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鱼的人工养殖

蜗牛鱼的人工养殖

一、人工养殖乌鳢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支立标[1](2021)在《乌鳢模仿自然繁殖与人工繁殖的对比试验探讨》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也日趋旺盛,所以也催生了乌鳢的养殖热潮,但苗种不能大规模繁殖成了养殖中的瓶颈。多年来乌鳢的苗种供应一直都是以自然繁殖为主,繁殖的规模小,操作方法比较原始,苗的规格也极不整齐,不能满足大规模养殖的需要。另外近年来,乌鳢的繁殖多是以家庭的小规模繁殖为主,地域性比较强,这样就造成了近亲繁殖,乌鳢的许多优良性状不断消失,生长速度慢,发病率逐年增多,品质下降,

李凯[2](2021)在《山东省乌鳢养殖产业发展分析》文中认为乌鳢(Channa argus argus)是山东省重要的名优淡水养殖品种之一,乌鳢养殖产业发展日趋稳定和成熟,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更好推动乌鳢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山东省乌鳢养殖产业为研究对象,根据2012—2019年全省乌鳢产业统计数据,结合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对山东省乌鳢养殖产业的规模和布局、养殖模式、苗种来源、出塘价格和养殖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区位熵法对产业聚集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主产区的产业规模保持相对稳定,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乌鳢养殖产业向济宁市微山县和泰安市东平县的聚集水平日益上升,近年来乌鳢出塘价格为16~24元·kg-1,生产成本主要来自于饲料成本。种质退化严重、配合饲料滞后、养殖水体恶化、消费市场有限和产品附加值较低是乌鳢养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内在要求下,应从良种推广、养殖模式、病害防控和产品加工等方面推进乌鳢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罗愿[3](2021)在《9株鱼源鰤诺卡氏菌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鰤诺卡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好氧菌,易引起鱼类尤其鲈形目发生“结节病”,近年来,鰤诺卡氏菌对广东省杂交鳢、大口黑鲈等鱼类危害越来越大,给水产养殖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目前,鱼源鰤诺卡氏菌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细菌分离鉴定、快速检测、组织病理和疫苗研制等,对鰤诺卡氏菌的流行特征以及致病机制等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通过开展不同来源鰤诺卡氏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基因型及毒力因子和耐药性的比较以及鰤诺卡氏菌对不同鱼的致病性分析和感染后不同组织的载菌量变化等研究,了解不同来源菌株的相似性以及鰤诺卡氏菌的致病性、组织嗜性,为进一步制定鰤诺卡氏菌病的相应防控与治疗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比较9株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结果显示9株菌与鰤诺卡氏菌的基本理化特征相符;16S rRNA聚类分析均聚为一类,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酶切图谱相同为同一菌种,看家基因secA1分析显示种内相似度高,生长特性无明显差异;受试菌株对大口黑鲈致病性无显着差异,但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略有不同,9株菌均携带mce1A、mig和pup基因,而dop和WhiB3只在部分菌株检出;9株菌均对氟甲喹和氨苄西林耐药,除NS1外,都对磺胺间甲氧嘧啶耐药,对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主要携带bla-TEM和sul1耐药基因;9株菌同源性、生物学特性相似,提示华南地区流行的鰤诺卡氏菌可能为同一流行株型。通过鰤诺卡氏菌对不同品种鱼类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大口黑鲈和杂交鳢感染后死亡率均达85%以上,同时死亡鱼内脏均出现明显白色结节,组织病理学观察肝、肾、脾呈现严重病理损伤,且有肉芽肿结构形成;罗非鱼与草鱼则不易感,死亡率也很低,死亡鱼内脏也未出现明显的症状,且组织病理学观察未发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定量检测鰤诺卡氏菌感染后不同时间杂交鳢和大口黑鲈体内各组织器官的载菌量,结果显示鰤诺卡氏菌在杂交鳢肾组织的平均定殖量最高,最高可达1.48×109copies/g,1-7 d所有组织载菌量随着感染时间变化而增加,7d后细菌数量不再有明显变化;大口黑鲈肾组织定殖量最高可达1.0×1010 copies/g,随着感染时间变化,血液载菌量无明显变化,肝、心、肾和脾在1-3 d有短暂下降,3-7 d呈现上升趋势,7 d后细菌含量不再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杂交鳢和大口黑鲈是鰤诺卡氏菌的易感动物,病原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肝、脾、肾等组织进行定殖。综上所有结果显示,华南地区流行的鰤诺卡氏菌同源性高,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相近,杂交鳢和大口黑鲈是主要的易感动物,可引起全身性感染且致死率高,该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鰤诺卡氏菌病的预警和防控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王桂芹,高开进,陈秀梅[4](2021)在《乌鳢营养研究与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文中提出文章综述了乌鳢的营养与配合饲料的研发、乌鳢养殖和饲料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乌鳢摄食驯化和营养价值、营养生理与代谢调控、营养需求与原料利用、营养与健康、营养与品质、饲料选择与投饲,以及乌鳢产业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及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和建议。

