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科学,冷聚变等

病态科学,冷聚变等

一、病态科学,冷聚变及其它(论文文献综述)

张程[1](2017)在《“大跃进”期间的“超声波化”运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声波化"运动是"大跃进"期间发生的以推广应用土超声发生器为主要内容的全民运动。论文把这场运动做为反映"大跃进"期间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技术史、政策史、技术与社会等角度开展了专题研究。论文在广泛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简要梳理了 1950年代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并介绍了"大跃进"给推广工作带来的变化。第二,系统梳理了"超声波化"运动从发端到兴起的过程,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大致估算了运动的规模,介绍了运动期间保密范围过宽的情况并分析了原因。第三,以典型案例方式分领域、分部门的考察了运动开展情况,并分析了这些领域和部门中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最后,介绍了运动期间推广应用土超声发生器的主要种类,分析了其中的典型代表,从总体上评价了土超声发生器的性能和作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论文多角度地系统总结了运动失败的原因,分析了运动期间非理性行为存在的思想根源,考察了运动在生产、技术推广、科学研究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分析了科技界知识分子在运动期间的表现。

李玲玉[2](2016)在《D(H)/Pd(Ni)气-固系统异常现象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设计和制造了一个配以热流式量热计的氘/钯气-固系统,并在不同条件下做了相应的电流触发实验。利用量热计在氮气标定中得到输入功率和放热电动势的二次方程:P=(15.356±0.068)V-(0.014±0.039)V2,测量了氘/钯气-固量热系统经电流触发得到的过热。在氘气压力PD2=3×104Pa条件下,40个小时内测到0.70±0.02 MJ的过热,这相当于每个钯原子释放了(1.6±0.1)×103 eV的能量;按充氘率0.1计,每个氘原子放出的过热量级高于化学热4个数量级;所测得的过热与输入功率呈正相关趋势,其中在输入电流8.47 A时得到最大过热功率6.398±0.191 W。在讨论压力与过热关系的相关实验(PD2小于1×105Pa)中,结果显示当PD2为220 Pa时,系统产生的最大过热功率为10.284±3.402 W。实验中测到过热的重复率是10/10。为了进一步确认过热的真实可靠性,对氢/钯气-固系统在P=1atm N2、H2和低真空(5Pa)条件下进行了较为精确的系统标定,结果表明氢/钯气-固系统在输入功率320W时只有0.6W左右的过热功率。氢/镍气-固系统的过热触发实验是在等温式量热计中进行的。结果显示当选用氩气做标定时,根据标定曲线的外推结果,在PH2=1×104 Pa、3×104 Pa条件下,如果输入功率为318.89W时,系统将分别产生25.478W和23.646W的过热功率;在选用氮气做标定时,当PH2=1×104 Pa、3×104 Pa条件下,在输入功率为318.89W时,系统将分别产生19.268W和17.908W的过热功率。实验的外推结果表明选用氩气做标定所得到的过热要明显高于氮气做标定时的过热。目前大多数凝聚态核科学中气-固系统的过热触发实验都是采用氩气或氮气作空白对比实验,而出现过热时的输入功率都在500W以上,所以得到的“过热”是否与两种标定气体自身的性质有关,仍需作细致的讨论。

