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eumag公司的纺丝及后加工生产线(论文文献综述)
戚黎洲,杨银仙,张尚垛,范校华,沈洪良,庄剑锋[1](2021)在《熔体直纺扁平280 dtex/288 f涤纶预取向丝生产工艺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熔体直纺生产扁平280 dtex/288 f涤纶预取向丝(POY),探讨了熔体输送条件、喷丝板、纺丝温度、组件、缓冷区高度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纺丝温度290℃,喷丝板孔尺寸0.4 mm×0.06 mm,组件金属砂配比及装砂量为60/80目、200 g,采用环吹风冷却,风压(25±2) Pa,集束高度900 mm,所纺涤纶POY断裂强度为2.40~2.58 c N/dtex,断裂伸长率为120.8%~123.9%,条干不匀率为0.72%~1.14%,上油率为0.32%。
周卫东[2](2021)在《皮芯型PA 6/PET复合短纤维生产工艺探讨》文中认为以聚己内酰胺(PA 6)为皮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芯层,PA 6与PET切片质量比(复合比)为50:50,通过复合纺丝生产2.85 dtex皮芯型PA 6/PET复合短纤维,探讨了复合纺丝和后加工的工艺条件对生产及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ET切片在预结晶温度165℃、主干燥温度160℃、干燥时间4 h的条件下进行干燥后,其含水率为30μg/g;控制PA 6熔体温度270℃,PET熔体温度280℃,环吹风温度21℃、速度0.35 m/s、相对湿度70%,油浴温度60~70℃,蒸汽箱温度123~128℃,热定型温度130℃,热定型时间25 min,复合短纤维生产稳定且产品质量好,纤维截面皮芯结构均匀,纤维断裂强度为3.77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64.4%,含油率为0.68%,电阻率为1.9×107Ω·cm。
刘凯琳,刘正,张娜,韩俊霞,马磊,赵永霞,宋富佳[3](2021)在《智造赋能纺织发展新征程——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文中认为展会盛况与上届展会时隔3年,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ITMA ASIA+CITME 2020,以下简称"2020纺机联合展")于6月12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联合展由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CEMATEX)、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CCPIT Tex)、中国纺织机械协会(CTMA)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CIEC)共同主办。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后纺机行业首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线下展会,本次联合展备受业界关注,现场观众热情高涨。
彭梓航,吴鹏飞,黄庆[4](2021)在《聚苯硫醚纤维的制备及改性技术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简述了国内外聚苯硫醚(PPS)纤维的发展历史、生产现状及应用情况,详细介绍了PPS纤维的制备方法及改性技术现状,并对今后我国PPS纤维的发展及应用趋势进行了展望。目前,PPS纤维产品以常规短纤维为主,日本几乎垄断了PPS短纤维的生产技术和全球市场,日本PPS短纤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PPS纤维的制备方法主要是常规熔融纺丝法,这是目前PPS纤维工业化生产的主流技术,其次是PPS超细纤维的制备方法如熔喷纺丝法、静电纺丝法、复合纺丝法等。对于PPS纤维的改性,主要方法是共混改性和结构改性,目的是提高PPS纤维的光稳定性、热稳定性及抗氧化性。目前我国PPS纤维主要是以常规PPS短纤维应用于燃煤电厂的滤袋产品,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开发应用于超净排放领域的细旦PPS纤维及提高滤袋使用寿命的高强度PPS纤维。
本刊编辑部,刘凯琳,王佳月,宋富佳[5](2021)在《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预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ITMA ASIA+CITME 2020)将于6月12—16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届时,将有来自德国、意大利、瑞士、日本、韩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 200余家优秀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参展,展示从纺纱、织造、针织、印花、染整、非织造到绣花、缝制、编织、包装等全纺织服装生产环节的相关设备与设计软件,为业界带来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展览展示总面积达17万m2。