喻大鹏,唐怀庆,丘金珠,宋海霞,梁富,夏洪丽,宋长江,鲁义善[5](2021)在《乌鳢烂身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病理组织观察》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乌鳢Channa argus烂身病的病因及患病乌鳢的体表组织病理学变化,从广东中山某养殖场患烂身病乌鳢病灶处分离到一株优势菌ZS20200317,通过形态学特征、革兰氏染色、16S rRNA及生理生化特性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检测了该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最后采用回归感染试验确认分离菌株为导致乌鳢烂身病的病原菌。结果表明:患病乌鳢烂身处的肌肉组织出现了明显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LB琼脂培养平板培养结果显示,该菌呈边缘光滑有光泽的圆形白色菌落,为革兰氏阴性菌;16S rRNA基因进化分析显示,菌株ZS20200317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亲缘关系最近,一致性高达98.5%;生理生化试验显示,该菌的赖氨酸脱羧酶、甘露醇、覃糖、蔗糖、氧化酶和VP等生理生化反应为阳性;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氯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和头孢拉定沙星等20种抗生素药物敏感,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羧苄西林、青霉素G、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和克林霉素7种药物具有耐药性;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该菌能引起健康乌鳢死亡。研究表明,维氏气单胞菌是广东中山地区乌鳢烂身病的病原,本研究结果为乌鳢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姜大丽,李治国,姜永杰,刘敏,张海涛[6](2021)在《乌鳢营养需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乌鳢(Channa argus)是我国珍贵的本土经济鱼类,因其骨刺少,含肉率高,营养价值高,肉质鲜美,故市场需求巨大。文章主要综述了乌鳢对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营养素的需求,蛋白源的替代,饲料添加剂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乌鳢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参考资料,促进乌鳢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张家国,杨晓梅,张长峰[7](2020)在《乌鳢肌肉的营养组成与营养价值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比较不同学者对乌鳢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必需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的检测结果,并对比其他淡水经济鱼类的营养组成,对乌鳢肌肉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一是亟待开展乌鳢肌肉中维生素的组成与含量研究;二是优化乌鳢肌肉中脂肪酸以及矿物质的检测方法;三是深入开展乌鳢的高值化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胡世康[8](2020)在《生物絮团在大口黑鲈和杂交鳢零水交换养殖系统中功能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大口黑鲈和杂交鳢都是我国淡水重要养殖品种,本文将生物絮团应用到大口黑鲈和杂交鳢零交换水养殖系统当中,从多方面探究这种养殖模式对大口黑鲈和杂交鳢产生的影响,旨在为其健康高效绿色提供理论参考。