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2—198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题选登(论文文献综述)
方芳[1](2020)在《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文中提出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和国际交往的工具,不仅成为了我国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而且是我国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198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实行统一考试,在这40年间其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有何变化?又存在什么问题?对此,本文展开研究,无疑对日后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改革与完善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所涉及的五大核心概念及两大理论进行了界定和阐释。第二部分纵向梳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发展轨迹,并将其分为四大时期:建立时期、调整时期、革新时期和分类时期,并简要归纳每个阶段的特点。第三部分从横向上对4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内容和题型进行微观分析。第四部分通过访谈法探究4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六条具体的改革建议。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的科学化关乎硕士研究生选拔的质量。通过研究,发现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内容更加注重考查语言能力,题型种类渐为稳定和科学。然而,依然存在听说读写考查失衡、对逻辑思维的考查不够和主客观题型不均衡等问题。因此,为了使英语科考试更为科学,内容结构方面应均衡考查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加强与研究生学习的联系;题型结构方面则应平衡主客观题型的比例和借鉴国内外大型英语考试的题型。
岳婷婷[2](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847年,容闳、黄宽、黄胜三位中国少年在美国教师布朗的资助下,由香港马礼逊学校前往美国留学,掀开了中国近代留美教育的序幕。此后的百余年间,留美教育几经潮起潮落,绵延不断。近代留美生大多以潜心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己任,文化品位高、知识结构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迫于当时的国际局势与中美关系,中国政府决定停止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留美教育被迫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中美关系的改善,特别是邓小平做出“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留美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底首批公派访问学者启程赴美,标志着留美教育正式重启。改革开放以来,留美教育持续稳步发展,中国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新一轮留美热潮。伴随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与两国留学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的留美教育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迅速发展(1978-1988年)、遭遇顿挫与回暖(1989-1997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1998-2006年)、深入发展与繁荣(2007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留美教育的发展虽偶有挫折,但总趋势是向上发展的。美国始终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国,中国也逐渐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之一。总体而言,留美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是中美两国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留美教育恢复之初,两国间的学术联系因长期封闭而一时难以建立起来,为了解决留学生派遣渠道不畅的问题,两国政府、一批中美热心教育事业的科学家以及民间各种基金会组织,都承担起牵线搭桥的工作,发起实施了多个赴美留学项目,选送了数千名的中国学生和学者赴美深造,从而使赴美留学工作打开了局面。当代留美生的数量多、质量高、领域广。从留学规模看,1978年以来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的学生和学者已逾146万人,占同期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近一半;从留学层次看,留美生中攻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多数,学历水平整体较高;从留学领域看,选择读科学、技术、工程、商科等专业的留美生人数最多。此外,中美两国趋向宽松的留学政策及中国国内出国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留美生的队伍日益庞大,人员构成日益复杂,留美教育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留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群体的专利,赴美留学成为许多学生毕业时的常规选择;留美本科生人数激增,留美中学生也显着增加;留美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更加注重从自身需求和兴趣出发;留学渠道从单一的国家选拔资助,发展为自行申请、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等多种选择。总之,留美教育正朝向大众化、低龄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留美教育的持续发展、留美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二者与中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留美生为美国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为推动美国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留美生的学费和日常消费促进了所在学校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良多;大量留美生毕业后留在美国创新创业,成为当今美国华人华侨专业人士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提升了华裔族群在美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留美回国人员凭借其在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海归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奋战在中国教育、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和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作为沟通中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留美生已经成为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罗敏[3](2011)在《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和大量的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现阶段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的起始环节,又是资源配置的源头,提高质量也是研究生招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研究生教育既重视规模培养,又重视创新人才选拔的情况下,目前以指令性招生计划为招生任务,以统考为主要选拔形式、以初试分数为主要录取依据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需求。