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住阅读倾向,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于欧[1](20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研究》文中认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是当前党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理论的宣传普及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推进,系统研究中特理论体系普及载体,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介的相关理论,探索合理运用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推动理论普及工作,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思辨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内涵、特征、类型进行了论述;接着运用历史分析法对中国共产党理论普及历史进程中载体的历史发展及运用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随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对载体的运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之后针对载体的运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理论普及载体效果的因素,并从各因素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角度提出了载体作用发挥的机制;最后探讨了促进理论普及载体有效运用的方法和对策。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第一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内涵、特征和主要类型进行了阐述。论文首先从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就是能够承载和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与信息,并能为理论普及主体所运用,促使理论普及主体和普及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形式和其他外在表现形式。并对其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其次,对理论普及载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理论普及载体具有承载性、传导性、中介性、目的性、政治性、时代性这几方面的特征。再次,按照构成要素、历史发展的顺序、起作用的方式、表现形式的不同将载体划分为简单载体和复合载体、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直接载体和间接载体、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这几大类型,并对语言、行动、理论教育、文化、活动、传统大众传媒、新媒体、模范人物等具体载体的特点以及在传播理论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宣传普及载体的历史发展和运用经验进行了总结。论文将理论普及载体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是载体的探索发展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是载体的逐步成熟阶段;从“文革”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载体的曲折发展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今为是载体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在分析每个历史阶段载体运用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载体运用的历史经验,包括:始终坚持理论普及载体的党性和方向性;注重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注重根据不同群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载体;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不断创新载体等。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运用现状。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中特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总体运用情况,在不同年龄、身份、政治面貌和文化层次群体中运用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从总体上看,人们对权威载体传播的信息信任度较高;人们对生动、具体形象的载体效果评价较高;人们对载体创新的赞同度较高。从载体在不同群体中运用的特点来看,干部群体、党员、年龄较长者对理论普及载体有较高的运用倾向,对载体效果评价较高。本文还指出了当前载体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新型载体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部分理论宣传普及载体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理论宣传普及载体在不同群体中的运用以及效果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载体运用中形式主义倾向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第四部分探讨了影响中特理论体系普及载体效果发挥的因素和合理运用的机制。认为普及主体的素质与能力,普及载体自身的特点,普及对象的属性与素质,普及内容及社会环境都对载体的效果发挥有重要影响。本文还从载体运用过程中各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角度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运用机制,即结构匹配机制、要素协同机制、优势互补机制和过程优化机制。第五部分探讨了中特理论体系普及载体合理运用的方法与对策。针对载体运用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影响因素,论文提出了对载体进行选择运用、组合运用和创新运用的方法:并且从提高普及者素质与能力,激发普及对象的主体性;促进载体的综合运用和发展;加强对载体的监管;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这几个方面论述了促进载体有效运用的具体对策。
佘超[2](2017)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党和国家越来越关注我国国民的阅读问题,并逐渐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表明党对全民阅读问题的重视。2015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书香社会",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书香社会"政策体系,用政策推动"全民阅读工程"项目的开展。高校书香校园是"书香中国"的主要"细胞",是"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子系统。然而,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文化在高校繁荣兴起,它满足了时代发展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丰富了大学生的阅读载体、阅读模式与阅读内容,也拓宽了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路径。但是,高校微文化内容复杂且形态微型,其所蕴含的多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传统阅读观相冲突,加之大学生对微阅读价值的误判,微文化对高校书香校园建设造成较大威胁。由是观之,微文化对高校书香校园建设存在积极和消极的二重影响,当前,充分把握其机遇是一种必然,及时应对其挑战是一种应然。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基础,以福州市五所高校为例,结合"微文化"的时代背景,通过研究福州市高校大学生的阅读观、高校"书香物质文化"建设、高校"书香精神文化"建设和高校"书香制度文化"建设现状,旨在以区域性的问题折射出全国高校的问题,对此提出我国高校书香校园的建设路径,以期能为全国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对策探讨提供有益借鉴。第一章绪论部分对微文化背景下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等作了系统的概述;第二章系统梳理了微文化的概念和特点、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概念和内容,并着重阐述了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三章是以福州市五所高校为例,通过实证调研,对当前大学生的阅读观现状、微文化背景下高校书香校园建设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第四章综合调研数据,对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阅读观培育、高校书香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高校书香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高校书香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全面系统的提出了更新当代大学生"大阅读观"、夯实书香校园物质文化基础、丰富书香校园精神文化内涵、提升书香校园制度文化层次等建设我国高校书香校园的对策措施,从而更好地推进微文化背景下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进程。第六章对本论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得出结论,最后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
