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元真纪事》注意事项

读《元真纪事》注意事项

一、读《元稹年谱》札记(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波[1](2022)在《李公佐身世新证》文中研究说明学界公认小说家李公佐非宗室李公佐,但往往关注前者而忽略后者。被忽略的后者的材料证明,唐有二李公佐之说并不能成立。"千牛备身"一职,仅仅是宗室李公佐少年时期凭借门荫得到的一个起家入仕的阶梯,而非最后的官职。这个史实,排除了史料中有关"两位"李公佐在官职方面的最主要矛盾。李公佐之父李说与薛苹胞兄薛芳交情深厚,李薛两家的世谊关系,构成了《古岳渎经》有关薛苹记载的深层背景。这层关系的揭出,直接将"两位"李公佐联系在一起。二者在官职、年龄、交往、行迹等方面的接近乃至巧合,都足以说明,"两位"李公佐其实是同一个人。

贾彦彬,曹书杰[2](2021)在《20世纪以来唐传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唐传奇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是中国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对宋元明清小说、戏曲以及现当代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关于唐传奇的流传、评点及研究,自唐以来代不乏人,然至20世纪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颇为丰硕。文本的整理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间,对唐传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综观其发展过程,可相对分为20世纪前50年、50—70年代、最后20年及21世纪以来等四个阶段,通过对各阶段整理研究成果的细致考察,总结梳理百余年间学界对唐传奇文献的整理研究脉络,探讨其主要收获与缺憾,以求鉴往知今,更好地服务于唐传奇研究工作。

高云飞[3](2021)在《明代关于杜甫“三吏”“三别”的接受研究 ——以重要唐诗选本为核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

郭怡君[4](2021)在《中唐文人交游与文学发展之关系 ——以六位文人为中心》文中提出交游是文人之间一种普遍的活动,不仅增加了他们彼此间的情谊,也能够激发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在切磋与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促进文学团体的形成。中唐文人集团主要由元白、韩孟、刘柳主导;中唐文人的交游活动主要因科举、入幕、入仕促成。文人交游促进文学理论的成型。文人在交游过程能够传递、交流对于文学的思绪与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产物由零散而融合、丰富,最终成为可以被称作理论的沉积物。韩孟诗派、元白诗派的文学理论都是在交游中逐渐成型的。文人交游过程中,个人的文风与团体的文风会相互影响。已经形成稳定风格的文人会对尚未形成个人风格的文人造成一种道夫先路的影响,后者在学习、借鉴中,会向前者自觉靠拢,这时,交游团体会形成一种相近的趣好,其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又会吸引更多文人进行学习,从而影响他们的文风。文人的交游会对文体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第一,文人唱和活动往往表现出对某种文体的偏好,例如韩孟交游喜作联句诗、元白唱和喜作长短排律等,唱和过程中的大量创作会对这种文体有所发展,乃至使其在中唐时期达到高峰。第二,文人共同致力于对某种文体的改革,如韩柳共推古文运动、元白共倡新乐府运动和制诰改革等现象,也使各种文体在中唐时期呈现出新面貌。文人的交游有利于文人作品的留存与传播,友人之间感情亲厚,自然使他们同样珍视友人留下的作品,许多作家的作品最终通过朋友、后学的整理而得以保存、传播。

