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拓展您的健康视野(论文文献综述)
杜方方[1](2019)在《吉林省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及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类型呈现出多样性,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呈现出复杂化。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行业人才发展的新生力量,推动着体育学科的发展,而高质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完善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来保证。然而,由于吉林省一些学科的硕士学位开设年代相对较晚、培养经验不丰富,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存在专业设置不完善、研究方向陈旧、课程分类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为了更好的完善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专业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本文针对吉林省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探寻体育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目前存在的问题,为解决相关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吉林体育学院为调查对象,对吉林省体育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入手,整体分析了专业设置、研究方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实践,结论如下:1、在培养目标中,体育学的培养目标描述模糊、笼统;在能力的培养上,目标规划不全面。体育硕士培养目标缺乏对二级学科目标的细致规划,目标定位不系统,缺乏可测量化的语言。2、在培养要求上,对具体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缺乏清晰、具体,可操作化的规划且学科之间的培养要求大同小异,区别不明显。3、在专业设置上,有些院校的专业开设不足;在研究方向上,二级学科之间出现交叉混合、规划不统一、因人而设,因人而定的现象。4、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四所院校体育学和体育硕士的课程分类上都存在分类不统一、结构杂乱的现象。学时、学分的分配不统一,存在专业课比重大,选修课比重小,分配比重失衡的现象。5、在课程设置上,体育学过度倾向“专业化”的课程设置,缺乏综合化、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另外,还存在专业不同,开设课程相同的现象。体育硕士中,有关学术前沿的课程、研究方法之类的课程设置较少,对于选修课没有依据专业进行分科设置,缺乏进一步整合、凝练。6、在教学实践方面,教学实践不系统,实习监管、考核环节薄弱,实践效果较差。
张强峰[2](2019)在《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身体素养是学生长期体育锻炼后的重要结果体现,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制订与实施的主要目标,因此身体素养是《标准》制订与实施的重要导向。但作为新近兴起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身体素养的概念界定、评价体系、实施策略都等存在差异。在其制订与实施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素养,注重学生身体素养的哪些方面不得而知。越早期的运动干预,对于青少年成年后体育锻炼、意志品质的影响越大。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国内外身体素养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拟全面、系统探究身体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探寻《标准》(小学阶段)在其历史演变与现实实施中的身体素养导向,剖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寄希望为《标准》促进小学阶段学生身体素养的养成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借助系统分析、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对身体素养的内涵概念,哲学基础,指标体系进行重新界定,基于论文界定的身体素养,对我国《标准》(小学阶段)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并探析《标准》(小学阶段)修订中存在的不足。借助教育部《标准》测试数据复核的机会,在我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南部省份各选取1个省份,每个省份10所小学,共计对30所小学的2400名3-6年级小学生,3600名1-6年级小学生家长,12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探寻《标准》(小学阶段)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身体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体现出有目的身体活动的知识,技能,理解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在各种身体活动中的由内而外的综合表现,并能维持终身体育活动参与的能力。主要包括运动技术和能力;运动的动机和行为;运动的规则和策略;运动的个人和社会属性四个方面。身体素养以一元论和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培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广泛运动参与的模式,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家校社的协同机制,与运动相关的评价范式。《标准》(小学阶段)在其制订中,注重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重点来促进学生身体素养的发展,但也存在:以外在量化指标为主线的测试机制,忽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抑制学生积极的体育运动动机和行为的养成;以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体系,忽视学生发展的过程,抑制学生的运动规则和策略的发展;测试项目统一必测的发展趋势,忽视学生内在个体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趋于共性。《标准》(小学阶段)的实施在学生方面存在着学生参与的认知有待提高,参与的态度有待端正,参与的动机有待强化;《标准》(小学阶段)的实施在外界支持方面存在着父母与学校的协同度有待提高,学校运动场地配备有待落实,社会对于学校的支持有待量化。导致《标准》(小学阶段)制订与实施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主体与客体的错位;素质与素养的差异。《标准》(小学阶段)的当前实施应建立一体化的电子档案应对当务之急;构建强制与自由的测评体系面对长远发展;发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功能;呼吁家庭教育的理性回归。在《标准》的未来制订上,应健全测试体系,促进学生积极的体育运动动机和行为的养成;拓展关注群体,提升《标准》实施的外环境,健全学生身体素养发展的社会属性;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学生身体素养中规则与策略意识的发展。
