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想法在安全标语制作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承鹏[1](2007)在《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文中认为运用标语口号进行社会动员,是古今中外常见的现象。中国堪称标语口号大国。无论是在高耸入云的火箭发射架上还是在奔驰的车体上,无论是在城市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上还是在穷乡僻壤里那些斑斑驳驳的泥墙上,你都能找到标语的身影。研究标语口号的目的在于运用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分析这些标语口号的动员功能、效用、成因及改进形式,为今后更好地应用标语口号进行社会政治动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收集整理标语口号,可以积累史料,为他人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标语口号在我国大行其道,主要原因在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群体心理感应和标语口号较好的动员传播效果。在我国历史上标语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用标语来昭示天下,彰显政绩,动员民众,服从统治。从此之后,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均仿效之。在封建朝代,口号发挥威力是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陈胜、吴广是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伐无道,诛暴秦!”,太平天国洪秀全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要求政治、经济、社会等全面平等,将口号在封建社会发挥作用推向了极至。随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这一千古绝唱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勇争先的动力引擎。在中国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撰写的标语口号遍布红色区域,是老百姓的指路明灯,是动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参加革命队伍的强大武器。标语口号在建国后仍然发挥作用,在“文革”期间,标语口号的喧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标语口号之所以能长盛不衰,重要原因就在于:标语口号的目标对象是群体。群体在一定的氛围下,具有易于激情冲动、随大流及群体情绪相互感染的的特征。标语口号就象荷尔蒙一样,能加速催化群体特征的显现。标语口号一般使用简单常用的汉字,这就与中国普通人群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相契合。加之,标语口号一般工整对仗,琅琅上口,易于识记,便于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动员效果。标语口号具有内容的时代性、来源的特定性、制作材料的多样性、效果的鼓动性、目标指向的针对性等特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语口号。如土改时期的斗争性,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性,“文革”时期的狂热性等,从字里行间就能看出是哪一时期写的。在我国,有能力推出有影响力的标语口号主要是权威人士、特定的组织机构、一些重要会议和个别群众。标语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样,既可以因陋就简,也可以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书写标语可以用墨汁、油漆等传统材料,还可以用声光电等现代材料;标语可以写在石块、木板、横幅、墙壁上,也可以在报纸、电视等现代传媒上传播。标语口号要发挥作用,必须要有的放矢,一定要善于结合时代背景,结合完成中心工作任务和特定目标群体的需要创造性提出。标语口号主要发挥导向功能、动员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将一定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概括浓缩为简明扼要的句子,来引领社会发展,动员激励社会力量朝既定的方向努力,从而争取达到预期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标语口号随处可见。透视这些标语口号,我们会发现,在浩瀚的标语口号之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动员力强大但内容欠妥。一些标语口号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但有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的缺少人文关怀,有的法治意识淡薄,还有的泛政治化严重等。还有,个别标语口号制作者动机不纯,形式主义严重,不愿意做实实在在的工作,只想通过张贴标语,喊喊口号来虚张声势,不求实效,但求虚功。标语口号作为一种有效的动员方式,在现时代不但不会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而且会长期存在下去。但在发展市场经济语境下,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想能力增强,不再盲目跟着标语口号跑了。这就对政府和社会组织如何利用标语口号来动员社会提出了挑战。在依法治国已成为治国基本方略的背景下,在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标语口号有待于转型和变脸。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标语口号的特点规律,把握正确撰写标语口号的原则理念,懂得正确使用方法,撰写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反映时代要求的标语口号,推动社会进步。
邱富全[2](1994)在《谈谈联想法在安全标语制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谈谈联想法在安全标语制作中的应用邱富全西北电力四公司规章制度和宣传标语,是安全管理活动的两种基本手段。二者通过刚性的规定或利害的剖白,作出种种禁止或提倡、制约或允许的行为规范,以达到把事故的数量和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是,人们常常重视规章制度的制定、...
