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军事新闻摄影的成就与特点

我国军事新闻摄影的成就与特点

一、我国军事新闻摄影的成就和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党翊天[1](2021)在《舒宗侨的新闻实践研究》文中指出

韩金杰[2](2020)在《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历史的社会和文化实践中,每一个被赋予传奇地位的在场或人物,一起参与并构成了我们所讲的进化故事。王小亭是中国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明星级”职业新闻摄影记者,在国内和国际新闻界享有盛誉,其实践活动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历史节点。在视觉文本一步步从新闻叙事的配角到专业化、市场化成熟表达的文化轨迹中,王小亭的新闻摄影实践见证了这一历史文本发展语境、发展路径与表现形态的更替与演变。同样地,这不仅影响着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的选择和观念的形成,还为王小亭提供了个人职业价值实现的空间。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经历丰富且成果卓着,具有时代意义的物质性文本内容和精神性观念价值是王小亭新闻摄影职业生涯馈赠给中国社会的宝贵财富,本文立足其新闻摄影作品的解读以及其摄影观念探析形成对王小亭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刻画。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及观念研究主要涉及三个论述场域,即文本生产制作的场域关乎技术逻辑,文本自身构成的场域关乎其与社会诸要素之间的互动,文本传播的场域关乎解释效果和观念传递。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再现”并建构了历史,因此可以在技术性、社会性和构成性三种角度下综合阐释其摄影作品,而且视觉文化、图像学、符号学、叙事学、修辞学的理论谱系也为新闻摄影的研究提供了众多跨学科、跨领域的解读视角,因为摄影展现的是人类目光与影像的“生存图景”,看与被看的关系在技术、观念、主体位置的作用之下构成独特的视觉符号和图像文本叙事的传播机制。而且王小亭对新闻摄影本真思考、职业思考、成长思考所凝结的真理认知是其观念的可贵之处,作为重要的历史“出场”,其独特的媒介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文史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要素和学科灵魂。

任航[3](2020)在《《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庚子事变后,北京的各项新学迅速勃兴,民间兴起了办学、办报的热潮,北京的画报业也在此时发展起来。自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开始,画报便作为一种通俗的传播形式,受到民众的喜爱。此后,北京画报的办刊数量平稳增长,至1928-1937年形成了北平“画报热”。其中,《世界画报》得益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渐显现代性特征的社会环境,并因其专业的编排理念、精准的经营策略在北平的画报业中脱颖而出,发行长达十二年,出刊共计607期,成为华北地区销量第一的画报,也是北方摄影画刊中出版时间最长,期数最多的一个刊物。作为一份恪守新闻专业理念的画报,《世界画报》以图像为主的记录方式构筑了一部北平的社会图像志,其中既有技术力量、思想观念以及物质景观的不断发展,也有大众群体与都市的成长。它不仅记录了北平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信息,也持续关注着北平都市文化的发展。本论文系统梳理了北京画报业的历史发展脉络,整理了1902年至1949年间所有现存可考的北京画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画报研究“南热北冷”现象的研究缺陷。在基本掌握北京画报历史的前提下,重点探求了1928‐1937年“画报热”中北平画报的发展状况和文化定位。采用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把画报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文化现象,将《世界画报》作为都市文化的表述者,从媒体视角切入,探讨《世界画报》所展示出的都市“侧影”。自1928年6月20日,北京丧失了数百年来未曾中断的首都身份,经历了长达21年的非国都时代。在这21年中,1928-1937年的“北平十年”是北平由政治中心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不仅呈现了独特的城市表现,也最能呈现出北平的都市文化特色。在这十年间,《世界画报》一直保持着对北平都市文化的关注,记载了北平都市文化转型与变迁的大量历史信息。因此,从北平都市文化语境中感受《世界画报》的文化张力,从《世界画报》中见证北平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在大众媒介与社会变迁的话语框架下,探究《世界画报》的城市叙事方式,及《世界画报》与北平都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本文的思维平台与研究立场,也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具体而言,《世界画报》作为北平的都市文化样本,给予了北平更加多元化的叙事与解读方式。它凭借视觉媒体的再现,将各阶层市民原本彼此疏离的各式生活样貌拼剪于一体,其中既有新旧权贵、豪门巨贾、文人学者、青年学子的都市体验,也有普通市民、贩夫走卒的日常生活。不同的市民阶层构成了不同的休闲娱乐方式,不论是戏园、庙会等传统娱乐场所,还是电影院、公园等新式游乐项目,都在这座新旧并重、中西交融的北平城各放光彩。《世界画报》作为都市文化的生产媒介,以摄影、绘画、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自由穿行在各个文化维度中,不论是西方艺术的西风东渐,还是传统文化的渐进式改良,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看待艺术的视角,构造出既蕴含高雅又不吝世俗的都市空间。此外,《世界画报》极为关注女性议题,以图文并茂的传播样式充分展示了当时都市女性生活,把女性推向具有高密度话语的平台,塑造了美丽、时尚、独立的现代女性形象。通过画报详尽的叙事重构,我们看到它对于许多对立的事物都能包容与接纳,“传统的”与“现代的”、“本土的”与“外来的”多种元素在其中融于一体,又相对独立。本文通过深度挖掘《世界画报》在参与市民日常生活、都市休闲娱乐、都市艺术以及对现代女性形象建构时所表现出的巨大力量,探究画报对北平都市文化的表达方式与建构功能,以及都市文化与画报内容之间表现出的双向作用,以媒体视角探讨北平城市发展与转变的主轴,多维度地建构了20世纪20、30年代北平的都市文化。可以说,《世界画报》为都市群体叩启了一扇探索现代生活的大门,成为当时人们追求现代性的“软性入口”,并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推进了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发展变迁。这一过程,也正从一个侧面透射出北平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本文在对《世界画报》解读的过程中,试图刻画出一个不同于上海的“现代性”的可能,最大限度地想像、构建与呈现一个交织于媒介记忆与历史现实之间的拟态化的“北平十年”。

