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及其农业特性

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及其农业特性

一、试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及其农业性(论文文献综述)

叶澜涛[1](2021)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海洋书写的解读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海洋书写内容繁多,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采取何种解读路径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当代文学作品中海洋书写的解读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社会学解读法、启蒙解读法和生态解读法。这三种路径代表了主流的解读类型,实际上也呈现了当代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虽然当代海洋书写存在不同的解读方式,但评论者在判断海洋文学的价值高低及其代表性时,仍需注重作品中的"海洋意识"。将海视作独立客体的价值取向代表着未来海洋书写的方向。

张志会,宋正海[2](2017)在《执着钻研排众议 勤勉治学立新说——宋正海研究员访谈录》文中认为宋正海是我国着名的科技史学家.访谈主要从科技史治学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宋先生几十年来的学术脉络,以期如实反映他倡导整体论自然观,以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现代科技创新,以及发展历史自然学等学术旨趣.访谈中,他追忆了中学时代对自然科学的广泛兴趣,以及在北京大学学习综合自然地理的教育经历.他积极振兴海洋史和海洋文化研究,创建黄河学;倡导科学史理论研究,开创历史自然学,复兴自然国学,倡导整体论自然观,开展"天-地-生-人"综合研究;反思中国科技传统的缺陷,将中国传统文化服务于现代科技创新;注重学术争鸣,保卫中医,重视民间科学,开展时空理论学术讨论.

朱骅[3](2017)在《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文化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牧场建设如今已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与重要战略。从文化逻辑来看,海洋牧场在我国的推广和建设首先缘于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日渐枯竭,契合了二战后全球兴起的生态整体主义文化思潮,另一方面又顺应中国传统"以海为田"的农业型海洋观,二者合力推动海洋牧场成为我国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

卞韬[4](2016)在《海洋生态文化在滨海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实现路径研究 ——以青岛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滨海城市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显着问题,威胁到了滨海地区的持续发展和沿海居民的健康生活,使得滨海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大势所趋。滨海城市特殊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特点、历史文化沉淀、产业发展方式及人文环境特征要求其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依托海洋,发挥海洋生态文化的显着特色和深厚底蕴,为城市各层面的建设提供文化支撑。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系统研究法,对海洋生态文化这一核心理论进行整合梳理,厘清其概念、内涵、特征及内在规律,尝试初步构建其理论架构。在此基础上,将海洋生态文化与滨海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相结合,研究其在滨海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同时,本文选取我国滨海代表城市——青岛市作为研究案例,总结其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海洋生态文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和路径选择经验,为我国滨海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提供有益参考。

杜贤琛[5](2014)在《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协同演化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运用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学新发展观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等多学科理论作为基础,采用文献整理归纳、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等多中研究方法,通过与世界海洋强国美国在发展海洋产业的角度进行对比,总结现阶段发展我国海洋产业的关键在于提升国民海洋意识,强化海洋文化宣导。通过实证研究,将海洋文化因素通过海洋经济指标进行替换,在文化与经济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量化海洋文化对于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揭示了海洋文化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利用当前流行的微博宣导海洋文化,以树立年轻一代海洋意识为重点,突出海洋开放意识以及海洋冒险意识的具体步骤策略。本研究共分成六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是简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此外,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以及海洋文化的研究综述三个方面展开,对前人的研究分别进行梳理。第二章对海洋文化的内涵与范围进行了梳理。鉴于文化的动态性,从文化的内涵为依归,对海洋文化的内涵和组成作出了阐述,从而为助力海洋经济的发展拟定发展重点。第三章是基于对比分析美国与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海洋文化有助于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本章主要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通过PEST模型从发展海洋产业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科技环境四个角度,与美国这个海洋强国进行对比,发现中国的海洋产业发展缺乏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经济倾斜政策,国民普遍缺乏海洋意识,海洋科技的研究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要改善中国海洋产业的宏观环境,首要任务是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形成我国特色的海洋文化,让所有国民意识到海洋发展的重要性,敦促国家出台配套完善的海洋相管法律以及经济倾斜政策。第四章通过实证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海洋文化有利于文化资本的积累,并通过构建文化替代性经济学指标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回归模型,量化了海洋文化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证明了推广我国的海洋文化对于发展海洋经济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第五章是促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措施。本章通过当今年轻一代使用率较高的自媒体平台--微博作为媒介,采用特定的微博宣传策略可以循序渐进的在我国年轻一代中树立海洋意识,强化年青一代的海洋创新意识、海洋冒险意识为我国新时期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奠定基础。本章通过分析微博平台的使用功能,提出有效强化我国年轻一代的微博宣传战略和步骤,并总结在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具有操作性的风险防范措施。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海洋经济客观反映海洋产业的发展。提升海洋意识,推广中国海洋文化有助于当前海洋经济的发展。最后,总结本文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关于“海洋文化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研究的可行的研究方向。

