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儿童用药剂量的一种新估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耿建华,张锦明,王晓涛,陈英茂[1](2021)在《177Lu-Dotatate 治疗的放射防护评估》文中认为目的对177Lu-Dotatate治疗的放射防护进行全面评估,为规范约束患者出院后的行为活动及建立相关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77Lu-Dotatate治疗的放射防护从输注药物开始,按时间顺序列出患者在治疗及其后的日常活动中的各事件时间节点,对应列出事件中可能的受照人员、接触距离和接触时长;用177Lu-Dotatate说明书中的体内动力学数据估算各时间点患者体内177Lu活度;使用GBZ 120—2020中的照射剂量公式估算患者对周围人员的照射剂量。结果对患者177Lu-Dotatate门诊或住院治疗每次用药7 400 MBq,并重复4次的情况估算累积照射剂量:给出了医护人员、公众、同事、陪护人、成人家属、3~10岁儿童家属的累积照射剂量,并给出了满足国标中相关人员剂量约束值时应采取的规范约束行为。对国标要求孕妇及3岁以下家属应避免接触的情况,提出了实现此要求的条件。结论从放射防护角度,在对177Lu-Dotatate治疗患者出院后的行为加以规范约束的前提下,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治疗都是安全可行的;若不限制约束患者出院后的活动,则对家属、公众及同事造成的照射剂量都可能会超过国家相关标准的剂量限值或约束值。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何鑫雨,尚兵,姜晓燕,丁库克[3](2021)在《核医学诊疗中患者内照射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在核医学诊疗中,放射性核素不仅照射患者体内的靶器官,同时对其他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也会产生照射。笔者介绍了国内外与核医学有关的人体辐射剂量模型发展趋势,重点针对核医学常用的3种放射性核素(18F、99Tcm、131I)标记的显像剂导致患者内照射剂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研究核医学诊疗患者内照射剂量与辐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
陈文文,张继,秦敏,何天翔,李根[4](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挖掘的儿童中成药剂量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无儿童剂量中成药的儿童用量模型,为儿童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急诊药房处方,以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频数分析法对年龄、临床诊断、用法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在患儿中成药用量统计结果中寻找规律,建立真实世界儿童中成药剂量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最终纳入20 833张处方,对使用率排名前三的中成药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橘半止咳颗粒、柴黄颗粒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中使用的剂量进行统计分析,运用Excel 2007建立适用于这三种药物的中成药儿童剂量模型,最小剂量公式:X=IF(N<0.9,M/6,IF(N<1,M/3,IF(N<3,M/3,IF(N<6,M/2,IF(N<=10,M/3*2)))));最大剂量公式:Y=IF(N<0.9,M/6,IF(N<1,M/3,IF(N<3,M/2,IF(N<6,M/3*2,IF(N<=10,M)))))。结论:儿童临床使用非专用中成药情况较为普遍,为降低儿童中成药的使用风险,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数学模型,规范儿童中成药的用法用量,为临床中成药使用提供一个适宜的用药方案,易于临床医师开具处方、药师审查处方,同时也利于患者及家属掌握中成药的使用方法。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5](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文中指出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病,与各学科疾病关联密切。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和防治是所有内科医生的必备知识。今特刊载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最新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糖尿病临床的重要进展,指导临床一线实践。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受杂志刊载篇幅限制,将分两部分在2021年第8期和第9期刊登。
路晶慧[6](2021)在《儿童药物性肾损伤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外儿童药物性肾损伤(DIKI)文献、病例报告和某三甲儿童医院出院病例,了解儿童DIKI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通过分析病例特点,以提高对儿童DIKI的认识,为减少儿童DIKI提供帮助。方法:(1)检索策略(1)现状研究文献检索:以“药物性肾损伤”、“药物性肾损害”、“药物肾毒性”、“儿童”等为检索词,在CBM、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大医医学、Pub Med、Springer、OVID、Uptodate等检索2010–2020年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2)病例检索:以“药物性肾损伤”、“药物性肾损害”、“肾毒性”、“急性肾损伤”、“肾小球病变”、“肾小管功能紊乱”、“急性梗阻性肾病”、“慢性肾病”、“血尿或蛋白尿”等为检索词在CBM、CNKI、万方、维普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儿童DIKI病例报告。以相同检索词,查阅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山西省某三甲儿童医院出院病例,以同时间段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为补充。(2)纳入排除标准(1)现状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儿童;各类医学期刊、出版社公开发表的以DIKI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资料。排除标准:重复文献资料。(2)病例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年龄≤14岁;有可能导致肾损伤的药物暴露史;用药后出现肾损伤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异常;住院病例经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关联性评价结果为“肯定”、“很可能”、“可能”。排除标准:非药物因素引起的肾脏损害;重复病例;资料完整性较差的病例。(3)资料提取与分析提取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原患疾病、临床表现、用药记录、实验室检查指标值、治疗及预后等信息,对儿童DIKI的现状及病例特点进行分析。(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使用采用Wilcoxon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小样本运用Fisher精确检验。对纳入的危险因素进行赋值,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计算优势比和95%置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儿童药物性肾损伤现状研究结果(1)儿童DIKI现状研究共纳入文献资料24个,其中书籍2本、中文文献12篇、英文文献10篇。(2)儿童DIKI的定义及分类无统一标准。纳入的文献中共涉及三种DIKI的定义,分类主要采用病理及病因两种分类方法。(3)儿童DIKI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缺乏。多数研究均采用儿童AKI流行病学数据。(4)儿童DIKI的诊断较为困难。目前临床主要根据患者有可能产生药物性肾损伤的用药史及有相应的肾脏受损表现来诊断DIKI。临床常用的肾损伤的检测指标为功能性标志物与损伤性标志物。(5)评估儿童DIKI严重程度常采用改良的儿童RIFLE分类,以患儿肌酐清除率将DIKI分为肾损伤高危、肾损伤、肾衰竭。(6)儿童DIKI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原患疾病、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剂量、疗程和联合用药等。(7)儿童DIKI的防治原则主要包括关注危险因素,尽量选用肾毒性小或无肾毒性药物,密切观察尿量和肾损伤指标,充分的水化、碱化尿液等。