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乌旗-左贡地区花岗岩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背景

雷乌旗-左贡地区花岗岩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背景

一、类乌齐-左贡地区花岗岩的稀土和痕量元素特征及其构造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民,雍永源,李永灿[1](1990)在《类乌齐-左贡地区花岗岩的稀土和痕量元素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文中研究指明绪言类乌齐-左贡地区花岗岩夹于西藏东部怒江和澜沧江之间的狭窄地带,构成了一条北北西走向的花岗岩带。近年来的普查与科研成果表明该岩带是一条与滇西锡矿带相连的重要锡成矿带。笔者在前人资料极少的条件下,对该带进行了锡矿成矿条件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包括花岗岩在内的较为丰富的地质资料。本文仅就带内花岗岩中痕量、稀土元素之特征对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作初步的探讨,认为类乌齐-左贡花岗岩带主要由印支晚期的板内花岗岩和燕山晚期的碰撞花岗岩构成,产于这两种构造环境类型的花岗岩分别与澜沧江深断裂的活动和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发生的大陆碰撞有着直接的联系。

王洁民,雍永源,李永灿[2](1990)在《类乌齐-左贡地区花岗岩的稀土和痕量元素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文中认为绪言类乌齐-左贡地区花岗岩夹于西藏东部怒江和澜沧江之间的狭窄地带,构成了一条北北西走向的花岗岩带。近年来的普查与科研成果表明该岩带是一条与滇西锡矿带相连的重要锡成矿带。笔者在前人资料极少的条件下,对该带进行了锡矿成矿条件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包括花岗岩在内的较为丰富的地质资料。本文仅就带内花岗岩中痕量、稀土元素之特征对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作初步的探讨,认为类乌齐-左贡花岗岩带主要由印支晚期的板内花岗岩和燕山晚期的碰撞花岗岩构成,产于这两种构造环境类型的花岗岩分别与澜沧江深断裂的活动和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发生的大陆碰撞有着直接的联系。

李小亮[3](2011)在《西藏东部类乌齐—左贡构造带铅锌多金属成矿规律与成矿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类乌齐-左贡构造带地处素有“藏宝地”之称的藏东“三江”地区,夹持于着名的班公湖-怒江和澜沧江两条古板块缝合带之间,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是藏东三江成矿带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依托“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在充分吸收前人的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结合类乌齐-左贡地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最新成果,对研究区的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区域岩浆活动、区域变质作用、构造演化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通过对区内典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的研究,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数据,提出类乌齐-左贡构造带铅锌多金属矿由构造—岩浆岩—地层耦合控矿的认识,并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了研究区的矿床分布时空规律,圈出了具有成矿潜力的远景区。论文取得以下主要成果与认识:(1)泥盆纪至早石炭世,随着古特提斯演化的开始,昌都地块进入到古特提斯洋—陆演化体系,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昌都陆块从“泛扬子陆块”裂离独立的陆块,同期间,由于澜沧江的裂陷,左贡陆块与昌都陆块分开。随后经历了陆缘弧体制—陆内造山体制等二种构造体制的转换。(2)系统地研究了以拉若玛等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代表的典型矿床,明确提出带内的矿床类型以碳酸盐岩有关的沉积改造型和热液型为主。(3)研究区铅锌矿床的控矿因素为构造—岩浆—地层耦合控矿。以上三叠统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是类乌齐—左贡构造带重要的矿源层,印支和燕山期的侵入岩亦是其成矿的重要物源,区内构造为带内成矿物质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必要条件。(4)类乌齐—左贡构造带的矿床具有局部丛聚性分布,整体带状分布规律。(5)总结了地层与岩体、地球化学、围岩蚀变等三大找矿标志,圈定出甲桑卡铜、银、(铅、锌)多金属远景区等七大找矿远景区。

