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态密封胶及其应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提雅嵋,陆文卿,孙安邦,姜红蕊,刘少杰,杨坤,刘延林[1](2019)在《有机硅密封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我国汽车用有机硅密封胶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发展方向。
祁恒[2](2009)在《高聚物基连续流式PCR微流控芯片系统与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微流控芯片是一种单元反应界面为微米量级的微型化学反应系统,具有线性尺寸小、物理量梯度高、比表面积大和流动状态为低雷诺数层流等特点,可以实现柔性生产、规模放大,以及快速和高通量筛选等功能。PCR微流控芯片将PCR技术与微流控芯片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DNA的体外快速扩增,成为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与常规PCR热循环仪相比,PCR微流控芯片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减少反应试剂消耗量,增强扩增特异性,而且便于与其他分析和检测设备进行集成。为了开发一套实用的PCR微流控芯片系统,本论文对以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基底材料的连续流式PCR微流控芯片系统及其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准分子激光和CO2激光直写刻蚀方法在PMMA材料基片表面加工微通道,通过对工艺参数进行分析与控制,分别加工出横截面形状为矩形、半圆形和高斯形的微通道,并利用热压键合方法制作出密闭的连续流式PCR微流控芯片。采用准分子激光直写刻蚀方法加工微通道时,因为准分子激光具有脉冲输出特性,所以在微通道底部存在由于光斑叠加而形成的周期性刻蚀波纹;采用CO2激光直写刻蚀方法加工微通道时,由于在刻蚀过程中产生的熔融物质重新凝固后又附着在微通道壁上,所以会在微通道表面形成各种不规则的突起物。本论文利用准分子激光辐照的方法,对微通道表面进行抛光处理,提高了表面质量,使得流体能够在微通道中连续地流动,流动时没有气泡产生,显着提高了流动速度的稳定性。此外,准分子激光刻蚀与辐照方法还可以提高PMMA微通道与基片材料表面的亲水性,有利于其在PCR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为了分析微通道形状与流体在其内部流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温度变化的影响,本论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流体通过具有不同形状横截面的微通道时的流动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由于微通道尺度小,流速较低,所以流体在微通道内的流动呈层流状态,流速分布不均匀,在微通道中心处的流速最大,这种现象有利于PCR混合液在流动过程中的扩散与混合;微通道横截面形状的不同会导致流体速度场中不同速度的相对分布比例不同;温度变化导致的流体粘度改变,对流体流动状态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流体在微通道中的压力降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流体在微通道内的压力降会受到微通道横截面形状的影响,当水力学直径相同时,使用具有较大横截面面积的微通道(高斯形)更有利于降低流动的摩擦阻力,减小压力降,增强流体的流动性和稳定性。本论文对连续流式PCR微流控芯片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了改进与完善,设计了竖插式的进样接口,减少了接口处的死体积,减小了因通道尺寸变化造成的流速不稳定;采用新型接口密封形式提高了接口密封材料的使用寿命,延长了芯片的使用时间,稳定了实验条件;对温度控制系统进行参数优化,改善了芯片的温度分布特征,通过添加隔热挡板,增强了不同温区之间的隔热效果;搭建了一套适用于连续流式PCR微流控芯片的简易气动进样装置,该装置没有死体积,减少了样品用量,可以灵活控制PCR混合液在微通道中的流动速度,而且能够实现液滴式的多样品间断进样,有助于实现多样品的连续扩增。最后,本论文利用经过改进后的PMMA基连续流式PCR微流控芯片系统对长度为400bp的DNA模板进行扩增实验,并对扩增参数进行了优化。在扩增时,PCR混合液中应添加一定浓度的PVP(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对PMMA微通道表面进行动态钝化改性处理,以减少PCR混合液中聚合酶在微通道表面的吸附,从而确保扩增反应的顺利进行,但是在本论文中PVP溶液的浓度对钝化效果的影响并不显着;在进行PCR微流控芯片的微通道排布结构设计时,延长预变性通道以及增加变性通道和退火通道的长度,有利于DNA模板的充分变性和退火时引物与模板的完全复性,能够提高扩增效率;合理控制PCR混合液在微通道中的流动速度与温度循环次数,可以获得更好的扩增结果;由于高斯形横截面的微通道内流体速度场分布较差,造成PCR混合液在各阶段反应的时间存在微小差别,所以其扩增效果略差于微通道横截面为矩形和半圆形的PCR微流控芯片,但是扩增结果依然能够满足凝胶电泳的检测要求;使用准分子激光加工出的微通道,其表面的羧基基团数量在微通道刻蚀过程中可能有所增加,使得表面亲水性得到提高,因此与使用CO2激光直写刻蚀方法加工出的微通道相比,其表面更有利于减少对PCR混合液中聚合酶的吸附,从而获得更好的扩增效果。连续流式PCR微流控芯片系统每次所需的PCR混合液最小用量约为8μL。利用多样品间断进样方法,能够实现多样品的连续扩增,扩增效率较高,结果稳定。该系统还对其它DNA模板(180bp的拟南芥DNA模板与990bp的假单胞菌种DNA模板)实现了扩增,进一步验证了该套系统的可行性与通用性。