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每秒钟增加三个婴儿(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尧[1](2021)在《线上同伴存在及互动对小学生视频学习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李心欣[2](2021)在《“首届全球疫情背景下中美非政府民间国际共同战疫远程系列论坛”模拟交替传译项目报告》文中指出
徐秀敏[3](2021)在《功能主义目的论视阈下的环境类科普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海洋塑料污染》(节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杨双红[4](2021)在《基于组学的双歧杆菌高效分离技术及其β-半乳糖苷酶挖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歧杆菌是胃肠道微生物的重要组成成员之一,同时也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益生菌,但因其自身的生长条件十分严苛以致较难从含有复杂微生物群落的样本中分离。随着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们可以从基因层面解析双歧杆菌,进而挖掘及设计利于其生长的条件,提高该菌在样品中的分离效率。前期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糖苷水解酶(glycoside hydrolases,GH),这些酶能高效转化环境中的多种碳源,为双歧杆菌提供能量来源。因此,寻找能被双歧杆菌特异性GH利用的非常规碳源物质,并以此物质作为分离培养基的单一碳源,有助于提高双歧杆菌筛选分离效率。此外,由于目前市场上依然缺乏高活力和性质优良的GH,且许多商业化GH并不能直接用于食品行业。而来自益生微生物的GH相对安全,因此可利用双歧杆菌挖掘具有高活力和性质优良的GH。本研究应用宏基因组学,泛基因组学和酶学确定双歧杆菌中主要的GH,并用于设计分离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再基于双歧杆菌全基因组数据挖掘双歧杆菌中具有良好功能的β-半乳糖苷酶(GH2/42)。主要结论如下:(1)GH13,GH3,GH42和GH43家族在双歧杆菌中广泛存在。对144株双歧杆菌全基因组进行泛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GH13,GH3,GH42和GH43家族在双歧杆菌中广泛存在。进一步泛基因组分析(选择5个肠道微生物属(Alistipes,Anaerostipes,Barnesiella,Blautia和Collinsella)作为参照),结果显示这四个家族中的β-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低聚-1,6-葡萄糖苷酶,蔗糖磷酸化酶,海藻糖-6-磷酸水解酶,普鲁兰酶和β-木糖苷酶对双歧杆菌更具偏好性。同时对粪便样本S171和S201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长双歧杆菌在双歧杆菌属中占主要地位,不同样本之间的双歧杆菌含量存在差异以及β-半乳糖苷酶的基因数最多。进一步通过SWISS-MODEL结构预测,结果显示宏基因组中这7种GHs具有GH3,GH13,GH42和GH43家族的典型结构,即宏基因组中存在的这7种GHs具有水解相应底物的潜力。(2)使用对双歧杆菌具有偏好性的GHs相对应的寡糖作为选择性培养基的主要碳源可以提高双歧杆菌的分离培养效率。根据泛基因组和宏基因组的分析结果,采用棉子糖,海藻糖,纤维二糖,蜜二糖,乳果糖,乳糖,蔗糖,抗性淀粉,普鲁兰糖,木聚糖和葡聚糖作为选择性培养基的主要碳源。在以乳糖,棉子糖和木聚糖为主要碳源的培养基中,可培养双歧杆菌占可培养微生物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89.39%±2.50%,71.45%±0.99%和53.95%±1.22%,而普通GAM(Gifu anaerobic medium)培养基仅为17.90%±0.58%,且木聚糖可能是有益于宿主健康的益生元。在分离得到的76株菌中有28株双歧杆菌,占总数的37%。全基因组测序的22株双歧杆菌的基因组内普遍存在莫匹罗星和利福平抗性基因,无毒力基因。(3)来源于双歧杆菌的β-半乳糖苷酶B17_2具有商业化应用潜能。成功得到双歧杆菌中的两个β-半乳糖苷酶B17_2和B26_3,大小分别为719和697个氨基酸,都属于GH42家族。两者最适pH分别为5.5和6.0,最适温度均为45℃。低温短时间(35~40℃,10~30min)处理后,酶B26_3的相对活性会大幅度提升且最高可达300%。而酶B17_2不适合任何温度处理,但是表现出良好的酸碱(pH=4.0~8.0)耐受性。酶B17_2和B26_3的Vmax分别为3.83±0.14 mmol·(min·g)-1和(1.11±0.063)×10-3 mmol·(min·g)-1;Km分别为1.75±0.2 m M和1.7±0.27 m M;Kcat分别为5127±183 s-1和1.47±0.084 s-1。
