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上网效率的六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波[1](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入侵检测防火墙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便利,人们在享受这些的便利的同时,也在经受着愈发激烈和复杂的网络异常攻击的威胁。传统基于签名的防火墙,采用规则匹配进行入侵检测,对未知威胁和零日漏洞的检测能力不足,单机系统对海量流量和日志的入侵检测也面临处理时间、业务响应和存储空间等方面的瓶颈。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入侵检测防火墙,部署在Spark平台上进行实现。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单个特征选择方法结果局限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权重集成特征选择(Weight Ensemble feature selection,WEFS)方法,利用集成学习算法思想,聚合多个特征选择算法,同时给予各个特征选择算法不同的权重进行融合,最终获得选择的特征子集。WEFS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集成特征选择方法的泛化性能,选择出数据集中最重要的特征,有效的提升入侵检测防火墙的效率和性能。(2)通过对机器学习算法深度自编码高斯混合模型(Deep Autoencoding Gaussian Mixture Model,DAGMM)的原理和优缺点进行分析,针对DAGMM的缺点提出了改进和优化,针对联合变量直接拼接带来的问题对联合变量进行特征加权正则化操作,针对网络结构容易出现梯度消失和降维维度过小的问题,对网络结构进行了调整。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降维向量维度值,获得了改进的深度自编码高斯混合模型(Improved Deep Autoencoding Gaussian Mixture Model,IDAGMM)算法,与原DAGMM算法相比提升了检测性能和准确率。(3)设计一套基于机器学习的入侵检测防火墙,并部署在Spark平台上进行实现。将WEFS结合改进的IDAGMM算法融合为权重集成特征选择深度自编码高斯混合模型(Weight Ensemble feature selection-Deep Autoencoding Gaussian Mixture Model,WEFS-DAGMM)算法作为机器学习入侵检测算法对异常入侵进行检测,增强网络的安全性。本文设计实现的基于WEFS-DAGMM的入侵检测防火墙,通过改进特征选择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并将机器学习算法部署在Spark集群上进行入侵检测。经过实验和系统测试后,证实其具有可用性和准确性并可以有效提升入侵检测的性能。
于洲[2](2021)在《复杂网络节点中心性度量及社团结构检测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网络都是以复杂网络的形式存在,例如社交网络、交通网络、电网、生命科学领域的各种网络等。在复杂网络中度量节点中心性和检测社团结构对于流行病传播与控制、信息扩散、社交网络分析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在复杂网络中度量节点中心性和检测社团结构的算法。这些算法为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理解复杂网络结构、功能及动态演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然而,一些传统的节点中心性度量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度量网络节点中心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将社团结构检测问题与节点相似度结合分析研究还有潜在空间。因此,如何度量网络中节点中心性及检测与评估网络中社团结构,提出更加准确的度量节点中心性与检测社团结构算法仍然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复杂网络节点中心性度量策略,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图谱理论,综合考虑了网络节点的局部信息,并在传统算法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节点中心性度量方法。对于社团结构检测,使用网络中节点间电阻距离的特有性质,将电阻距离用于计算网络中节点相似度,并将聚类作为辅助手段用于检测社团结构,提出基于电阻距离与节点相似度的社团结构检测算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性研究如下:(1)提出基于度与H指数扩展的中心性度量算法(DH)。度中心性是目前最简单的一种节点中心性度量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邻居节点的数量来度量节点中心性,即节点的邻居节点越多,节点中心性越大,其影响力越大。但度中心性只考虑了节点的邻居节点的数量而忽略了邻居节点的影响力,这使得度中心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H指数中心性虽然考虑了邻居节点的影响力,但却忽略了节点自身的度以及网络上部分结构信息。将基于度与H指数度量算法同时考虑,结合节点自身的度、H指数、和邻居节点的H指数三个因素,提出基于度与H指数扩展的中心性度量算法,弥补了原始度中心和H指数的不足,使其更准确地度量网络节点中心性。从真实网络和BA无标度网络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本文算法可以准确、有效地度量网络节点中心性。(2)提出了基于电阻距离和节点相似度的社团结构检测算法(CDRS)。社团结构检测对于理解网络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电阻距离是网络本身固有的一种距离函数,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节点间的电阻距离越小,节点间的路径越多,连接越紧密,节点也越有可能在一个社团中,反之亦然。节点相似度通常用于度量网络中两个节点的连接紧密程度,两节点相似度越大,两节点连接越紧密。节点的星型邻域子图包含了节点自身和其所有邻居节点,充分体现了节点的局部拓扑连接关系。本文结合节点电阻距离和节点星型邻域子图的公共节点提出新的节点相似度计算指标,较好地考虑了节点的局部拓扑连接关系,提高了度量节点相似度的准确性。根据最邻近节点应该处于同一个社团的思想,沿着使得模块度增大的方向进行聚类,使得本文算法在网络中检测出社团结构的结果具有较大的模块度,从而获得了社团结构比较明显的社团结构集合。从真实网络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本文算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出网络中的社团结构。
何佳峰[3](2020)在《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日益进步,国家对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能源的综合利用、城市发展现代化、环境保护、工业园区发展等众多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火电厂供热改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选择。而现有学者针对此类项目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其主要特点,论述了风险管理的定义以及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流程,介绍了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包括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等六种方法。在风险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的自身特性,构建出了相对完善风险识别、指标体系、风险评价三位一体的发电厂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评价体系,其中风险识别部分主要识别出了市场方面、技术设计、工程投资、供热运行可靠性风险四个方面的风险因素,指标体系部分主要是依据风险识别出的结果构建出指标体系,风险评价部分融合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了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类项目的评价。