顾燕[4](2020)在《《人民画报》(1950-1966)中的体育摄影图片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文中提出《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停刊过的四大报刊之一,其以摄影图片作为主要传播内容,描绘了共和国71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同时,《人民画报》中的体育摄影图片更是在塑造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在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不仅能够反映一国之政治、经济、文化等实力,还能够成为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和资源。作为体育文化的产物,体育摄影图片通过定格运动瞬间,记录运动风采,展现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向世界传递“中国在强大”的政治信号。本文以《人民画报》创刊至1966年之间的1102张体育摄影图片作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形象建构为主题,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剖析国家形象的生产建构机制,探索新时期新闻摄影刊物的传播法则。第一章分别从国家形象、《人民画报》、体育摄影图片三个方向出发,总体阐述本文的研究对象。国家形象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反映的产物,不仅表现了国家自身的客观存在,而且体现了外部的主观评价。《人民画报》系统地记录了共和国成长之路,是新中国国家形象最忠实的塑造者和维护者。体育摄影图片在《人民画报》中所占比例较大,故而也为新中国形象提供了视觉文本。第二章对1102张体育摄影图片进行细致地文本分析,探索新中国重建“东方大国”的实施途径。笔者分别从体育摄影的视觉政治、中国形象的人格化、体育摄影中的视觉象征三个角度出发,辨析新中国形象视觉书写的基本操作机制。第三章对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延续前一章提到的建国前国家形象的没落是建国后重塑国家形象的动机之一。建国后新中国经历了从苏醒到追赶,从追赶到赶上世界水平这几个历史阶段,如今正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建设者”。第四章从理念层面分析《摄影业务》对《人民画报》体育摄影图片传播的规训作用,即“正确的”新闻观和摄影观。接着笔者通过分析体育报道中的“仪式观”,探究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形象大多是附着于“好照片”和“典型”中的,是共产主义梦工厂的重要成果。本选题以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领域学科理论做支撑,全面地搜集与体育摄影图片、《人民画报》、国家形象等相关历史文献,探讨了体育图像与社会、文化、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所起的作用。知往鉴今,以期为新时期摄影刊物的传播提供有益经验。

李静怡[5](2020)在《新时期中国女性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女性在摄影创作中往往处于“被观看”的位置,其艺术发展和作品评价权力在男权社会的话语权体系下被遮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摄影事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女性摄影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分析女性在摄影创作及非创作领域的作品,可以提供认识摄影发展的新角度;女性性别意识的萌芽和觉醒,是研究作为“观看权力”问题的重要依据。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后到新世纪(1978——2000)之间的中国女性摄影的发展,其中梳理了女性摄影师的典型创作、还分析了女性摄影理论家、女性图片编辑等其他非艺术创作职业,对中国摄影全行业发展的推进作用。改革开放后女性摄影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四月影会”中的女性改革先锋者,她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勇敢发声,体现出与男性不同的审美偏好。第二是一脉相承的女纪实摄影师,老一代女性革命摄影家从战争的洪流中走来,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指引着新时期女性摄影记者的探索。新时期的女性摄影记者“欲与男人试比高”,继续发扬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第三是艺术的创新者,“社会性别”含义的引入,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提供新养分,自由女性艺术家运用摄影的创作手法,开始在男权社会中反思女性地位、为女性身体及精神的解放发声,挑战传统道德规范和男权评价体系。第四是女性对于摄影全行业发展的推动。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摄影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工具,摄影理论、图片编辑、摄影策展人等职业应运而生,丰富整个摄影行业的发展。

