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层控铜、铅、锌矿床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朱上庆,黄华盛,池三川,师其政[1](1984)在《中国层控铜、铅、锌矿床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文中认为层控矿床是当前矿床学界讨论最热烈的课题之一。它是受一定地层层位控制、矿体呈层状或基本上呈层状展布的一类矿床。矿床的形成往往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成矿过程,既有同生沉积(或火山-沉积)作用为基础的部分,又有后生成矿作用(如岩浆、变质和热液等)的叠加和改造部分。因而它是介于同生和后生之间,既受沉积作用(或火山-沉积作用)的控制,又受构造、岩浆活动及各类热液作用相互影响而生成的复成因矿床。它是构造—岩浆—沉积作用相互作用的最终产物。
朱上庆,黄华盛,池三川,师其政[2](1983)在《中国层控铜、铅、锌矿床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层控矿床是国际矿床学界近十余年来讨论最热烈的问题之一,国内矿床学者对层控矿床的研究近几年来也十分重视,但对其含义则说法不一。广义的层控矿床包括了一切层状矿床,而狭义的层控矿床则只指与岩浆活动无关的层状矿床。我们认为,层控矿床是一类受一定地层层位控制、矿体基本上(或主要部分)呈层状展布的一类矿床。矿床的形成往往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成矿过程,既有同生沉积或火山—沉积作用的部分;又有后生作用(如岩浆、变质和热液等作用)的迭加和改造部分。因而它是
高延光[3](2007)在《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评价》文中认为闽中地区处于多个构造单元的复合部位,有着多期完整的构造-岩浆-成矿演化过程,对形成大型矿床非常有利。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在闽中及其周边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地质找矿及研究工作,但该区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以及区域性的矿产资源评价等研究工作还显得薄弱,成为制约本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瓶颈,同时,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给出该区的铅锌铜等多金属矿的预测资源量。本论文研究主要依托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闽中古裂谷铅锌矿成矿规律研究项目,以现代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以GeoExpl2005和MRAS软件为平台,对闽中地区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等与成矿有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开展闽中地区铅锌铜等多金属矿产资源的区域潜力预测与评价,圈定预测远景区;同时以块体理论为基础,定量给出该区预测资源量,将为该区找矿工作的部署提供依据。对闽中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等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闽中地区矿床大多分布在布格重力异常相对高值区及其边缘地段;铅锌矿床主要分布在正磁异常区内或正负异常分界线靠近正异常区内侧;前寒武纪构造层中Au、Cu、Pb、Zn、Ag含量最高,Cu、Au在下元古界(如麻源群)构造层中含量最高,Pb、Zn、Cu、Ag在上元古界(马面山群)构造层丰度最高,东岩组、龙北溪组是该区Pb、Zn多金属矿的主要赋矿层位。对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成矿时代上涉及新元古代、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成矿时代范围较广;空间上矿产地主要呈多条矿带、多个矿集区分布,空间范围同样广泛。因此,闽中地区应该存在多个铅锌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以GeoExpl2005和MRAS软件为平台,对闽中地区地物化遥等与成矿有关的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闽中地区浦城管查—富源、建瓯八外洋—东岩等15个Ⅳ级铅锌铜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35个Ⅴ级铅锌铜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应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首次对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进行了资源潜力预测。初步圈定Au资源量425.7吨,Ag资源量2.378万吨,Cu资源量1716.82万吨,Pb资源量439.66万吨;Zn资源量1004.2万吨。
周圣生[4](1998)在《中国层控矿床地质特征》文中指出根据近50年的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实际资料,对层控矿床的基本特点、成矿控制因素(沉积作用、火山活动、构造作用)、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与再造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认为:层控岩体应归属于火山-侵入岩;层控整合型矿体与围岩同时形成;主要成矿元素是赋矿围岩固有的。并对层控矿床的找矿布署提出了具体意见。
张乾[5](1993)在《中国铅锌矿床的元素组合及时空演化特点》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铅锌矿床的成矿元素可划分出23种元素组合。不同成因矿床、地质历史中5个大的铅锌成矿期及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都有各自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元素组合类型。矿床成因从沉积到岩浆到多成因叠加,从地质历史的早期到晚期,从相对稳定的沉积盆地到剧烈的构造岩浆作用带,元素组合从简单的1—2元素组合演变为复杂的多元素组合。元素组合的复杂性是中国大陆频繁剧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多种成矿作用的存在及其相互叠加的结果。