于阳[6](2021)在《基于改进禁忌搜索算法的涤纶纤维生产排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优排序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它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很明显,更好的多项式算法对于实际应用来说是最理想的,因为大多数现实世界的排序问题都有很大的规模,由于这一点,从业往往更喜欢相当简单的排序算法,然后,提高的排序可能远非最优的决策。十三五期间,纤维产品市场出现了很大的竞争性,因此对对涤纶产品的质量、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涤纶纤维生产企业面临重新调整产品结构的挑战。涤纶纤维生产表现出批量小、品种多、连续性,还要多次更换产品类型,生产工艺复杂、工序繁琐,采用大规模连续生产方式可以获得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在实际生产时,需要机械设备协调工作,备件损失多,设备损耗量大,存在明显的优化问题。纤维产品的生产已经由单一品种大量生产,转换成为多品类,多区间小规模生产的模式。多种类型产品的切换势必会给仓储和制备流程的转换造成沉重的压力,这就要求企业优化自身的成本控制和调度方式,以便在白热化的价格战争中不被市场淘汰。所以此种情况下,企业要合理安排生产每种产品的先后顺序,避免切换产品投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非周期更换纺丝组件成本,减少保存产品租用场地成本,因而需要合理的规划与排列涤纶纤维产品生产顺序。涤纶纤维生产排序问题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根据其工艺流程特点和技术特点,对涤纶纤维直接纺丝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产品排序问题视为NP-hard问题,本文对此展开了研究。本文根据企业工业生产的现状,与本课题背景相结合,创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改进了禁忌搜索(Taboo Search,TS)将其与和声搜索算法(Harmony Search,HS)相结合得到混合算法,它在发挥了和声搜索在全域搜索中良好的性能优势前提下,解决了禁忌搜索太过依赖初始解的选择的问题。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及所提出混合智能算法的有效性在多次实验结果中得到了有效的证明。最后,基于禁忌搜索算法和和声算法对产品生产排序的优化,设计开发了涤纶纤维生产排序系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更规范的数据管理、手工控制排产和算法优化控制排序以及参数设置等。优化了企业生产排序管理过程,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收益。
王少博,肖阳,黄鑫,李增贝[7](2021)在《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的制备技术涉及微生物发酵、发酵产物纯化、聚酯聚合及纺丝加工等多个专业领域。为能给纺织化纤领域研究者提供一个相对全面清晰的视野,以原料到产品的生产流程为主线,从生物基1,3-丙二醇的制备、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合成以及其纺丝加工3个方面,对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制备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此技术领域未来发展的热点方向,包括生物基原料低成本纯化及含杂聚合、纤维高品质差别化开发、生物基对苯二甲酸的制备以及产品环境足迹评价体系的建立。
章途潮[8](2021)在《聚酯纤维生产调度集成建模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产调度技术作为现代工业制造执行系统的核心部分,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目标的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企业在智能制造发展背景下产生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以克服不确定性因素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国内某聚酯纤维车间的混合型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建立集成上下游生产调度模型以优化车间生产效率,并在不确定环境下提出数据驱动的结合鲁棒优化和调度知识挖掘的动态调度方法,本文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聚酯纤维生产全流程混合型静态调度方法。针对聚酯纤维混合型生产过程生产分阶段的复杂性和耦合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协同上游连续过程和下游离散过程的集成MILP模型。先建立上游过程的连续时间事件点驱动模型,再建立下游过程考虑分批大小和加工顺序的模型,然后利用物料约束和时间约束将两模型结合,并采用优化器求解得到预调度结果,最后案例验证模型的高效性。(2)提出数据挖掘的离散型过程动态调度方法。为解决离散型生产过程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静态预调度结果与实际有偏差的问题,同时考虑车间需要快速响应变化,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动态生产调度方法,能从具有较优解的静态预调度中挖掘潜在调度规则,重新指导动态车间生产调度。通过案例验证所提方法能满足车间性能要求并快速响应车间变化,证明方法的有效性。(3)提出面向不确定性的聚酯纤维生产全流程混合型动态调度方法。针对聚酯纤维混合型生产调度过程上下游存在不确定性干扰的问题,提出一种数据驱动的结合鲁棒优化和数据挖掘的动态调度方法。首先通过核密度估计建立不确定性集合摄动区间,并采用鲁棒优化方法减小物料加工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再考虑到上游过程生产波动影响下游生产,采用数据挖掘动态调度方法克服原料到达不确定性。