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带和紫菜实验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成果(论文文献综述)
尚晓金[1](2020)在《养殖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和掌状海带(Laminaria digitata)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藻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我国海藻养殖总产量达到235万吨,占全年养殖产品总量的8.72%。藻类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藻类病害问题逐渐发展成为制约我国藻类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相较于水产养殖动物而言,关于海水养殖藻类病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积累阶段。本研究以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丝状体“黄斑症”和掌状海带(Laminaria digitata)“绿烂症”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原学、病理学、感染微生态学等技术方法,系统解析条斑紫菜和掌状海带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病理特性,并深入解析病原侵染对藻类表面菌群结构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水养殖藻类疾病的研究基础,并为开发藻类病害防控技术以及保障我国藻类健康养殖提供理论支撑。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条斑紫菜丝状体“黄斑症”的病原学研究本研究以采集自山东省岚山市患有“黄斑症”的条斑紫菜丝状体为研究对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条斑紫菜丝状体“黄斑症”发病速度快,扩散面积广,传染率约90%。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丝状体附着物病灶处呈现大小不一的黄色斑点,随着感染加重,黄褐斑颜色逐步加深,最终出现由藻体死亡导致的溃烂症状。采集具有典型黄斑症状的条斑紫菜丝状体,通过病原分离和体外培养技术,筛选获得优势菌株PZ02。通过革兰氏染色、电镜负染观察、生理生化分析、药物敏感性分析以及16S r DNA鉴定等技术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分析,并结合回归感染实验确认菌株PZ02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1)菌株PZ02属革兰氏阴性菌,短杆状,大小(0.5~1.0)um×(1.5~5.0)um,具有端生鞭毛。依据16S r DN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该株菌与假单胞菌属聚为一支,且与浅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teola)相似度最高,为100%。(2)生理生化和药敏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可无盐、6%Na Cl和10%Na Cl胰胨水中均可生长,氧化酶、3%Na Cl ONPG、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中结果反应均呈阳性,能代谢利用葡萄糖,不能利用鼠李糖、蜜二糖、蔗糖、乳糖、山梨醇、甘露醇、肌醇、苦杏仁苷,其生理生化特性与浅黄假单胞菌生理生化特性相一致;药敏试验结果显示,PZ02菌株对:罗美沙星、氟罗沙星、氯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阿奇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头孢他啶十种药物呈现高度敏感,对利福平、红霉素、吡哌酸、萘啶酸、四环素、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拉定、恩诺沙星、氟苯尼考、阿奇霉素、新生霉素、多粘菌素、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呈现抗性。(3)回接感染试验表明,用浓度106~108 CFU/m L的PZ02菌液浸泡健康条斑紫菜丝状体13d后,108 CFU/m L实验组的藻体出现大小不一的黄色斑点,与自然发病的黄斑症典型症状一致,106 CFU/m L和107 CFU/m L实验组内的丝状体患病症状不明显;对患病部位进行再次分离鉴定表明,人工感染患病的条斑紫菜丝状体内分离得到了相同的优势分离株,进一步表明浅黄假单胞菌PZ02是引发条斑紫菜丝状体黄斑症的致病原。2、养殖掌状海带“绿烂症”的病原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本研究对山东省荣成市某养殖厂内患有“绿烂症”的掌状海带进行病原学和组织病理学分析。该疾病的主要发病症状为:患病掌状海带藻体病灶部位由棕褐色变浅褐色,随着病情进一步加深,叶片腐烂面积逐步扩大,严重感染的叶片处色素体解体呈现透明发黄发白现象。通过病原分离和体外培养技术,自患病掌状海带病灶处分离得到一株优势细菌LD01。通过革兰氏染色、电镜负染观察、回归感染试验、生理生化检测、药物敏感性分析、16S r DNA测序分析等技术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分析。并采用石蜡切片、超微病理和叶绿素荧光光谱检测技术对患病掌状海带的病理学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16S r DNA测序分析表明,LD01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相似度最高,为99.34%。采用浓度为104~108 CFU/m L的LD01菌液浸泡感染健康掌状海带藻体,108 CFU/m L实验组均出现典型的绿烂症病症,且与自然发病典型症状一致;浓度小于108 CFU/m L的实验组内患病症状不明显。结果初步表明溶藻弧菌LD01为掌状海带“绿烂症”的致病原。(2)菌株LD01的生理生化结果显示其在3%、6%、10%三种不同百分比的胰胨水中均生长,氧化酶反应阳性,在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中反应呈阳性,能利用蔗糖、甘露醇,在无盐胰胨水中不生长,在精氨酸双水解酶、3%Na Cl MR-VP、3%Na Cl ONPG反应呈阴性,不能利用葡萄糖、阿拉伯糖、乳糖、肌醇、苦杏仁苷、肌醇、鼠李糖、蜜二糖。同时,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分析显示,LD01该菌株氧氟沙星、氟罗沙星、萘啶酸、四环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菌必治、阿奇霉素、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药物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乙酰螺旋霉素、多粘菌素、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吡哌酸不敏感。(3)经石蜡切片和超微病理学观察发现,掌状海带在感染溶藻弧菌后,随着浸染时间的加长,藻体内皮层细胞细胞壁破裂严重,其次为外层和髓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藻体细胞壁表面附着大量细菌,呈粘液团状,随着侵染时间的推移,细胞壁破裂,胞内结构破裂;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叶绿体是掌状海带发病损伤最为严重的细胞器,随感染时间的加长,叶绿体出现裂解,其次是细胞核,随感染时间推移,核膜核仁出现溶解。(4)叶绿素荧光光谱检测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掌状海带的光系统Ⅱ最大荧光产量(Fv/Fm)、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的潜在活性(Fv/F0)均随菌液感染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表明掌状海带感染发病后叶片光系统供体侧以及反应中心的活性均受到病原菌的影响。3、掌状海带“绿烂症”菌群群落结构特征分析通过Hiseq2500 PE250测序平台对患有“绿烂症”的掌状海带进行海带叶片表面菌群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本次测序获得掌状海带表面细菌样品优化序列91784条,可归790个OTUs,隶属于10个门,9个属。在门水平上,健康海带组首要优势菌门是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90%);患病海带组出现了两大优势菌门,首要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0%),其次为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46%)、拟杆菌门Bactemidetes(>1%)、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1%)等;属水平上,健康海带组首要优势菌属是嗜冷单胞菌属Psychromonas(>1%)和Blastopirellula菌属(>1%),并且健康海带组中存在无法检测序列的不知名物种的相对丰度超过90%以上;患病海带组首要优势菌属是弧菌属Vibrio(>30%),次要优势菌门为嗜冷单胞菌属Psychromonas(>2%),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ulteromonas(>1%)、海单胞菌属Marionmonas(>1%)、亚硫酸杆菌属Sulfitobacter(>1%)。结合以上结果分析得知健康组海带样本与患病组海带样本细菌群落组成相似,但各菌群丰度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患病海带组出现的首要优势菌属为弧菌属(Vibrio),结果进一步佐证了弧菌是导致此次掌状海带“绿烂症”的重要致病原。
