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口服土霉素致股骨头坏死1例

长期口服土霉素致股骨头坏死1例

一、长期口服土霉素致股骨头坏死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付鹤[1](2021)在《蒙兽药巴布-7及其有效成分复方的抗炎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蒙兽药巴布-7具有抗菌、保护肠黏膜屏障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为研究蒙兽药巴布-7(Babu seven compound,BSC)及其有效成分复方(Effective ingredients compound of Babu seven,BSEIC)的抗炎药效学,并探讨BSC和BSEIC的安全性,试验设计如下:试验1 BSC和BSEIC的抗炎药效学。常规方法进行下列检测,结果如下:(1)对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BSC和BSEIC有极显着抑制作用(P﹤0.01)。(2)BSC和BSEIC极显着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P﹤0.01)。(3)BSC和BSEIC显着抑制炎症局部肿胀(P﹤0.01),并极显着降低大鼠肿胀足中PGE2含量(P﹤0.01)。(4)BSC和BSEIC极显着抑制棉球导致的肉芽肿(P﹤0.01)。(5)BSC和BSEIC极显着降低弗氏完全佐剂所致炎症大鼠外周血中NO含量(P﹤0.01)。(6)BSC和BSEIC极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因子-1和E-选择素升高(P﹤0.01)。上述效果按照各自治疗剂量均与地塞米松相当(P﹥0.05)。试验2 BSC和BSEIC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常规方法进行下列检测,结果如下:(1)急性毒性试验:各组小鼠均无死亡情况,故该复方LD50无法得出;小鼠对BSC和BSEIC的最大耐受量大于10000 mg/kg·bw,说明BSC和BSEIC无急性毒性。(2)小鼠精子畸形试验:BSC和BSEIC各剂量组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无明显差异(P﹥0.05),显着低于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Cyclophosphamide,CP)(P﹤0.01),CP组极显着高于NC组(P﹤0.01)。说明BSC和BSEIC无生殖毒性。(3)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BSC和BSEIC各剂量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与NC组无显着差异(P﹥0.05),显着低于CP组(P﹤0.01),CP组极显着高于NC组。说明BSC和BSEIC无体内致突变作用。(4)Ames试验:加或不加活化系统,各剂量组试验菌株回复突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两两比较,其他各组回变菌落数显着低于各菌株阳性对照组(P﹤0.05)。说明BSC和BSEIC无体外致突变作用。(5)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试验期内大鼠表现正常,与NC组相比,大鼠血液学指标、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等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说明BSC和BSEIC无亚慢性毒性。结论:BSC和BSEIC对急性、慢性炎症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机制是通过调控PGE2、ICAM-1、E-selectin和NO等炎症介质发挥作用,抗炎效果按照各自治疗剂量均与地塞米松相当。BSC和BSEIC在本论文设置的剂量范围内无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特殊毒性,按临床推荐剂量使用不会对犊牛产生毒害作用。

张静,梁秀文,德恩金[2](2021)在《经方柴胡桂枝汤介入布病发热期的应用体会》文中提出经方柴胡桂枝汤介入布病发热期的治疗,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或定时发热为抓手,同时可调和营卫,和解少阳,通调三焦,迅速恢复体能,每日服用三到四次,体温正常后停药,较单纯应用解热镇痛药物或激素等药物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药物副作用,减轻患者痛苦,并且经方药价低廉、高效,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赵祎云[3](2020)在《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及双氯芬酸钠配合头孢噻呋钠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解兰州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情况,并研究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DFS)注射液配合头孢噻呋钠治疗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最适治疗剂量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通过常规的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对110份奶样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并通过16S r DNA PCR鉴定,对鉴定出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通过K-B纸片药敏试验对青霉素G、红霉素、头孢噻肟、四环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莫西林、氟苯尼考进行耐药情况分析。