4 湿瘀与免疫功能相关性 |
2.5 滋肾通关方对前列腺炎性反应与胶原纤维化的作用 |
2.6 滋肾通关方调节免疫功能 |
3 滋肾通关方干预前列腺炎-增生-癌疾病进展 |
3.1 前期研究表明滋肾通关解毒法可降低PSA |
3.2 滋肾通关方可能抑制EMT过程 |
3.3 滋肾通关方调控IL-6/JAK2/STAT3信号通路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4)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构靶”数据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网络药理学概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药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曾庆琪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的临证经验总结 |
1 病因病机 |
2 诊断 |
3 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精浊病用药规律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方法 |
2、结果 |
2.1 药物基本信息统计 |
2.2 组方规律分析 |
2.3 新方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乌药-石菖蒲治疗CP网络药理作用体系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应用平台及软件 |
1.2 药对有效化学成分及靶标的筛选 |
1.3 疾病靶标的获取 |
1.4 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的建立 |
1.5 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 |
1.6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
1.7 分子对接 |
1.8 中医症候的反向推导 |
2 结果 |
2.1 乌药-石菖蒲药对的有效化学成分及靶标信息 |
2.2 乌药-石菖蒲药对成分-靶标网络关系分析 |
2.3 乌药-石菖蒲药对与CP共同靶标分析 |
2.4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 |
2.5 基因功能与参与通路富集分析 |
2.6 分子对接结果 |
2.7 中医症候推导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核心组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核心组方有效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
1.2 核心组方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 |
1.3 慢性前列腺炎疾病靶标的收集与筛选 |
1.4 核心组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靶标预测 |
1.5 蛋白互作网络图的绘制与分析 |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核心组方有效化合物与作用靶点 |
2.2 CP靶标与核心组方治疗CP作用靶点 |
2.3 PPI网络图分析 |
2.4 核心组方治疗CP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小结与展望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中药免疫调节剂联合清热利湿活血法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受试者中途退出试验条件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7 退出、剔除、脱落病例处理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病例随机分组 |
2.3 伦理和知情 |
2.4 治疗方案 |
3.观察项目和评价标准 |
3.1 一般项目 |
3.2 疗效指标 |
3.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3.4 安全性评价 |
4.数据处理 |
5.试验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治疗前临床数据基线值的分析 |
5.3 治疗后临床数据的分析 |
讨论 |
1.对ⅢB型CP的基本认识 |
2. ⅢB型CP湿热瘀阻形成的病因病机 |
3.免疫调节在IIIB型 CP中的作用机制 |
3.1 细胞因子在CP中的作用机制 |
3.2 免疫细胞在CP中的作用机制 |
4.CP慢性疼痛症状的表现和发生机制 |
5.清热利湿活血方的组方配伍和药物研究分析 |
5.1 清热利湿活血方的组方配伍 |
5.2 清热利湿活血方的药物研究分析 |
6.TGP对免疫机制的调节作用 |
6.1 TGP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
6.2 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
7.TGP对疼痛症状的治疗作用 |
8.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
8.1 一般资料研究分析 |
8.2 清热利湿活血法治疗结果分析 |
8.3 中药免疫调节剂治疗结果分析 |
9.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免疫调节机制在慢性前列腺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1 中医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古代医学论治概况 |
1.3 现代医家论治概况 |
1.4 中成药治疗 |
1.5 其他特色疗法 |
2 西医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2.1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因 |
2.2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
3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来源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药物选择及药物组成 |
4.2 治疗方法 |
4.3 观察指标 |
5 评定标准 |
5.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5.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1.2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2 结果分析 |
2.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NIH-CPSI评分情况比较 |
3 患者疗效分析 |
4 安全性结果 |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分析CNP产生相关症状的原因 |
2.1 CNP产生疼痛的原因 |
2.2 CNP排尿异常的原因 |
3 选用热淋清颗粒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
4 龙胆泻肝汤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
5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及病程分布分析 |
5.2 中医症候积分及NIH-CPSI评分比较 |
5.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6 创新点 |
7 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7)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杨文涛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1.2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研究 |
1.3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证型 |
1.4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
1.5 总结与展望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2.1 慢性前列腺炎定义及分类 |
2.2 慢性前列腺炎流行病学研究 |
2.3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学的研究 |
2.4 前列腺炎的诱发因素 |
2.5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
2.6 总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对象来源 |
2.2 疾病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2.3 门诊病历收集、录入及分析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年龄统计 |
3.2 证型统计 |
3.3 症状统计 |
3.4 性味归经统计分析 |
3.5 药物频次统计及类别分析 |
3.6 高频中药统计分析 |
3.7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结果 |
3.8 聚类分析及核心方挖掘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常见证型、症状分析 |
3 用药经验分析 |
3.1 性味归经分析 |
