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水浒传》中的王伦

谈《水浒传》中的王伦

一、漫说《水浒》里的王伦(论文文献综述)

阴姣[1](2021)在《《水浒传》的叙事伦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典小说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文本往往蕴含着鲜明的伦理意味。《水浒传》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伦理意蕴也是广为受到关注的。这部小说关注伦理大环境下伦理个体的生存状态,并进行了伦理审视。作家运用叙事的形式、各种引导性的语言,展示着作家创造的伦理体系,试图激发读者在阅读后收获伦理体验,产生与之相应的伦理认同感。本文运用叙事理论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客观地对《水浒传》的小说叙事以及伦理价值进行探析,阐释作品中的伦理意蕴,揭示作者通过《水浒传》体现的伦理关怀。本文分为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几个方面为正文的写作建构理论基础,进行概念界定,梳理国内外对《水浒传》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思路。正文部分分为三章,分别从故事伦理、叙事伦理主体和修辞三部分进行探讨。第一章从故事伦理的层面,通过文本故事的梳理,解读和审视文本所承载的作者伦理意图。本章分析了《水浒传》的不同层面的伦理环境,包括社会集体伦理与个体伦理的冲突,家庭伦理关系的失范,和人际关系的异化,指出上述伦理关系的失衡使得伦理主体面临艰难的伦理选择以谋求生存。第二章从叙事主体的层面出发,探讨作者、隐含作者、人物角色、读者各自的伦理立场。指出同一文本,不同的叙事主体有着不同的伦理立场,而彼此又不是相互割裂的。在《水浒传》这个巨大的伦理交流场所,多重视角的伦理立场体现着丰富的伦理意义。第三章从修辞的角度窥视,指出作者以多种修辞形式揭示了《水浒传》中的伦理境遇,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伦理向度。对文本修辞的分析,尽量保持作者和文本呈现的伦理态度,在修辞的装饰下,作者所构建的伦理境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伦理认同的劝说效果。结语部分,总结了《水浒传》叙事伦理探究的伦理意义,对构建完善的伦理规范起到了重要借鉴作用。笔者通过《水浒传》的故事伦理的探讨、叙事主体与伦理立场的关系以及叙事修辞和伦理境遇的阐释三个部分完成对《水浒传》的叙事伦理研究,实现从叙事层面对《水浒传》伦理机制的解读。本研究对于拓宽《水浒传》的研究视野,深化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要义和价值有一定意义,同时也为读者对自身的伦理规范建构提供合理的借鉴。

董艳玲[2](2020)在《《水浒传》中“明媚”女性形象的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浒传》中有些"明媚"的女性形象,她们是传统女性的代表,相夫教子、温柔体贴又沉着冷静。在整个水浒故事中,她们是助燃剂或导火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又让梁山好汉的性格更加鲜明,使人物塑造更具有血肉和人情味。她们不仅影响了故事的谋篇布局,故事背后还有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钟闻[3](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钟闻[4](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认为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1."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水浒争鸣》案头语(《水浒争鸣》编委会)2.《水浒》的真人真事(王利器)3.修绠山房梓《宣和遗事》跋(周绍良)4.《水浒传》与《宣和遗事》——口头文学所奠定的《水浒》基础之一(高明阁)