2、选择临床症状基本体况相近的的患临床型乳房炎奶牛50头,分为5组,每组10头。其中,头孢噻呋钠注射液与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联合用药组设为试验组,依据双氯芬酸钠给药量设高(3.3 mg/kg)、中(2.2 mg/kg)、低(1.5 mg/kg)3个试验组;头孢噻呋钠注射液与安乃近注射液(10 g/头)联合用药组作为阳性药物对照组;单独使用头孢噻呋钠注射液组为阴性药物对照组。各组连续用药3天。分别于用药前、后观察受试奶牛的乳腺外观、乳汁性状,检测体温,采集血液和乳汁以检测血液学常规、血液学生化、体细胞数及病原菌感染情况。3、为进一步研究双氯芬酸钠注射液与头孢噻呋钠联用治疗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扩大试验。选择临床具有相似症状,体况相近的的患临床型乳房炎奶牛44头,分为2组,每组22头。试验组奶牛均给予2.2 mg/k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及2.2 mg/kg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照组给予2.2 mg/k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及10 g/头安乃近注射液。两组连续用药3天。分别于用药前、后观察受试奶牛的乳腺外观、乳汁性状,检测体温,采集乳汁检测体细胞数及病原菌感染情况。结果1、110份样品经细菌分离培养、纯化以及16s r DNA测序,在89份样品中分离出93株病原菌,其中大肠杆菌3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5株,链球菌23株,芽孢杆菌、克雷伯氏菌和棒状杆菌等环境致病菌和机会致病菌共22株。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三种病原菌对青霉素G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均在74%-94%之间,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率为75.7%,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卡那霉素这4种药物的耐药率均在10%以下。2、双氯芬酸钠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在降低体细胞数、体温差异不显着(P>0.05)且治愈率、有效率相同,而高、中剂量组治愈率(70%)和有效率(80%)显着高于头孢噻呋钠对照组(P<0.05),与低剂量组和安乃近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此外,双氯芬酸钠注射液配合使用注射用头孢噻呋钠对主要致病菌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其效果要好于安乃近对照组和头孢噻呋钠对照组。3、临床扩大试验中,在试验组奶样中只分离到3株大肠杆菌,未检测到其它种类的病原菌,混合感染转阴率为100%,单一感染转阴率为57.14%。对照组的奶样只分离到4株大肠杆菌,未检测到其它种类的病原菌,混合感染转阴率为100%,单一感染转阴率为33.33%。试验组的治愈率(63.6%)和有效率(86.4%)与对照组相比(54.5%和77.3%)差异显着(P<0.05)。结论受试牛场引起临床型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使用2.2 mg/kg注射用头包噻呋钠联合2.2 mg/kg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连用3天,可有效治疗临床型奶牛乳房炎。

张亚斌,庞仲辉,姚永锋,夏利锋[4](2016)在《p53与bcl-2基因变化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中的影响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p53和bcl-2基因在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中的变化,了解其在该疾病发病的作用。方法:32只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以幼兔的右侧股骨头为实验侧),给予实验组动物经右侧股骨颈注射医用TH胶0.5ml致骺板缺血,建立幼兔Perthes病模型(A组),以相同方法用给予对照组右侧股骨头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B组),分别于建模后第6、8、10、12周取两组等量动物进行股骨头病理切片,观察两组股骨头p53和bcl-2凋亡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A组p53基因表达阳性率与股骨头骺板细胞凋亡率呈明显正相关性(r=0.7,P<0.05),bcl-2基因表达阳性率与其之间呈明显负相关性(r=-0.7,P<0.01)。B组p53与bcl-2基因无明显变化。结论:p53和bcl-2凋亡基因与儿童股骨头坏死有相关性。