苗秀秀[3](2019)在《基于超星尔雅平台的信息化教学研究 ——以魅力科学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技术的功能性发展,催生出了大量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为高校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改革提供了有效途径。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了集众家之所长、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知识共享与传播的优势,有效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资源的分享。因此,研究如何促使传统课堂教学手段与信息化教学工具有机结合,对加快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超星尔雅是一所注重通识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教育目的。通过名师教学,注重让学生在收获学习过程的完整体验中掌握知识。陕西师范大学于2016年引入该平台的魅力科学等课程,用以扩充学校的通识教育体系。为探索如何借助网络平台的信息化教学优势进行课程建设,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实例分析、问卷调查以及实际课程教学等研究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为本校魅力科学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建设提供实践参考。本文通过查阅有关信息化教学的大量国内外文献,分析目前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信息化教学相比传统教学具有多样化教学形式和方法、兼具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等优势。分析了超星尔雅平台的教学优势,即注重通过提升通识教育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其完善的通识课程体系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海量的教学资源,可以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一体化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支持不同类型课程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利用人工智能检测学情,实时出具课程报告。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基于超星尔雅平台对魅力科学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构建和应用研究。首先,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的指导,初步设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体系。其次,通过分析魅力科学线上课程内容特点以及选课学生整体特征,结合以学生为本、合作学习、整合性和创新思维原则,初步构建了魅力科学课程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分为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效果三个阶段。接下来,借助超星尔雅和学习通平台提供的线上签到、投屏和评分等教学工具,以混合式教学和互动教学方式实施课程的SPOC教学,分为线上自学、智慧课堂教学和线上平台个性化辅导三个环节,三个教学环节各有侧重,通过结合网络课程与实际课堂面对面教学的优势,注重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基于特定学习情境,自主建构和完善已有知识体系。本文通过在超星尔雅平台发放《信息化学习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和《SPOC混合教学模式满意度调查问卷》两份电子问卷,从学生基本信息、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基础信息技术素养的掌握情况、使用平台情况、影响平台学习的主要因素、课程学习模式的满意度、建议与反馈七个维度了解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根据问卷的结果反馈,为课程后续的信息化教学实施SPOC混合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些建议和设想,以期促进超星尔雅平台与课程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
邵倩[4](2020)在《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新媒介使用效果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陇西县作为甘肃省中药材种植和交易的重要地区之一,对全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以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新媒介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本地中药材生产和经营用户对新媒介的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其使用效果。研究发现:不同形态的媒介使用产生的效用不同,所以使用效果存在差异,不同媒介形式互为补充,共同发挥效用;新媒介的应用初步转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开始结合,但总体来看,传统交易方式仍占主流;目前由于平台公信力较低,信息供给与实际信息需求不符,导致目前新媒介平台的信息尚不足以满足用户需求;新媒介平台促使更多中药材商互联网意识的觉醒,开始尝试使用互联网解决问题。
王旭[5](2018)在《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教学研究 ——以安徽省马鞍山中学为例》文中认为“网络社区环境”指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环境。本课题所研究的网络社区环境,包括QQ和“智慧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通过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加强师生交流。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学生的和谐发展。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所从事的生态课堂的研究,通过分析他们的研究,指出他们的研究对我们的研究的指导意义。第二章为了了解马鞍山中学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教学的现状,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对象分别是马鞍山市高中学生和老师,说明开展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教学的必要性。