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脑血管病康复水平的重要性

提高脑血管病康复水平的重要性

一、提高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水平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1](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孟宪梅[2](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林秀梅[3](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王兴蕾[4](2020)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的研发》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应用循证护理学方法,通过检索证据、整合证据、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研发出科学、实用且适合我国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现状的康复操,以期为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提供科学的康复依据及方法,进一步提高患者依从性及康复疗效。同时,进行预试验,确定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构建:(1)成立康复操研发小组,了解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目前康复训练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在脑卒中疾病特征及当前国家医疗保险政策背景下,研发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的临床意义。(2)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的相关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原始研究,运用AGREEⅡ及Cochrane关于干预性研究的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指南和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并整合吞咽困难康复训练相关证据,总结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内容;初步拟定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并根据初始条目池编制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函询问卷。(3)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对康复操条目的重要性及可操作性进行评价,并运用专家积极系数、肯德尔协调系数、权威系数和各条目的变异系数等指标,对函询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形成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2.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临床预试验: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入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40例,根据就诊时间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干预时间为2周,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干预,干预后收集: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及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干预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验证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大样本临床实验做准备。结果1.研发小组由12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循证方法学专家、医学统计学专家、临床护理专家、脑血管病医疗专家、康复师、医院管理者、护理研究者。经研发小组成员讨论,明确了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的主题并确定了其适用范围。2.通过系统检索,共纳入4部指南,11篇高质量原始研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4部指南中,有1部为A级指南,3部为B级指南,纳入的指南总体质量比较好;11篇原始研究文献中,9篇文献的质量等级为B级,2篇文献的质量等级为C级;提取、整合脑卒中吞咽困难相关康复内容,包括:面部训练、舌部训练、唇部训练、下颌训练、咽喉部训练、呼吸肌训练、Masake训练法以及Shaker训练法等。尚未发现基于证据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操。为进一步构建康复操提供理论参考和证据支持。3.研究小组对提取、整合的康复训练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根据其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初步拟定了包含39个条目的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条目池并根据初始条目池编制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函询问卷。4.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纳入函询专家20名,两轮函询问卷中,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0.9、1.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95、0.9;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第一轮重要性0.385、可操作性0.304,第二轮重要性0.429、可操作性0.419。第一轮条目重要性的评价得分均数为2.85,可操作性的评价得分均数为3.855,根据函询结果,删除6条,修改5条,增加1条,调整2条。第二轮条目重要性的评价得分均数为3.85,可操作性的评价得分均数为3.85;两轮函询结束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形成包含8个一级条目,26个二级条目的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5.将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应用于临床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S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SSA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干预后试验组患者SS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均未发生康复操治疗引起的不良事件。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有效、安全。结论本研究运用循证护理学方法,通过综合性的文献回顾,构成了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操的草案,经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修改、完善并形成了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操文本,函询专家积极性、权威程度、协调程度均较高,研究结果客观、真实、科学、可靠;将康复操进行预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显示,试验组无康复操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且具有较好的疗效,基本符合本研究的目的。但本康复操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应用研究,以进一步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

饶明俐[5](2006)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六)》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一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为进一步规范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以控制其流行趋势,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现已在全国推广应用。本刊从2005年第5期起,连载指南的主要内容,供广大读者使用本期所载者为最后二章。

