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导电夹是提高碳化硅棒使用寿命的条件之一

好的导电夹是提高碳化硅棒使用寿命的条件之一

一、良好的导电夹是提高硅碳棒使用寿命的条件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黄自然[1](1967)在《良好的导电夹是提高硅碳棒使用寿命的条件之一》文中研究说明 管式燃烧炉的硅碳棒导电夹,多数用铜带,在高温时易氧化,使铜带表面生成氧化铜薄膜。此膜松疏易落,往往使铜带与硅碳俸之间产生间隙而导致产生电弧,烧环铜带并影响调压器的安全和硅碳棒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采用铝丝或铝带效果良好。

王绍军[2](2000)在《硅炉导电夹结构改进及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我国工业硅炉导电夹系统的改进过程 ,分析几种典型导电夹的结构特点及使用性能 ,阐述导电夹改进对工业硅生产的重大意义。

高海涛[3](1996)在《我国工业硅生产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表明论述了我国近几年来工业硅生产在工艺、设备上的改进措施、提高炉内衬寿命、硅炉的烟尘治理、产品质量提高及硅炉冶炼产品结构变化等方面的主要进展情况;并对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马正中[4](2012)在《加压滴管炉研制与实验》文中认为滴管炉是研究煤等含碳固体燃料反应过程的重要动力学实验装置。研发加压滴管炉进行高温、高压、高升温速率的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已成为滴管炉发展的趋势。本文在分析现有国内外滴管炉的基础上,研究并建成了加压滴管炉,进行了单一操作参数对典型煤种热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1)研制了常压微量给料器和加压微量给料器。给料器采用了无轴螺旋输送方式,加压条件下给料速率在0.4-1.0g/min范围时的给料精度为士7.2%,稳定性较好。给料速率仅与搅拌螺旋转速、输送螺旋转速有关,而与料位、载气流量以及操作压力无关。给料量与给料时间、给料速率与输送螺旋转速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2)研制了加压滴管炉及其预热器。炉顶入口处的刚玉支撑件上设计有孔道,解决了反应管内外压力平衡问题;纤维衬里的孔隙率和耐压强度测试验证了该材料在高压操作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硅碳棒的“井”字型水平布置和多区控温方式,改善了反应区温度的均匀性;设计的四氟套组件解决了硅碳棒在加压时的密封问题;进样枪长度可调节的方案经济方便地实现了加压时的连续取样;加压预热器结合了加压滴管炉与填充床的结构设计方案。此外,计算得出了硅碳棒、进样枪、取样枪以及预热器的具体设计参数。(3)完成加压滴管炉的集成及调试;提出了可控制颗粒反应行为的给料速率的操作准则;获得了反应区温度的实际分布和控制精度;计算了颗粒的温度和升温速率;研发了平台数据监控系统,并分析了实验误差。(4)进行了典型煤种在高升温速率条件下的热解和气化试验,在热解实验中采用了灰示踪法,实现了对煤粉颗粒的温度(升温速率)和停留时间的单独控制和调节;在气化实验中采用了氮示踪法和色谱分析,实现了对煤粉颗粒的温度(升温速率)、停留时间、氧煤比和压力的单独控制和调节,得到了两种煤转化率随上述单一操作参数变化的反应特性。实验结果符合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已有的滴管炉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研制的加压滴管炉可靠性。