梁丽,解东莉[5](2015)在《1例口服药物导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患者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或非炎症性反应[1]。临床上常将重症多型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红皮病型或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称为重症药疹,其危害性大,死亡率高达25%35%[2]。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常由解热镇痛剂、抗生素、磺胺类、巴比妥类等药物引起。该病起病急,进展快,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皮损

王延寿[6](2004)在《武威市凉州区奶牛肢蹄病的调查与防治》文中研究表明奶牛肢蹄病(the Disease of the COW Limbs and Hooves)是武威市凉州区奶牛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并且在凉州区有扩大化的趋势,严重影响泌乳牛的泌乳量和利用年限,甚至提前被淘汰,给当地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通过调查研究,旨在探索武威市凉州区奶牛肢蹄病的发病原因及其规律。发现武威市凉州区奶牛肢蹄病发病的根本原因:一是相关机构对奶牛肢蹄病防制工作不重视;二是饲养管理方式落后,饲料营养价值不全面,不重视修蹄、护蹄工作,牛床结构不合理,圈舍、运动场泥泞,对一些能继发奶牛肢蹄病的代谢疾病和外产科疾病不能及时给予治疗,不严格的消毒等。于是造成奶牛肢蹄病反复发生。揭示了武威市凉州区奶牛肢蹄病发病规律是:该病的发生与历年奶牛泌乳量成正相关,也与年龄、品种有关;该病一年四季都发生,但初春、秋末呈现两个发病高峰;有十五种疾病影响较大,其中蹄变形、瘤胃酸中毒、蹄叶炎和指(趾)间蜂窝织炎的发病率最高;奶牛肢蹄病的症状表现多样化,由急性转为慢性,病程长,发病不间断,症状的多样化与原发病有关,但特征的症状是跛行、躺卧不起、肢势改变和蹄变形。病理变化主要是蹄底溃疡、坏死、化脓和蹄叉肉芽组织增生,四肢神经、肌肉、骨骼以及产道的损伤,死亡数与急性病例相比较低,但淘汰率较高。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可以大大减少奶牛肢蹄病的发生;一旦发生此类疾病,选择修蹄、削蹄、防腐、消炎止痛、活血祛瘀、补钙、补磷、补糖、解除酸中毒等方法,可有效治疗奶牛肢蹄病。

尹英杰[7](2003)在《六味地黄丸(汤)异病同治规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973”课题)关于“异病同治方剂六味地黄丸的研究”的子课题,分别从文献和临床的角度对六味地黄丸(汤)“异病同治”的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异病同治”的代表方剂之一。历代医家对六味地黄丸(汤)的功效主治及所适应的”证”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大体可以归纳为五大类:有主张滋补肾阴者,有主张滋补肝肾者,有主张三阴并补者,有主张滋阴降火者,有主张统治痰火者,但在其主要用于肾阴不足引起的多种病证这一点上是统一的。可以说明清以降,历代医家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功效才使得六味地黄丸(汤)的适应范围不断扩大,而逐渐成为”异病同治”的代表方剂之一。通过对1949~2002年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各类医学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六味地黄丸(汤)临床应用的3012篇文章的系统研究,发现本方可以治疗内、外、妇、儿、男、五官等20多个科别的435种疾病,而现代医学认为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大多与神经内分泌免疫(NEl)网络调节紊乱有关,从而建立了六味地黄丸(汤)一肾阴虚证一NEI网络之间的联系。通过文献研究,我们认为六味地黄丸(汤)之所以能够“异病同治”,关键在于抓住了肾阴虚这一主要病机。“病异”而能够“同治”的关键正是因为“病”(指中医学的“病”或西医学的“病”)虽然“相异”但中医的“证”却是相同的,“证”不仅有症状学的改变,而且有其改变的生物学基础,而NEI网络系统的调节紊乱可能是其生物学基础之一。现代医学认为NEI网络的调节正常是机体保持内稳态的重要条件,中医认为一但阴阳平衡被破坏(包括脏腑失调、经络失调、气血失调等等)就会表现出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的发生,机体保持阴阳平衡实际上就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保持功能平衡,这时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从中药“散弹理论”的角度来看,中药(复方或单味药)的临床应用,实际上是中药进入体内后多靶点作用于失去平衡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从而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使得已经失平衡的机体重新返回稳态,进而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这说明中医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具有良性的调节作用。