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专利的贸易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胡璇[1](2022)在《城市规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文中指出城市规模扩大有利于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处于较高金融地位城市的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创新水平受城市规模影响更显着。大城市形成的良好金融环境是影响企业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信贷融资在城市规模与企业创新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实施金融差异化发展,构建多层次金融中心,改善中小城市金融环境,缩小城市间的创新差距,促进企业创新水平的整体提升。
郑妍妍,郭瑞琪,李磊[2](2021)在《贸易与中国企业的创新质量——来自企业专利质量的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企业面板数据经验分析了贸易活动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质量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内在传递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稳定持续的贸易活动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质量;贸易活动的学习吸收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提升了企业创新质量,成本效应和竞争效应抑制了企业创新质量。异质性分析显示,贸易行为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大的企业,与贸易对象国收入水平更相近的企业,以及全球生产链中位置更高的企业,其创新质量提升幅度更大。
朱瑾,许谅亮[3](2021)在《专利检索分析在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和纠纷解决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参与国际竞争。期间,我国企业遭遇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特别是海外专利侵权纠纷频频发生,对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造成严重影响。为加强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和纠纷应对,实现高水平"走出去",本文在分析专利检索分析内涵及主要作用基础上,提出充分发挥专利检索分析在企业"走出去"前后各阶段的作用,化被动为主动,切实提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
杨子涵[4](2021)在《美国“公平贸易”政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特朗普入主白宫,美国于多边贸易体制之外频启"公平贸易"政策打击他国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以期贯彻"美国优先"的政策理念。2021年3月1日,拜登政府发布《2021年贸易政策议程》,将"加强贸易执法","通过综合战略应对中国的胁迫性和不公平经济贸易行为"列为施政重点。1从拜登的施政纲领来看,"公平贸易"仍是美国在贸易政策上的选择,实现了在美国贸易政治中的延续。"公平贸易"政策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美国贸易史上沿革已久的重要国策业已方针化,超越党派分歧,为历届政府频繁使用,事实上已成为美国竞逐政治、安全利益的主要手段。
盛斌,黎峰[5](2021)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生产要素分工、流动与收益》文中研究指明要素禀赋、要素流动与要素收益分配在国际经济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生产要素及其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趋势,主要包括:要素的流动性与风险防范显着增强,要素流量比要素存量更加重要,要素空间集聚日益显着,要素的异质性特征突出,新兴生产要素不断涌现,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改变要素流动结构,数字技术及COVID-19疫情增加要素流动的不确定性,要素收益分配问题重要性凸显,要素的国内调整与流动加快。当前,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深化,国际要素分工与专业化越发重要,因此,在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应更加重视国内要素收益分配、要素自由流动、要素的制度差异以及要素质量升级。
陈佳岚[6](2021)在《“337调查”背后的中美科技博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多方获悉,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正式下达决定对长芯盛(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芯盛武汉”)、FIBBR有源光缆及其下游产品的“337调查”案做出终裁,同意美国科塞密科技公司(Cosemi)撤诉,终止该案的调查程序。这起针对中国有
吕吉海,胡晓红[7](2021)在《国际投资协定中“投资”定义条款的重构——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BITs为视角》文中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BITs"投资"定义条款主要以"资产"为定义基础,外延开放,限制要素多元,但仅注重静态定义,定义范围泛化,要素解释缺失,循环定义问题突出。"投资"定义的不确定性导致BITs适用边界失守,在平衡利益方面失效,与ICSID的定义解释之间严重脱节。重构"投资"定义条款,应在"属概念"静态统一的基础上回归动态本质,立足"双重"格局,在平衡利益上发挥实效,区分增量与存量投资,加强互补性,融合合法性和发展性要素。
徐泉,郝荻[8](2021)在《美国互惠贸易政策:演进、逻辑与挑战》文中研究指明互惠是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基轴,贯穿于美国自建国以来贸易政策的全过程。美国在遭遇国际体系变化与自身国际影响力权重式微之际,不断对其倡导的互惠内涵作出调整。因具有内涵的多层次性和使用方式上的多重性,互惠成了美国形塑国际经贸秩序的关键政策性工具。美国的互惠贸易政策本质上以满足美国国家利益为首要目的、以美式公平理念为政策根源、以单边主义为主要实现途径。受美国操纵的互惠规范深刻影响了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更严重侵蚀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法治根基。面对美国互惠贸易政策变迁所带来的挑战,中国可考虑在推动完善包容性互惠原则的同时,协调管控中美竞合关系,适度提升贸易关系对等程度,并积极争取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张琳琛,董银果[9](2020)在《“跳板”抑或“屏障”?