宋博瑶[5](2021)在《《全唐诗》中的魏博》文中研究表明《全唐诗》中的魏博相关诗作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建藩前的魏博时期”的诗作以游历为主要内容,着力描写的是魏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建藩后的魏博时期”则是以魏博幕府诗人的诗作为主,其中应首推田弘正时期的魏博幕府诗作。田弘正时期的创作热潮,是魏博幕府中颇难一见且能够体现在作品上创作热潮。以此时期为代表的魏博幕府的诗歌创作体现出“非群体创作”“随主帅而兴衰”“政治性”等特点。在魏博幕府诗人的创作中,对于主帅多有赞美歌颂,且其创作行为深受“正当性(忠义)”原则的影响,会自觉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同时,魏博幕府文人交游频繁,假日娱乐活动较为丰富,但也呈现出了对于幕府戎马倥偬的“水土不服”。总体来看,魏博此地的文化氛围大致呈现出“儒学繁盛——胡风侵染——胡化严重——儒学复兴”的趋势,且此地文化发展受到魏博与唐廷关系的高度限制,并在后期呈现出“胡汉互化”的复杂现象。在从《全唐诗》观照魏博文化生活的同时,魏博作为军镇的政治军事特点也在诗作中存在着大量的反映。尤其是在田弘正时期的幕府诗作中,几乎记录了全部田弘正家族从魏博政治舞台中撤离的过程,这也为魏博的相关政治军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吴晓丰[6](2020)在《唐代的奏弹及其运作》文中研究指明奏弹是唐代的六种上行公文之一,其行用范围与朝参制度及御史所获百僚不法信息的来源有关,唐代奏弹的书式与《养老公式令》所载奏弹式存在一定的区别,奏弹的内容结构在唐代前後期有所变化,正文中标榜道德伦理观念的文字在唐後期有所弱化,其标识御史弹奏依据的功能爲称引法令条文的内容所取代。奏弹的文书形态与推勘後的奏状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元稹集》所收两篇弹奏状属於推勘後的奏状而非奏弹。奏弹具有无需门下省审核,直呈皇帝的特点,作爲一种上行公文,奏弹行用在礼制层面的意义可能要高於其实际的行政意义。