一旦发生DIKI,及时处理积极治疗,多数DIKI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得到改善。(2)儿童药物性肾损伤文献病例与住院病例研究结果(1)数据库共检索到文献4956篇,纳入文献66篇,DIKI病例76例。医院病例系统共收集1112例住院病例,经筛选纳入DIKI病例60例。(2)儿童DIKI文献病例与住院病例临床特点大致相同。病例特点:男女比例分别约为2.8:1、2.1:1;平均年龄为分别为(6.741±4.039)岁、(7.065±3.845)岁;原患疾病均以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三种类型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腹痛、水肿、少尿等;肾损伤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患儿服药后7天内;引起儿童DIKI排名前三的可疑药品类型为抗菌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引起肾损伤给药方式主要包括静脉滴注、口服、肌肉注射等;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停药、对症支持治疗等;预后情况大多良好。(3)肾损伤程度分析结果(1)肾损伤程度分析显示:患儿联合用药与非联合用药肾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合理用药与非合理用药肾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联合用药(OR,4.234;95%CI,2.012–6.455)、抗菌药物(OR,2.268;95%CI,0.271–4.266)是患儿肾损伤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论:(1)目前儿童DIKI关注度不足。国内外尚未无相关指南共识对DIKI进行规范化定义,对于DIKI的分类方法缺乏统一标准,流行病学研究也比较缺乏。DIKI的诊断存在困难,影响因素较多,且常用的肾损伤标志物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特异性的损伤标志物,多数新型生物标志物还未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常用的肾损伤程度RIFLE分类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儿童DIKI仍需进一步研究。(2)关注儿童DIKI的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减少DIKI的发生。儿童DIKI的临床特点包括男性多于女性、最常见的原患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以静脉滴注给药发生的肾损伤最多。致DIKI的药物主要包括抗菌药、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等三类。肾损伤严重程度分析显示是患儿联合用药与非联合用药肾损伤程度存在差异;患儿合理用药与不合理用药肾损伤程度存在差异。提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合理用药,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抗菌药物是患儿肾损伤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提示我们在临床中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以及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严密监测肾功能变化。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选择肾毒性小的药物,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在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肾功能变化;合理用药,都将对预防患儿DIKI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一旦发生DIKI,及时停药、对症支持治疗,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可以得到改善,部分患儿肾功能也可以恢复正常,所以对于DIKI要做到早发现、早停药、早治疗。
邱仁娜[7](2021)在《氯喹协同载阿霉素还原响应性纳米凝胶抗骨肉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骨肉瘤是一种原发的恶性骨肿瘤,其恶性度高,生长迅速,转移早,预后差,是青少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发病原因、生物学行为、辅助治疗方式以及评价手段等方面仍存在较多尚待解决的问题,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是化学治疗的主要不足,迫切需要改进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纳米药物具有血液循环时间长、肿瘤选择性高、对肿瘤微环境敏感、可控释放等特点,其中具有刺激响应性的聚氨基酸纳米凝胶能够在刺激条件(pH、谷胱甘肽、酶等)下发生形貌或性能方面的转变如溶胀或解组装,帮助纳米药物克服体内多重的生物屏障、显着改善纳米药物的靶向输送和释放,从而提高纳米药物的疗效,并减轻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氯喹能够增加溶酶体的pH值并阻止溶酶体与自噬体的融合,理论上可以帮助纳米药物发生溶酶体逃逸,加速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药物释放。近些年研究发现,细胞内的自噬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氯喹作为一种经典的自噬抑制剂,其抗肿瘤作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自噬是作为肿瘤抑制机制促进细胞死亡,还是作为肿瘤存活机制介导耐药性的产生,尚存在争议。目的本研究通过合理设计纳米药物载体,用于克服阿霉素在体内循环、肿瘤富集、肿瘤渗透、细胞内吞和细胞内释放过程中的障碍,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并阐明氯喹协同抗骨肉瘤作用的机制。方法1.以mPEG113-NH2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L-Phe NCA和L-Cys NCA开环聚合制备共聚物mPEG113-P(Phe-co-Cys),核磁共振波谱、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tron microscope,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共聚物的化学结构、粒径和形貌特征,验证稳定性和还原响应性,MTT法检测体外生物相容性。2.纳米沉淀法制备载阿霉素还原响应性纳米凝胶(简称NGs/Dox),测定载药量和载药效率,DLS、TEM进行粒径和粒子形貌分析,体外阿霉素累积释放曲线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释放行为,MTT法检测体外细胞毒性,并验证还原响应性。3.MTT法检测氯喹联合NGs/Dox的体外抗骨肉瘤效果,并考察两药联合应用后的作用性质。4.流式细胞术观察氯喹对于骨肉瘤细胞摄取NGs/Dox的影响,CLSM观察氯喹对于NGs/Dox发生溶酶体逃逸的影响。TEM观察氯喹处理前后骨肉瘤细胞内自噬体的数量变化,Western Blot检测LC3 Ⅰ、LC3 Ⅱ和P62蛋白的表达。5.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SD大鼠血清中阿霉素随时间变化的浓度,经PK solver程序处理数据获得NGs/Dox和阿霉素的清除半衰期、时间曲线下面积、清除率。6.Maestro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阿霉素荧光在骨肉瘤荷瘤小鼠各脏器和肿瘤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半定量分析。7.观察骨肉瘤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与一般情况、体重变化趋势,并在开始治疗的第21天获取血清、肿瘤组织及各主要脏器,进行生化、组织病理学检测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成功制备共聚物mPEG113-P(Phe10-co-Cys5),TEM结果显示共聚物mPEG113-P(Phe10-co-Cys5)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成球形纳米凝胶(简称NGs),半径为30.56±3.21nm。DLS测定纳米凝胶半径为40.2±22.7nm,0、2、6、12和24小时粒径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在含有10.0mM GSH的PBS中,粒径呈现增大趋势。随着纳米凝胶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两种骨肉瘤细胞的生存率始终维持在95%以上。2.TEM显示NGs/Dox仍呈现出规则的球形外貌,半径为41.67±7.17nm,DLS测得的半径为62.4±32.2nm。3.与阿霉素相比,NGs/Dox表现出持续释放的同时,并未出现明显的突释现象。