“异病同治”作为一条基本的治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程度上曾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确定的以“辨证”作为临床施治的基本依据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限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可以说是比较宏观而粗疏的,今日的中医临床早已普遍引入了西医辨病的诊断方法,形成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疾病诊断模式,这个模式可以说是现阶段中西医结合乃至中医临床的主流。“异病同治”治疗原则的适用条件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病机(“证”)相同是“异病同治”的前提;二是病证结合是“异病同治”的关键。“异病同治”虽然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法则之一,在继承的同时,也应看到现阶段新病种、新矛盾的出现,正确认识和把握其适用范围,辨证地对待这一法则,才能做到继承、发展和创新。 在开展六味地黄汤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临床试验方案,我们选择2型糖尿病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两个病种,于2002年3月至2003年3月,在铁道部北京铁路总医院中医科和夕刁产科门诊进行了六味地黄汤“异病同治”的临床试验,结果如下: 糖尿病的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综合疗效经单向有序变量的X2检验,P<0.01,有极显着性差异.单一症状和体征的疗效经单向有序变量的X2检验,结果-2-六味地黄丸(汤)异病同治规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六味地黄汤对多食易饥、夜尿频多、。心烦、手足。心热、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日渴喜饮、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具有肾阴虚证特征性症状的疗效上,P均叩.05,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后血糖指标改变值近似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的Wilcoxon检验;P值均P叩.0乙 有极显着性差异。表明六味地黄汤对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组患者的症状综合疗效、单一症状疗效和降低血糖的疗效均优于“非肾阴虚证”患者。两组狐1网络指标疗效比较,经们Icoxon检验,P叩.05,无显着性差异,表明六味地黄汤对肾阴虚证和“非肾阴虚证”的 NE网络调节均具有影响作用。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经单向有序X‘检验,P叩.01,组间有显着性差异。采用“改良的KuPPerPanfi量表”分组计算治疗后单一症状和体征的疗效;结果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眩晕等肾阴虚证相关性症状的疗效经单向有序X‘检验,P<0.05,组问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性激素指标疗效比较;经们Icoxon检验;P叩.05,有显着性意义,说明六味地黄汤在对肾阴虚证性激素指标的疗效优于‘啡肾阴虚证”。从两组 NEI指标疗效来看,经W Icoxon检验,P硼.05,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六味地黄汤对肾阴虚证和“非肾阴虚证”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 NE网络调节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从六味地黄汤对糖尿病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两个病种“异病同治”临床试验结果来看,六味地黄汤对这两个病种的肾阴虚证无论是症状学还是特异性指标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