同时,以第3章的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评价体系为基准,最后选取张家口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此项目的风险等级为低的结论。最后,依据实证分析部分的结果,针对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市场方面、技术设计、工程投资、供热运行可靠性四类风险因素,分别制定出把控风险源头预防市场风险、协调管控项目资源预防技术风险、监管施工技术方案预防投资风险、制定风险应急预案规避供热运行可靠性风险等针对性风险管控措施,为后续此类项目的风险管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李晓红[4](2020)在《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的发布,学者们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新课标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讲练结合为主,学生缺乏合作和分享,且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信息的敏锐度不够,在遇到特定问题时难以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工具,无法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创客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创客教育理念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新契机。因此,如何将创客教育理念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研究对相关文献梳理后,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并探索其应用效果,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第一,通过查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创客教育相关文献,梳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的问题,了解创客教育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在分析创客教育基本理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创客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流程;在五个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第三,基于初步构建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以兰州市A中学高一(4)班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践,开展三轮行动研究,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螺旋式调整并改进教学策略。第四,通过教学观察、学生作品分析以及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形式,验证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
罗开颜[5](2019)在《考虑农村正式组织的生物质发电原料供应链博弈模型》文中指出在能源革命和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大力发展包括生物质发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然而近年来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并不顺利,其中原料供应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生物质发电原料供应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我国现行体制下,基层农村正式组织在农村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调研中发现以村委会为主的基层农村正式组织对农户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现有研究鲜有对基层农村正式组织在生物质原料供应链中介入方式的考查和研究。本文提出了引入农村正式组织的生物质发电原料供应模式,由农村正式组织牵头和农户组成生物质原料供应合作社,组织引导农户进行生物质收集和供应,生物质原料收益用于当地公共福利的改善。在这种新的模式下,基于博弈论模型和Multi-agent建模仿真方法,论文构建了四个生物质原料供应博弈模型,研究分析了引入农村正式组织的生物质发电原料供应模式的效果、适用性和相应实施策略。为了比较在农村正式组织模式和两种现有模式下生物质的供应均衡,本文首先在非合作博弈论框架下,建立了结合斯塔克博格(Stackelberg)博弈模型和Multi-agent建模仿真方法的完全信息博弈模型。斯塔克博格博弈模型平行构建了三种供应模式下供应链参与方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综合考虑农户和农村正式组织的货币和非货币效用。基于斯塔克博格博弈模型得到的反应函数,Multi-agent建模仿真构建了电厂、经纪人、农户和农村正式组织四类agent,探究了均衡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相较传统模式,该模式能够提高农户的总体效用,从而增加生物质供应量和电厂利润。敏感性分析探究了生物质上网电价、运输距离和效用偏好对均衡的影响。在前一个模型的基础之上,论文加入对供应链横向竞争的考虑,构建了包括斯塔克博格博弈和进化博弈(Evolutionary game)两阶段的完全信息博弈模型。第一阶段模型建立了供应链参与方在竞争、合作和竞合三种不同情景之下的相互作用过程和得益函数,得到了三种情景下均衡的生物质供应量和供应链总利润。第二阶段模型则在第一阶段均衡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农户群体和农村正式组织群体的复制动态方程,分析了二者的均衡稳定策略。对应于模型的两个阶段,分别采用蒙特卡洛模拟和Multi-agent建模仿真对均衡的变化趋势和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其中,Multi-agent 建模仿真重点考查了非货币效用和“搭便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纪人模式和农村正式组织模式的横向竞争使得生物质供应市场均衡达到较高水平,电厂利润和整条供应链的总利润得以增加。论文据此提出了生物质发电原料收购竞合策略。敏感性分析得到了收购半径、村委会积极性和防止“搭便车”行为的相关结论。成本是生物质原料收购管理中的关键因素,然而电厂对生物质供应者成本具有不完全信息。本文引入成本信息的不对称性,设计了包含价格契约和数量契约的原料收购双契约策略,构建了生物质发电原料供应链的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结合Multi-agent 建模仿真比较分析了不同契约情景下的贝叶斯纳什均衡。研究结果说明,成本信息的不对称性将影响供应市场的均衡,在均衡状态下成本较低的生物质提供者供应量较高,高成本供应者比例的增加会降低总供应量。论文提出的双契约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生物质总供应量、筛选出成本较低的优秀供应者。通过敏感性分析,论文给出了双契约策略实施的合理建议。利益分配问题是农村正式组织模式是否具有契约约束力的核心,论文在合作博弈范畴内构建了包含两人讨价还价博弈和联盟博弈的两阶段合作博弈模型。第一阶段模型建立了农户和农村正式组织的谈判破裂点和考虑非货币效用的效用配置函数。第二阶段模型则构建了多农户合作联盟博弈的特征函数和可行分配集,提出了基于纳什讨价还价解和改进均等利润法的利益分配策略。结果表明,该利益分配策略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满足农户参与生物质供应链的个体理性和群体理性约束,收益分配较为公平。农户收益会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而提高,但当规模达到一定上限时,农村正式组织模式的相对优势将趋于稳定。敏感性分析说明,该利益分配策略能够在一个较低的生物质上网电价水平下实现农户收益的增加,对不同机会成本的地区适用性较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论文提炼并提出了促进生物质发电产业、生物质供应链高效可持续运行的政策建议。
