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型及诊断进展

糖尿病分型及诊断进展

一、糖尿病分型及诊断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1](2018)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前言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IV(DPP-4)抑

罗辉[2](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3](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2014)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WHO估计,20052015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

代广玉[5](2020)在《证素学探究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辨证分型及其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98例糖尿病肾病(DKD)Ⅲ、Ⅳ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的统计分析,探究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期为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制定的调查表(附表1、附表2)对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患者进行横断面的调查,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实验室指标和中医四诊资料,利用朱文锋提出的“证候辨证素量表”提取相对高值的证素,运用统计学分析,探究并归纳其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1.本研究示Ⅲ期、Ⅳ期的病位证素以肾为主,涉及到脾肝肺胃;绝大部分为多个证素组合而成,Ⅲ期病位证素以脾肾同病为主,Ⅳ期以肝脾肾同病为主。2.Ⅲ期病性证素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湿(83.87%)>阴虚(74.19%)>气虚(72.58%)>痰(46.77%)=热(46.77%)>气滞(29.03%)=血虚(29.03%)=阳虚(29.03%)>血瘀(8.06%)>血热(1.62%);Ⅳ期病性证素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湿(83.33%)=气虚(83.33%)=阴虚(83.33%)>痰(63.89%)>热(52.78%)>血虚(47.22%)>阳虚(33.33%)>气滞(25.00%)=血瘀(25.00%)。3.病性证素分为虚性证素与实性证素,虚证组合包括阴虚、气虚、气阴两虚、气阳两虚、气虚血虚阴虚、气虚阴虚阳虚、气血阴阳俱虚,Ⅲ期多个虚性证素兼杂的比例(69.36%)低于Ⅳ期(72.22%),实证组合较复杂,按频率排名的证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证(27.42%)>湿热证(25.81%)>湿蕴证(1 1.29%)>血热证(1.61)=痰湿瘀阻证(1.61%);Ⅳ期出现的证名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证(27.78%)>痰湿瘀阻证(25.00%)>湿热证(22.22%)>湿蕴证(8.33%)。4.男性患者的人数多于女性,比值为1.5:1;患者平均年龄为61.74±8.86岁,61-70岁的患病人数最多,占45.9%;80岁以上患病人数明显减少;糖尿病的平均病程为11.74±6.18年;研究发现超重及肥胖患者占62.3%。5.平均年龄及病程在Ⅲ期、Ⅳ期患者中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患者的BMI明显高于Ⅳ期(P<0.05)。6.本研究中72.45%的患者合并高血压,94.90%合并血脂异常,28.57%合并高尿酸血症,22.45%合并脑梗死,35.71%合并冠心病。Ⅲ期与Ⅳ期相比: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Ⅳ 43.5%/72.7%);脑梗塞(Ⅲ/Ⅳ 12.9%/38.9%)Ⅳ期较Ⅲ期比例明显增高(P<0.05);合并高血压(Ⅲ/Ⅳ 67.7%/80.6%);合并冠心病(Ⅲ/Ⅳ 29.0%/47.2%);合并高脂血症(Ⅲ/Ⅳ 95.2%/94.4%)、合并高尿酸血症(Ⅲ/Ⅳ 22.7%/38.9%)的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7.Ⅳ 期患者的 BUN、Cr、TG值明显高于 Ⅲ 期(P<0.05);FBG、HbA1c、HDL-C、LDL-C、UA值在Ⅲ期与Ⅳ期间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Ⅲ期、Ⅳ期患者的病位证素以肾为主,涉及脾肝肺胃等,多脏腑同病较多,Ⅲ期以脾肾同病为主,Ⅳ期以肝脾肾同病为主;病机为多为虚实夹杂,病性证素以气阴两虚为主,涉及阳虚、血虚,兼夹湿、痰、热、气滞、血热、血瘀等实证;其中Ⅲ期气阴两虚比例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至Ⅳ期,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加重,血瘀、痰湿等增多。2.导致糖尿病肾病(DKD)的发生可能会与性别、增龄、超重及肥胖有关。3.DKD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Ⅳ期患者的平均病程大于Ⅲ期。4.Ⅲ期、Ⅳ期DKD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脑梗塞、冠心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Ⅳ期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脑梗塞、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的比例明显高于Ⅲ期患者,Ⅲ期患者的高脂血症与Ⅳ期患者无明显差异。5.Ⅳ期患者的 BUN、Cr、TG、HDL-C、LDL-C、UA、HbA1c 值均高于Ⅲ期患者,FBG值在Ⅲ期、Ⅳ期患者中无明显差异。

李娜[6](2020)在《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聚类分型及其与相关并发症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住院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临床简单易测的指标作为聚类变量进行数据驱动的聚类分析,将住院T2DM患者分为新的聚类亚型,旨在验证瑞典Lief Groop团队新近提出的糖尿病聚类分型在住院T2DM患者中的稳定性,及各亚型间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患病率差异,为糖尿病的早期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T2DM患者2650例为对研究象,分为新诊断T2DM患者(病程≤1年,n=1057)、非新诊断T2DM患者,其中,非新诊断T2DM患者包括短病程患者(1年<病程≤10年,n=957)和长病程患者(10年<病程≤20年,n=636)。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糖尿病诊断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脂谱(TC、TG、HDL-c、LDL-c)、胱抑素c(Cys-c)等相关指标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高血压(HTN)、高脂血症等相关并发症的诊断信息。应用患者的诊断年龄、BMI、HbA1c、同质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2-B)作为聚类变量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将T2DM患者分为新的聚类亚型,分别验证在新诊断、非新诊断两类患者人群中,新聚类分型的稳定性,并比较各亚型间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患病率差异。