段丽[3](2016)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是提升人文素质、涵养精神文化的主要渠道,有着重要的育人化人功能。党和政府对全民阅读予以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政府工作报告也连续多年明确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因此,倡导阅读不仅能充分发挥阅读的德育功能,有效促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阅读实践是以读书为基础,并围绕读书而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书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阅读实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来,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以及教育者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教学得到了实质性的突破。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完善,主要包括:对阅读实践的理念认识不全面、阅读实践的载体和形式较为单一、阅读内容的理论性过强、阅读实践主体能力的弱化、阅读实践的相关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论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前提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的内涵、特征、作用、理论依据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着眼于提高阅读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效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应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更新阅读实践的理念;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拓展阅读实践的方法;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充实阅读实践的内容;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提高阅读实践的能力;坚持教学与管理相结合,完善阅读实践的机制。
张丹[4](2016)在《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研究》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可选择的阅读条件和阅读方式越来越丰富,但大学生却面临着浅阅读、碎阅读甚至阅读量匮乏等阅读困境。李克强总理在2014和2015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社会乃至高校都在积极的推广阅读。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会增加大学生的道德力量,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促使本文作者进行了对本课题的研究。本文通过构建理论基础和调查研究,分析阐述了在思想政治视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论述了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原则、目标与内容。最后总结出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策略。本文在第一章介绍了阅读习惯养成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研究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下社会大环境和校园中的阅读习惯养成的背景,反应了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研究意义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论述了阅读习惯养成的意义,不但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源对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理论论述的同时也在相关高校进行了调查,结合已有的数据的报告,在第三章对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特点与分析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论述了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原则、目标和内容,对阅读习惯的养成进行了理论基础的搭建。在前四章的论述基础上第五章则是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策略。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研究是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文中从多方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阅读习惯养成之间相互作用的紧密联系。当今信息媒体高度发展,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却越来越迷茫,希望通过文中的理论论述和策略的分析可以使大学生在阅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也可以实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王丹[5](2012)在《大学生课外阅读倾向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课外阅读是大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自留地",文章对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大学生课外阅读倾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对了解和掌握当前高校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倾向,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崔兴旺[6](2016)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阅读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生阅读是大学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手段和过程。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已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丰富的信息资源既为大学生阅读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之面临严峻的挑战。阅读作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阅读可以开阔视野、获得知识、培养感情、增强意志、形成信念、影响行为习惯,从而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率和好效果。目前,大学生阅读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诸如零阅读、错阅读、碎阅读、窄阅读、浅阅读、断阅读、功利性阅读等。急需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大学生的阅读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大学生正确阅读。本文首先从阅读的涵义切入,对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阅读进行界定,将阅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探索两者的内在联系。大学生阅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同时还具有导向、激励、凝聚和转化功能。其次,对大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围绕阅读目的、阅读态度、阅读兴趣、阅读倾向、阅读能力、阅读环境、阅读时间、阅读数量和阅读方式等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改善大学生的阅读状况提供实践分析和理论支撑,从而提升对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根据大学生阅读状况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提出改进大学生阅读状况的有效对策:转变阅读观念,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丰富阅读手段,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丰富阅读内容,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提高阅读能力,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效果。
张君兰[7](1994)在《抓住阅读倾向,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文中指出抓住阅读倾向,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张君兰毛泽东同志有句着名的论断,"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实践证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变革中,尤其是当今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转变学生的思想,显得更加必要。高校图书馆究竟怎样...
