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多重复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尹蔚[1](2008)在《多维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的研究以小句中枢说理论为指导思想,先对现代汉语共同语中的有标选择复句做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然后对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有标选择复句依次进行研究,最后是对“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的个案考察。在理论运用方面,小句中枢说是本文的灵魂、统帅,两个“三角”、“句管控”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还借鉴了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以及类型学中的相关做法。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论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理论指导等做了具体阐释。第二部分以“小三角”理论为指导,对现代汉语共同语中的有标选择复句展开研究。具体考察了它的句式构成、语义关系以及语用价值。句式构成主要探讨关系标记、前呼句跟后应句;语义关系则着眼于前呼句跟后应句语义上的共性特征、个性特征以及复合型语义关系;语用价值部分则主要对广义语用价值和狭义语用价值作了辩证解读,并且从句法语义格式、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语用场合、语用需求等角度探求了有标选择复句的语用价值。第三部分研究的是汉语方言中的有标选择复句。先具体考察它们的使用情况,然后将其与普通话中的有标选择复句就某些方面展开比较研究。发现官话区方言、非官话区方言以及普通话中的有标选择复句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即“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第四部分探讨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有标选择复句。先考察亲属语言中有标选择复句的使用情况,并将其与普通话中的有标选择复句进行比较,然后考察非亲属语言中有标选择复句的使用情况,并将其与普通话中的有标选择复句进行比较。得到的结论是汉语亲属语言、汉语非亲属语言以及普通话中的有标选择复句也是有同有异。第五部分研究的是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有标选择复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以“是……,还是……”为例探讨合用型选择关系标记的自动识别,并总结归纳出四条规律,即语序制约律、相互制约律、句法空间制约律、亲密度制约律。其二,以小句关联理论为基础,探讨“两句式”、“三句式”、“四句式”有标选择复句层次关系的自动识别。第六部分是个案考察,以“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为研究对象展开考察。先考察它的语表形式,接着考察它的语里意义,最后考察它的语用机制。不仅从各个侧面观察了“或者说”以及前呼句、后应句,而且概括了六种主要的语义类型,考察了“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蕴含的哲学依据、认知依据及其所体现的语用策略。第七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具体说来,先从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方面对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予以总结,接着归纳概括本课题的几个基本结论,然后是与本课题有关的思考,其中包括“大科学”与“小科学”之思辨、“事实发掘”与“理论创建”之思辨、“国产理论”与“国外理论”之思辨、“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之思辨、“两点论”与“重点论”之思辨,最后是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王家齐[2](1989)在《论分析多重复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 分析多重复句在语法分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多重复句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能够精确而周密地表达复杂的意思,正确地分析多重复句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而且还由于多重复句与句群有密切联系,多重复句可以转化为句群,句群也可以转化为多重复句,它们之间所表达的逻辑关系也大体相同。因此,掌握了多重复句分析的方法,也就为句群分析打好了基础。但是由于多重复句有的
罗茜文[3](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刘国成[4](1990)在《分析多重复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多重复句的特点是“多层”,那么我们教学多重复句就要弄清它的层次性,要弄清,就得分析,要分析,就得遵循必要的步骤和方法。对此,笔者试作一导析。首先,在着手分析多重复句时,一定要确定它有几个分句,在每个分句的末尾按次序标上数码(①②⑧④等)。如此不仅眉目清楚,便于称说,而且可以避免分析过程中遗漏某个分句。
刘钦荣[5](2001)在《谈多重复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多重复句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结构层次的确定 ,二是逻辑关系的把握。无论哪一方面的分析 ,都应有规律可寻。抓住关联词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看划开之后各部分是否具有相对完整性和换位后能否成立是检查层次划分正确与否的有效手段。
黄成稳[6](1987)在《谈谈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重点》文中研究指明 根据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中语文课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订,从1988年秋季开始使用。在这次修订中,有关语法知识的内容,按照1984年公布试用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重新编写,关于汉字、词汇的内容,也适当作了一些调整。汉语知识在初中语文课本各册中的安排情况如下。