赵越佳[6](2019)在《基于模块化理论的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青年公寓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从青年群体不断的涌入以北京市为例的一线城市发展却难以找到满意的居住空间这一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北京市已停用的工业建筑情况、近几年工业建筑的改造方向以及政府关于解决青年群体居住问题的政策走向,顺应现如今对建筑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提出利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将已经停用的工业建筑改造为青年公寓的想法。不仅可以避免工业建筑拆迁,降低新建住房数量,充分发挥其改造为青年公寓的优势,还能解决青年群体数量多与房源租赁市场小的矛盾,与此同时利用模块化理论设计出满足青年群体特征和需求的居住空间。一举三得,为青年群体在一线城市安居乐业架起桥梁。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对工业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尺度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工业建筑的空间尺度规律和居住空间的极限尺度要求。利用工业建筑模数规整的特点,设计出由工业建筑大空间转换为居住建筑小空间的公式,形成开间、进深、层高三个方向上完整的居住空间尺度数列。再将此数列转换为建筑模数语言,建立三维空间上的模数网格体系。通过尺度转换公式和模数协调,为工业建筑改造下的青年公寓模块化设计建立可行性。其次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的技术策略将会影响到改造后的居住感受。结合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中工业建筑和居住空间的关系,提出利用SI住宅体系作为改造后的结构体系。将居住空间与结构剥离,进一步加强居住空间的灵活性。此外还针对因功能转换带来的室内外环境设计要点转移的问题,从采光、通风、保温以及隔声四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利用模拟软件进行改造后模拟,切实提升改造后的居住空间舒适性,同时降低建筑能耗。最后参考工业产品模块分级的方法,将青年公寓自上而下划分为产品级、部件级、组件级、元件级四类模块。结合上述三维空间上的模数网格和人体工程学的尺度对各个功能空间内的模块进行设计。以对青年群体居住需求的调研结果为出发点,在居住空间设计原则和组织方法下,提出适合独居、二人居住和能够满足两代人居住的三种典型套型设计。本文顺应目前政府提倡的利用停用工业建筑改造为租赁型集体公寓的要求,以青年公寓模块化设计为出发点,分析工业建筑与居住建筑空间尺度协调的可行性,并利用SI住宅体系为青年公寓模块化设计提供结构基础,形成一套完整的基于模块化理论的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研究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课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乔丹丹[7](2018)在《基于用户生成内容的竞争智能建模与经济激励探析》文中提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和演化持续拓展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诸如搜索日志、口碑评论、在线问答等以用户参与和创作为核心的内容开始大量涌现。本论文围绕用户生成内容的价值探索运用与创作行为分析两个视角展开:1)作为众人智慧的集结,用户生成内容蕴含了宝贵的商务价值。不同于以往的商务知识挖掘技术与方法,本文着重于刻画商务实体在用户生成内容中的竞争关联映射,进行相应的竞争智能建模与分析;2)用户生成内容的价值促使不少平台开始采用经济激励,本文考虑到用户生成内容的利社会动机与侵蚀效应理论,研究了经济激励下利社会用户生成内容创作的行为规律。在基于用户生成内容的竞争智能建模与分析中,我们设计了二部图式竞争程度分析方法和基于话题信息的竞争广告关键词推荐。因为竞争者之间通常具有相同的属性,在用户生成内容中则映射为属性关键词与不同商务实体的关联。基于这种关联关系,本文提出了二部图式竞争程度挖掘方法,为刻画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提供具体的测度,实验证明其能够有效提升竞争者排序和市场份额预测等实践问题。进一步将这种关联关系与话题信息建模相结合,本文还设计了一种竞争广告关键词推荐方法,有利于商家更好地实现竞争广告营销。鉴于不少平台企图使用经济报酬来激励用户生成内容,本文讨论了因为内部利社会动机的存在,经济激励对于用户生成内容创作的侵蚀效应及其溢出影响。以评论写作为具体情境,文章结合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技术设计了一种拟实验环境来具体分析经济报酬对于评论人创作行为的影响,特别是评论人在继续无报酬创作时的行为模式变化。本文还设计了一系列利社会行为实验,发现目标激励和挑战激励这两种策略与经济激励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防止经济激励对于利社会行为造成的侵蚀效应。这些研究成果为依靠用户利社会创作的信息平台在进行经济激励等相关政策设计时提供了指导。
朱贺[8](2018)在《中国光伏产业政策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光伏产业,由于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和资本壁垒的特征,其发展初期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实现跨越。而我国自2005年2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建立了法律性框架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2008年我国已是世界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基地。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开始的“双反”,给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创也带了机遇。自2012年以来,政府对我国光伏产业政策体系进行了逐渐完善,我国光伏产业也迎来了理性发展阶段,光伏产业技术不断进步、成本逐渐下降、产量稳定增长、国内应用市场逐渐扩大。但现阶段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西部地区弃光限电问题严重、政府补贴拖欠问题愈演愈烈、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在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和问题并存的背后,光伏产业政策起到了哪些作用,其作用路径和作用效果又是什么值得探讨。本文首先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我国光伏产业政策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发现光伏产业的发展在2013年后走出“双反”低谷期,逐渐回暖;从2012年开始,政府出台的政策较之前更加细化,采取了全方位多管齐下的方式,陆续出台了上网电价补贴、市场准入标准、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土地支持、技术支持等多方面政策,在数量、合理化、可操作性等多方面较之前都有很大的提升,并且政策出现演进趋势。理论分析得出我国光伏产业政策在2012年之后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是有效果的。