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澳门过渡期的“三大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媛媛[1](2022)在《《澳门基本法》框架下澳门语文政策的解读及其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总结澳门回归祖国以来,澳门语文政策及其实践的成绩,对《澳门基本法》中的语文条款进行法理解读,针对目前因不同角度解读产生的争议,提出两点建议:明确中文为澳门第一官方语言,葡文为第二官方语言;明确"中文"为澳门的正式书面语,普通话和粤方言为"中文"在澳门的正式口语。坚决维护"一国两制",进一步使澳门的语言生活有法可依,从法律层面消除可能存在的争议和冲突。
卢建昊[2](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蒋捷媛[3](2020)在《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受益者,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投资领域逐渐扩大、投资金额不断增加、投资方式持续创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水平提高做出重要贡献。随着影响力的多方面上升,外资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政治经济影响。一方面,外资企业通过正当方式进行利益表达和参与政治生活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作为特殊利益集团可能扭曲和阻挠我国市场化进程,影响政府公共权力功能的发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甚至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这损害了我国的政策效应。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外资企业是否同时推动了我国对外经济制度的变迁?对我国开放政策产生何种影响?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外资企业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研究转型时期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经济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根据利益集团定义“具有共同利益、组织化结构、形成政治压力”的三大组成要素,在华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利益集团。本文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制度——政策——利益集团”的三维分析范式出发,梳理政府的决策过程、利益集团行为逻辑和行动结果,总结并构建了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决策的理论范式与分析框架。在保护待售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引入外资企业因素,建立了外资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一般性模型。鉴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和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过程的内生特性,需要进一步探讨用利益集团经典理论分析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的适用性,确定利益集团在我国对外经济决策体系和宏观政治架构中的位置。不同于西方代议制国家,中国的政治决策体系结构较为复杂,外资企业作为重要的利益集团在决策体系中的位置并不稳定,发挥影响的路径和方式较为隐蔽,外资企业拥有的资源要素和面对的外部条件决定了其在对外经济政策过程博弈能力的强弱。本文回顾了外资企业的在华发展历程,根据在华外资企业拥有的资源禀赋和行为策略建立了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总体机制和分析框架。外资企业的影响路径分为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集体行动有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路径。直接干预路径通过干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过程。由于我国不允许公开游说且政府的防御性较强,外资企业直接对我国对外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多是利用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渠道来传递诉求,通过《企业所得税法》制定过程的案例可窥一二。间接干预路径是外资企业游说母国政府在谈判和磋商中对中国政府施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华美国企业主要通过(1)向美国政府提交报告、(2)院外游说、(3)非正式会晤等政策工具使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界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在华企业的经营困境;第二阶段,美国政府通过多边对话、双边对话和单边行动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从而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这种方式对外资企业改善在华营商环境起到重要作用,政府采购与自主创新脱钩的案例正是外资企业努力的成果之一。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机制。个体行动是从微观层面出发,分析外商投资企业作为个体进行的游说活动。外资企业个体行动几乎无法改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家战略方针,但由于央地分权制度、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等原因,外资企业可能对我国地方外资政策产生影响。本文建立合作博弈模型,研究地方政府与外资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结论:外企的寻租活动投入越高,则当地政府提供的补贴越高。之后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外资企业数据,用聚类稳健标准误下的混合回归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计量结果显示外资企业的寻租投入对政府补贴的影响十分显着,进一步验证了外资企业对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尤其是地方外资补贴政策存在影响。针对外资企业影响我国政策的行为逻辑和策略方法,本研究从对外经济政策酝酿过程、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提供规范外资企业影响行为的思路,从而保障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健康有序的开展,为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重点聚焦于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路径的分析,从在华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个角度,研究其政治干预方式和游说机制,并通过“两税合一”、政府采购等案例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方式和结果,外资企业的进入使我国的开放程度提高。