卢歆[3](2015)在《H(D)/Pd(Li-Pd)气—固系统经触发引起异常发热现象的实验及理论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目前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呼唤一种安全、清洁、无限的新能源出现,核聚变能对解决日益凸显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热核聚变能的受控释放,就目前的技术而言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进行各种可能的研究和探索,凝聚态核科学中含H(D)固体经触发引起异常发热现象的研究是所有这些探索中的一种。H(D)/Pd(Li-Pd)气-固系统(干法)经触发引起的异常发热是凝聚态核科学中经典的研究内容之一。干法系统以其灵敏度高、热容小、探测过热的本领强;安全性好、无氢(氘)-氧复合问题;实验温度范围宽、不受电解液沸点限制;成本低廉、实验过程中无气体逸出等优点逐渐取代传统的电解法(湿法)成为凝聚态核科学的主要研究系统。本研究采用干法技术,结合国际上最新的气-固过热触发的研究结果(Rossi实验),设计制造了H/Pd及D/Pd(Li-Pd)气-固两套实验系统,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探讨金属钯吸收一定的H(D)后经触发引起的放热过程。系统地研究了当H(D)原子进入到钯金属晶格中后,在电流、温度和压力触发条件下获得的多余能量能否可以高于相同触发条件下引起的化学热,以及触发后的金属表面是否有新元素的生成,并给出初步的理论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H/Pd系统中,当PH2=9×104Pa、充氢率x=0.14时,在6.25小时中出现过一次7.4×104J的过热,相当于每个钯原子放热7.0×105 e V。在D/Pd系统中,当PD2=9×104Pa,充氘率=0.04时,产生的过热功率为265.37W,在83.28小时中产生了795.8k J的过热,平均到每个钯原子为1.8×104e V。在D/Li-Pd系统中,当PD2=9×104Pa,充氘率=0.30时,产生了过热功率为108.14W,在2.1小时里放出742.22k J的过热,平均到每个钯原子为1.68×104e V。对触发前后的样品进行SEM和EDS分析结果表明,经触发出现过热样品表面出现了原始样品中不曾发现的新元素(如Ag、Na、Ca、Si和Au等)。在核素分析中根据样品表面生成新元素的现象推断,在过热触发过程中,系统产生的过热可能是由于系统内部发生的“核嬗变”过程所致,如在钯样品表面所测到的银元素可能是氘原子核进入钯原子核内部所致。对Li-Pd钯丝进行的ICP-MS分析表明,Li-7/Li-6在反应前后没有出现明显的同位素丰度比变化,在实验全程没有高于本底的电磁辐射出现。最后较为初步地讨论了凝聚态环境是否可以对促进异常发热现象(类核反应)的发生有所帮助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构建和表征触发充氘的凝聚相结构提供了实验依据,并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

林信惠,陈艳荣,尹沛[4](2013)在《“病态科学”及其讨论》文中认为"病态科学"是很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朗缪尔所界定的病态科学的六大特征,以读者来信、见刊文章为基础,全面阐述各方专家、学者之见解.最后警示科学界注意"病态科学"的袭扰.

刘聪[5](2013)在《温度和压力触发氢钯气固系统异常发热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利用Pd对H具有较强吸收性,在1个大气压的压力下通过气态充氢法将H充到钯晶格内部,并使钯丝达到一定的充氢率x(x为H、Pd原子个数比),然后进行试验,通过探讨温度和压力对某一充氢率的Pd产生过热量大小的影响,找到影响异常发热的最佳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各个温度或压力条件下几乎都有异常发热现象,通过比较在氮气环境下合在氢气环境下系统加热常数(K=△T/AP),我们发现了本系统产生过热的最佳电流和最佳压力,分别为8A和压力9×l04Pa。在这个条件下实现了本系统的最大过热功率,为90W左右,重复性12/12,最大过热能量大约为2.67MJ,经过一系列计算,这些能量平均到每个钯原子上能量级为102eV,此能量级远大于化学能。

朱立志[6](2012)在《压力变化触发含氢钯材产生过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钯金属对氢的强吸收性质,在一个大气压的压力下通过气态充氢法将氢气(氘气)充到钯晶格内部,并达到一定的充氢率x(x为氢钯原子个数比),探讨压力和电流对不同充氢率的钯丝产生过热的影响,找到产生异常发热的条件和影响异常发热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氢气压力为20、30000、50000、80000Pa时都有少量的“过热”出现,但是并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在对应的压力下充氢率不是最佳的,可以在低压下做不同充氢率的对比试验,找到产生明显“过热”相应压力下的充氢率从而实现“过热”现象的持续产生

杨介甫[7](2008)在《双中子态模型及其物理基础——纪念国际冷聚变研究20周年》文中指出过去对冷聚变争论的风波,实质上是一场误会.本文指出冷聚变不是传统观念的核与核聚变,而是可在任何温度条件下都能进行的新型聚变.文中论述杨介甫于1989年首次提出的双中子态理论模型;讨论双中子态的产生方式;估算双中子态寿命并论证它的稳定性;给出可与实验比较的冷聚变率和骤发中子能谱;预言冷聚变产物中有氚、中子、银、及长寿命放射性钯107的存在;解释钯中含氘率高和氚与中子产额比高的原因.最后指出"死后热"现象也可用双中子态模型解释.

