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

茶叶生产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

一、抚州地区召开茶叶生产工作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陈有联[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光福[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赣南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康勇卫[3](2020)在《江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民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保护传统民居、传承地域文化是区域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地域文化景观有机更新的重要主题。江西省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和较为稳定的政区地理单元,区域民居发展历史悠久,地域特征明显,近年已受到学术界较多的关注。江西传统民居的既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居的保护与利用、民居类型、民居文化等方面,而对于区域民居发展的源头及其过程,民居大样本下的地域特征,区域民居的时空分异格局及其成因等问题尚未有系统的探索;另外,基于形态类型的江西民居文化分区,也未能形成广泛共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地下考古发掘、地上留存实例以及文献记载材料,采取“过程—格局—机理”的研究范式,力争对江西传统民居文化地理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以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江西传统民居较为完整的印象。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论如下:(1)基于考古发掘(秦汉及秦汉以前)、文献记载资料(秦汉以来),对明代以前江西民居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提出江西民居“双源(缘)头”之说,即“远源”在先秦时期,在民居建材、形制、支撑架构以及营建技艺方面均形成了一定的规范;“近缘”在宋元时期,官方营造法式的总结规范延伸到乡村民居,由此形成一定程度的城乡互动局面,从而为民居后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两源头间的民居发展过程是一脉相承的,期间有承接、融会,也有创新、变革。(2)依据现存传统民居实例及相关文献记载,对明清以来江西民居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研究发现:明清民国时期,在商业扩散、人口迁移、社会动乱以及外域渗透的复杂过程中,江西民居地域分异格局初步形成。宋元以来,江西民居营造技艺总结多,创新少。明清以来,江西民居基本沿着水系及其流域呈对称状分布。江西民居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的空间分异有一定的相关性。(3)利用集中性指数、离散度、核密度等方法对江西现存传统民居做了空间分布的探索,研究结果显示,在营建时间上,明代民居留存较少,清代、民国民居较多。最邻近距离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江西传统民居群(村落)在县域尺度呈现集中性特点;其地理集中性指数分析结果则呈现出集中性趋势;其基尼系数的分析结果显示,市域层面的传统民居群(村落)空间分布呈现集中趋势。采用核密度方法对传统民居的空间聚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县域层面,金溪、吉州区、青云谱区、湘东区、珠山区的分布密度较高;地市层面,抚州、景德镇分布密度较高。运用Geoda软件对江西传统民居进行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江西传统民居空间分布有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出明显的聚集趋势。(4)在时空分布格局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民居”内容,选择江西部分县域的传统民居作进一步梳理。以重点县域传统民居的复原结果为基础,将江西传统民居类型总结为三大主要类型和若干次要类型。主要类型具有分布广、影响大的特点,是江西民居与周边民居对话的主要载体。次要类型有区域小气候特征,进一步丰富了江西民居的地域特色。各地市的民居类型呈现出交叉分布的状况,主要有同一民居类型在不同地市分布以及同一地市有多种类型分布两种情况。(5)基于县域传统民居的梳理以及地市传统民居类型的总结,遵循定性的初步判断和量化的自然生成原则,从传统民居的影响要素及自身特征标准对传统民居材料、形制、技艺进行初步分类分区探讨,形成技艺地域分区结果、材料及形制方面的分区思路。在单要素分类分区的基础上,综合区划方面构建了8大要素指标以及对应的12项二级指标,从要素的重要性以及要素可能的组合方面来确定要素权重系数,并进行栅格图层叠合处理。基于县域层面区划指标体系,完成了高于县域、低于省域的区域两级分层分区。区划过程兼有自上而下的划分路径,又有自下而上的归并途径。通过两种路径在地市层面进行对接,完成了不同空间尺度的传导聚合,从而形成6大传统民居文化区,即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区、庐陵天井院民居文化区、抚临天井民居文化区、赣西大屋民居文化区、广信徽式民居文化区、环鄱阳湖类官商民居文化区以及12大亚区。区划结果能够反映江西传统民居文化时空演进规律及其内在联系。(6)江西传统民居文化区的形成是基于多种影响因素及要素间多种组合的驱动而完成的。影响因素来自地理环境的约束、历史过程的积累、人口迁移与分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科学技术特别是营造技艺的发展水平、区域政策的推动、居民安全的需要、居民文化观念和不断积累的生活习惯等。诸多要素的不同组合状态及其所代表的驱动力,在不同文化区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地理环境、历史基础是动力源,居民的营建期待为外在推动力,外来冲击力是直接动力。在驱动模型中,动力系统来自支撑力系统和推动力系统,两大系统的九大驱动力在四个空间格局中全驱发力,形成了多尺度的江西传统民居文化区。传统民居文化空间演化动力系统模型对驱动模型做了量化表达,以此构建了具有预测功能的传统民居非线性连续时间马尔科夫动力学模型。以上关于江西传统民居的6方面研究,一定程度拓展了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时空观,完成了传统民居研究从静态到动态、时段到过程、分异格局到成因机理、单体到聚落的新尝试。为江西文化区划以及民居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基础,也可为当前江西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某些参考。