第三章介绍网络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建构以及策略。第一,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好奇心。第二,开展分层次教学,为学生提供“片段化”的阶梯。教学中教师提出有不同难度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第三,开展合作教学使得课堂更加高效。网络平台下的合作教学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在角色上发生转化,更加平等和自由地进行交流合作,更好地发挥出合作教学的优势。第四,巧用分段评价、诊断,推动掌握学习。肯定的评价一般会对学生的学习起鼓励作用,学生学习上取得了进步,获得教师的认可,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会强化其学习的积极性。第四章介绍网络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设计、实施,从课前预习,课中授课,课后的作业发布、问题讨论等方面介绍如何开展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教学,介绍开展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并对实施过程进行反思。旨在通过本文,通过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全员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聂刚刚[6](2019)在《健身交谊舞锻炼对中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体系也逐渐完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寿命也不断延长。一方面,使得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中老年人对待健康的需求更加全面。综合起来给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此时,中老年人的生命质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参加健身交谊舞锻炼(以下简称锻炼或锻炼者),并开始注重“生命质量”的提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测量法等进行搜集和整理,并获得关于生命质量及锻炼的相关研究资料。设计“生命质量问卷”调查了武汉主城区330名锻炼者,了解其锻炼、健康及生活质量方面的问题;同时运用“生命质量测量表简表”(WHOQOL-BREF)进行测量;另外更加直观、真实、确切的了解其锻炼者的感受,此外,还采用了面对面的访谈法,与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询问这种锻炼对其生活方式、生活档次、生命质量等方面的积极影响。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重点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主观判断与评价”、“满意度与幸福感”五个方面研究锻炼对中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锻炼者中女性人数明显高于男性;年龄段集中在45-59岁之间;锻炼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其中退休和行政行业锻炼者为主;参加锻炼年限普遍较长,每次锻炼时间也较长,锻炼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长期参加锻炼的中老年人生命质量整体水平高于普通大众常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生理方面,其表现在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和“社会”角色有正向的积极转化。(二)心理方面,其表现在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身情绪的调控及改善。(三)社会功能方面,其表现在与社会不断融合并促进了中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四)主观判断与评价方面,其表现在身体、心理健康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认可与满足,另一方面对他人、家庭、社会也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五)满意度与幸福感方面,其表现在个人需求得到满足后的良好的情绪反映,另一方面是对健身交谊舞锻炼影响的相关满意度、满足感比较高。综上所述,这五个方面从整体上反应了锻炼对中老年人的生活档次、生命质量是有实际作用的,是积极的贡献。建议:(一)重视对中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研究,不仅仅存在于研究身体健康,更要精神健康、社会健康、全面健康。(二)全方位的研究健身交谊舞运动特征、拓展其功能,更加科学的挖掘健身交谊舞在其他年龄段运动价值。(三)本论文立足于健身交谊舞锻炼,研究长期参与锻炼的中老年人的整体生命质量的积极影响,并没有过多的进行负面影响的研究。尽管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因调查数量及地区的局限性对研究有一定的误差。希望其他研究者可以更加广泛、精确的开展研究。
吕松涛[7](2020)在《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引领了新的科技革命。诸如互联网电子教材、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为典型代表的新兴媒体推陈出新。新媒体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当中,我们已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其中新媒体在教育行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我国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在传统教学理念基础上不断进行着新的发展尝试与改革。《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指出“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1]。篮球学科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普通高等院校的选项课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部分传统教学有时不能满足现在课堂发展的需要。为提高课堂氛围、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本文试图在篮球教学实践中运用新媒体来验证其对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湖南科技大学篮球选项课进行两轮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传统教学与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进行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教学效果具有一致性;新媒体应用在高校篮球选项课中进行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水平,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发展。(2)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对篮球选项课堂中应用新媒体认同率较高。(3)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能水平与自信心两两显着正相关,篮球运动能够促进高校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4)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拉近了师生距离、加强了生生交流,创建了浓厚的课上课下学习氛围。