刘羡冰[4](2019)在《澳门回归的历史岁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与葡萄牙政府正式签署《中葡联合声明》后,自1987年4月13日至1999年12月20日,在澳门政权移交的近13年过渡期内,澳葡政府在中方的督促下,采取了三大措施,包括中文合法化、公务员本地化和法律本地化,合称"三化",确保了澳门顺利回归。现年85岁的刘羡冰女士,曾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她撰写的《对2000年施政方针建议》,具有开创意义,影响了回归以来的澳门教育事业。值此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刘女士特为我刊撰文,回顾了澳门回归前后她亲自参与的澳门教育改革和回归庆典活动。
孔繁清,徐威,胡波[5](2019)在《澳门汉语国际教育在中欧交往中的历史表现——从基督教在澳门的传播说起》文中指出澳门既是汉语对外传播的发源地之一,也被认为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汉语在澳门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托梅·佩莱斯作为第一位欧洲赴华使节,打开了中欧交往的大门。基督教的入华传教士与明朝政府的深入交流,都推动了中欧交往。利玛窦、罗明坚等传教士在澳门的圣保禄学院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推动了汉语向欧洲传播。澳门的"三化问题"和语言政策落实、完整的汉语教育课程,都推动了澳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黄金生[6](2019)在《经历四轮谈判解决三大问题 1999,回归祖国》文中研究指明1984年9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草签,香港问题的解决已成定局。在这一形势下,澳门问题将如何得到解决,逐渐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10月3日,邓小平在京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澳门的一位团员在会见即将结束时提问,请教邓小平关于澳门问题的意见,邓小平回答道:"澳门问题将会像香港一样,
陈杰[7](2019)在《近30年来“澳门回归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无论是国内学界还是国际学界均对"澳门回归史"研究给予了持续关注。近30年来,国内外学界在"澳门回归史"总体性的研究以及诸如澳门回归的时间确定、部分居民的国籍、澳门基本法的起草过程与内容、法律本地化、公务员本地化、中文官方化问题等专题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一方面,既有研究作为前期学术积淀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既有研究在史料、史观和研究内容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和有待进一步挖掘、提升和丰富的空间。
袁杨[8](2019)在《基于激励规制理论的增量配电定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行业作为国民基础产业,是关系着国家民生安全、社会发展的关键行业。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电力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已经无法离开电的帮助。在中国第三轮电力改革背景下,配电端向社会资本放开,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规制部门提出了增量配电改革试点工程,以探讨配电价格改革存在的各项问题。本文针对配电改革的配电价格问题,在增量配电新背景下进行分析,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和行业特性的配电价格定价指导办法。本文在国外电力产业改革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电力产业改革进行了概述和总结,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指出我国当前电力价格规制监管模式可以进一步宽松,在配电机制上采用激励价格规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整理和分析不同配电价格激励规制方式的优劣势和适用性,设计了多阶段的增量配电业务配电价格激励机制,同时对定价模型进行了修正调整:在市场准入期引入特许投标机制完成增量配电初步规制;在增量配电网成长阶段采用基于价格上限的规制模型提高配电公司运营效率和配电效率,引入质量因子确保优质配电质量,引入投资因子调整基于用电需求响应的配电价格;配电网成熟阶段则采取基于区域竞争的间接规制模式,建立绩效标杆,通过市场化机制降低配电企业配电成本,增加消费者剩余,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同时,基于不同区域公司配电效率差异问题,本文采用DEA数据包络法对相关配电公司配电经营数据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明确配电价格调整机制,并提出不同公司配电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最后,本文针对增量配电业务配电价格定价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张婉怡[9](2018)在《《澳门日报》(头版)涉大陆报道研究 ——以1997-2002年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澳门日报》从1958年创刊至今,已经有将近60年的历史。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澳门日报》几经沉浮,逐渐发展成为澳门本土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一家中文报刊,在广州、珠海、香港等设有多个办事处。在将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澳门日报》与澳门一起,亲历了许许多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澳门本土居民一起见证了澳门的回归和回归之后的成长,是澳门居民非常信赖的媒体机构。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澳门日报》的头版涉大陆报道,以1999年澳门回归年为界限,取回归前后各三年的报道为分析样本,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试图通过对回归前后的头版涉及大陆的报道进行分析,对比出回归前后的大陆报道有哪些变化和特点。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澳门日报》头版报道主要关注大陆哪些方面的消息?回归前后的报道从内容到叙事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研究认为:《澳门日报》头版的涉大陆报道主要关注大陆的社会、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报道。但是在回归前后呈现差异。回归之后头版的大陆报道要素显着增加;报道内容更加多样化;报道的内容呈现出特定时期澳门社会的变迁;对澳门居民了解大陆以及澳门居民对“一国两制”的认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王禹[10](2017)在《澳门回归十七年来法治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文中指出1987年4月13日《中葡联合声明》签署后,澳门进入了过渡期。过渡是指澳门从受葡萄牙管治顺利转变为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特别行政区的过程。澳门过渡期内的头等大事,就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政权的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为此,中国政府结合澳门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公务员本地化、中文官方化和法律本地化三大问题,并希望葡方在其管治期内予以配合。法律本地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法律本地化,是指将