程家璇[4](2019)在《江右商帮文化视野下的万寿宫与江西会馆的传承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清时期,得益于特殊的社会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江西移民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浩浩荡荡的江西商人脚步开始遍布全国,使得江西省内一直到省外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这些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不仅包含着江右人对地方神只的崇拜,更是原乡文化与异乡文化融合下的多种文化的物质载体。而江右商帮,不管是作为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中的参与者、建造者还是管理者,在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中扮演着一种重要的角色。本文在江右商帮文化的视角下,探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万寿宫与江西会馆的传承演变关系。首先对全国范围内的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的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对现存的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进行实例调研,在此基础上整理出1588个有史料记载的全国范围内的万寿宫和江西会馆(见附表一),以及115个现存的天万寿宫和江西会馆(见附表二)。论文共分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江右商帮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情况的概述,并万寿宫、江西会馆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江右商帮对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的影响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利用整理出的万寿宫、江西会馆的图表以及结合江右商帮的经商线路分析万寿宫、江西会馆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万寿宫、江西会馆的的建筑选址、布局、建筑特征、构造特征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建筑形态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并选取实地调研中保存完好、有代表意义的建筑实例进行具体分析,从历史沿革到建筑形态的各方面详细了解建筑。第四部分,对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比江西会馆建筑和其他会馆建筑,探析万寿宫与江西会馆的传承与演变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解读其建筑背后蕴含的多重文化意义。最后,对万寿宫、江西会馆的传承与演变的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其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究万寿宫、江西会馆传承与演变对于当代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郝琴[5](2018)在《抚州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对象。抚州作为戏曲之乡,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为了推动抚州特色戏曲文化的发展,当地政府应发挥出更强的作用,形成产业化发展体系,加强文化市场培育,形成影响力大的抚州特色戏曲文化品牌。此次研究主要围绕政府在抚州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发挥,进行深入的探讨。虽然抚州市近几年来在推动戏曲文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足。当地政府要针对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职能定位不清、品牌创新意识不够等问题,全面加强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紧紧围绕特色戏曲文化发展这一目标,强化自身的职能定位,扮演好发展中政策的制定者、市场推广的监管者、品牌传播的建设者、文化发展的服务者角色,真正发挥出政府的管治力、引导力和促进力。政府要不断创新特色文化发展理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思想,加强文化遗存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长远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路线,利用政策引导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使文化体制改革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抚州特色戏曲文化是我国戏曲文化宝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政府在当地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需要发挥出引导和促进作用,强化自己的服务职能,使政府作用机理得到充分的运用,这有利于进一步动抚州特色戏曲文化的发展。

张蕊[6](2018)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城市群已经成为全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资源要素的流通更加便捷,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是单个城市的“单打独斗”,而是朝着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间的竞争发展。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集合”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大城市之间的共识。只有通过城市群才能更好地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形成强强联合的经济、文化和命运共同体,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如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都是当地经济、文化、社会高度发展与集中的区域,也是全球城市发展的典范。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群不断崛起和发展壮大,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之前普遍存在的省域和行政区经济正在逐步转向城市群经济。