于子凯[6](2020)在《BMI对瓣膜病临床决策与结局的影响及中药在TAVR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文中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瓣膜性心脏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VHD)的发病率显着增高。目前,全球人均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处于增长趋势。但是,BMI是否影响VHD患者的临床决策以及预后仍鲜有报道。本研究依托中国瓣膜性心脏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China-VHD),首先开展了 BMI对VHD临床决策及住院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在VHD中较为常见,老年重度AS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治疗的预后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国外已有学者强调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在TAVR术后领域中应用的重要性,但国内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强调中医药在CR中的核心作用,注重优势互补,探索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手段,发挥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改善TAVR术后患者远期预后的最大效益,无疑是VHD研究领域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研究一 BMI对瓣膜性心脏病临床决策及住院结局的影响目的:探讨BMI与VHD患者的临床决策和住院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非干预性、多中心、前瞻性的China-VHD队列研究,纳入11376例中重度VHD住院患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BMI分层标准,分为偏瘦组(BMI≤18.4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24.9 kg/m2)、超重组(25.0 kg/m2-29.9 kg/m2)与肥胖组(≥30 kg/m2)。分析不同BMI分层下的中重度VH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干预措施及出院转归,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BMI在VHD患者临床决策及住院结局中发挥的作用。结果:纳入的11376例中重度住院VHD患者中,偏瘦组(BMI≤ 18.4 kg/m2)777例(6.83%)、正常体重组(BMI:18.5-24.9kg/m2)7143 例(62.79%)、超重组(BMI:25-29.9kg/m2)2965 例(26.06%)、肥胖组(BMI≥30kg/m2)491 例(4.32%)。偏瘦组中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级(47.95%)及Ⅳ级(22.43%)的患者比例最高(P<0.0001);肥胖组患者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以及糖尿病史)的比例最高(36.16%、64.36%、23.22%、24.64%);肥胖组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比例高于偏瘦、正常体重及超重组(35.03%vs21.36%,25.02%,30.56%,P<0.0001);超重组有心梗病史的患者比例高于偏瘦、正常体重及肥胖组。(9.41%vs 6.56%,7.88%,9.37%,P=0.0023);偏瘦组有肿瘤病史的患者比例高于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组(2.45%vs 1.55%,1.55%,0.20%,P=0.0181)。超重及正常体重组接受手术治疗的VHD患者为2773例(38.82%)、1093例(36.86%),高于偏瘦组(261,33.59%)及肥胖组(152,30.96%),P=0.0002。AS患者中127例接受TAVR治疗,其中偏瘦、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组患者各10例(3.83%)、73例(2.63%)、38 例(3.47%)及 6 例(3.95%)。死亡率方面:与正常体重(61,0.85%)和肥胖组(2,0.41%)相比,偏瘦组死亡率最高(10,1.29%),超重组患者死亡率最低(8,0.27%),P=0.0010。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偏瘦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39,5.02%),其次为正常体重组(296,4.14%)和肥胖组(19,3.87%),超重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104,3.51%)最低,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 18.4kg/m2(OR:0.686,95%CI:0.572—0.822;P<0.0001)与 BMI≥30 kg/m2(OR:0.744,95%CI:0.595—0.930;P=0.0094)与VHD患者未行手术治疗的决策有显着关系;超重(BMI:25-29.9 kg/m2)是VHD患者住院死亡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OR:0.335,95%CI:0.160—0.730;P=0.0038);BMI水平为 25-29.9 kg/m2(OR:0.399,95%CI:0.221—0.721;P=0.0023)是 VHD 患者住院死亡及卒中复合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语:1 超重(BMI:25-29.9kg/m2)与肥胖(BMI≥30kg/m2)VHD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较高,同时易合并冠心病、心梗等其他系统疾病,病情相对复杂。偏瘦(BMI≤18.4kg/m2)VHD患者中MVHD的发病人数最多,NYHA分级为Ⅲ/Ⅳ级的患者比例最高,临床表现出的呼吸困难、胸痛及水肿的症状更为突出。而肥胖VHD患者中,AS的发病人数最多。2 在VHD患者的临床决策时,偏瘦(BMI≤18.4kg/m2)和肥胖(BMI≥30kg/m2)与VHD患者未进行手术治疗存在显着的相关性。3 超重(BMI:25-29.9 kg/m2)是VHD患者住院死亡及复合事件(死亡及卒中)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研究二TAVR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探索性研究目的:探讨TAVR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功行TAVR治疗的70例老年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采集患者的症状及理化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归纳出主要证型。结果:TAVR术后患者中医症状出现频数最高的是倦怠乏力(88.6%),之后频数位列前十的分别为:活动后气短(77.4%),活动后心悸(77.1%),口干少津(70%),神疲懒言(60%),舌苔白腻(57.1%),胸胁刺痛(55.7%),心慌胸闷(54.3%),活动后汗出(52.9%),舌质暗红(52.9%),痰多(5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证候可归纳为: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亏、瘀阻水停证。结语:TAVR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以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亏、瘀阻水停证为主,为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三新保元汤联合康复措施对TAVR术后患者整体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目的:探索中药联合康复措施在改善TAVR术后患者整体功能影响的优势。方法:本研究以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纳入60例成功行TAVR治疗的重度AS患者(气血亏虚、瘀阻水停证)。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中药联合康复组(n=30)与康复对照组(n=30),干预治疗4周,并随访6个月。主要疗效指标为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walktest,6MWT)结果及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次要观察指标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量表结果。结果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等进行统计。结果:最终完成试验57例,其中中药联合康复组29例、康复对照组28例。纳入分析两组患者在危险因素、合并疾病、心功能分级及临床特征等基线资料方面均衡可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1.1 6MWT距离结果显示:1个月干预结束及6个月随访时,两组6MWT距离较基线6MWT 距离增加 63.071m(95%CI:41.103—85.040,P<0.001=、71.167m(95%CI:43.991—98.42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联合康复组患者较康复对照组患者的 6MWT 距离多 44.222m(95%CI:3.497—84.947,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 6MWT—实际值/预测值的结果显示:1个月干预结束及6个月随访时,两组实际值/预测值比基线高14.01个百分点(95%CI:12.500—21.260,P<0.001)、15.89个百分点(95%CI:14.636—25.08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联合康复组患者比康复对照组患者的实际值/预测值高5.57个百分点(95%CI:1.705—18.908,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中医症状积分结果显示,1个月干预结束时,中药联合康复组患者(2.93±1.68)与康复对照组(5.92±2.85)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联合康复组总体有效率100%,优于康复对照组的75%,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01)。