本文通过对研究生招生历史的回顾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成本分担理论和筛选理论的文献综述,提出了“三层三维分析模型”,认为三个维度上的具体问题是管理重心过高,招生计划编制依据不明确,价值选择上存在争取优秀生源和保证入学机会公平的矛盾,考核内容上存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矛盾,表现出资源配置、行动策略、利益需求不一致,研究生招生改革缺乏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在整体上,通过对研究生招生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分析,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个层面和权力、资源、质量三个维度上,探讨选拔主体(权力结构)——招生计划(资源投入)——考试录取(质量控制)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各层各维的运行机制,达到研究生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质量提高的目标。在可操作性上,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配置机制和研究生入学质量的保证机制。首先在分析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和财力资源投入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算法,提炼出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的理论基础、边界条件、配置机制、形成方式、计算依据,进行指标配置的算法研究,得出贯穿宏观和微观的计算公式,并以H大学的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机制为实例,对招生计划的配置机制进行验证。然后在分析研究生入学选拔机制的基础上,找出影响招生质量的因素,提出三个层次上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研究生招生质量保证的实施机制。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构建了贯彻宏中微三个层面的三维模型,从整体性提出了解决研究生招生权力、资源和质量的整体性方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重构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和选拔质量监督的权力主体、权力内涵和利益表达的合理对应关系,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招生组织结构;在招生计划配置机制中构建了依据明确的量化解决方案,提出了研究生入学选拔机制在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主体与质量控制的对应关系,从而在改革的可操作性上取得突破。
刘亮[4](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陈选惠[5](2020)在《民国时期国立大学自主招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立大学在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一成果与其在生源选拔上所坚持的精英化理念息息相关,而这一理念在其自主招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民国时期自主招生的实施源自于其特殊的时代社会背景。民国初建,教育正处于转型之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急需发展。在此局面下,采用自主招生既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也是一代人“教育独立”理念的体现。国立大学自主招生历经多年演变。初期基本完全自由自主,但过度的自由使得招生工作整体缺乏计划性,由此出现了自主招生中文实不均、公平性有所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招生逐渐走向规范,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此外,国立大学始终秉持精英化的招生理念,从入学资格到考场规范各方面都采取严格要求。这造就了其极为惊人的招录比。与此同时,国立大学在严格要求之外也尽力做到了人性化,在已有条件下尽量为考生提供便利。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自主招生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其公平性始终有所不足。然而整体上仍然是成效斐然的。通过研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自主招生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其卓越成效背后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可以为现今的招生提供一定的借鉴。
饶小霞[6](2007)在《中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体现在经济、知识以及科技实力的竞争上,而这一切最终都落实在高素质创新人才竞争上。研一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象征着一个国家高层次人才的质量。而选才是成才的前提,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生源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各国为了能真正选拔出适合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研究的考生,都不断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2005年10月,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在其官方网站正式公布,将于2007年9月首次推出其经过5年研究后的新的GRE常规测试。我国当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存在不少问题,不能跟上时代的需要,进一步深化考试改革的需求日益紧迫。因此,2006年6月,我国教育部也发出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通知。本文针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和分析两国最新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改革,得出了一些对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本文首先对中美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进行了回顾,从中看出两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考试的流程:考试的组织机构、考试内容、评分方式、考试结果的运用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比较,反映出各自的特点。在组织机构方面,美国的考试组织者更专业,我国的组织者行政色彩更浓;在考试内容方面,美国的GRE考试更注重考察考生的一般能力和素质,我国的考试更注重知识,应试性强一些,在评分机制方面,美国的GRE考试更客观、全面、透明,我国的相对主观,评卷人分散些;在考试结果的运用方面,美国各研究生院是以GRE考试作为重要的参考,不完全依赖其分值来判断一个学生的素质,我国的招生单位把初试分数作为录取考生的决定因素。针对这些差异,本文从两国的高等教育体制、高校评估体制、学生评价的传统以及信用制度方面分析其原因。从种种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有其优越之处,对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在最后提出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的设想,以便使我国的招生考试方式更完善、科学、合理、有效。