侯静[5](2021)在《释意派口译理论视阈下关于2019年苹果公司新品发布会的模拟口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的生活进入智能化时代,智能科技产品实现飞速发展,而消费者对于科技产品的关注度也空前高涨。尤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消费者对外国科技产品的购买力也不断增强。这要求译员熟悉科技类新品发布会。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最新发布的产品和前沿的科学技术。本文以释意理论为基础,以2019年苹果新品发布会为研究内容,阐释释意理论在同声翻译中的作用,以满足现实的翻译需求。释意理论认为翻译过程有三个阶段组成,即理解源语,脱离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释意理论强调对原文意义的翻译,译员要摆脱原文结构的限制。基于上述理论,作者对口译材料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了分析,选择正确的口译方法,总结出一部分可以提高口译质量的翻译技巧:移译,断句,省略和改述。首先作者对本次口译内容的具体要求和预期进行阐述。同时呈现口译的整个过程,并对本次口译任务进行评价。本次翻译报告的中心侧重于案例的分析。基于释意理论,作者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本次口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总结出自己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最后通过总结释意理论对本次科技英语口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积累相关经验。并希望能在今后的口译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任烽[6](2021)在《“病毒”卡通形象在科普乐园中的再设计研究 ——以《病毒星球》为例》文中提出
葛天逸[7](2021)在《无名氏创作主题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无名氏的创作主题为研究对象,选择无名氏文学创作中内容最为丰富而又相互联系的六大主题即革命、救亡、情爱、罪恶、死亡、宗教进行解读、诠释和总结。本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了每一主题书写中所着重刻画的艺术形象、所呈现的艺术风格,阐析了无名氏文学主题表现中所包含的作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构想,探讨了无名氏创作中多主题交融互见的叙事特点,同时采取文本考辩的研究方法梳理和描述了无名氏文学主题表现上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文学史的意义上阐发了无名氏创作对于现代新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六章。绪论部分评述了前人对无名氏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无名氏研究历史的发展轨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阐析了本论题的研究目标与学术意义。第一章阐析无名氏创作中的革命主题。革命这一时代主题在无名氏的精神探索中始终是一种燃烧的激情,呈现出复杂而多层面的意义结构。本章从“叛逆与救赎”的五四新文学书写模式出发,分析了无名氏文学创作中的叛逆青年形象,剖析了无名氏笔下的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阐释了救赎背后的哲学依据。本章还从思想史和文学史意义的角度分析了无名氏革命叙事中的人道主义、革命中的牺牲、革命与诗歌的关系、革命者的个性以及个人权利、革命信仰等等问题。此外,此章还分析了无名氏对国际革命者形象的塑造特点,从政党中的派系斗争等角度分析了无名氏革命叙事中的国际主义问题。第二章阐析无名氏创作中的救亡主题。无名氏是在抗战时代崭露头角的现代作家,但其救亡叙事有其独特的关注重点和情节发展动力。无名氏小说的救亡书写中“原生空间”与“殖民空间”并存的城市、家园构型,寓含着无名氏个人的生命体验,无名氏笔下的各种人物形象如救亡战争中的直接参与者、同情者乃至汉奸形象的塑造,都呈现出作者独特的文化思考。尤其是无名氏创作中对牺牲问题的理解,对民族“退化”问题的思考,都表现出无名氏的救亡书写在抗战时代的思想特点。无名氏聚焦于文化精神层面的救亡思考,显现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性意义和民族性特征。第三章阐析无名氏创作中的情爱主题。无名氏是现代作家中的写情圣手,情爱、革命与救亡等主题的叙事往往融合在一起。本章抓住若干重点人物形象,分析了无名氏情爱叙事中的性别因素,考察了无名氏以情爱为线索贯穿其他重要主题的基本特征,同时从重点作品的重要版本的比照辨析出发,阐析了无名氏情爱叙事方式的文学史意义,探究了无名氏的创作心态以及作品的传播历程。第四章阐析无名氏创作中的罪恶主题。罪恶是无名氏创作探讨人性深度与文化差异性的重要角度。无名氏的创作从嫉妒和背叛两大人性特点的揭示出发,对人性之恶进行了抽象的思考,从囚徒和劳改犯的经历、烧毛党和日军对平民的恶行等等出发,对人性之恶在特定环境中的复杂表现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的婚恋悲剧和堕落生活的叙写方面,无名氏深入地探索了与启蒙精神背道而驰的“知识之恶”。无名氏笔下的“恶之花”形象,既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出了无名氏对处于时代苦难中的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独特思考。第五章阐析无名氏创作中的死亡主题。无名氏在其各种主题的叙事中都刻意安排了人物的死亡结局,细致描写了不同死因的人物在面临死亡时的挣扎状态,通过这些不幸命运和场景描写,无名氏表达了自己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无名氏的死亡观是辩证式的,死亡对于生命而言,虽然是恐惧的,但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体现出死亡的必要性,对死亡的价值和意义无名氏做出了肯定性评价。