王大海[2](2014)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我国海水养殖业布局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海水养殖业布局具有资源导向性、空间离散性和产业弱质性等农业布局的一般特性,从而使得海洋养殖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养殖海域附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协调好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选题以海水养殖业为研究对象,基于规模经济、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起点的基础上,阐述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产业态势,审视海水养殖业在生物资源养护、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技术创新、产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四化同步的基本原则,探寻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逻辑机理,提出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现代海水养殖业是海水养殖业产业升级的具体方向,而发展规模经济是海水养殖业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路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理论上,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主要包括工厂化养殖、海水网箱养殖、海水池塘养殖、浅海筏式养殖、浅海底播养殖。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涉及到环境、资源、市场、科技、投资、政策等诸多方面,其发展规模经济必须统筹安排、系统考虑、科学谋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了海水养殖业在农业经济发展、改善膳食结构、增加渔民收入、技术进步、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骄人业绩,但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业在养殖环境、海洋生态灾害、产业结构、水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整个世界来看,海水养殖业已经成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优质蛋白质需求的重要途径。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是: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通过养殖技术的创新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加强政府监管提升养殖质量。这些做法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指明了方向: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制订工作;强化政府对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公共服务职能;整合科研资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长期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积极开展规模经济的探索: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但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在经济效益、良种培育、养殖方式、病害防治、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影响了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高端发展。规模效率分析能够正确评判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在构建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模型前提下,运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技术水平过低是导致我国当前海水养殖规模差异的主要原因。短期来看,我国海水养殖业应适度规模经营,着重提升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改善资本、鱼苗、海水养殖面积规模的生产效率。从长远来说,应当实现海水养殖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提升海水养殖的规模效率,实现规模经济。产业生态化、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管理工业化是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未来方向,与之相应,工业化养殖就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是: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首要措施。其次,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第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第四,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是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刘智禹[3](2014)在《福建主要海藻中几种元素调查及食用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福建海藻中不断被检出有害元素超标,导致部分海藻产品下架,影响了海藻加工、养殖业的发展和相关人员的就业。因此,研究海藻中有害元素无论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抑或是保障福建海藻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选择了福建主要食用海藻紫菜、海带和浒苔开展以下研究:(1)对海水、沉积物和海藻中有害元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福建各个海藻养殖区海水和沉积物中的有害元素Cu、Pb、Zn、Cd、Cr、Hg和As的含量差别较大,最高达10倍以上,不同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有害元素含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福建不同海域紫菜、海带和浒苔中有害元素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A1含量最高,海藻加工前后各种有害元素未出现明显变化,说明海藻加工过程未受到有害元素污染。(2)论文首次开展了海藻对有害元素的富集研究。采用双箱动力学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紫菜、浒苔和海带中有害元素Cd、Pb和Al的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紫菜对Cd、Pb和Al的富集及浒苔对Cd和Pb的富集作用均符合双箱动力学模型,回归模型达到极显著,且富集速率Ka均达到显著水平;浒苔中A1的富集规律符合Logistic回归,紫菜和浒苔对Al的富集作用比对Cd和Pb的富集作用强。海带生长过程中,前70 d有害元素Pb和Cd的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前期上升幅度较大;整个生长过程,Al的含量在111~401 mg·g-1之间,总体上呈波动式上升趋势。(3)对Al、As、Pb、Cd和Hg五种有害元素形态进行了研究。海藻中的砷主要以有机砷为主,大部分海藻中无机砷含量在1 mg·kg-1以下;Cd在三种海藻中的化学形态主要以氯化钠提取态Cd的形式存在,其含量占总Cd的比例为68.9%~81.7%;Pb的形态以氯化钠提取态为主,乙醇提取态和醋酸提取态次之;海藻中的总Al含量虽然很高,但大部分以难溶态Al的形态存在,占总Al的比例最高可达82.89%;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海藻总Hg中甲基汞所占的比例都很小。(4)论文首次了开展了海藻中有害元素在动物中代谢及毒性研究。通过小鼠试验,对海藻中有害元素Al、Cd和Pb进行了短期富集代谢和蓄积性代谢研究,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相关解毒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海藻中有害元素对小鼠的体重、脏器指数以及有害元素富集影响相对试剂组较小,试剂组中促进有害元素外排作用基因(GST)及去除活性氧基因(CAT)表达量较高,GST、CAT两个基因表达量远高于海藻组,海藻组的MT与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试剂组高,海藻中有害元素基本上未对机体产生影响。(5)首次研究了三种海藻中有害元素Pb、Cd、Al、As(无机砷)暴露评估,儿童的EDI最高,中老年次之,青壮年最低。不同年龄人群每天食用海藻的Pb摄入量占PTDI均在5%以下,不同年龄人群每天食用海藻的Al、Cd摄入量占PTDI 比例略高,儿童每日人均海藻Al暴露量最高。总体而言,福建海藻Pb、Cd、Al、As(无机砷)摄入量远远低于PTDI。最后,本文根据海藻生长海域污染情况、海藻的结构特点、海藻中有害元素的总体含量及形态分析、海藻对有害元素的富集、海藻中有害元素的毒性研究以及海藻中有害元素的暴露评估结果,提出了海藻标准中Pb、Cd、Al、As(无机砷)的建议限值。