王立群[7](1991)在《谈谈有关复句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 一、复句和单句的区别句型的分析在句法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进行句法分析时,首先要弄清一个句子的类型指出是单句,还是复句。但由于单句和复句的界限问题较复杂,涉及的面较广,因而区分二者是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8](1988)在《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内容要点》文中研究指明 根据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中语文课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订,从1988年秋季开始使用。在这次修订中,有关语法知识的内容,按照1984年公布试用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重新编写。关于汉字、词汇的内容,也适当作了一些调整。汉语知识在初中语文课本各册中的安排情况如下。
靳彤[9](2018)在《“语文方法性知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论题是《“语文方法性知识”研究》,试图在总结多年来关于语文知识的论争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际,提出“语文方法性知识”的概念,从学理上阐述这一概念的可行性,并以“阅读方法”为例进行方法性知识的炼制,希望能为推进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和语文学科的建设尽一份力。白话文进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中国现代语文诞生的重要标志。国语统一运动的推进,新文化运用的发展,新文学的诞生,促使了中国语文课程内容的彻底更新。白话文出现之初,绝大部分选文来自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期刊,从这个角度看,是新文化、新文学孕育了中国现代语文。但后期新文学得以长足发展,成为独立学科,而中国语文始终未能独立。原因是多方面的,未能建构具有语文学科独特性的知识体系,应当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语文课程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1904年独立设科之初,国文国语课程中的语文知识即“文法知识”,主要来源于《马氏文通》。但由于《马氏文通》自身的问题和语言学发育的不成熟,筛选进入国文国语课程的“文法知识”也一直备受争议,甚至清末民初国文国语课程中的文法知识建设成为当时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从清末民初的国文国语到今天的语文新课程,语文知识的核心都是语言学知识。在一线教学中,这样的知识体系,逐渐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知识教学成为目的,忘却了“文法知识”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会通”、“析文”、“作文”。百年来争议不断,语文知识渐成“鸡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新世纪初启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志着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开始。该份文件中有多条表述,直指备受诟病的语文知识,其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①等几条要求,是直接针对知识传授式的语文教学做出的力图纠偏的规定。但规定一出,引起了学界及教学一线更大的质疑。学界的讨论,从语文知识“怎么教”转向“教什么”语文知识。究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才是真正有效的?本文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寻找并炼制能直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知识——“语文方法性知识”,期望为突破语文课程知识建设的瓶颈做一点贡献。第一章探讨“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存在。“方法性知识”在语文研究领域曾有研究者参照其他研究提及过,但“语文方法性知识”作为语文课程知识的一种类型尚未有人正式提出,它是否实际存在于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中,这是本章要论证的主要问题。本章首先从“知识”概念入手,探讨“知识”的教育学界定,将话阈限定在语文学科中,探讨形而下的具体的知识问题。然后对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知识的分类研究进行了梳理,特别分析了与本研究关系较为密切的周敏的语文“知识元”研究,进而提出本文的分类方法:语文内容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本章还对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教育界提出的“八字宪法”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八字宪法”在百年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史上有承先启后的意义,“八字宪法”自提出以后,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纲领,但新课程改革以来受到质疑。本章指出学界指责“八字宪法”是静态的知识转授,是一种误读。“八字宪法”的提出,本身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培养与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在本质上是力图进行方法性知识的开发。本文以此为证,阐述方法性知识的需求其实始终贯穿在语文课程知识开发的历程中,也实际的存在于语文教学中。但随着误读的加深,就像遗忘“文法知识”“会通”“析文”的功效一样,我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建设离方法性功能的追求越来越远。