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绸之路上的甘肃回族(论文文献综述)
程金城[1](2022)在《丝绸之路艺术史纲(上)》文中认为丝绸之路艺术以多样的形态、丰赡的成果及相互交融的复杂关系,构成了迄今为止涵盖面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人类艺术现象,具有建构丝绸之路艺术史的基础和依据。丝绸之路艺术史的建构,或许会触动世界艺术史的重写,将可能影响世界艺术史观,反思并重建世界艺术史的逻辑。在丝绸之路艺术史的建构中,分期断代是绕不开的课题,也是必须克服的难题。笔者尝试从长时期历史特征和阶段性特点着眼,将丝绸之路艺术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七个阶段。文章首先探讨了丝绸之路艺术史撰写的基本问题,继而探赜丝绸之路艺术史第一时期,即丝绸之路艺术史前史,对丝绸之路艺术溯源。
汪永臻[2](2021)在《遗产廊道视域下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确认知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关键所在。基于丝绸之路甘肃段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本研究采用分层级评述的方法,从遗产廊道的维度,对丝绸之路甘肃段的"点状"遗产、"面状"遗产区、"线状"文化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廊道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和未来角度就其整体价值或功能进行判断,进而对其文化遗产价值进行综合评估,旨在为文化遗产价值科学评价、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贡献力量。
王生鹏,王玉桃[3](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民族特色建筑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多元化的民族格局为甘肃这片大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建筑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甘肃民族特色建筑分布广泛,民族建筑文化内涵丰富,是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立足于甘肃民族特色建筑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着眼"一带一路"倡议,突出开放合作,以全域旅游为导向,将民族建筑文化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民族特色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既是对民族特色建筑文化的弘扬,更是对民族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李华[4](2021)在《丝路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宁夏文化旅游业为视点》文中研究表明简要回顾古丝绸之路,中阿博览会(初始为中阿经贸论坛)是对古丝绸之路及其文明交往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丝路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共赢,增进文化交流互学,加速文明对话互鉴,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智慧。宁夏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要地,黄河流经全区,宁夏农业文明是黄河文明的典型。历史地理文化资源、便捷出行方式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文章以宁夏文化旅游业为视点,讨论了丝路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
徐燕,袁同凯[5](2021)在《河湟走廊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临夏州唐汪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充分挖掘和整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汉、回、东乡等各族之间自古以来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及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唐汪镇不同民族身份的人何以实现互嵌共融,何以在时代的变迁中维系和巩固各民族间的和睦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唐汪各族以多元文化为幕布,在充满流动性的族际交往中跨越和消解彼此间的"边界",巩固和维系族际亲缘、姻缘、地缘、业缘关系,并建立与周边他姓他族互嵌共融、和合共生的民族关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图示和群体心性之过程,彰显出一种层级递进的"共同体"连续谱之生成过程。该"互嵌式社区"的生成路径彰显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图景,不仅有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的建设,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着助益。
贾文清[6](2021)在《看见的地方是故乡(外一篇)》文中研究指明1祁连的一位藏族学者说要带我们去看则柔舞曲。我们来到了祁连山下的一处藏族村落,这里是扎麻什乡的郭米村,远离县城,同时也远离了喧嚣和热闹,只有不远处的雪山静默耸立,在蓝天下白得耀眼。则柔是一种欢乐的舞曲。藏族同胞凡是家中有了喜事,就会跳起欢快的则柔,边唱边跳,歌声响彻云霄,笑声传遍村落,以表达内心的幸福与喜悦。
寒鲲[7](2021)在《地上都会 墓中天界 窟寺佛国 从“天汉”走向“盛唐”的文化交融之路》文中认为魏晋南北朝,一个在短暂和平与长久动荡中蹒跚前行近400年的时代,它发端于以党锢之祸、黄巾之乱、群雄逐鹿为表征的东汉帝国系统性崩溃,终结于历经冲撞与融合方才姗姗来迟的隋唐帝国。历经三国(220—280)、西晋一统(280—317)、东晋十六国(318—420)、南北朝(420—581)等四个历史阶段,基本上长期处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南北分裂对峙状态之下,南北双方也均有同时分裂成数个割据政权的时期。