王秉,姜威,吴超[3](2015)在《心理学视阈下的安全标语研究》文中提出为加强安全标语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提高其应用有效性,从心理学视角,提出安全标语的概念和功能,构建其功能的人形结构。分析安全标语4条心理学理论:羊群效应、葛麦斯安全法则、恐惧诉求和联想心理学。构建基于交往行动理论的安全标语传播与接受模型,以及受众接受过程的七阶梯形模型。结果表明:准确确定受众心理突破口是提高安全标语创作质量和应用有效性的关键,安全标语创作应从受众一致在乎的感情等7方面着手。
宋松梅[4](2020)在《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变革,促使怀旧心理现象愈发显性化,以及受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聚众传播效应和体验式经济时代背景下重视“用户体验”观念的影响,“网红”已不再局限于网络红人。开始演变为一种现象并涉及各个领域,近些年在互联网中诞生出大量注重人们情感体验的情景化网红餐饮店。文章根据当前社会现状并结合当下热点话题,运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及设计实践法对怀旧心理、网红餐饮店和情景化餐饮空间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基于现代人的怀旧心理,以情景化网红餐饮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用学科融合的视角对怀旧心理、网红餐饮空间和情景化设计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怀旧心理与网红餐饮空间之间的联系,即迎合多层次需求以及有益于创新设计。然后从感知领域、社会领域和文学领域分析情景体验的维度、怀旧心理下情景化设计的作用,网红餐饮空间设计实例的“个性”分析、网红餐饮空间设计实例的“共性”特征、网红餐饮空间情景体验的表现形式、网红餐饮空间的设计元素总结。最后结合大量相关案例对网红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方法进行归纳,即情景再现法、情景联想法、情景融汇法和情景创新法。通过以上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以及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结合相关案例进一步归纳出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特征、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并对代表性案例一“超级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进行分析,以验证理论研究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最后利用设计实践来验证理论研究的可行性,能够让设计师根据理论研究结合实际设计案例进行学习和探索,从而更好的运用于设计实践中。使怀旧心理下的情景化网红餐饮空间设计在同质化的餐饮业态中脱颖而出,增强餐饮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带来经济效益,尝试使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与其在业界的发展齐足并驱。
邱富全[5](1994)在《联想法在安全标语制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联想法在安全标语制作中的应用邱富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以及布置宣传标语,是安全管理活动中的两种基本手段。两者通过刚性的规定或利害的剖白,作出种种禁止或提倡、制约或允许的行为规范,以达到防止和减少事故及减轻事故程度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管理工作...
辛屾淼[6](2009)在《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标语口号》文中研究说明纵观古今中外,政治类的标语口号颇受世人瞩目。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利用自己的创作,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描绘,颂扬人的理性和力量、价值与尊严。他们曾鲜明地提出“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的口号,坚信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忠、孝、礼、义、悌”口号,几千年来,在中华民众心里根深蒂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等口号已成为理念深入人心。我党历来将标语口号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载体。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引导制作出了“当兵就要当红军”、“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控诉旧社会,认清吃人鬼,翻身得解放,跟定共产党”、“参加解放军,一心为人民,打倒蒋介石,报答毛主席”等团结自己,打击敌人的大批政治标语口号。标语口号,包括政治类的标语口号之所以为广大世人所喜爱,是由标语口号的艺术性、大众性、深刻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标语口号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重复使用,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极易进入和扎根于民众心田。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视角,将标语口号这一文化现象升华为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形式之一。力求从历史与现实,政治与军事,思想与文化,正面与反面等诸多层面入手,系统展现思想政治标语口号的内容,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标语口号在制作、宣传、评价和检验等诸方面的规律。第一章:揭示思政标语口号的基本概念。思政标语口号是指,为使人民群众更好地完成党的任务,实现党的目标而提出的简短、生动、明确、富有诗意的文字凝练和语言经典;揭示了思政标语口号的方向性、鼓动性和双重性的特点;并寻找出思政标语口号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中“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以及列宁的“灌输”理论等,同时又寻找出现实依据,即以我党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不同的革命目标为依据。第二章: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历史为序,以经典例证揭示了思想政治标语口号的内容。