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治疗急性腹痛112例

耳穴贴压治疗急性腹痛112例

一、耳穴贴压治疗急性腹痛112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通[1](2021)在《桂枝茯苓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相关指标变化,探讨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耳穴贴压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中医治疗CP/CPPS的方案。方法:本研究病例均为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符合调查病例标准的连续病例。通过严格的试验纳入、排除、剔除标准,最终将60例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对照组A使用中国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推荐的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对照组B使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组C在桂枝茯苓丸加味的基础上,联合耳穴贴压疗法,连续治疗6周。分别搜集对照组和治疗组干预前后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计数,检测研究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分析评价三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治疗结束后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复发率。结果:1.疗效结果:治疗组C20例,其中治愈2人,显效12人,有效4人,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A20例,治愈1人,显效7人,好转4人,总有效率为60.0%;对照组B19例,治愈1人,显效7人,好转4人,总有效率为63.6%。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X2检验,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ac=0.028<0.05;(?)Pbc=0.047<0.05)。2.临床相关指标评价:在NIH-CPSI评分方面,三组患者治疗前对比NIH-CPSI评分,P大于0.05,具有可比性。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与对照组A、B对比,P分别为Pac=0.042,Pbc=0.049,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三组治疗前后对比,经统计学分析,P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A、B对比结果P<0.01,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从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计数来看,三组治疗前卵磷脂小体计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C有17例卵磷脂小体计数为+++及以上,对照组A有14例,对照组B有13例,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卵磷脂小体计数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A、B治疗后比较P均小于0.05,有统计学差异。3.治疗过程中,对照B组1例脱落,患者回外地探亲;余未见明显不适,治疗方案安全性良好。4.2个月后随访结果,对照组A复发率为25.0%;对照组B复发率为16.7%;治疗组复发率为5.5%。经卡方检验,治疗组与对照A、B组P均大于0.05,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治疗方案在治疗后复发率上具有可比性。结论:中药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耳穴治疗在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时有独特的优势。耳穴贴压疗法对桂枝茯苓丸在该疾病的疗效上有促进提升作用。值得进一步循证医学数据支持和验证。

彭思琦[2](2021)在《穴位贴磁预防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穴位贴磁预防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效果,通过观察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术后每分钟肠鸣音次数、便秘症状积分等来评价其效果,为穴位贴磁在预防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9年9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严格遵循纳入及排除标准,将88例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穴位贴磁组及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执行骨科常规护理,穴位贴磁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的天枢、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中脘、气海、支沟(双)进行穴位贴磁,于术前1d开始治疗(术日不进行干预),每日8:00、17:00各一次,每次贴敷1h,干预至术后第6d,共治疗7d。研究过程中脱落10例,最终纳入78例,穴位贴磁组40例,对照组38例。收集两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前、术后第2d、3d、4d、5d、6d收集两组患者肠鸣音次数;术前、术后第3d、第6d收集两组患者便秘症状总积分。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在性别、主要照顾者、手术节段、民族、婚姻状况、文化水平、医保、疾病诊断、病程、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年龄、术前肠鸣音次数、术前便秘症状总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对比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穴位贴磁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2.51±1.58h)早于对照组(36.21±2.35h)。3.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对比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的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穴位贴磁组首次肛门排便时间(55.46±2.44h)早于对照组(83.03±5.60h)。4.术后第2d、3d、4d、5d、6d肠鸣音次数对比术后第2d、3d、4d、5d、6d穴位贴磁组和对照组的肠鸣音次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磁组肠鸣音次数高于对照组。5.便秘症状总积分及各项目积分对比术后第3d、术后第6d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的便秘症状总积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穴位贴磁组便秘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术后第3d、第6d穴位贴磁组和对照组的腹胀积分、排便频率积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磁组腹胀积分、排便频率积分低于对照组。结论1.穴位贴磁可以提前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2.穴位贴磁可以加快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患者肠鸣音的恢复,促进患者胃肠蠕动。3.穴位贴磁可以降低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患者便秘症状总积分,改善患者腹胀、排便频率低等症状。