李星星[6](2013)在《沿海地区民间信仰的在地化研究 ——以温州灵溪镇齐天大圣宫及其信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果人们提到沿海地区的文化,大凡会联想到渔业捕捞传统,与之紧密相关的也会联想起被沿海渔民看成是精神象征的妈祖信仰。众所周知,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区的重要信仰对象,但是,其实在妈祖信仰的另一面还有另一种信仰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齐天大圣信仰,它至今没有被作为沿海地区的信仰来认识。通过对齐天大圣信仰的研究,对于从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沿海地区民间信仰的整体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温州有关地区的调查中发现,靠海地区主要表现为妈祖信仰的居多,而靠内陆地区很少出现妈祖信仰,如在本文的调查地灵溪镇就存在着齐天大圣信仰,其势态胜于妈祖信仰,并且,灵溪镇齐天大圣宫及其信仰与福建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在地化的过程。但是,最近以来,靠海渔民陆续向灵溪镇这些靠内陆城镇搬迁以后,出现了在新居住地兴建妈祖庙的现象。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齐天大圣宫为例,通过对当地齐天大圣信仰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分析这种信仰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福建地区影响的事实,并探讨灵溪镇当地齐天大圣信仰的在地化现象。通过这样的有关沿海地区齐天大圣信仰的研究,或许能够改变狭隘的沿海民间信仰观,为我们理解多元化的沿海文化提供一个视角。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通过三个方面,即猿猴崇拜研究、齐天大圣信仰研究和民间信仰的在地化研究来综述与本文有关的已有研究成果;第二章是调查地概况,是对调查地温州灵溪镇以及齐天大圣宫的一个概况介绍;第三章是灵溪镇齐天大圣信仰的由来和变迁,呈现了齐天大圣信仰从过去到现在的变迁过程,齐天大圣由单一的与下雨有关的神灵转变为现在多神格的神灵,而其信仰场所据说在民国时期,也由一个单一供奉齐天大圣的小庙宇逐渐扩大为一座供奉多神灵的中等庙宇;第四章是齐天大圣信仰的在地化机制,通过对被认为是齐天大圣祖地的福建顺昌和灵溪镇的对照分析,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齐天大圣信仰来自福建地区并经历在地化的过程。这三个方面为:一、结合福建省顺昌县云路村齐天大圣殿及其信仰的调查,从两地有关齐天大圣传说故事的对比分析,说明灵溪镇齐天大圣信仰的在地化端倪;二、通过灵溪镇齐天大圣祭祀时间的调整现象,由此揭示根据农忙及天气形成的在地化的信仰机制;三、从灵溪镇齐天大圣宫由单一神到现在多样性神的过程,从而阐明其在地化的庙宇空间。最后是本文的第五章,也就是结尾部分,标题为“齐天大圣信仰与沿海文化的多元化”,主要在概括总结前四章的基础上,通过与妈祖信仰的对照,由此阐述沿海民间信仰及其文化的多元化状态。通过以上几章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灵溪镇,受到福建地区影响的齐天大圣信仰经历了一个在地化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传说故事的在地化端倪、信仰机制的变更和庙宇空间的延伸。第二,沿海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体系。除了与海洋渔业文化相关的妈祖信仰以外,在沿海靠内陆地区,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的齐天大圣也是一个重要的信仰对象,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

胡火金[7](2012)在《“场域”中的海洋文化建设——基于舟山海洋文化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海洋是自然地质的产物,海洋文明在人类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当今世界,能源资源环境等种种问题不断凸显,海洋文明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海洋是一个普遍关联的生态系统,海洋文明及其海洋文化建设基于"场域"的视角,在自然与文化、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取得平衡,以利于人类永续发展。舟山海洋文化建设需要树立"文化场"理念,全面整合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挥场效应,增强海洋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不断深化拓展海洋文化功能,在国家海洋战略及其文化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

叶澜涛[8](2007)在《再论中国古代南部海洋文化的农业性特征》文中指出从经济运作的方式、历代海洋政策的变迁、古代海洋文学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古代南部海洋文化的农业性特征,认为这种特征有别于商业文化的表现形态,它受到中国内陆文化的影响,具有传统性、辅助性和保守性。因此,在考察中国古代海洋文化时,应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宋正海[9](2006)在《中国古代潮灾综合研究中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古代潮灾进行综合研究,有利于全面了解潮灾,也可作为案例说明灾害综合研究的重要性。笔者在多年的研究中提出如下几点思考:①潮灾主要是风暴潮,但风暴潮灾也常与天文潮、暴涨潮有关。②中国古代大地震不少,所以地震海啸不应是太少的。有4种潮灾史料可能与地震海啸有关。③古代潮灾预报均是综合预报。③海塘、潮田虽与海洋有关,实为陆地农业服务。⑤观潮文化与潮灾文化密切相连。⑥潮灾史与潮灾学史是自然史与认识史的关系。