张文健[4](2014)在《环境因子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孢子附着、萌发及配子体早期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Lyngbye.)Link隶属于褐藻门,广泛分布于我国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广东海陵岛之间的广大沿海海域。萱藻具有异形世代交替的生活史,分为宏观的配子体世代和微观的孢子体世代。成熟的萱藻叶状体直立生长,管状、缢缩,藻体黄褐至深褐色,长度15-70cm,直径3-10mm。萱藻味道鲜美,口感独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广大沿海居民所喜爱。同时,萱藻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细菌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另外,萱藻也有较高的抗污、除氮磷等生态修复能力。总之,萱藻是一种具有极大栽培潜力的优质海藻资源。萱藻的孢子体世代为保种对象,而配子体世代即萱藻叶状体为养殖对象。萱藻孢子体放散出的孢子经过一系列发育过程最终成为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成熟萱藻叶状体。因此,本论文在对萱藻生活史研究的基础上,以萱藻孢子及幼配子体为研究对象,连续观察了萱藻幼配子体的生长发育过程,重点探讨了环境因子对萱藻孢子附着、萌发及配子体早期发育的影响,为萱藻的繁殖生物学研究、工厂化育苗及规模化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同时,本文还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萱藻丝状体的亚显微结构作了初步观察,为萱藻的细胞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萱藻幼配子体早期发育过程的连续观察,结果表明萱藻配子体的发育过程主要分为五个发育时期:孢子萌发期、细胞分裂期、固着器形成期、直立幼苗形成期、幼苗生长发育期。实验结果显示,固着器表面可以形成多个萌芽,进而形成含有多个幼苗的植株。在萱藻形成固着器以后,我们还观察到了萱藻固着器的黏连现象。另外,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了萱藻配子体的二次发育现象,即萱藻幼苗上重新生长出幼苗的现象。2、光照强度、温度、盐度及pH对萱藻孢子的附着均有显著影响。(1)光照强度为54μ mol/(m2s)时最有利于萱藻孢子的附着,在此光照强度下,单位面积的孢子附着量最大;(2)7-22℃是萱藻孢子附着的适宜温度范围,19℃是萱藻孢子附着的最佳温度条件,较高温度(≥24℃)条件会降低孢子的活力从而会降低孢子的附着能力;(3)萱藻孢子附着的最适盐度为30,盐度过低(≤24)或过高(≥40)都会造成孢子的死亡;(4)pH在6.7-9.7之间变动时,萱藻孢子的附着只是存在数量上的差异,在孢子活力上并未发现有何不同,当pH为8.2时,最有利于萱藻孢子的附着。3、光照是萱藻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在18-126μ mol/(m2s)的光照范围内,萱藻孢子均可萌发,36μ mol/(m2s)条件下,萱藻孢子的萌发率最高,而较高光强[≥108μ mol/(m2s)]会抑制萱藻孢子的萌发,甚至造成萱藻孢子的死亡。细胞分裂期的幼配子体对光强的适应范围较广,18-126μ mol/(m2s)条件下均可进行细胞分裂,但是不同光强条件下的分裂速度不同,54μ mol/(m2s)条件下有最大的细胞分裂速度。4、温度对萱藻孢子的萌发及细胞分裂期的细胞分裂速度有重要影响,在实验周期内(12d),从孢子的萌发总量来看,6-15℃是萱藻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条件,但是在该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孢子萌发速度越快。12℃条件下萱藻配子体最先形成固着器,最有利于萱藻幼配子体的早期发育。5、萱藻幼苗可以在9-90μ mol/(m2s)的光强条件下正常生长,但生长速度有所差异,36μ mol/(m2s)是萱藻幼苗生长的最佳光强条件,而较高光强[≥108)μ mol/(m2s)]不利于萱藻幼苗的生长,光强过高会使幼苗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甚至会造成藻体的断裂。6、温度对萱藻幼苗的早期生长影响显著。6-12℃是萱藻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12℃条件下的萱藻幼苗最长,最有利于萱藻幼苗的早期生长发育;而6℃条件下的萱藻幼苗,随藻体的生长其体长日相对生长率有稳步增加的趋势;较高温度条件(≥15℃)不利于萱藻幼苗的生长,并会使藻体产生萎缩、断裂等伤害作用,甚至造成藻体的死亡,且这种伤害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剧。7、萱藻的电镜观察结果清晰地展示了萱藻丝状体细胞内细胞壁、细胞核、核仁、色素体、蛋白核、线粒体、高尔基体等主要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萱藻丝状体细胞内的色素体中的类囊体带数明显多于其他褐藻细胞内的类囊体带数,表明萱藻丝状体细胞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另外,电镜图片还显示高尔基体分泌了大量囊泡,说明处于扩增状态下的萱藻丝状体活跃的新陈代谢活动。
费修绠,鲍鹰,卢山[5](2000)在《海藻栽培——传统方式及其改造途径》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所有的海藻栽培技术和方法都是以在对藻类个体和群体的了解为基础的 ,这就是传统海藻栽培业的基础和出发点。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展和进步已使陆地的农业和医学大为受益 ,但传统的海藻栽培业还很少应用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实际上自从建立以来最基本的栽培技术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这是因为在相当长时期内海藻栽培在技术上比较保守 ,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有六个方面。新的栽培种类需要增加 ,新的技术需要发展和应用 ,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和改进。本文就传统海藻栽培业中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可能的改造途径以及它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徐日升[6](2020)在《不同氮源对礁膜配子体生长与生化组分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礁膜(M.nitidum),是一种同时具备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的大型经济海藻。目前,国内对影响礁膜配子体生长的适宜生态因子条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温、盐度和光照强度上,而氮、磷等营养盐对礁膜配子体生长的研究较少,而且海藻对不同氮源的吸收利用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1)选择硝酸钠、硫酸铵和尿素作为3种不同氮源,通过设计不同Na NO3/KH2PO4、(NH4)2SO4/KH2PO4、CO(NH2)2/KH2PO4浓度比例,来探究不同氮源对礁膜配子体生长的影响,为影响礁膜生长的生态因子研究作补充,从而完善礁膜的人工培养的生态参数,2)探讨在不同氮源的处理之下,藻体的光合色素含量、可溶性糖、总蛋白等生化组分的变化,为提高礁膜的营养价值与药用活性等附加值提供培养条件的参考。具体研究的结果如下:1、以Na NO3为氮源、KH2PO4为磷源,在不同氮(0、10、20、40、60、80μmol/L)、磷(0.5、1、2μmol/L)浓度梯度下,室内培养礁膜配子体7 d,测定各处理组藻体的生长率、光合色素(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和总蛋白。结果表明,藻体生长最适氮、磷浓度比值为20:1;且Na NO3浓度为20μmol/L、磷浓度为1μmol/L时,礁膜配子体生长率取得最大值(13.80%/d),Na NO3浓度为20μmol/L、磷浓度为2μmol/L时,藻体的3种光合色素含量最高,Na NO3浓度为0μmol/L、磷浓度为2μmol/L时,藻体可溶性糖含量最高,Na NO3浓度为80μmol/L、磷浓度为2μmol/L时,藻体总蛋白含量最高。2、以(NH4)2SO4为氮源、KH2PO4为磷源,在不同氮(0、5、10、20、30、40μmol/L)、磷(0.5、1、2μmol/L)浓度梯度下,室内培养礁膜配子体7 d,测定各处理组藻体的生长率、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和总蛋白。结果表明,当(NH4)2SO4浓度为20μmol/L、磷浓度为0.5μmol/L时,藻体生长率最高(17.16%/d);(NH4)2SO4浓度为10μmol/L、磷浓度为1μmol/L,藻体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最高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则在(NH4)2SO4浓度为5μmol/L、磷浓度为1μmol/L时最高,(NH4)2SO4浓度为0μmol/L、磷浓度为1μmol/L时,藻体可溶性糖含量最高,(NH4)2SO4浓度为5μmol/L、磷浓度为2μmol/L时,藻体总蛋白含量最高。3、以CO(NH2)2为氮源、KH2PO4为磷源,在不同氮(0、5、10、20、30、40μmol/L)、磷(0.5、1、2μmol/L)浓度梯度下,室内培养礁膜配子体7 d,测定各处理组藻体的生长率、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和总蛋白。结果表明,CO(NH2)2浓度为5μmol/L、磷浓度为0.5μmol/L时,藻体生长率最高(16.53%/d);CO(NH2)2浓度为30μmol/L、磷浓度为1μmol/L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最高,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则在CO(NH2)2浓度为20μmol/L、磷浓度为1μmol/L时最高,CO(NH2)2浓度为20μmol/L、磷浓度为1μmol/L时,藻体可溶性糖含量最高,CO(NH2)2浓度为40μmol/L、磷浓度为2μmol/L时,藻体总蛋白含量最高。4、综合讨论,硫酸铵作为氮源时,礁膜配子体生长最好,且当(NH4)2SO4浓度为20μmol/L、磷浓度为0.5μmol/L时,藻体生长率达到最大,人工栽培可选择硫酸铵作为适宜氮源;而当尿素作为氮源时,可有效提高礁膜的总蛋白和可溶糖含量,当CO(NH2)2浓度为40μmol/L、磷浓度为2μmol/L时,藻体总蛋白含量最高,CO(NH2)2浓度为20μmol/L、磷浓度为1μmol/L时,藻体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实际应用中,可选择尿素作为氮源,提高礁膜栽培产量的同时,还可为产品提高营养与药用价值,为礁膜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奠定基础。