2次要疗效指标2.1两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显示:1个月干预结束及6个月随访时,两组BI评分比基线高 9.23 分(95%CI:5.492—15.619,P<0.001)、13.24 分(95%CI:10.065—18.82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中药联合康复组和康复对照组之间对BI评分的改善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2.2两组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显示,1个月干预结束及6个月随访时,两组MMSE评分比基线高 1.145 分(95%CI:0.538—1.676,P<0.001)、1.27 分(95%CI:0.491—1.974,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3营养评估结果显示,在1个月时,中药联合康复组(25.82±1.81)与康复对照组(24.39±2.73)患者的MN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联合康复组患者的MNA值比康复对照组高1.429(95%CI:0.194—2.664,P=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 HADS-A方面,中药联合康复组6个月HADS-A评分优于基线评分,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HADS-D方面,各组间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5虚弱评分结果显示,两组在1个月及6个月时,Fried评分与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其中在1个月时,中药联合康复组患者的Fried评分优于康复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2.6安全性指标结果显示,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干预1月后,中药联合康复组血红蛋白水平(120.04±16.65 g/L)改善情况优于康复对照组(109.00±16.73 g/L),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语:1 两种干预措施均可改善TAVR术后患者的运动机能(6MWT距离、METs以及实际值/预测值),但中药联合康复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康复对照组。2 中药联合康复对照组可以改善TAVR术后患者的中医症状、营养以及虚弱状态,且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同时,中药新保元汤可能在提高TAVR术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方面发挥作用。3 中药联合康复组以及康复对照组均可提高TAVR术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智力状态、并改善焦虑抑郁状态。

马漫[7](2020)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术后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水平,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依据现况调查结果、文献回顾,构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烟雾病患者护理干预方案。2.对烟雾病患者实施干预,探讨该干预方案对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水平、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由三个部分构成1.调查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水平、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现况及影响因素,从郑州市某三甲医院,便利抽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282例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260例,问卷回收率是92.2%.采用单因素分析、一元回归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可控影响因素。2.基于现况调查的结果、结合文献回顾、健康信念模式构建干预方案初稿,依据该方案初稿开展专家咨询,纳入6例研究对象进行预实验,根据结果修改形成施测稿。3.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郑州市某三甲医院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行外科手术干预的烟雾患者136例,进入脑血管五病区患者自动纳入干预组,进入脑血管一病区患者自动纳入对照组。干预组连续进行6周,共6次干预,患者在院干预以团体、一对一形式进行,患者出院以电话和微信形式进行。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健康信念模式干预方案和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基线测量,收集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的健康信念量表、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的问卷资料。运用Exce12013对收集数据进行处理,运用SPSS19.0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1.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均数为71.38分,服药依从性患者占64.6%,术后烟雾病患者的健康信念评分作为自变量,服药依从性评分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F=411.414P<0.01),二者关系呈正相关。生活质量PCS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药依从性、吸烟、年龄共解释了 PCS得分89.2%的变异,该模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MCS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药依从性、年龄、饮酒史共解释了 MCS得分87.3%的变异,该模型(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现况调查结果、文献回顾、健康信念模式构建干预方案初稿并修订施测稿。该干预方案6周内实施6次,主要包括烟雾病知识的学习、了解烟雾病危害、改变导致烟雾病复发的行为、克服自我管理存在的困难、感知自我健康受益。3.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42例,样本流失6例,流失率4.2%,有效样本量136例。纳入研究对象18~64岁,干预组86例,对照组50例。干预前进行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干预组年龄(44.00±10.459)岁;对照组,年龄(44.18±12.197)岁。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6个月分析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水平干预前后、各维度变化,对干预前后分值变化、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干预前对照组健康信念总分(70.26±7.52),干预后健康信念总分(72.26±5.49);干预组干预前健康信念总分(70.61±7.61),干预后健康信念总分(89.73±6.46)。两组比较干预组患者健康信念总分高于对照组,且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健康动力”、“感知障碍”两个维度。随着时间推移干预组和对照组健康信念水平都有所提升,干预组的提升幅度更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居住状态、术前症状表现、自我照顾情况、家庭承受医疗费用情况、是否患有高血压等因素影响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水平(P<0.05)。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烟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5.43±0.57,5.25±0.43),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得分(7.31±0.76,5.02±0.49),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正向回答条目人数构成比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服药依从性得分提高较多,对照组服药依从性变化不大。