吴梅香[3](2021)在《揿针预防混合痔术后排尿不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采用揿针埋刺关元穴、中极穴、三阴交穴、膀胱俞穴预防混合痔术后排尿不畅,观察揿针疗法改善混合痔术后排尿不畅的临床疗效,为预防混合痔术后排尿不畅提供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需要住院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术后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术后采用揿针埋刺关元穴、中极穴、三阴交穴、膀胱俞穴的治疗,持续48h,对照组采用电热水袋热敷治疗,直至术后第一次小便自主排出或留置导尿。两组术后均接受预防感染、止血止痛、中药坐浴等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术后首次排尿情况积分,术后首次排尿时长积分,返回病房时、首次自主排尿后的腹部症状评分以及膀胱区叩诊评分、导尿率、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包括返回病房时、术后1d、术后2d),比较两组各项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纳入研究的病例在年龄、性别、术前输液量、术后输液量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在术后首次排尿情况积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在术后首次排尿时长积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排尿时长短于对照组。4、在术后腹部症状评分方面,返回病房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首次自主排尿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表明治疗组在腹部症状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5、在术后膀胱区叩诊评分方面,返回病房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首次自主排尿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表明治疗组在膀胱区叩诊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6、在术后导尿率中,治疗组发生率为0%,对照组发生率为13.3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导尿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7、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方面,在返回病房时,两组的VAS疼痛评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在术后1d、2d,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揿针疗法可以有效防治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结论:揿针具有改善混合痔术后患者首次排尿情况,减短首次排尿时间,缓解患者腹部症状,改善腹部体征,减轻患者的疼痛,疗效确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李攀[4](2021)在《自拟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湖北省中医院外一科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腹痛情况、体征情况、炎症标记物五个指标评估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自拟清胆汤的中医渊源及现代药理研究。研究设计:1.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12月湖北省中医院外一科病房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予以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予以相同西医治疗方案。统计分析并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后的各指标变化情况。2.所收集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腹痛VAS评分、年龄、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在治疗后总有效率、腹痛情况(包括腹痛VAS评分、腹痛完全消失时间)、体征情况(体征完全消失时间)、中医症候积分几项指标评估上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与对照组经过治疗炎症标记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治疗前与治疗后炎症标记物比较而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安全性评价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与单纯西医治疗急性胆囊炎两种治疗方案疗效均明确,口服自拟清胆汤可提高疗效且在改善症状、体征情况上具有优势。2.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在控制炎症情况(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上相比未见明显优势,可能与本次研究观察炎症指标无法即时检测、时间跨度稍大(6天)有关。3.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更有优势,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研究。

明阳灿[5](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取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组方用药规律,归纳总结其用药经验,并分析置信度最高支持度较高且为聚类分析聚为一类的用药组合可能存在的药物靶标及相互作用,探索核心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徐辉甫教授于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专家门诊诊疗的厌食症患儿病例共335例,将符合标准的162例脾失健运证或脾胃气虚证厌食症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详细记录患儿的姓名、登记号、性别、年龄、就诊时间、中医诊断、分型、是否复诊、证候、处方用药等,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统计中药频次,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运用Apriori算法建立起关联模型进行关联分析,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挖掘出药物组合规律,总结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常见证型厌食症的理法方药,尝试总结其学术思想。利用TCMSP、STRING、Metascape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等分析药对疾病间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通路。结果1.徐辉甫教授用药经验数据挖掘1.1常用药对及三联用药由系统聚类分析可知,徐辉甫教授常用药对为:谷芽—麦芽、荷叶-茯苓、辛夷—白芷、鸡内金—山楂、山药—薏苡仁、黄芪—防风。三联用药为:白术—甘草—茯苓、鸡内金—山楂—荷叶、谷芽—麦芽—厚朴、山楂—薏苡仁—白扁豆。四联用药为:白术—砂仁—甘草—茯苓、麦芽—谷芽—厚朴—六神曲、鸡内金—山楂—荷叶—白术。