结果:1.新诊断住院T2DM患者聚类分型特征(1)聚类分型结果:新诊断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n=1057)通过k-均值聚类分为4种亚型:轻度肥胖相关型(MORD)、严重胰岛素抵抗型(SIRD)、轻度年龄相关型(MARD)、严重胰岛素缺乏型(SIDD),各亚型占比分别为21.95%、25.17%、34.53%、18.35%。(2)各聚类亚型间血压、血脂谱、Cys-c等指标差异比较:SBP在SIDD组最低(P<0.05);TG在MORD组最高(P<0.05);LDL、TC在各亚组无显着差异(P>0.05);Cys-c:SIRD组>MORD组>SIDD组(P<0.05)。2.非新诊断住院T2DM患者聚类分型特征2.1短病程住院T2DM患者聚类分型特征(1)聚类分型结果:短病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n=957)通过k-均值聚类分为3种亚型:SIRD、MARD、SIDD,各亚型占比分别为32.92%、35.84%、31.24%。(2)各聚类亚型间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患病率比较:DPN患病率在SIDD中略高,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DN患病率在SIDD组显着高于MARD组(P<0.05);DR患病率在SIDD组显着高于MARD组(P<0.05);NAFLD患病率在SIRD组最高(P<0.05);HTN患病率在MARD、SIRD组中明显高于SIDD(P<0.05);高脂血症在SIRD组最高(P<0.05);ASCVD患病率在MARD组显着高于SIDD组(P<0.05)。2.2长病程住院T2DM患者聚类分型特征(1)聚类分型结果:长病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n=636)通过k-均值聚类分为3种亚型:SIRD、MARD、SIDD,各亚型占比分别为28.46%、41.19%、30.35%。(2)各聚类亚型间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患病率比较:DPN患病率在SIDD中略高,ASCVD患病率在MARD中略高,高脂血症患病率在SIRD中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患病率在SIRD组显着高于MARD组(P<0.05),DR患病率在SIDD组、SIRD组显着高于MARD组(P<0.05);NAFLD患病率在SIRD组最高(P<0.05);高血压患病率在MARD、SIRD组中明显高于SIDD(P<0.05)。结论:瑞典Lief Groop团队新近提出的糖尿病聚类亚型在新诊断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用性。在非新诊断(包括短病程和长病程)的住院T2DM患者中各聚类亚型间虽存在迁移,但不同亚型间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患病率差异与Lief Groop团队的研究结果一致。这种新的聚类分型可以为早期针对性防治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将有利于糖尿病的早期二级预防。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7](2015)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研究说明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

曾京慧[8](2019)在《基于证候标准的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医状态评估是中医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的中医状态评估有利于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的个性化、精准化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在糖尿病的防治与调摄中具有较好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此,研究就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的系统化分类与辨识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系统化分类方法与规范化命名规则,提出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的系统化辨识方法,从而可为2型糖尿病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个性化实施提供借鉴,并有利于中医状态辨识的信息化、智能化处理。方法:以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为依据,通过对标准证候名称及内涵的解构,构建中医状态系统化分类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的命名规则与状态内涵。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法:搜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检索截至2018年6月份发表的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研究期刊论文、博硕论文等现代文献;逐条查阅研究论文中引用的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提取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的参考文献信息;依据证候标准来源信息,从超星读秀学术搜索、学校馆藏图书等方面获取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文本。2、数据库方法:根据文献信息特点,采用Access2010数据库管理工具构建数据表,将现代文献元数据、证候标准文本等数据通过文本标记后采用专门工具导入到数据表中,形成研究数据库。3、术语规范化方法:(1)症状、舌脉术语规范:通过文本分词,语义消歧,然后参照国际基层医疗分类(ICPC)进行分类与编码;(2)证候名称规范与编码:依据《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1995年版国家标准),对证候名称进行规范,并编码,在标准中没有相应的证候名称,则参照标准命名与编码规则进行规范,并给出新的编码;(3)中医状态名称分类与规范:将中医证候名称转换为中医状态名称,并进行统一编码,中医状态由基本态(态基)组成,态基由病位元与邪机元构成。4、统计分析法:根据研究目的,采用SAS9.4软件进行编程分析。具体方法包括:1)频数统计:包括文献来源、标准来源、证候分类、症状频数统计,以及中医状态的态元、态基、状态三个层次进行逐级频数统计;2)加权关联规则分析:计算态元、态基与症状的关联关系。3)利用proc report过程输出分析结果至word文档。结果:1、糖尿病中医临床现代文献检索结果及中医证候标准结果共检索出4339篇文献,去重后剩余2807篇,通过逐篇阅读,得到有引用证候的文献573篇,共引用证候标准90个,获得有全文的糖尿病证候标准49个,涵盖引用证候的文献522篇,文献覆盖率91.1%。2、2型糖尿病证候分类频数统计结果(频数统计结果中,每个分类下细分类多于3个的仅列出前3个,3个以内的全部列出)(1)糖尿病前期:病因证候类1、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21、脏腑经络证候类11。病因证候类有湿证类1,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有气证类9、阴证类8、血证类2,脏腑经络证候类有脾证类6、肝证类2、肺证类1。(2)糖尿病期:病因证候类39、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151、脏腑经络证候类120。病因证候类有热证类12、寒证类9、湿证类9,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有阴证类55、气证类37、血证类30,脏腑经络证候类有脾证类45、肺证类23、肝证类19。