孙琼花[7](2013)在《大型海藻对养殖废水营养盐吸收及海区的生物修复》文中研究指明海洋富营养化和赤潮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且无副作用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是摆在各国研究者面前非常现实的课题。大量研究证实,在富营养化海区和严重污染的养殖海区栽培大型海藻进行原位修复,是一种简单、经济、环保、安全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研究了孔石莼和坛紫菜对养殖废水的生物净化作用,池塘栽培孔石莼对排海污水的生物修复效果,海带和龙须菜对富营养化开放海区及半封闭海湾的生态修复作用,以及坛紫菜对赤潮藻的生长抑制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孔石莼和坛紫菜对养殖废水的生物净化作用研究表明:孔石莼、坛紫菜对养殖废水氮、磷营养盐的清除效果明显,孔石莼对NO3-N、NO2-N、NH4-N、PO4-P移除率分别可达99.8%、99.6%、95.9%、98.7%;对总无机氮的移除率可达98.6%;坛紫菜对NO3-N、NO2-N、NH4-N、PO4-P移除率分别可达73.96%、85.04%、91.11%、84.63%,对总无机氮的移除率可达80.22%。孔石莼在吸收氨氮同时对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也有吸收,但NH4-N的吸收大部分在第1d完成,而NO3-N和NO2-N的大部分吸收需要2d或3d完成。坛紫菜则是优先吸收NH4-N。孔石莼在养殖废水中生长良好,鲜重逐日增加,日生长率均较大。坛紫菜对TN的去除不明显,对TP的去除效果较理想。2.孔石莼对排海污水的生物修复从2011年3~11月,利用池塘人工养殖孔石莼对排海污水(养殖废水和部分生活污水)进行生物净化。结果表明排海污水进入池塘后,由于孔石莼的生长和营养盐吸收,池塘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浓度明显降低,其他水质指标也明显改善,起到了良好的生物修复效果。3.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开放海区的生物修复大面积的海带栽培可使三岐澳的海水水质得到改善,无机氮磷含量有一定量的下降,3-5月海带栽培区的DIN的降低率分别达到12.16%、14.49%、16.78%,DIP的降低率分别为32.6%、17.48%、10.83%。然而在所监测的大型海藻龙须菜和海带栽培期间,三沙湾盐田港的大型海藻栽培区和未栽培区水体水质基本无显著差异性。利用大型海藻对三沙湾水质进行生物修复建议下一步建立箱式模型,得出理论上净化之相应水质等级所需要匹配的大型海藻养殖面积。4.坛紫菜对赤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用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um)、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三种赤潮藻作为供试藻,实验结果表明:坛紫菜干粉水溶液对赤潮藻生长总体表现出“高抑低促”的现象;5种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甲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石油醚)提取物对3种赤潮藻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氯仿提取物效果相对较强。各有机溶剂提取物能致使大部分藻细胞出现变小、空洞、破碎以及抱团现象。
张佑文[8](2019)在《曾呈奎的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1909-2005)曾是我国海洋藻类学的领军人物,也是世界知名的藻类学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除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之外,也对我国海洋科学的宣传和传播极为重视。自上世纪30年代曾呈奎开始投身于藻类学研究,一直到本世纪初,相关的科学传播工作始终伴随着其日常科研工作。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对科学传播工作保持极高的热度并积极付诸于实践,同时还对国内外的科学传播动态保持关注,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人群群体中并不多见,因此也很有特色,应当加以研究。目前对于曾呈奎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其科研成果中,在哲学方面主要集中于其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并且大部分是宣传性质,学术探讨不够,对其在科学传播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没有涉及,对其本身作为一名科学家为何在科学传播方面做出大量工作还有待探讨。本文主要以曾呈奎的科学传播思想及其实践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科学传播类文章和著述进行整理,同时对其在科学传播实践方面所作的工作进行汇集追踪和考察,并对他人对曾呈奎的相关评价和纪念文章进行分析。第一,文章对曾呈奎的科学传播思想进行了分析,包括其关于科学传播的思想理念以及主要特点。第二,文章对曾呈奎在科学传播所做的工作进行了分类梳理和系统总结。第三,对曾呈奎科学传播工作取得的效果进行了考察,同时依据当今国内在科学传播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第四,对曾呈奎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能够在科学传播方面取得很大成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其能够取得成效的因素主要在其科学传播观,并总结出这对我国当今如何促使科学家参与到科学传播工作中这一重要问题的有何借鉴意义。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曾呈奎虽然主要身份是一名科学工作者,但其对科学传播非常重视,对科学传播的作用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对于科学传播理念也有自己的独特理解。2.由于曾呈奎身份的多样性(海洋科学家、中国海洋所所长、山东省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同时自身对科学传播抱有很大的热情,这也使得其科学传播工作相比较于一般的科学传播工作者,有着多样性和独特性。3.曾呈奎的科学传播思想和实践工作特色鲜明。在思想方面,主要表现在其对应用科学传播以及科普创作的重视,提出科学知识能够及时的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科普工作的重要要求。在实践方面,主要体现在其进行科学传播工作手段的多样性。4.通过对曾呈奎的相关科学传播理念和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发现曾呈奎对科学传播的地位以及理解有着自己的看法,他的这种科学传播观有其优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他在科学传播方面的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这对我国如何促使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工作中,有着很多现实借鉴意义。本文对曾呈奎的科学传播思想和实践工作进行考察,对其作为科学家在科学传播领域的相关理解和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对其科学传播工作做一系统研究,以期完善对曾呈奎的相关研究工作,以及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工作的研究提供案例基础。
梁珊珊[9](2019)在《坛紫菜丝状体和海带配子体的藻际细菌群落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丝状体和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配子体均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在坛紫菜丝状体和海带配子体在培育和保存过程中常受到细菌污染而发生病害,因此研究藻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将有助于对致病微生物的了解。本文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在育苗早期和育苗晚期的藻际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坛紫菜自由丝状体以及海带配子体的附生细菌和不同温度下培养液中游离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以及添加抗生素对海带配子体藻际细菌群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坛紫菜贝壳丝状体的藻际细菌群落结构育苗早期,附生细菌群落中发现25个门、244个属,培育水体中发现19个门,194个属。育苗晚期,附生细菌群落中发现30个门,250个属,培育水体中发现25个门,176个属。在这两个不同时期,坛紫菜贝壳丝状体附生细菌群落在门水平上均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且以变形菌门为第一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两个时期附生细菌群落结构有所差异,育苗早期的贝壳丝状体附生细菌第一优势属为Pelomonas。育苗晚期第一优势属为Ahrensia。两个时期均发现了弧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等潜在的致病菌属,但育苗早期的假交替单胞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丰度高于育苗晚期。其次,在门水平上,培育水体细菌也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培育水体细菌群落结构与贝壳丝状体附生细菌差异显著,培育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低于贝壳丝状体附生细菌群落,但弧菌属丰度较大,且育苗晚期中培育水体的弧菌属丰度高于育苗早期。2.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的藻际细菌群落结构分析在20℃培养条件下,坛紫菜自由丝状体附生细菌群落中主要以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为第一优势菌门。α-变形菌纲为第一优势菌纲。在属水平上,其优势菌属有Maritalea、Leisingera、Marinovum,其中第一优势属为Maritalea。在10℃、20℃、30℃这三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坛紫菜自由丝状体培养液游离细菌群落中也以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以α-变形菌纲为第一优势菌纲。