本论文搭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连续流式PCR微流控芯片系统,并对其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将廉价的高聚物材料与快速简便的激光微加工方法应用于PCR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同样能够实现良好的扩增效果,而且能够显着降低实验室的研发成本。该套系统的使用,对于今后PCR微流控芯片的商品化应用与集成化研究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李新军[3](2009)在《主减速器油封渗漏油的分析与改进》文中指出目前,国外汽车行业广泛采用CAD/CAE/CAM技术进行汽车前后桥的优化设计,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和制造周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相比之下,我国汽车行业还有很大差距,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很弱。针对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以及国际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取有利措施,提高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竞争力。本课题以我公司主导产品1080主减速器油封渗漏油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基于ANSYS软件,详细介绍了其基本功能、基本建模方法。针对油封的具体结构,详细分析了创建油封有限元模型的具体建模方案与步骤。二、根据油封有限元模型,在静态下对影响油封唇口接触压力大小及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计算了油封唇口接触宽度、过盈量、腰部厚度以及油封后唇角大小对油封唇口接触压力大小及分布的影响。三、根据油封有限元分析,提出提高油封性能的方法。从主体材料选择、耐磨性改善、唇部和防尘唇部结构参数选取方面探讨提高油封性能的方法。耐磨性改善主要是在唇部镶嵌聚乙烯四氟薄片,并对镶嵌后的油封进行有限元分析;根据有限元分析的结果,重新设计所需的油封唇口参数。最后,阐述油封的正确使用方法。解决漏油问题不仅要提高油封质量,开发新式油封,提高相关配件的质量,同时注重装配过程,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设计并使用油封装配专用工装,将大大提高油封的使用寿命。
宋伟荣[4](2009)在《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增韧改性》文中研究说明环氧树脂胶粘剂是汽车工业中特别是车身所用的重要胶粘剂之一,它广泛地用于点焊胶、结构胶等一系列高强度的产品中。但由于其本体的韧性较差,必须对其进行增韧改性后才能较好的使用。本文从实际出发,对环氧树脂开展了在不同高温固化剂下的增韧研究,使用各种增韧剂对其增韧改性,研究了不同含量增韧剂对胶粘剂剪切强度、剥离强度、本体性能及玻璃化温度的影响,从实际角度给出了相关的积极意见,为开发高性能环氧类胶粘剂做了一定的工作。
沈慧芳,陈焕钦[5](2005)在《聚氨酯胶黏剂在汽车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几种聚氨酯胶黏剂如单组分湿固化聚氨酯挡风玻璃密封胶、双组分聚氨酯胶黏剂、水性聚氨酯胶黏剂、聚氨酯反应性热熔胶等在汽车制造和修理上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应用最为广泛的单组分湿固化聚氨酯挡风玻璃密封胶。指出汽车用聚氨酯胶黏剂将向环保和高性能方向发展。
张郧生[6](1999)在《汽车胶粘剂密封胶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文中提出介绍了国内近年来汽车胶粘剂密封胶的应用现状和有关品种的国内外开发研制情况,展望了汽车用胶的未来发展前景。
张郧生[7](1999)在《汽车胶粘剂密封胶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国内近年来汽车胶粘剂密封胶的应用现状和有关品种的国内外开发研制情况,展望了汽车用胶的未来发展前景。
马启元[8](1993)在《我国汽车胶粘剂和密封剂应用和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胶粘剂和密封剂在汽车上的作用、类型和功能,对其使用要求进行了典型分析,重点论述了我国汽车用胶粘密封材料的现状和发展,并为适应汽车工业发展提出建议。
马启元[9](1992)在《我国汽车用胶粘剂和密封剂应用和发展》文中提出本文综述了胶粘剂和密封剂在汽车上的作用、类型和功能,对其使用要求进行了典型分析,重点论述了我国汽车用胶粘密封材料的现状和发展,并为适应汽车工业发展提出建议。
广州机床研究所治漏小组[10](1991)在《液态密封胶及其应用技术》文中研究表明
二、液态密封胶及其应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态密封胶及其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硅密封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车用胶的发展 |
2 有机硅密封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现状 |
2.1 车灯胶 |
2.2 其它部位用胶 |
3 我国汽车用有机硅密封胶发展趋势与机遇 |
4 结束语 |
(2)高聚物基连续流式PCR微流控芯片系统与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微流控芯片 |
1.3 PCR 微流控芯片 |
1.3.1 PCR 技术的基本原理 |
1.3.2 PCR 技术的特点与应用 |
1.3.3 PCR 微流控芯片的研究意义与分类 |
1.4 PCR 芯片材料 |
1.5 高聚物基PCR 微流控芯片加工方法 |
1.6 PCR 微流控芯片研究现状 |
1.6.1 静态微腔式PCR 芯片研究现状 |
1.6.2 动态连续流式PCR微流控芯片研究现状 |