颜程龙[7](2020)在《唐代郎官与诗歌研究》文中认为以政治制度的视角审视文学的发展,是当前古典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唐代作为中古时期士族文学的典型时代,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士大夫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传播者,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同时,士大夫阶层牢牢地掌握的文化的武器,在参与政治的变革当中,展示出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这种政治与文学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唐代士人群体的仕途,进而影响着唐代士人群体的思想演变和创作心态。本文正是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之下,讨论唐代郎官制度与诗歌之关系,在复杂的政治文化当中认识中国的文人与文学。本文在详细考察唐代郎官基本制度基础之上,以文史结合的方法,探究唐代士人群体任职郎官的具体活动,以及相关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其中典型代表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受郎官职任对其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评判郎官制度对唐代文人诗歌创作和诗歌技艺具体影响,并依托郎官制度的演变,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唐代诗风的转变和诗歌的传播。第一章对唐代郎官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认识郎官“宿卫近臣”的历史属性,把握郎官制度在唐代之前与取士制度的关系,分析郎官作为唐王朝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和左右司正副长官的具体职掌,理解“前后行”郎官的高低不一的政治影响力。在此基础上,认识郎官群体“清要之位”的政治地位和“颁令节制”的政务运行机制。同时,尝试运用动态分析认识唐代中后期郎官逐渐明晰的使职化特征及其文人属性。第二章从郎官的职任和迁转途径入手,分析作为重要中央官僚群体的郎官,其职任和迁转特点,梳理其制授和敕授的历史脉络,探究郎官职任的过渡性、多次性、多样性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探究郎官职任的文学素养要求,以及这种文学素养要求的原因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郎官的文学素养,是一个集合儒家经学、吏能之才、人文品格、文辞修养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文学”素养,这是郎官群体与文学发生关系的体制因素。此章,着重探讨了唐代士人群体的郎官意识,郎官的才具意识,“赤墀”意识,迁转要津的意识,不仅令郎官群体有一种文人的骄傲,同时也促使郎官群体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郎官知制诰所要求的的文学修养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也起了很多有价值的影响。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郎官群体职司活动与文学的关系。郎官作为“清要”之位的中央重要文官群体,在尚书省“上承君命,下行百司”的地位中,其颁令节制的政务特色对文学创作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郎官群体在尚书省六部的具体职司当中,与唐代科举、吏部铨选等职司活动具有天然的联系。尤其是考功员外郎在初盛唐时期知贡举之权,对进士科的考试科目多有改革,加试杂文和帖经,其中杂文含有诗赋,促使了民间对诗赋的重视,营造了唐人诗的氛围。同时,郎官也利用其职务之便,对其时代的文风革新施加影响,对诗风的变化也多有助益。郎官群体在中唐以后经常知制诰、充翰林学士也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现象,尤其是元、白二人的郎官经历与制诰文体的改革,其中一些思想和做法对研究郎官制度与诗歌之关系开拓了思路。第四章在前三章的梳理之上,分析郎官群体诗歌创作的具体分类。一是由于“宿卫近臣”的历史属性及在尚书省处理政务的特点,在唐王朝重要的中央政务活动当中,郎官创作的诗歌,典型之作乃是应制奉和类型的诗歌。初盛唐时期应制奉和诗歌的流变,离不开郎官诗人的努力,其中以沈、宋和张九龄为代表。但应制奉和诗歌也有变化。初唐时期的应制奉和诗是典型的宫体诗,辞采华丽,诗境促狭;盛唐时期张九龄之后有所变化,加入了气象宏阔、天然壮丽的作品;中晚唐时期由于郎官参政力度的消减,其应制奉和诗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而且题材狭隘,风格呆板滞重。二是由于郎官作为生活在朝廷左近的一个自我认同感很强的群体,其在彼此交往之间,或者与其他文士唱和之间,酬答唱和类型的诗歌屡见不鲜,他们在有所归属的地位中展示着自己风流儒雅的生活,但也有一些士人责任感意识很强的诗人如做过郎官之位的张籍与元白之间的酬答唱和,实乃继承了现实主义体裁类型的诗歌,同时推动了新乐府诗歌的发展。其唱和之作,不仅促进了中唐时期诗文的革新,同时也促进了郎官诗人的诗歌在士人群体当中的传播。三是郎官由于宿直禁中的特有生活,创作了富有鲜明职务特色的“寓直”类型的诗歌。探讨其寓直诗歌的环境描写、生活描写、心态描写、风格特征,对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郎官诗人职任环境和创作心态多有助益。第五章从宏观层面论析唐代郎官制度以及郎官群体对诗歌发展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唐代郎官诗歌对唐诗意象的丰富,如郎官“上应列宿”的意识,对职任周边事物的意象化描述、对未来人生期望的意象,都对整个唐诗意象的丰富。二是郎官群体的创作对唐代诗歌技术进步的推动和对诗风演变的推动,主要是诗歌技艺的磨练和对诗歌风格的引领。三是发掘和提举唐诗创作新人。因郎官在其处理政务的职司时多有知贡举机会,即使不知贡举,其“清要”的社会地位也令这一群体在“通榜”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他们有对唐代诗歌创作新人的提拔和推荐。无论是职司之内利用科举通榜提拔新人,还是在职司之外利用郎官的声望提携后进,都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后继力量。

肖辉[8](2020)在《《道光崇仁县志》疑难词考释》文中认为古代方志中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的相关语词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方志相关信息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汉语史研究的例证。本文选择清代《道光崇仁县志》为研究对象,从书中筛选出25个疑难词语进行考释。对于词典未释的词语,尽量找到文献用例,推理出其义;对于前人解释过但于文意有不妥的词语,对其做出合理解释。本文一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历代《崇仁县志》的编撰情况,并对《道光崇仁县志》的内容及版本做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是考释词语部分。本文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考释,包括通过文献归纳出词语的内涵,利用不同文献对某个词的记载确定词语的含义,考察语境以找到词语有别于词典定义的差别,以及利用核心义法分析多义词等。本章下分三节:第一节为词典未收词语,共12个,分别是:萃涣、违目、抱奇、悭靳、发趾、浃夕、省祭官(省祭)、屏驺(屏驺从)、蓍烛、役书、金髓、塘房;第二节为词典未收义项或释义不明的词,共11个,分别是公案、称塞、作兴、玉甤、耆、爽垲、内部、枧、都台、刺、方广;第三节为字形讹误,共两个词语,分别是:媒蘖、水蘖。最后是结语部分,本文认为: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切忌望文生义,有时需要结合其他文献进行互证,例如本文所考释的“刺”,词典义为担任刺史或泛指担任,而在县志中则具体指担任知州;“都台”词典义为都察院别称,但在县志中特指右都御史。