(3)糖尿病并发症期:脏腑经络证候类7、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5。脏腑经络证候类有肝证类5、脾证类2,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有阴证类5。3、中医状态分类频数统计结果(频数统计结果中,每个分类下实例多于3个的仅列出前3个,3个以内的全部列出)3.1、病位元频数统计结果:(1)糖尿病前期:无特定病位类34、脏腑类19。脏腑类有脾11、肝4、肺1。(2)糖尿病期:无特定病位类275、脏腑类161、上下类10、经络类9、卫气营血类2。脏腑类有胃47、肺29、脾22。经络类有经脉4、肝经1、目络1,上下类有上5、下5,卫气营血类有血分2。(3)并发症期:脏腑类14、无特定病位类10。脏腑类中肾7、肝5、脾2。3.2、邪机元频数统计结果:(1)糖尿病前期:运动异常类25、不足类24、转化异常类4。运动异常类有气滞8、痰阻4、湿(津停)4;不足类有阴虚9、虚8、气虚5;转化异常类有湿热2、虚热(阴虚)2。(2)糖尿病期:不足类224、转化异常类157、运动异常类76。不足类有阴虚103、气虚49、阳虚43;转化异常类有热(火,阳盛)59、实热(积热)19、郁热(火,气郁)15;运动异常类有血瘀18、痰10、气滞9。(3)并发症期:阴虚15、阳虚9。3.3、态基频数统计结果:糖尿病前期有阴虚9、气滞7、气虚5;糖尿病期有阴虚76、阳虚34、气虚32;并发症期有阳虚5、阴虚5、肝.阴虚5。结论:1、研究对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收集与整理,构建了2型糖尿病态元、态基和状态三层次的中医状态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有利于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的系统命名与分类编码,并有利于糖尿病中医状态特点的统计分析。2、研究获得了当前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涵盖的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特点,糖尿病前期病位以脾为主,涉及肝,病机以气滞、阴虚为主;糖尿病期病位以胃为主,涉及肺、脾,病机以阴虚和热(火,阳盛)为主;并发症期病位以肾为主,病机以阴虚、阳虚为主。3、研究构建了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与症状、舌脉关系的权重值列表,可为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辨识提供借鉴,有利于中医状态的信息化、智能化处理,从而为糖尿病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个性化实施提供借鉴。

史琦[9](2012)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建立冠心病UAP患者中医证候/证候要素相对应的临床四诊信息组合及关联网络,形成四诊信息可视化网络图,探讨四诊信息在复杂网络中分布模式的特点和意义;2.发掘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与临床常规理化指标及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尝试建立两者之间的对应性数据平台,探讨其组合模式在冠心病UAP中医证候判断中的作用和意义;3.建立基于血浆代谢组学的冠心病UAP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区分模式;筛选证候相关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尝试建立冠心病UAP患者证候在代谢层面的识别模式。方法1.前期文献调查研究采用数据库检索及Shannon熵互信息方法筛选同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密切相关的中医临床四诊信息、临床常规理化指标及反映病理生理机制的生物学指标;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合文献整理和专家调研结果制定冠心病UAP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完整、准确采集1576例确诊为冠心病UAP患者的临床资料;3.理化指标检测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全面采集411例冠心病UAP患者的149项临床常规理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130冠心病UAP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TNF-α、MMP-9、ET、NO、APN、sICAM-1、Hey、Ps、TAFI及HO-1水平,检测过程由专业人员负责,严格实行质量控制;4.代谢组学实验研究对45例冠心病UAP患者及15例正常人的血浆样本进行氢核磁共振(1H-NMR)检测,对其血浆中的内源性小分子及大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全面鉴定;5.冠心病UAP中医证候识别模式的建立(1)采用互信息的方法构建107项四诊信息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采用Pajek2.0软件绘制四诊信息复杂网络的可视化图,包括不同类别节点图、k-核心网络图及抽象化图,进行网络的度分析、聚类分析、网络核心及连通性分析;(2)采用CHAID决策树及ADTree决策树方法对冠心病UAP患者中医证候/证候要素与临床常规指标及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挖掘。采用分层交叉验证方法进行验证,以敏感性、特异性及判断正确率均大于70%视为模型成立;(3)采用SIMCA-P12.0软件中OPLS/O2PLS-DA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合载荷图、VIP图及t检验/非参数检验结果,筛选出与冠心病UAP患者血瘀证、气虚证最可能相关的特征性代谢产物,进一步采用Statistica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验证特征性代谢产物对证候的识别效果。结果1.四诊信息复杂网络对证候的识别模式网络属性指标计算结果显示:冠心病UAP患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四诊信息网络中的107个节点度值在0-6之间;三个网络中分别有3-5个各自连通的网络,连通分量编号为1的网络最复杂。网络抽象化图显示:UAP患者的网络骨架由胸痛、耳鸣、胸闷、咳嗽、气短和五心烦热组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网络骨架由心悸、恶心呕吐、头晕、胸痛、胸闷和畏寒肢冷组成;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抽象化网络由胸痛、胸闷、五心烦热、咳嗽、倦怠乏力和气短组成。k-核心网络结果显示:冠心病UAP患者及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网络中均有5个节点的k值为4,形成了4-核心网络;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网络中有17个节点的k值为3,构成了3-核心网络。四诊信息网络节点分类图显示:三个网络的中心为提示气虚、阳虚和气滞的节点组合。网络中心周围依次排列了可不同程度的提示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脾虚、热蕴及痰浊证候的四诊信息组合。2.临床常规理化指标对证候的识别模式应用SPSS17.0CHAID算法,共形成13个证候/证候要素的识别模型。