本章最后分析了语文课程标准在知识供给上的不足,指出“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开发是当下语文课程建设亟待展开的重要任务。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清理自清末语文独立设科至新中国成立,国文国语课程中语文知识从“文法知识”逐渐分化为文法、修辞、文体、论辩术等多个知识板块的情况,发现其中的文体知识、论辩知识已经有了“方法性知识”开发的意味。清末至民国末年,国文国语课程处于发生期和发展期,国文国语教科书的建设空前繁荣,本章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国文国语教科书,以及主要的国文国语课程标准,进行知识建设状况的清理。经过清理,发现清末至民国末年,国文国语课程中的语文知识大致走过了从单一的“文法知识”逐渐分化的过程,至民国末年已建构起包括文法、修辞、文体、辩论术等知识在内的现代语文课程知识的基本体系;这一时期语文知识的来源主要是语言学、修辞学,以及教科书书编写者的自主开发;知识短文也在民国后期开始出现在国文国语教科书中;这一时期的语文知识开发开始出现写作取向。值得注意的是,独立设科之初将《马氏文通》的文法知识纳入国文国语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会通”“析文”“作文”,这是一种方法性的追求。第三章仍然从历史的的角度梳理新中国成立至新课程改革前,我国语文课程知识的增长与淘汰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国文国语更名为语文,这段时期我国的语文课程知识建设有收获也有遗憾。本章以“文革”十年为界(不包括文革十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清理了这两个阶段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科书的语文知识建设情况。前一个阶段最为突出的是1956~1958年的汉语、文学的分科实验,将语法、修辞及文学常识等语文知识体系化;分科实验后的语文知识建设虽是“写作知识”一枝独秀,站在“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的角度看看,这已是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语文知识有了新的增长——逻辑知识,这是语文课程知识建设的积极成果;教科书编写中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彰显出方法性知识的价值。后一个阶段则明确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知识选择标准,定格了以汉语言文学主要学科为基础的语文知识分类框架。很遗憾的是,逻辑知识在这个时期被淘汰。经过两个阶段的建设,至新课程改革前,语文课程知识基本形成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四大板块,各板块也都有了较丰富的内容开发,但与自觉的“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还有很大的距离。第四章立足当下分析新课程改革初期语文知识的尴尬境遇。本章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课改初期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分析,该份课程标准虽然针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语文知识框架的建设没有超越前一个时期。本章详细分析了课程标准有关语文知识的表述引发的争议,提出学界关于语文知识的思考重点,从是否需要系统的语文知识转向了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即语文知识的重构。本章还专节研究了新课改以来目前尚在部分使用的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三个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版本,发现这些教科书在知识建设上也没有超越课改前的知识建构。这一时期有不少学者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引入语文知识研究,这体现了学界的一种共识:语文课程亟需开发能真正有效帮助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知识,即“怎么做”的知识,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很难解决复杂的语文知识问题。“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开发,可能才是语文课程知识建设的最佳出路。第五章从学理上分析语文课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提出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应具有学科“特殊独立性”的意识,不能将语文知识放入一致性的知识或母体学科知识的框架中。“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知识的基本价值,也是进行语文课程知识建构的基本标准。语文学科要成立,要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必须跳下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立足语文本身,建设具有语文学科“独立性”的知识体系,不能将语文知识化约为普遍性知识或母体学科知识。最为重要的,就是围绕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学理上建设语文课程的方法性知识,即“语文方法性知识”体系。本章还从“语文方法性知识”的视角,对新修订颁布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本”语文教科书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目前语文课程建设中“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开发还十分薄弱,与“语文方法性知识”还相距甚远。但“统编本”中已看不到把语文知识化约为一般知识的痕迹,也逐渐走出化约为母体学科知识的窠臼,向具有语文学科独特性的“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迈出了积极的一步。第六章从内在结构和五个维度两方面进一步阐释“语文方法性知识”,为开发方法性知识奠定学理基础。