吴文静[8](2020)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生-本”对话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对话教学受到了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研究呈现出学科专门化、视角多样化的趋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课堂中,除了要关注教师与学生间的言语型对话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施促成学生与文本的理解性“对话”。“生—本”对话是通过学生与文本视域达成联结,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学生在自身经验和认知思维的作用下对文本品读鉴赏、审美创造,进而拓展文本、建构个人视界。然而,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与课程实施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研究旨在对阅读教学“生—本”对话进行理论探讨和建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证调查来呈现目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生—本”对话的实施问题,进而探究有效的教学实施策略,促进对话教学理念的推行和实施。通过课堂观察和质性访谈发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形式化”导入、“堆砌式”泛读、“替代式”解读、“离文式”品读的问题,造成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障碍。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因素探究阅读教学各个阶段产生的问题,归因于教师对话理论认识模糊、学生理解性阅读能力薄弱、教学的功利主义倾向、教师缺乏实践智慧。为了促进完整而有效的“生—本”对话状态,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实施策略尤为重要。在预读中,要在预习和导入环节联通“生—本”视域,激发学生对话期待;在续读中,让学生整体感知,形成思路导图;研读中学生充分议答,丰富文本意义;在赏读中促进“生—本”融合,加强审美对话。
余宣政[9](2012)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材的适应性研究 ——以高教08版《田径》教材为个案》文中认为田径教材是田径课程实施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08版《田径》(第二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高教08版《田径》教材与课程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以及教材实施过程中的适应性三个维度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高教08版《田径》教材的适应性,得出结论,为增强高教08版《田径》的适应性提出意见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高教08版教材与课程方案及教学指导纲要和课程目标的整体适应情况较好,但是教材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方面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适应性比较一般。2.高教08版教材内容与教师和学生的整体适应性较好,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广度、“本章提要”、“相关链接”、“思考题”等的评价适应性较好,评价较高;由于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影响,教师和学生对教材难度、“重要概念”和教材图表的适应性稍差一些;不同年级能力层次的学生对教材难度的适应性评价存在差异;教材的图表虽然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是学生认为图表对于帮助理解田径的技术原理的功能需加强。3.高教08版教材与教学条件、教材系列配套资源、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一般。田径课时数不能满足学校教学需要,学校的辅助练习设施不足,西部学校的辅助图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师生交流、合作方面不够。4.学生使用高教08版教材的时间分布不合理,使用教材的时间集中在理论课堂和期末考试应试中,课前和课后使用教材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王利红[10](2017)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读在社会中的作用与日俱增,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单篇阅读”教学为主,大部分老师仅按教材进行教学,很少使用教材外的文本。而近年来兴起的“群文阅读”,是一种“师生依据相同的议题,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多文本阅读”的教学形式。它与“单篇阅读”教学在文本数量、教学内容、师生关系、评价内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群文阅读”在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升教师能力方面作用非常大。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群文阅读”的概念、价值、特点和教学要素,掌握其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了解阅读教学的现状,结合兴宁市实验学校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的阅读水平,制定“群文阅读”教学方案,在该校高年级进行实践活动。方案包括树立科学理念,举校、师、生、家多方力量做足准备;从多角度筛选主题、精心选择文章、合理设计问题来巧妙构建群文;从“基于教材”和“基于课外文本”两方面来进行日常操作,其中“基于教材”的有“1+X”和“X+X”两种方式,“基于课外文本”的有“课外多篇”和“整本书阅读”两种方式;设置“预习小能手”“悦读小脚印”“课外阅读卡”“读书笔记”等任务来进行“群文阅读”的前期准备工作;教师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各种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语文测试情况、阅读比赛等对学生进行检查和评价,评选出“阅读之星”和“阅读优秀班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依据制定的方案进行教学实践,然后总结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反思,发现“群文阅读”能达成“单篇阅读”教学无法达成的教学效果,如能帮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比较、整合等实用的阅读策略,提高其阅读速度和阅读量,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如“学生读得不够细致、深入”等的问题。同时,没有配套教材,要寻找合适的课外文本,会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而且“群文阅读”没有相应的检测标准,“群文阅读”要达到怎样的水平和如何检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够科学。其阅读课程理论、目标、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师资也有待加强。以“单篇阅读”教学为主,“群文阅读”教学为辅,摆正两者位置,才能发挥其最优化作用。