冯俊琪[7](2020)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女性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数学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回望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接受数学教育是女性学习掌握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女性数学教育的程度标志着现代女性智能化的水平。因此,保障女性受数学教育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女性素质的高低,而是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女性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研究女性数学教育的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1.记录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探讨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3.对女性数学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反思,以期为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基于此,使得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女性数学教育从缺失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的家庭数学教育(封建社会)、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1840—1949年)和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1849—1978年)。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年)、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年)、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发展总况。每一章都将从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女性数学教育的成就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四部分展现女性数学教育在每一期的发展历程。第五章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数学教育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梳理了对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些对未来女性数学教育发展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论文结合女性数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从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角度对女性数学教学和女性数学学习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情况及问题,为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建设,为女性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肖建琴[8](2012)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从1978年的1万余人发展到2010年的47万余人,为国家共招收和培养了各类研究生近350万人。近年来,由于高等学校本、专科不断扩招,将青年求学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也在提升。同时,高校的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以致于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加,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得不追求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考研热瞬间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加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研究生教育出现了跨越式发展,招生规模迅速增长,那么如何在扩招的同时保证生源质量不下降则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因为生源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把好招生的质量关和招收优质生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研究生招生和选拔人才的第一道关口,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虽然进行了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由最初的尝试到逐步的规范,但作为一名参加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研究生,笔者认识到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回顾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运用问卷法分析当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并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尝试性地提出改革我国当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建议,以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刘海兰[9](2005)在《中美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形成了特有的制度,而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其考试制度正处于不断改革完善之中。 本文对中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行了阐述,着重从招生考试制度方面的发展来反映两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从两国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两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健全到健全的过程。