无名氏创作中对于生死转化中的死亡赋值问题的思考,也使得他的死亡主题书写超越了一般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探讨,而具有一种别致的思想史意义。第六章阐析无名氏创作中的宗教主题。本章从重点人物皈依宗教的历程、原因出发分析了无名氏笔下起信叙事的文学史意义和思想史意义,从无名氏对于宗教起源问题的思考、对宗教美学蕴含的体认、对宗教本质的人性化理解等方面解读了无名氏对宗教生活的美学思考,从对于宗教神圣性和原则性的理解、对腐败的宗教徒和宗教组织的批判的角度阐释了无名氏的宗教批判理念的生成,从确立健康的人神互动关系、宗教崇拜方式的自由化理想等方面剖析了无名氏的宗教理想中的自由原则。结语部分剖析了无名氏创作中各种主题之间的紧密联系,总结了无名氏创作中六大主题叙事的各自特点,并将无名氏的创作放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分析了它在文化精神上的独异性,指出无名氏是一个有着鲜明的自觉的文化构想的作家,他的所有创作都从不同的方向和层面对他的文化构想进行形象或象征、历史或现实的说明,这些作品,虽然创作的时代不同,体现的主题类型有别,甚至创作的构思也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显现出了无名氏的创作才能与他宏大的文化构想之间的完整对应与契合。
邹佳成[8](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呼吸应肺病听诊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呼吸音在肺部疾病的预防和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呼吸音进行听诊是筛查和诊断肺部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传统的听诊需要专业的医生来进行,在医疗资源日益紧缺的社会中,更加需要一种自动诊断系统来帮助人们缓解医疗资源不足的压力。深度神经网络在解决这类问题上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训练一个有效果的深度神经网络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最大的呼吸数据集ICBHI只有900多条呼吸音音频,这对于训练一个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来说仍然是很少的。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呼吸音的时间特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迁移学习的基础上,本文新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利用在Audioset上训练的VGGish模型以及一套新颖的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本文改良了呼吸音特征提取与特征优化过程,将音频进行去噪后采用Mel谱图对呼吸音进行图像化处理;呼吸音信号经高通滤波去除低频噪声,而滤波后仍然存在一定的心音噪音,本文利用小波阈值方法分解目标信号,不直接提取呼吸音,先将呼吸音视为噪音,再通过重构心音,并与原始信号相减获得纯净的呼吸音信号。并基于Grad Cam进行特征优化,本文有选择地从谱图的高频区域剪掉一部分进行特征优化,以确保网络聚焦于感兴趣的区域。(2)为了充分利用呼吸音的时间特征,本文融合CNN-RNN网络提出一个新的模型。该模型算法基于VGGish和Bi LSTM两种网络,并将卷积网络部分与循环网络部分相结合,之后利用呼吸音数据对Bi LSTM网络进行再训练,提取呼吸音的时间特征。另外本文为了更好的融合VGGish与Bi LSTM的输出,弥补Bi LSTM网络在训练过程中损失的特征信息,本文采用Time Pooling层将VGGish和Bi LSTM的输出进行处理,最后通过全连接拼合VGGish与Bi LSTM输出的向量进行训练,提高模型泛化能力。(3)为了解决样本量不足的情况,本文利用迁移学习,将VGGish在Audioset上预训练获得相似领域知识后再通过适当的方法应用到呼吸音领域,使模型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该算法中,VGGish的参数通过迁移学习获得。(4)为了初步将训练所得模型进行应用,本文基于HTML开发了一个使用深度学习的CNN-RNN融合方法对呼吸音进行分类的Web服务功能,主要使用本文提出的基于VGGish-Bi LSTM方法建立的呼吸音音频分类模型,实现用户上传呼吸音音频,并返回诊断结果的功能。同时,根据本文进行的大量实验的结果表明,综合各个病症类别的分类精确率和总体准确率,与目前现有的呼吸音分类算法相比,本文算法有效提高了对呼吸音相关的各类病症的分类精度。