张明明[5](2020)在《《红楼梦》高潮艺术论》文中研究表明《红楼梦》的叙事高潮概念是一个伴随着《红楼梦》创作、刊行、评点、传播与接受,而渐趋成熟与定型的概念。根据核心人物、主要矛盾、余波影响、事件转捩点、小说旨归等界定“高潮艺术”的关键词,可梳理出六大高潮事件,即元妃省亲、宝玉挨打、祭宗祠开夜宴、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和贾府抄家。这六大高潮事件分别以贾元妃、贾宝玉、贾珍与贾母、王夫人与王熙凤、林黛玉与薛宝钗、贾政为核心人物,多次使用皴染、横云断山、特犯不犯、伏脉千里、一树千枝等艺术手法,围绕着贾府中兴、后继无人、祖恩耗尽、理想世界遭到现实世界侵袭、情的毁灭、家族败亡等重大问题,共同演绎着家族兴衰与宝黛情缘两条主线上的故事。其中,元妃省亲既是贾府衰落过程中政治中兴的高潮,也是小说由“风月宝鉴”主题向宝黛爱情与贾府兴衰主题的过渡,还为后续其他高潮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与土壤,尤其是大观园的修建,为宝黛情缘的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撑;宝玉挨打是宝玉人生路上“情悟”哲学的关键,也是世俗与脱俗冲突的高潮,更是小说“以人补天”失败的高潮;祭宗祠开夜宴是贾府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该高潮过后,小说的叙事主调由欢乐、融洽转向忧忿、哀怨,叙述的重点转向对各方矛盾斗争的书写;抄检大观园的爆发标志着贾府内部矛盾的炽热化,是贾府“自杀自灭”的高潮、是“世俗世界”对“理想世界”戕害的高潮、是贾府婢女遭遇悲剧的高潮,也是贾府抄家的凄惶预演;黛死钗嫁是整部小说“梦幻情缘线”的核心,宣告了“木石前盟”的失败,代表着爱情、诗心以及青春的结束;贾府抄家是家族衰败的制高点,是家族兴衰线与宝黛爱情线最后的交点,是对小说其他高潮的总照应。上述高潮事件既富于变化性,又合于统一性,在遵循生活与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都有开端、有铺垫、有发展,“由量变转化为质变”。矛盾冲突最激烈、核心人物形象最饱满、主旨表达最鲜明的情节,才会将故事推向高潮,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观者情绪。高潮事件之后,情节也不会戛然而止,而是放缓或加快后续影响,增强整部小书的厚重感,使情节富有节奏感。同时,还要不断加入新的情节链,转换枢纽,别开一境,从而牵引出后续高潮事件。无论家族兴亡线,还是宝黛情缘线,都在阐述幻灭与毁灭,这是《红楼梦》高潮艺术的统一性;因各高潮事件侧重点不同,幻灭的表现形式和幻灭的内容不同,这又是《红楼梦》高潮艺术的变化性。通过探究《红楼梦》高潮事件始末及其起承转合间的艺术特征,可以发现,小说的高潮事件应具备结构的匀称性、手法的反复多样性、情节的相似与差异的统一性、人物形象的定型性四方面特点,且这四方面应统一于小说主线、服务于小说主旨。这既是裁夺诸多事件是否为高潮事件的必要条件,也是判断《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处理高潮事件时,技法高低的又一标准。

张明[6](2020)在《论刘震云小说的世情书写》文中研究指明刘震云作为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从短篇小说《塔铺》开始便一直笔耕不辍的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以其独特的艺术方式去把握和体认世界。长篇代表作有“故乡”系列三部曲、《一腔废话》、《我叫刘跃进》、《我不是潘金莲》以及新作《吃瓜时代的儿女们》等,其中《一句顶一万句》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刘震云的小说采用新写实的笔触去刻画现实生活中的悲喜,以冷静的审视达到黑色幽默般的批判、嘲讽甚至戏谑。与此同时,能够将“世情”传统和现代人对生命意义的寻找两相结合,以此来予以观照和补足,一种莫名的共情感让人油然而生。刘震云用小说创作的实践有意无意的与中国的文学传统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某种程度的呼应。该论文以刘震云的主要代表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依靠文本细读、理论探究等方法进行研究,力图从多变且发展的世情呈现样态、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世情融合及继承与超越的世情新面貌三个方面对其小说中的世情书写作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性的研究。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分别为研究现状的综述、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及世情小说的内涵界定四个方面。第一章根据刘震云小说中对世态人情的不同世相表现,将他笔下的世情书写按照文本主题呈现大体划分为:两性婚恋世间男女、寻常人世俗人生、知识分子世态炎凉三个层面,细读其每个阶段的世情体现及嬗变的内在联系轨迹。在每一阶段的世态人情的研究中,具体分析那些生存时期的世俗题材与人物。第二章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系统性的研究刘震云世情书写中的世风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勾连关系,主要是从中原文化和世情文化反映两方面来进行。中原文化方面,主要分析了其所生存的故乡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童年记忆的影响;世情文化反映方面,从其语言、风俗人情、叙述节奏和气质等方面展开。第三章主要是先对刘震云小说的世情书写缘由进行分析,并且将采用对比探究法,具体分析刘震云的世情书写对传统世情小说的继承与超越,从而更好、更完整的重新界定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主要是就其作品自身所显现出来的日常生活新场域下的文化反思和所在当代文坛的地位而言的。结语则对本论文的刘震云小说的世情书写的研究进行成就与不足两方面的总结,并结合当下语境展望未来。