接着对光伏产业政策的目标和作用路径进行分析,本文总结了现阶段对我国光伏产业政策作用路径的研究,发现学者大多都是从财政政策或税收政策两个方面对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的作用路径进行探讨,本文在对我国目前光伏产业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之后,又尝试提出了市场需求和市场准入政策两个方向。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在企业层面上对我国光伏产业政策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将2012年设定为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突变点,以政策突变点为虚拟变量加入模型,比较模型在变量加入前后的不同结果来评价政策的效果。结果显示:劳动力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对我国光伏企业营收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在2012年光伏产业政策集中实施后,我国光伏企业营收水平有所提高,研发投入对企业营收水平的作用得到了加强。最后,根据本文研究成果和现有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改革光伏产业价格体制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制、打破光伏行业区域壁垒、完善光伏项目土地使用政策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任婷[9](2017)在《塔式太阳能吸热器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塔式太阳能发电系统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发电技术。随着国家对光热发电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和不断完善,塔式太阳能技术将在清洁能源领域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吸热器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是塔式电站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到整个发电系统的效率和经济性。为理解吸热器中所涉及的复杂物理机制,确保塔式太阳能电站安全、高效运行,本文对吸热器的热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吸热器流动-传热-力学效应耦合的复杂多物理场模型,数值研究了管壁的温度分布和热应力分布,熔盐的温度分布和流速分布,揭示了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熔盐出口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管壁最高温度随熔盐进口温度和进口流速的变化规律,以及管壁热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2)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的吸热器熔盐温度和管壁温度预测模型,克服了传统数值计算方法需要求解复杂的控制方程,计算复杂性高,计算时间长,难以准确给定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几何条件、物性参数等弊端。数值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方法具有预测精度高、鲁棒性好、泛化能力强等优点。(3)基于热传递和?传递理论,建立了吸热器获得最大有用能的最优化模型,利用万有引力(Gravitational search,GS)算法和模拟退火(Simulated annealing,SA)算法分别求解单根吸热管以及整个吸热器获得最大能源利用效率的最优化问题,获得最优运行工况。揭示了在管内熔盐最优进口温度和流速下沿熔盐流动方向能量传递的数量和质量的细节,为高效利用太阳能提供了科学依据。(4)提出了基于传热反问题的利用有限温度测量数据反演吸热管外热流分布的方法,克服难以直接测量管外热流分布难题。通过建立目标泛函将反问题转化为一个最优化问题的求解,采用Broyden-Fletcher-Goldfarb-Shanno(BFGS)算法有效地求解该模型。数值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利用有限的温度测量数据准确反演管外热流分布,为在实际应用中获取吸热器表面热流分布提供一种有效方法。(5)提出一种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和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快速预测吸热管中两相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克服了实验方法周期长、成本高,数值计算方法时间成本高、计算复杂性高,尤其是经验公式(Empirical correlation,EC)法需要预先确定函数关系式等弊端。利用群搜索(Group search optimizer,GSO)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超参数,改善预测质量。该方法有利于减少实验次数和实验成本,缩短设计周期,为研究吸热器中气液两相流的换热特性提供一种有效方法。研究发现对确保吸热器安全高效运行、促进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大规模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我国的节能减排战略做出贡献。
阮功信(NGUYEN CONG TIN)[10](2017)在《以禅修为基础的正念治疗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佛教不单纯是一种宗教,它本身也包含丰富的哲学、心理学、文化和艺术等内容。有不少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佛理,获得了很多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及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佛教思想蕴含着许多值得肯定的内容。佛教主张破除“我执”与“法执”,形成了特殊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可以改变、转化人的精神状态。而其中,“禅定”思想是最为独特的方面,心理学界发现习禅之人的精神达到一种稳定、平静、快乐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有效解决人们的苦恼和烦恼,缓解压力,防止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维护人群的心理健康。基于佛教思想的正念理论与方法,已成为临床心理学与医学当中的一个热门的话题。以正念为基础的新疗法目前以“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为代表。人们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来培养正念的能力,这就需要采用一种“非判断”、“开放”与“全神贯注”的心态。其实,正念在佛教传统中的本意是不相同的,除了这些外表的形式,正念的力量还具有维护与选择性,维护身心远离恶法的功能。传统正念的意义有很多是佛教理念所支持的,如“四无量心”、“菩提心”和“般若心”。这些理论证据可以从佛教经典当中寻找与研讨。本研究对以禅修思想为基础的正念禅修疗法思想进行研究。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关注分析正念疗法诞生的背景和演化轨迹,以及正念禅修在佛教经典中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沿着正念疗法在佛教心理学思想中的形成和发展轨迹,以禅宗思想为理论基础来对各种正念疗法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分析正念疗法的实施过程,包括正念疗法的理论模型以及正念疗法的作用机制。此部分主要以正念训练的机制及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收集了一些正念训练的个案,证明正念治疗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治疗体系。第四部分,分析正念对于身心改变的益处,并提出“八周正念禅修”的练习方案,并检验该方案对于人们身心功能的积极影响,提出正念禅修训练能够改变个体的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压力、愤怒与疲劳,克服焦虑与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使人们产生更高的幸福感。正念的培育,对于人们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使人们获得身体的健康,心灵的安定,是非常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二、提高上网效率的六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上网效率的六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的入侵检测防火墙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传统的入侵检测 |