付国茂[8](1992)在《导读在高校图书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国都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抓住这个转机,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加强导读工作是其重要的一环。
李秀[9](20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阶段,主要解决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维护共产党合法执政、广大民众凝聚共识、社会安定团结的关键之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重要性愈益明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针对学界现有研究之不足,基于对研究问题的深入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包括导论及正文共六章内容。导论部分概述本研究的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研究在回应中现实问题、深化规律认识、探索新的实践路径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科学理论与其代表的实践力量相结合的过程。包括了大众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大众结合的过程。针对学界已有研究存在重微观视野少宏观研究、重历史经验少现实观照、多形式研究少实质内容分析、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本研究遵循历史和现实相互联系、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的研究思路,采取文献分析、经验总结、实证调查、模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第一章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社会道家道德教化思想、儒家道德教化思想、墨家道德教化思想、法家道德教化思想体现了各家思想教化民众的内容和方法。西方社会统治阶级的理论教育思想突出表现在古希腊时期的美德教育思想、中世纪时期的宗教教育思想、资产阶级近代和现代的理论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论武装群众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关于理论武装群众的重要性、领导力量、基本要求、原则方法等方面思想。这三方面的思想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及其研究奠定了传统文化基础、西方思想借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第二章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践及其经验。依据不同时间段宣传教育内容重点不同,把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三大期间、党的十三大至党的十五大期间、党的十五大至党的十七大期间、党的十七大召开至今。从思想认识和实践行动方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主要经验,即保持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原则、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心工作、坚持理论武装紧跟理论创新发展。第三章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现实状况。通过实证调查的数据分析展现现状:大众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息的情况显示,大众对思想理论信息关注度低,获取思想理论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但以传统渠道为主,更喜爱通俗易懂的理论形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看,宣传教育活动总体效果一般,生动性、组织性、实践性强的途径实施效果更好,传统载体、有组织的规范性载体、正式的权威载体效果更好,党的十八大以后创造的新方法、新载体效果好;从大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合情况看,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知程度一般,但是认同度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大众结合程度并不稳固,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群体差异明显,在干部中实现效果相对较好,其次是教师,在民众和大学生中实现效果并不理想。需要着重加大对民众和大学生的理论宣传教育。第四章分析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运行机理。基于现状分析认为现存主要问题在于: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大众化重视不够,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与大众生活实际脱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大众结合不稳固。大众思想观念、宣传教育、西方社会思潮等因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影响显着,大众思想观念越积极、对宣传教育活动越认可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认同,但是大众越认同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越低。综合各项因素,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得到规律性认识:一是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影响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度来作用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二是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影响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活动的认同来作用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三是大众思想观念通过影响自身政治观念的积极性从而能影响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第五章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和巩固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为目标,针对现存主要问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运行的内在机理,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通过理论表现形式更加通俗、理论宣传话语简洁凝练、理论信息向大众生活渗透来促进理论形式的大众化,来提高大众对思想理论体系的知晓。通过提升大众对理论大众化的认知和兴趣程度,来提高理论大众化事业的亲和力。通过发挥传统途径载体的既有优势、加强对网络新途径新载体的开发管理和建设、提高不同群体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来提高理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提升大众政治观念积极性、生活满意度、培育积极人生观以影响思想理论认识,批判引导社会思潮、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制度环境,多措并举,协同作用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柳礼泉,段丽,庞申伟[10](2015)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阅读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学者们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的研究主要包括基本内涵、主要特点、重要作用、现实困境、实现路径等五个方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有助于充分发挥阅读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抓住阅读倾向,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住阅读倾向,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研究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