王进[9](2021)在《基于场景的地理概念建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建模是认知地理世界、模拟地理过程、揭示地理规律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地理学经过多年发展,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建模者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地理分析模型。然而,地理系统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使得单一的地理模型难以满足复杂地理问题求解的需求。因此,基于已有的地理模型资源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式地理建模逐渐成为地理学综合研究的热点。地理概念建模是将隐匿于人脑中对于地理系统的认知进行形式化表达的过程,是地理系统认知表达的重要手段。对地理系统的共性认知是开展协作式地理建模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建模者的研究背景以及科研思维的差异性,导致在协作式地理建模过程中建模者的建模思想难以表达和交流。此外,现有的地理概念建模方法大多采用基于图的表达形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地理系统的结构与要素关系进行表达,但是在复杂地理系统的时空格局、多要素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等整体性特征表达方面仍存在一定限制。在地理学综合研究越来越需要跨领域间建模者协作开展地理建模工作的趋势下,协调跨领域建模者的思想表达与交流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地理系统的认知表达为切入点,借鉴地理场景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提出构建概念建模场景作为地理系统抽象表达的介质。面对不同建模者对地理系统认知差异的基本事实,提出基于概念组件的概念建模场景构建方法。通过概念组件的设计体现建模认知的领域性特征,通过概念组件的组合嵌套表达地理系统的时空格局,通过概念组件之间的动态交互体现地理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动态演化过程。最终构建的动态可视化概念建模场景即为建模者对地理系统认知表达的产物,体现了跨领域建模者的共性认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总结如下:(1)概念建模场景的认知与解构。由于传统地图学和GIS以“分类”、“分层”为核心的地理系统抽象表达方法难以表达地理系统的多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动态演化过程等整体性特征,本文提出了地理系统的场景化表达方法。通过对概念建模场景的内涵进行剖析,明晰了概念建模场景的定义、特征、分类体系以及要素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概念建模场景的概念模型,通过设计概念建模场景的内容表达框架,实现了地理系统到概念建模场景的映射;通过设计概念建模场景的描述模型,实现了地理系统的时空格局、要素间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动态演化过程的表达;最后借鉴面向对象建模和基于智能体建模的思想,提出基于概念组件构建概念建模场景的基本框架。(2)概念组件的设计与实现。概念组件是对概念建模场景组成要素的抽象表达,本文通过对地理实体的视觉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抽象表达,提出了概念组件的设计方法;通过多个分类视角对概念组件进行分类讨论,明晰概念组件的一般特征,指导概念组件的实现;借助Unity引擎对概念组件进行实现,并设计了相应的案例来阐述概念组件设计的一般流程。(3)规则约束的概念建模场景构建。在概念建模场景构建的过程中,概念组件会受到场景构建规则的约束。本文对场景构建规则(包括与场景构建相关的规则——场景规则,以及与地理规律认知相关的规则——地理规则)进行了总结与脚本化描述,以实现概念建模场景时空格局约束、语义约束等的表达。为了对概念建模场景构建的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本文设计了概念资源库,包括概念组件库、场景构建规则库、场景模板库;最后,基于概念资源库本文提出了概念建模场景构建的一般流程。(4)面向过程与作用的概念建模场景动态表达。地理系统内部要素的演化过程以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特定的地理现象。本文总结了相关地理现象的动态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了脚本化描述;接着总结了常用的动态可视化方法,用来实现地理现象的动态可视化表达;提出了概念建模场景的动态交互模型,以支持概念组件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表达,进而实现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动态可视化表达。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相关的原型系统和实验案例,对所提出的基于场景的概念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本文所构建的概念建模场景能够有效地提供建模认知的形式化与形象化表达,并且能够对地理系统的时空格局与内部作用机制进行动态可视化表达,使得建模者之间的思想传递与交流更加便捷,极大地提高了协作式地理概念建模的效率,进而为后续地理建模过程的快速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李琦琦[10](2020)在《民国时期梅州地区的市政改革与城镇建设》文中提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州地区各县市和墟镇展开了市政改革和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大量相关档案史料,为研究民国时期内陆地区市政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论文以档案史料、文史资料等为基础,主要运用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梅州各县市城市和墟镇的市政建设进行研究,探讨市政改革及建设的背景、市政机构或组织、市政建设活动等。