历史的梳理,当下的分析,目的只有一个即科学地开发“语文方法性知识”,为语文课程建设提供支持,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提供帮助。本章首先以阅读方法为例,阐释“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内在结构。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从国文国语到语文,我们编辑、使用的一直都是文选型教科书,但在百年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史上,得到充分开发的除了语法修辞知识外,就是写作知识;尽管教科书是一篇一篇文章,阅读教学也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阅读知识”却从未在百年语文的课程标准或教科书中出现过,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关于阅读的方法性知识从未得到过系统开发。本章首先分析了国家阅读推广背景下,近年大量译介至我国的有关阅读方法的着作和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认为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所需的“阅读方法”,不能仅仅以阅读心理学的“眼动”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经验为基础进行开发,而应当有符合学生及课程与教学需求的开发思路,以确保语文知识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教学的可操作性。本章准确界定了“阅读方法”的概念,厘清了阅读方法与阅读能力、阅读实践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课文《伟大的悲剧》预习题中的“浏览”为例,剖析“阅读方法”的内部结构,为开发阅读方法搭建框架,也以此帮助理解“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内部结构。最后,从人文性、公共性、个体性、过程性、时代性五个维度进一步阐释如何理解“语文方法性知识”。第七章探讨如何炼制“语文方法性知识”,并以“阅读方法”为例尝试进行炼制。启动“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首先要解决的是知识的来源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的距离,强调方法性知识的开发,就是将学科母体知识转化为学生语言运用所需的知识。课程知识的“开发”,有诸多相近的词汇,如“建构”、“提炼”、“选择”、“炼制”等等,本文采用“炼制”一词,因为它能较准确地传达本研究开发“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程序和方法的意蕴。课程研制领域有诸多的课程编制的模式,泰勒模式对“学生”、“社会”、“学科”的强调,给我们炼制“语文方法性知识”以启发: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需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目标,以众多母体学科及相关学科为知识的数据库,寻找,提炼,制作“语文方法性知识”。具体炼制程序为:寻找操作方法(包括方式和规则)、匹配基本知识、提炼操作策略、制作并呈现结果。为炼制关于阅读的方法性知识,本章还依据阅读目的、学生的需求、阅读教学的需要,搭建了阅读方法炼制的“松塔”模型,将阅读方法分为基础性阅读、检视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在该框架下,尝试进行具体的阅读方法的炼制,炼制出19种具体的阅读方法,并以《紫藤萝瀑布》进行“比较式阅读”的知识匹配示例,以帮助教师备课时有效进行知识匹配,以真正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的“随文学习”。“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涉及多个学科,真正要炼制出一套科学的“语文方法性知识”体系,需要多学科专业人员合作,才有可能完成,本文仅仅是从学理上做了探讨,提出了基本思路。后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语文方法性知识”在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中的表述和呈现方式,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学生如何通过方法性知识有效提高能力等等问题,都是本文后续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王楠[10](2012)在《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语法教材研究 ——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和《汉语语法教程》为例》文中指出对外汉语是一门新兴学科,教材的好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教材编写研究领域,比较教材的优劣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参照《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语法项目》,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对两部汉语言专业外国留学生使用的语法教材——《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和《汉语语法教程》进行对比研究。首先,分别对两部教材的语法体系概况进行介绍。我们发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语法系统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结构主义语法框架,并在吸收先进语法研究成果、引入对学习者的关照式教学、注意语法点辨析等方面有所创新;《汉语语法教程》重点关注了学生出错率较高的语法项目,并将其他大多数语法教材所忽视的“时间的表达”作为语法体系重要的一部分进行讲解。随后,参照《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语法项目》,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和《汉语语法教程》两部教材的语法体系进行比较系统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两部教材遗漏了《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语法项目》中相当数量的语法项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和《汉语语法教程》分别遗漏了《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语法项目》的二十个和二十一个语法条目,且两部教材所遗漏的语法条目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些语法条目主要集中在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方面。