1.2常见证型的核心处方脾失健运证:谷芽、麦芽、厚朴、六神曲、荷叶、茯苓、甘草、山楂、鸡内金、白术。脾胃气虚证:太子参、茯苓、山药、白术、薏苡仁、砂仁、白扁豆、甘草。1.3常见随证加减兼鼻塞、流涕者:加辛夷、白芷;兼腹痛:延胡索等;兼夜惊、不寐者:加灯芯草、钩藤;兼反复呼吸道感染、多汗者:防风、黄芪、浮小麦;舌红、咽红等有热象者:加黄芩、茵陈;兼大便干结:熟大黄、厚朴等。2.核心用药网络药理学分析茯苓-荷叶治疗小儿厌食症发挥药效的主要化合物见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亚美罂粟碱;主要靶点是AKT1、IL6和IL1B;主要通路是调节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和NF-κB信号通路等。可见药对“荷叶-茯苓”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小儿厌食症。结论本研究通过对162例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通过统计学分析证明了徐辉甫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用数据挖掘方法提炼用药规律,详细总结归纳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理法方药,可概括为“一气周游,消补兼施”“欲补先通,脾贵在先运后补”,擅用甘温之品及风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得出“荷叶--茯苓”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通过干扰IL-6、IL-1β和AKT等靶基因及调节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和NF-κB等信号通路来完成的。

黄琬苹[6](2021)在《针灸防治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对各种针灸疗法的防治效果进行排序,并评出最优选择,以期为临床防治工作优化方案。方法:对 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EBSCO)、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CBM)进行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0年6月。根据已拟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Cochrane Risk-of-Bias tool(ROB 2.0)对进行文献风险偏倚评估评价。采用STATA和OpenBUGS进行干预网络图的绘制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章129篇,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防治、术后疼痛的治疗、术后缺乳的预防、术后出血的预防、术后尿潴留的治疗等6个方面,共7项结局指标经行了研究。(1)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预防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一共包含了10种干预措施:常规护理、针刺、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艾灸、电针、耳穴压豆、穴位埋线、穴位敷贴、针灸联合疗法。疗效排名前三的依次是:针灸联合疗法、穴位埋线、穴位按摩。(2)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一共包含了5种干预措施:常规护理、针刺、穴位注射、穴位敷贴、针灸联合疗法。疗效最好的是针灸联合疗法。(3)术后24hVAS评分(治疗术后疼痛):一共包含了 7种干预措施:西药、假针刺、常规护理、耳穴压豆、针灸西药联合疗法、针灸联合疗法、电针。疗效最好的是针灸西药联合疗法,单一疗法最好的是电针。(4)泌乳始动时间(预防术后缺乳):一共包含了 8种干预措施:常规护理、耳穴压豆、针灸联合疗法、电针、穴位埋线、穴位按摩、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疗效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依次是:穴位按摩、针灸联合疗法、穴位埋线。(5)术后24h泌乳量评分(预防术后缺乳):一共包含了 5种干预措施:穴位按摩、穴位敷贴、针灸联合疗法、耳穴压豆、常规护理。疗效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依次是:穴位按摩、穴位敷贴、针灸联合疗法。(6)术后24h出血量(预防术后出血):一共包含了 4种干预措施:针灸西药联合疗法、艾灸、穴位敷贴、西药。疗效最好的是针灸西药联合疗法,其次是艾灸。(7)术后尿潴留有效率(治疗术后尿潴留):一共包含了 8种干预措施:针灸联合疗法、穴位注射、电针、针灸西药联合疗法、艾灸、耳穴压豆、西药、常规护理。疗效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依次是:针灸联合疗法、穴位注射、电针。结论:针灸疗法治疗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有良好的效果,其中促进胃肠排气,预防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最佳选择是针灸联合疗法,最佳单一疗法是穴位埋线;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最佳选择也是针灸联合疗法;缩短泌乳时间的最佳方案是穴位按摩,增加泌乳量最佳的也是穴位按摩;治疗术后疼痛最佳的选择是针灸西药联合疗法;预防术后出血,效果最好的是针灸西药联合疗法,最好的单一疗法是艾灸;治疗术后尿潴留的最佳选择是针灸联合疗法,最好的单一疗法是穴位注射。在某项具体指标上,联合疗法不一定仍获得叠加效应,具有更好的疗效。由于文章质量、临床研究的局限性和针灸疗法的复杂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陆俊辰[7](2021)在《基于德尔菲法优化广西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在广西应用中的存在问题,并制定更适合广西应用的《结直肠癌中医护理优化方案》,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方法:(1)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广西某三甲中医医院胃肠外科符合纳入标准的结直肠癌入院患者病历及《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评价表139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疾病诊断、中医证型、证候特点、主要相关症状和采用中医护理技术;患者对本方案的护理操作依从性、患者对护理技术满意度、本病中医方案的操作者评价和特殊记录等资料。了解现行《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循证及咨询专家,规避存在问题,形成《广西结直肠癌中医护理优化方案》初稿。(2)将《广西结直肠癌中医护理优化方案》初稿通过专家咨询方式进行德尔菲专家咨询,通过收集专家对《广西结直肠癌中医护理优化方案》的看法,经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汇总专家意形成下一轮修改稿并重新发放咨询函,最后汇总成专家看法基本一致的《广西结直肠癌中医护理优化方案》。本研究通过咨询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等指标来检验咨询专家的可靠性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确定将《广西结直肠癌中医护理优化方案》应用于临床实践。结果:(1)在回顾病例中:证候共11种,湿热蕴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4.6%,其次分别是脾肾阳虚18.71%、气血两虚证排名第三比例为9.4%;症状发生率按高到低分别是腹胀(66.91%)、腹痛(61.87%)、粘液血便(46.76%)、腹泻(45.32%)、便秘(24.46%)、恶心呕吐(12.23%)、发热(7.91%);药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技术中使用最为频繁累计构成比达到28.99%,与穴位贴敷为主要因素,艾灸为次要因素。(2)经过三次函询,共纳入15位专家。