本实验首先接种培养生物絮团,然后用生物絮团培养池和非生物絮团培养池做对比,分别设置3个平行组,生物絮团培养池除了添加生物絮团菌种外,每天补充碳源氮源,依据p H变化情况添加碳酸氢钠维持p H,实验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亚硝酸盐氮浓度整体上呈升高趋势,浓度数值最高为0.45 mg/L;实验组和对照组硝酸盐氮浓度的变化整体上呈波动状态且浓度数值在4.0 mg/L以下,;从8月25号到9月4号,实验组氨氮浓度为1.56+0.67 mg/L,对照组氨氮浓度为3.63+1.13 mg/L,;整个实验期间,实验组的p H一直都在7.8以下,而对照组的p H在8.2以下;实验组和对照组总碱度含量的变化呈波动状态且数值保持在70.0 mg Ca CO3/L之内;实验期间水温基本维持在27+2℃。实验组在8月28号测量出生物絮团,一天之后对照组也可以测出沉降物,絮团培养周期为24天。其次,将培养好的生物絮团应用到大口黑鲈零水交换养殖当中,设置3个平行组,养殖密度为100尾/m3,每组放苗150尾,初始平均体长为(6.2+0.749)cm,初始平均体质量为(4.72+0.673)g,实验周期为109天,这种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成活率为100%,日平均增长0.097+0.002 cm,日平均增重0.928+0.044 g。当生物絮团系统稳定以后,将氨氮浓度维持在1.0 mg/L左右,亚硝酸盐氮维持在0.5 mg/L左右,硝酸盐氮维持在33.0+2.0 mg/L左右,人为添加碳酸氢钠使p H维持在7.9+0.5。从营养方面看,生物絮团零换水养殖的大口黑鲈和高位池大换水养殖的大口黑鲈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0.710+0.768)%和(20.200+1.723)%,且鲜味氨基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于高位池养殖大口黑鲈。生物絮团提高了厚壁菌门、疣微菌门、拟杆菌门、鲸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的丰度。用同样的方法将生物絮团应用到杂交鳢零水交换养殖系统当中,设置3个平行组,养殖密度为50尾/m3,每组放苗100尾,箱体B1杂交鳢鱼苗平均体长为(14.29+1.136)cm,平均体质量为(38.8+4.975)g,箱体B2杂交鳢鱼苗平均体长为(12.56+0.626)cm,平均体质量为(24.7+3.661)g,箱体B3杂交鳢鱼苗平均体长为(12.425+1.028)cm,平均体质量为(25.225+5.139)g,实验周期为69天,结果证明,生物絮团可以将水中氨氮浓度维持在1.0 mg/L左右,亚硝酸盐氮维持在0.5 mg/L以下,硝酸盐氮维持在33.0+2.0 mg/L,人为添加碳酸氢钠使p H维持在8.0左右。3个箱体杂交鳢成活率都在90.0%以上,日均增长0.090+0.008 cm,日均增重1.130+0.024 g。在水分和粗脂肪含量上,生物絮团零水交换养殖杂交鳢均低于高位池和土池养殖杂交鳢,尤其是粗脂肪的含量,高位池杂交鳢(1.580+0.323)%和土池杂交鳢(1.960+0.587)%粗脂肪的含量约是生物絮团零水交换养殖杂交鳢(0.770+0.081)%的2~3倍。生物絮团零换水养殖的杂交鳢与高位池和土池养殖杂交鳢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8.920+1.138)%、(21.193+0.358)%和(18.657+0.620)%,生物絮团养殖杂交鳢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都低于高位池养殖杂交鳢。生物絮团提高了变形菌门、不动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的丰度。