——进口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植物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保护植物新品种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定》的实施,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加强。本文基于1995~2017年中国与100个国家的贸易面板数据,在评估进口国农业领域内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其对中国植物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进口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植物类农产品出口贸易同时产生"跳板"和"屏障"效应,前者主要正向作用于贸易广度,而后者则抑制了贸易深度增长;通过采用不同类型知识产权保护指标、制度距离以及比较优势检验,验证了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形式;异质性检验发现,知识产权保护的"跳板"和"屏障"效应在不同国家类型、中国加入WTO前后以及在不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下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分行业回归检验,发现不同植物类农产品贸易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影响的敏感程度不同,其均有利于中国部分果蔬类、植物提取物、烟草等行业的出口增长,但进口国知识产权保护在更多的其它植物产品类型中产生显着的抑制作用;上述研究结论在Heckman两阶段、PPML和OLS固定效应模型回归中均显示一致,证明了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将知识产权保护拓展到农业贸易领域,为中国植物类农产品出口贸易最优策略选择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
杨超[10](2019)在《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文中研究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加强了东道国与全球的经济联系。本文以外资进入、入境后的模式选择,以及外资企业再投资为视角,在微观层面为东道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融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以及资本累积效应提供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本文首先分析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对目标企业的进出口行为、进出口产品种类、海外市场选择以及企业绩效的影响;其次本文分析外资进入模式不同引起的所有权结构差异如何影响国内企业的生产率,特别是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对国内企业是否产生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最后,本文对在华外资企业的再投资行为进行了识别,并分析资本追加和资本撤离如何影响外资在华分支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而为资本追加促进东道国资本累积效应的形成,以及外资技术溢出的可持续性问题提供新的微观证据。本文的研究发现如下:第一,外资并购后,目标企业与海外市场联系更为紧密,进口和出口的可能性显着增加,进出口产品种类、进口来源市场和出口目的地的数目增多,海外市场的地理距离显着扩张,企业的生产率、销售额、出口额等经营绩效显着改善;第二,跨国公司在华分支企业的模式选择和所有权结构是影响技术溢出大小的重要因素,中外合资对中国企业表现为正的技术溢出,而外商独资表现为负向的竞争效应,工具变量回归显示外商投资与国内企业经营绩效构成因果关系;第三,跨国母公司资本追加行为促进了在华资本累积效应的形成,受资本追加的分支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销售收入和创新能力,另外,分支企业的无形资产规模、研发支出、培训支出和财务流动性均显着增加,构成资本追加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机制;第四,外资撤离后,分支企业的生产率、销售收入以及出口额显着恶化,不仅在当年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绩效,而且负面影响一直持续到后续年份。本文的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企业融入全球市场提供了经验证据。跨国公司至少在两个国家进行生产和销售,东道国企业在多大程度受益于跨国母公司主导的价值链,文献关注较少,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企业的合并数据,以跨国并购为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第二,文献关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证据并不明确,本文认为这类文献忽视了外资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将此因素考虑后发现,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具有不同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正向技术溢出和负向竞争效应均存在;第三,东道国政府往往鼓励跨国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构成东道国吸引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对跨国公司“再投资”行为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再投资如何促进东道国形成资本累积效应提供证据;第四,本文从外资撤离的视角探讨外资技术溢出的持续性问题,发现外资分支企业相对于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依赖于跨国公司的股权持有。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理解外商直接投资如何促进国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跨国母公司不同的投资行为如何提高或降低分支企业的经营绩效,以及不同所有权结构的外资如何促进(或阻碍)国内企业获得技术溢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如何构建有效的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二、浅谈专利的贸易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专利的贸易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规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分析 |
(一)城市规模与金融集聚 |
(二)城市金融集聚、信贷融资与企业创新 |
二、模型设计 |
(一)模型设定 |
(二)数据来源 |
(三)变量说明 |
1.被解释变量。 |
2.解释变量。 |
3.控制变量。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
(二)稳健性检验 |
1.替换变量。 |
2.工具变量法。 |
3.动态面板模型。 |
4.改变样本年限。 |
(三)异质性分析 |
1.城市金融地位差异。 |
2.行业差异。 |