为了共同的利益诉求和谋求长远发展,区域合作成为广泛的共识,城市群也正在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各大城市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位置十分特殊,其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处于我国地理空间的核心位置,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新常态下引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在交通区位、历史文化、合作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当把握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受到空前重视的机遇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拓思路,利用资金、技术、创意等手段,促进区域内丰富多样、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积极寻求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不断推动发展要素的交流互动,使区域内的文化要素互相流通,文化感情更加密切,文化传统得到传承,文化优势充分发挥,以更好地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社会建设的和谐度和持续度,超越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促进城市群转型升级。本文分为七章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转化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城市群的崛起是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完成由战略构想到国家战略的升格后,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发展文化产业势在必发,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也因之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次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即比较优势理论、协同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最后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交代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思路以及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第二章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基本要素情况,将长江中游历史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型和非物质型两大类,再以历史文化主题为分类标准,选取部分特色鲜明、内涵深邃、保存完整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分析。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具有独特鲜明的价值内涵,是区域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由此提炼出其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第三章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背景与目标,即必要性与可行性。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面临中部崛起、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文化产业将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历史机遇。长江中游城市群文化产业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雄厚的科技教育资源、密切的文化交流的基础,其产业化具有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等重大意义。第四章总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如文博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动漫游戏产业、节庆会展产业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突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动态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重点与方向。第五章指出虽然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依然存在文化协同力度不够、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深入、文化资源整合不充分以及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继而探寻产生问题的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即文化认同感不足导致凝聚力缺乏、行政区划的阻隔影响了区域合作、农耕文化与内陆意识阻碍创新发展等。第六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中需要坚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及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兼顾原则,并分析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文化、制度、技术、创意、人才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即:增强文化认同,促进交流合作;改革体制机制,激发文化活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集聚;实施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含量;优化文化环境,吸引人才聚集等,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第七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江文琳[7](2018)在《南城县上唐古村赣商宅居空间特征研究 ——以“十记十号”商宅为例》文中认为南城县上唐古村位于赣闽商道必经之处,自古就是赣东抚州地区的重要城镇。村中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建筑,这些建筑见证了上唐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古村中大部分宅居主人均为赣商,其宅居的平面形制、功能划分、空间组织都受到赣商这个特有群体的思想和文化影响。古村的发展和民居建筑也深受人文地理环境和赣商文化的综合影响,呈现出独有的特色。本文以上唐古村赣商宅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唐古村的实地考察,在分析测绘中所积累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逐层递进的思路,从建筑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以上唐古村中颇负盛名也最具特色的“十记十号”商宅为案例,总结了上唐古村赣商宅居的整体布局、平面特征、组织原则及营造方式,并从文化、生活、艺术和社会人文四个视角综合分析了其空间内涵,为传统民居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全文分为四大部分,共六章(其中第3、4、5章为文章的主体内容):第一部分(第1章、第2章)为背景综述篇,其中第1章为理论研究章节,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界定研究对象,并简述了国内外保护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与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章为背景描述章节:概述上唐古村的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环境背景,地区历史沿革和清代时的经济形式等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对赣商文化背景进行梳理。