毛晓长[4](2016)在《保山—镇康地块及邻区早古生代地质特征及特提斯构造演化》文中研究指明保山—镇康地块位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带西南部,夹持在潞西—三台山结合带与昌宁-孟连结合带相接之间,是研究特提斯演化关键地区。该区也是我国着名的铅锌铜金矿集区,被列入国家整装勘查区。保山—镇康地块及邻区的时空结构和演化对于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多金属找矿以及特提斯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前人对该区研究主要侧重于晚古生代古生物、沉积古地理及岩浆岩演化等方面,研究区早古生代地质记录保存相对少且后期变质变形叠加影响强烈,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本论文以保山—镇康地块及邻区为研究对象,探讨早古生代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以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动力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盆地分析和构造解析理论和方法,将沉积-岩浆-构造-年代学紧密结合,以承担的“云南大理至瑞丽基础地质综合调查”等项目为依托,综合22幅1:5万区调新资料,系统研究了保山—镇康地块及邻区早古生代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通过沉积地层系统研究认为保山—镇康地块早古生代为西北澳大利亚冈瓦纳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一部分,新元古代末至中寒武世呈现“中间地垒两侧地堑”古地理格局;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裂谷活动发育,“堑、垒”古地理格局差异明显;中奥陶世晚期至志留纪保山-镇康地块东缘发育单斜地堑盆地,演变为“西台、东堑”构造古地理格局。新发现的蛇绿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认为,昌宁—孟连原特提斯大洋至少于早古生代早期已开始发育,经与龙木错—双湖结合带奥陶纪堆晶岩的对比研究,证实龙木错—双湖—怒江—昌宁—孟连是分隔泛华夏与冈瓦纳大陆的古特提斯大洋最终消亡的巨型结合带,形成时代从早古生代持续到中三叠世。研究区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中奥陶世昌宁-孟连洋由扩张转为向东俯冲消减,形成了早古生代中晚期西南三江陆缘弧盆系构造格局。在探讨了研究区区域构造演化基础上,提出了新元古代末至中寒武世昌宁-孟连原特提斯大洋开始扩张及冈瓦纳大陆北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昌宁-孟连洋向两侧快速扩张及冈瓦纳大陆北缘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发育、中奥陶世至志留纪昌宁-孟连洋向东俯冲消减形成西南三江陆缘弧盆系及冈瓦纳大陆北缘转变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三个阶段构造演化模式。

邱军强,强巴扎西,丁希国,李虎,拉巴次仁[5](2012)在《藏东类乌齐地区始新世钾玄质侵入岩特征及构造环境》文中研究表明往过同岩体位于藏东类乌齐地区往过同,岩石类型为斑状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K-Ar同位素年龄为35 Ma,时代为始新世。往过同花岗岩富硅、铝、碱,高钾贫钛,低铁、镁、钙,在SiO2-K2O和K2O-Na2O图解中样品均落在钾玄岩系列区,岩石系列为钾玄质花岗岩。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负Eu异常;在原始地幔蛛网图上Th强烈富集,Sr呈现低谷负异常,高场强元素Nb、Ta、Ti亏损,表现出钾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经分析,并应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往过同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的构造环境。

李学仁[6](2019)在《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石学特征及构造属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构造格局与演化是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既是盆地沉积转换也是构造属性转换的关键时期,对于正确认识古特提斯洋与中特提斯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那底岗日组是盆地沉积转换阶段形成的一套火山-沉积岩石组合,具有火山作用和沉积地层的双重属性,深入探讨那底岗日期的构造属性,对于认识羌塘盆地的构造演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系统的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全岩Sr-Nd同位素及火山沉积响应等研究,探讨那底岗日组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和动力学机制。对羌塘盆地潜在的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进行精确的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13件样品厘定的年龄分别为:214.9±1.5 Ma、222.1±1.9 Ma、210.5±2.1 Ma,、227.0±2.3 Ma、216.0±2.7 Ma、206.2±1.8 Ma、233.5±2.5 Ma、202.3±1.6 Ma、221.9±3.4 Ma、221.8±2.1 Ma、221.5±2.6 Ma、221.1±1.5 Ma和216.4±1.1Ma,喷发-沉积年龄主要集中于221201 Ma,贯穿整个诺利期和瑞替期。岩石组合主要沿弯弯梁—雀莫错裂陷槽、肖茶卡—毕洛错裂陷槽及吐错—吐波错裂陷槽分布,与那底岗日期盆地的裂陷基底相匹配,存在与晚古生代褶皱地层和肖茶卡组角度不整合接触,以及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三种沉积超覆类型。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分为陆相喷发和水下沉积两个系列,具有溢流相、爆发相、喷发沉积相、次火山岩相、三角洲潮坪相、河流相和湖泊相等多种岩相组合。根据砾石成分、磨圆程度、胶结方式等要素,将底部砾岩划分为五种类型。火山岩具有双峰式分布特征,主要以中基性玄武岩和酸性流纹岩两个端元组成。沉积岩以沉凝灰岩夹陆源碎屑岩为主,并具有多种过渡性火山沉积碎屑岩。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具有高Na2O(2.08%8.07%),低K2O(0.26%3.05%)的特征,玄武岩轻微亏损Nb或Ta,而酸性岩强烈亏损Nb、Ta和Ti;玄武岩的(87Sr/86Sr)i=0.70470.7150,εNd(t)值为-10.42-3.3,Nd的模式年龄平均为1.8Ga;酸性岩的εHf(t)的数值均为负值,范围变化于-3.2-19.1,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6Ga20 Ga,平均1.8Ga。显示玄武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酸性岩则为1.8Ga左右古元古界地壳的重熔,且两者具有相同的地壳源区。推测由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在地壳深部诱发富硅质基底岩石重熔,快速喷发形成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组合。而同期花岗岩则是玄武质岩浆在地壳进一步停留,充分熔融,同时少量热的镁铁质岩浆注入冷的长英质岩浆中,形成暗色包体,最后侵位形成岩体。玄武岩以钠质碱性粗面玄武岩为主,少量拉斑玄武岩,具有大陆玄武岩的特征,形成于与裂谷相关的大陆板内拉张背景。火山沉积旋回研究显示,那底岗日组至少有7次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4个主要喷发峰值,划分为3个主要裂陷阶段,从三角洲相的大套砂岩过渡到那底岗日期潮坪相的砂泥和火山灰组合,再到河流相的砂砾岩充填,方湖剖面整体体现为晚三叠世羌塘前陆盆地的逐渐萎缩消亡和裂陷盆地逐渐开启的一个持续渐变的过程。羌塘盆地在经历了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初造山之后,已经与北部的欧亚大陆拼合,古特提斯洋关闭,逐渐由活动大陆边缘向被动大陆边缘转换。诺利期开始以南部班公湖—怒江洋为代表的中特提斯洋迅速扩张,羌塘盆地发生大规模裂陷,形成了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性质的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序列。