朱锦裕[9](2020)在《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乌鳢为试验对象,主要探究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首先通过检测野生乌鳢肠道中的菌群结构,确定肠道中的优势群落;其次通过培养乌鳢肠道中的好氧菌株,并测定其产蛋白酶能力,来评价豆粕对乌鳢肠道内好氧菌组成和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最后通过研究豆粕对乌鳢肠道菌群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探究饲料中豆粕、肠道菌群和肠道健康之间的关系。试验一:为分析乌鳢(Channa argus Cantor,1842)不同胃肠道部位(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的微生物群落,使用PCR技术和16S rDNA测序技术,在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分别检测到194、140、212和122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结果显示,各部位之间肠道微生物的Sobs,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乌鳢的胃肠道微生物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组成,其中包括盐单胞菌属,希瓦氏菌属,邻单胞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同时还有梭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四个部位之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中肠和后肠中,蓝菌门和螺旋菌门数量显着上升(P<0.05)。在后肠和前肠中,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分别为优势菌群(P<0.05)。变形菌门在后肠中含量最低(P<0.05)。在属水平上,后肠中的鲸杆菌属和邻单胞菌属显着高于其他三个部位(P<0.05)。梭菌属和普氏菌属在中肠中最高(P<0.05)。盐单胞菌属,希瓦氏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在前肠中最高(P<0.05)。副球菌属和弧菌属在胃中最高。有些属仅在某些部位被检测到,如,仅在胃中检测到副球菌属和弧菌属;仅在前肠中检测到盐单胞菌属,希瓦氏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仅在中肠中检测到梭菌属和普氏菌属;仅在后肠中检测到鲸杆菌属和邻单胞菌属(P<0.05)。在种水平上,仅在胃中检测到根状不动杆菌,在前肠和中肠分别未检出普氏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而在后肠未检出普氏杆菌和粪杆菌。试验二:本试验通过分离和培养乌鳢肠道内的产蛋白酶好氧菌株,同时用平板培养法测定其产蛋白酶能力,来探究饲料中豆粕替代部分鱼粉对乌鳢肠道内好氧菌的组成及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首先配制对照组(D1组)饲料,对照组饲料以脱脂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饲料中添加55%的鱼粉;然后配制2种试验组饲料,用豆粕分别替代对照组饲料中35%(D2组)和75%(D3组)的鱼粉。使用3种试验饲料分别投喂的乌鳢幼鱼(初始体重为10.50±0.84g)8周,每种试验饲料分别投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有乌鳢28尾。试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开展。结果显示:随着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乌鳢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降低(P<0.05)。在3个试验组的乌鳢肠道中共分离出产蛋白酶好氧菌21株,其中D1、D2和D3组分别为16株、19株和20株。然后通过测定培养基上水解圈直径与菌株直径的比值(R/r值)来表示菌株的产蛋白酶能力。试验结果显示,随着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菌株P1004和P1018的R/r值显着降低(P<0.05),但菌株P1009和P1012的R/r值却显着增加(P<0.05)。通过对产蛋白酶能力最大的菌株P1009进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P1009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本试验结果表明,在乌鳢肠道中定植着丰富的产蛋白酶好氧菌,乌鳢肠道内产蛋白酶好氧菌数量和产蛋白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的影响,铜绿假单胞菌(菌株P1009)是乌鳢肠道内产蛋白酶能力最强的菌株。试验三:为探究饲料中豆粕替代对肠道菌群,形态和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在乌鳢中进行了为期63天的饲养试验。配制四组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用不同比例的豆粕来代替0%,25%,50%和75%的脱脂鱼粉(饲料分别命名为G1,G2,G3和G4)。结果显示,不同比例的豆粕替代显着影响乌鳢肠道菌群组成(P<0.05)。在门水平上,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浮霉菌门相比,厚壁菌门的丰度在G4组中最低(P<0.05)。在属水平上,在饲喂G4组饲料的鱼中发现,乳球菌属、地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链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而鲸杆菌属、浮霉状菌属、希瓦氏菌属、热单胞菌属、红长命菌属和肉食杆菌属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随着饲料中豆粕含量的增加,乌鳢后肠的肌层厚度,褶皱高度和微绒毛高度显着降低(P<0.05),同时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10和IL-17F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