席俊杰[5](2010)在《MoSi2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指出MoSi2是一种重要的用于制造高温发热元件的材料和航空航天用高温结构材料。比较了MoSi2的几种制备方法:机械合金化、自蔓延高温合成、热等静压法、固态置换反应和原位反应自生复合技术等。结果表明:为实现MoSi2材料的产业化,应采用原位反应热压制备工艺。评述了MoSi2及其复合材料的工业应用情况,提出了其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杨一凡[6](2012)在《硫磷酸盐玻璃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一系列硫磷酸盐玻璃进行了研究,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硫磷酸盐玻璃样品。通过密度、显微硬度、热膨胀、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图谱、荧光光谱等测试方法,研究了[S04]含量对硫磷酸盐基质玻璃性能影响,以及[S04]含量和掺杂离子浓度等因素对离子掺杂硫磷酸盐玻璃的发光性能的影响。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概述了硫磷酸盐玻璃的特性以及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硫磷酸盐玻璃以及离子掺杂硫磷酸盐玻璃的制备和测试表征方法;第三章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包括硫磷酸盐玻璃、离子掺杂硫磷酸盐玻璃以及微晶玻璃的发光性能;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采用高温熔融法在空气条件下制备P2O5-ZnO-[SO4]-Na2O系统玻璃。Zn2+离子与[P04]形成玻璃网络结构,Na+离子、[S04]、以及无定形态ZnO填充在玻璃网络空隙中。随着[S04]离子对P205取代,Na/P比例升高,样品光碱度上升,玻璃性能发生改变。在297nm波长紫外光激发下产生340nm波长发射峰,随着[S04]引入含量的增加,发光峰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在[S04]含量为3 mo1%时呈现最大值。样品通过热处理,析出低温相NaZnPO4晶体,该晶体为单斜晶系,C2对称结构。2.采用高温熔融法在空气条件下制备Mn2+离子掺杂以及Tb3+/Mn2+离子共掺杂P2O5-ZnO-[SO4]-Na2O系统玻璃。在409 nm波长光激发下,Mn2+离子掺杂P2O5-ZnO-[SO4]-Na2O玻璃可产生500 nm到750 nm的宽带发射。随着[S04]引入含量的增加,影响Mn2+离子周围配场,Mn2+离子的发光峰强度和发光峰半高宽增加。Tb3+离子掺杂增强的Mn2+在红光区域的发射峰强度源于Tb3+离子与Mn2+离子之间存在的能量传递,通过寿命测试计算Tb3+离子与Mn2+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最高可达22.6%。3.采用高温熔融法在空气条件下制备Ta5+离子掺杂P2O5-ZnO-[SO4]-Na2O系统玻璃。研究了Ta5+离子掺杂硫磷酸盐玻璃以及微晶玻璃的发光性能。Ta5+离子掺杂硫磷酸盐玻璃在254 nm波长激发下产生350-600 nm宽带发光。样品通过热处理后,Ta5+离子的发光强度增加约4倍;Ta5+离子的荧光寿命降低,通过二阶指数拟合发现微晶玻璃中Ta5+离子存在于NaZnPO4晶体周围以及残余玻璃相,两种不同环境当中。

席俊杰,陈华辉,吴中,王利秋[7](2006)在《MoSi2材料的强韧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MoSi2及其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MoSi2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而被作为重要的高温发热元件材料和高温结构材料,但其室温脆性、低温氧化和高温蠕变制约了其工业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化和复合化是MoSi2室温增韧和高温补强的主要途径。

贾宝平[8](2004)在《Ti基TiB2渗层材料在铝电解惰性阴极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和参考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将钛基TiB2渗层材料应用于新型铝电解槽惰性可润湿性阴极材料的研究开发。 首先,通过对传统钛金属渗硼方法进行全新改进,采用碳化硼—硼砂复合型固体粉末法成功制备了钛基TiB2渗层,并对渗硼反应过程机理进行热力学分析,论证了反应的可行性。 详细研究了渗剂成分及配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及其影响规律,在综合考虑渗硼层厚度、表面形貌和与基体结合性能的条件下,得出渗硼剂中B4C、Na2B4O7、KBF4、SiC的实验最优比例为30:10:3:7(wt%)。 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热处理时间对渗硼层厚度及渗硼层物相组成的影响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在900℃~1000℃范围内,渗层厚度与反应温度呈二次方关系;渗层厚度与热处理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增长。同时针对渗层与基体结合处出现孔洞和裂缝的问题,通过对钛块进行预退火处理,成功地消除了孔洞和裂缝,提高了渗层结合性能。最终得到最大厚度为78μm,结构完整、厚度均匀的TiB2渗层。 检测了TiB2渗层材料各项性能,结果表明,优化后的TiB2渗层材料具有良好的铝液润湿性能、抗热震性、抗酸碱及铝液腐蚀和优良的导电性能(平均电阻率达到18.8μΩ cm),可以满足电解实验要求。 设计模拟铝电解实验,检验了TiB2阴极渗层材料的实用性能并对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经过60~90min的电解实验,TiB2阴极渗层材料产铝及对铝液润湿性能优异,结构保持完整,能够较好的阻挡铝液对阴极的渗透。同时发现,TiB2阴极渗层可以完全抵抗金属钠对阴极的渗透侵蚀,优于现行各种TiB2惰性阴极材料,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铝电解TiB2惰性阴极材料。