二、拓展您的健康视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展您的健康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及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方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吉林省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分析 |
4.1.1 吉林省体育学科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分析 |
4.1.2 吉林省体育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分析 |
4.2 吉林省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分析 |
4.2.1 吉林省体育学科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分析 |
4.2.2 吉林省体育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分析 |
4.3 吉林省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分析 |
4.3.1 吉林省体育学科专业设置基本状况的分析 |
4.3.2 吉林省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分析 |
4.4 吉林省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分析 |
4.4.1 课程结构设置的分析 |
4.4.2 课程内容设置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已有的界定 |
二、本文对于身体素养的界定 |
三、体适能测评的界定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身体素养概念的研究 |
二、关于身体素养评价内容的研究 |
三、关于身体素养评价方式的研究 |
四、关于我国《标准》的研究 |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过程 |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一章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制订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历史 |
一、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逻辑起源 |
二、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历史演变 |
第二节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现状 |
一、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国家教育政策 |
二、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学生全面发展 |
三、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
第二章 身体素养的国际关注与全球共识 |
第一节 身体素养的国际关注 |
一、发达国家对于身体素养的关注 |
二、发展中国家对于身体素养的关注 |
三、身体素养国际关注的小结 |
第二节 身体素养的全球共识 |
一、身体素养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前提 |
二、身体素养是积极生活方式的催化剂 |
三、身体素养是优异文化成绩的推动力 |
第三章 主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现状 |
第一节 美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日本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俄罗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主要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研究现状的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身体素养实现的哲学基础 |
一、一元论的哲学基础 |
二、身体素养的现象学基础 |
第二节 身体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 |
一、广泛运动参与的模式 |
二、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
三、家校社的协同机制 |
四、与运动相关的评价范式 |
第三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的贡献 |
一、以促进学生身体活动的积极参与为重点 |
二、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中心 |
第四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制订的不足 |
一、以外在量化指标为主线的测试机制,忽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 |
二、以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体系,学生发展的过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
三、测试项目的统一必测的发展趋势,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体现 |
第五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实施的问题 |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
二、外界支持方面的问题 |
第六节 《标准》(小学阶段)制订与实施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理想与现实的偏差 |
二、主体与客体的错位 |
三、素质与素养的差异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改进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身体素养的内涵 |