血瘀证决策树模型包括TSH,左室径MPV, DBIL, PTA, QT间期,QRS时限,ALB8个属性指标;气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X TAL, RDW-CV, K, TSH, MONO, hs-CRP, LDL, A峰8个属性指标;阳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D-Ⅱ聚体PDW, FT4, LP(a), Cl, PT6个属性指标;寒凝证决策树模型包括CRP, RDW-CV, AST, PT, HDL5个属性指标;痰浊证决策树模型包括D-Ⅱ聚体,Tc, MCHC, CK尿镜检RBC5个属性指标;气滞证决策树模型包括P-LCR, INR, PTA, E峰,Na, TP, MCHC7个属性指标;痰瘀互阻证决策树模型包括is-CRP, TBIL, GGT, PLT, FBG, P-R司期6个属性指标;气滞血瘀证决策树模型包括左室后壁厚度,PLT, NE%, BSA%4个属性指标;瘀热互结证决策树模型包括hs-CRP, LP(a), MONO, FIB, RDW-CV, MCV6个属性指标;气阴两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MCH, P, MCV, EC, QRS时限5个属性指标;心阳气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D-Ⅱ聚体,MPV,E峰,P,PT5个属性指标;阴阳两虚证决策树模型包括FT3,ALT, MONO%3个属性指标;痰热互结证决策树模型包括Cl,缩短分数,RDW-CV,血常规RBC,D-Ⅱ聚体,CK-MB, PTA, BUN8个属性指标。3.生物学指标对证候的识别模式血瘀证ADTree模型包含Ps、MMP-9、NO、sICAM-1、TAFI、Hey、HO-17个属性指标;气虚证ADTree模型包含TNF-α、NO、TAFI、sICAM-1、Hey、APN、Ps、HO-18个属性指标;阴虚证ADTree模型包含MMP-9、APN、sICAM-1、ET、HO-1共5个属性指标;阳虚证ADTree模型包含TAFI、Ps、sICAM-1、HO-1、MMP-9共5个属性指标;寒凝证ADTree模型包括sICAM-1、NO、APN、MMP-9、Ps、ET、HO-17个属性指标;痰浊证ADTree模型包括TNF-α、Ps、NO、HO-1、sICAM-1、TAFI6个属性指标;气滞证ADTree模型包括HO-1、ET、TAFI、Hey、sICAM-1、NO6个属性指标;热蕴证ADTree模型包含TAFI、TNF-α、MMP-9、Hey、Ps、HO-1、APN共7个属性指标。4.特征性代谢产物对证候的识别模式共检测到冠心病U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内源性代谢成分39种,其中小分子物质34种,大分子物质5种。CPMG及LED代谢产物的OPLS/O2PLS-DA积分矩阵图显示:冠心病UAP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冠心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气虚证与非气虚证的分布区沿第一主成分t(1)轴方向完全分开,模型拟合度较好。特征性代谢物筛选结果显示:血瘀证的特征性代谢产物是缬氨酸和丙酮;气虚证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包括乙酰谷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和肉碱。结论1.复杂网络的分析方法可用于冠心病UAP中医四诊信息分布模型的研究,具体包括挖掘识别证型的核心四诊信息或四诊信息群、分析疾病的基本证型、总结各证型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关联程度等;2.冠心病UAP各证候/证候要素的主要生物学机制为:(1)血瘀证:以TSH降低为主的甲状腺功能异常,MPV异常的高凝状态,以PTA水平下降的出血倾向,QT间期延长及易发心律失常,以ALB降低的蛋白质代谢紊乱,DBIL增高的保护功能,以Ps降低的血小板活化功能异常,以MMP-9升高的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代谢物角度提示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异常及血管内皮损伤;(2)气虚证:以K离子降低的电解质紊乱,以hs-CRP升高、RDW-CV、MONO及TNF-α水平异常的炎症反应,心室舒张早期充盈功能减退,TSH水平呈代偿性的增高,NO水平降低的内皮功能损伤;代谢物角度提示糖代谢、脂质代谢及氨基酸代谢异常;(3)阴虚证:MMP-9异常的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APN水平降低的脂质代谢异常;(4)阳虚证:以D-Ⅱ聚体升高的高凝状态,以PDW异常及Ps降低的血小板活化功能异常及血栓形成倾向,TAFI异常的凝血纤溶功能紊乱,LP(a)升高的脂质代谢异常,以Cl离子为主的电解质紊乱;(5)寒凝证:CRP异常的炎症反应,以PT升高为主的外源性凝血功能异常,以HDL下降的脂质代谢异常,以sICAM-1水平异常的细胞间粘附状态的异常,以ET水平升高的内皮功能损伤;(6)痰浊证:D-Ⅱ聚体异常的凝血纤溶功能改变,QTc延长及易发心律失常,以MCHC上升的贫血倾向,以CK升高倾向的心肌损伤,以TNF-α明显升高的炎症状态,以Ps升高的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7)气滞证:以P-LCR升高,1NR降低,PTA水平降低的出血凝血异常,左室舒张功能受损,以TP下降的蛋白质代谢紊乱及肝损害倾向,MCHC水平升高的贫血倾向,以HO-1明显减少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下降,以ET水平异常的内皮功能紊乱;(8)热蕴证:以TAFI异常的凝血纤溶功能紊乱,以TNF-α、Hcy升高的炎症反应,以Ps明显升高的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9)痰瘀互阻证:以hs-CRP异常的炎症反应,GGT水平升高的氧化应激反应,PLT升高的凝血状态,糖代谢异常;(10)气滞血瘀证:左室后壁厚度改变的心室重构,PLT升高的凝血和血栓倾向,NE%升高的炎症状态;(11)瘀热互结证:以hs-CRP升高,MONO水平异常,RDW升高的炎症反应,FIB水平升高的凝血倾向;(12)气阴两虚证:MCH异常的贫血倾向,P离子水平降低的电解质紊乱,MCV升高的可能炎症状态,以QRS时限延长的心室收缩功能下降;(13)心阳气虚证:D-Ⅱ聚体升高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PT、MPV降低的低血栓倾向,左室舒张功能受损;(14)阴阳两虚证:FT3水平明显降低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机体的保护性抑制状态,MONO%异常的可能炎症状态,ALT水平升高的CHD风险性增高;(15)痰热互结证:Cl离子降低的严重电解质紊乱,RDW升高的炎症反应,RBC计数增高的血液流变性质异常,CK-MB异常改变的心肌受损,PTA升高的凝血倾向。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10](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二、糖尿病分型及诊断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分型及诊断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
    2.1 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演进
    2.2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2.3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影响因素
3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3.1糖尿病的诊断
    3.2糖尿病的分型
    3.3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3.3.1 1型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鉴别点
        3.3.2 胰岛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
        3.3.3 GDM
4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4.1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
    4.2 一级预防的策略
    4.3 二级预防的策略
        4.3.1 高危人群的定义
        4.3.1. 1 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4.3.1. 2 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4.3.2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4.3.2. 1 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4.3.2.2糖尿病筛查的方法