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3.3%、100%、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2;肯德尔和谐系数第一轮一级指标为0.55,二级指标为0.44;第二轮二级指标为0.40,三级指标为0.38;第三轮二级指标为0.46,三级指标为0.44;P均小于0.05,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三次函询,分别添加项目3条、修改项目14条。最终形成包含5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108个三级指标的《广西地区结直肠癌中医护理优化方案》。结论:(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在广西使用中发现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缺失;常见症状/证候施护及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方面部分项目在广西不常见或者未出现,而广西特定环境及人群中的一些常见症状/证候施护及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在该方案中没有出现,需要根据广西特殊情况优化该方案。(2)本研究所形成的《广西结直肠癌中医护理优化方案》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其应用效果及项目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临床实证验证。

蒋璐剑[8](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王丹丹[9](2020)在《基于NGF的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基于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角度进一步揭示PD的发病机理,探讨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PD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P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两部分进行探讨。1临床研究: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与安慰剂平行对照设计。收集寒凝血瘀证PD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布洛芬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于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给药,中药组给予中药免煎颗粒+布洛芬缓释胶囊模拟剂治疗,布洛芬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中药免煎颗粒模拟剂治疗,安慰剂组给予中药免煎颗粒模拟剂+布洛芬缓释胶囊模拟剂治疗,连续治疗6天,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中药组和布洛芬组分别随访3个月经周期。观察记录患者基线期、治疗期间以及随访期间的VAS评分、腹痛累计时间和中医症状变化,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前列腺素F2α(PGF2α)、NGF、酪氨酸激酶受体A(Trk A)和p75营养因子受体(p75NTR)水平。同时,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和心电图,评价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P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实验研究:将48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每组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寒冷刺激联合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建立寒凝血瘀证痛经模型。自造模第7天起所有大鼠分别给予中药、布洛芬和蒸馏水灌胃处理,每日1次,连续6日。观察大鼠注射缩宫素后的扭体潜伏时间、30min内扭体次数和扭体反应评分。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PGE2、PGF2α、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加压素(AVP)的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NGF、Trk A和p75NTR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NGF、Trk A和p75NTR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研究:(1)VAS评分、腹痛累计时间:治疗期间,随着治疗疗程的增加,中药组和布洛芬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腹痛累计时间均呈下降趋势,各时间点与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布洛芬组疗效相当(P>0.05),且均优于安慰剂组(P<0.01)。随访期间,中药组和布洛芬组各时间点与基线期比较,VAS评分和腹痛累计时间均显着减少(P<0.01),与治疗第3疗程比较,布洛芬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和腹痛累计时间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无明显变化(P>0.05),且中药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和腹痛累计时间均低于布洛芬组(P<0.01)。说明中药组近期止痛效果与布洛芬组相当,但远期疗效优于布洛芬组。(2)中医症状积分: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1.43%,布洛芬组总有效率为66.67%,安慰剂组总有效率为30.30%,中药组优于布洛芬组和安慰剂组(P<0.01)。治疗期间,三组各时间点中医症状积分较基线期均显着降低(P<0.01),且中药组低于布洛芬组和安慰剂组(P<0.05,P<0.01)。随访期间,中药组和布洛芬组各时间点与基线期比较,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P<0.01),与治疗第3疗程比较,布洛芬组各时间点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增加(P<0.01),中药组无明显变化(P>0.05),且中药组中医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布洛芬组(P<0.01)。(3)单项中医症状:治疗三个疗程后,三组腹痛评分较基线期均降低(P<0.05,P<0.01),中药组与布洛芬组疗效相当(P>0.05),且均优于安慰剂组(P<0.01)。在月经色黯、月经量少、肢冷畏寒、腹泻和肛门下坠方面,中药组优于布洛芬组和安慰剂组(P<0.05,P<0.01)。在面色青白和恶心呕吐方面,中药组优于安慰剂组(P<0.01),与布洛芬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治疗后,中药组和布洛芬组PGF2α、NGF、Trk A和p75NTR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安慰剂组(P<0.05,P<0.01)。