3.企业所有制差异。 |
四、影响机制检验 |
(一)变量说明 |
1.城市金融集聚。 |
2.企业融资约束。 |
(二)模型设定 |
(三)结果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2)贸易与中国企业的创新质量——来自企业专利质量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文献综述和影响机制分析 |
二、数据、模型及变量说明 |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
(二)模型设定 |
(三)变量说明 |
1.被解释变量———企业的创新质量(patent) |
2.核心解释变量———企业的进口和出口 |
3.控制变量 |
三、估计结果分析 |
(一)基准估计结果 |
(二)稳健性检验 |
1. 双向因果 |
2. 测量误差 |
(三)影响机制分析 |
1.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 |
2.生产成本的中介效应 |
3.学习吸收能力的调节机制 |
4.竞争效应的影响机制 |
四、异质性分析 |
(一)贸易活动持续性的异质性分析 |
(二)贸易范围的异质性分析 |
(三)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发展程度 |
(四)贸易产品的全球生产链位置 |
五、结论与启示 |
(3)专利检索分析在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和纠纷解决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面临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基本情况及主要风险点 |
1.1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愈加重要 |
1.2 中国企业遭遇和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基本情况 |
1.2.1 中国企业遭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主要类型 |
1.2.2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主要困难 |
2 专利检索分析的内涵及主要作用 |
2.1 专利检索分析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
2.2 专利检索分析策略需要结合相关国家专利制度确定 |
3 专利检索分析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和纠纷解决至关重要 |
3.1 专利检索分析是获取高价值知识产权信息的重要来源 |
3.2 专利检索分析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和纠纷解决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
3.2.1 产品或技术研发阶段应当进行的专利检索分析 |
3.2.2 开展国际贸易或技术合作时应当进行的专利检索分析 |
3.2.3 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发生后应当进行的专利检索分析 |
4 小结 |
(4)美国“公平贸易”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公平贸易”政策在其法律发展中显现的单边主义特性 |
二、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私力救济的政策逻辑及其合法性辨析 |
三、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的政治根源及其长期性 |
(5)经济全球化中的生产要素分工、流动与收益(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生产要素:禀赋、流动与收益分配 |
(一)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 |
(二)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 |
(三)二(多)元要素世界的消失 |
(四)国际直接投资(FDI)理论 |
(五)自然人流动与移民理论 |
二、经济全球化中生产要素变化的新现象与新趋势 |
(一)要素的流动性与风险防范显着增强 |
(二)要素流量比要素存量更加重要 |
(三)要素空间集聚日益显着 |
(四)要素的异质性特征突出 |
(五) 新兴生产要素不断涌现 |
(六)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改变要素流动结构 |
(七)数字技术及COVID-19疫情增加要素流动的不确定性 |
(八)要素收益分配问题重要性凸显 |
(九)要素的国内调整与流动加快 |
三、国际要素分工、要素流动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一)更加重视国内要素收益分配 |
(二)更加重视要素自由流动 |
(三)更加重视要素的制度差异 |
(四)更加重视要素质量升级 |
(6)“337调查”背后的中美科技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应诉“337调查” |
“337调查”的巨大杀伤力 |
(7)国际投资协定中“投资”定义条款的重构——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BITs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BITs中“投资”定义条款的总体现状 |
2.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BITs中“投资”的定义基础 |
2.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BITs中“投资”的定义范围 |
(1)动产、不动产或其他财产权利。 |
(2)公司的股份、债券、股票。 |
(3)具有财务价值或经济价值的履行请求权或行为请求权。 |
(4)知识产权。 |
(5)商业特许权。 |
2.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BITs中“投资”的定义限定 |
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BITs中“投资”定义条款存在的问题 |
3.1 “投资”定义条款规范BITs调整边界的作用弱化 |
3.2 “投资”定义条款的利益平衡功能失效 |
3.3 “投资”定义条款与投资仲裁的“投资”定义解释脱节 |
4 完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BITs中“投资”定义条款的对策与建议 |
4.1 采用静态与动态兼顾的“投资”定义方式 |
4.2 建立增量投资与存量投资相区分的定义类别 |
4.3 在寻求严谨性的基础上突出互补性的定义特征 |
4.4 明确投资的合法性与发展性相融合的定义要素 |
5 结语 |
(8)美国互惠贸易政策:演进、逻辑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惠的基本概念厘定 |
(一)“reciprocity”的辞源含义 |
(二)“reciprocity”的翻译 |
二、美国互惠贸易政策的演进脉络 |
(一)由“扩散的互惠”到“具体的互惠” |
(二)由“机会的互惠”到“结果的互惠” |
(三)由“一阶差分互惠”到“现状的互惠” |
三、美国互惠贸易政策的形成逻辑 |
(一)在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政策间摇摆 |
(二)以满足国家利益为首要目的 |
(三)以美式公平理念为政策根源 |
(四)以单边主义为主要实现途径 |
四、美国互惠贸易政策挑战及中国应对 |
(一)美国互惠贸易政策的变迁给国际贸易体制带来的挑战 |
1.互惠规范挤压非互惠的建构空间 |