        4.3.3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4.3.4 血糖控制
        4.3.5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及阿司匹林的使用
    4.4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
        4.4.1 继续血糖、血压、血脂控制
        4.4.2
5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5.1 基本原则
    5.2 教育和管理的目标
    5.3 教育和管理的形式
    5.4 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
    5.5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实施
        5.5.1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者, 强调多学科团队
        5.5.2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者的关键时间点
        5.5.3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有效评估
    5.6 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6 血糖监测
    6.1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6.2 Hb A1c
    6.3 GA
    6.4 CGM
7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7.1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72-73, 75]
    7.2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8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8.1 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8.2 膳食营养因素
        8.2.1 能量
        8.2.2脂肪
        8.2.3 碳水化合物
        8.2.4 蛋白质
        8.2.5 饮酒
        8.2.6 膳食纤维
        8.2.7 钠
        8.2.8 微量营养素
        8.2.9膳食模式
    8.3 营养教育与管理
9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1 0 戒烟
1 1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 1.1 口服降糖药物
        1 1.1.1 二甲双胍
        1 1.1.2 磺脲类药物
        1 1.1.3 TZDs
        1 1.1.4 格列奈类药物
        11.1.5α-糖苷酶抑制剂
        1 1.1.6 DPP-4抑制剂
        1 1.1.7 SGLT2抑制剂
    1 1.2 GLP-1受体激动剂
    1 1.3 胰岛素
        1 1.3.1 概述
        1 1.3.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1 1.3.3 胰岛素的多次治疗[171-178]
        1 1.3.3. 1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1 1.3.3. 2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1 1.3.4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1 1.3.5 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164]
1 2 2型糖尿病的代谢手术治疗
    1 2.1 代谢手术的适应证
    1 2.2 代谢手术的禁忌证[193]
    1 2.3 代谢手术的疗效判定
    1 2.4 代谢手术的术式与选择
    1 2.5 代谢手术的风险
    1 2.6 代谢手术的管理
        1 2.6.1 术前筛选及评估
        1 2.6.2 代谢手术治疗
        1 2.6.3 术后管理
        1 2.6.4 术后随访
1 3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1 3.1 筛查
    1 3.2 心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1 3.2.1 降压治疗
        1 3.2.2 调脂治疗
        1 3.2.3 抗血小板治疗
1 4 低血糖
    1 4.1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1 4.2 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
    1 4.3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1 4.4 低血糖分层
    1 4.5 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及预防对策
    1 4.6 低血糖的治疗
1 5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 5.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要点提示
        1 5.1.1 临床表现
        1 5.1.2 化验检查
        1 5.1.3 诊断
        1 5.1.4 治疗
        1 5.1.5 DKA的预防
    1 5.2 高血糖高渗状态 (HHS)
        1 5.2.1 临床表现
        1 5.2.2 诊断
        1 5.2.3 治疗
16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16.1糖尿病肾病
        16.1.1筛查
        16.1.2诊断
        16.1.3治疗
        16.1.4随访与转诊
    16.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6.2.1诊断与分级
        16.2.2筛查
        16.2.3随访
        16.2.4治疗
    16.3糖尿病神经病变
        16.3.1 DPN的分型及临床表现[72]
        16.3.2 DPN的筛查与诊断
        16.3.2.1糖尿病DSPN的筛查
        16.3.2.2糖尿病DSPN的诊断
        16.3.2.3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
        16.3.3治疗
        16.3.3.1针对病因治疗[72, 294, 296]
        16.3.3.2针对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治疗
        16.3.3.3疼痛管理
        16.3.3.4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
        16.3.4预防
    16.4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
        16.4.1 LEAD的筛查[323-324]
        16.4.2 LEAD的诊断[325]
        16.4.3 LEAD的预防及治疗
        16.4.3.1 LEAD的治疗目的[324]
        16.4.3.2糖尿病性LEAD的预防
    16.5糖尿病足病
        16.5.1糖尿病足病的诊断及分级