第二部分(第3章)为特征描述篇,先从上唐古村的村落格局、宅居选址及分布情况对全村建筑整体情况进行介绍。然后从“十记十号”商宅入手,详细描述宅居的整体布局以及各部分区域的功能构成。第三部分(第4章、第5章)为空间分析篇,第4章先从功能、交通、尺度、视觉、防御五个方面分析宅居的空间组织原则,然后分析了宅居的结构体系、材料运用和装饰艺术对于空间的营造。第5章从文化、生活、艺术、社会人文四个方面,分析了上唐古村赣商宅居所表现出的空间内涵。第四部分(第6章)为总结发展篇,从历史、科学、艺术、经济四方面评价了“十记十号”商宅的保护价值。分析了上唐村的开发现状、改造手段和不足,结合本文研究成果对上唐村的整体开发和传统建筑保护更新提出了建议。

黄珊[8](2016)在《知识青年下乡安置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持续长达近三十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篇章。本文在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背景下,立足于江西知青安置问题,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整理,深入探析江西知青下乡安置问题,以推进知青史的个案研究、地域性研究。文章的思路及主要内容是:首先,通过介绍全国知青运动的基本状况,江西知青安置机构的设立两个问题,从宏观上了解江西省对知青运动的政策导向,更全面地了解江西知识青年下乡安置的过程,使知识青年下乡安置的背景更加清晰。其次,笔者结合相关档案文献等材料,并主要从江西下乡安置概况,安置地点的选择,安置形式,安置经费的拨付,住房与口粮五个方面,剖析了江西知青的安置问题,力求对这段历史做出公正、理性、客观的分析,最大限度地呈现历史事实。第四章讨论知青安置问题的成效及局限性。最后在结语部分,总结出一些经验启示。

于明星[9](2016)在《江西省九江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1968-1980)》文中指出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共和国历史上一段重的历史事件,今天重新再去审视这段历史,其背后所透露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问题依旧值得被广泛研究。起初对于这段历史的探讨,主要还是集中在民间。真正把这段历史回归到学术界的是西方学者,尔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的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该段历史的研究。但是,对于该项运动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全国性的研究,地区性研究还尚有不足。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来探讨江西省九江县知识青上山下乡运动,从而凸显出知青运动研究的地区性特色,丰富该项运动的研究。本文共分五大章节。引言部分分为三小节,首先是对该项运动研究意义的阐述,其中包括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其次,重点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简要评述研究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已经具备的研究基础工作。第一章主要探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背景,分为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背景和江西省九江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背景。第二章主要探讨江西省九江县知青的动员模式以及其安置情况。第三章主要探讨在江西省九江县知识青年群体的生活考察,从而勾勒出该地区知识青年的生活全貌。第四章主要分析江西省九江县的知识青年回城及其归宿问题,其中着重分析了回城政策实施的具体方案和返城后的工龄计算标准,为知识青年在返城后的待遇标准提供政策依据。第五章讨论知识青年在江西省九江县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给社会提供一个理性的思考空间。最后,在结语部分给出本文的立论:“艰难困苦,玉汝与成”。诚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本身的社会效应与否尚值得商榷,但是本文认为知识青年这个群体是值得肯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承担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责任,其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罗金满[10](2016)在《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大腔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具有时间和空间两重属性。文化地理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空间现象、空间过程及规律的科学。以文化区域地理、文化发源、文化扩散、空间分布、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以及文化分区差异为主要研究主题和对象。戏曲文化地理是文化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大腔戏是明代弋阳腔入闽后与地域方言、民间宗教、民间音乐、歌舞以及木偶戏等相关因素融合形成的古老声腔剧种,流布于福建中北部的永安、大田、尤溪、沙县、南平、三明等县市,其历史悠久、渊源复杂、积淀丰厚、形态独特,至今仍为福建乃至全国戏曲保存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大腔戏的形成、发展、生存及分布与地域自然环境、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交通、宗族社会、地域方言、民间宗教信仰、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在文化地理学理论指导下,结合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音乐学、文献学等多门科学知识,采用文献梳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大腔戏流行区的地理背景,大腔戏的发展历史与分布,大腔戏艺术形态的文化整合,大腔戏发展的文化生态,大腔戏发展的文化景观,以及大腔戏发展的分区差异等方面,对大腔戏发展的文化地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挖掘其丰富的文化蕴涵,探究其内在联系及规律,不仅是对大腔戏文化遗产进行及时抢救、挖掘和整理、研究,为其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经验与思考,而且是对戏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进行新的探索与开拓,从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借鉴。