影响烟雾病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饮酒史、居住状态、家庭承受医疗费用情况、Suzuki分期、术前症状等纳入回归方程。研究显示,这些因素共解释了 35.9%的变异。F=42.891,(P<0.05),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干预组烟雾病患者PCS得分变化(57.24±23.48,62.36±22.77),MCS得分变化(51.77±17.33,62.74±16.49);对照组生理维度得分变化(58.12±25.44,53.23±21.11)MCS 得分变化(50.52±17.74,49.26±15.78)。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干预组MCS得分变化高于PCS得分变化,尤其是“情感职能”、“活力”“心理健康”等维度。另通过分析发现,对照组在未实施干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生活质量评分出现了下降情况。烟雾病患者术后PCS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态、自我照顾情况、家庭承受医疗费用、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患有糖尿病、Suzuki分期、术前症状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因素共解释了 33.2%的变异。F=41.507,P<0.05。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烟雾病患者术后MCS变化影响因素分别是: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居住状态、自我照顾情况、家庭承受医疗费用、Suzuki分期及术前症状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因素共解释了 39.7%的变异。F=56.771,P<0.05。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影响因素较多,术后服药依从性不高,健康信念水平高的患者其服药依从性好。2.通过现况调查结果,结合文献回顾,基于健康信念模式构建干预方案,对烟雾病患者实施该干预方案,得出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干预方案可以提高烟雾病患者的健康信念水平,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潘正琼[8](2019)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在当前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剧的现实背景下,全面了解湖北省内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现状,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指标体系对样本机构的服务质量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养老对象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护养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投入产出效率,为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评价标准、完善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文献分析法。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询、分析和评述国内外有关医养结合及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评价方面的学术文献,查阅我国医养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和养老机构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为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指标体系提供政策依据。(2)德尔菲法。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利益平衡理论、激励相容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健康老龄化理论、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理论,初步构建初步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对评价指标的代表性、可及性和灵敏性进行评定,并确定指标权重。(3)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样本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情况、养老对象需求、机构护养人员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4)数据包络分析。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养老机构的投入与产出效率进行分析,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最优发展方案。(5)非参数检验。综合运用卡方检验、相关性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分析养老对象需求的影响因素、护养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6)自动线性建模。运用自动线性建模探究养老对象满意度认可情况等因素是否会对养老对象的需求程度产生影响,并确定影响的强弱程度。(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检验,确定影响护养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1)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指标体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共有7个,包含基本要求、养老功能、医疗功能、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文化服务、服务提供维度;二级指标有14个,包含医养融合、人力资源、居室、活动场地、医疗康复设施、个人卫生、健康管理、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精神心理、文化娱乐、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维度;三级指标有41个。经检验,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重测信度法相关系数关系r=0.83(简单相关系数r>0.7),分半信度法量表两部分信度分别为0.823和0.817,两部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715。通过专家咨询结果计算出量表S-CVI/Ave为0.9288,I-CVI为0.8235。(2)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的需方实证研究养老对象的需求程度与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情况、养老保险类型和医疗保障类型显着相关。从健康状况来看,养老对象最近一年是否患有慢性病与需求程度显着相关;从医疗健康服务利用的满意度评价来说,养老对象对便利程度和等候时间是否满意、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是否满意、对技术水平是否满意、对服务价格是否满意均与需求程度显着相关。(3)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的供方实证研究从事本职业时间、婚姻状况等变量是护养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事本职业时间和工作劳动强度是护养人员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护士人员和护工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变量差异性检验显示,养老机构在薪酬待遇、月收入、和性别等因素上没有充分考虑护士和护工的区别,是护士人员结构层次不高、离职率高的主要因素。养老机构在人员学历与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改善,在工作内容上注重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身体疾患方面,缺乏对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关注,尤其对于长住老人而言,其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养老机构的投入与产出效率结果显示,属于支撑辐射模式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有约三分之二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说明支撑辐射模式是资源配置最优化的一种养老模式。(4)样本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使用本研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对样本15家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综合评价得分排名第1和第2的医养结合机构为武汉市内的养老机构,表现在医养结合机构地处环境优美,建筑面积较大,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护理人员服务质量高,医疗服务水平较高。