由于梅州各县改革是在广东省政府的推动下进行,其措施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仅对梅县、兴宁二县做全面研究,丰顺、蕉岭、五华则更注重地域特色。同时,关注到梅州侨乡这一地域特色,将华侨因素作为各章节的重要线索,探究各县市及城镇市政推进中华侨投资、华侨捐助、华侨建设等内容。论文以平行结构分别研究了梅县、兴宁、丰顺、蕉岭、五华五县的市政改革与城镇建设,并以松口镇为镇的代表进行个案研究。梅县成立了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主持市政改革与城镇建设,主要措施有修建防御工事,在梅城周围建筑十余座碉楼;在城区内修建30余条混凝土道路,将旧马路从2-3米拓宽为6-10米不等;在新修建的道路两旁建筑骑楼;在梅江上建设桥梁及城区的菜市;关注娱乐休闲建设,发动华侨在梅城建设中山公园,不过未能实施。兴宁县市政改革与城镇建设的主要措施分别是在城墙内及城外及宁江河之间的商业区修建道路,拓展路面;在新路两旁建设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骑楼街屋;保护宁江上游林木、兴修水利,解决城区水患灾害问题;修建公共休闲设施即在抗战胜利后重建中山公园。丰顺县丰良镇的市政改革与城镇建设是在当地以吴姓、张姓为首的华侨家族的斗争中进行的,双方势力在斗争中大力投资该镇的商业区、建设骑楼等。蕉岭县的措施有拆除城墙、拓展城区街道、建设与外地相通的交通及通信设施等,华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捐赠。五华县市政改革与城市建设得益于实力雄厚的大华侨李桂和、张子良等的投资,他们在南门开辟土地建设商业区,促进了五华县的城市建设。梅州重点镇松口镇的侨资房地产业和镇区建设在当时颇为先进,该镇华侨及其家族众多,大力在中山街、繁荣路一带投资建设骑楼、街道、码头等,极大地促进了松口镇区发展。总的来说,民国时期梅州地区在政府推行下和华侨大力支持下,市政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梅县、兴宁二县的市政体系较为完备,改革及建设成果颇为可观。丰顺、蕉岭、五华等县则受当地条件限制尽力周全,根据当地特色进行建设。不过,由于民国年间梅州地区土匪肆虐、战乱频仍、官僚腐败等问题,该地区市政改革及城市建设经历了一些波折。
二、地球每秒钟增加三个婴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球每秒钟增加三个婴儿(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组学的双歧杆菌高效分离技术及其β-半乳糖苷酶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写词对照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糖苷水解酶 |
1.1.1 家族和分类 |
1.1.2 胃肠道中的糖苷水解酶 |
1.1.3 实际应用 |
1.1.4 β-半乳糖苷酶 |
1.2 双歧杆菌及其糖苷水解酶 |
1.2.1 双歧杆菌 |
1.2.2 双歧杆菌的传统分离培养 |
1.2.3 双歧杆菌中的糖苷水解酶 |
1.3 立题依据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分离 |
2.1 实验材料 |
2.1.1 数据来源 |
2.1.2 样品来源 |
2.1.3 培养基 |
2.1.4 主要试剂 |
2.1.5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粪便样本的采集 |
2.2.2 双歧杆菌属泛基因组分析 |
2.2.3 粪便样本宏基因组分析 |
2.2.4 糖苷水解酶的序列分析 |
2.2.5 选择性培养基设计 |
2.2.6 双歧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2.2.7 16S扩增子数据分析 |
2.2.8 双歧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双歧杆菌属泛基因组分析 |
2.3.2 粪便样本的宏基因组分析 |
2.3.3 双歧杆菌选择性分离培养 |
2.3.4 可培养微生物分析 |
2.3.5 分离得到的双歧杆菌全基因组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β-半乳糖苷酶异源表达及性质表征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株及质粒 |
3.1.2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β-半乳糖苷酶重组质粒构建 |
3.2.2 β-半乳糖苷酶重组质粒转化及测序 |
3.2.3 重组菌的保藏 |
3.2.4 重组质粒的提取 |
3.2.5 β-半乳糖苷酶重组质粒异源表达 |
3.2.6 β-半乳糖苷酶的纯化 |
3.2.7 β-半乳糖苷酶的性质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基因克隆、异源表达及纯化 |
3.3.2 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 |
3.3.3 最佳酶反应浓度和时间 |
3.3.4 最适pH和温度 |
3.3.5 pH和温度的稳定性 |
3.3.6 金属离子及试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
3.3.7 酶动力学参数 |