1.2.2 基于机器学习的入侵检测 |
1.2.3 分布式入侵检测 |
1.2.4 特征选择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入侵检测防火墙总体设计 |
2.1 系统相关基础研究 |
2.1.1 入侵检测系统介绍 |
2.1.2 机器学习入侵检测算法介绍 |
2.1.3 系统分布式技术研究 |
2.1.4 入侵检测数据集 |
2.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2.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2 系统物理层面架构 |
2.2.3 系统数据层面架构 |
2.2.4 系统硬件配置 |
2.3 系统整体流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权重的集成特征选择方法 |
3.1 基于权重的集成特征选择方法 |
3.1.1 权重集成特征选择框架 |
3.1.2 算法介绍 |
3.1.3 算法证明 |
3.2 特征选择算法分析 |
3.2.1 特征选择方法研究 |
3.2.2 相似性度量 |
3.2.3 准确性度量 |
3.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3.1 实验环境 |
3.3.2 训练策略 |
3.3.3 数据预处理 |
3.3.4 结果分析 |
3.3.5 WEFS对比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AGMM入侵检测算法的研究 |
4.1 DAGMM算法研究 |
4.1.1 压缩网络 |
4.1.2 估计网络 |
4.1.3 目标函数 |
4.2 DAGMM算法的改进与优化 |
4.2.1 DAGMM算法分析 |
4.2.2 联合特征加权正则化改进 |
4.2.3 网络结构改进 |
4.2.4 自适应采样 |
4.3 入侵检测模型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1 实验环境 |
4.3.2 训练策略 |
4.3.3 评估指标 |
4.3.4 结果分析 |
4.3.5 不同算法对比 |
4.3.6 改进前后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EFS-DAGMM的入侵检测防火墙实现 |
5.1 入侵检测防火墙系统实现 |
5.1.1 基于Pcap的数据采集实现 |
5.1.2 基于WEFS的特征选择 |
5.1.3 基于IDAGMM的异常检测实现 |
5.1.4 数据存储策略 |
5.1.5 系统可视化输出 |
5.2 入侵检测防火墙部署配置与测试 |
5.2.1 系统部署集群环境 |
5.2.2 入侵检测防火墙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复杂网络节点中心性度量及社团结构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节点中心性的研究现状 |
1.2.2 社团结构检测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章节与安排 |
第2章 复杂网络的基础知识 |
2.1 复杂网络的基本理论 |
2.1.1 复杂网络的概念 |
2.1.2 图的基本概念 |
2.1.3 节点中心性 |
2.1.4 社团结构 |
2.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征 |
2.2.1 网络路径长度 |
2.2.2 聚类系数 |
2.2.3 节点的度 |
2.3 复杂网络模型 |
2.3.1 规则网络 |
2.3.2 随机网络 |
2.3.3 小世界网络 |
2.3.4 无标度网络 |
2.4 节点中心性度量算法 |
2.5 复杂网络社团结构检测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度与H指数扩展的节点中心性度量算法 |
3.1 问题描述 |
3.2 算法描述 |
3.2.1 H指数中心性 |
3.2.2 局部DH指数中心性 |
3.3 实验数据集与评价方法 |
3.3.1 数据集 |
3.3.2 传播模型 |
3.3.3 肯德尔相关系数 |
3.3.4 单调函数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电阻距离与节点相似度的社团结构检测算法 |
4.1 电阻距离 |
4.2 节点相似度 |
4.2.1 节点相似度的相关概念 |
4.2.2 基于节点相似度的社团结构检测算法 |
4.3 算法描述 |
4.3.1 星型邻域子图 |
4.3.2 局部相似度 |
4.3.3 最邻近节点 |
4.3.4 初始社团结构检测方法 |
4.3.5 模块度Q |
4.3.6 社团合并 |
4.3.7 算法步骤 |
4.4 实验数据集与评价方法 |
4.4.1 实验数据集 |
4.4.2 标准化互信息NMI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析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 |
2.1 风险的相关概念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风险的主要特点 |
2.2 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
2.2.1 风险管理的定义 |
2.2.2 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流程 |
2.3 项目风险管理主要方法 |
2.3.1 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 |
2.3.2 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评价体系 |
3.1 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
3.2 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识别 |
3.2.1 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特性分析 |
3.2.2 市场方面风险 |
3.2.3 技术设计风险 |
3.2.4 工程投资风险 |
3.2.5 供热运行可靠性风险 |
3.3 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 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评价 |
3.4.1 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评价流程 |
3.4.2 AHP(层次分析法)分析法 |
3.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张家口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评价实证分析 |
4.1 张家口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简介 |
4.1.1 张家口发电厂现有工程概况 |
4.1.2 张家口发电厂本期工程改造情况 |
4.1.3 张家口发电厂供热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
4.2 张家口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评价 |
4.2.1 指标权重确定 |