排名3-6的医养结合机构为宜昌市、襄阳市的市级医养结合机构,这些相对排名较后的机构在建筑面积,配套设施,护理人员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排名在7-15的医养结合机构大多数为区级层面的医养结合机构,这些机构相对排名靠前的机构在建筑面积,居住环境,配套设施,医疗水平,护理人员质量方面等方面的得分相对较低。评价结果符合本研究对该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结果的预判。(5)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的政策环境和运营分析医养结合后养老机构在政策上还存在监管难度大、筹资体制不完善障碍,在运营上还存在医养联合型养老机构缺乏竞争力、医疗养老资源未有效整合、医养结合机构资源总量不足、服务对象结构性失衡、缺乏专业护养人员、服务主体缺乏积极性等问题。[结论](1)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还存在人员素质不强,对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医养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要建立相关的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体系,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本研究基于专家咨询法得出的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框架和指标是较为科学的,而且对于综合评价的结果具有稳健性和灵敏性。可为日后大样本的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提供依据和指导,也有利于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和退出实行动态管理提供工具支撑。(2)影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的因素中要充分考虑与机构现状相关的因素、与需求相关的因素以及与护养人员相关的因素。建议将探索个性化服务、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作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内部因素服务质量和能力提升策略,将健全政府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支付体系、加强保障措施建设作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外部因素服务能力质量和提升策略。[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基于机构能力提升的视角,构建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评价标准提供了证据支撑。(2)从省域范围内,基于医养结合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的视角,综合采用DEA、非参数检验、自动线性建模、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养老机构的投入与产出效率、护养人员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养老对象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力的强弱程度等,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期为中国健康老龄化规划在省域内的细化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只在15家养老机构进行了小范围内验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2)构建的指标体系过于详细和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可操作性不强。

曾庆云[9](2006)在《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包括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回顾了历代中医药治疗偏瘫的主要成就,并对中、西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分析既往偏瘫综合康复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吸纳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功能评价方法、保留中医证候和辨证康复的观点、保持和丰富中医独特的综合康复技术等,是发挥中西医康复医学的优势、建立偏瘫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重要途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中、西医不同康复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分析中、西医康复方案临床疗效的异同。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对两种康复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控制康复医疗成本的有效途径。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55例缺血性脑卒中(证属中风病中经络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分为中康组27例和西康组28例。中康组采用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西康组采用规范的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治疗4周后,从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检查两个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临床疗效评定包括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主要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认知功能等治疗前后的改变,及康复训练依从性和并发症情况。实验室检查部分包括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免疫学指标等的改变。两组的卫生经济学研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结果:中康组和西康组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相若(P>0.05)。与西康组相比,中康组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较好,对提高中医综合疗效、改善中医主要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调节免疫系统的紊乱等方面的作用均有显着优势(P<0.05)。两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显示中康组显着低于西康组。结论: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均有确切的疗效。与西医康复方案相比,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可明显提高中医综合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而且成本-效果比最低,因此可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偏瘫康复治疗方案。

The 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Diseases in China;[10](2020)在《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要》文中提出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总体上看,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0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89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 530万,高血压2.45亿。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91%,城市为43.56%。中国心血管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为此,为降低日益加重的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我们一方面仍强调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医疗质量,加强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必须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积极控制行为危险因素,如避免不健康饮食,规律身体活动等。