夏琪[9](2020)在《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锂离子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机等微小型移动终端。但对于许多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大型储能电站和航空运输等,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却很难得到应用。本论文针对现有的便携式锂离子电池材料难以满足在较大功率和较宽的温度操作窗口下工作的现状,通过高效球磨工艺和静电纺丝工艺分别制备了弹性碳层包覆硅核的复合材料(Si@LTO@C)和多孔碳纤维包埋硅颗粒的复合材料(Si@Si Ox@NCNFs),并将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来进一步研究其在电化学性能和储锂机理。以微米硅、多维度碳材料(导电炭黑、碳纳米管、膨胀石墨)和钛酸锂为原料,采用球磨法制备出了弹性碳层包覆硅核的复合材料(Si@LTO@C)。工作电极在常温下且在2 A 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200圈循环后,该材料表现出876 m Ah g-1的比容量。这样的循环性能差不多是商业石墨材料的3倍。在80℃下循环100圈该材料能够达到848m Ah g-1的放电比容量(15 A g-1)。如此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精心设计的弹性碳包覆层和赝电容效应对容量的贡献。在宽的操作温度窗口下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使得Si@LTO@C有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用废毛线(主要成分是聚丙烯腈高分子)作为有机碳源,将St?ber法合成的二氧化硅球作为硅源,另外加入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作为造孔剂,用高压静电纺丝工艺合成了外层多孔碳包埋纳米硅颗粒的多孔碳纳米管柔性材料(Si@Si Ox@NCNFs)。常温工作电极在8 A g-1电流密度下经过210圈循环后,其放电容量能达到528 m Ah g-1。在8 A g-1的电流密度下和80℃的测试温度下,循环500圈后有1045 m Ah g-1的放电比容量。将这种材料与商业磷酸铁锂配对进行全电池测试时,在50℃和100 m A g-1的条件下测试,能达到345 Wh kg-1的放电比容量。同时,本文通过对外原位拉曼谱图的分析,锂离子扩散系数的计算和赝电容对总容量的贡献比例的计算,深刻的讨论了硅基负极材料在高温下的动力学储锂机理。