刘晶[6](2019)在《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建构与表征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在“图像化”的世界,视觉修辞是政治传播的战略工具。作为跨学科的研究,本文聚焦于“政治视觉修辞”,针对政治修辞研究的“视觉缺位”和视觉修辞研究的“政治盲区”,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批判性话语分析法、幻想主题法和接受美学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展开理论框架的搭建和表征实践的分析。本文首先揭示了图像与政治的原生关系,通过爬梳修辞学、政治修辞学和视觉修辞学的经典文献,在理论发展的脉络和流变中深入把握政治视觉修辞的概念——是政治修辞与视觉修辞的视界融合,是政治主体运用图像激发受众产生特定的修辞反应,实现特定政治诉求的传播活动。本文的分析指出,政治视觉修辞具有静态的理论维度和动态的表征机制两个面向。在理论维度,政治视觉修辞的内涵是文本中隐含的意识形态观念;外延指文本的构成形式,通过五种方式传递内涵,基本特征是具有明确政治意图、象征性图像及与受众交流。基于生产者视角的费尔克拉夫三维分析和传受交互视角的接受美学思想,本文建构了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其中,文本分析是核心,探讨文本“讲什么”和“怎么讲”;话语实践探究文本“如何生产意义”;社会实践研究文本“意义生产背后的深层原因”。在动态的表征机制上,政治视觉修辞通过文本、过程和社会表征,共同缔造政治意义——文本表征是图文混合的叙事缝合;过程表征是锚定和具体化的综合;社会表征是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协同。基于生产者视角的文本表征是修辞生产的基础,基于受众心理的过程表征是修辞传播的依据,基于政治价值的社会表征是修辞作用的根源。在理论维度的政治视觉修辞分析,需要实践检验。本文以“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国际传播实践为对象,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幻想主题法和接受美学多种方法,分析比较中外政治视觉修辞表征。发现中国政治视觉修辞运用对比、因果、递进的图形逻辑,引发观者对“真理”概念的关注与肯定;西方则通过隐喻、二元结构、互文性与连贯性方式,奠定幻想主题的深层反讽结构,反映出意识形态偏见。中外呈现三组显着差异:审美感性VS科学理性;情绪化的政治认同VS离间性的政治认同;简单归因VS复杂归因。本文认为,政治视觉修辞研究需要哲理性的反思。在本体论维度,应警惕符号淹没现实、情绪影响认知、游戏战胜意义的隐忧;在认识论维度,应重视精神表征与物质表征协调发展,展开双向度的修辞演绎,重返质询的修辞情景,多层联动奠定信任的修辞基调;在价值论维度,提倡审慎地看待政治视觉修辞的价值,重返本质的政治视觉修辞;在方法论维度,应探索符合政治视觉修辞特性的多元方法,回归人文科学的人性关照。本研究对政治视觉修辞概念的梳理和阐释,回应了政治传播视觉转向的迫切需求,藉由修辞学统合了原本孤立的政治性和视觉性,开启了政治视觉修辞研究的理论起点。本文关于政治视觉修辞理论分析框架的建构,确立了政治视觉修辞研究的基本理论面向,为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实践提供了具体的研究路径。

彪金[7](2019)在《图像传播:《良友》画报抗战题材研究》文中认为图像相较于文字而言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民国时期享誉海内外的画报,《良友》在抗战期间积极进行图像传播,鼓动人民,呼吁抗战,展现了大众媒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以及内容分析法,从《良友》画报所处的传播环境,图像传播的内容、形式、特点及效果四个层面进行分析,从中发掘抗战期间《良友》如何进行图像传播实现政治动员目的。通过对画报传播环境的探讨,可得知,《良友》的抗战宣传是应运而生的带有民族主义情怀的选择。画报在抗战期间的图像形式主要有照片和漫画,版面编排与稿件配置形式丰富多彩。从内容上看,笔者从社会景观“套式”、“主题”、“公式”以及“图像文本”四个角度进行全面阐释。笔者得出画报图像传播的特点首先是组合图像为主,独幅图像为辅;第二,画报图像的画面十分擅长运用积极修辞手法;第三画报图文叙事相互融合有助于图像的传播;最后,画报借助多种图像符号实现政治动员。传播效果上,从行为学角度而言,感性的图像激发读者的战斗性热心,从读者的来信来看,画报从读者以“改进本志”为目的的来信到后期逐渐生成了以“抗敌救国”为讨论中心的舆论场。《良友》中的图像不仅记录历史,也影响人们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在战争进行过程当中,它通过合理地运用图像传播,唤起了普通民众的政治意识,进行了有效的抗战宣传。

王曦[8](2019)在《《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特点研究》文中提出媒介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也给受众接收新闻信息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改变着受众接收信息的基本方式。航拍是一种现代媒体传播所需的影像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发展潜力较大的时尚生活方式。空中视角的独特性,使通用航空中的载人直升机和小型航拍器与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属性有着天然嫁接的可能。在目前国内外媒体纷纷将航拍新闻作为新的报道方式后,《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在探索形成“多媒介、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格局过程中,从航拍新闻的生产上,探索出“无人机+直升机”两种方式合作协同,互为补充的常态化航拍新闻报道生产模式,并通过航拍新闻的传播过程,根据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五方面所呈现出的传播特点进行实践总结性地归纳,进一步剖析伴随这些特点所表现出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并就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两方面展望未来航拍新闻的发展前景。