GSH+组测得的阿霉素释放率均高于GSH-组(72小时P<0.001)。CLSM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骨肉瘤细胞对于NGs/Dox的摄取逐渐增加,并且逐渐向细胞核内集中。与GSH-组相比,GSH+组细胞内,尤其是细胞核内观察到更强的阿霉素荧光。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NGs/Dox与两种骨肉瘤细胞分别共培养2/6小时,GSH+组细胞内阿霉素荧光强度和阿霉素荧光阳性细胞比例均较GSH-组明显增加。4.NGs/Dox在浓度0.04~10.00mg/L范围内,对于两种骨肉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相较于NGs/Dox(GSH-)组、Dox组,NGs/Dox(GSH+)组能够更加高效地抑制两种骨肉瘤细胞的体外增殖。与CQ-组相比,CQ+组所有检测浓度(0.04~10.00mg/L)的NGs/Dox、阿霉素对于两种骨肉瘤细胞,均表现出更强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阿霉素或NGs/Dox与氯喹联合应用的性质为协同作用。5.CLSM结果显示在没有20.0μM氯喹预处理的条件下,NGs/Dox被细胞摄取4小时发生溶酶体逃逸,在20.0μM氯喹预处理的条件下NGs/Dox被细胞摄取2小时即可发生溶酶体逃逸,继而释放出阿霉素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TEM示与对照组相比,在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大量自噬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对于CQ-组,CQ+组P62、LC3 Ⅱ表达量均升高。6.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NGs/Dox、阿霉素的清除半衰期分别为16.15±2.86、5.64±0.7小时(P<0.001)。NGs/Dox的时间曲线下面积是阿霉素的11.54倍(P<0.001),而阿霉素的清除效率则为NGs/Dox的7.12倍(P<0.01)。7.离体荧光成像结果显示与阿霉素相比,NGs/Dox在尾静脉给药后的1、6和12小时在肿瘤内均具有更高的荧光强度,12小时的荧光强度半定量结果显示,肿瘤中NGs/Dox组的荧光信号强度值较Dox组明显升高(皮下瘤和原位瘤模型分别为P<0.01,P<0.001)。8.对照组肿瘤体积增长最为迅速,其他治疗组的肿瘤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大小趋势为 NGs/Dox(CQ+)组<NGs/Dox 组<Dox(CQ+)组<Dox 组<CQ组<对照组。两种荷瘤模型各组间相对肿瘤坏死面积趋势的结果:NGs/Dox(CQ+)组>NGs/Dox 组>Dox(CQ+)组>Dox 组>CQ 组>对照组。各组间 cleaved caspase-3荧光强度的趋势为NGs/Dox组>Dox组>对照组,Ki-67的荧光强度趋势与 cleaved caspase-3 正相反,NGs/Dox(CQ+)组<NGs/Dox 组<Dox(CQ+)组<Dox组<CQ组<对照组。9.荷瘤小鼠体重下降最多的为阿霉素组,小鼠同时出现食欲降低、活动减少的情况,体重下降最少的为NGs/Dox(CQ+)组,组织病理学结果示阿霉素组和Dox(CQ+)组的心脏、肝脏、肺脏和肾脏均呈现出更为严重的损伤,NGs/Dox组和NGs/Dox(CQ+)组接近,较对照组和CQ组更轻。结论1.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共聚物mPEG113-P(Phe10-co-Cys5),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成球形纳米凝胶,具有合适的粒径大小和形貌特征,能够在生理环境下保持稳定,并具有良好的还原响应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纳米药物载体进行下一步的抗骨肉瘤实验研究。2.NGs/Dox粒径均一、大小合适,能够延长阿霉素在血液循环中的时间,避免其被过早地清除,增加其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蓄积,并在骨肉瘤细胞内高谷胱甘肽条件下,响应性地释放阿霉素,与小分子阿霉素相比,能够发挥增效、减毒抗骨肉瘤的作用。3.在K7M2细胞构建的骨肉瘤皮下瘤模型和143B细胞构建的骨肉瘤原位瘤模型中,NGs/Dox联合氯喹在抗肿瘤疗效方面优势更为明显,与单独应用NGs/Dox相比,并未观察到更为严重的毒副作用。4.氯喹通过帮助NGs/Dox溶酶体逃逸和抑制自噬发挥协同抗骨肉瘤作用。
宋梓豪[8](2021)在《蜂蜜和蜂花粉中53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残留检测研究及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农药在蜂蜜和蜂花粉中的残留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问题,还可能会影响传粉昆虫蜜蜂的种群发育和数量。本研究选取对人体健康和蜜蜂具有潜在高风险的杀虫剂品种建立快速、灵敏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并监测蜂蜜和蜂花粉实际样品中的农药残留,评估其对人体健康和蜜蜂的潜在风险。1.建立了Qu ECh E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同时检测蜂蜜或蜂花粉中53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制备基于Qu ECh ERS方法,蜂蜜和蜂花粉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用乙腈提取,盐析后用C18、PSA和GCB吸附剂净化,外标法定量。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100μg/L,相关系数>0.997,定量限为1~20μg/kg(S/N=10);在1~100μg/kg范围内的添加回收率为60.4%~127.9%,相对标准偏差≤22.5%。2.采用所建立的蜂蜜和蜂花粉中的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对190批次蜂蜜样品、70批次蜂花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44批次蜂蜜样品有检出,共检出8种农药,检出率最高的为吡虫啉(12.1%)、依次为啶虫脒(7.9%)、噻虫嗪(2.1%);28批次蜂花粉样品有检出,检出13种农药,检出率较高的为毒死蜱(18.6%)、啶虫脒(10.0%)、噻虫嗪(7.1%)。3.采用危害商值(Hazard Quotient,HQ)法进行风险表征,对蜂蜜和蜂花粉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计算累积危害商值(HQsum)。结果表明:蜂蜜和蜂花粉中农药残留的长期危害商值(Chronic Hazard Quotient,HQc)、短期危害商值(Acute Hazrd Quotient,HQa)和累积危害商值(HQsum)均<5%,风险可接受。蜂蜜中检出的8种农药中长期膳食风险较高的依次为氧乐果、氟胺氰菊酯、乐果;短期膳食风险较高的依次为:乐果、氟胺氰菊酯、毒死蜱。蜂花粉中检出的13种农药中长期膳食风险较高的依次为三唑磷、甲氨基阿维菌素、茚虫威;短期膳食风险较高的依次为毒死蜱、三唑磷、茚虫威。4.采用风险商值(Risk Quotient,RQ)法进行风险表征,对蜂蜜和蜂花粉中农药残留对蜜蜂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蜂蜜中的吡虫啉和噻虫嗪残留水平对蜜蜂的急性风险不可接受,毒死蜱对蜜蜂的慢性风险不可接受;比对文献报道的吡虫啉、乐果和毒死蜱的毒理学数据,在蜂蜜中检出的残留水平下,对幼蜂发育的风险表现为可接受。蜂花粉中急性风险最高的是醚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慢性毒性风险较高的为毒死蜱和噻虫胺,风险表征显示风险不可接受,毒死蜱对幼蜂发育存在潜在风险。本研究建立了53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在蜂蜜和蜂花粉样品中的简单、快速、灵敏、稳定的检测方法,监测了其在21个省区190份蜂蜜样品、70种蜂花粉样品中的实际残留水平,并揭示了潜在的膳食风险以及对传粉昆虫蜜蜂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农药风险监测与管理提供方法和数据支持。