二、什么是澳门过渡期的“三大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什么是澳门过渡期的“三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澳门基本法》框架下澳门语文政策的解读及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归前澳门社会语言状况及语言法规 |
二、《澳门基本法》框架下语文政策实行的成绩 |
(一)中文官方地位的确立及提高 |
(二)《澳门基本法》关于中文的定义满足了社会需求 |
三、不同视角解读产生的不和谐色彩 |
(一)关于中文定义的争议和冲突 |
(二)从《澳门基本法》第9条解读中文与葡文的排序 |
(三)普通话和粤方言的关系及顺序 |
四、对澳门语言政策的两点建议 |
(2)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提出问题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范围 |
1.4 本论文的组成 |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2.3.4. 日本的官僚制 |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
2.5 小结 |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
3.4 小结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
4.3 MPC-75项目 |
4.4 三步走战略 |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
4.4.2. MD-90 |
4.4.3. AE-100 项目 |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
6.4.3. 大型飞机项目 |
6.5 小结 |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
7.1.1. 新舟60 |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
7.3 大飞机论证 |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
7.3.2. 第一次论证 |
7.3.3. 第二次论证 |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
7.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结构安排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1.5 核心概念及界定 |
1.5.1 外资企业 |
1.5.2 对外经济政策 |
1.5.3 利益集团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2.1.1 政治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
2.1.2 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
2.2 外资利益集团理论综述 |
2.2.1 利益集团理论 |
2.2.2 外资利益集团 |
2.3 利益集团和中国政治 |
2.3.1 中国政治体制 |
2.3.2 中国利益集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利益集团行为影响政策机制的理论范式与分析框架 |
3.1 .利益集团和政策过程 |
3.1.1 政策过程分析 |
3.1.2 利益集团行动逻辑 |
3.1.3 结果分析 |
3.2 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决策的经典理论模型 |
3.2.1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
3.2.2 非合作博弈模型 |
3.2.3 “保护待售”模型 |
3.3 外国资本影响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行为逻辑 |
4.1 中国政治体制特性 |
4.1.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4.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4.1.3 国务院 |
4.2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制定 |
4.2.1 政策制定过程 |
4.2.2 政策制定机构 |
4.2.3 加入WTO后的新特点 |
4.3 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外资企业的行为逻辑 |
4.3.1 外资企业在中国政治决策体系中的位置 |
4.3.2 外资企业的资源禀赋 |
4.3.3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政策决策的方式与手段 |
4.4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路径和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资企业在华发展回顾:1978年-2019年 |
5.1 第一阶段:外资初步发展与试点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 |
5.2 第二阶段:外资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0年) |
5.3 第三阶段:外资高层次开放阶段(2001年-2011年) |
5.4 第四阶段:外资全面开放阶段(2012年至今)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分析 |
6.1 概述 |
6.2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的直接作用路径:干预东道国政府 |
6.2.1 影响立法机关 |
6.2.2 影响行政机关 |
6.2.3 案例分析:“两税”合一的博弈过程 |
6.3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的间接作用路径:游说母国政府 |
6.3.1 第一阶段:在华外资企业游说母国政府 |
6.3.2 第二阶段:外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压 |
6.3.3 案例分析:政府采购与自主创新脱钩 |
6.4 外资企业对华策略现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外资企业个体行动影响对外经济政策的分析 |
7.1 .传统“反向寻租”理论和外资企业个体行动的寻租行为 |
7.1.1 地方优惠外资政策和传统“反向寻租理论” |
7.1.2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 |
7.2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的理论模型 |