        16.5.2糖尿病足病的预防
        16.5.3糖尿病足病的治疗
        16.5.3.1在进行足溃疡治疗之前, 首先要评估溃疡性质
        16.5.3.2足溃疡感染的处理
17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17.1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
        17.1.1术前准备及评估
        17.1.2术中处理
        17.1.3术后处理
    17.2危重症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管理
        17.2.1血糖控制目标
        17.2.2治疗方案
    17.3孕期糖尿病管理
        17.3.1孕期糖尿病的危害
        17.3.1.1短期危害[388]
        17.3.1.2长期危害
        17.3.2孕期糖尿病与诊断标准
        17.3.2.1 GDM
        17.3.2.2妊娠期显性糖尿病
        17.3.2.3孕前糖尿病 (PGDM)
        17.3.3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孕前管理
        17.3.3.1孕前咨询[393-394]
        17.3.3.2关于孕前药物应用[395]
        17.3.3.3孕前血糖目标
        17.3.4孕期糖尿病的筛查
        17.3.4.1高危人群筛查
        17.3.4.2非高危人群筛查
        17.3.5孕期糖尿病的管理
        17.3.5.1饮食和运动的指导
        17.3.5.2血糖监测
        17.3.5.3血压监测
        17.3.5.4体重管理
        17.3.5.5孕期降糖药物
        17.3.5.6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与低血糖
        17.3.5.7孕期糖尿病产后管理
    17.4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
        17.4.1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
        17.4.2治疗
        17.4.2.1健康教育
        17.4.2.2饮食治疗
        17.4.2.3运动治疗
        17.4.2.4药物治疗
        17.4.2.5血糖监测
    17.5老年糖尿病
        17.5.1老年糖尿病定义及流行病学
        17.5.2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17.5.3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17.5.3.1急性并发症
        17.5.3.2慢性并发症
        17.5.3.3低血糖
        17.5.3.4老年综合征
        17.5.3.5
        17.5.3.6
        17.5.3.7
        17.5.4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17.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与高血糖
        17.6.1糖尿病合并OSAHS患病率
        17.6.2 OSAHS的诊断
        17.6.2.1 OSAHS诊断标准[427]
        17.6.2.2 OSAHS的诊断方法
        17.6.3糖尿病合并OSAHS的治疗
        17.6.3.1生活方式干预
        17.6.3.2降糖药物治疗
        17.6.3.3改善OSAHS的治疗
    17.7糖尿病与感染
        17.7.1糖尿病患者常见感染类型
        17.7.2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防治
    17.8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17.8.1糖尿病口腔疾病的种类
        17.8.2糖尿病口腔疾病的防治
    17.9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
        17.9.1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风险
        17.9.2糖皮质激素导致血糖升高的机制
        17.9.3糖皮质激素所致高血糖特点及临床筛查策略
        17.9.4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增多 (库欣综合征) 引起糖尿病的治疗策略
        17.9.5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所致糖尿病的治疗策略选择
    17.10糖尿病伴抑郁焦虑障碍
        17.10.1临床特点
        17.10.2治疗及管理
    17.11重性精神障碍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药物治疗
        17.11.1重性精神障碍
        17.11.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
18代谢综合征
    18.1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8.2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18.2.1生活方式干预
        18.2.2针对各个组分如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肥胖等的药物治疗
19糖尿病与中医药
    19.1治疗建议
    19.2糖尿病前期治疗的循证证据
    19.3糖尿病治疗的循证证据
附录1本指南常用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释义
附录2糖尿病筛查、初诊及随诊简要方案
    1筛查
    2初诊
        2.1
        2.2制定最初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3随诊
附录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方法
附录6常用体质指标
本指南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

(2)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国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一、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二、妊娠期糖尿病 (GDM) 的流行病学
    三、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四、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
    一、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概念
    二、2型糖尿病防治中一级预防的策略
        (一)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干预策略
        (二)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三) 普通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四)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五)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三、2型糖尿病防治中二级预防的策略
        (一) 血糖控制