骆庆峰[8](2003)在《生殖免疫的方药调节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总结过敏康II号胶囊临床治疗男性免疫性不育病例,分析过敏康II号胶囊对精子运动参数的影响,通过建立男性免疫性不育的动物模型,并观察过敏康II号胶囊对模型的治疗作用,初步探讨过敏康II号胶囊治疗男性免疫性不育的作用机理。本论文分为文献综述、临床实验室研究和实验研究三个部分。1 文献综述1.1 男性免疫性不育研究概况1.1.1 西医研究本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各种原因,体内产生了针对精子的抗体,从而影响精子的正常功能,导致男性不育。临床诊断以不育男性的血清和(或)精浆中发现抗精子抗体(AsAb)为准。抗精子抗体主要有三种:IgA,IgG,IgM。AsAb导致不育的原因:1)AsAb具有凝集作用,影响精子的运动能力;2)AsAb具有细胞毒效应,影响精子的存活;3)AsAb干扰精子的代谢活动;4)AsAb影响精子获能和顶体反应;5)AsAb封闭顶体膜上的抗原位点,抑制精子对透明带的附着与穿透;6)AsAb对精子膜脂流动性的影响;7)AsAb影响胚胎发育。西医治疗主要采用免疫抑制治疗和辅助生殖技术。1.1. 2祖国医学对男性免疫性不育的认识 男性免疫性不育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中医古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现多数学者将其归属中医“不育”范畴。病因病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湿热蕴结,精室受扰,影响生殖之精,故致不育。中医发挥自身优势在治疗男性免疫性不育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临床治疗方案中,既有辨证施治,亦有专病专方和其他疗法等。2 临床临床实验室研究采用过敏康II号胶囊治疗42例AsAb阳性患者,其中痊愈14例(33.33%),好转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33 %。精子的活跃运动是精子独有的生物学特征,以前评估男性生育力的实验室参数主要依据精液常规检查,在分析精子功能和受精潜能方面提供的信息有限。本次观察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技术对精液进行详尽分析,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观察中,尚属首次。在对精液分析的12个参数治疗前后值进行统计学对比时发现,治疗前,患者平均精液量、液化时间及精子密度属于正常,表明患者生精功能正常,而精子活率、精子活力以及精子多项运动参数降低,显示精子本身的功能状态下降,妨碍了受精过程的发生,由此,推测AsAb导致不育的主要机制之一可能为降低精子的活动能力,影响正常的精卵结合。过敏康II号胶囊可明显增加患者的精子密度(P<0.05)、精子活率(P<0.01)、精子活力(P<0.01);同时过敏康II号胶囊亦可显着改善精子运动参数,提高精子直线速度(P<0.01)、曲线速度(P<0.01)、平均路径速度(P<0.05)、精子直线运动率(P<0.05)、直线运动精子活率(P<0.01)、前向性(P<0.05)、侧摆幅度(P<0.05);结果表明,过敏康II号胶囊可消除由抗精子抗体所引起的精子凝集现象,减少抗精子抗体对生殖活动的不良影响;改善精子数量、质量,提高精子运动能力,进而达到患者治疗不育症的目的。<WP=4>3 实验研究3.1对正常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取NIH雄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各12只。每日通过灌胃给药,持续10天,于末次灌药后次日摘眼球放血处死。本实验主要观察过敏康II号胶囊对正常小鼠体重及免疫器官影响,于处死前称量小鼠体重,将小鼠摘眼球放血处死后,摘取小鼠的胸腺、脾脏,称重,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与正常组相比,中药及西药用药组动物胸腺指数、脾指数均低于正常组,由此推测过敏康II号胶囊可抑制正常小鼠免疫器官的生长,妨碍正常免疫器官功能,进而缓解过敏性疾病的症状。而醋酸泼尼松免疫抑制效果虽然不错,但其副作用很大,动物灌服醋酸泼尼松能明显降低动物的体重,显示醋酸泼尼松可抑制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3.2 对免疫性不育动物模型的影响免疫性不育模型建立本实验造模方法参照赖安妮、宋济范等方法进行。取常规检查正常的人精液40份,2000转离心30min,弃精浆,精子用生理盐水洗涤5次,然后加入0.5%NP-40,震摇2h,15000转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加生理盐水,4°C透析,适当浓缩后,行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浓度。用上述提取的精子膜抗原伴Freund完全佐剂,对小鼠进行腹腔免疫,每只小鼠注射抗原量为100μg,2周后用不完全Freund佐剂抗原加强免疫1次,每只小鼠注射抗原量为150μg,隔1周后以精子生理盐水抗原再加强免疫1次,每只小鼠注射抗原量为150μg。过敏康对免疫性不育模型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的初步探讨:分组与给药3.2.1 分组取NIH雄鼠,分为7组(正常组、佐剂组、模型组、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造模第一天开始灌胃给药,每天一次,直至第30天。所有雄性小鼠与正常雌性小鼠按1︰2比例合笼2周,雌性小鼠再饲养5天后处死,剖腹观察雌鼠子宫着床点数,计算孕鼠平均着床点数。雄鼠于合笼2周后处死,进行实验。对照组所给药物为醋酸泼尼松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所给药物为过敏康II号胶囊;3.2.3 检测指标;1)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测定2)对小鼠免疫器官影响3)孕鼠平均着床点数观察4)小鼠行为学观察5)?