刘梦凡[9](2021)在《温阳平喘针刺方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肺肾阳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温阳平喘针刺方对肺肾阳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80例符合课题标准的肺肾阳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采用spss22.0中随机数字生成器,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两组患者均遵医嘱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药品为信必可都保-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灸治疗(取穴:大椎、风池、膻中、气海、太溪、肺俞、支沟、间使),留针时气海采用悬起灸艾灸。每7天为1疗程,观察组每个疗程针灸5天休息2天,对照组每日遵医嘱使用信必可都保治疗。两组分别治疗4疗程后进行观察指标对照,共治疗4周。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哮喘控制调查问卷评分(ACQ-5)、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指标(Fe NO)。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脱落3例,实际观察组38例,对照组39例。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ACQ-5评分、FEV1数值、Fe NO数值及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哮喘控制调查问卷评分(ACQ-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CQ-5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CQ-5评分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EV1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EV1值升高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呼出气一氧化氮指标(Fe NO):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e NO均低于治疗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e NO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常规西药治疗和温阳平喘针刺方联合西药治疗均能改善肺肾阳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功能等指标及临床症状。2.温阳平喘针刺方联合西药治疗在改善肺肾阳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功能等指标及临床症状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吴月娥[10](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和PK/PD模型引导的β-内酰胺类药物在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在全球范围内,新生儿群体已经成为超说明书用药的“重灾区”,大多数研究表明住院新生儿至少有一次超说明书用药的比例超过90%。抗感染药物是临床最常见的处方,70%以上的住院新生儿出生后3天内接受了抗感染药物治疗,同时抗感染药物也是最容易发生超说明书用药的品种。败血症是新生儿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主要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然而超说明用药不仅无法保证药物疗效,更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超说明用药的直接原因是药品说明书中新生儿“用药信息”不足,而根本原因是新生儿难以开展临床试验导致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在药物报批和审评中的缺席。为加速儿童药物的研发,规范儿童药物的应用,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于2020年发布了文件《真实世界证据支持儿童药物研发与审评的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和《模型引导的药物研发技术指导原则》等,鼓励应用真实世界数据、模型技术等促进儿童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并开展了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的规范与增补工作。本研究旨在开展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模型引导的抗感染药物在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补充新生儿数据,为疾病治疗提供药物剂量方案,明确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和PK/PD模型引导的给药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为儿童药品说明书增补合理剂量用法,完善有效性和安全性信息提供思路,从而改善儿科常用药物的超说明书使用现状。第一部分 基于PK/PD模型的β-内酰胺类药物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与剂量优化研究目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sepsis,EOS)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被定义为发生于出生后72h内的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新生儿出生后机体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因而EOS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实验室指标不灵敏、不特异,缺乏特异的诊断标志物,此外血培养出结果慢、阳性率低,这些特殊性共同增加了其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对于EOS的治疗,国际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为青霉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然而我国EOS病原菌和药敏情况与其他国家地区存在差异,且我国6岁以下患儿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这导致了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普遍应用。然而大多数抗感染药物属于超说明书用药,缺乏安全有效的EOS剂量方案。因此本部分研究以临床实践中抗感染药物超说明书使用的数据为切入点,系统分析阿洛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在新生儿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特征,建立其在EOS患者中的基于PK/PD模型的优化剂量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开放性研究。纳入临床使用阿洛西林或阿莫西林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新生儿,采用机会采血法进行样本采集,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血药浓度的测定,以及通过NONMEM软件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最后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进行剂量方案的优化。另外应用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文献中报道的成熟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技术得到优化剂量方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使用阿洛西林治疗的患儿95名,共167个血药浓度被用来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阿洛西林浓度范围从低于定量下限到397.2μg/mL。具有一级消除特征,协变量为当前体重、出生体重和日龄的一室模型可以最好地描述阿洛西林在新生儿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阿洛西林清除率中位值为0.13 L/h/kg。研究共纳入使用阿莫西林治疗患儿187名,共224个血药浓度被用来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浓度范围从低于定量下限到73.6 μg/mL。具有一级消除特征,协变量为当前体重、日龄和胎龄的二室模型可以最好地描述阿莫西林在新生儿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阿洛西林清除率中位值为0.25L/h/kg。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对阿洛西林和阿莫西林进行剂量模拟,已发表的模型对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进行剂量模拟,得到的优化剂量方案为:阿洛西林,100 mg/kg,q8h;哌拉西林,80 mg/kg,q8h;头孢噻肟,50 mg/kg,q12h;阿莫西林,25 mg/kg,q12h。结论:本研究分别建立了阿洛西林和阿莫西林在新生儿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并得到了阿洛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基于PK/PD模型的优化剂量方案。第二部分基于PK/PD模型的β-内酰胺类药物优化剂量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患者中的有效性研究目的:在药品说明书中,EOS给药方案的缺失归咎于抗感染药物在EOS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的缺失。