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曾植海日楼文钞佚跋(六)(论文文献综述)
耿鑫[1](2021)在《清末民初学人的全形拓鉴藏风尚郄视——以褚德彝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存古留真是金石学领域一直以来的传统,但由于全形拓制作目的的不同,钟鼎彝器的传拓分化出博古清供与古器存真两种艺术风格,究其内核,皆是当时精英阶层的文人雅趣风尚"作祟"。本文以褚德彝的全形拓鉴藏活动为研究中心,郄视清末民初学人在全形拓鉴藏领域的文人雅趣,力图求证其风靡朝野的原因,探赜清末民初学人对金石器物的鉴藏思想,剖析其对全形拓的推动意义,明晰全形拓是时人思古之情的物象表现,还是文化审美的具象表达。
李文瑞[2](2021)在《李怀琳《与山巨源绝交书》书法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雪[3](2021)在《沈曾植藏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清末民初着名的历史学家、书法家、藏书家。以往的学者多研究沈氏生平,整理其文集,对沈氏藏书关注不多,因此本文以沈曾植藏书为考查对象,研究其藏书的主要来源、藏书选择、整理与利用以及现状。沈曾植一介寒儒,限于财力,在藏书规模上稍逊于同时代其他藏书家。晚年流寓上海,结识很多藏书大家,藏书质量上有所提高。沈曾植去世后,一生所藏为其子沈颎售出,恰逢顾廷龙、郑振铎等人大规模抢救古籍,对其藏书有所收购和保存。现今,其藏书主要收藏于大陆一些公藏单位以及台湾“国家图书馆”等处。本文首先通过年谱、日记等资料对其家世生平、交游以及着述等情况进行了梳理,展现其在清末民初在古籍保护与传播方面的努力以及学术贡献。随后通过沈氏所作题跋书目归纳藏书来源和藏书特色。沈曾植藏书多是通过家族遗留、购买、友人相赠等途径收集起来的,在藏书上呈现不同特色,如在内容上倾向于史部书、在旨趣上关注江西诗派等。此后,通过对其藏书整理利用的途径进行了归纳,指出其方式主要有刊刻流传、借阅流通、校勘笺注古籍以及撰写题跋书目四种。这不仅使得沈曾植藏书得以更广范围的流传,更是增加了其藏书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如他对史地古籍的批注文字,不仅可以了解沈氏的书法风格,也可以研究其史学观念。他对韩驹、饶节诗集重新整理刊刻,为二人文集增添了一种版本,且保留了许多文献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这些古籍的价值更是后来许多藏书家争相购买其藏书的原因所在。沈增植去世后,其子无力保存,便将这批书编目出售,其中有不少被叶景葵、顾廷龙等收去,运至台湾,其余或捐赠图书馆,或为私人收藏,形成了其藏书状况比较零散的现状。本文第五章根据现在资源对其部分藏书的所在地进行了考察,并以沈曾植海日楼藏书为例,总结考察流散书现状的一般方法。从全面整理沈氏藏书书目和题跋,到尽可能全面地搜集近代以后藏书家书目、日记等所记沈氏藏书,再到充分利用电子化资源,最终将这些成果汇集成表格,详细记录其书名、版本等情况。以此为例,延伸开去,可以考察其他藏书家流散书的现存状。
赵俊智[4](2019)在《沈曾植史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沈曾植是晚清民国时期研究边疆舆地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识渊博,见识雄伟,是清末民初的着名学者。深厚的家学,早年跟随多位老师学习及游学的经历,让沈曾植在音韵、训诂、考证等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训练,使得他能够在后来的治学道路上越走越宽。同光时期,边疆问题愈加凸显,边疆舆地之学再次成为一时之显学,受当时学术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沈曾植开始研究边疆舆地之学,成为晚清边疆舆地研究的代表性人物。《蒙古源流笺证》和《元秘史补注》是沈曾植研究边疆舆地学的主要着作。这两部着作分别对《蒙古源流》和《元朝秘史》中所记载的蒙古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的考证、梳理。主要包括对蒙古世系人名、历史事件、地理等方面的考证,其考证精审,引用材料内容详实。特别是在考证地理时,在传统文献相互引证的基础上,运用了许多舆地图、域外材料,使得考证更加准确,定位更加明晰。另外,沈曾植于光绪十六年(1890)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光绪朝会典馆画图处总纂,掌管画图处的相关事宜。《会典舆图》的绘制是画图处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沈曾植等人的推动下,运用了诸多西方绘图之法,使所绘制的地图内容准确,为清朝在解决边疆问题时提供地图依据。沈曾植与光绪《会典舆图》的纂修,体现了晚清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之互动关系,它们在面对共同的边疆问题时,所做出对舆图进行详细准确绘制的反应,反映了当时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思想的趋同,都主张经世致用,解决现实所面临的问题。总的来说,沈曾植受嘉道以来经世之风的影响,其史学学术体现出强烈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以及经典的考据是其表达政治见解,研究学术的依据,是经世致用思想和治学的基础。同时在他的经世思想中也能感受到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比如运用西方先进的地理知识,西方文献资料,支持维新变法等等,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传统的秩序、价值所做的努力与尝试。