3.3.8 酶最适底物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作者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Ⅱ:宏基因组中选定的糖苷水解酶的序列 |
附录Ⅲ:β-半乳糖苷酶序列及比对结果 |
附录Ⅳ:泛基因组分析序列 |
附录Ⅴ:伦理证明 |
(5)释意派口译理论视阈下关于2019年苹果公司新品发布会的模拟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1.Descrip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1.2 Source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3 Featur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4 Objectiv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5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2.Interpreting Process |
2.1 Preparations for the Interpreting Task |
2.1.1 Thematic Preparation |
2.1.2 Material Preparation |
2.1.3 Terminology Preparation |
2.1.4 Plans Preparation |
2.2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2.3 Post-Interpreting Issues |
2.3.1 Interpreter Evaluation |
2.3.2 Others’Evaluations |
2.3.3 Mistakes and Analysis |
3.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3.1.1 Three Aspects of Interpretive Theory |
3.1.2 Triangle Model of Interpreting under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3.2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to Related Fields |
3.3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to Interpretation |
3.3.1 Semantic Conversion |
3.3.2 Sentence Reconstruction |
4.Case studies in Details |
4.1 Transference |
4.2 Segmentation |
4.3 Omission |
4.4 Paraphrase |
5.Summary of the Report |
5.1 Major Difficulti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5.2 Experience from the Interpreting Task |
5.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Interpreting Practice |
References |
Appendixes |
Appendix I:Terminology |
Appendix II:Notes of the interpretation |
Appendix III:Original Transcripts of the Speech |
Appendix IV:Actual Transcripts of the Interpretation |
Appendix V:Improved Transcripts of the Interpretation |
Appendix VI:Publications and Honors |
Appendix VII:Acknowledgments |
(7)无名氏创作主题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无名氏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革命:“一种伟大神圣的感情” |
第一节 叛逆与救赎:投奔革命的前奏 |
第二节 人道、生命与革命诗学 |
第三节 回归家园时的观念争辩与路径选择 |
第二章 救亡:“用躯体来喂养祖国的黎明” |
第一节 救亡书写中的城市记忆 |
第二节 救亡战争中的人物刻画 |
第三节 救亡叙事中的理性沉思 |
第三章 情爱:“比一切高峰还高的高峰” |
第一节 恋爱人物的性别叙事 |
第二节 叙述方式的承袭与超越 |
第三节 版本修改与叙事完善 |
第四章 罪恶:人类的“永恒黑暗本体” |
第一节 抽象的罪恶:人性之恶 |
第二节 具体的罪恶 |
第三节 知识之恶 |
第五章 死亡:“生命被嘲笑的时刻” |
第一节 在恐惧中反抗死亡 |
第二节 死亡是对生命的一种肯定 |
第三节 生死转化中的死亡赋值 |
第六章 宗教:“追寻一种伟大的虔诚” |
第一节 皈依宗教的起信叙事 |
第二节 宗教生活的美学思考 |
第三节 宗教批判的理念生成 |
第四节 宗教理想中的自由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8)基于深度学习的呼吸应肺病听诊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肺部听诊基础知识简介 |
2.2 呼吸音种类 |
2.3 呼吸声音异常及原因 |
2.3.1 喘鸣音 |