两部教材应当重点在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方面参照《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语法项目》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为未来对外汉语语法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改进和提升的建议。
二、分析多重复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析多重复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维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论题诠解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 专书研究 |
二 专题论文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理论指导 |
一 小句中枢说理论的提出 |
二 小句中枢说理论的发展 |
三 小句中枢说理论的中国特色 |
四 小句中枢说理论的国际视野 |
第二章 共同语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 |
第一节 导言 |
第二节 句式构成之考察 |
一 有标选择复句的关系标记 |
二 有标选择复句的前呼句 |
三 有标选择复句的后应句 |
第三节 语义关系之辨察 |
一 前呼句跟后应句语义上的共性特征 |
二 前呼句跟后应句语义上的个性特征 |
三 前呼句跟后应句之间的复合型语义关系 |
第四节 语用价值之探察 |
一 广义语用价值与狭义语用价值之辩证解读 |
二 从句法语义格式的角度探求有标选择复句的语用价值 |
三 从交际双方的角度探求有标选择复句的语用价值 |
四 从语用场合的角度探求有标选择复句的语用价值 |
五 从语用需求的角度探求有标选择复句的语用价值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方言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 |
第一节 导言 |
第二节 官话区方言中的有标选择复句 |
一 官话区方言中有标选择复句的使用情况 |
二 官话区方言中有标选择复句的异同分析 |
三 官话区方言与普通话中有标选择复句之比较 |
第三节 非官话区方言中的有标选择复句 |
一 非官话区方言中有标选择复句的使用情况 |
二 非官话区方言中有标选择复句的异同分析 |
三 非官话区方言与普通话中有标选择复句之比较 |
四 非官话区方言与官话区方言中有标选择复句之比较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少数民族语言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 |
第一节 导言 |
第二节 汉语亲属语言中的有标选择复句 |
一 汉语亲属语言中有标选择复句的使用情况 |
二 汉语亲属语言中有标选择复句的异同分析 |
三 汉语亲属语言与普通话中有标选择复句之比较 |
第三节 汉语非亲属语言中的有标选择复句 |
一 汉语非亲属语言中有标选择复句的使用情况 |
二 汉语非亲属语言中有标选择复句的异同分析 |
三 汉语非亲属语言与普通话中有标选择复句之比较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信息处理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 |
第一节 导言 |
第二节 从“是……还是……”看选择关系标记的自动识别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语序制约律 |
三 相互制约律 |
四 句法空间制约律 |
五 亲密度制约律 |
第三节 基于小句关联理论的有标选择复句层次关系自动识别 |
一 “两句式”有标选择复句层次关系的自动识别 |
二 “三句式”有标选择复句层次关系的自动识别 |
三 “四句式”有标选择复句层次关系的自动识别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研究 |
第一节 导言 |
第二节 “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的语表形式考察 |
一 选择关系标记“或者说”面面观 |
二 “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的前呼句和后应句 |
第三节 “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的语里意义考察 |
一 “等义近义”型 |
二 “概括→具体”型 |
三 “绝对→相对”型 |
四 “程度上的‘轻→重’”型 |
五 “包含与被包含”型 |
六 “迂回曲折”型 |
第四节 “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的语用机制考察 |
一 “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蕴含的哲学依据 |
二 “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蕴含的认知依据 |
三 “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体现的语用策略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
一 理论价值 |
二 应用价值 |
第二节 本课题的基本结论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相关思考 |
一 “大科学”与“小科学”之思辨 |
二 “事实发掘”与“理论创建”之思辨 |
三 “国产理论”与“国外理论”之思辨 |
四 “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之思辨 |
五 “两点论”与“重点论”之思辨 |
第四节 本课题的后续研究 |
一 有标选择复句中语表语里之间“一对多”现象的研究 |
二 海量真实文本中有标选择复句层次关系自动识别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说明 |