綦伟[9](1999)在《长期口服土霉素致股骨头坏死一例》文中提出 患者周某,女,60岁,农民,因左下肢疼痛活动受限一年余,于1998年11月9日收入我院内科病房。患者于16岁时因患“结肠炎”即开始口服土霉素,以后间断服用,每年约服200-300片。自1997年春季感左下肢疼痛不适,活动后加重,曾去某医院就诊,经服强的松、消炎痛、伸筋丹等治疗1月余无效,疼痛逐渐加重,并活动受限。来我院就诊经查血常规、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均正常,腰椎拍片无异常,左髋关节拍片提示Ⅱ°股骨头坏死。笔

闫冠韫[10](2013)在《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的历程》文中研究表明天然药物是指来源于自然界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具有明确疗效的单一化学成分或多组分物质,其中以植物为主,种类繁多。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的转化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探索过程,但目前尚无对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发展史的系统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上述历史进行了阐述。首先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中外药学发展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其次,论述了化学药物在中国炼丹术、阿拉伯炼金术、欧洲炼金术的基础上,历经由粗到精、由盲目到自觉、由经验性实验到科学合理设计的过程,即发现、发展和设计贯穿于化学药物发展的全部历程;最后,本文以比较典型的四类药物:码啡、奎宁、喜树碱、扁豆碱及其衍生物为例,介绍了天然药物从提取到合成的发展路径,揭示了化学、药物化学及相关学科对药学发展的伟大贡献,对未来新药研制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研究结论:一、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的根本原因是:天然药物的局限性和化学药物的优势。同时,天然药物要发挥优势,与化学药物取长补短,继承发展;二、化学药物诞生在欧洲是因为:(一)希腊学术传统与近代科学兴起有着内在联系.(二)文艺复兴开辟了生理学、化学等学科.(三)研究者的积极探索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重要药物长期应用的宝贵经验;三、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长期口服土霉素致股骨头坏死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期口服土霉素致股骨头坏死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蒙兽药巴布-7及其有效成分复方的抗炎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大肠杆菌腹泻病概述
    1.2 大肠杆菌腹泻病的防治
        1.2.1 大肠杆菌腹泻病的预防
        1.2.2 大肠杆菌腹泻病的治疗
    1.3 炎症概述
    1.4 药物临床前安全性研究概述
    1.5 蒙兽药巴布-7的概述及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蒙兽药巴布-7及其有效成分复方的抗炎药效学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药物
        2.1.2 试验动物
        2.1.3 试验试剂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BSC和BSEIC对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的影响
        2.2.2 BSC和BSEIC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的影响
        2.2.3 BSC和BSEIC对甲醛所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2.2.4 BSC和BSEIC对甲醛致大鼠肿胀足中PGE_2含量的影响
        2.2.5 BSC和BSEIC对棉球所致大鼠肉芽肿的影响
        2.2.6 BSC和BSEIC对弗氏完全佐剂所致炎症大鼠外周血中NO含量的影响
        2.2.7 BSC和BSEIC对小鼠血清中E-selectin和ICAM-1含量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BSC和BSEIC对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的影响
        2.4.2 BSC和BSEIC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的影响
        2.4.3 BSC和BSEIC对甲醛所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2.4.4 BSC和BSEIC对甲醛致大鼠肿胀足中PGE_2含量的影响
        2.4.5 BSC和BSEIC对棉球所致大鼠肉芽肿的影响
        2.4.6 BSC和BSEIC对弗氏完全佐剂所致炎症大鼠外周血中NO含量的影响
        2.4.7 BSC和BSEIC对小鼠血清中E-selectin和ICAM-1含量的影响
3 蒙兽药巴布-7及其有效成分复方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3.1 试验药物
    3.2 饲养环境
    3.3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3.4 小鼠最大耐受量试验
    3.5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3.5.1 试验材料及仪器
        3.5.2 试验设计
        3.5.3 结果判定
    3.6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3.6.1 试验材料及仪器
        3.6.2 试验设计
        3.6.3 观察指标
        3.6.4 结果判定
    3.7 Ames试验
        3.7.1 试验菌株
        3.7.2 试验试剂
        3.7.3 试验仪器
        3.7.4 试验方法
        3.7.5 结果判定
    3.8 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
        3.8.1 试验仪器
        3.8.2 试验设计
        3.8.3 检测指标
    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3.10 结果与分析
        3.10.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10.2 小鼠最大耐受量试验结果
        3.10.3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
        3.10.4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
        3.10.5 Ames试验结果
        3.10.6 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BSC和BSEIC的抗炎药效学
        4.1.1 BSC和BSEIC对醋酸致毛血管通透性升高的抑制作用