成联方[5](2019)在《沈曾植“南北会通”观的审美谱系——从北碑三宗、《中岳嵩高灵庙碑》到欧虞褚李》文中认为沈曾植的"南北会通"观既无纯粹碑学的极端,亦无纯粹帖学的保守,所以,在晚清书法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沈曾植的"南北会通"不是简单的北碑与南帖的会通,而是有丰富的、成体系的嬗变路线。沈曾植以北碑三宗和《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南北融合"的关纽,以初唐欧、虞、褚、李为最后定型,这样,正好涵盖了"南北会通"最重要的四条书风演变线索。沈曾植把这四个谱系分成正宗与别派两类,从《刁惠公墓志》到虞世南、从《张猛龙》到欧阳询是正宗谱系,从《敬史君碑》到褚遂良、从《中岳嵩高灵庙碑》到唐太宗是别派。每个谱系都有自己的审美风格,几乎都涉及到了这一时期的重要书学问题。所以,研究沈曾植的"南北会通"问题,对澄清晚清的诸多书法思想以及晚清的书法创作皆大有裨益,而且还有利于当下的书法实践。
成联方[6](2018)在《沈曾植书学着述编年考勘》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来看,日记、信札、题跋、专着以及後人■録汇编等几方面几乎囊括了沈曾植所有的书学资料,但这些资料却存在版本优劣、版本递变、名实关系以及内容去取等诸多学术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对沈曾植书学甚至学术的深度研究。本论文从版本、■佚以及校勘等角度对这些文献进行考察,共梳理出二十一种书学着述(并附"只存书目,内容阙如类三篇"),且将之编年。这样的框架既容易展现沈曾植书学之发展轨迹及其书学全貌,也容易反映出沈曾植书学着述之诸多问题。希望能爲进一步深化沈曾植的相关学术研究作一个基础性的铺垫工作。
刘成伦[7](2016)在《通变之机 生拙之妙——沈曾植书法美学思想及实践初探》文中提出沈曾植是清末大儒,也是成就斐然的书法大家,身前即享有盛名。近一个世纪以来,对沈曾植书学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碑帖融合,笔法、笔势探索及其对行草书的独特贡献方面,并涌现出了一系列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从沈曾植的书法美学思想切入,并以此来反证其书学思想及书法实践,为沈曾植书学思想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贺贵富[8](2016)在《沈曾植遗民心态下的书学观》文中提出清末民初之际,素有"同、光朝第一大师"之称的沈曾植在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之时,以文化传承自荷、为守护传统文化苦心孤诣。他所倡导的"碑帖融合""南北会通"的书学理念为当时沉闷的书坛带来一缕清风,甚至影响了民国时期的书法审美取向。只是他处于历史大潮的风口浪尖,受到过激的批判、攻击,长期湮没无闻。本文试图通过作为清遗民的沈曾植对道统的坚守、在书学思想上的复古倾向以及其选取取法对象的内在根源等方面来反映其书学观的一个侧面。
翁彪[9](2015)在《沈曾植禅宗史研究评述》文中研究指明沈曾植晚年学术兴趣发生转向,潜心研究儒、玄、道、释之学。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以驳正灯史为旨趣,以发掘保留在早期禅籍、非禅门着述、碑铭文献中的"唐人旧说"为主要方法,对早期禅宗史的诸多关节进行的考证。这些考证虽然仍然采用题跋、札记等传统着述体裁,但在处理史料的观念与方法上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学术研究的基本特征。将这些研究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所谓作为现代学术的禅宗史研究相比较,会发现二者有着深刻的延续性。
胡逢祥[10](2014)在《沈曾植与晚清西北史地学》文中研究指明西北史地研究,是我国近代经世史学的重点关怀之一。作为清末民初该学术传统的代表人物,沈曾植在这方面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对蒙古早期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以及西北、西南边疆史地和南海交通史的开拓性探索上。其治学理念和方法,既透露出光绪间部分士大夫对边疆和外交危机的关怀,也反映了国内史学开始与国际"东方学"研究展开交流互动的趋势,在我国近代史学的发展上实具上承清学、下开新域的意义。
二、沈曾植海日楼文钞佚跋(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曾植海日楼文钞佚跋(六)(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初学人的全形拓鉴藏风尚郄视——以褚德彝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褚德彝的全形拓交游活动 |
二、褚德彝的全形拓鉴藏题跋活动 |
三、清末民初学人将文人风尚寄托全形拓的缘由 |
结语 |
(3)沈曾植藏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沈曾植的家世生平、交游和着述 |