1.6.1 语病的定义 |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1 用字方面 |
2.1.2 实词方面 |
2.1.3 虚词方面 |
2.1.4 结构方面 |
2.1.5 表达方面 |
2.1.6 标点符号方面 |
2.1.7 综合 |
2.2 本章小结 |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1 用字方面 |
3.1.2 实词方面 |
3.1.3 虚词方面 |
3.1.4 结构方面 |
3.1.5 表达方面 |
3.1.6 标点符号方面 |
3.1.7 综合 |
3.2 本章小结 |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1 用字方面 |
4.1.2 实词方面 |
4.1.3 虚词方面 |
4.1.4 结构方面 |
4.1.5 表达方面 |
4.1.6 标点符号方面 |
4.1.7 综合 |
4.2 本章小结 |
5.总结 |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谈多重复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如何确定多重复句的结构层次 |
(一) 充分利用关联词语 |
1.先说成套搭配的关联词语 |
2.再说不成套搭配的关联词语 |
(二) 看划分之后各部分是否具有相对完整性 |
(三) 看换位的结果 |
二、怎样把握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
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 准确断定分句的数目。 |
1.增加分句的数目。 |
2.减少分句的数目。 |
(二) 句中标点的作用。 |
(三) 分句数目与层次的关系。 |
(四) 两可现象 |
(6)谈谈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素 |
(一)汉语语素在语音形式上的特点。 |
(二)语素在构词上的活动能力 |
(三)语素和汉字的关系 |
(四)语素组合的方式 |
二词 |
三短语 |
(一)短语的构成方式 |
(二)短语的主要类型 |
(三)短语的几种基本结构关系 |
1. 并列关系: |
2. 偏正关系: |
3. 支配关系: |
4. 补充关系: |
5. 陈述关系: |
(四)短语的功能 |
四句子 |
(一)单句的类型 |
(二)句子的主干 |
(三)几种特殊句式 |
1. 把字句和被字句: |
2. 连动句和兼语句: |
3. 是字句: |
4. 存现句: |
(四)复杂的单句 |
1. 单句复杂化的种种情况: |
2. 复杂单句的分析: |
(五)句子正误的辨析 |
1. 成分间语义搭配是否恰当。 |
2. 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 |
3. 语序是否合理。 |
4. 句式是否单一。 |
5. 表达是否合乎逻辑事理。 |
(六)句子的用途 |
(七)复句 |
1. 复句的构成方式: |
2. 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及其使用的关联词语: |
3. 复句的扩展——多重复句: |
(八)句式的变换 |
五句群 |
(一)了解句群的特点 |
(二)句群的构成方式 |
(三)句群与文章的段的关系 |
(四)句群与复句的异同 |
(五)句群的类型 |
(9)“语文方法性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价值 |
四、核心概念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存在 |
第一节 语文课程知识的类型分析 |
一、教育理论对知识的理解 |
二、语文课程知识的类型分析 |
三、本研究的语文课程知识分类 |
第二节 “八字宪法”的探索及后来对它的误读 |
一、“八字宪法”的诞生 |
二、对“八字宪法”的误读 |
第三节 语文教学呼唤方法性知识 |
一、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
二、知识供给不足: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
三、亟需开发“语文方法性知识” |
第二章 语文课程知识由初建到分化 |
第一节 清末民初:”涣然冰释”的文法知识 |
一、清末民初国文国语教科书出版概况 |
二、几套主要的教科书的语文课程知识的清理 |
三、文法知识:“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初建 |
第二节 民国中后期:文法知识的分化 |
一、民国中后期国文国语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
二、1930~1949几套重要版本教科书的知识清理 |
三、文法与文章作法:语文课程知识的分化 |
第三章 语文课程知识的增长与淘汰 |
第一节 汉语、文学分科实验的知识建构 |
一、弱化“语文知识”的过渡性教材 |
二、汉语、文学分科实践中的语文知识建设 |
第二节 语文课程知识的增长 |
一、实为“写作知识”的“读写知识” |
二、教科书中“写作知识”一枝独秀 |
三、语文知识的增长:逻辑知识 |
四、关于听、说、读的方法性知识缺失 |
五、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彰显方法性价值 |
第三节 语文课程知识选择的“六字”标准 |
一、确立“精要、好懂、有用”的知识选择标准 |
二、定格以汉语言文学主要学科为基础的语文知识分类框架 |
三、夯实四大知识板块 |
四、“逻辑知识”被淘汰 |
第四节 语文课程知识的科学化追求 |
一、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化 |
二、学科知识向语文知识转化的意识 |
三、语文知识的“科学化”的追求 |
第四章 语文新课程呼唤方法性知识 |
第一节 淡化与重构:课程改革中的知识尴尬 |
一、缺乏具体内容建构的语文课程知识 |
二、课程标准引发的争议 |
三、语文知识:“淡化”还是“重构”? |
第二节 新课标语文教科书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 |
一、人教版:从“文体写作”转向“文体阅读” |
二、苏教版:“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
第三节 淡化与重构:语文课程知识的新认识 |
一、语法修辞知识的淡化 |
二、认知心理学能彻底解决语文课程的知识问题吗? |
三、呼之欲出的“语文方法性知识” |
第五章 不可化约的“语文方法性知识” |
第一节 语文课程知识建设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 |
一、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决定什么样的语文课程知识 |
二、语文课程知识的独特的价值判断“应该”是什么呢 |
第二节 不可化约的“语文方法性知识” |
一、课程标准中“方法”的类别 |
二、课程标准对方法性知识的建设 |