(二) 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工作 |
(三) 有利于探索理论普及载体合理运用和发展创新的路径 |
(四) 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载体的相关理论 |
二、现有相关研究述评 |
(一) 现有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 |
(二) 现有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三) 对现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工具和样本情况 |
(一) 研究工具 |
(二) 样本情况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内涵、特征及类型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内涵 |
(一) 载体的内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含义 |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和相关概念的关系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普及载体的特征 |
(一) 承载性 |
(二) 传导性 |
(三) 中介性 |
(四) 目的性 |
(五) 政治性 |
(六)时代性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主要类型 |
(一) 简单载体和复合载体 |
(二) 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 |
(三) 直接载体和间接载体 |
(四) 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理论宣传普及载体的历史发展及运用经验 |
一、中国共产党理论宣传普及载体的历史发展 |
(一) 理论宣传普及载体的初步探索阶段 |
(二) 理论宣传普及载体的逐步成熟阶段 |
(三) 理论宣传普及载体的曲折发展阶段 |
(四) 理论宣传普及载体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宣传普及载体运用的历史经验 |
(一) 始终坚持理论宣传普及载体的党性和方向性 |
(二) 注重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 |
(三) 注重根据不同群体特点选择适宜的理论普及载体 |
(四) 坚持载体承载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
(五) 不断创新发展理论宣传普及载体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运用现状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总体运用情况 |
(一) 普及对象对网络所承载的理论信息关注度和信任度不高 |
(二) 传统载体仍是重要的理论信息传播工具 |
(三) 权威载体传播的思想理论信息的被信任度较高 |
(四) 电影电视的理论普及作用发挥有限 |
(五) 生动具体的载体形式获得的评价较高 |
(六) 人们对理论普及载体发展创新的赞同度较高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在不同群体中的运用特点 |
(一) 载体在不同身份群体中的运用特点 |
(二) 载体在不同年龄群体中的运用特点 |
(三) 载体在不同政治面貌群体中的运用特点 |
(四) 载体在不同文化程度群体中的运用特点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运用存在的现实问题 |
(一) 网络等新型载体的理论普及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
(二) 人们对网络等新媒体传递的信息信任度较低 |
(三) 部分载体的吸引力不足 |
(四) 载体在不同群体中的运用存在不平衡现象 |
(五) 载体运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有效运用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有效运用的影响因素 |
(一) 理论普及者的素质与能力 |
(二) 理论普及对象的属性和素质 |
(三) 理论普及载体自身特性 |
(四) 理论普及载体承载的内容 |
(五) 社会环境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作用发挥的机制 |
(一) 结构匹配机制 |
(二) 要素协同机制 |
(三) 优势互补机制 |
(四) 过程优化机制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运用方法与对策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运用方法 |
(一) 对载体进行合理选择运用 |
(二) 对载体进行系统化组合运用 |
(三) 对载体进行多维度创新运用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运用的对策 |
(一) 提高理论普及者素质与运用载体的能力 |
(二) 激发普及对象在载体运用过程中的主体性 |
(三) 促进载体的组合运用与发展 |
(四) 加强对载体运用的监管 |
(五) 创造载体运用的良好外部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2)微文化背景下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微文化与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概述 |
2.1 微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
2.1.1 微文化的概念 |
2.1.2 微文化的特点 |
2.2 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概念和内容 |
2.2.1 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概念 |
2.2.2 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内容 |
2.3 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理论基础 |
2.3.1 文化强国战略理论 |
2.3.2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2.3.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3章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书香校园建设调查现状——以福州市高校为例 |
3.1 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3.2 大学生对微文化和书香校园的认知情况 |
3.3 微文化融入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独特价值 |