第三章:揭示了思政标语口号打造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即实事求是原则、大众化原则、艺术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本章力求从理论上概括出标语口号打造应遵循的客观规律,为生产出大批高质量的思政标语口号而实现新的突破。第四章:指明了思政标语口号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评价的标准。制作标语口号时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基本规律;宣传标语口号时要有高超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空间上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时间上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发展标语口号时要走系统化之路,要逐步完善目标体系、制作体系、宣传体系、监督体系和反馈体系。标语口号的评价标准应定位在:某一思政标语口号的提出,要符合民众心理期盼,满足民众利益需要,推动民众人格的全面发展。
姚莺[7](2020)在《基于产品符号学的衡州窑品牌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当下,文化创新热潮催生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传统器物文化的传播和经营如何融入新的应用场景成为一个新的命题。衡州窑作为唐宋时期湖湘区域的代表性文化符号,是唐宋时期国力强盛背景下的民窑产物。由于文化断层,资源合理利用不足,缺乏当代语境下衡州窑的创新设计体系,导致日趋衰退。因此如何针对衡州窑地域文化特质,结合在地资源优势,依托品牌化创新创意的方式,形成传统衡州窑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互融互通,活态传承衡州窑青瓷文化变得势在必行。在以用户为中心新的时代背景下,产品创新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差异性价值备受关注,设计从关注产品的外在和显性符号向内在文化意义层延伸。本论文基于产品符号学理论对衡州窑文化进行品牌化创新方式探索,首先针对衡州窑文化的现状进行探究,通过田野考察、文献研究和藏家采访的方式对衡州窑现有的文化信息、发展现状和相关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衡州窑目前存在的不足。其次借助符号学的基础理论揭示器物内在与外在之间的关系,对已搜集的衡州窑文化信息进行外在层次、中间层次以及内在层次的解读分析。并利用线上数据调研、用户需求访谈以及定量问卷调研的方法对衡州窑品牌进行设计调研,并依据得出的调研结果结合风格意向,掌握大致品牌风格定位及相关产品需求。最终基于衡州窑品牌化需求,提出产品类别属性、共时性品牌产品分析以及历时性衡州窑符号的衡州窑识别性符号演进方式,进一步在符号表现方式和产品创新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实践,并对设计实践从市场、现实优势、经济、外观表现及功能五个方面进行产品可行性评估。衡州窑的传统器物文化是基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习性,是湘江流域民俗审美趋势下的文化认同。其延续与创新是基于符号学下文化意义的挖掘和转化,而不是简单外在符号的挪用。衡州窑品牌化创新应用符号学的设计理念,探讨衡州窑的文化符号与品牌化产品创新转化的关系,得出的品牌化创新设计框架适用于文化产品创新领域,有助于在地文化角色的传承和更新。
邱艳娟[8](2019)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研究 ——以Q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起始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意识,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并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幼儿优秀人格。本研究借助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Q市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等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结果发现:1.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目标更倾向于培养幼儿的爱国心、增加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幼儿优秀的品质习惯、丰富幼儿的生活等;公办园与民办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达成度基本一致。2.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内容涉及十大种类。3.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途径多元,涵盖了幼儿园组织活动的基本途径,体现了重参与、重体验、重感情、重探究的特点。4.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具有以下特点:“以点带面”开展活动、注重传统文化活动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思想多样等。同时,在资源利用、课程体系构建、家长参与方面存在诸多的挑战。基于如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推动政策落地,进一步加大行政支持力度;设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在科研力量支持下构建并完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多元开展活动,提高家长的认识与参与度。
杨先艺[9](2005)在《设计策划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计策划与管理研究是设计艺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研究这一门新兴学科,将设计策划和设计管理融合起来研究,其目的是为企业的创新设计和品牌形象的独特化,确定设计战略目标,制定设计策略,开拓设计市场,使设计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给消费者带来较高的附加值和更优质的产品,使设计成为企业占领市场的利器,不断推动设计走向成功和发展。 基于上述考虑,本论文运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综合设计学、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结合理论与实践,对设计策划与管理进行研究探讨。本论文的基本架构可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设计策划研究,第二部分为设计管理研究。 论文的开始为绪论,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创新点作了综合阐述。 