1.7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7.1 课题来源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PMMA微通道的激光加工 |
2.1 引言 |
2.2 微通道的准分子激光直写刻蚀 |
2.2.1 准分子激光刻蚀PMMA 反应机理 |
2.2.2 准分子激光直写刻蚀PMMA 微通道工艺研究 |
2.3 微通道的CO_2 激光直写刻蚀加工 |
2.3.1 CO_2 激光刻蚀PMMA 反应机理与理论模型 |
2.3.2 CO_2 激光直写刻蚀PMMA 微通道工艺研究 |
2.4 PCR 微流控芯片的热压键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通道表面的激光抛光及亲水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准分子激光抛光机理 |
3.3 准分子激光直写刻蚀微通道的准分子激光抛光 |
3.3.1 实验条件与参数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CO_2 激光直写刻蚀微通道的准分子激光抛光 |
3.4.1 实验条件与参数 |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PMMA 微通道与基片材料的表面亲水性改进 |
3.5.1 实验条件与参数 |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通道内部流体流动状态数值模拟分析 |
4.1 引言 |
4.2 微通道与流体模型的建立和数值模拟条件 |
4.2.1 微通道横截面尺寸的确定 |
4.2.2 微通道与流体模型的建立 |
4.2.3 数值模拟条件 |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4.3.1 微通道出口速度场分布 |
4.3.2 微通道内流体压力梯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PCR 微流控芯片系统构建与完善 |
5.1 引言 |
5.2 芯片接口设计与密封形式 |
5.2.1 侧插式进样接口 |
5.2.2 竖插式进样接口 |
5.2.3 芯片接口密封形式 |
5.3 温度控制系统参数优化与芯片温度分布特征改善 |
5.3.1 温度控制系统的建立与改善 |
5.3.2 芯片温度分布特征改善 |
5.4 PCR 微流控芯片简易气动进样装置设计与搭建 |
5.4.1 进样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
5.4.2 进样装置的工作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PCR 微流控芯片扩增与参数优化 |
6.1 引言 |
6.2 反应试剂与检测仪器 |
6.2.1 反应试剂 |
6.2.2 扩增产物检测方法与仪器 |
6.3 PCR 微流控芯片扩增与参数优化 |
6.3.1 微通道排布结构 |
6.3.2 温度循环次数 |
6.3.3 微通道表面钝化处理 |
6.3.4 PCR 混合液流动速度 |
6.3.5 微通道横截面形状及表面性质 |
6.3.6 多样品连续扩增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微通道表面钝化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
6.4.2 微通道排布结构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
6.4.3 PCR 混合液流动速度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
6.4.4 温度循环次数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
6.4.5 微通道横截面形状与表面亲水性对扩增结果的影响 |
6.4.6 多样品连续扩增效果 |
6.4.7 PCR 微流控芯片系统最小用样量 |
6.5 其它DNA 模板扩增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主减速器油封渗漏油的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发背景 |
1.2 国内外研发现状 |
1.3 国内外使用现状 |
1.3.1 油封概述 |
1.3.2 油封分类 |
1.3.3 油封密封原理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油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ANSYS功能简介 |
2.3 创建有限元模型主要步骤 |
2.4 创建有限元模型实例 |
2.5 具体建模过程 |
2.5.1 定义工作文件名称和工作标题 |
2.5.2 定义单元类型和材料属性生成有限元模型 |
2.5.3 建立接触单元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对油封唇口进行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油封的变形及应力分布 |
3.3 油封的结构参数对油封唇口接触压力的影响 |
3.3.1 油封唇口接触宽度对油封唇口接触压力的影响 |
3.3.2 过盈量对油封唇口接触压力的影响 |
3.3.3 腰部厚度对油封唇口接触压力的影响 |
3.3.4 后唇角对油封唇口接触压力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根据油封有限元分析提高油封性能 |
4.1 引言 |
4.2 选择合适的主体材料 |
4.3 提高油封耐磨性 |
4.3.1 在胶料中填充滑动性填充剂 |
4.3.2 油封表面改性 |
4.3.3 镶嵌聚四氟乙烯薄片 |
4.3.4 对凸缘转轴部分进行改进 |
4.4 选取适当的唇口结构参数 |
4.4.1 唇口接触宽度 |
4.4.2 唇口过盈量 |
4.4.3 腰厚及腰长 |
4.4.4 前唇角及后唇角 |
4.5 选取适当的防尘唇结构参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封的正确安装使用 |