7.3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的实证分析 |
7.3.1 研究假设 |
7.3.2 数据、变量和实证方法 |
7.3.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规范在华外资企业影响对外经济政策过程的建议 |
8.1 对外经济政策酝酿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
8.2 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
8.3 对外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澳门回归的历史岁月(论文提纲范文)
从教育入手,提高澳门人文化水平 |
实现基本法进入高中课程 |
首破澳门官民隔阂 诚意沟通合作 |
(5)澳门汉语国际教育在中欧交往中的历史表现——从基督教在澳门的传播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澳门与中欧文化交往 |
(一)欧洲第一个赴华使节 |
(二)基督教的四次入华 |
(三)传教士与明朝政府 |
三、澳门与汉语对外传播 |
(一)圣保禄学院 |
(二)传教士与葡汉翻译 |
(三)澳门汉语国际教育 |
1.澳门的“三化问题”和语言政策 |
2.澳门国际汉语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
四、结语 |
(6)经历四轮谈判解决三大问题 1999,回归祖国(论文提纲范文)
“双方取得广泛一致” |
“任何超越2000年后交回澳门的主张都是不能接受的” |
成立中葡联合联络小组 |
“红花配绿叶” |
五星红旗在澳门升起 |
(8)基于激励规制理论的增量配电定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2 研究的目的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工具 |
2.1 电力市场概念 |
2.2 增量配电业务 |
2.3 政府规制理论 |
2.3.1 政府规制理论 |
2.3.2 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
2.4 激励规制理论 |
2.4.1 激励规制理论概念 |
2.4.2 激励规制理论内容 |
2.4.3 激励规制理论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我国电力规制改革及配电环节现状 |
3.1 我国电力产业规制改革 |
3.1.1 体制改革,政企分离 |
3.1.2 厂网分离,竞价上网 |
3.1.3 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 |
3.2 我国电力产业配电环节的现状 |
3.2.1 电力产业配电发展概况 |
3.2.2 电力产业配电价格机制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增量配电价格激励定价方法 |
4.1 增量配电业务规制分析 |
4.1.1 增量配电规制必要性分析 |
4.1.2 增量配电企业目标分析 |
4.1.3 增量配电规制部门分析 |
4.1.4 激励相容委托代理问题 |
4.2 增量配电价格规制目标 |
4.2.1 投资成本回收 |
4.2.2 企业长期激励 |
4.2.3 价格信号传导 |
4.3 增量配电激励价格制定 |
4.3.1 配电网市场准入 |
4.3.2 配电网成长期 |
4.3.3 配电网成熟期 |
4.3.4 配电主体更替 |
4.4 增量配电价格模型修正 |
4.4.1 价格规制模型修正思路 |
4.4.2 价格上限规制模型修正 |
4.4.3 区域竞争规制模型修正 |
4.4.4 模型修正参数确定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相对效率的激励配电价格调整分析 |
5.1 增量配电相对效率测度模型 |
5.1.1 基于绩效标杆的X因子 |
5.1.2 前沿绩效标杆配电效率 |
5.1.3 增量配电X因子的测度 |
5.2 相对测度配电价格调节机制 |
5.2.1 成长期价格调节机制 |
5.2.2 过渡期价格调节机制 |
5.2.3 成熟期价格调节机制 |
5.3 增量配电价格激励调整分析 |
5.3.1 配电数据来源 |
5.3.2 DEA分析过程 |
5.3.3 算例价格调整 |
5.3.4 配电激励规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澳门日报》(头版)涉大陆报道研究 ——以1997-2002年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澳门报业的研究 |
1.2.2 关于《澳门日报》的研究 |
1.2.3 以报纸头版作为案例的研究 |
1.2.4 关于澳门回归的研究 |
1.2.5 新闻叙事学理论研究 |
1.3 样本选取情况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澳门报业和澳门回归 |
2.1 澳门报业现状 |
2.2 《澳门日报》及其头版 |
2.3 澳门回归及澳门的发展 |
第三章 《澳门日报》(1997-2002)头版涉大陆报道分析 |
3.1 总体概况 |
3.1.1 报道数量小幅波动 |
3.1.2 “政治”、“社会”类的报道占比大 |
3.2 《澳门日报》头版涉大陆的政治报道 |
3.2.1 回归之后报道数量骤减 |
3.2.2 态度倾向非常积极 |
3.3 《澳门日报》头版涉大陆的经济报道 |
3.3.1 报道数量呈现“凹”型增长 |
3.3.2 两地之间经济建设合作成关注重点 |
3.3.3 “积极”、“中立”态度平分天下 |
3.4 《澳门日报》头版涉大陆的文化报道 |
3.4.1 报道数量“阶梯式”上升 |
3.4.2 报道倾向“正面向上” |
3.5 《澳门日报》头版涉大陆的社会报道 |
3.5.1 报道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
3.5.2 社会类报道主题分布 |
3.5.3 报道倾向“正面”较少 |
第四章 涉大陆报道的叙事学分析 |
4.1 “故事”的选择 |
4.2 叙事话语——叙事者的选择 |
4.3 叙述行为 |
第五章 《澳门日报》(1997-2002)头版涉大陆报道影响 |
5.1 加强澳门居民对大陆社会的了解 |
5.2 加强澳门居民对澳门未来发展的信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什么是澳门过渡期的“三大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澳门基本法》框架下澳门语文政策的解读及其实践[J]. 张媛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2(01)
- [2]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3]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 蒋捷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澳门回归的历史岁月[J]. 刘羡冰. 炎黄春秋, 2019(12)
- [5]澳门汉语国际教育在中欧交往中的历史表现——从基督教在澳门的传播说起[J]. 孔繁清,徐威,胡波.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6]经历四轮谈判解决三大问题 1999,回归祖国[J]. 黄金生. 国家人文历史, 2019(20)
- [7]近30年来“澳门回归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陈杰. 港澳研究, 2019(03)
- [8]基于激励规制理论的增量配电定价方法研究[D]. 袁杨. 重庆大学, 2019(01)
- [9]《澳门日报》(头版)涉大陆报道研究 ——以1997-2002年报道为例[D]. 张婉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8(03)
- [10]澳门回归十七年来法治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J]. 王禹. 当代港澳研究,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