本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第1章着重讨论选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并归纳总结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第2章介绍在媒介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航拍技术把人的视觉延伸到了空中,如何将这种技术一步步应用到媒体和新闻报道当中,并梳理航拍新闻的发展历程;第3章以《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的航拍新闻作为研究对象,重点以案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研究,将《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的航拍新闻生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并通过无人机和直升机两方面的航拍新闻内容生产作为研究切口来分析航拍新闻的实际生产案例,探索新闻生产的模式;第4章借用拉斯维尔“5W”的传播模式,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具体分析其传播特点;第5章根据“5W”五个环节呈现出的特点分析目前《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在航拍新闻生产上出现的问题;第6章依据前文出现的问题依次对应提出解决策略,并分析航拍新闻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王明会[9](2019)在《画报中的战争:1942-1945年《联合画报》战争报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2年创刊于重庆的《联合画报》,集新闻性、视觉性、国际性于一体,以“联合同盟国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为办报宗旨,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团结抗战的宣传武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战场的“了望台”。从1942年创刊,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联合画报》共出刊154期,报道范围涉及太平洋、北非、欧洲、中国等各大战场,宣传上创造性地使用了无线电传真和“纸弹”策略,将画报传播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极端的战时环境中,《联合画报》充分发挥了“新闻武器”的作用,为支援抗战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联合画报》的战争报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限于报社地理位置和创办主体的特殊性,《联合画报》的内容生产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和倾向性,报道内容着重突显国内正面战场和同盟国家间的联合抗战,忽略了中国共产党和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贡献,未能做到真正的全面客观。本文以1942年至1945年的154期《联合画报》史料文本为研究对象,兼顾同时期抗战大后方的相关出版物,考察战时环境中《联合画报》战争报道的内容和特征,在主体上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研究《联合画报》的整体概况,揭示画报诞生的时代背景、办报宗旨和发行销量,从文本方面考察《联合画报》的版面结构和办报特色,强调画报的诞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时宣传必要。第二章从战时新闻摄影入手,依托摄影照片,考察《联合画报》的图像叙事。宣传阵地是战时的第二战场,摄影成为这场战斗中强有力的武器,为图像的生产和传播创造了物质条件。内容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画报》战争图像的生产和传播主要集中在社会景观、主题呈现、形象塑造三个方面。第三章考察《联合画报》战争报道的的动员功能,主要包括号召联合、团结抗战的政治动员,以人力、物力、财力为内容的经济动员,以及坚定必胜信念、鼓舞盟军士气、瓦解敌军军心的精神动员。《联合画报》圆满地完成了“新闻救国”的使命,将不同民族、阶层、地域、国家的力量最大限度动员起来,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坚强的民心防线、心理国防。第四章运用集体记忆相关理论,分析《联合画报》的战争纪念报道与历史记忆建构。周期性的纪念日、纪念话语、纪念仪式,在战争环境下被赋予特殊的时代意义。《联合画报》关于历史事件、人物、组织和节日的纪念报道,从媒介呈现角度固化、镌刻了抗战记忆,塑造了社会大众对战争的历史记忆。

薛红洋[10](2019)在《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新闻奖对编辑记者个人而言意味着获得了该领域的最高荣誉,对社会和国家而言则代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关于中国新闻奖的研究纷繁杂多,理论和方法都比较纯熟,但从地域性的角度去探索该奖项及获奖作品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本研究梳理出自1991年该奖设立以来共28届的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这些作品进行研究,并对福建省的新闻报道重点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统计出全国性媒体与各地方媒体28年来的获奖情况,并针对十八大召开以来共五年的获奖作品进行内容分析,来探索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之间、福建媒体与其他地方媒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地方媒体的获奖作品呈现出的特点;二是梳理出中国新闻奖福建省28年来的获奖作品,来分析福建省在全国性的评奖中,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更容易获奖;三是对福建省获奖作品进行更细致的文本分析,来探讨这些作品的规律和特点,并提取出其中的涉台新闻报道做进一步的分析;四是通过对获奖作品作者的访谈,为媒体及记者提供实践经验;五是将福建省与其他地区获奖作品的差异进行细致分析,深入探索福建省获中国新闻奖作品的优势与不足。研究发现:地方媒体占据了高等级获奖作品的半数以上,全国性媒体偏重于视角宏大的叙事,而地方媒体则更加注重以小见大,更注重抓取细节,或从微观中体现宏观,或将宏观寓于微观。另一方面,地方媒体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媒体比西部地区的媒体荣誉机会更多,地方媒体的获奖作品体现出浓厚的地方地理、经济、历史和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特色。地方媒体可以从本地的地理地貌、历史文化、经济现实、人物事件等着手,结合宏观的政策背景来报道新闻,也可以利用创新,通过本地记者对重大新闻的敏锐察觉第一时间做出一些更深远主题的报道。福建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特点是:等级上,获得一等奖的数量很少,三等奖最多,发展空间大;体裁上,广播类、报纸通讯类明显领先于电视类;题材上,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相对较多;在语气上多为肯定性报道,否定性报道中又以评论性文章居多。福建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一个浓厚的特色是,涉台新闻占比较大。通过文本分析,本文发现,获奖作品具有时效性极强、擅长以小见大、叙事故事化、负面语气的作品通常也深藏正面价值观、注重“短、实、新”的文风等特征。在涉台新闻报道中,获奖作品呈现出紧扣时代及政策环境、强调共同共通叙事、善借历史材料、善取他人之言、话题有针对性、内容有宣传导向性、情感积淀深厚等特征。通过与全国性媒体及其他地方媒体获奖作品的比较分析发现,福建媒体可以借鉴省外媒体获奖作品的经验,利用本省的地理位置优势、历史资源及经济特色来进行报道。作品获奖,还在于它在媒体之间,以及社会上、经济上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新闻写作过程中有必要考虑报道的传播效果。