在属水平上,这三个温度条件下的培养液中的游离细菌群落均以Marinovum为第一优势属,但在各组中相对丰度不同。在这三个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游离细菌群落的次优势属存在差异,分别是Maritalea、Winogradskyell、Balneola。实验结果表明,坛紫菜自由丝状体培养液中游离细菌群落结构在较低温、较高温以及适宜温度条件下有所差异,特别是在属水平上,这三个温度条件下,各自的优势属不同。3.海带配子体藻际细菌群落结构分析在10℃的培养条件下,海带配子体附生细菌群落中,以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其中第一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黄杆菌科为第一优势科。在属水平上,第一优势属为Nonlabens,次优势属为Maribacter。在10℃、15℃、20℃条件下,海带配子体培养液中的游离细菌群落中,在门水平上,均以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在科水平上,10℃条件下的培养液中的游离细菌群落中以黄杆菌科为第一优势科,而在15℃、20℃条件下,均以弧菌科为第一优势科。在属水平上,这三个温度条件下的优势属存在较大的差异,在10℃、15℃、20℃条件下,第一优势分别为Algibacter、弧菌属、Marinobacte。即在15℃条件下,海带配子体培养液中的游离细菌群落中致病细菌弧菌属丰度较大。在海带配子体培育初期,添加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的海带配子体培养中的游离细菌群落组成与对照组有较大的差异。在门水平上,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培养液游离细菌群落中第一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但相对丰度存在较大差异,处理组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为49.69%,在对照组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为93.01%。在属水平上,处理组的培养液的游离细菌群落中最优势属为Kordia,其次为Klebsiella。对照组的培养液的游离细菌群落中最优势属为硫杆菌属,其次是Colwellia。添加了抗生素的处理组中,Colwellia(科尔韦尔氏菌属)、硫杆菌属,弧菌属、假单胞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等细菌属相对减少。说明抗生素会抑制某些杆菌属、弧菌属、假单胞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等有潜在致病性的细菌属的生长。
相建海[10](2020)在《厚植海洋生物学基础,创新海洋生物技术,赋能蓝色生物产业》文中研究指明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曾呈奎、张玺奠基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刘瑞玉、吴尚懃、张福绥、郑守义为代表的科学家和一批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努力攀登,攻坚克难,前仆后继,薪火相传,为我国海洋生物学学科的系统、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建树和奠基性贡献,夯实了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近30多年,可为海洋生产力及其可持续性提供解决方案的海洋生物技术受到国内外普遍重视,海洋研究所为国家海洋生物高技术发展战略出谋划策,并在关键技术突破上发力,引领了海洋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在实现产业化,推动蓝色生物产业的征途上,海洋研究所为世界最大的海洋增养殖产业发展壮大做出突出贡献,直接催生了海藻、贝类和对虾三次养殖浪潮的兴起,带动了基础性、战略性海水增养殖种业发展;此外,海洋研究所在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着力挖掘和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上,成果斐然,有力支撑了蓝色生物新型产业的发展。新近,海洋研究所牵头筹建的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必将为建设海洋强国,铸造蓝色辉煌注入强劲活力。
二、海带和紫菜实验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成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带和紫菜实验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养殖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和掌状海带(Laminaria digitata)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条斑紫菜生物学特征及养殖概况 |
1.1 条斑紫菜地理分布及其价值属性 |
1.2 生物学特征 |
1.3 养殖概况 |
2 掌状海带的生物学特征 |
2.1 掌状海带地理分布及其价值属性 |
2.2 掌状海带生物学特征 |
3 海藻养殖微环境及其病害的研究概况 |
3.1 藻际微环境 |
3.2 藻类病害主要病害生物物的研究概况 |
4 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研究进展 |
4.1 假单胞菌流行病学与致病性研究 |
4.2 溶藻弧菌流行病学与致病性研究 |
5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的微生物菌群研究 |
5.1 高通测序技术 |
5.2 高通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 |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条斑紫菜丝状体“黄斑症”的病原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藻体样本采集 |
1.2 实验试剂 |
1.3 仪器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
2.2 形态观察 |
2.3 人工感染实验 |
2.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5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与药敏试验 |
3 结果分析 |
3.1 患病藻体临床症状 |
3.2 病原菌分离与形态观察 |
3.3 16SrDNA鉴定分析 |
3.4 生理生化与药敏试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养殖掌状海带“绿烂症”的病原和病理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藻体样本采集 |
1.2 实验试剂 |
1.3 仪器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2.2 革兰氏染色与电镜负染 |
2.3 人工感染实验 |
2.4 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
2.5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备 |
2.6 叶绿素荧光检测实验 |
2.7 菌株的生理生化与药物敏感实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患病海带形态观察 |
3.2 患病海带病原菌的分离 |
3.3 人工感染实验结果 |
3.4 感染藻体组织病理学观察 |
3.5 叶绿素荧光检测结果 |
3.6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 |
3.7 菌株的生理生化与药物敏感实验 |
4 讨论 |
第四章 掌状海带“绿烂症”菌群群落结构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样品采集 |
1.2 海带样品预处理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掌状海带菌群群落组成分析 |
2.2 海带样品菌群α多样性估计分析 |
2.3 海带各样品细菌菌群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1 本文主要结论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
2.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发展要素 |
2.1.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特征 |
2.1.2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产业要素 |
2.1.3 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的现实意义 |
2.1.4 现代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目标 |
2.2 规模经济与海水养殖业发展 |
2.2.1 规模经济 |
2.2.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性 |
2.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条件 |
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产业生态理论 |
2.3.3 产业关联理论 |
2.3.4 产业结构理论 |
2.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 |
2.4.1 工厂化养殖 |
2.4.2 海水网箱养殖 |
2.4.3 海水池塘养殖 |
2.4.4 筏式养殖 |
2.4.5 浅海底播养殖 |
3.1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
3.1.1 养殖品种、结构 |
3.1.2 养殖面积 |
3.1.3 养殖产量 |
3.1.4 养殖产值 |
3.2 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
3.2.1 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成为世界海洋渔业大国的重要支撑 |
3.2.2 科技在提升生产要素品质方面的效应日渐突出 |