乔艺[9](2020)在《刘禹锡夔州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刘禹锡是中唐文坛巨匠。刘禹锡的仕宦生涯,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贬谪外任中度过的,这对他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复杂和深远的影响,这一点研究者也多有留意。其中,刘禹锡任夔州刺史的三年滞留时期尤其特殊。刘禹锡此前在连州任刺史,后居洛阳丁母忧,因此从官职上而言,本次赴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贬谪”,而是一种仕途的上升。刘禹锡滞留夔州期间创作了六十余首诗歌,其中不乏像《竹枝词二首》《竹枝词九首》《浪淘沙九首》《蜀先主庙》等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名作。但目前学界对其夔州诗研究尚不全面,还未出现专门整理、研究刘禹锡夔州诗的着作。本文以全部刘禹锡夔州诗为基本研究对象,主要从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与杜甫夔州诗这三个主要方面,试图全面、综合地对刘禹锡夔州诗加以研究。全文除绪论之外,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为“刘禹锡夔州诗的再认定”。本文将“刘禹锡夔州诗”的概念明确限定为“刘禹锡于长庆元年冬从洛阳离开至长庆四年八月离开夔州这段时间创作的诗”。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卞孝萱先生《刘禹锡年谱》、陶敏先生《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及高志忠先生的《刘禹锡诗文系年》为主,参考傅璇琮先生《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以及相应史料,进行了相关行年系地汇考工作,最终筛选出64首刘禹锡夔州诗作,将其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第二章为“刘禹锡夔州诗的思想内容”。刘禹锡夔州诗以寄友怀人、民风民俗、酬答唱和和咏史怀古为主要内容。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当属其学习吸收吴声西曲的精华后创作的《竹枝词》等民歌体乐府诗;此外,刘禹锡此期交友范围较广,其寄友怀人与酬答唱和之作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占据着重要位置;而擅长咏史的刘禹锡来到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夔州,咏史怀古诗的创作则更是如鱼得水。刘禹锡夔州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第三章为“刘禹锡夔州诗的艺术成就”。刘禹锡的夔州诗歌以沉雄苍劲的风格为主,同时兼有清丽宛转的诗句。具体而言,其夔州诗歌体式多样,古体、律诗、绝句、排律、乐府皆备,且五七言均有佳作;用典的学习运用是诗人寄托人生感悟与哲思的重要手法,展现出自然浑成的高超技艺;刘禹锡擅于通过比兴手法来传达个人的寄托,吐辞多讽托幽远;在诗歌的语言上,刘诗用语精炼,意境高远,既注重运用自己的文学理论,又具有包罗万象的开阔诗境。第四章为“刘禹锡夔州诗与杜甫夔州诗的比较”。夔州这一地域在不同的时间分别滋养了杜甫和刘禹锡两大诗人,而历代诗评家均注意到刘禹锡诗作对杜甫诗作的学习与继承,因此比较二者的夔州诗创作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杜甫与刘禹锡的夔州诗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发展创新。其相同之处在于二者均注重对夔地区民风民俗的书写,无论是俚俗的风土人情,还是幽静的山水名胜,都在其诗作中有所呈现。不同之处在于刘禹锡诗歌的主题较为多向,杜诗主题以忠君爱国为主;刘禹锡最为突出的成就在于《竹枝词》的创作,而杜甫此期七律创作达到顶峰;刘禹锡创作心态多为从容豁达,杜甫由于受到年龄及忧患意识的影响,作品多呈现出没落之感。杜甫对刘禹锡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但刘禹锡对杜甫的接受不是被动的,其诗歌从整体上来说,也是以创新为主的,体现出个人独特的风格。刘禹锡夔州诗以丰富的思想内容与高超的艺术成就流传于世,展现了诗人在历史重压下豪迈的文学气魄与超然自适的人格魅力,树立了中唐诗人的典范,为历代后人所传颂。