第三节 迈向方法:“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努力 |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方法性知识清理 |
二、“统编本”在“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上的努力 |
第六章 理解“语文方法性知识”——以阅读方法为例 |
第一节 阅读方法是“眼动”“经验”还是“技能” |
一、近年我国对西方国家的“阅读方法”的引进 |
二、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 |
三、阅读方法:“阅读方式”和“阅读规则”之和 |
第二节 “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内在结构--以阅读方法为例 |
一、从《伟大的悲剧》看“阅读方法”的内在结构 |
二、从“阅读方法”看“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结构 |
第三节 从五个维度理解“语文方法性知识” |
一、维度1:“语文方法性知识”具有人文性 |
二、维度2-3:“语文方法性知识”具有公共性和个体性 |
三、维度4:“语文方法性知识”具有过程性 |
四、维度5:“语文方法性知识”具有时代性 |
第七章 “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以阅读方法为例 |
第一节 汉语言文学学科与语文的距离 |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缺失 |
二、建设“语文学”的呼声 |
第二节 炼制“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学科基础 |
一、语文能力:炼制“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唯一标准 |
二、警惕“语用学”的简单植入 |
第三节 “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以阅读方法为例 |
一、“炼制”:提炼与制作 |
二、“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程序 |
三、阅读方法的炼制 |
结语 |
图表清单 |
参考文献 |
论文类 |
着作类 |
中小学语文教材类 |
工具书类 |
标准、文件类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语法教材研究 ——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和《汉语语法教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本文所考察教材说明 |
1.3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 |
1.3.1 教材编写历史沿革的研究 |
1.3.2 教材编写理论和一般原则的研究 |
1.3.3 不同类别教材编写的研究 |
1.3.4 教材编写微观细节的研究 |
1.3.5 新一代教材及国外教材编写的研究 |
1.3.6 教材比较研究 |
1.4 本文研究 |
1.4.1 本文研究方法 |
1.4.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对外》的语法体系 |
2.1 语素和词 |
2.1.1 语素 |
2.1.2 词 |
2.2 词类 |
2.3 短语 |
2.4 句法成分 |
2.5 句型和句类 |
2.5.1 句型 |
2.5.2 句类 |
2.6 句式 |
2.7 复句 |
2.8 小结 |
第三章 《汉语》的语法体系 |
3.1 词、词类及词的组合 |
3.1.1 词及其构造 |
3.1.2 词类 |
3.1.3 词的组合与句法结构 |
3.2 句子与句子成分 |
3.2.1 句子 |
3.2.2 句子成分 |
3.3 句类与句式 |
3.3.1 句类 |
3.3.2 句式 |
3.4 句子的组合——复句 |
3.5 时间的表达 |
3.6 小结 |
第四章 《对外》和《汉语》的语法系统比较(一)——词类和句子成分 |
4.1 语素和词 |
4.2 词组 |
4.3 小结 |
第五章 《对外》和《汉语》的语法系统比较(二)——单句、复句和表达 |
5.1 单句及句类 |
5.2 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 |
5.2.1 特殊句式 |
5.2.2 固定格式 |
5.3 复句 |
5.4 时间和情貌 |
5.5 表达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分析多重复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维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D]. 尹蔚. 华中师范大学, 2008(10)
- [2]论分析多重复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王家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89(01)
- [3]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 [4]分析多重复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刘国成.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0(12)
- [5]谈多重复句分析[J]. 刘钦荣.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 [6]谈谈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重点[J]. 黄成稳. 课程.教材.教法, 1987(09)
- [7]谈谈有关复句的几个问题[J]. 王立群.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1(02)
- [8]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内容要点[J].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 语文教学通讯, 1988(02)
- [9]“语文方法性知识”研究[D]. 靳彤. 山东大学, 2018(01)
- [10]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语法教材研究 ——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和《汉语语法教程》为例[D]. 王楠. 北京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