于赢水[10](2017)在《Al/(Al-B4C)/Al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层状复合材料是将两种具有不同性能的材料以层状方式复合在一起而成的新型结构和功能材料。既可以保持原材料的性能优势,又能通过“互补效用”弥补两种材料的缺点从而获得比单一材料更加优越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例如,在塑性较差的Al-B4C复合基体上包覆两层拥有极好塑性的纯Al或合金可以制成Al/(Al-B4C)/Al层状复合材料。本文针对传统粉末冶金法制备层状复合材料存在的工艺复杂、价格昂贵等问题,提出半连续铸造与较低温度下的热轧相结合的金属/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即:同时向半连续铸造结晶器内注入Al-B4C混合粉料和Al熔体,利用局部导热/绝热分隔挡板形成Al/(Al-B4C)复合界面,通过半连铸获得Al/(Al-B4C)/Al层状复合铸锭,通过对层状复合铸锭的低温热轧,得到Al/(Al-B4C)/Al层状复合板坯。此制备方法大大缩短了制备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使用高温接触角测量仪,对金属熔体与Al-B4C复合基体接触后的界面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粉末热压工艺和静态铸造法探讨制备Al/(Al-B4C)/Al层状复合材料的可行性,确定可行的工艺参数范围,并探讨B4C颗粒尺寸、合金元素的添加对Al/(Al-B4C)/Al层状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通过对半连续铸造过程中金属熔体与结晶器、金属熔体与Al-B4C复合基体之间的传热模型进行分析、计算,预测合理的半连续铸造工艺参数,进而使用半连续铸造-热轧技术制备Al/(7075-B4C)/Al层状复合板坯。对得到的层状复合板坯进行压缩性能、冲击性能和弹丸冲击性能测试,检测其在平缓载荷、冲击载荷以及高应变冲击载荷下的性能和界面结合。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使用高温接触角测量仪对半连续铸造过程中金属熔体与Al-B4C复合基体之间的界面形成过程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金属熔体能够向致密度较低的Al-B4C复合基体中直接渗透;而当金属熔体与致密度较高的Al-B4C复合基体接触后,金属熔体中的Si元素以元素扩散的形式进入到Al-B4C复合基体中,降低扩散区域Al-B4C复合基体的熔点并使其重熔,金属熔体与重熔区域发生混流、渗透并填充其中空隙。模拟结果表明,Al-10%Si金属熔体在与不同相对密度、不同B4C质量分数的Al-B4C复合基体接触后都可以形成牢固的冶金结合界面。对于半连续铸造过程中相对密度更低的Al-B4C复合基体也能够在与包覆层金属熔体接触过程中顺利形成复合界面。粉末热压法在制坯压力80MPa、中间层B4C质量分数40%、制备温度450℃时得到的Al/(Al-B4C)/Al层状复合压坯,其中间层相对密度93.1%、中间层平均维氏硬度114.79HV0.5,且B4C颗粒在整个中间层中分布均匀、弥散。利用静态铸造法,当包覆层纯Al熔体的浇注温度为740℃、中间层B4C质量分数40%时,制备出总厚度26mm的Al/(Al-B4C)/Al层状复合铸锭。在Al/(Al-B4C)/Al层状复合铸锭的轧制过程中,包覆率(层状材料包覆层厚度占总厚度的百分比)在复合板材总厚度减至3mm时达到61.23%的最大值,此时其相对密度达到最大。研究了 B4C颗粒尺寸对Al/(Al-B4C)/Al层状复合板坯的微观组织、性能的影响,得到了 Al/(Al-B4C)/Al层状复合板坯的布氏硬度随B4C颗粒的减小而增加;Al/(Al-B4C)/Al层状复合板坯的冲击吸收功随B4C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减小的结论。在向Al-B4C复合基体中添加合金元素Mg之后,Al/(Al-Mg-B4C)/Al层状复合材料中间层的布氏硬度由48.7HB提高至95.3HB。合金元素的添加对Al/(Al-B4C)/Al层状复合材料的性能提高拥有积极意义。在半连续铸造Al/(7075-B4C)/Al层状复合铸锭过程中,通过对Al/(7075-B4C)/Al层状复合铸锭半连续铸造过程中金属熔体与连铸结晶器、金属熔体与中间层Al-B4C复合基体的传热过程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包覆层Al熔体浇注温度740℃、铸造速度80mm/min、绝热材料厚度6mm等关键工艺参数;通过使用不同结晶器冷却水流量、不同铸造速度、不同金属熔体浇口位置进行半连续铸造实验,得到结晶器冷却水流量2.5m3/h、包覆层Al熔体浇注温度740℃、铸造速度80mm/min时,能够铸造出高质量的Al/(7075-B4C)/Al层状复合铸坯。将铣削加工后得到的120mm厚的Al/(7075-B4C)/Al层状复合板锭在450℃下热轧至总厚度为20mm时,得到的Al/(7075-B4C)/Al层状复合板坯的压缩强度为152MPa,平均冲击吸收功为283J。Al/(7075-B4C)/Al层状复合板坯冲击样品以及弹丸冲击试验样品在冲击试验后并没有发生层间开裂。