二、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制订与实施的问题 |
三、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制订与实施问题的原因 |
第二节 改进建议 |
一、《标准》(小学阶段)的当前实施 |
二、《标准》的未来修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问卷 |
附件二 访谈题纲 |
附件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后记 |
(3)基于超星尔雅平台的信息化教学研究 ——以魅力科学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信息化教学研究现状 |
1.3.1 国外信息化教学研究现状 |
1.3.2 国内信息化教学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个案研究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信息化教学模式 |
2.1.2 网络教学平台 |
2.1.3 SPOC |
2.1.4 混合式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混合学习理论 |
2.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
2.2.4 发展性评价理论 |
第3章 超星尔雅平台与魅力科学课程 |
3.1 超星尔雅平台 |
3.2 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 |
3.3 超星尔雅平台的魅力科学课程 |
3.3.1 开课理念 |
3.3.2 教学团队 |
3.3.3 课程内容 |
3.3.4 课程的平台建设情况 |
第4章 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
4.1 选课学生特征分析 |
4.1.1 专业分布广泛 |
4.1.2 初步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
4.1.3 创新能力强 |
4.1.4 学习方式现代化 |
4.2 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 |
4.2.1 教学目标 |
4.2.2 教学计划 |
4.3 教学方式 |
4.3.1 混合式教学 |
4.3.2 互动教学 |
4.4 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
4.4.1 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
4.4.2 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
4.5 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
4.5.1 线上自主学习阶段 |
4.5.2 信息化课堂教学阶段 |
4.5.3 线上辅导与测评阶段 |
4.5.4 三个实施阶段小结 |
第5章 问卷调查与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
5.1 问卷的设计 |
5.1.1 设计目的 |
5.1.2 测量格式 |
5.2 问卷的内容 |
5.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5.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5.5 问卷结果分析 |
5.5.1 学生基本信息 |
5.5.2 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 |
5.5.3 基础信息化学习素养的掌握情况 |
5.5.4 使用平台情况 |
5.5.5 影响学生平台学习的主要因素 |
5.5.6 学生对课程学习模式的满意度 |
5.5.7 学生的建议与反馈 |
5.6 学生综合成绩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新媒介使用效果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目的及基本问题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框架安排 |
第一章 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对新传播媒介的应用 |
1.1 新媒介在陇西县的发展状况 |
1.1.1 新传播媒介普及程度提高 |
1.1.2 新媒介功能利用程度提高 |
1.2 陇西县基本情况介绍 |
1.2.1 自然环境适宜中药材发展 |
1.2.2 社会环境改变孕育新媒介的应用发展 |
1.3 交易中心新传播媒介的应用 |
1.3.1 网站 |
1.3.2 公众号 |
1.3.3 微信群 |
1.3.4 手机客户端——药材交易宝 |
第二章 交易中心新媒介使用情况分析 |
2.1 问卷设计 |
2.2 问卷情况分析 |
2.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2.2 媒介接触情况分析 |
2.2.3 交易中心使用情况分析 |
2.3 问卷结果分析 |
2.3.1 中药材商自身素质影响新媒介的使用 |
2.3.2 对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依赖程度比较低 |
2.3.3 新媒介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药材的交易 |
2.3.4 传统市场交易方式产生改变 |
第三章 交易中心新媒介使用效果分析 |
3.1 不同媒介形式使用效果存在差异,互为补充 |
3.1.1 交易中心的门户,扩大平台影响力 |
3.1.2 权威的行业信息展示板,满足信息需求 |
3.1.3 即时的信息交流平台,加速信息流通 |
3.1.4 安全便捷的交易工具,打破交易场景限制 |
3.2 初步转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但传统交易方式仍占主流 |
3.2.1 “一对一”转为“多对多” |
3.2.2 线下交易与线上交易开始结合 |
3.3 平台内容不足以满足用户需求 |
3.3.1 信息供给与需求脱节 |
3.3.2 平台信息公信力不足 |
3.4 促使用户互联网意识觉醒,开始尝试使用互联网解决问题 |
3.4.1 寻求新的信息获取与传播渠道 |
3.4.2 主动参与信息互动,共享信息平台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和研究不足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不足 |
4.3 对未来的一些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教学研究 ——以安徽省马鞍山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网络学习社区的含义 |
1.1.2 生态课堂 |
1.2 研究的背景、意义 |
1.3 研究的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理论研究的依据 |
1.4.1 多元智力理论 |
1.4.2 学习中心论 |
1.4.3 建构主义思想 |
1.5 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研究现状 |
1.5.1 生态课堂的研究现状 |
1.5.2 物理生态课堂的研究现状 |
1.5.3 网络学习社区的研究现状 |
1.5.4 网络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研究现状 |
1.5.5 文章创新点 |
第2章 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课堂生态现状的调查研究 |
2.1 网络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生态现状的学生问卷设计及实施 |