梁晓晓[7](2020)在《明代水浒故事侠义报恩母题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文史资料书写侠义报恩母题的传统由来已久。水浒故事作为描写侠义报恩母题的重镇,展示了梁山好汉多样的报恩形式的和丰富的报恩内容。元末明初《水浒传》(1)的问世,引发水浒故事在杂剧、传奇及小说等各种文体间的不断重写,本文以侠义报恩母题在明代不同时期水浒故事的具体表现为切入点,运用主题学、叙事学等方法,研究其表现特征与深在成因。本文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对象及先行研究概况,重点在于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第一章对明前水浒故事中的侠义报恩母题进行概述,指出其奠定了后世侠义报恩母题嬗变的基础。第二章指出,《水浒传》特殊的成书过程和小说艺术的发展,推动了侠义报恩母题的全面丰富,包括报恩者形象、报恩内容、报恩书写特征和报恩情节功能四个方面。其中报恩内容有知遇之恩,基于血缘关系的报亲和救助之恩。侠义报恩情节的叙事功能为:构建梁山集团,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命运和惩奸黜邪的教化作用。第三章对明代杂剧、传奇中侠义报恩母题的特征加以总结,包括忠臣型的报恩者,辅助报恩的女性形象和报恩观念变化三部分;并从时代环境、文体特征分析了嬗变成因。在明代水浒杂剧、传奇里,义气报恩被边缘化,围绕“忠”的报恩成为故事的主题,对“孝”的书写则揭示了忠孝难全甚至被迫因“忠”舍“孝”的普遍焦虑。第四章研究了明代《水浒传》续书侠义报恩母题的书写,此时作者心态是影响嬗变的主要原因。《金瓶梅》借用武松杀嫂的情节框架以形成叙事上的反讽效果。续书《水浒后传》和《后水浒传》对《水浒传》有因袭也有新变,其新变主要表现在:报恩背景变化,报恩者有符号化趋向,报恩情节更加复杂和故事主旨的异变。对水浒故事侠义报恩母题的研究有利于理性地认识和合理地发扬报恩这一传统伦理,以适应时代之需。

何求斌[8](2020)在《浅析《水浒传》的尚武精神》文中提出在《水浒传》中,好汉武艺精通,勇猛无敌力大如神,文人能武,爱武及人,喜谈武艺,争强好胜,强者为尊,不好女色,打熬筋骨,借酒长力,表现出浓厚的尚武精神,究其原因,主要是古代尚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对尚武话本的吸收,现实的黑暗引发武力反抗,而描写江湖与侠客离不开武。

邱爽[9](2019)在《《水浒传》林冲形象源流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梁山好汉的故事在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后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众梁山英雄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但这其中并不包括林冲。在《水浒传》成书之前,林冲只是水浒故事当中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是《水浒传》塑造了血肉丰满的林冲形象,有勇有谋,外柔内刚,由一开始的隐忍沉默变为后来的积极反抗,成为家喻户晓的独特英雄。林冲的形象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为对忠义精神的践行、对人性的追求、对俗世的理想,以及被逼上梁山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林冲是《水浒传》中作者塑造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他之所以在整个水浒故事中表现非常出色,主要得益于作者高超的人物塑造艺术,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性格等几个方面将林冲形象塑造得真实立体,丰满生动。自此之后,各个时代的作家以不同的时代背景、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或是延续,或是改造,或是重新赋予林冲的形象,让林冲活跃在后世的水浒传奇、水浒续书之中,使得林冲的魅力被全方位展现出来。