3.2.3 海水养殖业成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
3.2.4 海水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初步建成 |
3.2.5 海水产品加工业逐渐呈现专业化、系列化特征 |
3.3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
3.3.1 养殖环境问题 |
3.3.2 海洋生态灾害问题 |
3.3.3 产业结构问题 |
3.3.4 水产品质量问题 |
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 |
4.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
4.2 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 |
4.2.1 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 |
4.2.2 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 |
4.2.3 创新养殖技术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
4.2.4 通过政府的监管与支持提升养殖质量 |
4.3 经验借鉴 |
5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5.1 开始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 |
5.2 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
5.3 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
5.3.1 工厂化养殖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
5.3.2 池塘围堰养殖稳步发展 |
5.3.3 以清洁生产为主旨大力发展滩涂养殖 |
5.3.4 不断拓展浅海养殖产业发展空间 |
5.4 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
5.5 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 |
5.6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 |
5.7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
5.7.1 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
5.7.2 良种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
5.7.3 养殖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
5.7.4 病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
5.7.5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
6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 |
6.1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
6.1.1 DEA 方法的基本原理 |
6.1.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
6.2 海水养殖业经营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6.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6.2.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3 基于 DEA 方法的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研究 |
6.3.1 数据处理与说明 |
6.3.2 不同规模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分析 |
6.3.3 海水养殖业效率最优规模的确定 |
6.4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 |
6.4.1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方法 |
6.4.2 海水养殖生产函数估计 |
6.4.3 实证结论 |
7 我国海水养殖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率的路径:工业化养殖 |
7.1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方向预测 |
7.2 工业化养殖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 |
7.2.1 工业化养殖的内涵 |
7.2.2 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养殖的必要性 |
7.3 我国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
8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对策 |
8.1 通过产业化运营,深化专业化分工,发展规模经济 |
8.1.1 产业化运营对于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推进机理 |
8.1.2 以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具体措施 |
8.2 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 |
8.3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
8.4 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 |
8.5 配套措施 |
8.5.1 重视政府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进程中的协调与规制作用 |
8.5.2 以保护—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为原则,优化养殖模式 |
8.5.3 以科技成果转化夯实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技术支撑 |
8.5.4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提升规模效益 |
9 结语 |
9.1 结论 |
9.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福建主要海藻中几种元素调查及食用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主要经济海藻及生产贸易状况 |
1 海藻概况 |
2 主要经济海藻 |
3 海藻生产贸易概况 |
第二节 海藻中有害元素污染的研究进展 |
1 有害元素污染问题的研究 |
2 有害元素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海藻中有害元素及食用安全研究 |
1 海藻中有害元素研究概况 |
2 食品食用安全研究简介 |
3 国外食品食用安全研究现状 |
4 国内食品食用安全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本文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福建主要海藻有害元素含量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藻对有害元素的富集规律研究 |
第一节 坛紫菜对Cd、Al和Pb富集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浒苔对Cd、Al和Pb富集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节 海带对有害元素富集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藻中有害元素形态分析 |
第一节 海藻中As的形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海藻中Cd的形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节 海藻中Pb的形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海藻中Al的形态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五节 海藻中Hg的形态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藻中有害元素在小鼠脏器中的富集代谢及毒性研究 |
第一节 短期富集代谢及毒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长期(90 d)富集代谢及毒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海藻中有害元素的膳食暴露评估及限值研究 |
1 海藻Pb、Cd、Al和As暴露评估[203] |
2 我国海藻中有害元素限量标准探讨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资助项目 |
攻读博士期间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
名词缩写 |
致谢 |
(4)环境因子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孢子附着、萌发及配子体早期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萱藻的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及自然分布 |
1.2 萱藻的开发应用价值 |
1.2.1 萱藻的食用价值 |
1.2.2 萱藻的药用价值 |
1.2.3 萱藻的生态应用价值 |
1.3 萱藻生活史研究进展 |
1.4 萱藻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
1.5 萱藻工厂化育苗及规模化养殖现状 |
1.6 立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萱藻配子体早期发育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预处理 |