5.1 引言 |
5.2 油封及相关部件的存放 |
5.2.1 油封的包装及保存 |
5.2.2 凸缘及油封座的保护 |
5.3 组装前的准备工作 |
5.3.1 准备油封 |
5.3.2 凸缘和油封座的准备 |
5.4 和油封座组装时注意事项 |
5.4.1 油封组装 |
5.4.2 涂液态密封胶 |
5.5 插入凸缘时的注意事项 |
5.6 油封的更换 |
5.7 油封、凸缘、油封座的清洗与涂漆 |
5.8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增韧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发展 |
1.2.2 我国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发展 |
1.3 环氧树脂的定义和种类 |
1.4 环氧树脂胶粘剂的组成 |
1.5 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分类 |
1.6 环氧树脂胶粘剂的主要性能指标 |
1.7 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增韧改性 |
1.8 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增韧机理 |
1.9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材料及来源 |
2.2 设备与仪器 |
2.3 制备工程 |
2.3.1 配方设计 |
2.3.2 制备过程 |
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4.1 耐冲洗性能测试 |
2.4.2 剥离强度测试 |
2.4.3 拉伸剪切强度试验 |
2.4.4 拉伸强度的测试 |
2.4.5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
2.4.6 老化试验 |
2.4.7 耐高温、低温试验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1 填料的影响 |
3.2 增韧的环氧树脂胶粘剂的性能 |
3.3 不同增韧剂对环氧树脂胶粘剂胶接性能的影响 |
3.3.1 羧基液体丁腈橡胶(CTBN)的影响 |
3.3.2 聚醚的影响 |
3.3.3 活性微凝胶 |
3.3.4 核壳粒子 |
3.4 不同增韧剂对本体性能的影响 |
3.4.1 增韧剂对环氧树脂固化体系本体拉伸性能的影响 |
3.4.2 不同增韧剂对固化物耐热性能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具体运用 |
5.1 车身点焊胶的研制及运用 |
5.1.1 环氧树脂点焊胶的研制 |
5.1.2 环氧树脂点焊胶的性能 |
5.2 车身折边胶的研制及运用 |
5.2.1 环氧树脂折边胶的研制 |
5.2.2 环氧树脂折边胶的性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聚氨酯胶黏剂在汽车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1 聚氨酯胶黏剂在汽车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1 单组分湿固化聚氨酯挡风玻璃密封胶 |
1.2 双组分聚氨酯胶黏剂 |
1.3 水性聚氨酯胶黏剂 |
1.4 聚氨酯反应性热熔胶黏剂 |
1.5 聚氨酯与其它树脂复配胶黏剂 |
2 汽车用聚氨酯胶黏剂的发展趋势 |
(6)汽车胶粘剂密封胶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国内汽车胶粘剂的应用现状 |
3 汽车胶粘剂主要品种的发展 |
3.1 汽车折边胶 |
3.2 顶棚胶粘剂 |
3.3 挡风玻璃粘接密封胶 |
3.4 可预涂微胶囊厌氧胶 |
4 国内汽车胶粘剂发展前景展望 |
4.1 汽车用胶品种发展趋势 |
4.2 汽车用胶需求市场预测 |
四、液态密封胶及其应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硅密封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 提雅嵋,陆文卿,孙安邦,姜红蕊,刘少杰,杨坤,刘延林. 有机硅材料, 2019(01)
- [2]高聚物基连续流式PCR微流控芯片系统与应用技术研究[D]. 祁恒. 北京工业大学, 2009(08)
- [3]主减速器油封渗漏油的分析与改进[D]. 李新军. 山东大学, 2009(04)
- [4]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增韧改性[D]. 宋伟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5]聚氨酯胶黏剂在汽车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沈慧芳,陈焕钦. 化学与黏合, 2005(04)
- [6]汽车胶粘剂密封胶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J]. 张郧生. 粘接, 1999(S1)
- [7]汽车胶粘剂密封胶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A]. 张郧生. 北京粘接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中国粘接技术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 1999
- [8]我国汽车胶粘剂和密封剂应用和发展[J]. 马启元.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1993(09)
- [9]我国汽车用胶粘剂和密封剂应用和发展[A]. 马启元. 北京粘接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胶黏剂论文集, 1992
- [10]液态密封胶及其应用技术[J]. 广州机床研究所治漏小组. 机床, 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