徐金铖[10](2020)在《美国鲥鱼(Alosa sapidissima)内脏结节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上海嘉定鱼场工厂化养殖的美国鲥鱼出现持续死亡现象,不明病因,多次使用消毒药和抗生素等治疗,无明显疗效,经现场解剖发现该批患病美国鲥鱼内脏肝、脾和肾等器官组织表面分布大量白色结节,依据这些临床等症状,未见文献报道,暂定为美国鲥鱼内脏结节病。本实验以患病的美国鲥鱼8尾为研究对象,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抗酸染色和亚显微结构观察等研究方法,详细分析该病鱼样品组织和细胞病变及疑似病原菌定位。通过病理解剖结果表明:患病美国鲥鱼体表无明显症状,经解剖发现患病鱼肝、脾和肾等多器官表面分布大量1-2 mm的白色结节,肝脏呈深红色,多处破裂出血;肾脏表面布满白色结节,部分组织糜烂坏死;脾脏呈深黑色,表面结节数量较肝、肾器官分布相对较少;肠道充血和出血。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HE染色显示显微结构所见肝、脾和肾器官组织病变是出现大量肉芽肿,且组织间分布表现又大又多。抗酸染色结果显示肉芽肿中心由坏死的组织碎片及聚生菌体组成,HE染色显示外围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masson染色显示包膜由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构成形成的纤维组织包膜。HE染色显示肝脏组织内含有大量空泡为脂肪变性,肝细胞索结构完全消失,且组织间分布大量红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肝细胞结构混乱,脂滴大量聚集,线粒体肿胀,胞间滋生大量细菌;肾组织内肾小管皱缩、管腔破裂分解,失去原有基本结构,肾间质出现大面积组织坏死和崩解,大量的肉芽肿组织占据肾组织细胞原有结构,肾小管上皮细胞核质溶解,核膜消失,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结构不清晰;脾组织间充斥大量的红细胞,脾组织细胞间分布大量疑似病原菌,呈不同切面状,电子密度较高。其它内脏器官组织未见肉芽肿。肝、脾和肾组织抗酸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也证实了该肉芽肿病变疑似一种短杆菌引起。由此得出,由于该菌感染各组织器官,鱼体自身免疫不断吞噬细菌。由于该病原菌在组织间大量繁殖,免疫细胞无法将其完全吞噬,组织间细胞出现大量坏死,肉芽肿组织将大量病原菌和坏死组织包裹占据原有组织细胞位置。随着肉芽肿数量和体积的不断增大,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受阻,解毒能力降低,肾脏和脾脏的免疫机能也随之下降,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抵抗力下降,最终导致器官功能低下或衰竭致使鱼体死亡。