2.1.1 问卷设计 |
2.1.2 问卷实施 |
2.2 网络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生态现状的学生问卷统计及结果分析 |
2.2.1 问卷统计 |
2.2.2 结果分析 |
2.3 网络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生态现状的教师问卷设计及实施 |
2.3.1 问卷设计 |
2.3.2 问卷实施 |
2.4 网络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生态现状的教师问卷统计及结果分析 |
2.4.1 问卷统计 |
2.4.2 结果分析 |
第3章 网络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建构 |
3.1 网络背景下影响中国高中物理课堂生态的主要因素 |
3.1.1 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 |
3.1.2 庞大的班级容量 |
3.1.3 网络不实名,而专门的网络学习平台又造价昂贵 |
3.2 网络学习社区的建构 |
3.2.1 利用QQ建立班级学习QQ群 |
3.2.2 利用平板建构网络学习如“智慧课堂”网络学习社区 |
3.3 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构成成分 |
3.3.1 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主体 |
3.3.2 课堂环境 |
3.3.3 物理教学内容 |
3.4 网络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实施策略 |
3.4.1 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好奇心 |
3.4.2 开展的分层次教学,为学生提供“片段化”的阶梯 |
3.4.3 开展合作教学使得课堂更加高效 |
3.4.4 巧用分段评价、诊断,推动掌握学习 |
第4章 网络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实施 |
4.1 “智慧课堂”网络学习社区功能简介 |
4.1.1 课前通过网络学习社区推送微课和预习作业 |
4.1.2 课中通过网络学习社区实现师生实时互动 |
4.1.3 课后通过平台发布阶梯性课后作业、师生互动、在线答疑 |
4.2 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
4.2.1 教学导入 |
4.2.2 创设情境 |
4.2.3 交流内化 |
4.2.4 检验总结 |
4.3 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教学实施——以《牛顿第—定律》新课教学为例 |
4.3.1 教学分析 |
4.3.2 教学过程——对网络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实施策略的践行 |
4.3.3 设计与实施中的网络社区生态课堂要素分析 |
4.4 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教学实施简例——《功习题课》 |
4.4.1 教材分析 |
4.4.2 教学过程 |
4.4.3 设计与实施中的网络社区生态课堂要素分析 |
4.5 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教学效果 |
4.5.1 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教学反馈学生问卷设计与实施 |
4.5.2 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教学反馈学生问卷统计及结果分析 |
4.5.3 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物理教师教学研讨会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健身交谊舞锻炼对中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社会老龄化环境下中老年人对生命质量的迫切需求 |
2.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全民大健康的目标要求 |
3.健身交谊舞运动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创新点及重难点 |
1.研究创新点 |
2.研究重难点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中老年人 |
2.健身交谊舞 |
3.生命质量 |
(二)研究理论支持 |
(三)相关文献研究 |
1.健康研究与生命质量研究 |
2.中老年人运动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研究 |
3.交谊舞锻炼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研究 |
4.研究述评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调查法 |
3.测量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分析 |
1.中老年健身交谊舞锻炼人群性别特征分析 |
2.中老年健身交谊舞锻炼人群年龄特征分析 |
3.中老年健身交谊舞锻炼人群文化程度特征分析 |
4.中老年健身交谊舞锻炼人群职业特征分析 |
5.中老年人健身交谊舞锻炼年限特征分析 |
6.中老年人健身交谊舞锻炼频率特征分析 |
7.中老年人健身交谊舞锻炼特征时长分析 |
8.中老年人健身交谊舞锻炼负荷特征分析 |
(二)健身交谊舞锻炼对中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 |
1.健身交谊舞对锻炼者生理方面的积极影响 |
2.健身交谊舞对锻炼者心理方面的积极影响 |
3.健身交谊舞对锻炼者社会功能方面的积极影响 |
4.健身交谊舞锻炼者主观判断与评价 |
5.健身交谊舞锻炼者的满意度与幸福感 |
五、结论 |
六、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7)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概念释义 |
1.4.2 新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1.4.3 高校篮球选项课的研究现状 |
1.4.4 自信心的研究现状 |
1.4.5 综述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教学实验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实验设计与流程 |
3.1 实验对象分组 |
3.2 实验周期 |
3.3 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
3.4 实验测量仪器与方法 |
3.4.1 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测量仪器与方法 |
3.4.2 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指标测量仪器与方法 |
3.4.3 学生自信心和课堂情况 |
3.5 实验流程 |
3.5.1 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控制 |
3.5.2 准备阶段 |
3.5.3 实施阶段 |
3.5.4 资料处理阶段 |
第4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能和自信心的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篮球基本技能的对比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自信心的对比分析 |