2.1 沈曾植的家世生平 |
2.2 沈曾植交游情况 |
2.3 沈曾植着述情况 |
第三章 沈曾植藏书来源、藏书特色 |
3.1 藏书来源 |
3.1.1 祖辈遗留 |
3.1.2 购买所得 |
3.1.3 友人相赠 |
3.1.4 抄录所得 |
3.2 藏书特色 |
3.2.1 内容上:藏书侧重史部 |
3.2.2 版本上:各类颇丰 |
3.2.3 在旨趣上:关注江西诗派 |
3.2.4 在鉴赏上:多有钤印等 |
第四章 沈曾植藏书的整理与利用、藏书价值 |
4.1 藏书整理利用 |
4.1.1 刊刻流传 |
4.1.2 借阅流通 |
4.1.3 校勘笺注古籍 |
4.1.4 撰写题跋书目 |
4.2 藏书价值 |
4.2.1 文献价值 |
4.2.2 学术价值 |
第五章 沈曾植藏书的去向与现状 |
5.1 藏书去向 |
5.1.1 生前赠友人 |
5.1.2 遭厄 |
5.1.3 去世后子孙售出 |
5.2 藏书现状 |
5.2.1 公家所藏 |
5.2.2 私人所藏 |
5.3 流散书的考查方法——以沈曾植海日楼藏书为例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沈增植与当时学人交游情况 |
附表二:沈曾植藏书现状 |
附录三: 沈曾植所收私人刊本及其刊馆 |
致谢 |
(4)沈曾植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论文结构 |
四、难点、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沈曾植史学学术之路 |
一、学术渊源 |
二、学术环境与学术交往 |
第二章 沈曾植蒙元史地着作研究 |
一、《蒙古源流笺证》与《元秘史补注》的撰写 |
二、《蒙古源流笺证》与《元秘史补注》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三章 沈曾植与光绪朝《会典舆图》的纂修 |
一、晚清官方史学经世思想的凸显 |
二、光绪朝《会典舆图》的纂修 |
第四章 沈曾植史学思想与治学特点 |
一、沈曾植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
二、沈曾植依托于传统经学和考据的治学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沈曾植“南北会通”观的审美谱系——从北碑三宗、《中岳嵩高灵庙碑》到欧虞褚李(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正宗谱系 |
(一) 纯和萧远:从《刁惠公墓志》到虞世南 |
(二) 顿宕激昂:从张猛龙》到欧阳询 |
二别派 |
(一) 『画中圆满』到『浇漓』:从《敬史君碑》到褚遂良的转向 |
(二) 『标尚』到『雄奇』:从《中岳嵩高灵庙碑》到唐太宗 |
结余 |
(6)沈曾植书学着述编年考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沈曾植书学着述编年考勘 |
附:仅存书名, 内容阙如类三篇 |
结语 |
(7)通变之机 生拙之妙——沈曾植书法美学思想及实践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沈曾植其人其书 |
二、沈曾植习书历程 |
三、沈曾植书法美学思想的基本脉络 |
(一)通变之机 |
1. 通古今 |
2. 通南北 |
3. 通书体 |
4. 通笔法 |
5.变 |
(二)奇峭博丽、妙在生拙之“寐叟体” |
四、结论 |
(9)沈曾植禅宗史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晚年一变———沈曾植禅宗史研究的时间与缘由 |
二、驳正灯史———沈曾植禅宗史研究的成绩 |
1.对禅法初传诸问题的考察 |
2.对道信以后禅宗分化问题的考察 |
三、发掘唐人旧说———沈曾植与胡适禅史研究方法比较 |
1.批判的史料观 |
2.“唐朝的原料”与“唐人旧说”的内容 |
余论:禅宗研究史的延续性 |
(10)沈曾植与晚清西北史地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光绪朝蒙元史研究的倡行者 |
二、勇于拓新的西北和西南边疆地理研究 |
三、从沈曾植的西北史地学看清末民初的学术变局 |
四、沈曾植海日楼文钞佚跋(六)(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初学人的全形拓鉴藏风尚郄视——以褚德彝为中心[J]. 耿鑫. 大学书法, 2021(05)
- [2]李怀琳《与山巨源绝交书》书法艺术研究[D]. 李文瑞.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3]沈曾植藏书研究[D]. 李雪. 河北大学, 2021
- [4]沈曾植史学研究[D]. 赵俊智.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5]沈曾植“南北会通”观的审美谱系——从北碑三宗、《中岳嵩高灵庙碑》到欧虞褚李[J]. 成联方. 书法, 2019(05)
- [6]沈曾植书学着述编年考勘[J]. 成联方. 书法研究, 2018(02)
- [7]通变之机 生拙之妙——沈曾植书法美学思想及实践初探[J]. 刘成伦. 西泠艺丛, 2016(04)
- [8]沈曾植遗民心态下的书学观[J]. 贺贵富. 中国书法, 2016(08)
- [9]沈曾植禅宗史研究评述[J]. 翁彪.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5(01)
- [10]沈曾植与晚清西北史地学[J]. 胡逢祥. 史学史研究,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