二、人工养殖乌鳢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养殖乌鳢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乌鳢模仿自然繁殖与人工繁殖的对比试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亲鱼培育
    2. 亲鱼选择
    3. 池塘选择
    4. 试验过程
    5. 苗种培育
    6. 试验数据
二、试验结果分析
    1. 亲鱼的选择
    2. 亲鱼的产卵量
    3. 亲鱼的产卵时间
三、结论与建议

(2)山东省乌鳢养殖产业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发展概况
    1.1 产业规模
    1.2 产业布局
    1.3 产业技术
        (1)养殖模式。
        (2)苗种来源。
        (3)配合饲料研发。
2 经济效益分析
    2.1 出塘价格
    2.2 成本分析
3 乌鳢养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种质退化严重
    3.2 配合饲料滞后
    3.3 养殖水体恶化
    3.4 消费市场有限
    3.5 产品附加值较低
4 对策建议
    4.1 强化良种生产及推广体系
    4.2 创新养殖模式
    4.3 推广配合饲料替代技术
    4.4 重视病害防控
    4.5 提升产品加工水平

(3)9株鱼源鰤诺卡氏菌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鰤诺卡氏菌病流行及防治
        1.1 国内外流行情况
        1.2 防治方法
        1.2.1 药物治疗
        1.2.1.1 抗菌药物
        1.2.1.2 中药
        1.2.2 免疫防控
    2 鰤诺卡氏菌检测方法及致病机制
        2.1 检测方法
        2.2 毒力因子
        2.3 致病机制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9 株鱼源鰤诺卡氏菌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比较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1.1 实验菌株
        1.1.1.2 实验鱼
        1.1.1.3 抗菌药物
        1.1.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2 细菌鉴定和菌株同源相似性分析
        1.1.2.1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1.1.2.2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1.1.2.3 基于hsp65 基因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
        1.1.2.4 secA1(Secretory A1 gene)基因序列分析
        1.1.3 菌株生长特性分析
        1.1.4 细菌致病性比较
        1.1.5 毒力因子分析
        1.1.6 药物敏感性测试
        1.1.7 耐药基因检测
        1.1.8 数据处理
    1.2 结果与分析
        1.2.1 生理生化特征
        1.2.2 同源性分析
        1.2.2.1 16S rRNA聚类分析
        1.2.2.2 PCR-RFLP分析
        1.2.2.3 secA1 种内相似度分析
        1.2.3 生长特性分析
        1.2.4 致病性比较
        1.2.5 毒力基因检测
        1.2.6 药物敏感性分析
    1.3 讨论
        1.3.1 不同来源菌株的同源性
        1.3.2 不同来源菌株的致病性与毒力基因
        1.3.3 不同来源菌株的药物敏感性与耐药基因
    小结
第二章 鰤诺卡氏菌对不同鱼的致病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1.1 实验菌株
        2.1.1.2 实验鱼
        2.1.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2 鰤诺卡氏菌对不同鱼的致病性研究
        2.1.3 感染鰤诺卡氏菌后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鰤诺卡氏菌对不同鱼的致病性研究
        2.2.2 感染鰤诺卡氏菌后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2.2.2.1 不同鱼类感染后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2.2.3.2 不同鱼类感染后脾组织病理学观察
        2.2.3.3 不同鱼类感染后肾组织病理学观察
        2.2.3.4 不同鱼类感染后心组织病理学观察
    2.3 讨论
        2.3.1 鰤诺卡氏菌对不同鱼的致病性
        2.3.2 鰤诺卡氏菌感染组织的损伤特点
    小结
第三章 鰤诺卡氏菌感染后不同组织载菌量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1.1 菌株
        3.1.1.2 实验鱼
        3.1.1.3 试剂与仪器设备
        3.1.2 实验方法
        3.1.2.1 鰤诺卡氏菌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
        3.1.2.1.1 标准质粒的制备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3.1.2.1.2 鰤诺卡氏菌荧光定量PCR的灵敏度检测
        3.1.2.1.3 重复性检测
        3.1.2.2 不同组织中鰤诺卡氏菌的定量检测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鰤诺卡氏菌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3.2.2 鰤诺卡氏菌荧光定量PCR的灵敏度试验
        3.2.2.1 含ITS基因质粒的最低检出限
        3.2.2.2 纯培养物的最低检出限
        3.2.2.3 细菌在组织的灵敏度检测
        3.2.3 鰤诺卡氏菌荧光定量PCR重复性检验
        3.2.4 鰤诺卡氏菌在不同组织的定量分析
        3.2.4.1 杂交鳢组织定量分析
        3.2.4.2 大口黑鲈组织定量分析
    3.3 讨论
        3.3.1 鰤诺卡氏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3.2 鰤诺卡氏菌的组织分布规律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会情况
致谢

(4)乌鳢营养研究与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的研究
    1.1 摄食驯化和营养价值
        1.1.1 摄食驯化
        1.1.2 营养价值
    1.2 营养生理与代谢调控
        1.2.1 消化酶的种类、分布及影响因素
        1.2.2 营养与代谢
    1.3 营养需求与原料利用
        1.3.1 营养需求
        1.3.2 原料利用
    1.4 营养与健康
        1.4.1 营养与肠道微生态健康
        1.4.2 添加剂与功能性饲料
    1.5 营养与品质
    1.6 饲料选择与投饲
        1.6.1 饲料选择
        1.6.2 投饲及管理
2 乌鳢养殖和饲料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乌鳢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
    2.2 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3 乌鳢产业发展建议