二、我国军事新闻摄影的成就和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军事新闻摄影的成就和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2)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王小亭新闻摄影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新闻摄影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活动历程
    第一节 “冒险家”:新闻摄影视觉起源(1923—1929年)
    第二节 “记录者”:社会真实的视觉表述(1930—1949年)
    第三节 返美驻台拍摄记录短片(1950年之后)
第二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第一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作品的主题
    第二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风格解读
第三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观念探析
    第一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观念的内容
    第二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观念的特征与成因
第四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反思
    第一节 文本、叙事、思想的历时反思
    第二节 “出场”意义与被意义观照的共时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1.1 北平画报的独特文化意义
        0.1.2 北平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0.2 相关学术史回顾
        0.2.1 中国近现代画报相关研究
        0.2.2 中国大众媒体与都市文化相关研究
        0.2.3 民国北京/北平都市文化相关研究
    0.3 研究对象、内容及视角
        0.3.1 研究对象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视角
    0.4 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0.4.1 研究思路
        0.4.2 创新点
        0.4.3 研究框架
第1章 北平画报业的成长与《世界画报》
    1.1 从“京城”“国都”到“故都”:1928‐1937 年的北平
        1.1.1 政治地位的起落浮沉
        1.1.2 时局演变下的商业形势
        1.1.3 发达的现代教育体系
        1.1.4 城市消费新主力及其表现
        1.1.5 兼容并蓄的“文化古城”
    1.2 从北京到北平:画报业的发展状况和文化定位
        1.2.1 北京画报的早期发展
        1.2.2 1928 -1937 北平阶段的“画报热”
        1.2.3 补说:1938-1949 北平画报基本走向
    1.3 都市文化的表述者——《世界画报》
        1.3.1 《世界画报》的发展阶段
        1.3.2 《世界画报》的主编及创作群体
        1.3.3 《世界画报》的出版困境与生存策略
        1.3.4 《世界画报》的经营策略
第2章 都市生活:《世界画报》中的市民休闲生活与游乐想像
    2.1 《世界画报》中的市民日常生活叙事
        2.1.1 形色生活:中上层阶级的都市人生
        2.1.2 校内校外:青年学子的新式生活
        2.1.3 “另一个都市”:下层贫苦市民的都市体验
    2.2 西风东渐下的休闲娱乐空间
        2.2.1 异彩纷呈的新式游乐
        2.2.2 备受追捧的传统娱乐
        2.2.3 作为平民游乐场的天桥地带
    2.3 岁时节日与习俗的变迁
        2.3.1 传统节日与习俗变迁
        2.3.2 新式城市民俗与现代节令习俗新貌
        2.3.3 婚丧嫁娶中的新风尚
第3章 :都市艺术:《世界画报》中的中西文化记忆
    3.1 西方文化与艺术的西风东渐
        3.1.1 摄影文化:艺术与写实并存
        3.1.2 漫画艺术:都市空间的多棱镜
    3.2 传统文化的渐进式文化改良
        3.2.1 北平画坛:欧美风雨下的吐故纳新
        3.2.2 戏曲艺术:“中西对话”中的竞相争荣
第4章 都市女性:《世界画报》中的现代女性形象
    4.1 对女性身份与身体的展现
        4.1.1 女性身份的类别
        4.1.2 以艺术之名:女性身体的公开
        4.1.3 女性身体“健康美”观念的表达
        4.1.4 舞蹈艺术与舞动的女性身体
    4.2 追求自立与自新的新时代女性
        4.2.1 独立:知识化的职业都市女性
        4.2.2 时尚:走在消费潮流之上的女性
        4.2.3 美丽:自信的精神与健康的体魄
    4.3 图说女性:焦虑中的两性关系与都市想像
结论 想像与构建:《世界画报》中的北平都市叙事
    一、画报是城市现代生活的“文化符号”
    二、《世界画报》中的现代性想像
    三、《世界画报》对社会矛盾冲突的“逃避”与“面对”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人民画报》(1950-1966)中的体育摄影图片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三、文献综述及梳理
第一章 画报中的国家形象和体育摄影