3.2 药物功效分析 |
3.3 高频用药分析 |
3.4 组方规律分析 |
4 聚类及新方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英文词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加味萆菟汤治疗ⅢA型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临床资料 |
2.1 患者知情同意 |
2.2 病例来源 |
2.3 中西医诊断标准 |
2.4 病情程度评价标准 |
2.5 纳入标准 |
2.6 排除标准 |
2.7 剔除标准 |
2.8 脱落病例标准 |
2.9 脱落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标本的采集与检测方法 |
3.2 安全性观测 |
3.3 观察客观指标 |
3.4 疗效评价指标 |
3.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3.6 治疗方法 |
3.6.1 对照组治疗方法 |
3.6.2 治疗组治疗方法 |
3.6.3 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宣教 |
4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1 本次观察病例情况 |
2 治疗组和对照组资料分析 |
2.1 两组患者年龄与病程比较 |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
3.研究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 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医学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疾病分类 |
1.3 影响因素 |
1.4 病因 |
1.5 现代医学治疗 |
2 中医药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2.1 病名认识 |
2.2 证候分型 |
2.3 古代病因病机认识 |
2.4 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5 中医治疗 |
3 细胞因子TNF-α与IL-8 的讨论 |
3.1 TNF-α与IL-8 的作用 |
3.2 相关实验研究 |
3.3 TNF-α与IL-8 在体液的表达 |
3.4 TNF-α与IL-8 在血清的表达 |
3.5 TNF-α与IL-8 的结果分析 |
4.对照组药物的讨论 |
5.加味萆菟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讨论分析 |
5.1 加味萆菟汤治疗CP的理论基础 |
5.2 加味萆菟汤方解 |
5.3 单味药物分析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相关细胞因子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萆薢强精煎治疗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弱精子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及方法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干预措施 |
2.3 疗程 |
2.4 疗效评价 |
2.5 疗效观察判断 |
2.6 评价时点 |
2.7 不良事件(随时记录) |
2.8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观察完成情况 |
3.2 治疗前比较 |
3.3 疗效对比 |
3.4 组内治疗前后精液结果、临床疗效、PSEP对比 |
3.5 相关性分析 |
3.6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对比 |
3.7 小结 |
第二部分:讨论 |
1 不育症与精液质量关系 |
2 现代医学对精液质量低下的认识 |
2.1 少精子症发病机理 |
2.2 弱精子症发病机理 |
2.3 畸形精子症发病机理 |
3 中医学对精液质量低下的认识 |
4 少弱精子症的现代医学治疗 |
5 少弱精子症的中医治疗 |
6 慢性前列腺炎概述 |
6.1 现代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6.2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6.3 PSEP与慢性前列腺炎 |
6.4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
7 慢性前列腺炎与精子质量低下的关系 |
8 左卡尼汀 |
9 前列平胶囊 |
10 萆薢强精煎方药分析 |
11 现象讨论与分析 |
12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精液质量异常的中西医研究状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及化痔栓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痔病及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学研究进展 |
1.1 痔病病因学研究进展 |
1.2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学研究进展 |
2 痔病及慢性前列腺炎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
2.1 痔病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
2.2 慢性前列腺炎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1217例混合痔患者基本信息 |
2.2 基于NIH-CPSI评分的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情况 |
2.3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调查结果 |
2.4 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调查结果 |
2.5 医生填写部分的结果 |
3 讨论 |
3.1 1217例混合痔患者基本信息调查讨论 |
3.2 基于NIH-CPSI的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情况 |
3.3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调查结果 |
3.4 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调查结果 |
3.5 医生填写部分的结果 |
4 结论 |
4.1 混合痔患者基本信息和慢性前列腺炎患病的关系 |
4.2 基于NIH-CPSI的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情况 |
4.3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调查结果 |
4.4 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调查结果 |
4.5 医生填写部分的结论 |
4.6 “盆底瘀毒”学说的提出与临床实践 |
第二章 化痔栓治疗湿热下注型Ⅱ期内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68例疗效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1.8 疗效标准 |
1.9 统计学方法 |
1.10 样本量计算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问卷调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文献研究[J]. 丁胜杰,郝征,赵舒武,王蕾,彭雁飞,郑纺,周建宇. 中医研究, 2022(01)
- [2]《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指南》解读[J]. 王子龙,玄绪军. 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04)
- [3]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志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构靶”数据化研究[D]. 张天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药免疫调节剂联合清热利湿活血法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D]. 张予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D]. 马亮亮.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杨文涛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规律[D]. 黄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加味萆菟汤治疗ⅢA型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型)的临床观察[D]. 张增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萆薢强精煎治疗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弱精子症临床研究[D]. 黄益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北京市混合痔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患病情况及化痔栓治疗的研究[D]. 李宇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