最后通过案例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蔡曼曼[9](2020)在《SiO2颗粒掺杂PVDF纳米纤维柔性传感器的研究与制备》文中提出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一种化学性能稳定的压电聚合物,具有优异的铁电,压电和热电等性能,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和电子材料中,尤其是柔性的可穿戴电子元器件。近年来,其在压电薄膜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PVDF基压电薄膜加工性能良好,柔韧性强,频响宽,耐腐蚀性好,质轻等优点,适宜在智能可穿戴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和适合。然而常规流延、铸膜和纺丝等手段得到的PVDF晶体结构中大多以非极性的α晶相为主,产生压电效应的β晶相较少使其压电换能特性较低,无法满足柔性压电传感器的要求。纤维成型过程中的电场极化配合强极性无机粒子掺杂是改进PVDF压电性能的有效手段。本文为优化PVDF中β晶相,采用驻极体纳米SiO2粒子掺杂结合静电纺工艺沉积纳米纤维膜。其中纳米SiO2粒子是一种以原子晶体为主的超微细无机粒子,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拥有较强的表面吸附能力,良好的稳定性以及突出的生物亲和性。掺杂在聚合物中是一种良好的驻极体。本文将粒径为45nm的SiO2纳米颗粒混杂在PVDF/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体系中,通过调节SiO2掺杂量和纺丝工艺,制备了具有较高β晶含量的PVDF压电纤维膜,将其制备成具有三明治结构的压电传感器柔性薄膜压电传感器,研究其作为压电传感器的应用,探讨当前高灵敏性压电薄膜技术中的“卡脖子”问题。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了PVDF/DMF纺丝体系的物理特性,重点测试了不同浓度的纺丝液的粘度和电导率对纺丝工艺的影响。研究了8-10 w.t%的高浓度PVDF纺丝液制备纳米纤维的工艺;对不同静电电压下的纳米纤维形貌特征进行调控,得到优化的PVDF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工艺。(2)采用溶剂掺杂法,在PVDF/DMF纺丝体系内均匀掺杂1-5w.t%不等质量分数的纳米SiO2颗粒。针对SiO2颗粒掺杂对PVDF/DMF纺丝体系粘度的变化,适度微调纺丝工艺。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纳米纤维表面形态,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内部晶相结构以及介电谱仪测试纳米纤维膜介电常数和损耗角。结果表明:SiO2颗粒掺杂虽然减小了原有PVDF纳米纤维中的β晶含量,但提高了结构的极性稳定性;2w.t%SiO2掺杂量得到的纳米纤维介电系数最高,达到5.4。(3)构建具有硅油隔离的顶针式极化装置,在PVDF居里温度90℃下对SiO2/PVDF纳米纤维膜进行加热电极化处理,增强薄膜极性。研究了极化电场强度和极化时间,不同SiO2掺杂量下的PVDF压电薄膜的轴向压电转换系数(d33)数值。以静电计测试电荷中和后,在薄膜表面集聚电荷的特性,评价压电PVDF薄膜的驻极效果。(4)使用带有导电铜箔的柔性聚酯(PET)薄膜封装压电薄膜,制备了具有三明治结构的压电传感器,通过准静态按压和动态循环加载,得到压电信号,证实了复合材料压电薄膜在柔性压电传感器的应用前景。
芦长椿[10](2010)在《BCF加工技术的进展及其产品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过去10年,BCF加工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以及产能与投资成本比(即产能/机械设备投资成本比)降低等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BCF技术上的重要变革,并就国内BCF加工技术的现状以及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谈及一些看法。
二、Neumag公司的纺丝及后加工生产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eumag公司的纺丝及后加工生产线(论文提纲范文)
(1)熔体直纺扁平280 dtex/288 f涤纶预取向丝生产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原料 |
1.2 主要设备及测试仪器 |
1.3 生产工艺流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熔体输送条件 |
2.2 喷丝板的选择 |
2.3 纺丝温度 |
2.4 组件 |
2.5 缓冷区高度 |
2.6 冷却方式的选择 |
2.7 集束位置和上油 |
2.8 纺丝速度及产品物性指标 |
3 结语 |
(2)皮芯型PA 6/PET复合短纤维生产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主要原料 |
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1.3 皮芯型PA 6/PET复合短纤维的生产工艺 |
1.4 分析与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复合纺丝箱体和纺丝组件 |
2.2 PET切片含水率 |
2.3 纺丝温度 |
2.4 冷却条件 |
2.5 拉伸温度 |
2.6 松弛热定型温度和时间 |
2.7 产品质量 |
3 结论 |
(3)智造赋能纺织发展新征程——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论文提纲范文)
展会盛况 |
智能高效尽显纺机装备硬实力 |
创新展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
不负期待共赢未来 |
实力秀场 |
Alchemie |
Autefa |
Brückner |
Dilo |
Groz-Beckert |