2.3.2 干啰音 |
2.3.3 爆裂音 |
2.3.4 支气管音 |
2.4 特征提取相关理论基础 |
2.4.1 梅尔频率倒谱分析 |
2.4.2 小波变换处理 |
2.4.3 声谱图提取 |
2.5 分类算法基础 |
2.5.1 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
2.5.2 循环神经网络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呼吸音数据特征的构建 |
3.1 呼吸音相关数据库及应用介绍 |
3.1.1 呼吸音样本数据 |
3.2 数据集分析 |
3.2.1 呼吸周期 |
3.2.2 采集设备 |
3.2.3 患者病症 |
3.3 呼吸音预处理 |
3.3.1 基于滤波与小波变换的呼吸音去噪 |
3.3.2 数据整理与呼吸周期切片 |
3.4 特征提取 |
3.5 基于GradCam的特征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呼吸音肺病识别模型 |
4.1 迁移学习与源域数据集简介 |
4.1.1 迁移学习 |
4.1.2 Audioset数据集 |
4.2 基于VGGish的 CNN-RNN模型 |
4.2.1 模型框架 |
4.2.2 Time Pooling层与拼接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
5.1 实验环境及使用的模型评估指标 |
5.2 实验结果与比较分析 |
5.2.1 是否进行呼吸音去噪的实验结果对比 |
5.2.2 是否进行特征优化的实验结果对比 |
5.2.3 呼吸周期起始点的实验结果对比 |
5.2.4 不同再训练层的实验结果对比 |
5.2.5 是否进行迁移学习的实验结果对比 |
5.3 与现有方法预测性能的比较 |
5.3.1 与传统呼吸音分类算法对比 |
5.3.2 与其他VGGish算法对比 |
5.3.3 与CRNN算法的实验结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针对呼吸音肺病识别的Web服务 |
6.1 Web服务介绍 |
6.2 Web服务框架展示 |
6.3 使用过程展示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概述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基于场景的地理概念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地理建模研究 |
1.2.2 地理空间抽象认知研究 |
1.2.3 概念建模方法研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概念建模场景的认知与解构 |
2.1 地理概念建模的表达需求分析 |
2.1.1 概念建模内容上的表达需求 |
2.1.2 概念建模形式上的表达需求 |
2.2 地理系统常用的抽象表达方法 |
2.2.1 基于地图的表达方法 |
2.2.2 基于GIS的表达方法 |
2.2.3 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表达方法 |
2.2.4 现有地理系统表达方法总结与分析 |
2.3 概念建模场景的内涵解析 |
2.3.1 概念建模场景的定义 |
2.3.2 概念建模场景的分类 |
2.3.3 概念建模场景的特征 |
2.3.4 概念建模场景的要素组成 |
2.4 概念建模场景的概念模型 |
2.4.1 概念建模场景的内容表达框架 |
2.4.2 概念建模场景的描述模型 |
2.4.3 概念建模场景的组件化构建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概念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
3.1 概念组件的设计思路 |
3.2 概念组件的分类 |
3.2.1 概念组件的分类视角 |
3.2.2 概念组件的分类示例 |
3.3 概念组件的实现 |
3.3.1 概念组件设计的基本框架 |
3.3.2 可视化元素的实现 |
3.3.3 行为脚本的实现 |
3.4 概念组件设计示例 |
3.4.1 “下垫面”可视化元素的设计 |
3.4.2 “下垫面”行为脚本的设计 |
3.4.3 “下垫面”行为脚本与可视化元素的交互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规则约束的概念建模场景构建 |
4.1 概念建模场景的构建规则 |
4.1.1 规则分类 |
4.1.2 规则的脚本化表达 |
4.2 概念资源库的构建 |
4.2.1 概念组件库 |
4.2.2 场景构建规则库 |
4.2.3 场景模板库 |
4.3 概念建模场景的构建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过程与作用的概念建模场景动态表达 |
5.1 地理现象的动态特征 |
5.1.1 地理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
5.1.2 地理现象的空间变化特征 |
5.1.3 地理现象的总体时空变化特征 |
5.2 地理现象动态特征的可视化表达 |
5.2.1 基于帧动画的地理现象动态表达 |
5.2.2 基于算法动画的地理现象动态表达 |
5.2.3 基于粒子系统的地理现象动态表达 |
5.2.4 基于物理引擎的地理现象动态表达 |
5.2.5 动态可视化方法总结与分析 |
5.3 概念建模场景的动态交互策略 |
5.3.1 动态交互模型简介 |
5.3.2 动态交互模型的脚本化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原型系统与实验验证 |
6.1 原型系统构建 |
6.1.1 原型系统架构 |
6.1.2 资源层数据表设计 |
6.1.3 管理层接口设计 |
6.1.4 应用层功能设计 |