    第一节 国家形象的内容概述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
        二、国家形象的内涵与外延
        三、早期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画报的国家属性和建构功能
        一、《人民画报》的地位和意义
        二、《人民画报》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特殊功能
    第三节 画报中的体育摄影与国家形象
        一、体育摄影在《人民画报》中的重要地位
        二、体育在建构国家形象中的特殊作用
第二章 打造东方大国:新中国形象的生产建构
    第一节 体育摄影中的视觉政治
        一、新闻摄影的政治性与艺术性
        二、体育摄影的政治叙事
    第二节 中国形象的人格化——体育人物视觉形象塑造
        一、领导人在体育运动的形象塑造
        二、打造体育明星群体树立国家品牌形象
        三、国家的后备力量:军人形象的再塑造
    第三节 体育摄影中的视觉象征
        一、富强与文明:体育场馆图像
        二、希望与未来:学生体育图像
第三章 中国形象的变迁:体育视角下崛起的东方大国
    第一节 苏醒的巨人
        一、苏醒:《一个工厂的体育活动》
        二、追赶:“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三、赶上世界水平:乒乓大国走向世界
    第二节 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建设者”
        一、大家庭:民族体育新发展
        二、好朋友:新中国的体育外交事业
第四章 关于中国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思考
    第一节 画报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理念基础
        一、“正确的”新闻观和摄影观
        二、“好照片”的选择
        三、“典型”的选择
    第二节 神话: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一、自然化的“仪式”
        二、专业化的传播渠道
        三、没有批评的“共产主义梦工厂”
    第三节 新时期国家形象的建构之路
        一、“好照片”和“典型”的传播最大化
        二、新媒体加深仪式感
        三、体育明星形象取得新突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创作研究成果情况
附录

(5)新时期中国女性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关于女性摄影师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关注点和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综述
第一章 社会激变中的女性摄影师
    第一节 在“四五运动”和“四月影会”中启蒙的女性摄影师
    第二节 “从野外拾回的小诗”引发“表现自我”的争论
    第三节 自然与考察——她们选择的社会责任
    小结——改革的排头兵
第二章 一脉相承的女纪实摄影师
    第一节 追溯中国女性红色摄影师的典型代表
    第二节 女性红色摄影师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 继续前行的女摄影记者
    第四节 新时期女摄影记者的新特点
    小结——红色革命精神的继任者
第三章 女摄影师“社会性别”意识的萌发
    第一节 社会性别的概念与其在艺术中的表现
    第二节 身体——挑战观看的权利
    第三节 符号——改变视觉文化中的用词
    第四节 表演——被建构的主体身份
    小结——当代艺术的创新者
第四章 摄影行业其他领域女性工作者
    第一节 女摄影家协会的成立
    第二节 女摄影理论家的成长
    第三节 女性图片摄影编辑的发展
    小结——摄影行业的女性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建构与表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核心概念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思路与目标
    1.6 研究难点与创新
2 政治视觉修辞的历史溯源
    2.1 早期人类社会:人是图像化的产物
    2.2 封建社会:偶像恐惧与偶像崇拜的权力纠葛
    2.3 民主社会:浸淫于图像的现代政治
    2.4 政治视觉修辞实践的未来
3 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演变
    3.1 修辞学理论的演进:从人文主义、风格主义到哲学回归
    3.2 政治修辞学的理论发展:从政治质询到政治话语实践
    3.3 视觉修辞学理论的嬗变:从图像研究走向图像批判
    3.4 政治视觉修辞概念的生成:政治性与视觉性的融合
    结语
4 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维度
    4.1 政治视觉修辞的内涵与外延
    4.2 政治视觉修辞的基本特征
    4.3 政治视觉修辞的图像构成要素
    4.4 政治视觉修辞的功能
    4.5 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分析框架
5 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机制
    5.1 政治视觉修辞的文本表征机制:图文混合的叙事缝合
    5.2 政治视觉修辞的过程表征机制:锚定和具体化的综合
    5.3 政治视觉修辞的社会表征机制: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协同
6 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分析——以YOUTUBE上的“一带一路”倡议视频为例
    6.1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6.2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短视频表征:去意识形态化的诗意框架
    6.3 西方一带一路倡议的短视频分析:讽刺框架中的意识形态抨击
    6.4 中外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差异:崇“美”/重“真”、一元/二元认同、简单/复杂归因
    结语
7 结语:政治视觉修辞的反思与出路
    7.1 政治视觉修辞本体论的追问
    7.2 政治视觉修辞认识论的反思
    7.3 政治视觉修辞价值论的探索