2.1.2 海水及 F_1培养液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孢子的附着及萱藻配子体早期发育的观察 |
2.2 观察结果 |
2.2.1 萱藻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及形态学观察 |
2.2.2 萱藻配子体特殊发育现象 |
2.3 讨论 |
第三章 环境因子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孢子附着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萱藻孢子的附着 |
3.2.2 光照强度对萱藻孢子附着的影响 |
3.2.3 温度对萱藻孢子附着的影响 |
3.2.4 盐度对萱藻孢子附着的影响 |
3.2.5 pH 对萱藻孢子附着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光温对萱藻孢子萌发、细胞分裂以及配子体生长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光照强度对萱藻孢子萌发的影响 |
4.2.2 温度对萱藻孢子萌发的影响 |
4.2.3 光照强度对幼配子体细胞分裂期的影响 |
4.2.4 温度对萱藻孢子细胞分裂的影响 |
4.2.5 光照强度对萱藻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6 温度对萱藻幼苗生长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丝状体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2.1 细胞壁 |
5.2.2 色素体与蛋白核 |
5.2.3 线粒体与液泡 |
5.2.4 高尔基体、囊泡、内质网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5)海藻栽培——传统方式及其改造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海藻栽培生产的主要技术和方式 |
1.1 主要技术 |
1.2 栽培方式 |
2 传统海藻栽培方式存在的问题 |
3 传统海藻栽培方式的改造途径 |
(6)不同氮源对礁膜配子体生长与生化组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礁膜概述 |
1.1.1 礁膜的分类地位 |
1.1.2 礁膜属海藻的研究价值 |
1.1.3 礁膜属海藻的栽培与生态研究现状 |
1.2 氮和磷营养元素对大型藻类生长影响研究概况 |
1.3 氮和磷营养元素对大型藻类生理生化组分影响研究概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不同硝酸钠、磷酸二氢钾浓度对礁膜配子体生长与生化组分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耗材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2.1.4 实验设计 |
2.1.5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不同浓度NaNO_3、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生长率的影响 |
2.2.2 不同浓度NaNO_3、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3 不同浓度NaNO_3、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2.4 不同浓度NaNO_3、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浓度NaNO_3、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生长率与光合色素的影响 |
2.3.2 不同摩尔质量浓度NaNO_3对礁膜配子体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3.3 不同摩尔质量浓度NaNO_3对礁膜配子体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
3 不同浓度硫酸铵、磷酸二氢钾对礁膜配子体生长与生化组分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与耗材 |
3.1.3 主要实验试剂 |
3.1.4 实验设计 |
3.1.5 指标测定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不同浓度(NH_4)_2SO_4、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生长率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NH_4)_2SO_4、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NH_4)_2SO_4、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浓度(NH_4)_2SO_4、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浓度(NH_4)_2SO_4、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生长率与光合色素的影响 |
3.3.2 不同摩尔质量浓度(NH_4)_2SO_4对礁膜配子体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3 不同摩尔质量浓度(NH_4)_2SO_4对礁膜配子体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
4 不同浓度尿素、磷酸二氢钾浓度对礁膜配子体生长与生化组分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与耗材 |
4.1.3 主要实验试剂 |
4.1.4 实验设计 |
4.1.5 指标测定与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不同浓度CO(NH_2)_2、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生长率的影响 |
4.2.2 不同浓度CO(NH_2)_2、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2.3 不同浓度CO(NH_2)_2、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2.4 不同浓度CO(NH_2)_2、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不同浓度CO(NH_2)_2、KH_2PO_4 对礁膜配子体生长率与光合色素的影响 |
4.3.2 不同摩尔质量浓度CO(NH_2)_2对礁膜配子体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3 不同摩尔质量浓度CO(NH_2)_2对礁膜配子体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7)大型海藻对养殖废水营养盐吸收及海区的生物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 海洋富营养化与赤潮发生 |
1 海洋环境富营养化 |
2 赤潮的发生、产生机理和危害 |
3 海洋环境富营养化与赤潮的主要防治方法 |
二 大型海藻对富营养海域的修复及对赤潮的防治 |
1 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海区的生物修复 |
2 大型海藻对赤潮藻生长的抑制 |
三 利用大型海藻进行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 |
四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大型海藻对养殖废水的生物修复 |
第一节 孔石莼对养虾废水营养盐吸收的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2.1 药品及试剂 |
1.2.2 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实验处理方法 |
1.3.2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与数据计算 |
1.3.3 数据分析 |
1.4 实验结果 |
1.4.1 实验起始各组营养盐浓度 |
1.4.2 NH_4-N的动态变化 |
1.4.3 NO_3-N的动态变化 |
1.4.4 NO_2-N的动态变化 |
1.4.5 总无机氮的动态变化 |
1.4.6 PO_4-P的动态变化 |
1.4.7 孔石莼的生长速率 |
1.5 讨论 |
第二节 坛紫菜对鱼排养殖废水营养盐吸收的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2.1 药品及试剂 |
1.2.2 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实验处理方法 |
1.3.2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与数据计算 |
1.3.3 数据分析 |
1.4 实验结果 |
1.4.1 实验起始各组营养盐浓度 |
1.4.2 NH_4-N的动态变化 |
1.4.3 NO_3-N的动态变化 |
1.4.4 NO_2-N的动态变化 |
1.4.5 总无机氮的动态变化 |
1.4.6 PO_4-P的动态变化 |
1.4.7 TN的动态变化 |
1.4.8 TP的动态变化 |
1.5 讨论 |
第二章 孔石莼池塘养殖对排海污水的生物修复 |
2.1 实验研究区域 |
2.2 仪器与试剂 |
2.2.1 药品及试剂 |
2.2.2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石莼池塘的人工养殖 |
2.3.2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与数据计算 |
2.3.3 采集水样 |
2.3.4 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排海污水的主要水质指标 |
2.4.2 各月份孔石莼池塘水质指标及生物修复效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海区的生物修复 |
3.1 研究区域 |
3.2 采样与分析 |
3.2.1 采样时间 |
3.2.2 监测项目与方法 |
3.2.3 数据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三岐澳未栽培期海区水质状况 |
3.4.2 三岐澳海带栽培对海区水质的影响 |
3.4.3 三沙湾盐田港水温、盐度分布及pH值 |
3.4.4 三沙湾盐田港无机盐、COD和DO等浓度变化 |
3.4.4.1 DIN与活性磷 |
3.4.4.2 DO和COD |