        (二)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四、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
        (一) 血糖控制
        (二)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一、基本原则
    二、教育和管理的目标和形式
    三、教育管理的落实
    四、糖尿病教育的内容
    五、糖尿病初诊和随诊方案
    六、血糖监测
        (一) HbA1c
        (二) 自我血糖监测 (SMBG)
    七、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监测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一、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二、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一、营养治疗总则
    二、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三、营养素
        (一) 脂肪
        (二) 碳水化合物
        (三) 蛋白质
        (四) 饮酒
        (五) 膳食纤维
        (六) 盐
        (七) 微量营养素
        (八) 膳食模式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戒烟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一、口服降糖药物
        (一) 二甲双胍
        (二) 磺脲类药物
        (三) TZDs
        (四) 格列奈类药物
        (五) α-糖苷酶抑制剂
        (六) DPP-4抑制剂
    二、GLP-1受体激动剂
    三、胰岛素
        (一) 概述
        (二)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注意事项
        (三)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
        (四)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五) 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
低血糖
    一、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二、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
    三、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四、低血糖分类
    五、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和预防对策
    六、低血糖的治疗
2型糖尿病的减重手术治疗
    一、减重手术的适应证
    二、减重手术的禁忌证
    三、减重手术的疗效判定
    四、减重手术方式与选择
    五、减重手术的风险
    六、减重手术的管理
        (一) 术前筛选及评估
        (二) 减重手术治疗
        (三) 术后管理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一、DKA
        (一) 临床表现
        (二) 检查
        (三) 诊断
        (四) 治疗
    二、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HHS)
        (一) 临床表现
        (二) 化验检查
        (三) 诊断
        (四) 治疗
        (五) 预后
    三、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一) 临床表现
        (二) 实验室检查
        (三) 治疗
        (四) 预防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一、CKD
        (一) 筛查
        (二) 诊断
        (三) 治疗
    二、DR
        (一) 筛查
        (二) 诊断
        (三) 治疗
    三、DPN
        (一) DPN分型
        (二) DPN诊断
        1.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的诊断
        2.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
        (三) 管理和治疗
    四、下肢血管病变
        (一) 下肢动脉病变
    五、糖尿病足病
        (一) 糖尿病足病的危险因素
        (二) 糖尿病足病的筛查
        (三) 糖尿病足病的预防
        (四) DFU的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一、筛查
    二、心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一) 高血压
        (二) 血脂异常
        (三) 抗血小板治疗
MS
    一、MS的诊断标准
    二、MS的防治
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一、妊娠期糖尿病 (GDM) 与糖尿病合并妊娠
        (一) GDM的筛查
        (二) 计划妊娠的糖尿病妇女妊娠前的准备
        (三) GDM的管理
        (四) 分娩后糖尿病的管理
        (五) 糖尿病合并妊娠时的特殊问题
    二、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
        (一) 1型糖尿病
        (二) 2型糖尿病
    三、老年糖尿病
        (一) 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二) 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三) 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四) 老年糖尿病的预防
    四、糖尿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一) 糖尿病与OSAHS
        (二) OSAHS对糖尿病的影响
        (三) OSAHS的诊断
        (四) 糖尿病合并OSAHS的治疗
    五、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
        (一) 术前准备及评估
        (二) 术中处理
        (三) 术后处理
    六、糖尿病与感染
        (一) 糖尿病患者常见感染类型
        (二)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防治
    七、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一) 糖尿病口腔疾病的种类
        (二) 糖尿病口腔疾病的防治
    八、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
    九、抑郁症
    十、精神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 (HIV/AIDS) 和糖尿病
附录
    附录1本指南常用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释义
    附录2糖尿病初诊和随诊简要方案
        一、新诊断
        二、随诊
    附录3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
    附录4常用降糖药 (不包括胰岛素)
    附录5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