二、抚州地区召开茶叶生产工作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抚州地区召开茶叶生产工作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3)江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1.2.1 江西民居历史研究
        1.2.2 江西民居地理研究
        1.2.3 江西传统民居文化研究
        1.2.4 江西传统民居保护研究
        1.2.5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小结
2 江西民居发展的历史过程
    2.1 江西民居的渊源
        2.1.1 远古先民的居住遗址
        2.1.2 秦汉时期的江西民居
        2.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西民居
        2.1.4 隋唐五代时期的江西民居
        2.1.5 宋元时期的江西民居
    2.2 明清民国时期江西民居的继续发展
        2.2.1 明代的江西民居
        2.2.2 清代的江西民居
        2.2.3 民国时期的江西民居
    2.3 江西民居发展演变的特征及规律
        2.3.1 江西民居发展演变的脉络特征
        2.3.2 江西民居发展演变的阶段性规律
    2.4 小结
3 江西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及地域特征
    3.1 江西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
        3.1.1 空间分布的均衡性
        3.1.2 空间分布密度
        3.1.3 空间分布相关性
    3.2 江西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及类型
        3.2.1 县域传统民居概述
        3.2.2 传统民居的类型及地域特征
4 江西传统民居的地理区划
    4.1 江西传统民居区划原则和方法
        4.1.1 江西传统民居区划原则
        4.1.2 江西传统民居区划方法
    4.2 江西传统民居要素区划
        4.2.1 江西传统民居分区的环境基础
        4.2.2 江西传统民居形制分区
        4.2.3 江西传统民居材料分区
        4.2.4 江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分区
    4.3 江西传统民居综合区划
        4.3.1 江西传统民居综合区划方案
        4.3.2 江西传统民居综合区划的生成
    4.4 小结
5 江西传统民居文化时空分异成因及其机理
    5.1 影响江西传统民居文化分区的因素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历史基础
        5.1.3 人口空间分布
        5.1.4 经济发展与营建水平
        5.1.5 防御形势与政治制度
        5.1.6 文化观念与生活习惯
    5.2 江西传统民居文化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
        5.2.1 驱动力系统
        5.2.2 驱动模型及机理
    5.3 区域传统民居文化时空格局预测模型
        5.3.1 模型构建的条件
        5.3.2 空间演化动力学模型
    5.4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4)江右商帮文化视野下的万寿宫与江西会馆的传承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缘起及研究背景
        1.1.1 论文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阐述
        1.2.3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成果分析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2.江右商帮对万寿宫、江西会馆的影响
    2.1 江右商帮概述
        2.1.1 江右商帮与江西商人和江西移民
        2.1.2 江右商帮的起源-江右商人和商业兴起
        2.1.3 江右商帮的兴起及其原因
        2.1.4 江右商帮经商特征和文化分析
    2.2 万寿宫、江西会馆与江右商帮
        2.2.1 万寿宫的起源和江西会馆的产生
        2.2.2 江右商帮与许真君信仰
        2.2.3 江右商帮影响下万寿宫、江西会馆的发展与演变
    2.3 本章小结
3.江右商帮经商线路对万寿宫、江西会馆分布的影响
    3.1 江右商帮经商线路的分析
        3.1.1 省内-鄱阳湖为中心的水陆商道
        3.1.2 省外-省内水运的省外衍生
    3.2 万寿宫、江西会馆的分布
        3.2.1 省内分布
        3.2.2 省外分布
    3.3 本章小结
4.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形态的关联性分析
    4.1 万寿宫、江西会馆的选址与布局
        4.1.1 万寿宫、江西会馆的选址
        4.1.2 万寿宫、江西会馆的布局
    4.2 万寿宫、江西会馆的建筑与构造
        4.2.1 万寿宫、江西会馆的建筑特征
        4.2.2 万寿宫、江西会馆的构造特征
    4.3 万寿宫、江西会馆的装饰与细部
        4.3.1 万寿宫、江西会馆的装饰艺术
        4.3.2 万寿宫、江西会馆的细部特点
    4.4 本章小结
5.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实例分析
    5.1 省内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实例分析
        5.1.1 西山玉隆万寿宫
        5.1.2 南昌铁柱万寿宫
        5.1.3 抚州玉隆万寿宫
        5.1.4 樟树市临江镇万寿宫
        5.1.5 宁都县小布镇万寿宫
    5.2 省外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实例分析
        5.2.1 湖南黔城江西会馆
        5.2.2 贵州赤水复兴江西会馆
        5.2.3 贵州石阡万寿宫
        5.2.4 贵州思南万寿宫
        5.2.5 贵州镇远万寿宫
        5.2.6 四川成都洛带江西会馆
        5.2.7 四川合江县白鹿万寿宫
    5.3 本章小结
6.万寿宫与江西会馆的传承与演变
    6.1 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形态特征的比较
        6.1.1 江西地区万寿宫对比研究
        6.1.2 江西地区万寿宫、江西会馆对比研究
        6.1.3 不同地域万寿宫、江西会馆对比研究
        6.1.4 不同地域江西会馆对比研究
        6.1.5 相同地域江西会馆对比研究