6.2 建模目标驱动的概念建模实验 |
6.2.1 案例一:SWAT模型的概念建模实验 |
6.2.2 案例二:地下水开采的生态影响概念建模实验 |
6.2.3 案例三:森林生长的概念建模实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土壤系统场景分类 |
大气系统场景分类 |
生态系统场景分类 |
固体地球系统场景分类 |
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场景分类 |
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场景分类 |
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场景分类 |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场景分类 |
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相互作用场景分类 |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场景分类 |
(10)民国时期梅州地区的市政改革与城镇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与城区建设 |
第一节 解放前梅县政区建置沿革及市政改革背景 |
一、建国前梅县的建制沿革 |
二、民国时期梅县城区市政改革背景 |
第二节 民国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的名称与成立时间 |
一、民国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的名称 |
二、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的成立时间 |
第三节 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 |
一、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的组织架构 |
二、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的运作机制 |
第四节 梅县城区筹办市政委员会的市政建设活动 |
一、城区周围防御工事修建 |
二、城区街道建设 |
三、城区骑楼建设 |
四、桥梁及菜市建筑 |
五、已筹划而未及实施的建设事项 |
第二章 兴宁县市政委员会与市政建设 |
第一节 兴宁县市政改革的背景 |
第二节 兴宁县市政委员会与市政建设委员会 |
第三节 兴宁县城市政建设 |
一、城区道路修建 |
二、兴宁城内外的骑楼街屋建设 |
三、城镇水利及林业建设 |
四、公共休闲设施建设——重建中山公园 |
五、兴宁市政改革中遇到的困难 |
第三章 丰顺、蕉岭和五华的市政建设 |
第一节 《丰顺县附城全图》中所见的华侨家族与城市建设 |
一、绘制特色与基本内容 |
二、丰良镇华侨家族及其斗争 |
三、丰顺县政府市政建设措施及华侨家族贡献研究 |
第二节 蕉岭县城市政建设 |
一、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促进 |
二、城区市政建设措施 |
三、交通及通信建设 |
四、华侨对城市建设的贡献 |
第三节 侨资推动下的五华县华城镇城外新市场建设 |
一、五华县新街建设背景 |
二、华侨与南门新市场的建设 |
第四章 民国时期松口的侨资房地产业与镇区建设 |
第一节 松口镇的水陆交通及华侨概况 |
一、松口镇水陆交通情况 |
二、松口镇华侨概况 |
第二节 松口镇的侨资房地产业与镇区建设 |
一、松口镇工商业发展 |
二、松口镇华侨及其家族的房地产业投资 |
三、华侨参与下的松口镇镇区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四、地球每秒钟增加三个婴儿(论文参考文献)
- [1]线上同伴存在及互动对小学生视频学习的影响研究[D]. 王立尧.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首届全球疫情背景下中美非政府民间国际共同战疫远程系列论坛”模拟交替传译项目报告[D]. 李心欣.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功能主义目的论视阈下的环境类科普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海洋塑料污染》(节译)为例[D]. 徐秀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4]基于组学的双歧杆菌高效分离技术及其β-半乳糖苷酶挖掘研究[D]. 杨双红. 江南大学, 2021
- [5]释意派口译理论视阈下关于2019年苹果公司新品发布会的模拟口译实践报告[D]. 侯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病毒”卡通形象在科普乐园中的再设计研究 ——以《病毒星球》为例[D]. 任烽.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7]无名氏创作主题论[D]. 葛天逸.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基于深度学习的呼吸应肺病听诊研究与应用[D]. 邹佳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场景的地理概念建模方法研究[D]. 王进.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民国时期梅州地区的市政改革与城镇建设[D]. 李琦琦. 暨南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