二、良好的导电夹是提高硅碳棒使用寿命的条件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良好的导电夹是提高硅碳棒使用寿命的条件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4)加压滴管炉研制与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目录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现状与环境问题
        1.1.2 煤气化技术及其发展
    1.2 煤气化动力学研究
        1.2.1 煤气化动力学研究平台的比较
        1.2.2 煤气化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1.3 滴管炉平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滴管炉平台的基本构成与工作原理
        1.3.2 滴管炉平台的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3 滴管炉内动力学参数的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1.5 本章小结
第2章.加压微量给料器的研制
    2.1 引言
    2.2 影响微细颗粒流动的主要粘性力及对策
        2.2.1 颗粒间的范德华力
        2.2.2 颗粒间的静电力
        2.2.3 颗粒间的液桥力
    2.3 国内外微量给料器概述
        2.3.1 技术难点分析
        2.3.2 现有微量给料器对比分析
    2.4 常压微量给料器及实验研究
        2.4.1 实验装置
        2.4.2 设计依据
        2.4.3 实验物料与实验过程
        2.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2.5 加压微量给料器及实验研究
        2.5.1 实验装置
        2.5.2 实验物料及实验过程
        2.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加压滴管炉本体的研制
    3.1 引言
    3.2 炉体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方案
        3.2.1 反应管两侧的压力平衡
        3.2.2 加热元件与温度控制基本方案
        3.2.3 纤维衬里可行性和可靠性实验
    3.3 基于热平衡分析的炉体加热功率计算
    3.4 取样方案研究
        3.4.1 取样方案的对比和确定
        3.4.2 进样取样枪的传热计算
    3.5 流动控制相关参数的计算
    3.6 滴管炉加热元件的研究
        3.6.1 滴管炉常用加热元件简介
        3.6.2 加热元件的比较和确定
        3.6.3 加热元件的布置方案
    3.7 反应气预热器研究
        3.7.1 预热器的结构设计
        3.7.2 预热器出口温度分布研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加压滴管炉装置的性能研究
    4.1 工艺流程与集成
    4.2 颗粒群模型与给料速率控制
    4.3 反应区温度的控制与测量
    4.4 颗粒温度和升温速率的计算
    4.5 数据监控系统及精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加压滴管炉的煤粉快速热解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实验条件及实验步骤
        5.2.1 实验煤种
        5.2.2 实验条件
        5.2.3 实验步骤
    5.3 实验数据的处理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温度和升温速率对煤粉快速热解的影响
        5.4.2 停留时间对煤粉快速热解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加压滴管炉的煤粉气化实验验证
    6.1 引言
    6.2 实验系统及实验步骤
        6.2.1 实验煤种
        6.2.2 实验条件
        6.2.3 实验步骤
    6.3 实验数据的处理
    6.4 实验结果及讨论
        6.4.1 温度和升温速率对煤粉气化特性的影响
        6.4.2 停留时间对煤粉气化特性的影响
        6.4.3 O_2与C比值对煤粉气化特性的影响
        6.4.4 压力对煤粉气化特性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参与科研课题
致谢

(5)MoSi2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MoSi2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1.1 机械合金化
    1.2 自蔓延高温合成
    1.3 热等静压法
    1.4 固态置换反应
    1.5 原位反应热压
2 MoSi2及其复合材料的工业应用
    2.1 MoSi2作为高温结构材料
    2.2 MoSi2作为高温发热元件材料
    2.3 MoSi2作为高温抗氧化涂层
    2.4 MoSi2作为耐磨材料
    2.5 MoSi2作为航空航天用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
3 结束语