        4.1.2 BSC和BSEIC对二甲苯致耳肿胀的抑制作用
        4.1.3 BSC和BSEIC对棉球致肉芽肿的抑制作用
        4.1.4 BSC和BSEIC对甲醛致足肿胀的抑制作用及降低PGE_2的含量
        4.1.5 BSC和BSEIC降低FCA诱导的小鼠外周血清中NO的浓度
        4.1.6 BSC和BSEIC降低LPS诱导的E-selectin和ICAM-1的浓度
    4.2 BSC和BSEIC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4.2.1 BSC和BSEIC的急性毒性
        4.2.2 BSC和BSEIC的特殊毒性
        4.2.3 BSC和BSEIC的亚慢性毒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经方柴胡桂枝汤介入布病发热期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病案1
2 案例2
3 病案3
4 病案4
5 病案5
6 按语
    6.1 柴胡桂枝汤理论基础
    6.2 小柴胡汤的理论基础
    6.3 小柴胡汤的组成
    6.4 桂枝汤的理论基础
    6.5 桂枝汤的组成

(3)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及双氯芬酸钠配合头孢噻呋钠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奶牛乳房炎及其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4)p53与bcl-2基因变化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中的影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与分组
    2实验方法
        2.1建模:
        2.2取材:
        2.3病理学检测:
        2.4细胞凋亡检测: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5)1例口服药物导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介绍
2护理
    2.1生命体征及病情观察
    2.2皮肤黏膜护理
    2.3预防感染护理
    2.4药物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
    2.5心理护理
    2.6饮食护理
    2.7出院指导
3小结

(6)武威市凉州区奶牛肢蹄病的调查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前言
    1 调查的技术路线
    2 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2.1 调查时间
        2.2 调查方法
        2.3 诊断方法
        2.4 调查内容
    3 调查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建议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7)六味地黄丸(汤)异病同治规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上篇理论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六味地黄丸(汤)文献研究
        1 六味地黄丸(汤)古代文献研究
        2 六味地黄丸(汤)现代文献研究
        2.1 六味地黄丸(汤)药理研究进展
        2.2 六味地黄丸(汤)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第二部分 中医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 “异病同治”治则的理论研究
    小结
下篇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试验方案
    第一部分 六味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1 六味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的临床试验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1.3 观察项目
        1.4 观察结果
        2 六味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非肾阴虚证”的临床试验
        2.1 病例来源
        2.2 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2.3 观察项目
        2.4 观察结果
        3 肾阴虚证组与“非肾阴虚证”组疗效比较
        3.1 病例来源
        3.2 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3.3 肾阴虚证组和非肾阴虚证组组间疗效比较
        小结
    第二部分 六味地黄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4 六味地黄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的临床试验
        4.1 病例来源
        4.2 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4.3 观察项目
        4.4 观察结果
        5 六味地黄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非肾阴虚证”的临床试验
        5.1 病例来源
        5.2 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5.3 观察项目
        5.4 观察结果
        6 六味地黄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组与“非肾阴虚证”组疗效比较
        6.1 病例来源
        6.2 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6.3 肾阴虚证组和“非肾阴虚证”组组间疗效比较
        小结
综合讨论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8)生殖免疫的方药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男性免疫性不育研究概况
    综述二男性免疫性不育中医药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室研究
    过敏康II号胶囊治疗男性免疫性不育的临床实验室研究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过敏康II号胶囊对正常动物的影响
    实验二过敏康II号胶囊对免疫性不育小鼠的治疗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参考文献
    临床实验室研究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10)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的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天然药物、化学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
    二、天然药物与中药
    三、中药与西药
第一部分 药物发展简述
    一、药物的起源