恒天立信 |
Itema |
Jeanologia |
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 |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沈阳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Karl Mayer |
Loepfe |
Oerlikon |
Rieter |
Santex Rimar |
Santoni |
Saurer |
Savio |
St?ubli |
Thies |
Trützschler |
Uster |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4)聚苯硫醚纤维的制备及改性技术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PPS纤维的发展概况 |
2 PPS纤维的制备方法 |
2.1 常规熔融纺丝法 |
2.2 熔喷纺丝法 |
2.3 静电纺丝法 |
2.4 复合纺丝法 |
3 PPS纤维的改性技术 |
3.1 共混改性 |
(1)光稳定性 |
(2)抗氧化性 |
3.2 结构改性 |
(1)PPSA |
(2)PPCS |
4 结语 |
(6)基于改进禁忌搜索算法的涤纶纤维生产排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章节安排及内容 |
2 生产排序理论与方法 |
2.1 生产排序问题 |
2.2 生产排序问题的常用方法 |
2.2.1 数学规划方法 |
2.2.2 智能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立涤纶纤维生产排序模型 |
3.1 涤纶纤维生产工艺 |
3.1.1 涤纶纤维工艺流程 |
3.1.2 直接纺丝生产过程工艺流程 |
3.1.3 直接纺丝工序说明 |
3.2 涤纶纤维生产排序问题 |
3.2.1 涤纶纤维生产背景 |
3.2.2 涤纶纤维生产排序问题描述 |
3.2.3 涤纶纤维直接纺丝生产排序问题性质 |
3.3 建立数学模型 |
3.3.1 模型假设 |
3.3.2 决策变量 |
3.3.3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3.3.4 最终产品库存 |
3.4 本章小结 |
4 求解涤纶纤维生产排序模型 |
4.1 传统的禁忌搜索(TS)算法 |
4.1.1 禁忌搜索算法的基本思想 |
4.1.2 TS算法求解涤纶纤维直接纺丝生产排序问题 |
4.2 改进的禁忌搜索算法求解 |
4.2.1 和声搜索算法(HS) |
4.2.2 混合算法(THS) |
4.2.3 THS算法求解涤纶纤维直接纺丝生产排序问题 |
4.3 TS算法与THS算法求解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生产排序系统设计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5.1.2 系统平台建设需求分析 |
5.1.3 系统设计原则 |
5.1.4 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5.2 系统功能分析 |
5.2.1 系统组成结构 |
5.2.2 数据管理模块 |
5.2.3 算法优化控制模块 |
5.2.4 手工控制排产模块 |
5.2.5 参数设置 |
5.3 系统开发平台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THS算法程序 |
附录Ⅱ 生产排序系统程序 |
(7)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1,3-丙二醇的制备工艺 |
1.1 发酵技术 |
1.1.1 发酵底物 |
1.1.2 发酵副产物的控制 |
1.2 产物纯化技术 |
1.2.1 预处理 |
1.2.2 粗分离 |
1.2.3 精制 |
2 生物基PTT的合成工艺 |
2.1 催化体系 |
2.2 聚合工艺 |
3 生物基PTT纤维的制备工艺 |
3.1 单组分纺丝 |
3.2 复合纺丝 |
4 展望 |
4.1 低成本纯化及含杂聚合技术 |
4.2 高品质差别化生物基PTT纤维的开发 |
4.3 生物基对苯二甲酸的制备技术 |
4.4 产品环境足迹评价技术 |
(8)聚酯纤维生产调度集成建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产调度分类及特点 |
1.2.2 静态生产调度研究现状 |
1.2.3 动态生产调度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创新点和组织架构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2 本文的组织架构 |
1.4 本章小结 |
2 聚酯纤维生产调度集成建模与优化系统框架 |
2.1 聚酯纤维混合型生产过程介绍 |
2.1.1 上游聚酯熔体连续型生产过程 |
2.1.2 下游纺丝及包装离散型生产过程 |
2.2 聚酯纤维生产调度问题特点及需求分析 |
2.2.1 全流程混合型静态调度 |
2.2.2 全流程混合型动态调度 |
2.3 生产调度集成建模与优化系统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聚酯纤维生产全流程混合型静态调度建模与优化 |
3.1 引言 |
3.2 独立系统的描述 |
3.2.1 上游连续型生产过程 |
3.2.2 下游离散型生产过程 |
3.3 混合型生产调度优化模型 |
3.3.1 连续型优化模型 |
3.3.2 离散型优化模型 |
3.4 集成系统的构建 |
3.5 优化求解策略 |
3.6 实验案例 |
3.6.1 参数设置 |
3.6.2 实验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数据挖掘的离散型过程动态调度方法 |
4.1 引言 |
4.2 预备知识 |
4.2.1 特征选择 |
4.2.2 DeepFM模型 |
4.3 生产调度数据挖掘框架 |
4.4 调度知识挖掘流程 |
4.4.1 获取调度数据 |
4.4.2 定义调度分类模式 |
4.4.3 定义分类特征 |
4.4.4 模型算法 |