3.3.1 微文化为高校书香校园建设提供发展契机 |
3.3.2 微文化为高校书香校园建设创造文化载体 |
3.3.3 微文化拓宽大学生的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 |
3.4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书香校园建设存在的困境 |
3.4.1 高校大学生阅读观现状不容乐观 |
3.4.2 高校"书香物质文化"基础不牢 |
3.4.3 高校"书香精神文化"内涵不足 |
3.4.4 高校"书香制度文化"层次不高 |
第4章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制约因素 |
4.1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阅读观发生嬗变 |
4.1.1 微文化淡化大学生的经典意识 |
4.1.2 微文化干扰大学生的阅读倾向 |
4.1.3 微文化影响大学生的阅读模式 |
4.2 高校书香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够全面 |
4.2.1 高校微阅读平台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
4.2.2 高校微阅读平台服务缺乏人文品质 |
4.3 高校书香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价值弱化 |
4.3.1 高校微"书香氛围"优化的力度不够大 |
4.3.2 高校微"书香文化"的价值内涵被遮蔽 |
4.3.3 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育亟需重视 |
4.4 高校书香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尚未健全 |
4.4.1 高校微"书香管理机制"建设较为落后 |
4.4.2 高校微"书香交流机制"建设仍不健全 |
4.4.3 高校微"书香社团组织"建设比较滞后 |
第5章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价值统摄:更新当代大学生"大阅读观" |
5.1.1 大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 |
5.1.2 强化大学生的微阅读素养培育 |
5.1.3 提高大学生的微阅读内容质量 |
5.2 因势利导:夯实书香校园物质文化基础 |
5.2.1 增强微阅读平台建设的合理化 |
5.2.2 推进高校微阅读服务的人性化 |
5.2.3 推动高校微阅读服务的标准化 |
5.3 正本清源:丰富书香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
5.3.1 彰显微"书香校园"的文化育人价值 |
5.3.2 提升大学生的微媒介素养和道德自律 |
5.4 制度构建:提升书香校园制度文化层次 |
5.4.1 促成高校微"书香管理机制"构建 |
5.4.2 落实高校微"书香交流机制"建立 |
5.4.3 推进高校微"书香社团组织"成立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课题项目 |
致谢 |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概述 |
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的内涵和特征 |
2.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的内涵 |
2.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的特征 |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的重要作用 |
2.2.1 提升学习兴趣 |
2.2.2 磨砺意志品质 |
2.2.3 促进教学相长 |
2.2.4 增强教学效果 |
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
2.3.1 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下的实践观为理论基石 |
2.3.2 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方法论和资源论为学理支撑 |
2.3.3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阅读思想为重要参考 |
2.3.4 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有益借鉴 |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教学取得的主要成绩 |
3.1.1 对阅读实践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 |
3.1.2 阅读实践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
3.1.3 阅读实践的运用成效日益凸显 |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理念认识不全面,影响教学效果提高 |
3.2.2 载体和形式单一,制约阅读方法拓展 |
3.2.3 阅读内容理论性强,消解阅读吸引力 |
3.2.4 主体能力的弱化,掣肘教学能力的提升 |
3.2.5 相关机制不健全,阅读实践教学缺乏支撑 |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效开展阅读实践教学的对策探析 |
4.1 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更新阅读理念 |
4.1.1 树立“以师为导”的理念,发挥教师引导和促进作用 |
4.1.2 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
4.1.3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实现在“悦读”中“阅读” |
4.2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拓展阅读方法 |
4.2.1 丰富阅读实践的类型,增强传统阅读的吸引力 |
4.2.2 创新阅读实践的载体,激发新媒体阅读创造力 |
4.3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充实阅读内容 |
4.3.1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着作,以深化理论理解 |
4.3.2 阅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着作和文献,以增强思想认同 |
4.3.3 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着和名篇,以提升道德素养 |
4.4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提高阅读能力 |
4.4.1 明确阅读教学过程,增强教师的运用能力 |
4.4.2 加强阅读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
4.4.3 掌握有效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4.5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完善阅读机制 |
4.5.1 健全阅读实践的激励机制,提高阅读主体积极性 |
4.5.2 加强阅读实践的管理机制,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 |
4.5.3 完善阅读实践的评价机制,增强课程建设有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大学生阅读及阅读习惯 |
2.1.2 大学生养成教育 |
2.1.3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哲学理论依据 |
2.2.2 阅读习惯养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依据 |
2.2.3 阅读习惯养成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
3 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现状与特点分析 |