第一部分是设计策划研究,研究内容为第2章到第5章,主要研究设计策划的原理。通过对产品开发策划、广告设计策划、品牌设计策划、企业文化与CI策划等类别的系统研究,探讨设计策划的基本要素和理论方法。 第二部分为设计管理研究,研究内容为第6章到第8章,主要研究设计管理的内涵。这一部分对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设计流程管理、设计市场营销管理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论文的最后为第9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1.本论文的创新点是将各种类型的设计活动进行系统化研究,协调各类设计资源,形成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品牌设计、CI设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的系统化构架,为企业的设计创新和开拓设计市场,制定设计策略。 2.本论文创造性的提出了产品设计差异性和个性化的竞争手段,研究了产品开发的几种策略和产品设计的生命周期规律,提出了产品设计的文化性要素。并结合设计为企业总结了一套产品设计流程的模式,建立了产品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步骤。 3.本论文结合企业文化理念研究了导入CI程序的步骤和规律,建立了一种以视觉识别为出发点的整和企业文化的系统设计策略。 4.本论文结合品牌营销理论,探讨了品牌延伸和多品牌的创新发展策略,对品牌形象整体设计,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品牌设计策划程序。 5.本论文结合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探索了一条适合当代广告特色的广告定位方法和广告创意策略,为企业提供了广告策划和广告设计方法。 6.本论文提出了一套以设计师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包括设计激励、设计绩效考评、设计报酬等理论,总结了培养设计师专业技能的方法。 7.本论文结合市场整合营销的原理,提出了设计市场细分化的营销策略,指出正是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设计细分也开始了战略性转移,产品设计细分就是按照目标受众的差别划分多个细分市场,区分开产品的档次和设计方向。 综观全文,设计策划与管理研究是有计划、有组织、协调各类设计要素组成的系统化研究,它利用设计资源,借助营销与管理,为企业建立完善的设计管理体系,表现企业的宗旨和设计文化。
李芸莉[10](2019)在《汉字字体在包装设计中的艺术性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汉字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瑰宝,从古至今,汉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催化出汉字字体设计的多样性,汉字字体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更是以现代设计的艺术元素迸发着独具一格的中国特色。论文课题是以现代包装中的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传统工艺与现代理念的结合为主要研究背景,汉字字体设计的艺术性创意表现,是平面设计行业应用的重要因素。包装是当代艺术设计发展的风向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包装设计的艺术形式千变万化,但设计元素中的文字表达,是包装设计的灵魂支撑。汉字的艺术设计对于包装的市场销售和产品说明有明确的研究意义,而面对现代设计的时代洪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是视觉传达设计整体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包装设计的汉字艺术表现形式,在国内以印刷字体为主,而目前字库字体的设计趋于平淡,没有全面表现出汉字背后的民族文化,缺少传统艺术韵味,这是包装文字元素所存在的问题。基于这种设计形式,本选题对于汉字设计的构想,是在包装中体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即继承优秀传统艺术之精华,应用结合现代包装设计新形式,创作出符合新时代艺术审美标准,并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包装设计产品。本选题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分析几种古文字的起源和书写形式,引出中国古汉字的历史演变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汉字文化的基调与汉字字形的结构,对于现代字体设计艺术表现形式的积极作用,在字体设计的基本理论架构中,传统艺术元素和现代字体设计的融合,并分析具体的设计案例。通过研究包装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文字元素在包装中的重要性,研究格式塔心理对视觉设计的影响,以汉字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基础,分析汉字艺术在包装中的创意表现。将国内外优秀包装案例进行剖析解读,加强后续设计实践的认知。最后结合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以汉字艺术设计和经典文化融合的思路,实践设计《花曰》信笺包装设计系列产品。民族文化价值和传统艺术形态,是汉字字体设计的艺术源泉。尤其在包装设计中的汉字艺术形式,以现代设计理念为包装材料的媒介,从视觉艺术的角度传达汉字文化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联想法在安全标语制作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想法在安全标语制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提要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标语、口号、动员的语义略解 |
第二节 标语口号的研究现状及评析 |
一、本领域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 |
二、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选题意义 |
一、研究思路 |
二、选题意义 |
注释 |
第二章 标语口号的成因考察 |
第一节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第二节 强大的群体心理效应 |
一、群体心理特征:激情盲从易感染 |
二、群体力量探源:爆发强大潜能 |
第三节 显着的动员传播效果 |
一、标语口号契合了常人的文化知识水平 |
二、标语口号易于识记 |
三、标语口号能创设力量氛围 |
四、口号能凝聚人心 |
注释 |
第三章 动员型标语口号的特征分析 |
第一节 标语口号动员内容的时代性 |
一、古代中国 |
二、近代中国 |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 |
第二节 动员性标语口号来源的特定性 |
一、权威人士 |
二、组织机构 |