何景棠[8](2005)在《冷聚变研究的争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介绍了冷聚变研究的争论,列举最近冷聚变研究的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包括:反常核聚变——Fleischmann-Pons效应的实验;常温下的正常核聚变,热核聚变反应中的反常核产物的实验证据。实验证实:冷聚变是能够真实发生、可信的。

严金海[9](1999)在《伪科学与伪技术──兼论我们的态度》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关于伪科学的讨论,对伪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缺乏准确分析。伪科学可大致分为纯粹伪科学和伪技术两类,其特征、危害有所区别,社会对待纯粹伪科学与伪技术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

曾昭贵[10](1999)在《试论科学精神中的民主和法制意识》文中研究指明“五四运动”时期,人们同时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对当时的社会启蒙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八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科学与民主状况有了巨大的改观。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的深入,一方面,科学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人们要求民...

二、病态科学,冷聚变及其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态科学,冷聚变及其它(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跃进”期间的“超声波化”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解决的问题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1950年代超声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一节 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有利条件
        一、国家科学规划中的超声技术推广
        二、中苏科技合作协定中的超声技术引进
        三、超声技术的科普宣传
    第二节 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成果
        一、国产超声设备的制造
        二、超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第三节 "大跃进"前期超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变化
        一、跃进式的超声研究和应用规划
        二、"技术革新"运动与群众自制超声设备
    小结
第二章 "超声波化"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土超声波发生器的发明与北京市的推广活动
        一、北京市化工局的超声应用规划
        二、兴华染料厂发明土超声波发生器
        三、对机织印染厂和兴华染料厂制造的超声发生器的分析
        四、北京市化工局的推广活动和"新发现"的出现
        五、北京市委举办超声应用成果展览会
        六、从落后到先进的机织印染厂
    第二节 上海市推广土超声波发生器的活动
        一、土超声波发生器传入上海
        二、上海市化工局的推广活动
    第三节 中央和各部委对推广活动的推动
        一、北京、上海的两份报告与中央的批示
        二、国家各部委对"超声波化"运动的推动
    第四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规模和运动期间的保密措施
        一、"超声波化"运动的规模
        二、"超声波化"运动期间的保密措施
    小结
第三章 工业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第一节 化工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等地化工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化工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二节 冶金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等地冶金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冶金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三节 机械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陕西、江苏、吉林、上海等地机械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机械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四节 纺织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陕西等地纺织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纺织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五节 轻工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上海、陕西、四川等地轻工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轻工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小结
第四章 农业、医疗卫生、科研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第一节 农业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等地农业领域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农业领域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二节 医疗卫生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陕西、江苏等地医疗卫生领域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医疗领域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三、卫生领域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三节 科研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吉林分院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科研机构在运动期间的重大"发现"