4.2.2 风险综合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
5.1 合理把控风险源头,预防市场风险 |
5.2 协调管控项目资源,预防技术风险 |
5.3 监管施工技术方案,预防投资风险 |
5.4 制定风险应急预案,规避供热运行可靠性风险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创客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兴起 |
1.1.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新要求 |
1.1.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
1.1.4 创客教育理念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新契机 |
1.2 问题陈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创客教育 |
2.1.2 创客教育理念 |
2.1.3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
2.1.4 教学策略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杜威“做中学”思想 |
2.2.2 建造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创新教育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
2.3.2 创客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
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析 |
3.1.1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
3.1.2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
3.1.3 课程结构 |
3.1.4 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 |
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 |
3.2.1 教材结构分析 |
3.2.2 教材内容分析 |
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3.3.1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
3.3.2 高中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调查和分析 |
3.4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初步构建 |
3.4.1 创客教育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融合理念分析 |
3.4.2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流程 |
3.4.3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初步构建 |
4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 |
4.1 行动研究前准备 |
4.1.1 行动研究的目的 |
4.1.2 行动研究的环境 |
4.1.3 行动研究的对象 |
4.1.4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1.5 行动研究计划方案 |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
4.2.1 教学设计与实施 |
4.2.2 教学观察 |
4.2.3 教学反思 |
4.2.4 改进策略 |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空气质量报告》 |
4.3.1 教学设计与实施 |
4.3.2 教学观察 |
4.3.3 教学反思 |
4.3.4 改进策略 |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你好新时代》 |
4.4.1 教学设计与实施 |
4.4.2 教学观察 |
4.4.3 教学反思 |
4.4.4 完善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
5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调查分析 |
5.1 调查问卷分析 |
5.2 访谈内容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一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前测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活动计划表 |
附录四 作品评价量规表 |
附录五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六 作品创作说明表 |
附录七 高一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后测调查问卷 |
附录八 后测辅助访谈提纲(学生)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考虑农村正式组织的生物质发电原料供应链博弈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引出及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本文研究框架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2.1.1 生物质供应链博弈分析方面 |
2.1.2 生物质供应链仿真模拟方面 |
2.1.3 农户行为与农村正式组织研究方面 |
2.2 主要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3章 引入农村正式组织的生物质发电原料供应模式 |
3.1 现有生物质发电原料供应链模式 |
3.1.1 农户直接供应模式 |
3.1.2 经纪人模式 |
3.1.3 现有模式的治理缺陷 |
3.2 农村正式组织模式的提出 |
3.2.1 农村正式组织 |
3.2.2 模式基本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考虑横向竞争的生物质发电原料供应链完全信息非合作博弈模型 |
4.1 模型概述 |
4.2 博弈模型构建及均衡 |
4.2.1 博弈模型构建 |
4.2.2 博弈均衡 |
4.3 Multi-agent建模仿真 |
4.3.1 仿真模型构建 |
4.3.2 参数假设 |
4.3.3 仿真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横向竞争的生物质发电原料供应链完全信息非合作博弈模型 |
5.1 模型概述 |
5.2 基于斯塔克博格(Stackelberg)博弈的第一阶段博弈模型及均衡 |
5.2.1 斯塔克博格博弈模型构建 |
5.2.2 斯塔克博格博弈均衡 |
5.3 基于进化博弈(Evolutionary Game)的第二阶段博弈模型及均衡 |
5.3.1 进化博弈复制动态方程构建 |
5.3.2 进化博弈稳定策略 |
5.4 Multi-agent建模仿真 |
5.4.1 仿真模型构建 |
5.4.2 仿真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生物质发电原料供应链不完全信息非合作博弈模型 |
6.1 模型概述 |
6.2 博弈模型构建及均衡 |
6.2.1 不同情境下博弈模型的构建 |
6.2.2 不同情景下均衡的比较 |
6.3 Multi-agent建模仿真 |
6.3.1 仿真模型构建 |
6.3.2 仿真结果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生物质发电原料供应链合作博弈模型 |
7.1 模型概述 |
7.2 基于两人讨价还价博弈的第一阶段合作博弈模型 |
7.2.1 两人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构建 |
7.2.2 基于纳什讨价还价解的利益分配策略 |
7.3 基于联盟博弈的第二阶段合作博弈模型 |
7.3.1 联盟博弈模型构建 |
7.3.2 基于改进均等利润法的利益分配策略 |
7.4 Multi-agent建模仿真 |
7.4.1 数据及参数假设 |