吴晓丰[10](2020)在《中晚唐两制草诏格局的形成及演变》文中认为中晚唐两制草诏的区别较鲜明地体现在用纸材质上,从学士院成立之初翰林学士张垍用黄麻写诏,到代宗大历年间以内制白麻任命李栖筠为御史大夫,是翰林学士院草诏制度的一大变化。在早期的白麻内制中,命相制书是最早且较稳定地归属学士院起草的文书类型。至德宗贞元时期,涉及节度使的除命以及赦文德音、招讨宣慰等重要政务处分的诏令起草,开始较为稳定地归属学士院。宪宗元和时期及其以后,通过对元稹、白居易文集等集部文献中所收诏敕予以归类,可大体展现此期两制分工的整体面貌,其中外制黄敕在各品级官僚群体的除授上皆有行用,而内制白麻的行用则大体被限定在常参官以及五品以上外官的除授范围之内。

二、读《元稹年谱》札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元稹年谱》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1)李公佐身世新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千牛备身”与宗室李公佐的入仕途径
二、“二位”李公佐的行迹与材料辨析
三、李公佐与薛苹
四、李公佐的家世及其写作

(4)中唐文人交游与文学发展之关系 ——以六位文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唐文人交游与文学团体的形成
    1.1 科举交游与文学团体的形成
        1.1.1 科举交游与古文团体的形成
        1.1.2 科举交游与韩孟诗派的创立
    1.2 文人入幕与文学团体的形成
        1.2.1 幕府唱和团体
        1.2.2 韩愈的幕府时期与两大文学团体
    1.3 政治交往与文学团体
        1.3.1 韩、刘、柳三人的交游
        1.3.2 刘、柳及与永贞革新其他领袖的交游
    1.4 贬谪寄答与文学团体
        1.4.1 刘、柳——从政治同僚变为诗友
        1.4.2 元、白——愈加亲密的诗友
    1.5 集会游赏与文学团体
        1.5.1 洛阳诗人群
        1.5.2 长安交游群
第二章 中唐文人交游与文学理论的建立
    2.1 文人交游与古文理论的形成
        2.1.1 交游与古文理论的交互影响
        2.1.2 交游与古文理论的内涵指向
    2.2 韩孟险怪诗派的交游与诗学理论
        2.2.1 交游与诗歌理论的传承
        2.2.2 交游与诗歌理论的发展
    2.3 元、白交游与新乐府理论和尚俗理论的成型
        2.3.1 元、白交游与其文学理论的互动
        2.3.2 新乐府理论由白居易主导元稹附翼
        2.3.3 尚俗的元和体由白居易主导元稹张扬
第三章 中唐文人交游对文学风格的影响
    3.1 韩、孟交游与险怪诗风的形成
    3.2 元、白交游与重实尚俗诗风
    3.3 刘、白交游与闲适诗风
第四章 中唐文人交游对文体的影响
    4.1 韩孟诗派的交游与古体诗
        4.1.1 古体诗的新风
        4.1.2 联句诗的高峰
    4.2 元、白交游与新乐府、排律、制诰
        4.2.1 新乐府诗创制
        4.2.2 长、短排律高峰
        4.2.3 制诰的改革
    4.3 韩、柳交游与古文
        4.3.1 韩、柳与政治论文
        4.3.2 韩、柳与史传文
        4.3.3 韩、柳与寓言文/杂文
    4.4 刘、白交游与律诗、民歌体诗歌
        4.4.1 交游与律诗的写作
        4.4.2 交游与对民歌体的重视
        4.4.3 交游与同仁联句
第五章 中唐文人交游对文学作品保存与传播的影响
    5.1 作品的保存
        5.1.1 唱和集的编纂
        5.1.2 对友人文学作品的整理
    5.2 作品的传播
        5.2.1 关注对方作品传播
        5.2.2 推动对方作品传播与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全唐诗》中的魏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论文研究的框架(主要内容)
引言
第一章 魏博相关诗作的分类与分析
    一、唐代魏博镇本地诗人及其相关作品
    二、《全唐诗》范围内的诗人游历魏博之作
    三、曾入魏博幕的诗人及其相关作品
第二章 魏博的文化生活
    一、田弘正时期魏博幕府文人的创作热潮
    二、田弘正时期创作热潮的形成原因
    三、田弘正时期前后的魏博文化生活
第三章 魏博的政治军事图景
    一、《全唐诗》中的魏博牙军
    二、《全唐诗》中魏博与中央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全唐诗》中关于魏博的诗人诗作汇总(总表)
    二、建藩前关于魏博的诗人诗作汇总
    三、魏博相关诗作系年表
    四、魏博节度使更替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唐代的奏弹及其运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弹奏的发生场合与奏弹文书的行用范围
二 奏弹的形态及其与推问後的上奏文间的区别
三 唐代奏弹的运作过程
四 结 语