甄自明,赵晓峰,王琼[8](2021)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历代草原丝绸之路》文中提出本文指出了传统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的含义与联系,重点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历代草原丝绸之路的概况和路线,包括青铜之路、汉代草原丝绸之路、唐代草原丝绸之路、元代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和走西口的形成、分布与走向、路线,从而凸显了鄂尔多斯高原在欧亚大陆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孙来忠,王乐,祝蕾,蔡萍[9](2021)在《甘肃传统村落的地域空间分布与民居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甘肃省5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气候因素、地理信息空间模型和地域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甘肃传统村落的地域空间分布特征。同时根据甘肃省的地域分区,即陇中地区、陇东地区、陇南地区、天水地区、河湟谷地地区及河西走廊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分别选取各地区传统村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类型,构建甘肃省传统民居体系,并运用相应图示表达不同民居的特征和形制,为甘肃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民居的创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当下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参考。
冉鑫[10](2021)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研究》文中认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历经千年东西方文化交流,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业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本文以丝绸之路沿线西北五省(区)为研究范围,以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以国家3A、4A与5A级旅游景区为旅游资源数据,借助洛伦兹曲线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各省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将这些旅游资源划分为四个集中区域。
二、丝绸之路上的甘肃回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丝绸之路上的甘肃回族(论文提纲范文)
(1)丝绸之路艺术史纲(上)(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建构丝绸之路艺术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丝绸之路艺术史基本问题的思考 |
(一)丝绸之路艺术史概念的广义理解和研究视域的拓展。 |
(二)丝绸之路艺术史建构的基本原则是还原历史语境、论从史出。 |
(三)丝绸之路艺术史前史,是丝绸之路艺术史的重要构成部分。 |
(四)丝绸之路艺术史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和形象反映。 |
(五)丝绸之路艺术史,也是人类思想、信仰、情感的交流传播史。 |
(六)丝绸之路艺术的重要特征是艺术性与物质性的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
(七)丝绸之路艺术史需要建构相应的研究范式。 |
丝绸之路艺术史分期 |
(2)遗产廊道视域下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丝绸之路甘肃段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一)丝绸之路甘肃段与沿线国家的商贸往来 |
(二)丝绸之路甘肃段与沿线民族的融合 |
(三)丝绸之路甘肃段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
(四)丝绸之路甘肃段与西北边疆的统一 |
二、丝绸之路甘肃段价值认知 |
(一)丝绸之路甘肃段单体文化遗产点的价值 |
1. 历史文化价值。 |
2. 艺术审美价值。 |
3. 科学研究价值。 |
4. 经济价值。 |
5. 精神价值。 |
(二)丝绸之路甘肃段单体文化遗产点价值等级评价 |
1. 对象选定 |
2. 评价标准 |
3. 评价结论 |
(三)丝绸之路甘肃段单体文化遗产价值等级与保护开发状况综合评价 |
三、丝绸之路甘肃段遗产聚集区的价值 |
四、丝绸之路甘肃段遗产廊道的整体价值 |
(一)文化价值 |
(二)社会价值 |
(三)经济价值 |
(四)教育价值 |
(五)生态价值 |
(3)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民族特色建筑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肃民族特色建筑的分布 |
二、甘肃民族特色建筑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
(一)民族特色建筑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有效依托 |
(二)民族特色建筑文化品牌效应凸显 |
1.甘南州藏族民居特色建筑为主题特色旅游村寨发展迅速。 |
2.“八坊十三巷”品牌唱响。 |
3.宗教建筑文化特色突出。 |
三、甘肃民族特色建筑文化旅游开发思考 |
(一)着眼“一带一路”倡议,突出开放合作,探索以“民族建筑文化符号”为着眼点的民族特色建筑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
(二)以全域旅游为导向,将民族建筑文化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效整合 |