    二、古代药学发展
        (一) 古埃及的药物
        (二) 巴比伦人—亚述人的药物
        (三) 古希腊的药物(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
        (四) 古罗马的药物(前9世纪初—476年—1453年)
        (五) 古印度的药物(公元前2000—公元18世纪)
        (六) 古阿拉伯的药物(公元前8世纪—1285年)
        (七)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药物
        (八) 中国古代药物(1840年以前)
        1、中国古代药物的萌芽时期
        2、中国古代药物的奠基时期
        3、中国古代药物的发展时期
        4、中国古代药物的成熟时期
    三、近代药学发展(1840年—1919年)
        (一) 近代药学相关科学的发展
        1、近代化学的发展
        2、近代生物学的发展
        3、近代医学的发展
        (二) 近代药学的发展
        1、药学进步
        2、药理学的形成
        3、化学合成药的发现
    四、现代药学发展
        (一) 抗感染药物的发展
        (二) 非感染性疾病药物的发展
        (三) 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
    五、小结
第二部分 从化学药物到药物化学
    一、化学药物的起源
        (一) 中国的炼丹术
        (二) 阿拉伯的炼金术
        (三) 欧洲的炼金术
    二、化学药物的发展
        (一) 发现阶段(19世纪—20世纪30年代)
        (二) 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
        (三) 设计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三、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
    四、小结
第三部分 比较典型的天然药物向化学合成药物转化的案例
    一、吗啡
        (一) 罂粟
        (二) 神奇的鸦片
        (三) 吗啡的提取与合成
        1、提取
        2、合成
        (四) 阿片类镇痛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二、奎宁
        (一) 金鸡纳树
        (二) 奎宁的提取与合成
        1、提取
        2、合成
        (三) 喹啉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三、喜树碱
        (一) 喜树
        (二) 喜树碱的提取与合成
        1、提取
        2、合成
        (三) 喜树碱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四、毒扁豆碱
        (一) 毒扁豆
        (二) 毒扁豆碱的提取与合成
        1、提取
        2、合成
        (三) 抗胆碱酯酶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五、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一、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的动因分析
        (一) 天然药物的局限性
        1、基源混淆
        2、炮制不当
        3、合理用药难辨别
        4、量效关系不明确
        5、药物质量难判断
        (二) 化学药物的优势
        1、种类繁多,数目庞大,分类清晰
        2、治疗疾病范围广泛,举世瞩目
        3、药物质量保证措施完善
        4、以自然科学为母体,具有可持续性
        (三) 天然药物的再认识
        1、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2、构效关系的研究
        3、分离方法的研究
    二、化学药物何以诞生在欧洲
        (一) 希腊学术传统与近代科学兴起的内在联系
        1、古希腊繁荣的自然哲学为近代科学的孕育和诞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2、古希腊自然哲学“主客二分”的传统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古希腊自然哲学寻找现象背后原因的努力成为促进近代科学诞生的巨大推动力
        4、古希腊自然哲学注重逻辑的传统为近代科学的创立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二) 文艺复兴开辟了生理学、化学等学科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 研究者的积极探索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重要药物长期应用的宝贵经验
    三、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的意义
结语
致谢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课题、成果及教材
个人简历
附录

四、长期口服土霉素致股骨头坏死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兽药巴布-7及其有效成分复方的抗炎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D]. 付鹤.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经方柴胡桂枝汤介入布病发热期的应用体会[J]. 张静,梁秀文,德恩金. 智慧健康, 2021(14)
  • [3]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及双氯芬酸钠配合头孢噻呋钠疗效研究[D]. 赵祎云.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4]p53与bcl-2基因变化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中的影响实验研究[J]. 张亚斌,庞仲辉,姚永锋,夏利锋. 陕西医学杂志, 2016(11)
  • [5]1例口服药物导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患者的护理[J]. 梁丽,解东莉. 现代临床护理, 2015(02)
  • [6]武威市凉州区奶牛肢蹄病的调查与防治[D]. 王延寿. 甘肃农业大学, 2004(09)
  • [7]六味地黄丸(汤)异病同治规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 尹英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3)
  • [8]生殖免疫的方药调节研究[D]. 骆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2)
  • [9]长期口服土霉素致股骨头坏死一例[J]. 綦伟. 山东生物医学工程, 1999(04)
  • [10]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的历程[D]. 闫冠韫.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长期口服土霉素致股骨头坏死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