2实验研究:(1)大鼠扭体反应: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扭体潜伏时间均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体次数和扭体反应评分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在减少大鼠扭体次数方面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1,P<0.05);在扭体反应评分方面,各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PGE2含量降低,PGF2α、COX-2含量升高(P<0.01),模型组和中药低、中剂量组AVP含量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GE2含量升高,PGF2α、COX-2含量降低(P<0.05,P<0.01),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AVP含量降低(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西药组PGE2含量高于中药低剂量组,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COX-2含量低于中药低剂量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AVP含量低于中药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降低PGF2α方面,各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NGF、Trk A水平显着升高,模型组和中药三组p75NTR水平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NGF、Trk A、p75NTR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NGF水平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1);西药组Trk A水平低于中药低、中剂量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P<0.01),中药高剂量组低于中剂量组(P<0.05);西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p75NTR水平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P<0.01)。(4)Real-time PCR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NGF、Trk A、p75NTR m 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NGF、Trk A m RNA表达降低(P<0.01);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p75NTR m RNA表达降低(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NGF和p75NTR m RNA表达均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P<0.01);在降低Trk A m RNA表达方面,各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研究表明,温经化瘀止痛法在近期止痛疗效和降低患者外周血PGF2α、NGF及其受体Trk A、p75NTR水平方面与布洛芬相当,在改善中医症状和远期疗效方面显着优于布洛芬。(2)实验研究表明,温经化瘀止痛法能够有效抑制大鼠扭体反应,升高大鼠血清PGE2水平,降低PGF2α、COX-2和AVP水平。寒凝血瘀证痛经模型大鼠存在NGF、Trk A和p75NTR表达异常,温经化瘀止痛法能够下调NGF、Trk A和p75NTR的表达,表明温经化瘀止痛法可能通过调控NGF、Trk A和p75NTR表达影响PGF2α水平,从而达到治疗PD的目的。

吴冬[10](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二、耳穴贴压治疗急性腹痛11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耳穴贴压治疗急性腹痛112例(论文提纲范文)

(1)桂枝茯苓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英文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Ⅲb型前列腺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前列腺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研究概况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慢性前列腺炎的定义及分类
        2 慢性前列腺炎流行病学研究
        3 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
        4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5 综述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4 不良事件处理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7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NIH—CPSI评分表
    附录二: 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候积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2)穴位贴磁预防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腰椎退行性疾病与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
        2.2 现代医学对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认识
        2.3 中医学对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认识
        2.4 磁疗法的临床应用
    3 穴位贴磁作为干预方法的依据
    4 选穴依据
    5 研究假说
    6 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干预方法
    3 评价指标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
        3.2 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5 质量控制
        5.1 操作人员规范化培训
        5.2 严格计算机随机化分组
        5.3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6 伦理考虑
    7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讨论
    1 研究结果
        1.1 研究完成情况
        1.2 术前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对比
        1.3 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干预后评价指标对比
    2 讨论
        2.1 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及安全性分析
        2.2 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对比分析
        2.3 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对比分析
        2.4 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肠鸣音次数对比分析
        2.5 穴位贴磁组与对照组术后便秘症状总积分及各个条目对比分析
        2.6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中医护理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揿针预防混合痔术后排尿不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混合痔术后排尿不畅的研究介绍
        1.1 痔术后排尿不畅的历史沿革
        1.2 痔术后排尿不畅的病因病机
        1.3 祖国医学对痔术后排尿不畅的常见疗法
    2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排尿不畅的研究介绍
        2.1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排尿不畅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痔术后排尿不畅的常见疗法
