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细胞吸水实验”的异议(论文文献综述)
高志宏[1](2019)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指标构建与运用》文中认为2017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目标,对生物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素养为本”的新要求。而“生命观念”作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不仅成为生物学教育研究领域的最新热点之一,也成为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分析,发现目前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较为缺乏,为响应新课改要求、落实新课改精神,本研究以生命观念为研究主题,旨在构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指标框架体系。本研究在对有关生命观念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查阅、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为指导,提取生命观念的重要内涵要素进行范畴化,通过开放式-轴心式-选择式三个阶段的编码,初步构建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初级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师访谈,对访谈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提取标注并进一步范畴化,从而补充完善初级指标,形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成熟指标体系。再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一致性检验,以各指标的平均值、中位数、满分频率、标准差及变异系数五个值来综合检测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根据检测结果并结合专家文字性意见,进一步筛选完善修正指标体系,从而保证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合理性,最终构建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终极指标体系。本研究构建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指标体系包含五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以及二十八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由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调节观、进化与适应观、生命与生态观组成;二级指标由结构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物质观、能量观、物质与能量协同观、进化观、适应观、生命观、生态观组成;三级指标由细胞基础观、层次结构观等二十八个最基本的观念组成,各观念均是对“生命观念”深入分解细化后的具体表现。生命观念是抽象的,甚至是虚空的,如果不能找到相应观念在生物学教材中的具体锚定点,则会在教学实践中无从下手。因此,基于生命观念指标体系进行教材分析是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终极指标体系为基础,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的三个必修模块为切入点,提取梳理隐含于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载体知识点、概念或事实的锚定点,并将其与“生命观念”细化后的三级指标进行对应分析,完成教材与指标的对接,实现指标体系的初步运用。
何璇[2](2019)在《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逐渐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2017年新课程标准提出并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参与的重要理念。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进行引导提供帮助,而学习对象逐步在与他人沟通会话中,自主完成知识构建的一种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顺应时代发展,与新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将其应用于高中课堂中,对学生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促进其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同时对教师而言能够促进其在教学意识上面的改变。本课题通过对该模式的理论、实践等方面进行文献实践研究,以此来探索支架式教学对高中生物一线课堂的意义。着力解决的问题有:在新的课程观念背景下,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对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效果是否起促进作用?课题采用文献法、统计学分析、课堂观察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首先,查询文献对支架式教学的研究背景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等分析和总结;再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概述总结;对涉及相关概念比如“支架”等进行界定,文献研究总结了一线生物课堂的易使用的支架类别;继而对该模式下的基本教学设计原则与环节进行探讨;完成教案设计和实践研究,进行实验;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总结出结论。本课题研宄的具体思路是,于实习单位科学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级。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并对学生进行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课堂观察、感受做课后访谈调查,实施之后对实施情况进行反思与具体分析,并且对测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综合课堂反馈情况实施效果和访谈得出结果结论。通过三个月的实践,对此次研究进行总结:本研究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积极性,提高学习者课堂参与程度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水平;能够提高学生高中生物学科纸笔测验的成绩;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等;总的来说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促进高中生物学的课堂教学。
王辉[3](2018)在《基于DIS技术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智能考评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感器的应用十分广泛,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基础教育教材中传统的实验设计与传感器的应用少有联系,但DIS技术在理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已有很多案例。基于DIS技术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智能考评系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利用丰富的传感器种类,设计可行方案对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测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更优于传统的实验操作考评模式。