4.5 实验案例 |
4.5.1 实验设计 |
4.5.2 特征重要性分析和算法性能比较 |
4.5.3 实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面向不确定性的聚酯纤维生产全流程动态调度建模与优化 |
5.1 引言 |
5.2 上游连续型生产过程动态调度建模与优化 |
5.2.1 不确定性描述 |
5.2.2 数据驱动鲁棒优化方法 |
5.3 全流程混合型生产过程动态调度优化策略 |
5.4 实验案例 |
5.4.1 连续过程动态调度 |
5.4.2 离散过程动态调度 |
5.4.3 生产全流程动态调度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9)SiO2颗粒掺杂PVDF纳米纤维柔性传感器的研究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柔性压电聚合物材料 |
1.2.1 聚偏氟乙烯 |
1.2.2 聚偏氟乙烯β晶型的调控 |
1.2.3 聚偏氟乙烯的研究进展 |
1.3 纳米二氧化硅 |
1.3.1 纳米SiO_2的性能 |
1.3.2 压电效应与驻极体 |
1.3.3 SiO_2/PVDF复合材料的研究 |
1.4 制备PVDF压电薄膜工艺 |
1.4.1 溶液流延法 |
1.4.2 熔融纺丝 |
1.4.3 静电纺丝 |
1.5 传感器的研究与制备 |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3 全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PVDF纳米纤维膜制备工艺优化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材料的制备 |
2.2.1 不同浓度PVDF溶液粘度测试 |
2.2.2 不同浓度PVDF溶液电导率测试。 |
2.2.3 PVDF纳米纤维膜TM3030 显微镜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溶液粘度与电导率测试结果分析 |
2.3.2 不同浓度下PVDF表面形貌分析 |
2.3.3 不同电压下PVDF表面形貌 |
2.4 PVDF/DMF溶液体系下静电纺丝理论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iO_2纳米颗粒掺杂制备高介电性能PVDF纳米纤维膜 |
3.1 材料和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掺杂SiO_2的PVDF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形貌分析 |
3.3.2 X-射线衍射 |
3.3.3 介电常数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掺杂浓度的PVDF表面形貌分析 |
3.4.2 不同掺杂浓度的 PVDF的 XRD分析 |
3.4.3 不同掺杂浓度的PVDF介电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VDF纳米纤维膜压电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 |
4.1 结构封装 |
4.2 PVDF纳米纤维压电膜的热极化处理 |
4.3 SiO_2/PVDF压电薄膜性能测试 |
4.4 静电仪测试 |
4.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1 SiO_2/PVDF纳米纤维膜的压电性能测试结果 |
4.5.2 极化对PVDF纳米纤维膜表面静电荷作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10)BCF加工技术的进展及其产品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BCF加工技术的现状 |
1.1 提高BCF的生产效率 |
1.2 改进BCF的品质 |
1.3 投资成本的降低与模块化设计的应用 |
1.4 专业化BCF变形装置的研发 |
2 BCF技术与装备的新变革 |
2.1 BCF冷却工艺的改进 |
2.2 CPC分色装置 |
2.3 PremiJET装置开发与应用 |
2.4 单头纺BCF生产系统——Sytec One |
3 BCF的供需状况与地毯市场 |
3.1 国外地毯市场及BCF供需现状 |
3.2 国内BCF的技术现状及与国外的差距 |
4 结束语 |
四、Neumag公司的纺丝及后加工生产线(论文参考文献)
- [1]熔体直纺扁平280 dtex/288 f涤纶预取向丝生产工艺探讨[J]. 戚黎洲,杨银仙,张尚垛,范校华,沈洪良,庄剑锋. 合成纤维, 2021(09)
- [2]皮芯型PA 6/PET复合短纤维生产工艺探讨[J]. 周卫东. 合成纤维工业, 2021(04)
- [3]智造赋能纺织发展新征程——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J]. 刘凯琳,刘正,张娜,韩俊霞,马磊,赵永霞,宋富佳. 纺织导报, 2021(07)
- [4]聚苯硫醚纤维的制备及改性技术现状与展望[J]. 彭梓航,吴鹏飞,黄庆. 合成纤维工业, 2021(03)
- [5]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预览[J]. 本刊编辑部,刘凯琳,王佳月,宋富佳. 纺织导报, 2021(06)
- [6]基于改进禁忌搜索算法的涤纶纤维生产排序研究[D]. 于阳. 辽宁工业大学, 2021
- [7]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王少博,肖阳,黄鑫,李增贝. 纺织学报, 2021(04)
- [8]聚酯纤维生产调度集成建模与优化研究[D]. 章途潮. 浙江大学, 2021(01)
- [9]SiO2颗粒掺杂PVDF纳米纤维柔性传感器的研究与制备[D]. 蔡曼曼.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10]BCF加工技术的进展及其产品应用[J]. 芦长椿. 纺织导报,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