三、重要会议 |
四、人民群众 |
第三节 动员类标语制作材料的多样性 |
一、工农红军时期的标语制作 |
二、改革开放前的标语制作 |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标语制作 |
第四节 标语口号动员效果的鼓动性 |
一、情感型鼓动 |
二、目标型鼓动 |
三、理想型鼓动 |
四、利益激励型鼓动 |
第五节 标语口号动员目标的针对性 |
一、针对中心工作 |
二、针对特定人群 |
三、针对特定需要 |
注释 |
第四章 标语口号的动员效果透视 |
第一节 动员导向功能 |
一、政治动员导向功能 |
二、政策动员导向功能 |
三、政治社会化动员功能 |
第二节 政治动员功能 |
一、实现政治决策动员 |
二、实现政治目标动员 |
第三节 动员激励功能 |
一、目标式激励动员 |
二、激情迸发式动员 |
注释 |
第五章 当代标语口号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动员力强但内容不妥 |
一、动员力强大但却有碍社会发展 |
二、虚幻理想但却昙花一现 |
三、有强烈的震慑力但却缺少人文关怀 |
四、权威动员但显法治意识淡薄 |
五、动员目的明确但内容滑稽荒诞 |
六、动员内容引起岐义 |
七、动员内容泛政治化 |
八、动员面太广缺乏针对性 |
第二节 标语位置失当 |
第三节 动员目的欠佳 |
一、观念误区,以虚抵实 |
二、作风不实,上行下效 |
三、跟风应景,敷衍塞责 |
四、频换口号,误导社会 |
五、劳命伤财,华而不实 |
注释 |
第六章 发挥标语口号动员功能的有效办法与措施 |
第一节 把握制定标语口号的原则 |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二、满足利益需求的原则 |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四、可行性原则 |
五、准确把握口号时机的原则 |
六、正确把握口号转换的原则 |
第二节 正确表达标语口号 |
一、明确标语口号的特性 |
二、符合规范要求 |
三、正确掌握表达方法 |
第三节 加强对标语口号的监管 |
一、端正思想,以人为本 |
二、务求实效,力戒“虚功” |
三、讲求诚信,兑现承诺 |
第四节 现时代标语口号的发展取向 |
一、更新观念,依法动员 |
二、创新发展,推陈出新 |
注释 |
附录:中国近现代动员类标语口号例举 |
第一节 政治动员 |
第二节 社会动员 |
第三节 科教文卫建设动员 |
第四节 经济建设动员 |
第五节 军事领域动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心理学视阈下的安全标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安全标语的内涵 |
1. 1 概念界定 |
1. 2 功能分析 |
2 安全标语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
2. 1 羊群效应理论 |
2. 1. 1 群体的心理特征 |
2. 1. 2羊群效应理论的内涵及在安全标语中的体现 |
2. 2 葛麦斯安全法则 |
2. 2. 1 葛麦斯安全法则的提出 |
2. 2. 2 葛麦斯安全法则的本质和作用原理 |
2. 3 恐惧诉求理论 |
2. 3. 1 恐惧诉求的概念 |
2. 3. 2 恐惧诉求理论在安全标语中的体现 |
2. 4 联想心理学理论 |
2. 4. 1 联想心理学的内涵 |
2. 4. 2 安全标语最佳联想条件 |
3 安全标语受众心理认知分析 |
3. 1 安全标语行为传播与接受模型的建立与解析 |
3. 1. 1 安全标语行为传播与接受模型的建立 |
3. 1. 2 安全标语行为传播与接受模型的解析 |
3. 2 受众接受安全标语过程的七阶梯形模型 |
4 心理学视角的安全标语创作建议 |
5 结论 |
《学报》入选《因子年报》统计刊源 |
(4)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1 国内外怀旧心理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2 国内外网红餐饮店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3 国内外情景化餐饮空间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综述法 |
1.5.2 实地调研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1.5.4 设计实践法 |
1.6 本章小结 |
2 怀旧心理与网红餐饮空间设计 |
2.1 怀旧心理 |
2.1.1 怀旧心理的概念 |
2.1.2 怀旧心理的产生 |
2.1.3 怀旧的类型 |
2.2 网红餐饮空间设计 |
2.2.1 “网红”的定义及发展 |
2.2.2 网红餐饮空间 |
2.2.3 网红餐饮空间设计的类型 |
2.3 怀旧心理与网红餐饮空间设计的联系 |
2.3.1 迎合多层次需求 |
2.3.2 有益于创新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怀旧心理与情景化设计 |
3.1 情景体验的维度 |
3.1.1 感知领域 |
3.1.2 社会领域 |
3.1.3 文学领域 |
3.2 情景化与情景化设计 |
3.2.1 情景化 |
3.2.2 情景化设计 |
3.3 怀旧心理下情景化设计的作用 |
3.3.1 诱发情景体验 |
3.3.2 体现情感化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网红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 |
4.1 网红餐饮空间设计实例的“个性”分析 |
4.1.1 文艺情怀型—“普希金文学”网红餐厅 |
4.1.2 市井气息型—“马路边边”网红餐厅 |
4.1.3 复古港风型—“九龙冰室”网红餐厅 |
4.1.4 追忆青春型—“过去进行食”网红餐厅 |
4.2 网红餐饮空间设计实例的“共性”特征 |
4.2.1 叙事抒情 |
4.2.2 情景交融 |
4.3 网红餐饮空间情景体验的表现形式 |
4.3.1 本能层次的感官刺激表现 |
4.3.2 行为层次的互动体验表现 |
4.3.3 反思层次的情感共鸣表现 |
4.4 网红餐饮空间的设计元素总结 |
4.4.1 空间形态的情景化表达 |
4.4.2 色彩搭配的情景化表达 |
4.4.3 灯光照明的情景化表达 |
4.4.4 材质肌理的情景化表达 |
4.4.5 陈设软装的情景化表达 |
4.5 网红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方法 |
4.5.1 情景再现法 |
4.5.2 情景联想法 |
4.5.3 情景融汇法 |
4.5.4 情景创新法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分析 |
5.1 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特征 |
5.1.1 提升感官体验感 |
5.1.2 唤醒人际归属感 |
5.1.3 诱发场景认同感 |
5.2 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原则 |
5.2.1 空间实用性原则 |
5.2.2 市场导向性原则 |
5.2.3 主题文化性原则 |
5.2.4 互动体验性原则 |
5.3 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方法 |
5.3.1 移植再现环境意象法 |
5.3.2 构建叙事情景联想法 |
5.3.3 创新情感空间围合法 |
5.3.4 融汇情感体验诉求法 |