3.4.4.3 Chl-a和透明度(SD) |
3.4.4.4 TN和TP |
3.5 讨论 |
第四章 坛紫菜对赤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
4.1 实验材料 |
4.2 仪器与试剂 |
4.2.1 药品及试剂 |
4.2.2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坛紫菜干粉的制备 |
4.3.2 坛紫菜5种有机溶剂提取物的制备 |
4.3.3 坛紫菜干粉的抑藻作用 |
4.3.4 坛紫菜5种有机溶剂提取物的抑藻作用 |
4.3.5 数据处理 |
4.4 实验结果 |
4.4.1 坛紫菜干粉对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
4.4.2 坛紫菜5种有机溶剂提取物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4.4.3 坛紫菜5种有机溶剂提取物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 |
4.4.4 坛紫菜5种有机溶剂提取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 |
4.5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曾呈奎的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曾呈奎及其科学传播思想 |
2.1 曾呈奎生平简介 |
2.2 曾呈奎重视科学传播的思想来源 |
2.3 曾呈奎科学传播思想的主要内容 |
2.4 曾呈奎科学传播思想的主要特点 |
第3章 曾呈奎的科学传播实践工作 |
3.1 曾呈奎在科学传播著述方面的工作 |
3.2 为推广海洋科学所做的系列工作 |
3.3 为科学传播做出贡献的组织领导工作 |
3.4 引进和培养海洋科学人才 |
第4章 曾呈奎科学传播工作的影响及评价 |
4.1 曾呈奎科学传播工作产生的效果 |
4.2 如何评价曾呈奎的科学传播工作 |
第5章 曾呈奎科学传播思想的启示 |
5.1 曾呈奎科学传播工作能取得成效的因素 |
5.2 对我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工作的启发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坛紫菜丝状体和海带配子体的藻际细菌群落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坛紫菜丝状体和海带配子体的概述 |
二、藻际微生物 |
三、藻际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四、本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
第一章 坛紫菜贝壳丝状体藻际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藻际环境细菌样品的采集 |
1.2.2 DNA的提取和PCR的扩增 |
1.2.3 数据质控 |
1.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有效序列以及OTU数目 |
1.3.2 贝壳丝状体附生细菌和培育水体细菌群落α-多样性 |
1.3.3 贝壳丝状体附生细菌和培育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
1.4 小结与讨论 |
1.4.1 研究方法的差异 |
1.4.2 不同育苗阶段的贝壳丝状体附生细菌群落差异 |
1.4.3 紫菜叶状体和贝壳丝状体附生细菌群落组成差异 |
1.4.4 贝壳丝状体附生细菌以及培育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
第二章 坛紫菜自由丝状体藻际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PES培养液的配制 |
2.3.2 自由丝状体的培养 |
2.3.3 生物量的测定 |
2.3.4 自由丝状体附生细菌的采集 |
2.3.5 自由丝状体培养液中游离细菌的采集 |
2.3.6 DNA的提取和PCR的扩增 |
2.3.7 数据质控 |
2.3.8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结果分析 |
2.4.1 不同温度下的自由丝状体特定生长率 |
2.4.2 有效序列以及样品测试深度 |
2.4.3 自由丝状体附生及游离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 |
2.4.4 自由丝状体附生细菌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
2.4.5 自由丝状体培养液游离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海带配子体藻际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一节 海带无性繁殖系的建立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PES培养液的配制 |
3.3.2 海带雌雄配子体分离 |
3.3.3 海带配子体的克隆培养 |
3.4 实验结果 |
3.4.1 海带配子体的发育以及无性克隆系的形成 |
3.4.2 海带配子体的克隆培养 |
第二节 海带配子体藻际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海带配子体克隆球的粉碎 |
3.3.2 海带配子体特定生长率的计算 |
3.3.3 海带配子体附生细菌的采集 |
3.3.4 海带配子体培养液游离细菌的采集 |
3.3.5 DNA的提取及PCR的扩增 |
3.3.6 数据质控 |
3.3.7 生物信息学的分析 |
3.4 结果分析 |
3.4.1 海带配子体的特定生长率(K) |
3.4.2 有效序列及测序深度 |
3.4.3 细菌群落多样性以及相似性 |
3.4.4 海带配子体附生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3.4.5 海带配子体培养液游离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抗生素对海带配子体培养初期藻际细菌结构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培养液细菌的采集 |
3.3.2 DNA的提取及PCR的扩增 |
3.3.3 数据质控 |
3.3.4 生物信息学的分析 |
3.4 结果分析 |
3.4.1 有效序列及测序深度 |
3.4.2 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培养液游离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厚植海洋生物学基础,创新海洋生物技术,赋能蓝色生物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 厚植海洋生物学基础 |
1.1 海洋所重点支柱学科之一——海洋生物学 |
1.2 海洋生物学随调查的开展和手段的改进而不断发展 |
1.3 国家是基础研究的强大后盾 |
1.4 海洋生物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亮点纷呈 |
1.5 学科建设中科研队伍和体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组织保障 |
1.6 研究水平与成果获得国际赞誉 |
2 创新海洋生物技术 |
2.1 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充分发挥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智库作用 |
2.2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 |
2.3 领衔承担国家海洋生物技术863重大项目 |
2.4 基因组学等相关领域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新生长点 |
2.5 研发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是海洋生物技术的重点目标 |
2.6 失衡生态系统的重构和价值提升成为新热点 |
3 赋能蓝色生物产业 |
3.1 创新增养殖技术,推动水产业高潮迭起 |
3.2 海洋生物技术创新是催生蓝色生物产业的核心源头 |
3.3 为世界第一的海洋生物生产持续发展建功立业 |
3.4 奋力助推国家蓝色生物新型产业兴起 |
3.5 开拓蓝色生物产业发展新局面 |
4 前景与展望 |
四、海带和紫菜实验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成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养殖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和掌状海带(Laminaria digitata)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D]. 尚晓金.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2]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D]. 王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3]福建主要海藻中几种元素调查及食用安全研究[D]. 刘智禹.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4]环境因子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孢子附着、萌发及配子体早期发育的影响[D]. 张文健.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5]海藻栽培——传统方式及其改造途径[J]. 费修绠,鲍鹰,卢山. 海洋与湖沼, 2000(05)
- [6]不同氮源对礁膜配子体生长与生化组分的影响研究[D]. 徐日升.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7]大型海藻对养殖废水营养盐吸收及海区的生物修复[D]. 孙琼花.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8]曾呈奎的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D]. 张佑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9]坛紫菜丝状体和海带配子体的藻际细菌群落结构分析[D]. 梁珊珊.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厚植海洋生物学基础,创新海洋生物技术,赋能蓝色生物产业[J]. 相建海. 海洋与湖沼,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