(5)乌鳢烂身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病理组织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病症观察
        1.2.2 病原菌分离纯化
        1.2.3 病原菌鉴定
        1)革兰氏染色。
        2)生理生化鉴定。
        3)细菌的16S rRNA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1.2.4 人工回归感染试验
        1.2.5 病原菌药敏试验
        1.2.6 组织病理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患病乌鳢病症观察
    2.2 病原菌的分离与革兰氏染色
    2.3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4 分离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2.5 药敏试验
    2.6 人工回归感染试验
    2.7 组织病理学观察
3 讨论
    3.1 乌鳢烂身病病原诊断
    3.2 乌鳢烂身病病原菌的致病性与致病机理
    3.3 乌鳢烂身病的预防及控制方法
4 结论

(6)乌鳢营养需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乌鳢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1.1 乌鳢的蛋白质营养研究
        1.1.1 蛋白质需求
        1.1.2 氨基酸需求
    1.2 乌鳢的脂类营养研究
    1.3 乌鳢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研究
    1.4 乌鳢对微量营养素的需求研究
2 乌鳢配合饲料研发
    2.1 乌鳢对几种饲料原料的消化率
    2.2 乌鳢配合饲料鱼粉替代的研究
    2.3 乌鳢的饲料添加剂应用
3 展望

(7)乌鳢肌肉的营养组成与营养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乌鳢肌肉中的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 乌鳢肌肉中的氨基酸分析
3 乌鳢肌肉中的脂肪酸分析
4 乌鳢肌肉中矿物质的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乌鳢肌肉中维生素的组成与含量研究亟待开展
    5.2 乌鳢肌肉中脂肪酸以及矿物质的检测方法尚待优化
    5.3 乌鳢的高值化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有待深化

(8)生物絮团在大口黑鲈和杂交鳢零水交换养殖系统中功能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生物絮团研究现状
    1.2 大口黑鲈的养殖发展及现状
    1.3 杂交鳢养殖的发展及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生物絮团的培养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生物絮团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生物絮团培养池和非生物絮团培养池的比较
        2.2.2 日常的实验工作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水质分析
    2.4 讨论
3 生物絮团在大口黑鲈零水交换养殖系统中功能效应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场地与材料来源
        3.1.2 实验用仪器及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放苗前测量鱼苗的体长体质量
        3.2.2 大口黑鲈养殖日常管理
        3.2.3 大口黑鲈收获相关指标检测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生物絮团沉降量变化
        3.4.2 大口黑鲈生长指标分析
        3.4.3 大口黑鲈养殖水质分析
        3.4.4 大口黑鲈养殖相关营养指标分析
        3.4.5 大口黑鲈肠道菌群和养殖水体菌群分析
    3.5 讨论
4 生物絮团在杂交鳢零水交换养殖系统中功能效应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场地与材料来源
        4.1.2 实验用仪器及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放苗前测量鱼苗的体长体质量
        4.2.2 杂交鳢养殖日常管理
        4.2.3 杂交鳢收获相关指标检测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生物絮团沉降量变化
        4.4.2 杂交鳢生长指标分析
        4.4.3 水质分析
        4.4.4 不同养殖模式下杂交鳢营养分析
        4.4.5 杂交鳢肠道菌群和养殖水体菌群分析
    4.5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鱼类肠道健康
        1.1.1 鱼类肠道的功能
        1.1.2 鱼类肠道的组织形态
        1.1.3 鱼类肠道的炎症反应
        1.1.4 鱼类肠道的菌群结构
    1.2 豆粕对鱼类肠道健康的影响
        1.2.1 水产饲料蛋白源
        1.2.2 豆粕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1.2.3 豆粕替代鱼粉对水产动物肠道健康的影响
        1.2.4 豆粕替代鱼粉对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野生乌鳢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DNA提取
        2.1.3 PCR扩增和序列处理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测序有效性
        2.2.2 分类和Alpha多样性分析
        2.2.3 群落组成和物种丰度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肠道内产蛋白酶好氧菌组成及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饲料
        3.1.2 试验用鱼及养殖管理
        3.1.3 样品收集及指标测定
        3.1.4 数据统计和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肠道产蛋白酶好氧菌数量的影响
        3.2.2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肠道菌产蛋白酶好氧菌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
        3.2.3 产蛋白酶能力最强菌株P1009的鉴定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饲料
        4.1.2 试验用鱼及养殖管理
        4.1.3 样品采集
        4.1.4 指标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试验结果
        4.2.1 豆粕替代对乌鳢生长性能和存活率的影响
        4.2.2 豆粕替代对乌鳢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4.2.3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肠道菌群组成和相对丰度分析
        4.2.4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肠道形态的影响
        4.2.5 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肠道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情况
致谢