郭龙飞[10](2019)在《高中“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阅读可以掌握大量词汇、句式和表达方法,增强遣词用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可以纵览古今,坐观中外,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可以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目前的语文教材采取单篇选文为基础的单元编排方式,这种单篇阅读可以满足教学多样化的需要,但是容易挫伤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碎片化阅读也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挑战。2018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首个学习任务群纳入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笔者尝试以“整本书阅读”为突破口,探究“整本书阅读”课程化路径。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论述“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为高中“整本书阅读”课程化概述,主要对“整本书阅读”课程化概念进行界定,对“整本书阅读”意义进行探究;第三部分为“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及成因分析,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江西省几所中学“整本书阅读”开展情况;第四部分为“整本书阅读”课程化设计探索,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和课程实施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设计。

二、漫说《水浒》里的王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说《水浒》里的王伦(论文提纲范文)

(1)《水浒传》的叙事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水浒传》的故事伦理
    第一节 《水浒传》中知行不一的伦理环境
        一、社会失序
        二、家庭失范
        三、人际关系的异化
    第二节 《水浒传》中面向生存的伦理选择
        一、伦理乌托邦的构建
        二、个体伦理的追求
    第三节 《水浒传》中伦理意识的审视
        一、集体的反思
        二、个体的受限
        三、美学理想下的承担与责任
第二章 《水浒传》的叙事主体与伦理立场
    第一节 叙事主体的伦理立场
        一、作者伦理权威
        二、隐含作者伦理取位
    第二节 (人物)个体的伦理立场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伦理立场
        二、人物角色与伦理立场
    第三节 读者的伦理立场
        一、“阅读的伦理时刻”
        二、阅读主体伦理取向
第三章 《水浒传》的叙事修辞与伦理境遇
    第一节 律诗中包含的伦理意义
        一、描写类律诗中的伦理表现
        二、叙事类律诗中的伦理体验
    第二节 隐喻——伦理境遇的观照
        一、人物绰号的概念隐喻与伦理显现
        二、环境的双重结构与伦理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2)《水浒传》中“明媚”女性形象的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媚”的女性形象
二、“明媚”女性形象的叙事功能
三、“明媚”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