美国研究生教育是稳步发展的,其招生考试制度也是逐步完善的;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比较曲折,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也是几经波折。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对中美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来进行比较,主要从招生计划管理制度、申报制度、考试制度、录取制度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招生计划方面,美国以市场需求作为调节手段,中国主要是以计划指令的形式;在申报制度上,美国的具有十分灵活的特点,中国的具有更多的限制性;在招生考试管理人员上,美国倾向于专业化,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研究生的招生与管理,中国倾向于行政化,各级行政人员负责对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领导、组织、标准制定等;在考试的内容上,美国更强调能力的形成和发挥,中国更强调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录取标准上,美国注重全面衡量,中国注重考试成绩;在录取(或招生)对象上,美国
余桂红[10](2009)在《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自确立后,曾历经多次改革。从1999年开始,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大,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更加频繁。纵观研究生教育史,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有三种:推荐免试,招生单位自行考试,国家统考统招。其中,国家统考统招占主流形式。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在这三种方式中迂回,并呈现出政府主导下的渐进性改革等特点。研究生招考方式集中反映了政府与高校、导师、考生等群体的利益偏向。政府的秩序的利益偏向决定了政府采用渐进性方式主导改革。高校从获取资源促成生存与发展的自利行为出发,将扩大招考自主权作为自身的利益偏向。导师为了实现学术价值等目的,将生源质量作为自身的利益偏向;考生一直将增大入学机会作为自身的利益偏向。在这些利益偏向中,由于政府的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威地位,其利益偏向一直处在凸显的位置。这是造成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频繁而招考问题仍未消解的重要原因。在研究生规模化发展条件下,建构研究生招考方式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渐进性改革路径,并以考试为主、适当辅以免试的原则进行。同时,招考方式中政府、高校、导师、考生等利益群体的利益偏向不可能实现均衡,可采取改变原有招考方式中凸显政府利益偏向的思路,凸显导师利益偏向。遵循政府主导改革,但改变政府主导改革的内容,由原有的政府强调秩序的利益偏向,改变为由政府主导凸显导师的利益偏向。从研究生招生与考试权分离的前提出发,我国研究生招考可能出现多种方式。其中,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高校联合考试、政府组织招生;全国水平考试、政府组织招生;全国水平考试与高校联合考试、政府组织招生。实行这三种招考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需要如下保障条件:严格选拔导师,保障导师质量;加强培养过程中的淘汰制度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厘清高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责权关系;设立监督机构,行使监督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招考自主权。与硕士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频繁的特点相比,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次数少得多,幅度也小得多。与硕士生招考方式凸显政府的秩序利益偏向不同,博士生招考方式更凸显导师的生源质量偏向。从理论上讲,这种利益偏向更符合特里西由“信息误识论”所推导出的分权理论,也更具有合理性。但在现实中,博士生招考方式同样饱受非议,人们将解决途径寄希望于改革。在可能出现的博士生招考方式中,从维护高校、导师自主权的角度出发,高校统考统招,导师组织考试、高校组织招生这两种方式是可供选择的改革方向;同时,需要对招生单位、导师自主权进行制度和新闻舆论的监督。综上,论文以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生招考方式在研究生规模化发展条件下频繁改革的现状出发,借助公共选择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对政府为何要进行改革、采用何种方式改革、改革后招考方式为何仍饱受批评等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研究生招考方式及其改革中存在的利益偏向,并在坚持“考试”等原则的条件下,建构出研究生招考方式的改革模式。
二、1992—198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题选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2—198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题选登(论文提纲范文)
(1)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旨趣及研究意义 |
1. 选题旨趣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1980-2000 年研究状况 |
2. 2001-2019 年研究状况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本分析法 |
2. 访谈法 |
(四) 研究内容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
(一) 概念界定 |
1. 考试 |
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
3. 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 |
4. 考试内容结构 |
5. 考试题型结构 |
(二) 理论阐释 |
1. 语言测试理论 |
2. 考试命题理论 |
二、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发展轨迹 |
(一) 建立时期(1980-1989) |
(二) 调整时期(1990-1998) |
(三) 革新时期(1999-2009) |
(四) 分类时期(2010-2019) |
三、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的分析 |
(一) 试卷内容结构分析 |
1. 英语语言知识的考查 |
2. 英语语言技能的考查 |
(二) 试卷题型结构分析 |
1. 不同阶段的英语科试卷题型统计 |
2. 英语科考试题型的变化特点 |
四、英语科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 访谈的设计 |
1. 访谈目的 |
2. 访谈过程 |
3. 访谈对象 |
4. 访谈提纲 |
(二) 存在的问题 |
1. 内容方面 |
2. 题型方面 |
(三) 考试内容和题型问题成因分析 |
1. 认识不到位 |
2. 命题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
3. 国际化视野不宽阔 |
五、英语科考试内容和题型的改革建议 |
(一) 均衡考查听说读写译能力 |