4.2 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能和自信心的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后学生篮球基本技能的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后学生自信心的对比分析 |
4.3 实验后篮球选项课程教学评价对比分析 |
4.4 讨论 |
4.4.1 对照组 |
4.4.2 实验组 |
4.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程考试大纲 |
附录 B 《自信心量表》 |
附录 C 篮球选项课程教学情况调查表 |
附录 D 问卷内容效度专家调查表 |
附录 E 授课进度计划表 |
附录 F 湖南科技大学篮球选项课程测试项目登记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8)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生-本”对话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对阅读教学理念的思考 |
二、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对话式阅读教学 |
三、对当前阅读教学实施“生—本”对话的反思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总结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四)访谈调查法 |
第二章 语文阅读教学“生—本”对话概述 |
第一节 “生—本”对话的内涵与意义 |
一、“生—本”对话的内涵 |
二、“生—本”对话的意义 |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参与者特质 |
一、阅读文本的对话特征 |
二、“生—本”对话理念下的学生 |
三、“生—本”对话中的教师 |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生—本”对话的机制 |
一、文本情境的进入 |
二、结构信息的提取 |
三、文本细节的研读 |
四、文本的审美创造 |
第三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生—本”对话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生—本”对话的问题 |
一、“形式化”导入——隔离文本情境和学生经验 |
二、“堆砌式”泛读——弱化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
三、“替代式”解读——主宰学生思维感悟 |
四、“离文式”品读——放任学生讨论感发 |
第二节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生—本”对话的问题归因 |
一、教师对话理论认识模糊 |
二、学生理解性阅读能力薄弱 |
三、教学的功利主义倾向 |
四、教师缺乏实践智慧 |
第四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生—本”对话的优化对策 |
第一节 阅读教学“生—本”对话的实施原则 |
一、建立学生经验与文本视界的联系 |
二、培养学生整体性分析文本的能力 |
三、注重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性 |
四、协调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限定性 |
第二节 预读:联通“生—本”视域,激发学生对话期待 |
一、预习策略 |
二、导入策略 |
第三节 续读:整体感知,形成思路导图 |
一、把握文本主旨,提炼信息要素 |
二、进行意义组块,展现层级关系 |
三、训练逻辑思维,梳理文本脉络 |
第四节 研读:充分议答,丰富文本意义 |
一、开拓议答空间 |
二、用话题撬动对话支点 |
三、利用追问维持“生—本”对话 |
第五节 赏读:“生—本”融合,加强审美对话 |
一、篇章形式上的审美对话 |
二、意义情感上的审美对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材的适应性研究 ——以高教08版《田径》教材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3 本课题研究过程 |
第三章 高教08版《田径》教材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 |
3.1 高教08版《田径》教材的指导思想 |
3.2 高教08版田径教材的框架结构 |
3.3 高教08版田径教材的主要特点 |
第四章 高教08版《田径》教材的适应性研究 |
4.1 高教08版《田径》教材与课程方案及教学指导纲要的适应性研究 |
4.2 高教08版《田径》教材的内容的适应性研究 |
4.3 高教08版《田径》教材实施的适应性研究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群文阅读教学的特征和必要性 |
第一节 关于群文阅读教学 |
第二节 群文阅读与传统阅读的比较 |
第三节 群文阅读的价值 |
第四节 推行群文阅读很有必要 |
第三章 广东兴宁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内容 |
第二节 调查过程及分析 |
第四章 群文阅读在兴宁实验学校小学高年级的尝试 |
第一节 树立科学理念,多方准备 |
第二节 巧妙构建群文 |
第三节 群文阅读教学的日常操作 |
第四节 平衡师生关系,改变教学策略 |
第五节 群文阅读教学的检查与评价 |
第五章 群文阅读教学的反馈 |
第一节 教学效果 |
第二节 教学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四、拓展您的健康视野(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及课程设置研究[D]. 杜方方. 延边大学, 2019(01)
- [2]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D]. 张强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3]基于超星尔雅平台的信息化教学研究 ——以魅力科学课程为例[D]. 苗秀秀.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新媒介使用效果调查研究[D]. 邵倩. 兰州大学, 2020(10)
- [5]网络学习社区环境下高中物理生态课堂教学研究 ——以安徽省马鞍山中学为例[D]. 王旭.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6]健身交谊舞锻炼对中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 聂刚刚.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7]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D]. 吕松涛.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8]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生-本”对话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文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材的适应性研究 ——以高教08版《田径》教材为个案[D]. 余宣政.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10]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王利红. 广州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