兰井志[6](2003)在《粤北地区典型矿床矿物标型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粤北地区是我国有色金属及硫的重要矿化带之一。铜、铅、锌、汞、锑、硫铁矿等矿床主要分布在粤北仁化、乐昌、英德等地。除着名的凡口、大宝山以及英德等几个大型有色金属及硫铁矿矿床外,其他中、小型矿床及矿点更是星罗棋布。 近几年,粤北地区的许多矿床面临储量危机,因而对粤北地区矿床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的标型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凡口、红岩、大宝山等矿床矿物的成因和找矿标型特征,对于进行矿床的深部预测和外围找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把几个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的标型特征进行对比,为矿区的远景评价和找矿靶区的确定提供了矿物学依据。 通过对凡口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物成分、稀土元素、同位素以及的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标型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确定了凡口矿床是海底热泉喷溢形成的,同时又受到后期热液轻微叠加改造,属于典型的SEDEX型层控矿床。并且通过黄铁矿的热电性对矿床进行了深部预测,说明矿床具有很好的找矿远景,已经得到实践检验。 通过对大宝山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物成分、稀土元素组成、同位素以及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的标型特征进行研究,确定了大宝山矿床的成因为火山沉积,经后期岩浆热液叠加型矿床,对矿床的远景进行了预测,提出大宝山矿床的上部矿体已被剥蚀或被氧化,基本上已经到矿体的深部的观点。 通过对红岩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物成分、围岩蚀变、稀土元素组成、同位素以及硫化物的标型特征进行研究,确定了红岩矿床的成因为沉积—改造型矿床。通过对黄铁矿的热电性的分析研究,得出矿体只被剥蚀一小部分,大部分矿体保存完好,深部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朱笑青,张乾,何玉良,祝朝辉[7](2005)在《地史早期岩石中的铅锌演化——狼山—渣尔泰山中元古代铅锌成矿的物质基础》文中认为以中国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山中元古代SEDEX型铅-锌成矿带为例,研究了该区从太古代到中元古代地壳岩石的铅锌含量和变化关系以及与成矿的关系。研究发现,从早到晚,岩石SiO2和K2O含量升高,铅含量也与二者同步增加;FeO、MgO、CaO及Na2O含量呈下降趋势,锌含量也同步降低。在太古代时,岩石的Zn/Pb比值一般>8,中元古代时这一比值降低为24。矿石的Zn/Pb比值与基底岩石Zn/Pb比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铅锌这种随时间的变化与中元古代铅的暴发性成矿及大规模铅锌共生矿床的形成是同步的,说明基底岩石中的铅和锌是该成矿带SEDEX矿床成矿的物质基础。
黄昌旗[8](2014)在《福建浦城—尤溪地区铅锌矿床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文中提出文章通过对浦城—尤溪地区典型矿床的地物化遥资料综合分析,从构造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面阐述了铅锌多金属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分析了铅锌多金属矿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建立了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初步提出了铅锌矿成矿远景区的划分。
周圣生[9](1987)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地壳发展阶段对层控矿床的成矿控制》文中认为研究表明中国已知的层控矿床明显地受其大地构造特点的控制。这些特点包括:层控矿床类多、赋矿层位多、层状矿体多、及同沉积成矿物质多;具有多来源、多期次(多阶段)、多成因的“多因复成”的成矿特点:“层控矽卡岩型”矿床普遍发育:同一层控矿产,在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及地壳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产出特点;相当大的一部分层控矿床产于碳酸盐建造。作者强调:加强对成矿构造学的研究,对指导当前普查找矿和成矿预测,以及发展我国层矿床的成矿理论有重大意义。
王登红[10](1995)在《新疆阿舍勒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阿舍勒铜矿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大型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本文从火山岩岩石学、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对该矿床及与成矿有关的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到了一些认识,主要有:1.从地质特征和岩石化学两方面论证了矿区火山岩以基、酸性碎屑岩互层为主要特点,并构成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2.认为成岩、成矿背景属裂陷拉张环境,火山岩尤其是细碧岩具有五大特殊性,初步提出了热点作用是导致地壳拉张、双峰式火山岩间互喷发、从早到晚基性火山作用趋于增强、以及成矿作用等一系列地质事件的深层次原因的看法;3.研究了七个矿化带特别是Ⅰ号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描绘了矿体的双层结构(沉积矿石与热液充填交代的细网脉状矿石),划分了四个成矿期次,区分了矿化分带(包括矿石组构的成因分带、元素分带、矿物组合分带、温度分带),指出了围岩蚀变的主要特征是细碧岩青盘岩化而石英角斑质凝灰岩黄铁绢英岩化;对矿石及七种主要矿石矿物的成因作了研究;探讨了矿体的变质、变形,指出韧性剪切及次火山岩侵入的热力作用和应力作用是导致矿体变质变形的主要原因;4.研究了矿化元素主要是铜在矿体及其容矿围岩中的分布特征,指出细碧岩是铜的矿源层。钠质容矿围岩蚀变后产生的低钠晕对研究矿床成因和指导找矿都有重要意义。