3.1 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现状 |
3.1.1 当代大学生阅读倾向现状 |
3.1.2 当代大学生阅读方式现状 |
3.1.3 当代大学生阅读内容现状 |
3.2 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特点及分析 |
3.2.1 大学生阅读习惯电子化 |
3.2.2 大学生阅读习惯功利化 |
3.2.3 大学生阅读习惯娱乐化 |
4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原则、目标与内容 |
4.1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基本原则 |
4.1.1 规范性原则 |
4.1.2 主体性原则 |
4.1.3 层次性原则 |
4.2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目标 |
4.2.1 把提高阅读兴趣作为首要目标 |
4.2.2 把提高人文素养作为阶段目标 |
4.2.3 把道德品质教育作为终极目标 |
4.3 当代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基本内容 |
4.3.1 培养通过多种手段获取知识的阅读习惯 |
4.3.2 培养有意识博览精思、作笔记的阅读习惯 |
4.3.3 培养主动获取积极阅读内容的阅读习惯 |
5 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策略 |
5.1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自我构建 |
5.1.1 制定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自我目标 |
5.1.2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训练方案 |
5.1.3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施 |
5.2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外力推动 |
5.2.1 环境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及其建设 |
5.2.2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示范教育 |
5.2.3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规范制定 |
5.3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活动 |
5.3.1 把阅读习惯养成寓于学校公益活动之中—图书漂流 |
5.3.2 把阅读习惯养成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读书会 |
5.3.3 把阅读习惯养成寓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全民读书月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阅读习惯大学调查问卷 |
(5)大学生课外阅读倾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阅读倾向透视 |
(一) 专业类书籍备受大学生关注 |
(二) 文学作品最有读者 |
(三) 政治理论性文献、名着、专着受冷落 |
(四) 人物传记、休闲娱乐类读物受青睐 |
(五) 计算机和外语类等应用类书籍供不应求 |
(六) 各种考研、考证类书籍借阅率呈上升趋势 |
(七) 在实际课外阅读中, 报刊杂志最受欢迎 |
二、抓住阅读倾向, 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
(一) 依靠教师力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
(二) 帮助把握阅读内容 |
(三) 引导阅读兴趣 |
(四) 引导改进阅读方式 |
(五) 把课外阅读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渠道 |
三、结语 |
(6)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阅读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2 研究综述 |
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4 研究的创新点 |
1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阅读状况概论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阅读 |
1.1.2 大学生阅读 |
1.1.3 思想政治教育 |
1.2 大学生阅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1.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阅读的正确方向 |
1.2.2 大学生阅读铺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
2 大学生阅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功能 |
2.1 大学生阅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
2.1.1 大学生阅读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 |
2.1.2 大学生阅读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 |
2.2 大学生阅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2.2.1 大学生阅读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 |
2.2.2 大学生阅读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 |
2.2.3 大学生阅读的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功能 |
2.2.4 大学生阅读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功能 |
3 大学生阅读现状 |
3.1 大学生阅读目的、态度和兴趣 |
3.1.1 大学生阅读目的 |
3.1.2 大学生阅读态度 |
3.1.3 大学生阅读兴趣 |
3.2 大学生阅读倾向、能力和环境 |
3.2.1 大学生阅读倾向 |
3.2.2 大学生阅读能力 |
3.2.3 大学生阅读环境 |
3.3 大学生阅读时间、数量和方式 |
3.3.1 大学生阅读时间 |
3.3.2 大学生阅读数量 |
3.3.3 大学生阅读方式 |
4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改善大学生阅读状况的对策 |
4.1 转变阅读观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
4.1.1 明确阅读目的,端正阅读态度 |
4.1.2 激发阅读兴趣,引导阅读倾向 |
4.2 丰富阅读内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 |
4.2.1 制定阅读计划,调整阅读结构 |
4.2.2 重视基础阅读,结合其他阅读 |
4.3 创设阅读条件,扩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
4.3.1 推荐阅读书籍,强化文化比较 |
4.3.2 转变阅读方式,引导健康阅读 |
4.3.3 优化阅读环境,构造绿色平台 |
4.4 提高阅读能力,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新效果 |
4.4.1 加强鉴别能力,培养阅读素质 |
4.4.2 增强学习能力,推动阅读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一) 有利于回应现实问题 |
(二) 有利于探索内在规律 |
(三) 有助于发展实践路径 |
二、概念界定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三、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一) 研究现状 |