    小结
第五章 运动期间的土超声器与"超声理论"研究
    第一节 土超声波发生器的种类和典型分析
        一、土超声波发生器的种类
        二、对若干典型土超声波发生器的分析
    第二节 土超声波发生器的性能和作用
        一、对土超声波发生器性能的综合分析
        二、对土超声波发生器所起作用的评价
    第三节 运动期间的"超声理论"研究
        一、华东师范大学《超声波对物质作用的机理探讨报告》
        二、中国科学院《关于超声波应用问题的报告》
        三、中国化学化工学会1960年年会会议纪要
    小结
第六章 "超声波化"运动的结束、失败原因与影响
    第一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结束
    第二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失败原因
        一、技术推广政策失误
        二、群众运动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三、过分依靠"以土为主"方法
        四、所追求的"超声波化"目标过高
        五、如何理解运动期间的非理性行为
    第三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影响
        一、"超声波化"运动对生产的影响
        二、"超声波化"运动对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
        三、"超声波化"运动对科教领域的影响
        四、科技界知识分子在运动中的表现及其分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D(H)/Pd(Ni)气-固系统异常现象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热核反应
        1.2.1 传统核裂变
        1.2.2 传统核聚变
    1.3 常温核聚变
        1.3.1 常温核聚变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常温核聚变的困惑
    1.4 研究常温核聚变的意义与影响
    1.5 国内外探索低能核反应的实验
        1.5.1 气态充氘进入金属中的实验
        1.5.2 激光触发实验
        1.5.3 镍粉-氢气系统实验
        1.5.4 气泡聚变实验
        1.5.5 电解实验
第二章 实验材料的性质与设备
    2.1 实验材料
        2.1.1 氘
        2.1.2 氢
        2.1.3 钯
        2.1.4 镍
    2.2 金属钯(镍)吸附氘(氢)过程
    2.3 钯氢(氘)化物的结构
        2.3.1 钯氢体系
        2.3.2 镍氢体系
    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2.4.1 反应室
        2.4.2 实验系统仪器图
        2.4.3 量热计
        2.4.4 循环恒温水浴
第三章 气-固系统的过热触发实验
    3.1 氘钯气-固系统触发实验
        3.1.1 实验材料的前处理工作
        3.1.2 真空系统气密性检测
        3.1.3 量热计的标定
        3.1.4 电流触发实验
        3.1.5 不同气体的标定实验
    3.2 镍氢气-固系统触发实验
        3.2.1 实验材料的前处理工作
        3.2.2 实验线路的连接
        3.2.3 系统常数k的确定
        3.2.4 不同压力下的标定实验
        3.2.5 标定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4.1 氘钯气-固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4.2 镍氢气-固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4.3 不同气-固系统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H(D)/Pd(Li-Pd)气—固系统经触发引起异常发热现象的实验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
    1.2 凝聚态核科学概述
        1.2.1 凝聚态核科学的典型实验
        1.2.2 核产物的寻找(氚,中子和氦-4)
        1.2.3 凝聚态核科学的国内外新进展
        1.2.4 凝聚态核科学理论
    1.3 本实验的工作意义和工作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计及过热测量依据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装置
    2.3 研究方法选择
        2.3.1 电流触发实验方案
        2.3.2 压力触发实验方案
    2.4 量热法
第三章 H(D)/Pd(Li-Pd)气-固系统的过热触发实验
    3.1 H/Pd气-固系统电流、压力触发实验
    3.2 D/Pd气-固系统温度、电流、压力触发实验
        3.2.1 D/Pd气-固系统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关系
        3.2.2 D/Pd气-固系统热平衡常数k的确定
        3.2.3 D/Pd气-固系统充氘实验
        3.2.4 D/Pd气-固系统电流逐渐增加钯丝实验
        3.2.5 D/Pd气-固系统加热钯丝电流触发和实验钯丝温度触发实验
        3.2.6 D/Pd气-固系统加热钯丝和实验钯丝压力触发实验
    3.3 D/Li-Pd气-固系统温度、压力、电流触发实验
        3.3.1 Li-Pd充氘实验
        3.3.2 D/Li-Pd气-固系统加热钯丝电流触发和实验钯丝温度触发实验
        3.3.3 D/Li-Pd气-固系统加热钯丝和实验钯丝压力触发实验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4.1 H/Pd气-固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4.1.1 H/Pd气-固系统充氢(氘)实验结果分析
        4.1.2 H/Pd气-固系统触发实验结果分析
    4.2 D/Pd气-固系统电流和压力触发实验结果分析
        4.2.1 D/Pd气-固系统充氘实验
        4.2.2 D/Pd气-固系统加热钯丝电流触发和实验钯丝温度触发实验分析
        4.2.3 D/Pd气-固系统加热钯丝和实验钯丝压力触发实验分析
    4.3 D/Li-Pd气-固系统电流压力触发实验结果分析
        4.3.1 D/Li-Pd气-固系统加热钯丝电流触发和实验钯丝温度触发实验分析
        4.3.2 D/Li-Pd气-固系统加热钯丝和实验钯丝压力触发实验分析
    4.4 理论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病态科学”及其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态科学
2 来信讨论
3 国内反响
4 结语