肖琳[4](2018)在《抛锚式教学对学生生物问题解决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生生物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生物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日新月异的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所要求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物知识,还要能够运用生物知识去解答生活现象或解决现实中与生物相关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乐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生物问题解决能力。国内外目前将抛锚式教学应用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较多,但重点在于数学、物理、英语、化学学科。因此,将抛锚式教学应用于培养学生生物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具有独创之处,研究的结论能为相关研究或一线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生物问题解决能力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价值,也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本研究围绕贵州省一所重点高中开展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纸笔测验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抛锚式教学在学生生物问题解决能力中应用的结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本研究调查了高中生物教师实施生物教学和培养学生生物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以及学生是否重视培养自身生物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根据现状分析的结论形成相关的教学设计,以此探讨抛锚式教学对学生生物问题解决能力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研究还将抛锚式教学和常规教学进行对比,探讨两者的教学效果。最后根据研究的分析结果,发现抛锚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生物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从理解、辨别、表述、解决、交流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策略。抛锚式教学能够实现学生对于教学的想法,能够综合评价学生,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构建知识,提升能力。此外,发现抛锚式教学比常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生物问题解决能力上有着更高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建构知识,独立思考生物问题,从而加固和完善他们的生物知识体系,提升生物问题解决的能力。
吴贵忠[5](2008)在《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有创新人格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才会积极、自主地树立创新意识、提出创新要求,才会以持久的热情、坚强的意志,不断去探索、去开拓、去创造。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James)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生物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学科之一,应积极渗透培养创
叶青[6](2006)在《菘蓝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为材料,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为板蓝根和大青叶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种子发芽实验结果显示菘蓝种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0oC~35oC;新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0oC,两年的陈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0oC~20oC。20oC最适合幼苗生长。新种子发芽率高于陈种子,霉烂率小于陈种子。菘蓝种子吸水进程为快速、缓慢、停滞。吸水速度最快的时间出现在浸种后20min内,吸水48h后种子重量为原干重的4.87倍。2.菘蓝根次生结构发达,韧皮部和木质部明显,皮层、韧皮部、木射线等薄壁组织中含有大量淀粉粒。叶下表皮细胞形状与上表皮细胞无明显区别,气孔存在于上、下两面。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叶主脉维管束发达。3.菘蓝营养生长阶段地下根部的增长趋势滞后于地上部,两者之间表现为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菘蓝的根部是先伸长后增粗的生长模式,8月中旬到收获这段时期,根长不再变化,根转入次生生长和有效成分累积,根粗缓慢增长。4.菘蓝种子中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千粒重在5月底达到最大值7.410g;生长前期种子中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分别于4月19日达到最大值为17.30g/kg和54.00g/kg,之后呈先急剧降低后缓慢降低的趋势,同期淀粉含量不断上升;菘蓝种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5月之前快速积累,到5月5日达到最大值32.34g/kg,之后含量亦呈先急剧降低后缓慢降低的趋势。不同时间采收的种子生活力差异显着,5月底至6月初为种子最佳采收期。5.春播和秋播两种播期生产的种子千粒重、单株平均产量、亩产量均有差异,但种子的发芽率差异不大;春播菘蓝生产的种子质量较秋播的高,但是生长后期要注意防倒伏;秋播菘蓝在秦巴山区和秦岭以南可以很好生长,南方地区两种种子繁殖方式均适宜,而北方地区更适宜于春播繁殖方式。菘蓝当年抽薹开花是由于低温春化引起的,对幼苗和种子低温处理都可以引起菘蓝提前抽薹。6.收割大青叶对板蓝根的生长有明显影响,割一次大青叶的板蓝根产量减产10.32%,割两次大青叶的板蓝根产量减产13.65%。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最高时期7月中下旬,8月之后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逐渐降低,不能达到药典要求。所以收割大青叶要选在7月底之前。
谢玲[7](1987)在《对“细胞吸水实验”的异议》文中研究指明 编辑同志:读了贵刊1986年第二期86刊登的四川重庆教育学院永川分院生物系谭定宇同志“对中学两个植物学实验的改进意见”后,有所异议,仅供参考。初中《植物学》第四十一页的细胞吸水实验,(原文略)。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从材料来看不在于萝卜的大小、形状、颜色。关键
二、对“细胞吸水实验”的异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细胞吸水实验”的异议(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指标构建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
1.3.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
1.3.3 生命观念的概念界定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
2.1 基于扎根理论的文献资料编码研究 |
2.1.1 文献资料的收集 |
2.1.2 文献资料的编码研究 |
2.2 教师访谈研究 |
2.2.1 访谈实施的基本情况 |
2.2.2 教师访谈文本编码研究 |
2.2.3 教师访谈研究结果 |
2.3 德尔菲专家咨询研究 |
2.3.1 专家类型的确定 |
2.3.2 专家人数的确定 |
2.3.3 专家咨询问卷的编制 |
2.3.4 专家咨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3.5 专家咨询问卷的分析及处理 |
2.3.6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2.3.7 专家咨询问卷的修正 |
2.3.8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2.4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结果 |
3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指标体系的教材分析研究 |
3.1 必修1模块蕴含的生命观念载体知识点与指标体系的对应分析研究 |
3.2 必修2模块蕴含的生命观念载体知识点与指标体系的对应分析研究 |
3.3 必修3模块蕴含的生命观念载体知识点与指标体系的对应分析研究 |
3.4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指标体系的教材分析结果 |
3.4.1 生命观念蕴含于生物学教材的各个方面 |
3.4.2 教材承载生命观念具有一定局限性 |
3.4.3 生命观念的锚定点可结合生活实际建立 |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研究结论 |
4.1.1 构建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指标体系 |
4.1.2 实现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指标体系的初步运用 |