    6.2 万寿宫、江西会馆传承与演变的影响因素
    6.3 万寿宫、江西会馆传承与演变的重要意义
        6.3.1 文化-建筑实体所承载的多种文化
        6.3.2 技术—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成就
        6.3.3 历史—映射丰富的历史环境
    6.4 江西会馆与其他建筑的比较
        6.4.1 与福建会馆比较研究
        6.4.2 与山陕会馆比较研究
    6.5 本章小结
7.结语
    7.1 万寿宫、江西会馆现状的总结和思考
        7.1.1 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基本情况概括
        7.1.2 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没落或消亡的原因
    7.2 万寿宫、江西会馆建筑近现代的重要意义
        7.2.1 万寿宫、江西会馆与红色革命文化
        7.2.2 对现在和未来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7.3 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
        7.3.1 研究样本的选择
        7.3.2 研究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一:全国范围内的万寿宫和江西会馆
附表二:现存万寿宫和江西会馆

(5)抚州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特色戏曲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2.1.1 特色戏曲文化的概念
        2.1.2 特色戏曲的特点
    2.2 戏曲文化的公共品属性
    2.3 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机理
第三章 抚州政府在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的举措与功效
    3.1 抚州特色戏曲文化概述
        3.1.1 抚州特色戏曲文化的内容
        3.1.2 抚州特色戏曲文化的杰出代表
    3.2 抚州政府在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的举措及实效
        3.2.1 抚州政府在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的举措
        3.2.2 抚州政府在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的实效
第四章 抚州政府在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作用发挥问题与成因
    4.1 抚州特色戏曲文化发展问题
        4.1.1 投入不多
        4.1.2 受众瓶颈
        4.1.3 人才不足
        4.1.4 规模较小
    4.2 抚州政府在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发挥问题
        4.2.1 服务体系不健全
        4.2.2 管理职能定位不清
        4.2.3 品牌创新意识不够
    4.3 抚州政府在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作用发挥问题的成因探究
        4.3.1 服务型文化体制改革滞后
        4.3.2 政府对文化资源管理较为落后
        4.3.3 特色文化发展中人力资源缺乏
        4.3.4 地方政府文化开发思想观念缺少创新
        4.3.5 现有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文化开发
第五章 进一步发挥抚州政府在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作用的思考
    5.1 政府在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的职能定位
        5.1.1 发展的政策决策者
        5.1.2 推广的市场监管者
        5.1.3 品牌传播的建设者
        5.1.4 文化发展的服务者
    5.2 创新特色文化发展
        5.2.1 创新思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5.2.2 加强文化遗存资源保护和利用
        5.2.3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5.3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5.3.1 长远规划,可持续发展路线
        5.3.2 政策引导,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难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第一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构成
        一、物质型历史文化资源
        二、非物质型历史文化资源
    第二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一、独特的文化价值
        二、巨大的经济价值
        三、广泛的社会价值
第三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背景与目标
    第一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机遇
        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文化产业将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三、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第二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基础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二、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
        三、雄厚的科技教育资源
        四、密切的文化合作交流
    第三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目标
        一、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三、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四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现状
    第一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武汉城市圈进入文化产业发展加速期
        二、环长株潭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突出
        三、环鄱阳湖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第二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特色产业分析