7.4.2 结果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模块化理论的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青年公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青年公寓(租赁型)的必要性 |
1.1.2 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发展趋势 |
1.1.3 模块化建设发展趋势 |
1.1.4 工业建筑改造为青年公寓的优势 |
1.2 研究目的和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概念及研究背景综述 |
1.3.1 工业建筑改造国内外研究背景 |
1.3.2 居住建筑模块化设计国内外发展历程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青年公寓模块化设计和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基础 |
2.1 青年公寓建筑中模块化的应用 |
2.1.1 模块化理论认知 |
2.1.2 建筑模数协调 |
2.1.3 模数协调与模块化应用 |
2.1.4 青年公寓模块化设计的特点及优势 |
2.2 城市青年群体特征及居住需求 |
2.2.1 青年群体特性及行为特征 |
2.2.2 青年群体租住心理及租住现状 |
2.2.3 青年群体居住需求问卷调查 |
2.2.4 青年群体的居住行为和居住需求 |
2.3 青年公寓相关调研及分析 |
2.3.1 青年公寓与传统住宅的区别 |
2.3.2 青年公寓的发展演变 |
2.3.3 青年公寓居住空间调研分析 |
2.3.4 青年公寓公共空间调研分析 |
2.4 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调研分析 |
2.4.1 可利用的工业建筑界定 |
2.4.2 北京市既有工业建筑改造情况 |
2.4.3 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现况及实例 |
2.4.4 与居住化改造适宜的结构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下的青年公寓模数设计 |
3.1 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中的空间问题 |
3.1.1 工业建筑空间尺度特点 |
3.1.2 居住建筑空间尺度特点 |
3.1.3 工业建筑与居住建筑尺度协调措施 |
3.1.4 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尺度协调措施 |
3.2 青年公寓居住空间模数设计 |
3.2.1 建筑设计的尺寸要求 |
3.2.2 适用于居住空间的模数系统建立 |
3.2.3 居住空间模数网格设计 |
3.2.4 网格中断区设计 |
3.3 居住空间模数下的公共空间设计 |
3.3.1 公共空间功能分类及特点 |
3.3.2 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
3.3.3 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的模数协调可行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中的技术应用 |
4.1 居住化改造与SI住宅理论应用 |
4.1.1 工业建筑改造与SI住宅理论 |
4.1.2 工业建筑影响下支撑体的变化 |
4.1.3 支撑体影响下可分体的排布方式选择 |
4.1.4 主支撑体加固改造 |
4.1.5 主、次支撑体的结合方式 |
4.2 居住化改造中室内外环境设计要点 |
4.2.1 加强居住空间采光质量 |
4.2.2 改善居住空间通风环境 |
4.2.3 提高居住空间保温性能 |
4.2.4 满足居住空间隔声要求 |
4.3 围护结构改造措施 |
4.3.1 自然采光改造措施 |
4.3.2 自然通风改造措施 |
4.3.3 保温隔热改造措施 |
4.3.4 隔声降噪改造措施 |
4.4 居住化改造前后相关规范梳理 |
4.4.1 满足节能类规范要求 |
4.4.2 遵守防火类规范要求 |
4.4.3 参考居住类、公建类规范要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年公寓居住空间模块化设计 |
5.1 青年公寓模块化系统构建 |
5.1.1 工业产品模块分级启示 |
5.1.2 青年公寓模块化分解 |
5.1.3 以蘑菇公寓为例的模块化应用解析——以蘑菇公寓为例 |
5.2 组件级功能房间模块化设计 |
5.2.1 起居模块 |
5.2.2 卧室模块 |
5.2.3 厨房模块 |
5.2.4 卫生间模块 |
5.2.5 储物空间设计 |
5.3 部件级套型模块空间设计策略 |
5.3.1 部件级模块空间设计原则 |
5.3.2 部件级模块空间组织方式 |
5.4 不同居住模式下的套型模块设计方案及分析 |
5.4.1 适合独居的套型模块设计方案及分析 |
5.4.2 适合二人合住的套型模块设计方案及分析 |
5.4.3 满足两代人居住的套型模块设计 |
5.5 模块化应用前后对比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用户生成内容的竞争智能建模与经济激励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互联网背景与UGC概述 |
1.1.2 UGC的商务价值 |
1.1.3 UGC的形成与激励 |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贡献 |
1.2.1 研究框架及各章内容简介 |
1.2.2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贡献 |
1.2.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竞争分析与商务分析的相关研究 |
2.1.1 竞争分析的相关研究 |
2.1.2 基于UGC的相关商务分析 |
2.2 利社会行为与经济激励 |
2.2.1 利社会行为相关研究 |
2.2.2 经济激励与侵蚀效应 |
2.3 小结 |
第3章 基于UGC的竞争智能建模与分析 |
3.1 二部图式竞争程度分析 |
3.1.1 问题定义 |
3.1.2 二部图模型构建 |
3.1.3 竞争程度分析 |
3.1.4 算法与效率分析 |
3.1.5 基于搜索日志的竞争者排序实验 |
3.1.6 基于搜索日志的市场份额预测实验 |
3.1.7 基于评论日志的市场竞争程度分析 |
3.1.8 小结 |
3.2 基于话题结构的竞争广告关键词推荐 |
3.2.1 研究背景 |
3.2.2 问题定义 |
3.2.3 模型框架 |
3.2.4 算法与效率分析 |
3.2.5 实验评估 |
3.2.6 小结 |
第4章 经济激励下的利社会UGC创作行为分析 |
4.1 经济激励对于利社会UGC创作的溢出影响 |
4.1.1 研究动机与背景介绍 |
4.1.2 研究情境与变量测度 |
4.1.3 理论依据与假设提出 |
4.1.4 基于评论分析的初步结果 |
4.1.5 基于评论人的推断分析 |
4.1.6 基于RTM模型的鲁棒性检验 |
4.1.7 基于产品类型的异质性分析 |
4.1.8 小结 |
4.2 抑制经济激励对于利社会行为的侵蚀效应 |
4.2.1 研究背景 |
4.2.2 理论与假设 |
4.2.3 实验设计 |
4.2.4 基于图像转录的实验 |
4.2.5 基于语音识别的实验 |
4.2.6 小结 |
第5章 结语 |
5.1 研究总结 |
5.2 主要的创新点 |
5.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关于经济激励的相关文献综述 |
附录 B 基于评论日志的竞争程度测量 |
附录 C 倾向匹配结果展示 |
附录 D 关于经济激励溢出效应的鲁棒性检验 |
附录 E MTURK的实验设计展示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中国光伏产业政策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光伏产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
1.2.2 光伏产业政策的研究综述 |
1.2.3 产业政策效果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理论 |
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 后发优势理论 |
2.3 结构转换理论 |
2.4 公共选择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3.1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1 光伏产业链 |