(二) 加强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
(三) 加强考试内容与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联系 |
(四) 平衡主客观题型的比例 |
(五) 借鉴国内外重大英语测试的题型 |
(六) 提高命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致谢 |
(2)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回声——改革开放之前的留美教育概述 |
一、近代留美教育发展概况(1847-1949) |
二、近代留美教育和留美生的特点 |
三、建国初期的归国留美生与留美教育的中断 |
第三章 复兴——改革开放以后留美教育的重启 |
第一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动因 |
一、大时代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美建交 |
二、中国决定恢复派遣留美生的内驱力 |
三、美国愿意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内驱力 |
第二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过程 |
一、邓小平关于留学问题的若干重要指示 |
二、扩大派遣留学人员政策的出台 |
三、中美会谈与两国教育交流文件的签署 |
第三节 首批公派留美人员的派遣及意义 |
一、选派过程 |
二、留学实践 |
三、历史影响 |
第四章 轨迹——留学政策与留美教育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政策沿革 |
一、1978-1985 年:恢复与起步阶段 |
二、1986-1991 年:调整与完善阶段 |
三、1992 年至今:规范与加速发展阶段 |
第二节 赴美留学相关政策的变革与发展 |
一、在华举办“赴美留学考试”政策及其实施 |
二、美国留学政策演变及其对留美教育的影响 |
第三节 新时期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
一、1978-1988 年:恢复与快速发展时期 |
二、1989-1997 年:遭遇顿挫与回暖时期 |
三、1998-2006 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 |
四、2007 年至今:深入发展与繁荣时期 |
第五章 拓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项目留学 |
第一节 政府留学项目——富布赖特项目的恢复 |
第二节 学科留学项目 |
一、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 |
二、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 |
三、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CGP) |
四、数学与经济学留学项目 |
五、学科留学项目的影响 |
第三节 基金留学项目 |
一、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留美项目 |
二、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 |
第六章 数据——留美学人的规模与结构之分析 |
第一节 留美学人的规模 |
一、中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
二、美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
第二节 留美学人的内部构成 |
一、留学性质 |
二、经费财源 |
三、个人情况——性别、年龄、来源城市、婚姻状况 |
第三节 留美学人的文化结构 |
一、研习科系 |
二、留学层次与学术水平 |
三、地域分布 |
第四节 精英群体—留美博士 |
一、规模 |
二、内部构成 |
三、毕业去向 |
第七章 调适——跨文化留学实践的酸甜苦辣咸 |
第一节 最初的美国印象 |
第二节 文化碰撞下的留学实践 |
一、语言关 |
二、生活关 |
三、学业关 |
四、社交关 |
五、情感关 |
第八章 抉择——新时期留美学人的滞留与回归 |
第一节 田园将芜胡不归? |
一、留美人员的滞留概况 |
二、滞留原因及影响分析 |
第二节 异邦之龙——从留学生到新移民 |
一、以留美学人为主的专业团体 |
二、风云人物——海外留美学子杰出代表 |
第三节 留学回国政策与归国留美生 |
一、1978 年后留学归国政策的建立与完善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概况 |
三、留美回国人员对国内环境的认知与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
第九章 互动——留美归国学人与当代中国发展 |
第一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高等教育 |
一、高等院校的归国留美学人概况 |
二、留美学人与高校发展 |
三、留美学人与大学管理 |
第二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科技 |
一、留美学人的科技创业 |
二、留美学人的科技角色 |
三、留美精英与两院院士 |
第三节 留美学人与创业中国 |
一、漫漫归国创业路 |
二、创业园中的留美学人 |
三、留美学人归国创业的评价 |
第四节 留美学人与人文社会科学 |
一、部分优秀留美学人分析 |
二、留美学人的角色定位——部分学科统计 |
三、留美学人与当代艺术 |
结论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 |
2 我国研究生招生历史概况及分析模型的提出 |
2.1 研究生招生的基本概念 |
2.2 新中国研究生招生的历史 |
2.3 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 |
2.4 提出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三维三层模型 |
3 研究生招生组织结构的重构 |
3.1 构建基于资源流向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
3.2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生招生组织分类 |
3.3 研究生招生组织结构的重构 |
4 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的规则研究 |
4.1 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的现状 |
4.2 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资源特性 |
4.3 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的算法研究 |
4.4 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的实证研究 |
5 研究生招生质量保证的机制研究 |
5.1 研究生入学选拔制度的现状 |
5.2 研究生入学选拔制度的问题 |
5.3 研究生招生选拔的质量标准 |
5.4 研究生入学选拔机制策略研究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4)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民国时期国立大学自主招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民国国立大学自主招生的背景与演变 |
第一节 时局的抉择——自主招生的背景 |
一、中、高等教育长期发展不良 |
二、动荡局势下的发展 |
三、“西学东渐”的潮流 |
第二节 调整与规范——自主招生的演变 |
一、以自主招生为核心(1912-1932) |
二、多样化招生下的自主招生(1942-1949) |
第二章 民国国立大学自主招生的具体实施——以国立北京大学与国立浙江大学为例 |
第一节 自由自主的国立北京大学自主招生 |
一、新旧并存(1911-1916) |
二、蔡元培改革新风(1916-1932) |
第二节 走向规范的国立浙江大学自主招生 |
一、借鉴与创新(1928-1932) |
二、规范化下的自主(1946-1949) |
第三章 民国国立大学自主招生的评价与启示 |
第一节 独立精选且人性化的特点 |
一、高度的独立性与部分的规范性 |
二、宁缺毋滥的精英性 |