        一、文博创意产业
        二、文化旅游产业
        三、民间工艺美术产业
        四、动漫游戏产业
        五、节庆会展产业
第五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力度不够
        二、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深入
        三、文化资源整合不充分
        四、文化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文化认同感不足导致凝聚力缺乏
        二、行政区划的阻隔影响区域协作
        三、农耕文化与内陆意识阻碍创新发展
第六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路径
    第一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
        三、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兼顾原则
    第二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动力因素
        一、文化因素
        二、制度因素
        三、技术因素
        四、创意因素
        五、人才因素
    第三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对策
        一、增强文化认同,促进交流合作
        二、改革体制机制,激发文化活力
        三、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集聚
        四、实施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含量
        五、优化文化环境,吸引高端人才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7)南城县上唐古村赣商宅居空间特征研究 ——以“十记十号”商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空间界定
        1.2.2 时间界定
        1.2.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保护研究现状
        1.3.2 国内保护研究现状
        1.3.3 总结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上唐古村商宅的地域文化背景
    2.1 上唐古村的自然环境背景
        2.1.1 地理条件
        2.1.2 气候条件
        2.1.3 物产资源
    2.2 上唐古村的社会经济背景
        2.2.1 区域历史沿革
        2.2.2 区域经济形式
    2.3 赣商文化背景
        2.3.1 赣商的发展
        2.3.2 商道与赣商产业
        2.3.3 明清时期赣商的运行模式
    2.4 “十记十号”商宅的背景
        2.4.1 “十记十号”商宅的来历及组成
        2.4.2 “十记十号”商宅曾经的辉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上唐古村整体布局及宅居平面特征分析
    3.1 上唐古村的选址与整体布局
        3.1.1 上唐古村的选址特征
        3.1.2 上唐古村的村落格局分析
        3.1.3 上唐古村传统建筑的分类及分布特点
    3.2 上唐古村中的“十记十号”商宅
        3.2.1 “十记十号”商宅的分布
        3.2.2 “十记十号”商宅的现状
    3.3 “十记十号”商宅的平面形制特征分析
        3.3.1 “十记十号”商宅的整体形制
        3.3.2 “十记十号”商宅的形制特征分析
    3.4 “十记十号”商宅宅居空间的功能组成及特征
        3.4.1 主屋部分功能空间
        3.4.2 陪屋部分功能空间
        3.4.3 庭院空间
        3.4.4 天井空间
        3.4.5 交通空间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唐古村赣商宅居空间组织原则及营造方式
    4.1 空间的组织及其原则
        4.1.1 功能组织
        4.1.2 交通组织
        4.1.3 尺度组织
        4.1.4 视觉组织
        4.1.5 防御组织
    4.2 结构体系对于宅居空间的塑造
        4.2.1 承重结构
        4.2.2 围护结构
    4.3 宅居的材料选用及构造做法
        4.3.1 石材
        4.3.2 木材
        4.3.3 砖瓦
        4.3.4 其他材料
    4.4 装饰艺术对宅居空间的营造
        4.4.1 装饰的部位及手法
        4.4.2 装饰的题材及寓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唐古村赣商宅居所反映的空间内涵
    5.1 赣商宅居空间的文化内涵
        5.1.1 风水学说
        5.1.2 道法自然
        5.1.3 宗族观念
        5.1.4 宗教信仰
    5.2 赣商宅居空间的生活内涵
        5.2.1 赣商家族的家庭结构
        5.2.2 日常生活模式及空间需求
        5.2.3 生活空间中的心理分析
    5.3 赣商宅居空间的艺术内涵
        5.3.1 赣商的艺术追求及审美倾向
        5.3.2 宅居空间处理的艺术手法
    5.4 赣商宅居空间的社会人文内涵
        5.4.1 赣商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5.4.2 赣商的经历在宅居空间中的体现
        5.4.3 赣商矛盾的商贾心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上唐古村传统建筑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6.1 上唐古村赣商宅居价值分析
        6.1.1 历史价值
        6.1.2 科学价值
        6.1.3 艺术价值
        6.1.4 经济价值
    6.2 上唐村传统民居的开发现状与不足
        6.2.1 上唐村的开发现状
        6.2.2 现有改造方式及不足
    6.3 上唐村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6.3.1 其他文化特色发掘
        6.3.2 可持续保护性开发建议
        6.3.3 “十记十号”商宅对上唐村建筑更新设计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结语
    1 论文主要结论
    2 研究的不足
    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文图表索引
附录二 上唐古村历史遗存分布图
附录三 上唐古村传统建筑统计表
附录四 上唐古村其余部分商宅测绘图纸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知识青年下乡安置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1.知识青年概念
        2.知青安置概念
    (三)学术研究回顾
        1.国内研究述评