(4)《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
第二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
第三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第四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
第五辑(张国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
第六辑(张国光、佘大平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第七辑(张虹、喻斌主编,武汉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第八辑(张虹、刘启方主编,崇文书局2006年6月出版。)
第九辑(张虹、康传忠、曹先锋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第十辑(张虹、刘春龙主编,崇文书局2008年10月出版。)
第十一辑(张虹、马成生、王益庸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第十二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第十三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第十四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第十五辑(张虹、王益庸主编,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11月出版。)
第十六辑(张虹、浦玉生、窦应元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第十七辑(景遐东、浦玉生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5)《红楼梦》高潮艺术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背景
    第二节 已有成果及现状
        一、“高潮”的定义
        二、《红楼梦》高潮艺术研究巡礼
    第三节 《红楼梦》结构分析
        一、八十回本《红楼梦》结构
        二、一百二十本《红楼梦》结构
        三、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高潮艺术的异同
第一章 家族势力振兴的高潮——元妃省亲
    第一节 元妃省亲高潮艺术
        一、省亲前层层铺叙
        二、省亲中悲喜交集
        三、省亲后牵引出更多“虚热闹”
    第二节 元妃省亲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一、高潮内涵:以“势”补天的高潮
        二、高潮拐点:由“风月宝鉴”向“红楼故事”过渡
        三、高潮影响:成为后续高潮事件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世俗与脱俗冲突的高潮——宝玉挨打
    第一节 宝玉挨打高潮艺术
        一、顿挫之笔,层层造势
        二、痛怛之情,竭力渲染
        三、柔情脉脉,自然收束
    第二节 宝玉挨打在父子冲突关系中的高潮艺术
        一、众父子关系爬梳
        二、贾政与宝玉父子关系爬梳
        三、宝玉挨打在父子关系中的高潮艺术
    第三节 宝玉挨打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一、高潮特征:宝玉对“意淫”的执念达到顶点
        二、高潮内核:世俗与脱俗的冲突
        三、高潮影响:关涉后续高潮事件的走向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高潮——祭宗祠开夜宴
    第一节 贾府现状
        一、贾府权势达到巅峰
        二、经济支撑力达到极限
        三、人丁最兴旺、支派最繁盛
        四、仪礼约束力最明显
    第二节 祭宗祠开夜宴的高潮艺术
        一、以陌生化手法渐次写出煊赫气势
        二、以烘云托月之法写出欢乐与冷清
    第三节 祭宗祠开夜宴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一、高潮本质: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二、高潮导向:叙事基调由欢乐转向哀怨
第四章 “自杀自灭”的高潮——抄检大观园
    第一节 抄检大观园高潮艺术
        一、抄检前不断蓄势
        二、抄检中运笔“特犯不犯”
        三、抄检后“提按顿挫”
    第二节 抄检大观园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一、高潮表征:“内囊”耗尽的顶点
        二、高潮内涵:“自杀自灭”的高潮
        三、高潮本质:“理想世界”被毁灭的高潮
        四、高潮外延:贾府婢女悲剧的高潮
第五章 灵与肉毁灭的高潮——黛死钗嫁
    第一节 宝黛爱情心路概况
        一、爱的试探:砸玉剪穗鉴痴心
        二、爱的发展:赠帕题诗表痴心
        三、爱的成熟:情婢试玉乱痴心
        四、爱的毁灭:焚稿成婚释痴心
    第二节 黛死钗嫁高潮艺术
        一、破败之事,连连爆发
        二、一死一娶,悲惨难名
    第三节 黛死钗嫁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一、高潮内涵:爱情之情的毁灭
        二、高潮本质:诗灵诗心的毁灭
第六章 贾府衰败的高潮——贾府抄家
    第一节 抄家前的诸种预兆
        一、外部环境不断恶化
        二、内部“自杀自灭”愈演愈烈
    第二节 贾府抄家高潮艺术
        一、抄家前危机四伏
        二、抄家中凄惶无比
        三、抄家后“树倒猢狲散”
    第三节 贾府抄家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一、高潮内涵:家族的衰败
        二、高潮终结:对其他高潮的归结
第七章 《红楼梦》高潮艺术规律
    第一节 六大高潮特点探究
        一、结构层面:位置较为均匀
        二、手法层面:反复多样
        三、情节层面:关涉全局
        四、人物层面:定型人物
    第二节 高潮艺术的成因
        一、“一回两事”的式微与“大旨谈情”的朦胧
        二、作者的文化观念与现实遭际
        三、悲剧精神的内在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按音序排列)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论刘震云小说的世情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刘震云小说中的世情呈现
    第一节 世间男女:感情纠葛
    第二节 世俗人生:寻常景观
    第三节 世态炎凉:官场色相
第二章 刘震云小说中的世情与地域文化
    第一节 中原地域文化视阈中的刘震云
    第二节 世情小说中的河南延津风貌
第三章 刘震云小说世情书写的缘起与文学意义
    第一节 世情缘起
    第二节 世情传统的继承与转化
    第三节 世情书写的文学史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明代水浒故事侠义报恩母题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明前水浒故事侠义报恩母题概述
第二章 明代《水浒传》对侠义报恩母题的全面丰富
    第一节 报恩者形象的重构
        一、鲜活有力、真切可感
        二、注重私利、理性凸显
    第二节 侠义报恩内容的扩大
        一、“士不遇”心态下的知遇之恩
        二、基于血缘关系的报亲
        三、义气感召的救助之恩
    第三节 侠义报恩书写特征
        一、个人报恩与集体报恩的篇幅分割:“二八定律”
        二、“犯中求避”对类型化的补救
    第四节 侠义报恩的叙事功能
        一、梁山集团的构建
        二、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人物命运的展示
        四、惩奸黜恶的教化作用
第三章 明杂剧、传奇侠义报恩母题的延伸
    第一节 作为忠臣的报恩者
    第二节 辅助报恩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报恩观念的变化
        一、边缘化的义气报恩
        二、从“忠君”到“报国”的意识觉醒
        三、忠孝龃龉下孝子的焦虑
第四章 《水浒传》续书侠义报恩母题研究
    第一节 《金瓶梅》中报恩的反讽意味
    第二节 《水浒后传》《后水浒传》中的侠义报恩描写
        一、对《水浒传》侠义报恩的承继
        二、《水浒传》侠义报恩的新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浅析《水浒传》的尚武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浒传》尚武精神的表现
    (一)武艺精通
    (二)勇猛无敌
    (三)力大如神
    (四)文人能武
    (五)爱武及人
    (六)喜谈武艺
    (七)争强好胜
    (八)强者为尊
    (九)不近女色,打熬筋骨
    (十)借酒长力
二、《水浒传》尚武的原因
    (一)古代尚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二)对尚武话本的吸收
    (三)现实的黑暗引发武力反抗
    (四)描写江湖与侠客离不开武