第一部分研究通过对抗感染药物超说明书使用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补充了药代动力学数据,并得到了基于PK/PD模型的优化剂量方案,然而对于基于PK/PD模型的优化剂量方案在临床实践中治疗EOS的有效性却不得而知。因此本部分研究旨在对基于PK/PD模型的抗感染药物优化剂量方案进行临床有效性研究,评估其有效性,明确基于PK/PD模型的给药方案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开放性研究。本研究纳入EOS患儿,应用基于PK/PD模型的剂量方案:阿洛西林,100 mg/kg,q8h;呱拉西林,80mg/kg,q8h;头孢噻肟,50mg/kg,q12h;阿莫西林,25 mg/kg,q12h。有效性指标包括临床治疗失败率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达标率。同时本研究也评估患儿抗感染药物治疗周期、出生后开始抗感染治疗的时间等。结果:本研究分别有45、75、49和51名患儿完成了阿洛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的治疗,被纳入有效性分析。从临床角度看,阿洛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的临床治疗失败率分别为2.2%(n=l)、10.7%(n=8)、16.3%(n=8)和2.0%(n=1);从药代动力学角度看,PD达标率分别为95.6%(n=43)、85.3%(n=64)、95.9%(n=47)和 100.0%(n=51),均高于85%。药物平均治疗周期为98-180小时,且均在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抗感染治疗。结论:本研究证实了 PK/PD模型引导的给药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抗感染药物基于PK/PD模型的优化剂量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疗EOS。第三部分 β-内酰胺类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安全性大数据研究目的:新生儿超说明书用药不仅难以保证药物治疗效果,还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据研究报道,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成人,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是成人的4倍,而新生儿最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大多数都缺乏安全性信息,这给临床安全用药埋下了隐患。临床试验往往由于样本量小而无法得到充分的安全性数据,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在新生儿中开展真实世界大数据研究,分析抗感染药物在新生儿中的使用情况,补充其在新生儿中的安全性数据。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大数据研究,通过山东省云健康大数据平台,获取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2012-2019年日龄≤91天、进行抗感染治疗的住院患儿的电子医疗记录,排除严重先天畸形、经历手术的患儿数据。抓取人口统计学数据、用药数据以及用药期间的安全性数据,分析新生儿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现状和药物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分析了新生儿中10种常见抗感染药物(阿莫西林、头孢他啶、美洛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哌拉西林、美罗培南、青霉素、头孢吡肟和头孢哌酮)的使用情况,包含了 6家医疗单位,8232名患儿。使用阿莫西林的患儿最多,占31.1%,其次是头孢他啶(23.0%)和美洛西林(18.1%);青霉素、头孢吡肟和头孢哌酮使用不足2%。根据WHO《儿童基本药物清单》分级标准,Access组、Watch组和Reserve组的抗感染药物总比例分别为43%、56%和1%。Watch组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近三年其比例均超过70%。此外本研究完成了 10种抗感染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安全性评估,补充了安全性数据。结果发现消化道症状发生率为8.23%-24.7%,均列于10种抗感染药物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的首位。其他药物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如皮疹、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增多症也较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1.89%-7.86%、0.86%-13.94%、0.37%-2.22%、0.37%-1.29%和 0.29%-5.92%。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新生儿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补充了 10种抗感染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安全性数据,为临床新生儿抗感染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二、关于儿童用药剂量的一种新估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儿童用药剂量的一种新估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挖掘的儿童中成药剂量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抽样方法 |
1.2 样本量的估算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模型验证 |
2 结果 |
2.1 急诊患儿使用中成药年龄情况分析 |
2.2 使用中成药处方临床诊断分析 |
2.3 急诊患儿使用中成药品种分析 |
2.4 分年龄段药品用法用量统计 |
2.5 中成药婴幼儿用药剂量模型 |
3 讨论 |
3.1 中成药在儿童中使用的合理性判断 |
3.2 模型的设置 |
3.3 模型的校正 |
3.4 儿科药学古籍循证 |
(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 |
1.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
1.2 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
1.2.1 以2型糖尿病(T2DM)为主,1型糖尿病(T1DM)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男性高于女性(2015至2017年全国调查结果为12.1%和10.3%)[7] |
1.2.2 各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
1.2.3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4-6] |
1.2.4 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较高 |
1.2.5 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着增加 |
1.3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
1.3.1 城市化 |
1.3.2 老龄化 |
1.3.3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加 |
1.3.4 中国人T2DM的遗传易感性 |
2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2.1 糖尿病的诊断 |
2.2 糖尿病的分型 |
2.2.1 胰岛β细胞功能单基因缺陷 |
2.2.2 胰岛素作用单基因缺陷 |
2.2.3 胰源性糖尿病 |
2.2.4 内分泌疾病 |
2.2.5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
2.2.6 感染 |
2.2.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
2.2.8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
2.3 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
2.3.1 T1DM和T2DM的主要鉴别点 |
2.3.2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 |
2.3.3 妊娠期糖尿病 |
3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
3.1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 |
3.2 一级预防的策略 |