(6)硫磷酸盐玻璃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过渡金属离子发光原理
        1.2.1 过渡金属离子简介
        1.2.2 过渡金属离子的发光
    1.3 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4 发光玻璃
        1.4.1 氧化物发光玻璃简介及研究进展
        1.4.2 含硫氧化物玻璃研究进展
        1.4.3 硫磷酸盐玻璃简介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
    2.1 实验过程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1.3 样品的制备
    2.2 样品的测试表征
        2.2.1 物理性能分析
        2.2.2 热分析
        2.2.3 光学分析
        2.2.4 电子显微分析
        2.2.5 X射线衍射分析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硫磷酸盐基质玻璃
        3.1.1 硫磷酸盐玻璃结构及性质
        3.1.2 硫磷酸盐玻璃发光性能
        3.1.3 硫磷酸盐玻璃微晶化
        3.1.4 小结
    3.2 Mn掺杂硫磷酸盐玻璃发光性能研究
        3.2.1 Mn掺杂硫磷酸盐玻璃
        3.2.2 Tb~(3+)/Mn~(2+)共掺杂硫磷酸盐玻璃发光性能研究
        3.2.3 小结
    3.3 Ta掺杂硫磷酸盐玻璃发光性能研究
        3.3.1 Ta掺杂硫磷酸盐玻璃
        3.3.2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Ti基TiB2渗层材料在铝电解惰性阴极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铝电解工业发展概况
        1.1.2 我国电解铝工业现状
        1.1.3 预焙铝电解槽早期破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1.2 铝电解用惰性可润湿型阴极的研究进展
        1.2.1 铝电解用惰性可润湿型阴极材料
        1.2.2 铝电解用TiB_2惰性阴极材料
    1.3 新型钛基TiB_2渗层阴极材料概念的提出
        1.3.1 钛渗硼研究进展
        1.3.2 硼砂-碳化硼型固态粉末法渗硼技术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2.1 程控真空电炉
        2.2.2 真空干燥箱
        2.2.3 转盘式磨样机
        2.2.4 分析天平
    2.3 实验步骤
        2.3.1 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2.3.2 渗硼工艺
    2.4 材料的表征
        2.4.1 金相组织观察
        2.4.2 显微硬度分析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4 扫描电解分析(SEM)
第三章 渗硼反应热力学可行性分析
    3.1 热力学判据
    3.2 反应可行性论证
        3.2.1 活化硼原子的生成反应
        3.2.2 KBF_4的活化作用
        3.2.3 气相传递过程及硼化物的形成
        3.2.4 SiC的作用
        3.2.5 渗硼加速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钛渗硼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渗剂成分及含量对材料的影响
        4.1.1 供硼剂的影响
        4.1.2 活性剂的影响
        4.1.3 填充剂的影响
        4.1.4 渗硼剂成分配比优化结果
    4.2 制备工艺对产物的影响
        4.2.1 温度的影响
        4.2.2 热处理时间的影响
        4.2.3 预退火处理对TiB2渗层材料结合性能的改进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iB_2阴极渗层性能检测和模拟铝电解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铝电解用TiB_2阴极渗层性能检测
        5.2.1 渗层在铝液中的润湿性能检测
        5.2.2 渗层室温电阻率测定
        5.2.3 渗层抗热震性能测试
        5.2.4 渗层耐腐蚀性能检测
    5.3 TiB_2阴极渗层铝电解模拟实验
        5.3.1 实验装置
        5.3.2 铝电解实验条件
        5.3.3 电解质成份组成及配比
        5.3.4 实验步骤
    5.4 TiB_2阴极渗层铝电解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TiB_2阴极渗层铝液润湿性能
        5.4.2 TiB_2渗层结构变化
        5.4.3 TiB_2阴极渗层抗渗透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9)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之路
    1.3 锂离子电池运行机制
    1.4 锂离子电池优缺点
    1.5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1.5.1 碳类材料(嵌入型)
        1.5.2 过渡金属氧/硫化物(转化型)
        1.5.3 硅基负极材料(合金化型)
    1.6 硅基负极材料的常见包覆方法
        1.6.1 球磨法
        1.6.2 水热法
        1.6.3 静电纺丝法
        1.6.4 溶胶凝胶法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的合成方法与表征
    2.1 材料的合成方法
        2.1.1 球磨工艺
        2.1.2 静电纺丝工艺
    2.2 化学所用药品与试剂
    2.3 实验所用仪器与设备
    2.4 材料组成分析与结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XRD)
        2.4.2 拉曼光谱(Raman)
        2.4.3 热重分析(TGA)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5 比表面积测试(BET)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8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5 电化学测试
        2.5.1 半电池的组装
        2.5.2 全电池的组装
        2.5.3 循环伏安法(CV)
        2.5.4 交流阻抗法(EIS)
第三章 球磨法制备Si@LTO@C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Si@LTO@C复合材料的合成
        3.2.2 Si@LTO@C复合材料的表征与电池组装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i@LTO@C复合材料的物相与光谱分析
        3.3.2 Si@LTO@C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3.3.3 Si@LTO@C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分析
        3.3.4 Si@LTO@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3.3.5 复合材料的电性能研究
        3.3.6 Si@LTO@C复合材料高温电容性行为分析