(10)美国鲥鱼(Alosa sapidissima)内脏结节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养殖鱼类结节病病原、病理及防治研究进展
    1 养殖鱼类结节症主要病原
        1.1 细菌
        1.1.1 假单胞菌属类
        1.1.2 诺卡氏菌属类
        1.1.3 其他病原菌
        1.2 其他病原
    2 鱼类结节病的临床症状与组织病理
        2.1 结节病的临床症状
        2.2 结节病的组织病理学
        2.2.1 肝脏
        2.2.2 肾脏
        2.2.3 脾脏
    3 鱼类内脏结节病的防治
第二章 美国鲥鱼内脏结节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样品
        1.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1.1.2.1 实验仪器
        1.1.2.2 实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观察
        1.2.2 HE染色组织病理制片及观察
        1.2.3 masson染色病理制片及观察
        1.2.4 抗酸染色病理制片及观察
        1.2.5 细胞病理制片及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患病美国鲥鱼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特征
        2.2 患病美国鲥鱼组织病理变化
        2.3 脏器组织内的肉芽肿的结构组成
        2.4 脏器组织内的肉芽肿的形成过程
        2.5 入侵器官组织内形成肉芽肿的疑似病原菌
        2.6 透射电镜观察下的疑似病原菌形态及细胞器病变
    3 讨论
        3.1 患结节病的美国鲥鱼内脏中的结节是由其组织中的肉芽肿构成
        3.2 患结节病美国鲥鱼的肉芽肿疑似一种杆菌感染所致
        3.3 美国鲥鱼结节病的病死与肉芽肿程度关联密切
小结
参考文献
课题资助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位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人工养殖乌鳢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乌鳢模仿自然繁殖与人工繁殖的对比试验探讨[J]. 支立标. 科学养鱼, 2021(10)
  • [2]山东省乌鳢养殖产业发展分析[J]. 李凯.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1(02)
  • [3]9株鱼源鰤诺卡氏菌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分析[D]. 罗愿.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4]乌鳢营养研究与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J]. 王桂芹,高开进,陈秀梅. 饲料工业, 2021(08)
  • [5]乌鳢烂身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病理组织观察[J]. 喻大鹏,唐怀庆,丘金珠,宋海霞,梁富,夏洪丽,宋长江,鲁义善.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05)
  • [6]乌鳢营养需求研究进展[J]. 姜大丽,李治国,姜永杰,刘敏,张海涛. 饲料工业, 2021(04)
  • [7]乌鳢肌肉的营养组成与营养价值评价[J]. 张家国,杨晓梅,张长峰.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17)
  • [8]生物絮团在大口黑鲈和杂交鳢零水交换养殖系统中功能效应的研究[D]. 胡世康.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9]豆粕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D]. 朱锦裕. 扬州大学, 2020(04)
  • [10]美国鲥鱼(Alosa sapidissima)内脏结节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D]. 徐金铖.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标签:;  ;  ;  ;  

蜗牛鱼的人工养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