5.4 实际案例分析—“超级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 |
5.4.1 背景调研 |
5.4.2 主题定位 |
5.4.3 设计解析 |
5.5 本章小结 |
6 设计实践—“享当年·饭堂” |
6.1 设计项目概述 |
6.2 设计项目构思 |
6.2.1 目标受众定位 |
6.2.2 目标受众心理分析 |
6.2.3 主题定位 |
6.3 “享当年·饭堂”空间设计元素的情景化表达 |
6.3.1 空间形态 |
6.3.2 色彩搭配 |
6.3.3 灯光照明 |
6.3.4 材质肌理 |
6.3.5 陈设软装 |
6.4 “享当年·饭堂”空间的设计原则 |
6.4.1 满足空间功能需求 |
6.4.2 遵循怀旧市场导向 |
6.4.3 赋予主题文化内涵 |
6.4.4 诱发受众参与体验 |
6.5 “享当年·饭堂”空间的设计方法 |
6.5.1 主题情景移植再现 |
6.5.2 制造叙事联想空间 |
6.5.3 创新情感空间围合 |
6.5.4 融合受众体验诉求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语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标语口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问题的提出及本课题的现有研究概况 |
0.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0.3 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特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特点 |
0.3.3 研究方法 |
0.3.4 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标语口号的概述 |
1.1 思政标语口号的概念 |
1.2 思政标语口号的基本特点 |
1.2.1 思政标语口号的方向性 |
1.2.2 思政标语口号的鼓动性 |
1.2.3 思政标语口号的双重性 |
1.3 思政标语口号的理论基础 |
1.3.1 辨证唯物主义中“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 |
1.3.2 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 |
1.3.3 列宁的“灌输”理论 |
1.4 思政标语口号的现实依据 |
1.4.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夺取政权为目标依据 |
1.4.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巩固政权为目标依据 |
1.4.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依据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标语口号的内容 |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语口号 |
2.1.1 各类标语口号的内容 |
2.1.1.1 政治上:“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
2.1.1.2 军事上:“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2.1.1.3 经济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2.1.1.4 文化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
2.1.2 标语口号形成的根源 |
2.1.2.1 政治上求解放 |
2.1.2.2 军事上求胜仗 |
2.1.2.3 经济上求生存 |
2.1.2.4 文化上求激励 |
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标语口号 |
2.2.1 各类标语口号的内容 |
2.2.1.1 政治上:“我们准备为解放台湾贡献一切力量” |
2.2.1.2 军事上:“人民军队忠于党” |
2.2.1.3 经济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2.2.1.4 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2.2.2 标语口号形成的根源 |
2.2.2.1 政治上求过渡 |
2.2.2.2 军事上求忠诚 |
2.2.2.3 经济上求跃进 |
2.2.2.4 文化上求“双百” |
2.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标语口号 |
2.3.1 各类标语口号的内容 |
2.3.1.1 政治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2.3.1.2 军事上:“打得赢,不变质” |
2.3.1.3 经济上:“发展才是硬道理” |
2.3.1.4 文化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2.3.2 标语口号形成的根源 |
2.3.2.1 政治上求特色 |
2.3.2.2 军事上求“双赢” |
2.3.2.3 经济上求翻番 |
2.3.2.4 文化上求人才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标语口号打造应遵循的原则 |
3.1 思政标语口号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
3.1.1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 |
3.1.2 思政标语口号的实事求是原则 |
3.2 思政标语口号坚持大众化原则 |
3.2.1 坚持以人为本 |
3.2.2 讲求可行性 |
3.3 思政标语口号坚持艺术性原则 |
3.3.1 精选语言,以情感人 |
3.3.2 巧用修辞,妙趣引人 |
3.4 思政标语口号坚持创新性原则 |
3.4.1 思政标语口号功能的创新 |
3.4.2 思政标语口号手法的创新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标语口号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4.1 思政标语口号的提出能为民众所接受 |
4.1.1 符合民众心理需求 |
4.1.2 满足民众利益需要 |
4.1.3 推动民众人格的全面发展 |
4.2 思政标语口号的制作要符合思政的基本规律 |
4.2.1 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 |
4.2.2 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 |
4.2.3 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
4.3 思政标语口号的宣传要有高超的艺术性 |
4.3.1 坚持空间上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
4.3.2 时间上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
4.4 思政标语口号的走向要逐步实现系统化 |
4.4.1 目标体系 |
4.4.2 制作体系 |
4.4.3 宣传体系 |