3.3 二级预防的策略 |
3.3.1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
3.3.1. 1 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
3.3.1. 2 糖尿病筛查的方法 |
3.3.2 血糖控制 |
3.3.3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及阿司匹林的使用 |
3.4 三级预防的策略 |
3.4.1 继续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 |
3.4.2 并发症 |
4 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 |
4.1 筛查 |
4.2 评估 |
4.2.1 初诊患者的评估 |
4.2.1. 1 问诊 |
4.2.1. 2 体格检查 |
4.2.1. 3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
4.2.2 复诊患者的评估 |
5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5.1 基本原则 |
5.2 教育和管理的目标 |
5.3 教育和管理的形式 |
5.4 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 |
5.5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实施 |
5.5.1 DSMES首要强调多学科团队 |
5.5.2 DSMES的关键时间点[78] |
5.5.3 DSMES的有效评估 |
5.6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
5.7 糖尿病相关心理压力与应对 |
5.8 新技术在糖尿病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
6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
6.1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
6.2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
7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
7.1 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
7.2 膳食营养因素 |
7.2.1 能量 |
7.2.2 脂肪 |
7.2.3 碳水化合物 |
7.2.4 蛋白质 |
7.2.5 饮酒 |
7.2.6 盐(1)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5 g以内,合并高血压 |
7.2.7 微量营养素 |
7.2.8 膳食模式 |
7.3 营养教育与管理 |
8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9 戒烟 |
9.1 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获益 |
9.2 戒烟的措施及注意事项 |
1 0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 0.1 口服降糖药物 |
1 0.1.1 二甲双胍 |
1 0.1.2 磺脲类药物 |
1 0.1.3 格列奈类药物 |
1 0.1.4 TZD |
10.1.5α-糖苷酶抑制剂 |
1 0.1.6 DPP-4i |
1 0.1.7 SGLT2i |
1 0.2 胰岛素 |
1 0.2.1 概述 |
1 0.2.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
1 0.2.2. 1 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时机 |
1 0.2.2. 2 起始胰岛素治疗时胰岛素制剂的选择 |
1 0.2.2. 3 胰岛素的多次皮下注射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227-232] |
1 0.2.2. 3. 1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
1 0.2.2. 3. 2 CSII参见“12糖尿病相关技术”。 |
1 0.2.2. 4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33-237] |
1 0.2.2. 5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
1 0.2.3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
11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
11.1体重管理策略 |
11.1.1生活方式干预 |
11.1.2药物治疗 |
11.1.2.1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 |
11.1.2.2减重药 |
11.1.3手术治疗 |
11.2 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 |
11.2.1代谢手术的多学科协作 |
11.2.2代谢手术的适应证 |
11.2.3代谢手术的禁忌证 |
11.2.4代谢手术的术式 |
11.2.4.1胃袖状切除术 |
11.2.4.2胃旁路术 |
11.2.4.3胆胰旁路术 |
11.2.5代谢手术的疗效判定 |
11.2.6代谢手术的风险 |
11.2.7代谢手术的管理 |
11.2.7.1术前筛选及评估 |
11.2.7.2术后管理 |
12糖尿病相关技术 |
12.1血糖监测 |
12.1.1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
12.1.2 HbA1c |
12.1.3 GA |
12.1.4 CGM |
12.1.5其他 |
12.2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 |
12.3胰岛素泵 |
12.3.1胰岛素泵治疗的定义 |
12.3.2胰岛素泵简介 |
12.3.3胰岛素泵的应用人群 |
12.3.3.1 T1DM |
12.3.3.2妊娠患者 |
12.3.3.3 T2DM |
12.3.3.4 T2DM患者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
12.3.3.5围手术期 |
12.3.4胰岛素泵的设定 |
1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3.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
13.1.1临床表现 |
13.1.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13.1.3诊断 |
13.1.4治疗 |
13.1.4.1补液 |
13.1.4.2胰岛素 |
13.1.4.3纠正电解质紊乱 |
13.1.4.4纠正酸中毒 |
13.1.4.5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 |
13.1.5治疗监测 |
13.1.6 DKA的预防 |
13.2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
13.2.1临床表现 |
13.2.2诊断 |
13.2.3治疗 |
13.2.3.1补液 |
13.2.3.2胰岛素治疗 |
13.2.3.3补钾 |
13.2.3.4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
13.2.3.5其他治疗 |
14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 |
14.1概述 |
14.2筛查 |
14.3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 |
14.3.1降压治疗 |
14.3.2调脂治疗 |
14.3.3抗血小板治疗 |
14.3.3.1在低危和中危患者中的应用 |
14.3.3.2阿司匹林应用的合适剂量 |
14.3.3.3 P2Y12受体拮抗剂应用指征 |
附录本指南证据等级说明 |
(6)儿童药物性肾损伤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药物性肾损伤现况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筛选结果 |
2.2 儿童DIKI的定义 |
2.3 儿童DIKI的分类 |
2.4 儿童DIKI的流行病学研究 |
2.5 儿童DIKI的诊断 |
2.6 儿童DIKI严重程度分级 |
2.7 儿童DIKI的危险因素 |
2.8 儿童DIKI的防治原则 |
3 讨论 |
3.1 儿童DIKI定义及分类无统一标准、流行病学研究缺乏 |
3.2 儿童DIKI诊断困难,缺乏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
3.3 儿童DIKI肾损伤程度分级存在局限性 |
3.4 DIKI防大于治 |
第二部分 儿童药物性肾损伤文献病例回顾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筛选结果 |
2.2 基本资料 |
2.3 发生肾损伤患儿原患疾病类型 |
2.4 肾损伤患儿临床表现 |
2.5 肾损伤发生时间 |
2.6 肾损伤程度 |
2.7 可疑药品 |
2.8 肾损伤患儿的治疗与预后 |
第三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儿童药物性肾损伤住院病例回顾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筛选结果 |