三、严格要求外的人性化 |
第二节 民国国立大学自主招生的成效与问题 |
一、有效的人才选拔方式 |
二、均衡性与公平性存在欠缺 |
第三节 民国国立大学自主招生的启示 |
一、发展与问题并存的现今招生 |
二、多元评价的贯彻与公平性的实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21世纪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 |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生源质量的关系 |
第三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美国硕士研究生资格考试(GRE)的特点及价值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中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美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形成和发展 |
第二节 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三章 当前中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制与考试方式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生考试组织机构及其成员的比较 |
第二节 研究生考试内容的比较 |
第三节 研究生考试评分机制的比较 |
第四节 研究生初试(入学资格考试)成绩在录取中作用的比较 |
第四章 中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不同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 |
第二节 不同高校评估体系的作用 |
第三节 不同的学生评价传统的影响 |
第四节 不同的信用制度的约束 |
第五章 两国最新考试改革的内容及其目的 |
第一节 美国新版GRE改革内容及目的 |
第二节 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内容和目的 |
第三节 浅析两国最新硕士研究生考试改革 |
第六章 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建议 |
一、建立更合理的初试模式 |
二、建立专门的考试研发机构 |
三、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 |
四、高校把好复试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
2.1 理论基础 |
2.1.1 理论介绍 |
2.1.2 概念界定 |
2.2 研究背景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研究时期划分 |
第3章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回顾 |
3.1 封建社会——零星的家庭教育 |
3.2 1840 -1949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 |
3.3 1949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 |
3.3.1 1949 -1956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
3.3.2 1957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 |
3.4 女数学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
4.1 时期背景 |
4.1.1 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 |
4.1.2 数学教育理念 |
4.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
4.2.1 女性受小学数学教育情况 |
4.2.2 女性受中学数学教育情况 |
4.2.3 存在的问题 |
4.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
4.3.1 女数学家 |
4.3.2 女性数学教师 |
4.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
4.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
4.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
4.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
4.4.3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
5.1 时期背景 |
5.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
5.1.2 数学教育理念 |
5.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
5.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
5.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
5.2.3 存在的问题 |
5.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
5.3.1 女数学家 |
5.3.2 女性数学教师 |
5.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
5.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
5.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
5.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
5.4.3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巩固提高时期(2000 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 |
6.1 时期背景 |
6.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
6.1.2 数学教育理念 |
6.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
6.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
6.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
6.2.3 存在的问题 |
6.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
6.3.1 女数学家 |
6.3.2 女性数学教师 |
6.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
6.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
6.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
6.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
6.4.3 小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经验教训与挑战 |
7.2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发展 |
7.2.1 发展概况 |
7.2.2 存在问题 |
7.2.3 影响因素 |
7.2.4 相关建议 |
7.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 |
7.3.1 结论 |
7.3.2 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相关文献 |
(一) 国外相关文献 |
(二) 国内相关文献 |
四、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历史回顾 |