3.1.2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
3.2.1 工业硅 |
3.2.2 多晶硅 |
3.2.3 硅片 |
3.2.4 电池片 |
3.2.5 光伏组件 |
3.2.6 光伏装机量 |
第四章 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及作用机制 |
4.1 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的梳理与评述 |
4.1.1 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的梳理 |
4.1.2 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的述评 |
4.2 光伏产业政策的目标 |
4.3 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4.4 光伏产业政策的作用路径 |
第五章 中国光伏产业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
5.1 基础模型选择与样本数据说明 |
5.1.1 基础模型选择 |
5.1.2 样本数据说明 |
5.2 模型检验 |
5.2.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5.2.2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加入政策变量前的模型回归结果 |
5.3.2 加入政策变量后的模型回归结果 |
5.3.3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塔式太阳能吸热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研究进展 |
1.3 塔式电站吸热器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吸热器流动-传热机理与特性 |
2.1 数学模型 |
2.1.1 流动与传热模型 |
2.1.2 湍流模型 |
2.1.3 力学模型 |
2.2 计算方法 |
2.3 吸热管温度分布规律 |
2.3.1 熔盐出口平均温度 |
2.3.2 熔盐出口最高温度 |
2.3.3 管外壁最高温度 |
2.3.4 管内壁最高温度 |
2.4 熔盐速度分布规律 |
2.5 管壁热应力分布规律 |
2.6 可靠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吸热管温度预测 |
3.1 预测模型 |
3.2 神经网络方法 |
3.2.1 基本理论 |
3.2.2 BPNN方法预测步骤 |
3.3 训练样本和预测样本 |
3.4 BPNN方法预测 |
3.4.1 实验一 |
3.4.2 实验二 |
3.4.3 实验三 |
3.4.4 实验四 |
3.4.5 实验五 |
3.4.6 鲁棒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吸热器的优化 |
4.1 热传递理论和?传递理论 |
4.1.1 热传递理论 |
4.1.2 ?传递理论 |
4.2 最优化模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求解方法 |
4.3 数值实验一 |
4.3.1 模型的离散化 |
4.3.2 收敛特性 |
4.3.3 温度分布 |
4.3.4 热传递和?传递特性 |
4.3.5 最优化结果验证 |
4.4 数值实验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吸热管外热流分布估计 |
5.1 模型 |
5.1.1 正问题模型 |
5.1.2 反问题模型 |
5.2. 计算方法 |
5.3 基于反问题的热流分布重建流程 |
5.4 数值实验与讨论 |
5.4.1 正问题 |
5.4.2 实验一 |
5.4.3 实验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两相流对流换热系数研究 |
6.1 两相流理论 |
6.1.1 两相流概念 |
6.1.2 两相流主要特征参数 |
6.1.3 两相对流换热系数经验公式 |
6.2 预测模型 |
6.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6.3.1 LSSVM模型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 |
6.3.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理论 |
6.3.3 参数优化 |
6.4 高斯过程回归 |
6.4.1 训练 |
6.4.2 基于GPR方法对流换热系数预测 |
6.5 实验验证一 |
6.5.1 算例一 |
6.5.2 算例二 |
6.6 实验验证二 |
6.6.1 算例一 |
6.6.2 算例二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以禅修为基础的正念治疗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正念疗法诞生的背景和演化轨迹 |
第一节 以正念为基础的正念治疗方法 |
一、正念与正念疗法的简介 |
二、正念疗法产生的背景 |
第二节 正念禅修在佛教经典的依据 |
一、正念修行在《四念处经》 |
二、《安般守意经》中的正念修行 |
三、佛教其他经典中的正念修行 |
第二章 正念疗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正念在佛教心理学中的形成 |
一、佛教心理学的内涵 |
二、禅宗心理学的内涵 |
三、正念禅修是禅宗心理学的核心 |
第二节 正念疗法的禅宗心理学思想 |
一、正念修行的禅宗思想 |
二、从注意到正念 |
三、正念禅修的治疗方法 |
第三章 正念疗法的实施过程 |
第一节 正念疗法的机制 |
一、正念疗法的理论模型 |
二、正念疗法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正念疗法的正念训练的主要方法 |
一、正念训练的方式 |
二、训练正念的主要技术 |
第三节 关于正念禅修访谈记录与分析 |
一、访谈的内容 |
二、对访谈内容的分析 |
第四章 培育正念对于身心改变的利益 |
第一节 八周正念修行练习对日常生活的改变 |
一、八周正念修行的训练 |
二、八周正念修行训练的成果 |
第二节 正念禅修思想的身心治疗作用 |
一、正念禅修对医疗的作用 |
二、正念禅修与神经机制 |
第三节 正念对生活的意义 |
一、正念禅修有助于培养对人们的积极态度 |
二、正念训练可以改变习惯性反应 |
三、正念修行改变无意义的忙碌 |
第四节 对正念禅修的治疗思想评价与展望 |
一、正念禅修的治疗思想的评价 |
二、正念禅修的发展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提高上网效率的六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的入侵检测防火墙设计与实现[D]. 李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复杂网络节点中心性度量及社团结构检测算法研究[D]. 于洲.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发电厂发电机组供热改造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 何佳峰.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4]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D]. 李晓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考虑农村正式组织的生物质发电原料供应链博弈模型[D]. 罗开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6]基于模块化理论的工业建筑居住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青年公寓为例[D]. 赵越佳.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基于用户生成内容的竞争智能建模与经济激励探析[D]. 乔丹丹. 清华大学, 2018(04)
- [8]中国光伏产业政策效果的研究[D]. 朱贺. 天津商业大学, 2018(11)
- [9]塔式太阳能吸热器特性研究[D]. 任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12)
- [10]以禅修为基础的正念治疗思想研究[D]. 阮功信(NGUYEN CONG TIN).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