        3.3.7 Si@LTO@C复合材料循环后微观形貌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电纺丝法制备Si@SiOx@NCNFs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纳米硅颗粒的制备
        4.2.2 Si@SiOx@NCNFs的制备
        4.2.3 Si@SiOx@NCNFs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与电池组装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i@SiOx@NCNFs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相分析
        4.3.2 Si@SiOx@NCNFs纳米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4.3.3 Si@SiOx@NCNFs纳米复合材料的XPS和 FTIR分析
        4.3.4 Si@SiOx@NCNFs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4.3.5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4.3.6 Si@SiOx@NCNFs纳米复合材料的动力学分析
        4.3.7 Si@SiOx@NCNFs纳米复合材料全电池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Al/(Al-B4C)/Al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层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金属/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2.2 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梯度材料)的制备方法
    1.3 先进陶瓷增强体材料
    1.4 Al-B_4C复合基体的制备工艺
        1.4.1 粉末冶金法
        1.4.2 无压浸渗法
        1.4.3 搅拌铸造法
        1.4.4 压力浸渗法
    1.5 Al/(Al-B_4C)/Al层状复合材料的界面问题
        1.5.1 中间层复合基体中Al-B_4C界面
        1.5.2 中间层复合基体Al颗粒之间界面
        1.5.3 包覆层Al与中间层复合基体的界面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2 实验设备、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装置
        2.2.1 球磨装置
        2.2.2 粉末热压装置
        2.2.3 金属熔体与Al-B_4C复合基体的界面行为实验装置
        2.2.4 垂直半连续铸造装置
        2.2.5 热轧装置
    2.3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4 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方法
        2.4.1 密度和气孔率的测定
        2.4.2 显微组织及元素分布
3 金属熔体与Al-B_4C复合基体之间的界面行为
    3.1 引言
    3.2 金属熔体与Al-B_4C复合基体的界面行为
        3.2.1 铺渗过程的基本概念
        3.2.2 实验过程
        3.2.3 Al-B_4C复合基体的相对密度对界面行为的影响
        3.2.4 Al-B_4C复合基体中B_4C质量分数对界面行为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静态实验制备Al/(Al-B_4C)/Al层状复合材料
    4.1 引言
    4.2 压力下制备Al/(Al-B_4C)/Al层状复合压坯
        4.2.1 粉末热压烧结的基本原理
        4.2.2 粉末热压实验
        4.2.3 粉末热压法制得的Al/(Al-B_4C)/Al层状复合压坯
    4.3 静态铸造-热轧法制备Al/(Al-B_4C)/Al复合板材
        4.3.1 静态铸造法制备Al/(Al-B_4C)/Al复合铸锭
        4.3.2 Al/(Al-B_4C)/Al复合板坯的轧制
        4.3.3 B_4C颗粒尺寸对Al/(Al-B_4C)/Al层状复合板材组织、性能的影响
        4.3.4 Al-Mg混合颗粒对Al/(Al-B_4C)/Al层状复合板材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半连续铸造-热轧法制备Al/(7075-B_4C)/Al层状复合板坯
    5.1 引言
    5.2 Al/(7075-B_4C)/Al层状复合板坯的制备
        5.2.1 半连续铸造过程传热模型的建立
        5.2.2 Al/(7075-B_4C)/Al复合铸坯的半连续铸造
        5.2.3 Al/(7075-B_4C)/Al层状复合板坯的轧制
        5.2.4 实验结果和讨论
    5.3 Al/(7075-B_4C)/Al层状复合板坯组织及性能
        5.3.1 Al/(7075-B_4C)/Al层状复合板坯显微组织
        5.3.2 Al/(7075-B_4C)/Al层状复合板坯力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6.3.1 Al/(Al-B_4C)/Al层状复合板坯的中子吸收性能的模拟
        6.3.2 半连续铸造过程中温度场、流场的数值模拟
        6.3.3 Al/(Al-B_4C)/Al层状复合板材性能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良好的导电夹是提高硅碳棒使用寿命的条件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良好的导电夹是提高硅碳棒使用寿命的条件之一[J]. 黄自然. 理化检验通讯, 1967(06)
  • [2]硅炉导电夹结构改进及特点[J]. 王绍军. 轻金属, 2000(04)
  • [3]我国工业硅生产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J]. 高海涛. 轻金属, 1996(04)
  • [4]加压滴管炉研制与实验[D]. 马正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2(10)
  • [5]MoSi2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J]. 席俊杰. 粉末冶金技术, 2010(01)
  • [6]硫磷酸盐玻璃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研究[D]. 杨一凡.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7]MoSi2材料的强韧化[J]. 席俊杰,陈华辉,吴中,王利秋. 金属热处理, 2006(08)
  • [8]Ti基TiB2渗层材料在铝电解惰性阴极方面的应用研究[D]. 贾宝平. 中南大学, 2004(04)
  • [9]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电化学性能研究[D]. 夏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Al/(Al-B4C)/Al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于赢水.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9)

标签:;  ;  ;  

好的导电夹是提高碳化硅棒使用寿命的条件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