    7.4 政治视觉修辞方法论的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与奖励
致谢
附图

(7)图像传播:《良友》画报抗战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图像传播研究
        1.2.2 《良友》画报研究
        1.2.3 《良友》画报抗战宣传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样本
    1.5 创新思路
    1.6 研究框架
第1章 抗战时期《良友》画报概述
    1.1 抗战时期《良友》图像传播环境
        1.1.1 社会环境
        1.1.2 文化环境
        1.1.3 媒介环境
        1.1.4 技术环境
    1.2 抗战时期《良友》媒介功能转变
        1.2.1 摄影“武器论”与漫画救亡——《良友》媒介功能转变依托
        1.2.2 抗战图像涌现——《良友》媒介功能转变显着表现
第2章 《良友》画报抗战题材图像传播内容
    2.1 建构景观“套式”以抗战
        2.1.1 残酷的前线
        2.1.2 积极的后方
    2.2 强化叙事“主题”以抗战
        2.2.1 战争
        2.2.2 后方支援
        2.2.3 军事演练
    2.3 固定“公式”表达以抗战
        2.3.1 军人
        2.3.2 妇女儿童
        2.3.3 日本军阀、汉奸与傀儡政府
        2.3.4 祖国风光
    2.4 丰富“图像文本”以抗战
        2.4.1 形式上:中英双语
        2.4.2 意义上:解释与抒情
第3章 《良友》画报抗战题材图像传播形式
    3.1 摄影与漫画、彩画结合
        3.1.1 摄影:认知战争,凝聚民族认同感
        3.1.2 漫画彩画:寓意隽永,鼓舞抗战
    3.2 版面编排新颖
        3.2.1 抗战题材占据黄金版面
        3.2.2 版面语言强势宣扬抗战
        3.2.3 爱国记者提供抗战影像
    3.3 稿件配置形式多样
        3.3.1 同题组织:关注重大战事
        3.3.2 专栏组织:洞悉抗战时局发展
第4章 《良友》画报抗战题材图像传播特点
    4.1 组合图像为主,独幅图像为辅的叙事策略
    4.2 积极修辞的运用
    4.3 相互融合的图文叙事关系
    4.4 借助图像符号完成政治动员
第5章 《良友》画报抗战题材图像传播效果
    5.1 感性图像激发读者战斗性热心
    5.2 从“改进本志”到抗敌救国讨论舆论场的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8)《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2章 新媒介技术视域下航拍新闻的发展历程
    2.1 概念界定
        2.1.1 什么是航拍?
        2.1.2 什么是航拍新闻?
    2.2 航拍新闻的发展历程
        2.2.1 人工航拍摄像阶段
        2.2.2 无人机航拍摄像阶段
    2.3 航拍新闻的优势
        2.3.1 新闻现场的全景展示
        2.3.2 空间环境的完整体现
        2.3.3 视觉审美的客观需求
第3章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的航拍新闻生产
    3.1 《四川日报》的全媒体集群融合发展战略
    3.2 航拍新闻在《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传播中的作用
        3.2.1 “矩阵式”立体传播格局形成的重要补充
        3.2.2 突发应急报道的重要渠道
        3.2.3 重大主题外宣报道的重要手段
    3.3 航拍新闻的应用范围
    3.4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的航拍新闻生产平台
    3.5 “航拍四川”频道:无人机垂直领域的内容生产
        3.5.1 “无人机+媒体”的众筹式新闻影像产品生产
        3.5.2 “航拍四川”品牌衍生的传媒产品生产
        3.5.3 基于无人机航拍技术生产新的新闻产品
    3.6 “川报号”直升机:“空中中央厨房”的内容生产
        3.6.1 搭建“空中中央厨房”的设想
        3.6.2 “空中中央厨房”的新闻生产流程
        3.6.3 “通用航空+媒体”的全媒体报道新闻生产案例
第4章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的传播特点
    4.1 传播者由专业记者转变为无人机航拍爱好者
        4.1.1 传播者大众化,航拍爱好者成为新闻供稿通讯员
        4.1.2 专业记者新闻素材采集技能多样丰富,全媒记者涌现
    4.2 传播内容由单一航拍影像向无人机垂直领域专业内容拓展
        4.2.1 时政严肃内容的视觉化呈现
        4.2.2 从最初无人机PGC生产平台向UGC生产平台过渡
        4.2.3 以整个无人机领域作为航拍新闻生产的内容
        4.2.4 新媒体产品创新的技术性特征明显
    4.3 传播渠道由传统媒体平台向新媒体平台倾斜
        4.3.1 主流党媒依靠平台优势形成强势传播
        4.3.2 全媒体集群加速跨媒介融合,体现传播的复合多元
    4.4 受众由对未知不确定的大众“广播”转向对专业爱好者的“窄播”
        4.4.1 “广播”的受众对航拍视听内容的使用与接受度普遍较高
        4.4.2 为“窄播”的受众提供更加专业化的航拍新闻内容
    4.5 传播效果注重受众反馈的同时加强树立媒体自身品牌效应
        4.5.1 航拍新闻内容传播注重受众反馈
        4.5.2 优质内容的传播加快媒体自身品牌的树立
第5章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生产面临的问题
    5.1 航拍爱好者作为传播者素质参差不齐,队伍松散随意性大
    5.2 无人机领域专业门槛高,内容采编的科学和准确性难把握
    5.3 《四川日报》对传统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互动有待提升
    5.4 普通受众“看热闹”与专业受众“看门道”的反馈难平衡
    5.5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集群结合传播后的效果有待加强
第6章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生产的发展对策及发展前景
    6.1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生产的发展对策
        6.1.1 举办线下培训活动,增强用户黏性,提高航拍爱好者媒介素养..