(二) 主要观点 |
(三) 主要问题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古代的道德教化思想 |
(一) 道家道德教化思想 |
(二) 儒家道德教化思想 |
(三) 墨家道德教化思想 |
(四) 法家道德教化思想 |
二、西方统治阶级理论教育思想 |
(一) 古希腊时期的美德教育思想 |
(二) 中世纪时期的宗教教育思想 |
(三) 近代资产阶级理论教育思想 |
(四) 现代资产阶级理论教育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武装群众思想 |
(一) 关于理论武装群众的重要性 |
(二) 关于理论武装群众的领导力量 |
(三) 关于理论武装群众的基本要求 |
(四) 关于理论武装群众的原则方法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践经验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践过程 |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三大期间 |
(二) 党的十三大至党的十五大期间 |
(三) 党的十五大至党的十七大期间 |
(四) 党的十七大至今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主要经验 |
(一) 保持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 |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原则 |
(三)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心工作 |
(四) 坚持理论武装紧跟理论创新发展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现实状况 |
一、大众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情况 |
(一) 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注程度 |
(二) 大众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渠道 |
(三) 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现形式的要求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实施的情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总体效果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施途径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施载体 |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施方法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大众结合的情况 |
(一) 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情况 |
(二) 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情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群体差异 |
(一) 各群体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情况不同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在各群体的实施情况不同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各群体的结合程度不同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运行机理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现存问题 |
(一) 大众化主体方面的问题 |
(二) 宣传教育方式上的问题 |
(三) 大众化成效方面的问题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影响因素 |
(一) 大众自身观念影响因素 |
(二) 宣传教育影响因素 |
(三) 思想环境影响因素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内在机理 |
(一) “宣传教育-理论知晓-理论认同”机理 |
(二) “宣传教育-大众化认同-理论认同”机理 |
(三) “思想认识-政治观念-理论认同”机理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对策建议 |
一、促进理论形式的大众化 |
(一) 理论表现形式更加通俗 |
(二) 理论宣传话语简洁凝练 |
(三) 理论信息向大众生活渗透 |
二、提高理论大众化事业的亲和力 |
(一) 提高大众对理论大众化的认知 |
(二) 增强大众对理论大众化的兴趣 |
三、提高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
(一) 发挥传统途径载体的既有优势 |
(二) 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建设 |
(三) 提高对不同群体宣传教育的针对性 |
四、拓展影响大众思想的生活路径 |
(一) 引导大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形势 |
(二) 提高大众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
(三) 加强大众的积极人生观教育 |
五、努力营造有利的思想环境 |
(一) 批判引导各种社会思潮 |
(二) 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三) 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结语 |
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现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阅读实践的基本内涵研究 |
二、关于阅读实践的主要特点研究 |
三、关于阅读实践的重要作用研究 |
四、关于阅读实践的现实困境研究 |
五、关于阅读实践的实现路径研究 |
四、抓住阅读倾向,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研究[D]. 于欧. 武汉大学, 2017(06)
- [2]微文化背景下高校书香校园建设研究[D]. 佘超.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教学研究[D]. 段丽. 湖南大学, 2016(03)
- [4]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研究[D]. 张丹. 辽宁工业大学, 2016(07)
- [5]大学生课外阅读倾向探析[J]. 王丹.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03)
- [6]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阅读状况研究[D]. 崔兴旺. 中国计量学院, 2016(04)
- [7]抓住阅读倾向,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 张君兰. 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4(S1)
- [8]导读在高校图书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中的作用[J]. 付国茂. 抚州师专学报, 1992(04)
-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研究[D]. 李秀. 武汉大学, 2017(06)
- [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研究述评[J]. 柳礼泉,段丽,庞申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