    3 结语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病例标准
        1.5 排除病例标准
        1.6 脱落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术前一般准备
        2.3 手术方式
        2.4 术后一般处理
        2.5 研究所需物品
        2.6 操作方法
        2.7 急症处理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主要指标
        3.2 次要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6 观察结果
        6.1 术后首次排尿情况积分
        6.2 术后首次排尿时长积分
        6.3 腹部症状评分
        6.4 膀胱区叩诊评分
        6.5 导尿率
        6.6 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
    7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 揿针疗法在痔术后排尿不畅中的应用概述
    2 选穴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结语
    5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自拟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病例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资料
        3.2 临床疗效
        3.3 安全性评价
    4.研究结论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急性胆囊炎的认识
        1.1 胆囊的解剖与生理
        1.2 急性胆囊炎的病因
        1.3 急性胆囊炎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1.4 急性胆囊炎的病理分型与并发症
        1.5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6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2.中医学对急性胆囊炎的认识
        2.1 中医对胆的认识
        2.2 急性胆囊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型
        2.3 急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
        2.4 自拟清胆汤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急性胆囊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VAS评分
    附录3.中医症候积分量化标准
    附录4.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对照缩略表
前言
1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入选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与终止观察标准
    1.5 处方录入及数据规范化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患儿发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3.1.2 证型频次分布
    3.2 数据挖掘处方用药规律
        3.2.1 高频中药频次、频率分析
        3.2.2 高频中药物种、功效分析
        3.2.3 高频中药性味分析
        3.2.4 高频中药归经分析
        3.2.5 高频用药关联分析
        3.2.6 高频用药聚类分析
        3.2.7 方中药物的组合关系
        3.2.8 常见随证加减
    3.3 探讨“荷叶-茯苓”治疗厌食症的作用机制
        3.3.1 荷叶-茯苓活性成分靶点的获取
        3.3.2 小儿厌食症关键靶点的获取
        3.3.3 中药-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分析
        3.3.4 关键靶点PPI网络拓扑分析
        3.3.5 关键靶点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讨论
    1 厌食症病因和发病机制
        1.1 胃肠动力及胃肠粘膜结构变化
        1.2 摄食中枢及胃肠激素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肠道菌群失调
        1.4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2 数据挖掘研究结果的分析
        2.1 厌食症的好发发病年龄及性别分析
        2.2 厌食症的中医常见证型分析
        2.3 厌食症的高频用药分析
    3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
    4 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理法方药
        4.1 病因病机分析
        4.2 以证为本
        4.3 治疗思路
结语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祖国古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学家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3.1 病因病机
        3.2 辩证分型治疗
        3.3 其他个人验方
        3.4 外治法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发表期刊论文
    会议交流论文
致谢

(6)针灸防治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文献检索
    1.1 检索数据库
    1.2 检索词
    1.3 检索策略
    1.4 检索时间
    1.5 文献筛选
    1.6 数据提取
    1.7 文献风险偏倚评估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风险偏倚评估
    2.4 干预措施网络图
    2.5 网状meta分析
3 讨论
    3.1 西医认识
    3.2 中医认识
    3.3 纳入特征与质量评估
    3.4 穴位分析
    3.5 干预分析
    3.6 局限性分析
    3.7 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德尔菲法优化广西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 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广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低,并发症多
        1.3 现代护理方法及技术在结直肠癌及其并发症护理的局限性
        1.4 中医护理方法及技术在结直肠癌及其并发症防治的优势
        1.5 行政部门主导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1.6 广西优化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的必要性
        1.7 德尔菲法在护理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某三甲中医医院《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实施情况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调查对象
        2.2 处理方法
    3 资料分析