        6.1.2 扩充具有专业领域知识的记者飞手采编队伍保证内容质量
        6.1.3 利用好传统平台的同时加强和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
        6.1.4 同时注重普通受众和专业受众的“双反馈”,找到内容平衡点
        6.1.5 加强严肃内容的视觉化传播,打造航拍新闻品牌“IP”
    6.2 航拍新闻生产未来的发展前景
        6.2.1 基于技术进步的发展前景
        6.2.2 基于国家政策逐步放开的发展前景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9)画报中的战争:1942-1945年《联合画报》战争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
    (四) 研究综述
一、《联合画报》的基本概况
    (一) 《联合画报》的创刊
    (二) 《联合画报》的版面结构
    (三) 《联合画报》的办报特色
二、可视化叙事:《联合画报》的战争图像
    (一) “摄影武器论”和图像叙事
    (二) 图像中的社会景观
    (三) 图像中的主题呈现
    (四) 图像中的形象建构
三、“新闻救国”:《联合画报》的战争动员
    (一) 战时新闻学与“新闻救国”
    (二) 《联合画报》的政治动员
    (三) 《联合画报》的经济动员
    (四) 《联合画报》的精神动员
四、记忆钩沉:《联合画报》的战争纪念报道和记忆建构
    (一) 纪念报道:历史记忆媒介与情感载体
    (二) 《联合画报》纪念报道的内容建构
    (三) 《联合画报》纪念报道的形式建构
    (四) 建构历史记忆,形成历史认同
结语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新闻奖概况
        一、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
        二、中国新闻奖评奖过程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问题
    第三节 文献探讨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中国新闻奖获奖情况分析
    第一节 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荣誉机会比较
        一、全国性媒体的获奖数量统计
        二、地方媒体的获奖数量统计
        三、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的获奖数量之比较
    第二节 不同体裁之下的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比较
    第三节 全国性媒体与地方媒体的报道主题差异
        一、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关键词提炼
        二、2013年-2017年全国性媒体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分析
        三、2013年-2017年地方媒体获奖作品报道主题分析
        四、地方媒体与全国性媒体的报道主题差异分析
        五、福建媒体与其他地方媒体报道主题的对比分析
第三章 中国新闻奖福建作品分析
    第一节 获奖作品的内容分析
        一、样本采集
        二、类目建构
    第二节 获奖作品的文本分析
        一、把握时间主动性
        二、负面报道中存在正面意义
        三、新闻报道表达的故事化
        四、擅长从小处着眼
        五、注重短、时、新
    第三节 获奖作品的涉台特色
        一、涉台新闻的主要特质
        二、涉台新闻主题分析
        三、涉台新闻报道的生产
第四章 中国新闻奖福建省获奖作品与其他省份之比较分析
    第一节 基于地理特征的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
        一、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分析
        二、涉台新闻视域下的分析
        三、临海位置视域下的分析
    第二节 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之历史挖掘
        一、扶贫类作品的文本分析
        二、重要节庆日报道的文本分析
        三、总书记讲话报道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 经济报道分野下的福建省获奖作品与他省作品
    第四节 本地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中的福建与他省之报道差异
        一、报道角度选取巧妙
        二、时间跨度长,制作规模宏大
        三、呈现方式多样化
        四、福建媒体相关报送作品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名单
附录2: 全国性媒体中国新闻奖获奖数量统计表
附录3: 多家媒体联合获中国新闻奖作品统计表
附录4: 纠错
附录5: 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分类表
致谢

四、我国军事新闻摄影的成就和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舒宗侨的新闻实践研究[D]. 党翊天. 长安大学, 2021
  • [2]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研究[D]. 韩金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D]. 任航. 吉林大学, 2020(08)
  • [4]《人民画报》(1950-1966)中的体育摄影图片对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D]. 顾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8)
  • [5]新时期中国女性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D]. 李静怡.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6]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建构与表征实践[D]. 刘晶. 华中科技大学, 2019(12)
  • [7]图像传播:《良友》画报抗战题材研究[D]. 彪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4)
  • [8]《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特点研究[D]. 王曦.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画报中的战争:1942-1945年《联合画报》战争报道研究[D]. 王明会.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10]中国新闻奖福建获奖作品研究[D]. 薛红洋.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我国军事新闻摄影的成就与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