    附录6高血压常用降压药
    附录7常用调脂药物
    附录8 OGTT方法
    附录9常用体质指标
    附录10常用实验室检查数据及换算

(5)证素学探究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辨证分型及其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收集
        2.2 血液标本收集
        2.3 尿液标本收集
        2.4 辅助检查
        2.5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资料收集
        2.6 测量及计算相关指标
        2.7 实验室指标参考范围
        2.8 指标检测方法
        2.9 证素提取方法
        2.10 证素整合方法
        2.11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特点
        3.2 中医证候的分布结果
    4. 研究结论
讨论
    1.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点
        1.1 DKD与性别
        1.2 DKD与年龄
        1.3 DKD与病程
        1.4 DKD与BMI
        1.5 DKD与合并病
    2. 中医证候的研究
        2.1 证候概况
        2.2 DKD证候研究现状
        2.3 本研究中DKD的症状及证候分布分析
    3. 本研究的意义及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聚类分型及其与相关并发症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基线资料
    2.2 新诊断住院T2DM患者分析结果
    2.3 非新诊断住院T2DM患者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中国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2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3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
4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5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6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7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8戒烟
9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0低血糖
11.2减重手术的禁忌证
12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13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14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15代谢综合征
16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附录
    附录1本指南常用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释义
    附录2糖尿病初诊和随诊简要方案
        1初诊
        2随诊
    附录3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
    附录4常用降糖药(不包括胰岛素)
    附录5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
    附录6高血压常用降压药
    附录7常用调脂药物
    附录8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方法
    附录9常用体质指标
    附录10常用实验室检查数据及换算

(8)基于证候标准的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对糖尿病病证认识的研究进展
    2 状态理论研究
    3 小结
1 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思路
3 材料与方法
    3.1 资料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引用情况
    4.2 糖尿病中医证候分类频数统计
    4.3 糖尿病中医症状ICPC分类频数统计
    4.4 糖尿病中医状态分析
    4.5 糖尿病中医状态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5 讨论
    5.1 糖尿病中医状态的特点
    5.2 中医状态与症状的关联特点
    5.3 中医状态分类方法与《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证候分类方法比较
    5.4 中医状态分类临床意义
结论
创新与不足之处
    创新之处
    不足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2 型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来源文献汇总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期
        糖尿病并发症期
        糖尿病其他相关证型
    附录二:2 型糖尿病证候名称与中医状态名称、编码对应表
        糖尿病前期证候名称与中医状态名称、编码对应表
        糖尿病期证候名称与中医状态名称、编码对应表
        糖尿病并发症期证候名称与中医状态名称、编码对应表
        糖尿病其他证候名称与中医状态名称、编码对应表
    附录三:病位元标识符、病位元类目名称和代码表
    附录四:邪机元标识符、邪机元名称和代码表
个人简历
答辩委员会名单

(9)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参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复杂网络的冠心病UAP患者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识别的临床常规指标群组合模式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识别的生物学指标群组合模式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的冠心病UAP患者证候/证候要素识别模式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四、糖尿病分型及诊断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04)
  • [2]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08)
  • [5]证素学探究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辨证分型及其临床特点分析[D]. 代广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聚类分型及其与相关并发症的关系研究[D]. 李娜.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03)
  • [8]基于证候标准的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D]. 曾京慧.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D]. 史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标签:;  ;  ;  ;  ;  

糖尿病分型及诊断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