2.单边对等的诉求加剧中美矛盾 |
3.公平贸易的滥用威胁国际合作 |
4.文化和制度霸权冲击国际法治 |
(二)中国对美国互惠贸易政策挑战的应对思路 |
1.推动完善包容性互惠原则 |
2.协调管控中美竞合关系 |
3.适度提升贸易关系对等程度 |
4.积极争取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 |
结论 |
(9)“跳板”抑或“屏障”?——进口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植物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进口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植物类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探讨 |
(一)“跳板”作用 |
(二)屏障作用 |
三、模型设定、指标测度与数据说明 |
(一)模型设定 |
1. 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以及缺陷 |
2. 基准计量模型构建 |
3. 辅助计量模型构建 |
(二)指标测度与数据说明 |
1. 贸易数据范围 |
2. 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指标测算 |
3. 控制变量说明 |
4. 数据来源 |
四、实证估计与结果分析 |
(一)全样本回归检验 |
(二)稳健性检验 |
(三)异质性检验 |
(四)分行业回归检验 |
五、结论与启示 |
(10)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和政策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3.1 主要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与逻辑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贡献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企业贸易行为 |
2.2 外资并购如何影响企业经营绩效 |
2.3 跨国公司再投资行为 |
2.3.1 跨国公司资本追加 |
2.3.2 外国资本撤离与东道国经济 |
2.4 外资进入、模式选择与技术溢出 |
2.5 匹配的理论基础和CEM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
2.5.1 社会科学中经常使用的试验方法 |
2.5.2 CEM与PSM的对比 |
2.5.3 CEM在文献中的应用 |
第3章 外资进入、目标企业进出口行为与海外市场选择 |
3.1 问题背景 |
3.2 数据、变量与实证策略 |
3.2.1 数据来源 |
3.2.2 变量定义 |
3.2.3 实证策略 |
3.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3.3.1 外资进入对目标企业进出口行为的影响 |
3.3.2 外资进入与目标企业海外市场调整 |
3.3.3 稳健性分析:对并购前没有贸易行为的分样本进行回归分析 |
3.3.4 拓展分析:并购方来源地与目标企业市场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外资并购与目标企业经营绩效 |
4.1 问题背景 |
4.2 数据、变量与实证策略 |
4.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4.3.1 外资并购对目标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
4.3.2 稳健性检验:外资并购对其他企业绩效的影响 |
4.3.3 外资来源地是否会影响并购的生产率效应 |
4.3.4 并购后外资控股情况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跨国公司资本追加的生产率效应 |
5.1 问题背景 |
5.2 研究假设 |
5.3 数据、变量和实证策略 |
5.3.1 数据与变量描述 |
5.3.2 实证策略:CEM配对样本和DID模型 |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4.1 基准回归结果 |
5.4.2 稳健性检验 |
5.5 影响机制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外资撤离会降低企业经营绩效吗 |
6.1 问题背景 |
6.2 数据来源、典型事实和实证策略 |
6.2.1 数据来源和事实描述 |
6.2.2 实证策略:CEM配对样本和DID模型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匹配与双重差分实证结果分析 |
6.3.2 稳健性检验 |
6.3.3 外资撤离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探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跨国公司进入模式、技术扩散与中国企业生产率 |
7.1 引言 |
7.2 政策背景 |
7.3 实证方法、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
7.3.1 计量方法 |
7.3.2 变量度量 |
7.3.3 数据来源与典型事实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7.4.1 基准回归结果 |
7.4.2 稳健性检验 |
7.4.3 拓展分析:中外合资促进技术溢出的条件 |
7.4.4 内生性 |
7.4.5 影响机制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浅谈专利的贸易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规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 胡璇. 税务与经济, 2022(01)
- [2]贸易与中国企业的创新质量——来自企业专利质量的证据[J]. 郑妍妍,郭瑞琪,李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1(06)
- [3]专利检索分析在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和纠纷解决中的作用研究[J]. 朱瑾,许谅亮.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21(10)
- [4]美国“公平贸易”政策分析[J]. 杨子涵. 国际研究参考, 2021(09)
- [5]经济全球化中的生产要素分工、流动与收益[J]. 盛斌,黎峰.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21(05)
- [6]“337调查”背后的中美科技博弈[N]. 陈佳岚. 中国经营报, 2021
- [7]国际投资协定中“投资”定义条款的重构——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BITs为视角[J]. 吕吉海,胡晓红. 科学决策, 2021(08)
- [8]美国互惠贸易政策:演进、逻辑与挑战[J]. 徐泉,郝荻.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 2021(04)
- [9]“跳板”抑或“屏障”?——进口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植物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J]. 张琳琛,董银果. 中国农村经济, 2020(08)
- [10]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D]. 杨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