宋正海,郭廷彬,叶龙飞,刘义杰[10](1991)在《试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及其农业性》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地区自古有着发达的农业经济区。本文从海洋文明的曙光、海洋类型的生产、生活、科技、自然观、文学、艺术、宗教、迷信活动、风俗习惯以及海洋政策等方面来论证:中国古代不仅有着海洋文化,而且是充分发展的。本文进一步认为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有着十分明显的农业性。如果把西方的海洋文化称为海洋商业文化,那末中国的海洋文化可称为海洋农业文化。两者均是海洋文化的基本类型。

二、试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及其农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及其农业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文学中海洋书写的解读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海洋书写简况
二、社会学解读法
三、启蒙解读法
四、生态解读法
五、解读路径中的海洋意识

(2)执着钻研排众议 勤勉治学立新说——宋正海研究员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 求学生涯和偶入科学史所
2 科学史新方向的拓荒者
3 拓展科学史理论研究, 拓荒整体论科学
4 推动传统文化服务现代科技创新
5 保卫中医和民间科学, 推进学术争鸣
6 由历史来评价“天地生人学术讲座”
7 建议研究所发展自然国学

(3)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文化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牧场的概念与历史演进
2 生态思潮的国际影响
3 农业型海洋开发传统
4 结论

(4)海洋生态文化在滨海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实现路径研究 ——以青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4.3 系统研究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海洋生态文化研究
    2.1 海洋生态文化的现实背景
        2.1.1 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
        2.1.2 传统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1.3 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恶化
    2.2 海洋生态文化的理论基础
        2.2.1 文化与生态文化
        2.2.2 文化与海洋文化
        2.2.3 文化与文明
    2.3 海洋生态文化的概念内涵
        2.3.1 海洋生态文化的概念
        2.3.2 海洋生态文化的内涵
    2.4 海洋生态文化的结构体系
        2.4.1 物质层面的海洋生态文化
        2.4.2 制度层面的海洋生态文化
        2.4.3 精神层面的海洋生态文化
第3章 海洋生态文化在滨海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1 滨海生态城市
        3.1.1 生态城市理论
        3.1.2 滨海生态城市概述
    3.2 海洋生态文化与滨海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在关系
        3.2.1 文化与城市
        3.2.2 生态文化与生态城市
        3.2.3 海洋生态文化与滨海生态城市
    3.3 海洋生态文化在滨海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2.1 海洋生态文化为滨海生态城市激活发展动力
        3.2.2 海洋生态文化为滨海生态城市提供技术支持
        3.2.3 海洋生态文化为滨海生态城市凝聚社会合力
        3.2.4 海洋生态文化为滨海生态城市打造核心竞争力
第4章 海洋生态文化在青岛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实现路径
    4.1 青岛生态城市建设概况
        4.1.1 青岛市是我国典型滨海城市
        4.1.2 青岛市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4.1.3 青岛市海洋生态文化资源基础
    4.2 物质实现路径
        4.2.1 开展海岸带生态修复,建设滨海湿地公园
        4.2.2 保护海洋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4.2.3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打造海洋文化产业群
        4.2.4 发展海洋休闲经济,开发涉海创意文化产品
        4.2.5 建设滨海科研基地,加强海洋生态技术研发
    4.3 制度实现路径
        4.3.1 健全涉海生态法规,构建保护补偿机制
        4.3.2 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加强海域综合管理
        4.3.3 调整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估海洋生态价值
        4.3.4 完善海洋保障机制,拓展公众参与渠道
    4.4 精神实现路径
        4.4.1 传承海洋生态民俗,打造特色文化风貌
        4.4.2 发展海洋生态节庆,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4.4.3 繁荣涉海文艺创作,打造蓝色文化精品
        4.4.4 加强科普宣教力度,提升海洋生态意识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存在问题和建设对策
        5.1.1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5.1.2 改进对策与建议
    5.2 主要研究结果
    5.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作用
    1.2 简要的文献综述与评价
        1.2.1 关于海洋产业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海洋文化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海洋经济的研究现状
        1.2.4 文献总体评价及本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文献整理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海洋文化的内涵与发展
    2.1 文化的内涵
    2.2 海洋文化的内涵及组成
        2.2.1 海洋意识
        2.2.2 海洋文化资源
        2.2.2.1 海洋农业文化
        2.2.2.2 海洋宗教文化
        2.2.2.3 海洋军事文化
        2.2.2.4 海洋旅游文化
        2.2.2.5 海洋民俗文化
    2.3 海洋文化的发展脉络