4.4.4 监督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奖励 |
(7)基于产品符号学的衡州窑品牌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文化品牌化是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 |
1.1.2 文化品牌化是衡州窑文化传播的内在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品牌化国外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衡州窑文化与品牌化设计创新 |
2.1 衡州窑文化 |
2.1.1 衡州窑文化源流 |
2.1.2 衡州窑文化形态 |
2.1.3 衡州窑文化现状及其原因 |
2.2 衡州窑品牌化设计创新 |
2.2.1 产品符号语境下的品牌化设计思路 |
2.2.2 衡州窑品牌化的创新设计方式 |
第3章 基于产品符号学的衡州窑文化获取与解读 |
3.1 衡州窑青瓷符号的文化信息获取 |
3.2 衡州窑青瓷符号的文化构成与解读 |
3.2.1 衡州窑青瓷符号的文化构成 |
3.2.2 衡州窑青瓷符号的解读方法及流程 |
3.3 衡州窑青瓷的外在层次符号解读 |
3.3.1 衡州窑青瓷的形制符号 |
3.3.2 衡州窑青瓷的装饰符号 |
3.3.3 衡州窑青瓷的色彩符号 |
3.4 衡州窑青瓷的中间层次符号解读 |
3.5 衡州窑青瓷的内在层次符号解读 |
第4章 基于产品符号学的衡州窑品牌化设计探索 |
4.1 陶瓷文化产品的受众分析 |
4.1.1 线上陶瓷产品受众趋势 |
4.1.2 问卷调查与分析 |
4.1.3 受众群体的划分与需求分析 |
4.1.4 目标用户需求访谈与设计风格定位 |
4.2 基于产品符号学的衡州窑品牌化识别性符号演进 |
4.2.1 衡州窑青瓷产品群的类别属性限定 |
4.2.2 共时性的“无印良品”品牌分析 |
4.2.3 历时性的衡州窑特征符号提取 |
4.3 衡州窑特征符号的产品设计转换 |
4.3.1 符号的视觉表现方法 |
4.3.2 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 |
4.4 衡州窑品牌化模型构建 |
第5章 基于符号学的衡州窑品牌化设计实践 |
5.1 “很久谣”品牌化定位 |
5.1.1 “很久谣”品牌理念及价值 |
5.1.2 “很久谣”品牌人格化定位 |
5.1.3 “很久谣”品牌生态图 |
5.2 “很久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
5.2.1 “很久谣”品牌标志设计 |
5.2.2 品牌标准色和辅助色 |
5.3 “很久谣”品牌系列产品设计 |
5.3.1 “很久谣”品牌系列产品“青韵四艺” |
5.3.2 “青韵四艺”文化背景 |
5.3.3 “青韵四艺”字体符号设计 |
5.3.4 “青韵四艺”系列产品定位 |
5.4 “很久谣”青韵四艺产品设计实践 |
5.4.1 产品初期方案 |
5.4.2 产品方案深化 |
5.4.3 产品效果呈现 |
5.4.4 产品制作过程 |
5.4.5 产品可行性评估 |
5.5 “很久谣”线上体验部分 |
5.5.1 “很久谣”APP效果呈现 |
5.5.2 “很久谣”产品周边呈现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衡州窑品牌化陶瓷产品问卷调研 |
致谢 |
(8)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研究 ——以Q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一)“文化”及“传统文化”的含义研究 |
(二)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研究 |
(三)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研究 |
(四)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的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目标分析 |
一、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目标整体性分析 |
二、不同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教育目标分析 |
(一)不同性质幼儿园目标达成度的差异性分析 |
(二)不同研究线路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目标 |
第三章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分析 |
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依据 |
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种类 |
三、不同研究线路幼儿园教育内容上的比较分析 |
第四章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途径分析 |
一、环境创设 |
二、集体教学活动 |
三、区域活动 |
四、特色主题周活动 |
五、实地考察 |
第五章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特色与挑战 |
一、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特色 |
(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以点带面” |
(二)传统教育活动有多样的教育主题 |
(三)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经验的总结与提升 |
二、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挑战 |
(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的有限性 |
(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
(三)家长的参与度不高 |
第六章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 |
一、行政力量推动与教研要求 |
二、园长的文化认同感 |
三、幼儿园的前期研究经验基础 |
四、活动的难易度 |
五、幼儿家长的参与 |
第七章 研究建议 |
一、推动教育政策落地,进一步加大行政支持力度 |
二、设定研究课题,在科研力量下构建并完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
四、开展多元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家长的认识与参与度 |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9)设计策划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 设计策划与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产品设计策划与管理理论研究 |
2.1 设计策划与管理的内涵 |
2.2 产品开发战略分析 |
2.3 产品策划的模型建构与设计的创新原理 |
2.4 产品开发与产品设计的步骤 |
2.5 产品的生命周期原理评价 |
2.6 产品设计的个性化竞争手段 |