二、提高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水平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水平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2)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案
    二、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一、田野研究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一、明确方案主题
    二、成立研究小组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质量控制
    五、伦理考虑
    六、研究结果
    七、小结
第九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1.5 相关概念
第二章 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的构建
    2.1 成立康复操研发小组
    2.2 构建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初始条目池及编制函询问卷
        2.2.1 证据综合与评价
        2.2.2 形成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初始条目池
        2.2.3 编制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
    2.3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3 咨询结果与处理
        2.3.4 最终形成的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条目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预试验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质量控制
    3.4 医学伦理
    3.5 统计方法
    3.6 研究结果
    3.7 讨论
    3.8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BMI对瓣膜病临床决策与结局的影响及中药在TAVR术后康复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发展及心脏康复应用现状
        1 TAVR的发展历程
        2 TAVR的临床研究进展
        3 TAVR术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4 TAVR术后心脏康复研究概况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BMI与瓣膜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1 BMI与VHD的发生发展
        2 BMI与VHD的预后
        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BMI对瓣膜性心脏病临床决策及住院结局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本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AVR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探索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新保元汤联合康复措施对TAVR术后患者整体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CONSORT中药复方扩展版对照清单
    附录2 6MWT生理参数传输管理软件
    附录3
        Borg指数
        自认疲劳程度RPE
    附录4 主要中医症状评分表
    附录5 BI量表
    附录6 HADS量表
    附录7 MNA量表
    附录8 MMSE评分
    附录9 Fried Scale评分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7)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烟雾病的研究现况
        1.2 烟雾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研究
        1.3 健康信念的研究进展
        1.4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现况和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类型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人口学资料
        3.2 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量表信效度检验
        3.3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现况分析
        3.4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程度与服药依从性的回归分析
        3.5 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6 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水平分析
        4.2 烟雾病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和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分析
        4.4 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干预研究方案构建
    1. 干预方案初稿形成过程
        1.1 文献研究
        1.2 干预人员
    2. 干预方案施测稿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干预效果的研究
    1 研究类型
    2 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干预方法
        2.4 资料收集方法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水平分析
        3.3 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分析
        3.4 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分析
    4 讨论
        4.1 健康信念模式干预对患者的影响
        4.2 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4.3 健康信念模式对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论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2.1 研究的创新性
        2.2 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8)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医养结合
        2.1.2 老年人
        2.1.3 养老机构
        2.1.4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2.1.5 养老机构服务能力
        2.1.6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2.2 动态能力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2.1 动态能力的内涵
        2.2.2 动态能力的特征
        2.2.3 动态能力的作用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容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步骤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2.4 激励相容理论
        2.4.1 激励相容理论内容
        2.4.2 激励相容理论特征
        2.4.3 激励相容理论的应用
    2.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6 健康老龄化理论
    2.7 结构-过程-结果质量评价三维理论
    2.8 本章小结
3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现状分析
    3.1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对象需求分析
        3.1.1 养老对象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情况分析
        3.1.2 养老对象医疗健康服务利用情况及其满意度评价
        3.1.3 养老对象需求类别及程度分析
        3.1.4 养老对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护养人员的现状分析
        3.2.1 护养人员人力结构概况
        3.2.2 护养人员工作强度情况
        3.2.3 护养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概况
        3.2.4 护养人员离职意向情况