        2.国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意义
        1.学术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拓宽研究领域
        2.新的观察视角
二、知识青年下乡安置问题的背景
    (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状况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1955-1968)
        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1968-1976)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1977-1981)
    (二)江西知识青年安置机构的设立
三、江西知识青年下乡安置
    (一)江西知识青年下乡安置概况
    (二)江西知识青年下乡安置地点
        1. 外省知青的安置
        2.本省知青的跨地区安置
        3.本地区知青的安置
    (三)江西知识青年下乡安置形式
        1.国营农垦系统安置
        2.插队安置
        3.生产建设兵团安置
    (四)江西知识青年下乡安置经费
        1.安置经费标准及调整
        2.安置经费划拨
        3.安置经费中存在的问题
    (五)江西知识青年下乡安置的口粮与住房问题
        1.口粮问题
        2.住房问题
四、安置问题的历史审视
    (一)知青安置的成效
        1.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2.提高了农村的现代文明水平
    (二)安置问题的局限性
        1.加重了国家、企事业单位、农民和学生家长的负担
        2.缺乏整体安排与长远规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江西省九江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1968-19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3.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3.4 研究基础和已具备的工作条件
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背景
    2.1 “文革”前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因
        2.1.1 解决城市就业人口及学生升学压力
        2.1.2 推进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2.1.3 屯田戍边,发展边疆经济
    2.2 “文革”时期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因
        2.2.1 意识形态动机—受民粹主义影响
        2.2.2 再教育理论的提出—妥善解决红卫兵运动
    2.3 九江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地域背景
    2.4 九江县知青来源地问题
3 知识青年的动员及其安置情况
    3.1 知青的动员情况考察
    3.2 知青的安置形式
    3.3 知青安置经费问题
    3.4 知青吃粮及住房问题
4 知识青年群体生活考察
    4.1 劳动生活状况
    4.2 婚姻生活状况
    4.3 文体生活状况
5 知识青年返城及其归宿
    5.1 知青返城政策的实施
    5.2 知青返城后的去向及工龄计算问题
6 知识青年在当地的社会影响
    6.1 给当地带来的积极影响
    6.2 给当地带来的消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大腔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大腔戏流行区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政区概况
    第二节 自然地理
    第三节 人口迁移
    第四节 社会经济与交通
第二章 大腔戏的发展历史与分布
    第一节 大腔戏的文化渊源
    第二节 大腔戏的发源与形成
    第三节 大腔戏的兴衰与扩散、萎缩
    第四节 永安一路大腔戏的分布
    第五节 南平一路大腔戏的分布
    第六节 大腔戏的分布特征
第三章 大腔戏艺术形态的文化整合
    第一节 声腔音乐整合
    第二节 演出剧目整合
    第三节 舞台艺术整合
    第四节 大腔戏的艺术形态
第四章 大腔戏发展的文化生态
    第一节 地域方言生态
    第二节 宗族社会生态
    第三节 民间宗教信仰生态
第五章 大腔戏发展的文化景观
    第一节 演艺民俗景观
    第二节 演出场所景观
    第三节 文化遗产景观
第六章 大腔戏发展的分区差异
    第一节 大腔戏不同文化区的划分
    第二节 大腔戏的区域差异
    第三节 区域差异缘由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任务及研究成果
致谢语
个人简历

四、抚州地区召开茶叶生产工作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D]. 陈有联.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2]改革开放以来赣南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研究[D]. 吴光福.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3]江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D]. 康勇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4]江右商帮文化视野下的万寿宫与江西会馆的传承演变研究[D]. 程家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抚州特色戏曲文化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郝琴.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6)
  • [6]长江中游城市群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D]. 张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7]南城县上唐古村赣商宅居空间特征研究 ——以“十记十号”商宅为例[D]. 江文琳. 武汉大学, 2018(06)
  • [8]知识青年下乡安置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黄珊.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9]江西省九江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1968-1980)[D]. 于明星.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10]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大腔戏发展研究[D]. 罗金满.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茶叶生产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