(7)唐代郎官与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郎官的界定及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选题依据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唐代郎官制度及其政治地位
    1.1 唐代郎官制度的沿革
        1.1.1 宿卫近臣的历史属性
        1.1.2 郎官与选举制度
    1.2 唐代郎官的职掌与演变
        1.2.1 唐代郎官的职掌
        1.2.2 “前后行”郎官秩序的演变
        1.2.3 唐后期郎官的使职化
    1.3 唐代郎官的政治地位与行政特色
        1.3.1 “清要之位”的政治地位
        1.3.2 “颁令节制”的政务特色
第二章 唐代郎官职任和迁转的文学素养
    2.1 郎官职任和迁转情况分析
        2.1.1 郎官的职任和迁转途径分析
        2.1.2 郎官的制授与敕授
    2.2 唐代士人群体的郎官意识
        2.2.1 唐代郎官的才具意识
        2.2.2 唐代郎官的“赤墀”意识
        2.2.3 唐代郎官乃迁转要津
    2.3 郎官职任的文学素养
        2.3.1 唐代制诰中郎官职任的文学素养
        2.3.2 郎官职任注重文学素养原因分析
        2.3.3 “尚文”传统与郎官群体的人文品格
第三章 唐代郎官的职司与文学活动
    3.1 郎官与科举
        3.1.1 初盛唐郎官知贡举与进士科改革
        3.1.2 初盛唐郎官知贡举与文学风气
        3.1.3 中晚唐郎官通榜与进士行卷的盛行
        3.1.4 中晚唐郎官通榜与文学革新
    3.2 郎官参与铨选中的文学活动
        3.2.1 郎官参与考课的文学功底
        3.2.2 郎官与铨选中的“藻鉴”之能
        3.2.3 郎官知南选对郎官诗歌的影响
    3.3 郎官知制诰中的文学
        3.3.1 郎官知制诰辨析
        3.3.2 郎官知制诰的文学素养分析
        3.3.3 元、白郎官经历对制诰文体的改革
第四章 唐代郎官活动与诗歌创作
    4.1 唐代郎官与应制奉和诗的风格流变
        4.1.1 初唐郎官诗人与应制奉和诗的风格流变
        4.1.2 盛唐郎官诗人与应制奉和诗的风格流变
        4.1.3 中晚唐郎官诗人与应制奉和诗的风格流变
    4.2 郎官的寓直与诗歌创作
        4.2.1 描写寓直环境
        4.2.2 描写寓直生活
        4.2.3 反映寓直心态
        4.2.4 寓直诗的风格
    4.3 郎官与赠答唱和诗
        4.3.1 郎官群体的赠答唱和诗歌探析
        4.3.2 郎官唱和的典范案例:张籍与元、白等人的唱和
        4.3.3 郎官群体赠答唱和诗的突出意义
第五章 唐代郎官对唐诗的影响
    5.1 唐代郎官诗对唐诗意象的丰富
        5.1.1 命归列宿类
        5.1.2 职任所感类
        5.1.3 人生期望类
    5.2 促进唐代诗歌的变化
        5.2.1 郎官应制诗对诗艺的锻炼
        5.2.2 重要郎官诗人对诗风的引领
    5.3 发掘唐诗创作新人
        5.3.1 职任之内提携唐诗新人
        5.3.2 职任之外提携唐诗新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道光崇仁县志》疑难词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崇仁县及县志概览
        1.1.1 崇仁县简介
        1.1.2 崇仁县志概览
        1.1.3 《道光志崇仁县志》作者简介及内容
    1.2 研究现状
        1.2.1 方志的语言学研究
        1.2.2 关于崇仁县志的研究
    1.3 研究过程及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崇仁县志》疑难词考释
    2.1 词典未收词语
        2.1.1 萃涣
        2.1.2 违目
        2.1.3 抱奇
        2.1.4 悭靳
        2.1.5 发趾
        2.1.6 浃夕