        3.2.5 护养人员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3.3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现况
        3.3.1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分析
        3.3.2 调查地区养老机构设施基本情况
        3.3.3 调查地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配备情况
        3.3.4 养老机构经费基本情况
        3.3.5 养老机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4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构建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4.1.1 构建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4.1.2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4.2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4.2.1 成立专家协调小组
        4.2.2 编制专家咨询表
        4.2.3 选择专家
    4.3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4.4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建立
        4.4.1 专家库的构建
        4.4.2 专家协调系数与可靠性
        4.4.3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4.4.4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4.4.5 确定指标权重
    4.5 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分析
        4.5.1 信度分析
        4.5.2 效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样本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
    5.1 案例分析
    5.2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5.2.1 外部政策支持不足
        5.2.2 基本医疗服务不足
        5.2.3 基本设施设备供给不足
    5.3 本章小结
6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提升策略
    6.1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的政策环境分析
        6.1.1 政策支持
        6.1.2 政策障碍
    6.2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运行分析
        6.2.1 医养联合型养老机构缺乏竞争力
        6.2.2 医疗养老资源未有效整合
        6.2.3 医养结合机构资源总量不足
        6.2.4 服务对象结构性失衡
        6.2.5 缺乏专业护养人员
        6.2.6 服务主体缺乏积极性
    6.3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护养人员服务质量和能力提升路径选择
        6.3.1 着重加强男性护养人员比例,优化护养人员人力结构
        6.3.2 改善护养人员学历结构,提升其专业素质水平
        6.3.3 从薪资待遇、工作强度与压力多角度提高护养人员工作积极性
        6.3.4 兼顾培训内容全面性与针对性,灵活运用新型护养人才管理方法
        6.3.5 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模式,建立稳定性的护养人才梯队
    6.4 内部因素服务质量和能力提升策略
        6.4.1 探索个性化服务
        6.4.2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6.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5 外部因素服务质量和能力提升策略
        6.5.1 健全政府管理机制
        6.5.2 探索建立支付体系
        6.5.3 加强保障措施建设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果
    7.2 研究创新与价值
    7.3 研究局限与不足
    7.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老年人医养结合照料效果调查问卷
附件3 养老机构调查问卷
附件4 护士调查问卷
附件5 护工调查问卷
附件6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专家咨询问卷

(9)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第一章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及其康复的认识
        第一节 历代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认识的源流
        一、历代医家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 唐宋以前,以正虚邪中为主要病因病机
        (二) 金元时期,倡火、风、气、痰内因为患
        (三) 明清时期,主虚、风、瘀致病说
        二、历代医家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治法的探讨
        (一) 中药汤剂疗法
        (二) 偏瘫其他疗法
        第二节 现代中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的研究概状
        一、缺血性脑卒中中药临床研究概况
        (一) 缺血性脑卒中治则治法研究
        (二) 缺血性脑卒中辨证论治研究
        (三) 缺血性脑卒中辨病论治研究
        (四) 缺血性脑卒中经方研究
        (五) 缺血性脑卒中自拟方研究
        (六) 缺血性脑卒中中成药静脉制剂研究
        二、缺血性脑卒中针灸治疗研究概况
        (一) 头针疗法
        (二) 体针疗法
        (三) 电针疗法
        (四) 择时取穴针刺法
        (五) 其他
        (六) 针刺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
        (七)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机理探讨
        三、缺血性脑卒中推拿治疗研究概况
        (一) 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的治疗
        (二) 推拿对中风恢复期的治疗
        (三) 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合并症的治疗
        (四) 推拿与现代医疗技术结合
        (五) 推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探讨
        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熏洗疗法研究概况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及其康复的认识
        第一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一)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二)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本质的认识
        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原则和措施概述
        (一)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原则
        (二)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措施
        第三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机制及治疗的研究
        一、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机制
        (一) 卒中后大脑皮质功能的重建——神经可塑性理论
        (二) 卒中后脑内的生理生化改变——神经可塑性机制与影响因素
        (三) 卒中后脑的可塑性与功能康复
        二、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研究
        (一) 康复治疗的原则
        (二) 康复训练的时间
        (三) 康复治疗的方法
    第三章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综合治疗近况研究
        第一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一、辨证口服中药与静脉中药制剂合用
        二、中药与针灸合用
        三、中药加手法推拿
        四、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疗法综合应用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一、脑梗死西医内科治疗