        2.3.1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概述
        2.3.2 西方海洋文化发展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3.1 分析模型介绍
    3.2 PEST 模型分析美国海洋产业现状
        3.2.1 政治法律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2.4 科技环境
    3.3 PEST 模型分析中国海洋产业现状
        3.3.1 政治法律环境
        3.3.2 经济环境
        3.3.3 社会文化环境
        3.3.4 科技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经济学视野下的海洋文化
    4.2. 海洋文化的经济特征
        4.2.1 可持续性
        4.2.2 多样性
        4.2.3 福利性
    4.3. 海洋文化对于发展海洋经济的作用
    4.4 .海洋文化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4.4.1 基本思路
        4.4.2 指标的确定
        4.4.3 海洋文化经济替代指标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定量关系分析
        4.4.3.1 数据搜集
        4.4.3.2 海洋文化经济替代指标与海洋经济指标的经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
    5.1 微博助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
        5.1.1 微博宣传的优势
        5.1.2 微博如何助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
    5.2 利用微博平台树立国民海洋意识的步骤策略
    5.3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3.1 海洋文化推广微博宣传可能遇到的问题
        5.3.2 海洋文化推广微博宣传的风险控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沿海地区民间信仰的在地化研究 ——以温州灵溪镇齐天大圣宫及其信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问题意识
        1.1.2 目的和内容
        1.1.3 研究意义
        1.1.4 研究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有关猿猴崇拜的研究
        1.2.2 有关齐天大圣信仰研究
        1.2.3 有关民间信仰的在地化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第二章 调查地概况
    2.1 作为沿海内陆地区的灵溪镇
    2.2 灵溪镇齐天大圣宫及其信仰
        2.2.1 齐天大圣宫的布局
        2.2.2 齐天大圣宫的历史
        2.2.3 齐天大圣宫与庙会
第三章 灵溪镇齐天大圣信仰的由来和变迁
    3.1 与福建地区的渊源
    3.2 齐天大圣的早期神格:求雨必应的“雨神”
    3.3 齐天大圣神格的多样性
        3.3.1 齐天大圣宫的日常活动
        3.3.2 信众的信仰生活
    3.4 信仰场所的变化与诸神的联合国
第四章 齐天大圣信仰的在地化机制
    4.1 有关齐天大圣传说与在地化端倪
        4.1.1 “齐天大圣祖地”福建顺昌县简介
        4.1.2 顺昌县云路村齐天大圣信仰的早期功能:保平安
        4.1.3 两地齐天大圣早期形象的对比分析
    4.2 苍南农耕环境与祭祀时间的在地化
        4.2.1 福建顺昌云路村齐天大圣庙会及其时间
        4.2.2 灵溪镇齐天大圣庙会及其时间
    4.3 庙宇空间的延伸与供奉神的在地化
    4.4 小结
第五章 齐天大圣信仰与沿海文化的多元性
    5.1 灵溪镇齐天大圣信仰之结构
    5.2 妈祖信仰投射下的齐天大圣信仰
    5.3 妈祖信仰从海边到陆地
        5.3.1 政府工作的推动
        5.3.2 信众的追崇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7)“场域”中的海洋文化建设——基于舟山海洋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场域”与生态文化及其海洋文化
二、海洋“文化场”营造及其资源整合
三、海洋文化建设及其未来

(8)再论中国古代南部海洋文化的农业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9)中国古代潮灾综合研究中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潮灾的本质
二、地震海啸不可能太少
三、古代潮灾预报均是综合预报
四、海塘和潮田为陆地农业服务
五、观潮文化与潮灾文化密切相连
六、潮灾史与潮灾学史

四、试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及其农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文学中海洋书写的解读路径[J]. 叶澜涛.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04)
  • [2]执着钻研排众议 勤勉治学立新说——宋正海研究员访谈录[J]. 张志会,宋正海.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3]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文化逻辑[J]. 朱骅.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7(02)
  • [4]海洋生态文化在滨海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实现路径研究 ——以青岛为例[D]. 卞韬.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 [5]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协同演化研究[D]. 杜贤琛. 上海海洋大学, 2014(03)
  • [6]沿海地区民间信仰的在地化研究 ——以温州灵溪镇齐天大圣宫及其信仰为例[D]. 李星星. 上海大学, 2013(04)
  • [7]“场域”中的海洋文化建设——基于舟山海洋文化建设的思考[J]. 胡火金. 浙江学刊, 2012(02)
  • [8]再论中国古代南部海洋文化的农业性特征[J]. 叶澜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02)
  • [9]中国古代潮灾综合研究中的几点思考[J]. 宋正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S1)
  • [10]试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及其农业性[J]. 宋正海,郭廷彬,叶龙飞,刘义杰.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1(04)

标签:;  ;  ;  ;  

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及其农业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