4.2 不足与展望 |
4.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4.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2)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国家对于培养人才的要求 |
1.1.2 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1.1.3 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
1.1.4 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 |
1.2 支架式教学的文献综述 |
1.2.1 支架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方案 |
2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支架 |
2.1.2 支架式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
3.1 高中生物支架种类及作用 |
3.2 支架式教学的应用环节 |
3.2.1 搭建支架 |
3.2.2 进入情景 |
3.2.3 独立探索 |
3.2.4 协作学习 |
3.2.5 效果评价 |
3.3 支架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
4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实践研究 |
4.1 研究的实验设计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对象 |
4.1.3 研究方法 |
4.1.4 研究步骤 |
4.2 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案例 |
4.2.1 教学案例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
4.2.2 教学案例2—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 |
4.2.3 教学案例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二课时) |
4.2.4 教学案例4—细胞增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5 实验结果与结论 |
5.1 班级成绩测验 |
5.2 访谈调查 |
6 小结 |
7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术成果 |
(3)基于DIS技术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智能考评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操作考评现状调查 |
2 DIS技术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 |
3 DIS实验操作智能考评系统的研究思路和案例 |
3.1 DIS实验操作智能考评系统的研究思路 |
3.2 DIS实验操作智能考评系统的研究案例 |
4 结语 |
(4)抛锚式教学对学生生物问题解决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序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过程 |
4.前测结果分析 |
4.1 样本的选择 |
4.2 对问卷结果的分析 |
4.3 对访谈提纲结果的分析 |
5.抛锚式教学在生物问题解决能力中的应用 |
5.1 研究所采用的生物教材 |
5.2 生物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
5.3 具体教学案例 |
6.后测结果分析 |
6.1 对课堂观察结果的分析 |
6.2 对能力后测测验卷结果的分析 |
7.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创新与反思 |
8.1 研究创新之处 |
8.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菘蓝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菘蓝(板蓝根)的研究进展 |
1.2.1 板蓝根的道地沿革和原植物文献记载 |
1.2.2 板蓝根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特性 |
1.2.3 不同倍体菘蓝研究 |
1.2.4 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2.5 板蓝根药理研究进展 |
1.2.6 板蓝根利用现状 |
1.3 药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相关性 |
1.3.1 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关性 |
1.3.2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
1.3.3 开花对药用植物根品质产量的影响 |
1.3.4 生产实践中的几项措施 |
第二章 板蓝根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菘蓝种子的吸水特性 |
2.3.2 不同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2.3.3 不同温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4 不同前处理对菘蓝种子发芽的影响 |
2.3.5 不同前处理对菘蓝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6 不同储藏时间种子的萌发情况比较 |
2.4 讨论 |
第三章 板蓝根的形态与生长发育 |
3.1 引言 |
3.2 研究区概况与调查 |
3.3 菘蓝的形态 |
3.3.1 叶形态 |
3.3.2 根形态 |
3.3.3 茎形态 |
3.3.4 花形态 |
3.3.5 果实形态 |
3.4 菘蓝生长动态 |
3.4.1 幼苗生长 |
3.4.2 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动态 |
3.5 讨论 |
第四章 板蓝根解剖形态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观察结果 |
4.2.1 菘蓝的根显微特征 |
4.2.2 菘蓝的叶显微特征 |
4.3 讨论 |
第五章 板蓝根生殖生长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春播与秋播菘蓝植株的生长差异 |
5.3.2 菘蓝开花和种子生长特性 |
5.3.3 春播菘蓝种子成熟过程中干物质的积累 |
5.3.4 不同播期菘蓝种子质量与产量比较 |
5.3.5 不同采收期种子的发芽特性 |
5.3.6 物候期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收割大青叶对板蓝根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收割大青叶对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6.3.2 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测定 |
6.4 讨论 |
第七章 板蓝根春化抽薹现象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和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低温处理种子和幼苗对菘蓝抽薹的影响 |
7.3.2 不同播种时间对菘蓝抽薹的影响 |
7.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对“细胞吸水实验”的异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指标构建与运用[D]. 高志宏.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2]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何璇.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3]基于DIS技术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智能考评系统的研究[J]. 王辉. 生物学通报, 2018(06)
- [4]抛锚式教学对学生生物问题解决能力影响的研究[D]. 肖琳.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1)
- [5]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策略[J]. 吴贵忠.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8(05)
- [6]菘蓝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叶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7]对“细胞吸水实验”的异议[J]. 谢玲. 生物学教学, 19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