    4 研究结果
    5 文献回顾
        5.1 研究小组成立
        5.2 病例回顾结果讨论及文献回顾参考数据库
第三部分 运用德尔菲法形成结直肠癌中医护理优化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制定函询问卷
        2.2 确定函询专家
        2.3 实施专家咨询
    3 资料分析方法
        3.1 专家一般资料
        3.2 专家积极程度
        3.3 专家权威程度
        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3.6 指标筛选标准
    4 研究结果
        4.1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4.2 专家积极程度统计
        4.3 专家权威程度统计
        4.4 专家意见协调度统计
        4.5 专家集中意见程度及函询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 结直肠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1.1 呈现男性多于女性特点,男性是结直肠癌高发人群
        1.2 患病人群偏向中老年人群,护理工作应有所侧重
    2 《广西地区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优化过程的科学性
        2.1 现行方案使用情况分析
        2.2 现行方案存在的不足
        2.3 运用德尔菲法科学完善方案
    3 广西地区优化方案与原版方案的不同
        3.1 增加广西地区常见证候类型,符合三因特点
        3.2 增加临床实践中常用中医操作,鼓励临床工作创新
        3.3 增加工作中常见症状,将方案适用性扩展
        3.4 明确方案评价指标及时间节点,提高护理评价效率
    4 广西地区结直肠癌中医护理优化方案符合中医护理发展要求
第五部分 结论
    1 本研究的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
    3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一轮函询问卷
    附录2 二轮函询问卷(节选)
    附录3 三轮函询问卷(节选)
    附录4 《广西地区结直肠癌中医护理优化方案》
综述 直肠低位前除切综合征防治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9)基于NGF的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计算
        2.2 随机方法
        2.3 盲法设计
        2.4 对照设计
        2.5 治疗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2.8 伦理学原则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
        3.3 疗效分析
        3.4 随访期结果
        3.5 安全性分析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方法
        2.2 寒凝血瘀证PD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2.3 给药方法
        2.4 动物取材方法
        2.5 指标检测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扭体潜伏时间、扭体次数和扭体反应评分比较
        4.2 各组大鼠血清PGE_2含量比较
        4.3 各组大鼠血清PGF_(2α)含量比较
        4.4 各组大鼠血清COX-2 含量比较
        4.5 各组大鼠血清AVP含量比较
        4.6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NGF蛋白水平比较
        4.7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rkA蛋白水平比较
        4.8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75NTR蛋白水平比较
        4.9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NGF mRNA表达比较
        4.10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TrkA mRNA表达比较
        4.11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p75NTR mRNA表达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1.1 历代医家对痛经的论述
        1.2 现代中医学家对PD的认识
    2 西医学对PD的认识
        2.1 西医学对PD病因的认识
        2.2 西医学对PD治疗的认识
    3 NGF及其受体Trk A、p75NTR的研究现状
    4 NGF在PD发病中的作用
    5 研究基础与切入点
    6 寒凝血瘀证PD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7 结果分析
    8 温经化瘀止痛方组成及方义分析
    9 本研究的创新点
        9.1 探索了PD的新发病机制
        9.2 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PD作用靶点的新发现
    10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10)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部分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四、耳穴贴压治疗急性腹痛11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桂枝茯苓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型)的临床研究[D]. 赵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穴位贴磁预防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D]. 彭思琦.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揿针预防混合痔术后排尿不畅的临床研究[D]. 吴梅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自拟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D]. 李攀.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5]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D]. 明阳灿.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针灸防治剖宫产术后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D]. 黄琬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基于德尔菲法优化广西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D]. 陆俊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8]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NGF的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临床及实验研究[D]. 王丹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
  • [10]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标签:;  ;  ;  ;  ;  

耳穴贴压治疗急性腹痛11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