一、 我国研究生招生恢复时期(1978—1980) |
二、 我国研究生招生的调整时期(1981—1992) |
三、 我国研究生招生的改革时期(1993—2002) |
四、 我国研究生招生的深化改革时期(2003—2011) |
第二章 我国硕士生招生现状和入学考试制度问题分析 |
一、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现状 |
(一) 硕士生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 |
(二)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的调整 |
(三) 考试内容、形式、时间等相关内容的确立 |
(四) 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和报考对象 |
二、 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 考试时间的安排不合理 |
(二) 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的问题 |
(三) 复试形式化,导师缺乏自主权 |
(四) 考试的公平问题 |
第三章 美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成功经验 |
一、 美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形成与发展 |
二、 GRE 考试的特点与价值 |
(一) 考试内容全面且科学 |
(二) 成绩评价体系完善,兼顾公平公正 |
(三) 考试时间灵活,方式简便 |
三、 美国硕士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启示 |
(一) 申报方式、申报条件和申报时间 |
(二) 考试机构及其成员 |
(三) 考试内容 |
(四) 评分机制 |
(五) 录取的标准 |
第四章 对我国硕士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建议 |
一、 设立专门的考试机构,逐步将研究生外语考试作为入学资格考试 |
二、 初试改革 |
(一) 降低初试公共课的考试难度 |
(二) 初试专业课应逐步实现国家统考 |
(三) 考试内容中增加对科研能力的考察 |
三、 加大复试权重,扩大高校自主权 |
四、 录取标准改革 |
五、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关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问卷调查 |
附录 B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中美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中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 |
1.1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1.1.1 萌芽与确立时期 |
1.1.2 发展时期 |
1.1.3 大发展与大改革时期 |
1.1.4 稳步发展时期 |
1.2 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
1.2.1 初创时期 |
1.2.2 停滞时期 |
1.2.3 恢复发展时期 |
1.2.4 稳步发展时期 |
1.2.5 深化改革时期 |
2.中美研究生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的比较 |
2.1 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制度的比较 |
2.2 研究生申报制度的比较 |
2.3 研究生考试制度的比较 |
2.3.1 研究生考试组织机构及其成员的比较 |
2.3.2 研究生考试内容的比较 |
2.4 研究生录取制度的比较 |
2.4.1 研究生录取标准的比较 |
2.4.2 研究生录取对象的比较 |
3.中美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形成差异的原因分析 |
3.1 不同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决定性影响 |
3.2 不同的评估体系的推动作用 |
4.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设想 |
4.1 设立专门的考试机构、考试与录取工作的相对分离 |
4.2 完善考试科目,增加考试次数 |
4.3 实行研究生招生并轨,取消年龄限制 |
4.4 给予高校独立的招生自主权,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 |
4.5 逐步推行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国际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3 公共选择与制度变迁:招考方式改革与建构的分析框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2 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及其特征 |
2.1 研究生招考方式确立与改革回顾 |
2.2 研究生招考方式的改革特征 |
3 政府及利益群体在研究生招考方式中的利益偏向 |
3.1 政府在研究生招考方式中的利益偏向 |
3.2 利益群体在研究生招考方式中的利益偏向 |
4 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的准则 |
4.1 政府主导 |
4.2 渐进性改革 |
4.3 导师利益偏向凸出 |
4.4 考试 |
5 研究生招考方式的模式建构 |
5.1 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研究生招考模式 |
5.2 三种重要的研究生招考模式 |
6 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 |
6.1 博士生招考方式的改革及其特征 |
6.2 博士生招考方式的现存问题 |
6.3 博士生招考方式及其改革的论争 |
6.4 博士生招考方式的改革建议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的访谈问题 |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1992—198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题选登(论文参考文献)
- [1]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D]. 方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D]. 岳婷婷. 南开大学, 2015(01)
- [3]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D]. 罗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6)
- [4]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5]民国时期国立大学自主招生研究[D]. 陈选惠. 苏州大学, 2020(02)
- [6]中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的比较研究[D]. 饶小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7]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D]. 冯俊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D]. 肖建琴. 中南民族大学, 2012(03)
- [9]中美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D]. 刘海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
- [10]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研究[D]. 余桂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