对硅质岩和铁碧玉的研究揭示了成岩环境的大致演化过程;对成矿流体、铅、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揭示了Ⅰ、Ⅱ号矿床在成因上的不同,前者成矿物质来源于细碧岩、成矿于深水还原环境,后者形成于浅水较氧化环境、成矿物质主要与酸性火山岩有关;并进一步证明了基、酸性火山岩来自不同的源区、具有不同的成因,其中细碧岩是成矿金属的主要来源,而与酸性火山岩有关的喷气活动为金属矿质的沉淀提供了硫的来源;5.探讨了裂谷与成矿的关系及火山岩与成矿的关系,指出阿舍勒铜矿不但受控于裂陷拉张环境,还受控于双峰式火山岩。在讨论了平衡条件的前提下,计算了成矿物理化学参数。通过对比,指出了阿舍勒铜矿不同于其它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特殊性,从而建立了阿舍勒铜矿的描述性模式和成因模式,分析了成矿机制并归纳了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综合演化历史;6.从新的角度,探讨了卤水池中火山喷气-元素富集、沉积成矿的机制,并重新解释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分带,建立了开放体系双物源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的化学动力学模型。
二、中国层控铜、铅、锌矿床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层控铜、铅、锌矿床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3)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2 闽中及相邻区大地构造属性 |
2.3 闽中及相邻区地层特征 |
2.4 闽中地区岩浆岩 |
2.5 闽中地区区域构造格架及构造单元 |
3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3.1 区域物性参数 |
3.2 福建省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3.3 闽中地区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 |
4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
4.1 福建省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4.2 闽中地区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5 遥感影像特征 |
5.1 地层岩体解译 |
5.2 构造信息的提取与解译 |
5.3 碳酸盐化、粘土化和铁化分布特征 |
5.4 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分布特征 |
6 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区域成矿规律 |
6.1 闽中地区金属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
6.2 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6.3 矿床成矿系列 |
6.4 闽中地区铅锌多金属矿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7 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资源潜力评价 |
7.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综合分析 |
7.2 主要类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标志 |
7.3 闽中地区铅锌多金属矿矿产资源预测 |
7.4 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资源潜力评价 |
8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粤北地区典型矿床矿物标型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粤北区域地质概况 |
第一节 地层 |
一、 前泥盆系 |
二、 泥盆系 |
三、 石炭系 |
四、 二叠系至第三系 |
第二节 大地构造环境 |
一、 深部构造 |
二、 加里东期大地构造 |
三、 海西-印支期盆地演化 |
四、 燕山-喜马拉雅期大地构造 |
五、 大地构造环境的演化 |
第三节 岩浆岩 |
一、 花岗岩体 |
二、 辉绿岩脉 |
第二章 凡口、大宝山、红岩矿床地质特征 |
第一节 凡口矿床地质特征 |
一、 矿区地质背景 |
二、 矿床基本特征 |
第二节 大宝山矿床地质特征 |
一、 矿区地质背景 |
二、 矿床基本特征 |
第三节 红岩矿床地质特征 |
一. 矿区地质背景 |
二. 矿床基本特征 |
第三章 凡口、大宝山、红岩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
第一节 成矿环境对比 |
第二节 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一、 矿化对围岩的作用 |
二、 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节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第四节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一、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
二、 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
三、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四章 凡口、大宝山、红岩矿床矿物标型特征 |
第一节 凡口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标型特征 |
一、 凡口矿床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
二、 凡口矿床闪锌矿的标型特征 |
三、 凡口矿床方铅矿的标型特征 |
四、 凡口矿床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二节 大宝山矿床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标型特征 |
一、 大宝山矿床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
二、 大宝山矿床闪锌矿的标型特征 |
三、 大宝山矿床方铅矿的标型特征 |
四、 大宝山矿床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三节 红岩矿床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