(5)温度和压力触发氢钯气固系统异常发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凝聚态核科学简介
        1.2.2 凝聚态核科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常用触发手段简介
        1.3.1 压力触发实验
        1.3.2 异常氘通量与热流的关联实验
        1.3.3 电流触发实验
        1.3.4 激光触发实验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意义
第2章 H/Pd系统物理化学性质及热力学性质
    2.1 氢-钯体系的性质
        2.1.1 氢气的性质
        2.1.2 金属钯的性质
    2.2 金属钯吸氢过程
        2.2.1 氢在金属钯表面的吸附
        2.2.2 氢在金属钯中的贮存
    2.3 钯氢化物结合状态及结构
        2.3.1 氢在钯中的状态
        2.3.2 钯氢化物的结构
第3章 实验系统和实验过程
    3.1 实验装置(新能源发生器)
    3.2 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关系
    3.3 氮气环境下系统k值测定(空白实验)
    3.4 充氢实验
    3.5 触发实验
        3.5.1 氢气环境下实验钯丝温度触发和加热钯丝电流触发实验
        3.5.2 氢气环境下实验钯丝和加热钯丝压力触发实验
第4章 实验结果与结论
    4.1 实验结果
        4.1.1 温度触发氢钯气固系统发热实验结果
        4.1.2 温度触发实验结论
    4.2 压力触发氢钯气固系统发热
        4.2.1 压力触发氢钯气固系统发热实验结果
        4.2.2 压力触发实验结论
    4.3 实验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压力变化触发含氢钯材产生过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冷核聚变的研究背景和方向
        1.2.2 冷核聚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冷核聚变”的简介
        1.3.1 冷核聚变与热核聚变的关联
        1.3.2 冷核聚变的研究内容
        1.3.3 冷核聚变的影响因素
        1.3.4 冷核聚变在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
        1.3.5 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冷核聚变的主要实验及理论模型
    2.1 冷核聚变的主要实验
        2.1.1 Fleischmann和Pons的电解实验
        2.1.2 Arata和张月娥的电解实验
        2.1.3 清华大学的气态充氢实验
        2.1.4 Letts和Cravens的激光触发实验
    2.2 冷核聚变的理论模型
        2.2.1 苟清泉的冷核聚变机理
        2.2.2 选择性共振隧穿模型
第三章 氢-钯体系的性质及气态充氢法
    3.1 氢-钯体系的性质
        3.1.1 氢气的性质
        3.1.2 金属钯的性质
        3.1.3 氢-钯体系的性质
    3.2 气态充氢法
        3.2.1 充氢率(X)的确定方法
        3.2.2 气态充氢法的优点
第四章 实验系统及实验过程
    4.1 实验系统组成
    4.2 实验内容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步骤
        4.4.1 钯丝的预处理
        4.4.2 实验系统密闭性的检测
        4.4.3 纯钯丝阻值(R_0)的测定
        4.4.4 系统常数的测定
        4.4.5 温度系数的测定
        4.4.6 钯丝的充氢
        4.4.7 真空计的校正
        4.4.8 压力触发实验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5.1 过热功率及过热的计算
    5.2 钯丝测试结果
    5.3 实验结论
    5.4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双中子态模型及其物理基础——纪念国际冷聚变研究2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双中子态模型的提出
    1.1 提出双中子态模型的历史背景
    1.2 实验分析
    1.3 提出双中态模型的物理基础
2 含氘钯在电解池中的聚能效应
    2.1 含氘钯的特性与导电率的变化
    2.2 电解池中的聚能效应
    2.3 双中子态02N的产生
3 双中子态模型的核过程和双中子态寿命
    3.1 双中子态模型中的核过程
    3.2 双中子态的稳定性问题
4 双中子态模型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4.1 对多重中子能谱的解释
    4.2 对冷聚变率的解释
    4.3 氚的高产额解释
    4.4 要求钯阴极含氘率高的说明
    4.5 关于“死后热”问题

四、病态科学,冷聚变及其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跃进”期间的“超声波化”运动[D]. 张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9)
  • [2]D(H)/Pd(Ni)气-固系统异常现象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 李玲玉. 长春理工大学, 2016(03)
  • [3]H(D)/Pd(Li-Pd)气—固系统经触发引起异常发热现象的实验及理论研究[D]. 卢歆. 长春理工大学, 2015(02)
  • [4]“病态科学”及其讨论[J]. 林信惠,陈艳荣,尹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5]温度和压力触发氢钯气固系统异常发热的研究[D]. 刘聪. 长春理工大学, 2013(08)
  • [6]压力变化触发含氢钯材产生过热的研究[D]. 朱立志. 长春理工大学, 2012(02)
  • [7]双中子态模型及其物理基础——纪念国际冷聚变研究20周年[J]. 杨介甫.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8]冷聚变研究的争论[J]. 何景棠. 科技导报, 2005(09)
  • [9]伪科学与伪技术──兼论我们的态度[J]. 严金海.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9(04)
  • [10]试论科学精神中的民主和法制意识[J]. 曾昭贵.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06)

标签:;  ;  ;  ;  

病态科学,冷聚变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