2.2 基本资料 |
2.3 原患疾病类型 |
2.4 临床表现 |
2.5 肾损伤发生时间 |
2.6 肾损伤程度 |
2.7 可疑药品 |
2.8 肾损伤患儿的治疗与预后 |
第四部分 真实世界数据与文献病例数据的比较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儿童DIKI病例临床特点比较 |
2.2 肾损伤程度分析 |
2.3 肾损伤程度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儿童DIKI病例特点大致相同 |
3.2 易引发肾损伤可疑药物及作用机制 |
3.3 合理用药,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
3.4 儿童应慎用中药及中药注射剂 |
3.5 研究不足之处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药物性肾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儿童DIKI病例收集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氯喹协同载阿霉素还原响应性纳米凝胶抗骨肉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骨肉瘤概述 |
2.2 骨肉瘤的治疗 |
2.2.1 化疗 |
2.2.2 手术治疗 |
2.2.3 放疗 |
2.2.4 免疫治疗 |
2.2.5 分子靶向治疗 |
2.2.6 其他治疗 |
2.2.7 骨肉瘤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2.3 抗肿瘤纳米药物 |
2.3.1 纳米药物概述 |
2.3.2 用于肿瘤诊断与治疗的常见纳米药物载体 |
2.3.3 纳米药物体内输送所面临的多重关键挑战 |
2.3.4 CAPIR级联 |
2.4 氯喹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
2.4.1 自噬抑制作用 |
2.4.2 肿瘤血管正常化作用 |
2.4.3 降低纳米药物的肝脏清除作用 |
2.4.4 其他抗肿瘤机制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3.1.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3.1.2 主要仪器与器材 |
3.2 共聚物mPEG_(113)-P(Phe-co-Cys)的制备与表征 |
3.2.1 聚乙二醇单甲醚端氨基化 |
3.2.2 NCA的合成与纯化 |
3.2.3 共聚物mPEG_(113)-P(Phe-co-Cys)的合成 |
3.2.4 基本表征 |
3.2.5 NGs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分析 |
3.3 载阿霉素还原响应性纳米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
3.3.1 载阿霉素还原响应性纳米凝胶的制备 |
3.3.2 NGs/Dox的基本表征 |
3.4 NGs/Dox的体外释放 |
3.4.1 体外阿霉素累积释放曲线 |
3.4.2 细胞内的释放过程 |
3.5 氯喹联合NGs/Dox抗骨肉瘤的体外效果评价 |
3.5.1 NGs/Dox的体外细胞毒性 |
3.5.2 氯喹的体外细胞毒性 |
3.5.3 氯喹联合NGs/Dox的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
3.6 氯喹发挥协同抗骨肉瘤作用的机制 |
3.6.1 氯喹对于肿瘤细胞摄取NGs/Dox的作用 |
3.6.2 NGs/Dox的溶酶体逃逸 |
3.6.3 氯喹自噬抑制作用的表征 |
3.7 NGs/Dox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 |
3.8 骨肉瘤荷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
3.8.1 K7M2 皮下肿瘤模型 |
3.8.2 143B原位瘤模型 |
3.9 NGs/Dox的组织分布 |
3.10 氯喹协同NGs/Dox的抑瘤效果评价及体内生物安全性分析 |
3.10.1 血清学检测 |
3.10.2 组织病理学 |
3.10.3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3.11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共聚物mPEG_(113)-P(Phe-co-Cys)的表征 |
4.2 NGs的稳定性、还原响应性和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 |
4.3 NGs/Dox的基本表征 |
4.4 NGs/Dox的体外阿霉素释放 |
4.5 氯喹联合NGs/Dox抗骨肉瘤的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
4.5.1 NGs/Dox的体外细胞毒性 |
4.5.2 氯喹的体外细胞毒性 |
4.5.3 氯喹联合NGs/Dox抗骨肉瘤的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
4.6 氯喹发挥协同抗骨肉瘤作用的机制 |
4.6.1 NGs/Dox的肿瘤细胞摄取 |
4.6.2 NGs/Dox的溶酶体逃逸 |
4.6.3 氯喹的自噬抑制作用 |
4.7 NGs/Dox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 |
4.8 NGs/Dox的组织分布 |
4.9 氯喹协同NGs/Dox抗骨肉瘤的效果评价 |
4.10 氯喹协同NGs/Dox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mPEG_(113)-P(Phe_(10)-co-Cys_5)的制备 |
5.2 mPEG_(113)-P(Phe_(10)-co-Cys_5)的表征 |
5.2.1 NGs的稳定性 |
5.2.2 NGs的还原响应性 |
5.2.3 NGs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
5.3 体外阿霉素的包装、释放与细胞摄取 |
5.3.1 体外阿霉素的包装 |
5.3.2 NGs/Dox的体外阿霉素释放与细胞摄取 |
5.4 NGs/Dox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组织分布 |
5.5 氯喹协同NGs/Dox对骨肉瘤的抑制作用 |
5.6 氯喹协同NGs/Dox抗骨肉瘤的减毒效果和体内安全性 |
5.7 氯喹的抗骨肉瘤机制研究 |
第6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蜂蜜和蜂花粉中53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残留检测研究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蜂蜜和蜂花粉中的农药残留现状 |
1.1.1 蜂蜜中的农药残留现状 |
1.1.2 蜂花粉中的农药残留现状 |
1.2 蜂蜜和蜂花粉中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1 仪器分析技术 |
1.2.2 样品前处理技术 |
1.3 蜂蜜和蜂花粉中的农药残留膳食风险评估 |
1.3.1 评估现状 |
1.3.2 评估方法 |
1.4 蜂蜜和蜂花粉中的农药残留对蜜蜂的风险评估 |
1.4.1 评估现状 |
1.4.2 评估方法 |
1.5 中国养蜂业概况 |
1.5.1 中国养蜂和蜂产品生产情况 |
1.5.2 中国主要蜜粉源植物及其用药对蜜蜂的影响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1.1 化合物的选择 |
1.6.1.2 蜂蜜和蜂花粉中53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
1.6.1.3 53 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在蜂蜜和蜂花粉中对人的膳食风险 |
1.6.1.4 5 蜂蜜和蜂花粉中检出农药残留及代谢物对蜜蜂及幼虫的风险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蜂蜜和蜂花粉中53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残留检测方法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1.4 前处理方法 |
2.1.5 仪器条件 |
2.1.5.1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条件 |
2.1.5.2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条件 |
2.1.6 方法学研究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仪器条件的优化 |
2.2.1.1 质谱条件优化 |
2.2.1.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2.2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2.2.1 提取条件的优化 |
2.2.2.2 净化剂的优化 |
2.2.2.3 方法验证 |
2.3 结论 |
第三章 我国主要养蜂区域蜂蜜和蜂花粉中的农药残留监测 |
3.1 样品采集和保存 |
3.2 样品残留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蜂蜜中农药残留检出情况 |
3.3.2 蜂花粉中农药残留检出情况 |