        二、西医内科加康复训练
        三、西医内科治疗加理疗
        四、西医内科加外科及介入治疗
        五、卒中单元治疗模式
        第三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一、中西药物结合康复方案
        二、中西药物配合中医推拿针灸等康复治疗方法
        三、中西药物配合西医康复、理疗等治疗方法
        四、中西药物配合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
    小结与体会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一) 诊断标准
        (二) 病例纳入标准
        (三) 病例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随机分组
        (二) 治疗方法
        三、一般资料分析
        (一) 病例来源
        (二)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三) 中康组与西康组患者治疗前可比性检测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临床疗效比较
        (一)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二) 中医综合疗效评定及主要症状、证候积分情况比较
        (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比较
        (三) 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比较
        (五) 认知障碍水平(MMSE 积分)及3 个月后血管性痴呆(VD)发生率比较
        (六) 生存质量比较
        (七) 临床常见并发症发病率比较
        (八) 卫生经济学指标分析
        (九) 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
        (十) 实验室指标及安全性监测
    第三节 研究结论
    第四节 讨论
        一、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因病机探讨
        二、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治则治法探讨
        三、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综合治疗思路的确立
        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建立
        (一)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口服汤药的选用
        (二)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静脉用中药制剂的选用
        (三)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熏洗方药分析
        (四)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针灸方案的确立
        (五)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推拿康复方案的制定
        (六)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中医特色心理康复方案的确立
        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调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探讨
        六、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及其意义
        七、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两种综合康复方案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八、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中医康复原则探讨
        (一) 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引入中医证候学指标
        (二) 以辨证论治和整体康复作为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 发挥中医独特康复疗法的优势
        (四) 将现代康复医学的有关理论作为脑卒中康复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九、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附录Ⅱ 中风病主要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Ⅲ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
    附录Ⅳ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附录Ⅴ 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SFMA 量表)
    附录Ⅵ Barthel氏指数法(BI)
    附录Ⅶ 简明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 量表)
    附录Ⅷ WHO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表
致谢
详细摘要

(10)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
    1.1 吸烟
    1.2 合理膳食
    1.3 身体活动
    1.4 超重与肥胖
    1.5 健康心理
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1 高血压
        2.1.1 血压正常高值
        2.1.2高血压
        2.1.3 儿童高血压
    2.2 血脂异常
    2.3 糖尿病
    2.4 慢性肾脏病(CKD)
    2.5 代谢综合征
    2.6 睡眠障碍
    2.7 大气污染
3 心血管病社区防治
4 心血管病
    4.1 流行趋势
    4.2 冠心病
        4.2.1 冠心病
        4.2.2 心肌梗死
        4.2.3 血运重建
    4.3 脑血管病
    4.4 心律失常
        4.4.1 心房颤动
        4.4.2 心脏性猝死(SCD)
        4.4.3 起搏器
        4.4.4 射频消融(RFCA)
        4.4.5 体内自动除颤器
        4.4.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4.5 瓣膜性心脏病
    4.6 先天性心脏病
    4.7 心肌病和心力衰竭
        4.7.1 心肌病
        4.7.2 心力衰竭
    4.8 肺血管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4.9 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疾病
        4.9.1 主动脉疾病
        4.9.2 下肢动脉疾病
        4.9.3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4.9.4 肾动脉狭窄(RAS)
        4.9.5 锁骨下动脉狭窄
5 心血管病康复
    5.1 心脏康复
    5.2 脑卒中康复
6 心血管病基础研究与器械研发

四、提高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水平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2]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3]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康复操的研发[D]. 王兴蕾. 兰州大学, 2020(01)
  • [5]《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六)[J]. 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04)
  • [6]BMI对瓣膜病临床决策与结局的影响及中药在TAVR术后康复中的作用[D]. 于子凯.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干预研究[D]. 马漫. 郑州大学, 2020(02)
  • [8]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评价[D]. 潘正琼.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D]. 曾庆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02)
  • [10]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要[J]. The 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Diseases in China;. 中国循环杂志, 2020(09)

标签:;  ;  ;  ;  ;  

提高脑血管病康复水平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