2.7 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原理 |
2.8 产品设计资源的整合开发 |
本章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3章 品牌策划与品牌设计策略 |
3.1 品牌整合策划的内涵和功能 |
3.2 企业品牌的人性化策略和文化性策略 |
3.3 品牌的整合设计原则和程序 |
3.4 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
本章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4章 广告策划和广告创意设计原理研究 |
4.1 广告营销传播理论的整合方式 |
4.2 广告策划的特征和作用 |
4.3 广告整体调查的各因素分析 |
4.4 广告定位理论和广告创意策略 |
4.5 广告设计的图形表达和色彩表达 |
本章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5章 企业文化策划与CI设计建构 |
5.1 企业文化策划与企业形象设计理念 |
5.2 企业形象设计识别系统的建构(CI) |
5.3 企业文化与CI设计体系的制定 |
本章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6章 基于对设计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
6.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
6.2 基于设计师的专业技能构成模式 |
6.3 艺术设计管理组织的高效特征 |
本章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7章 产品设计流程管理研究 |
7.1 产品设计流程的阶段分析 |
7.2 产品设计流程的调研目标 |
7.3 设计流程程序 |
7.4 设计流程评估的原则和标准制定 |
7.5 设计流程典型案例(Palm系列PDA设计流程) |
本章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8章 市场营销管理与设计细分 |
8.1 市场整合营销的4P和4C理论分析 |
8.2 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 |
8.3 市场调研与消费者购买决策 |
8.4 目标市场细分与设计细分的战略转移 |
8.5 市场营销渠道的途径 |
本章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9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汉字字体在包装设计中的艺术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汉字文化与字体创意表现的相关研究 |
1.3.2 包装设计及其艺术应用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论题框架 |
第2章 汉字字体之美学探究 |
2.1 文字符号的文明之光与汉字文化属性 |
2.1.1 世界文字符号起源浅析 |
2.1.2 东方古国的文化之魂——汉字 |
2.1.3 汉字构造原理分析 |
2.1.4 汉字中的美学艺术理念 |
2.2 字体设计基本理论研究 |
2.2.1 字体设计的释义 |
2.2.2 汉字艺术设计的原则 |
2.2.3 字体设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
2.3 汉字的形式美与现代字体设计的关系研究 |
2.3.1 汉字的形式美感 |
2.3.2 汉字字体设计的艺术性创意研究 |
2.3.3 中国汉字的形式美在现代字体设计中的应用 |
第3章 包装设计与视觉文化研究 |
3.1 包装设计基本理论解析 |
3.1.1 包装设计的演变 |
3.1.2 包装设计基本功能 |
3.1.3 包装设计审美原则 |
3.2 视觉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
3.2.1 视觉信息传达的生理机能浅析 |
3.2.2 视觉感性反应的心理探究 |
3.2.3 视觉艺术的现代审美观念 |
3.2.4 包装设计中视觉元素的理性分析 |
3.3 国内外包装设计艺术实践创意 |
3.3.1 国内包装设计的艺术形式探究 |
3.3.2 国外现代包装的视觉表现分析 |
第4章 包装设计中汉字字体的艺术性研究 |
4.1 包装设计中汉字艺术性研究的意义 |
4.1.1 包装设计中汉字视觉艺术的民族文化心理共性 |
4.1.2 后现代主义对包装设计中汉字元素的影响 |
4.1.3 汉字艺术性在当代包装设计中的社会价值 |
4.2 包装设计中汉字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 |
4.2.1 包装设计的中华文化传承 |
4.2.2 现代包装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
4.2.3 包装文化系统中的汉字美学 |
4.3 包装设计中汉字视觉艺术方法研究 |
4.3.1 包装设计的创意思维 |
4.3.2 包装设计中汉字视觉艺术应用 |
4.3.3 传统视觉艺术元素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
第5章 汉字之美与包装设计结合的应用实践研究 |
5.1 《花曰》信笺包装艺术设计实践构思 |
5.1.1 包装设计理论架构 |
5.1.2 创意思维实践策划 |
5.2 《花曰》信笺包装艺术设计说明 |
5.2.1 《花曰》包装标志设计实践分析 |
5.2.2 设计实践创意图形元素研究 |
5.2.3 包装设计实践的艺术创意表现形式 |
5.3 设计实践应用与展望 |
5.3.1 《花曰》信笺包装艺术设计应用展示 |
5.3.2 《花曰》信笺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联想法在安全标语制作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D]. 韩承鹏. 复旦大学, 2007(06)
- [2]谈谈联想法在安全标语制作中的应用[J]. 邱富全. 建筑安全, 1994(05)
- [3]心理学视阈下的安全标语研究[J]. 王秉,姜威,吴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5(10)
- [4]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研究[D]. 宋松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5]联想法在安全标语制作中的应用[J]. 邱富全. 劳动保护, 1994(01)
- [6]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标语口号[D]. 辛屾淼. 中南大学, 2009(04)
- [7]基于产品符号学的衡州窑品牌化设计[D]. 姚莺. 南华大学, 2020(01)
- [8]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研究 ——以Q市为例[D]. 邱艳娟. 青岛大学, 2019(02)
- [9]设计策划与管理研究[D]. 杨先艺.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8)
- [10]汉字字体在包装设计中的艺术性应用研究[D]. 李芸莉.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