        2.1.7 省祭省祭官
        2.1.8 屏驺屏驺从
        2.1.9 蓍烛
        2.1.10 役书
        2.1.11 金髓
        2.1.12 塘房
    2.2 词典未收义项/义素
        2.2.1 公案
        2.2.2 称塞
        2.2.3 作兴
        2.2.4 玉甤
        2.2.5 耆
        2.2.6 爽垲
        2.2.7 内部
        2.2.8 枧
        2.2.9 都台
        2.2.10 刺
        2.2.11 方广
    2.3 字形讹误
        2.3.1 媒蘖
        2.3.2 水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刘禹锡夔州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价值与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章 刘禹锡滞留夔州概况及其夔州诗的再认定
    第一节 刘禹锡滞留夔州概况
    第二节 刘禹锡夔州诗的再认定
        一 刘禹锡夔州诗概念再认定
        二 刘禹锡夔州诗篇目再认定
第二章 刘禹锡夔州诗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寄友怀人诗
    第二节 酬答唱和诗
    第三节 民风民俗诗
    第四节 咏史怀古诗
第三章 刘禹锡夔州诗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无体不备,蔚为大家
        一 古体:以意为主,沉稳凝重
        二 绝句:长于寄怨,气势宏大
        三 律诗:气象雄浑,刚健有力
        四 乐府:雅俗共赏,词意高妙
    第二节 工于用典,富有哲思
    第三节 哀怨辗转,多有兴寄
    第四节 微言高义,境生象外
        一 “片言可以明百意”
        二 “坐驰可以役万景”
第四章 刘禹锡夔州诗与杜甫夔州诗的比较
    第一节 刘、杜均注重民俗民风的书写
    第二节 刘长“竹枝”与杜深“七律”
    第三节 刘诗主题多向,杜诗爱国忠君
    第四节 刘、杜二人滞留夔州心态比较分析
结语(影响)
附录 刘禹锡夔州诗汇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晚唐两制草诏格局的形成及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文用纸与学士院设立前后的两制分化
二德宗贞元前后两制草诏权限的变化
三宪宗元和时代及其以后的两制草诏格局
四结语

四、读《元稹年谱》札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公佐身世新证[J]. 王晶波. 甘肃社会科学, 2022(01)
  • [2]20世纪以来唐传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J]. 贾彦彬,曹书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1(06)
  • [3]明代关于杜甫“三吏”“三别”的接受研究 ——以重要唐诗选本为核心的考察[D]. 高云飞. 西北大学, 2021
  • [4]中唐文人交游与文学发展之关系 ——以六位文人为中心[D]. 郭怡君. 河北大学, 2021
  • [5]《全唐诗》中的魏博[D]. 宋博瑶.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唐代的奏弹及其运作[J]. 吴晓丰. 中华文史论丛, 2020(04)
  • [7]唐代郎官与诗歌研究[D]. 颜程龙. 河北大学, 2020(08)
  • [8]《道光崇仁县志》疑难词考释[D]. 肖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9]刘禹锡夔州诗研究[D]. 乔艺.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中晚唐两制草诏格局的形成及演变[J]. 吴晓丰. 史学月刊, 2020(01)

标签:;  ;  ;  ;  ;  

读《元真纪事》注意事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