一、 红岩矿床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
二、 红岩矿床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五章 凡口、大宝山、红岩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
第一节 凡口矿床的成因及找矿方向 |
一、 凡口矿床的成因 |
二、 找矿方向 |
第二节 大宝山矿床的成因及找矿方向 |
一、 大宝山矿床的成因 |
二、 找矿方向 |
第三节 红岩矿床的成因及找矿方向 |
一、 红岩矿床的成因 |
二、 找矿方向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7)地史早期岩石中的铅锌演化——狼山—渣尔泰山中元古代铅锌成矿的物质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1.1 矿床地质 |
1.2 太古代—早元古代岩石的基本特征 |
1.3 中元古代SEDEX型铅锌矿床与基底的关系 |
2 样品与分析方法 |
3 地球早期岩石成分的变化特点 |
4 铅-锌含量的变化特点 |
4.1 中元古代以前铅含量的变化特点 |
4.2 中元古代以前锌含量的变化特点 |
5 铅锌变化与铅锌成矿的同步性 |
6 结 论 |
(8)福建浦城—尤溪地区铅锌矿床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成矿地质背景 |
1.1 地质背景 |
1.2 地球物理背景 |
1.3 地球化学背景 |
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2.1 建瓯八外洋铅锌矿床 |
2.2 浦城金竹坑铅锌矿床 |
3 控矿地质条件 |
3.1 构造控矿条件 |
3.2 地层控矿条件 |
3.3 岩浆活动控矿条件 |
4 找矿 (预测) 模型 |
4.1 成矿系列划分 |
4.2 找矿 (预测) 模型 |
5 找矿远景区划分 |
5.1 划分原则 |
5.2 找矿远景区划分 |
(10)新疆阿舍勒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区域成矿背景 |
第一节 矿区地理位置 |
第二节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 |
第三节 区域地质概况 |
第四节 区域地质历史演化概述 |
第二章 矿区基础地质问题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火山岩地层 |
第三节 矿区构造 |
第四节 与国外着名矿区对比 |
第三章 岩浆-构造-成矿作用 |
第一节 火成岩类型 |
第二节 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
第三节 火山岩组合 |
第四节 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 |
第五节 火山岩的构造意义 |
第六节 地幔热柱成因裂谷的成岩成矿机制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一节 矿化带特征 |
第二节 I号矿床部分钻孔矿化特征 |
第三节 矿体结构 |
第四节 矿化分带 |
第五节 成矿期次 |
第六节 围岩蚀变 |
第七节 矿石学特征 |
第八节 成因矿物学特征 |
第九节 变质变形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 |
第一节 矿化元素的分布 |
第二节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 |
第三节 喷气岩地球化学 |
第四节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意义 |
第五节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六节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六章 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 |
第一节 裂谷与铜矿的关系 |
第二节 火山岩与成矿的关系 |
第三节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第四节 与典型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对比 |
第五节 成矿模式 |
第六节 成矿机制与成矿过程 |
第七节 开放体系双物源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化学动力学模型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四、中国层控铜、铅、锌矿床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层控铜、铅、锌矿床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J]. 朱上庆,黄华盛,池三川,师其政. 地球科学, 1984(04)
- [2]中国层控铜、铅、锌矿床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点[J]. 朱上庆,黄华盛,池三川,师其政. 地质科技情报, 1983(S1)
- [3]闽中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评价[D]. 高延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4]中国层控矿床地质特征[J]. 周圣生. 华南地质与矿产, 1998(03)
- [5]中国铅锌矿床的元素组合及时空演化特点[J]. 张乾.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3(03)
- [6]粤北地区典型矿床矿物标型特征研究[D]. 兰井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3(03)
- [7]地史早期岩石中的铅锌演化——狼山—渣尔泰山中元古代铅锌成矿的物质基础[J]. 朱笑青,张乾,何玉良,祝朝辉. 矿物学报, 2005(04)
- [8]福建浦城—尤溪地区铅锌矿床找矿模型与成矿预测[J]. 黄昌旗. 地质找矿论丛, 2014(04)
- [9]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地壳发展阶段对层控矿床的成矿控制[J]. 周圣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7(03)
- [10]新疆阿舍勒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D].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 19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