3.3.3 蜂蜜和蜂花粉中农药残留超标情况 |
3.3.4 蜂蜜和蜂花粉中农药残留检出结果比较 |
3.4 结论 |
第四章 蜂蜜和蜂花粉中农药残留膳食风险评估 |
4.1 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 |
4.1.1 暴露量分析方法 |
4.1.2 风险计算方法 |
4.2 风险分析与评估结果 |
4.2.1 蜂蜜中农药残留的长期膳食风险 |
4.2.2 蜂蜜中农药残留的短期膳食风险 |
4.2.3 蜂花粉中农药残留的长期膳食风险 |
4.2.4 蜂花粉中农药残留的短期膳食风险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蜂蜜和蜂花粉中农药残留对蜜蜂的风险评估 |
5.1 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 |
5.1.1 暴露量分析方法 |
5.1.2 效应分析方法 |
5.1.3 风险表征方法 |
5.2 结果 |
5.2.1 蜂蜜中残留的8种农药对蜜蜂成蜂的风险 |
5.2.2 蜂蜜中残留的8种农药对蜜蜂幼虫发育的风险 |
5.2.3 蜂花粉中残留的13种农药对蜜蜂成蜂的风险 |
5.2.4 蜂花粉残留的13种农药对蜜蜂幼虫的风险 |
5.3 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温阳平喘针刺方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肺肾阳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诊断筛选标准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的估算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不良事件的处理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指标 |
3.2 疗效观察指标 |
4 技术路线图 |
5 伦理学原则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及治疗前观察项目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FEV1的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两组FeNO比较 |
2.4 治疗前后两组AQC5评分比较 |
2.5 安全性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1.1 支气管哮喘的致病因素 |
1.2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
1.3 支气管哮喘的西医治疗 |
2 传统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认识 |
2.2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病因病机 |
2.3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分型 |
3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 |
3.1 中药疗法 |
3.2 针灸疗法 |
4 针灸治疗哮喘的机制 |
4.1 改善气道重塑 |
4.2 改善气道炎症 |
4.3 调节免疫应答 |
5 课题设计思路 |
5.1 导师观点 |
5.2 温阳平喘方特点 |
5.3 临床药物及研究对象选取依据 |
5.4 临床观察指标选取依据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一般情况及治疗前观察项目分析 |
6.2 FEV1值的分析 |
6.3 FeNO值的分析 |
6.4 ACQ-5评分的分析 |
6.5 安全性比较 |
7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和PK/PD模型引导的β-内酰胺类药物在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 新生儿患者广泛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现象 |
2 真实世界数据和PK/PD模型助力新生儿药物研发与合理应用 |
2.1 真实世界数据扩大新生儿群体数据源 |
2.2 PK/PD模型引导的设计减少新生儿临床试验阻力 |
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和意义 |
第一章 抗感染药物在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和安全性文献综述 |
1 背景介绍 |
2 群体药代动力学 |
3 有效性 |
4 安全性 |
5 结论 |
第二章 基于PK/PD模型的β-内酰胺类药物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与剂量优化研究 |
1 背景介绍 |
1.1 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概述 |
1.2 抗感染药物的经验性治疗 |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纳入排除标准 |
3.3 药物剂量方案 |
3.4 生物样本采集与信息记录 |
3.5 血药浓度的测定 |
3.6 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7 剂量模拟与优化 |
4 研究结果 |
4.1 阿洛西林群体药代动力学和剂量优化 |
4.2 阿莫西林群体药代动力学和剂量优化 |
4.3 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基于文献数据的剂量优化 |
5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PK/PD模型的β-内酰胺类药物优化剂量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患者中的有效性研究 |
1 背景介绍 |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纳入排除标准 |
3.3 药物剂量方案 |
3.4 生物样本采集与信息记录 |
3.5 血药浓度的测定 |
3.6 PD达标率计算 |
3.7 临床有效性 |
4 研究结果 |
4.1 阿洛西林优化剂量方案治疗EOS的有效性 |
4.2 阿莫西林优化剂量方案治疗EOS的有效性 |
4.3 哌拉西林优化剂量方案治疗EOS的有效性 |
4.4 头孢噻肟优化剂量方案治疗EOS的有效性 |
5 讨论 |
第四章 β-内酰胺类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安全性大数据研究 |
1 背景介绍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数据源和数据脱敏 |
2.4 数据抓取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人群 |
3.2 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
3.3 不良事件发生率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件 |
四、关于儿童用药剂量的一种新估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177Lu-Dotatate 治疗的放射防护评估[J]. 耿建华,张锦明,王晓涛,陈英茂. 中国辐射卫生, 2021(06)
-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3]核医学诊疗中患者内照射的研究进展[J]. 何鑫雨,尚兵,姜晓燕,丁库克.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1(08)
- [4]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挖掘的儿童中成药剂量模型研究[J]. 陈文文,张继,秦敏,何天翔,李根. 儿科药学杂志, 2021(08)
- [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08)
- [6]儿童药物性肾损伤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路晶慧.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7]氯喹协同载阿霉素还原响应性纳米凝胶抗骨肉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邱仁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8]蜂蜜和蜂花粉中53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残留检测研究及风险评估[D]. 宋梓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9]温阳平喘针刺方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肺肾阳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梦凡.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和PK/PD模型引导的β-内酰胺类药物在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 吴月娥. 山东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