(9)《水浒传》林冲形象源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元代的林冲形象
    (一)元代讲史话本中的林冲形象——崭露头角
    (二)元杂剧中的林冲形象——雏形初现
    (三)元代作品中林冲形象单薄的原因和背景
二、《水浒传》中的林冲形象
    (一)忍气吞声,心存幻想
    (二)积极反抗,奋勇杀敌
    (三)侠义心肠,铁骨柔情
    (四)审时度势,有勇有谋
三、《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思想内涵
    (一)忠义之精神
        1.忠君爱国之心
        2.英雄豪杰之义
    (二)俗世之理想
        1.对美满家庭的渴望
        2.对真挚友情的向往
    (三)人性之追求
        1.隐忍守拙的英雄气度
        2.谦谦君子的处世之道
    (四)被逼上梁山
四、《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塑造艺术
    (一)极具特征的外貌描写
    (二)对比鲜明的语言描写
    (三)恰当细腻的动作描写
    (四)精妙入微的心理描写
    (五)复杂典型的性格刻画
        1.急躁而迂腐
        2.心细且机敏
        3.由隐忍到反抗
五、《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后世传播
    (一)明代传奇中的林冲形象
        1.《宝剑记》中的林冲形象——忠义之士
        2.《灵宝刀》中的林冲形象——复仇勇士
    (二)清代小说《荡寇志》中的林冲形象——叛臣贼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高中“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1)对整本书阅读的思想研究
        (2)对“整本书阅读”的内涵及课程定位研究
        (3)以某本书为例,对“整本书阅读”的途径研究
        (4)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体系研究
        (5)对“整本书阅读”的理性思考
    (四)国外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2.研究思路
一、高中“整本书阅读”课程化概述
    (一)“整本书阅读”课程化概念
        1.“整本书”的概念
        2.“整本书阅读”的概念
        3.“课程化”的概念
    (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1.“整本书阅读”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2.“整本书阅读”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3.“整本书阅读”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高中“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
        2.调查目的
        3.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4.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二)高中“整本书阅读”的现状
        1.“整本书阅读”开展随意,缺乏整体规划
        2.“整本书阅读”脱离课堂,缺乏必要联系
        3.“整本书阅读”评价混乱,缺乏激励效果
    (三)原因分析
        1.社会功利化阅读风气的影响
        2.学校缺乏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制度和设施保障
        3.教师缺乏指导“整本书阅读”的专业素养
        4.学生缺乏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能力
三、“整本书阅读”课程化设计探索
    (一)课程目标是“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核心
        1.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
        2.通过阅读整本书,培养阅读能力
        3.通过阅读整本书,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二)课程内容是“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基础
        1.阅读书目的选择
        2.阅读方法的教授
    (三)课程结构是“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框架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四)课程评价是“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重要环节
    (五)课程实施是“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保障
        1.课程实施的预设
        2.课程实施的保障
        3.整本书阅读与语文教学相关领域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漫说《水浒》里的王伦(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浒传》的叙事伦理研究[D]. 阴姣. 喀什大学, 2021(07)
  • [2]《水浒传》中“明媚”女性形象的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J]. 董艳玲. 菏泽学院学报, 2020(06)
  • [3]《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J]. 钟闻. 水浒争鸣, 2020(00)
  • [4]《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A]. 钟闻. 《水浒争鸣》(第十八辑), 2020
  • [5]《红楼梦》高潮艺术论[D]. 张明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6]论刘震云小说的世情书写[D]. 张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明代水浒故事侠义报恩母题嬗变研究[D]. 梁晓晓.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8]浅析《水浒传》的尚武精神[J]. 何求斌.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9]《水浒传》林冲形象源流演变研究[D]. 邱爽. 渤海大学, 2019(12)
  • [10]高中“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研究[D]. 郭龙飞.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谈《水浒传》中的王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