(三)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民族特色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 |
1.保持旅游开发中传统建筑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
2.旅游开发利用中注重突出民族特色建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3.正确认识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特色建筑文化的变迁。 |
(4)丝路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宁夏文化旅游业为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望历史:古丝绸之路 |
二、还看今朝:新丝绸之路 |
三、黄河文明和丝路文明交往中的宁夏文化旅游业 |
四、结语 |
(5)河湟走廊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临夏州唐汪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历史脉络:唐汪人的形成与凝聚 |
(一)地理区位:“丝绸古道河湟口” |
(二)语言融合:唐汪话的形成 |
(三)水利社会:“共饮一瓢水” |
三、现实共构:多民族“和”之局面的维持与巩固 |
(一)共生互补:居住格局与族际通婚 |
(二)文化勾连:“河州花儿”的传唱 |
(三)以食为媒:共享性饮食文化圈的形成 |
(四)文旅发展:助推经济繁荣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驱动力 |
四、分析与讨论 |
(6)看见的地方是故乡(外一篇)(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我们的家园 |
(7)地上都会 墓中天界 窟寺佛国 从“天汉”走向“盛唐”的文化交融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从群雄到天子:乱世都城的“自我修养” |
从入墓到升天:墓葬场域的“呼神护卫” |
从现世到往生:窟寺佛国的“国际潮流” |
(8)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历代草原丝绸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鄂尔多斯青铜之路 |
二、汉代鄂尔多斯草原丝绸之路 |
(一)秦直道 |
(二)鄂尔多斯东部准格尔旗天然通道 |
(三)鄂尔多斯东部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天然通道道 |
(四)鄂尔多斯西部鄂托克旗天然通道 |
三、唐代鄂尔多斯草原丝绸之路 |
(一)夏州道 |
(二)单于都护府道 |
(三)中受降城道 |
四、元代鄂尔多斯草原丝绸之路 |
(一)以东胜州为中心的三条驿道 |
(二)以察罕脑儿为中心的驿道 |
(三)灵州———陌眼驿———亦集乃路———哈剌和林驿道 |
五、万里茶道 |
六、走西口 |
(9)甘肃传统村落的地域空间分布与民居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肃概况 |
2 甘肃传统村落的调查 |
3 甘肃传统村落的空间要素 |
3.1 气候因素 |
3.2 地理因素 |
3.3 地域文化因素 |
4 甘肃传统村落的民居类型体系 |
4.1 甘肃的地域分区 |
4.2 传统村落的民居类型 |
4.3 甘肃民居类型体系 |
4.3.1 陇中地区:合院民居 |
4.3.2 陇东地区:窑洞民居 |
4.3.3 陇南地区:踏板房民居 |
4.3.4 天水地区:天水民居 |
4.3.5 河湟谷地地区:临夏回族民居 |
4.3.6 河湟谷地地区:甘南藏族民居 |
4.3.7 河西走廊地区:堡寨民居 |
5 甘肃传统村落与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
6 结论 |
(10)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空间分布特征 |
(一)省级分布 |
(二)市级分布 |
1.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天水区 |
2. 以酒泉、嘉峪关、张掖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区 |
3. 以伊犁为中心的天山北区 |
4. 以喀什为中心的天山南区 |
三、数据计算与分析 |
四、结论 |
四、丝绸之路上的甘肃回族(论文参考文献)
- [1]丝绸之路艺术史纲(上)[J]. 程金城. 东方论坛, 2022(01)
- [2]遗产廊道视域下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研究[J]. 汪永臻. 社科纵横, 2021(06)
- [3]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民族特色建筑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 王生鹏,王玉桃. 甘肃农业, 2021(11)
- [4]丝路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宁夏文化旅游业为视点[J]. 李华.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08)
- [5]河湟走廊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临夏州唐汪人为例[J]. 徐燕,袁同凯. 西北民族研究, 2021(03)
- [6]看见的地方是故乡(外一篇)[J]. 贾文清. 青海湖, 2021(08)
- [7]地上都会 墓中天界 窟寺佛国 从“天汉”走向“盛唐”的文化交融之路[J]. 寒鲲. 国家人文历史, 2021(15)
- [8]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历代草原丝绸之路[J]. 甄自明,赵晓峰,王琼.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7)
- [9]甘肃传统村落的地域空间分布与民居类型研究[J]. 孙来忠,王乐,祝蕾,蔡萍. 城市建筑, 2021(20)
- [10]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研究[J]. 冉鑫. 西部旅游,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