王新雨[7](2018)在《北澜沧江带二叠—三叠纪花岗岩类对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过程的约束》文中指出羌塘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北部,近年来逐渐达成一种共识:即羌塘地块不是原先认为的一个板块,而是由南北羌塘块体沿双湖-龙木错缝合带拼贴而成。然而,有关双湖-龙木错缝合带向东的延续问题以及南北羌塘地块的板块属性问题也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北澜沧江构造带西接双湖-龙木错缝合带,南邻昌宁-孟连缝合带,在区域构造对比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分布大量的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不同时期花岗岩类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因构造背景和形成时代,进而重建古特提斯洋在北澜沧江地区的构造演化。研究区主要发育晚二叠(267-261Ma)至晚三叠世(~230Ma)两个阶段的花岗岩体。早期的岩体包括263-257Ma的小昌都岩体、267-261Ma的察雅岩体,早期的岩体SiO2含量较低(58.1-63.0%),属于酸性至中性的花岗岩类,富含楔石、角闪石等准铝质矿物,具有较低的A/CNK值(0.87-0.92),同时表现出弱的至正的Eu异常,较高的LILE/HFSE比值,明显的Nb,Ta,P,Ti负异常,同位素方面,具有较低的初始87Sr/86Sr含量(0.705524-0.706052),几乎全为正的εNd(t)值(-0.26-7.71)和sNd(t)值(0.68-10.57),这些均表明了小昌都和察雅岩体具有典型的岛弧型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而晚三叠的察拉岩体,其地球化学特征完全不同于小昌都和察雅岩体,具体表现为:察拉岩体整体的SiO2含量较高(71.3-74.1%),属于高硅型花岗岩,其楔石、角闪石等准铝质矿物较少见,具有较高的A/CNK值(0.98-1.18),同时表现出较强的Eu负异常,同位素方面,察拉岩体的sNd(t)均为负值(-2.78~-2.59),较为均一,均表明察拉岩体属于典型的过铝质壳源S型花岗岩,综合其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其属于南北羌塘碰撞后造山的环境,其成因模式可能与板块断离有关。藏东北澜沧江带岛弧型花岗岩类以及后碰撞型花岗岩类,与羌中地区、南部昌宁-孟连地区的同时期的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代表了一致的意义,该延续的岛弧型、后碰撞型岩浆岩带平行于双湖-龙木错-昌宁-孟连缝合带展布,共同代表了古特提斯主洋沿双湖-龙木错-昌宁-孟连缝合带俯冲、闭合的背景。昌都地区碎屑锆石证据表明,昌都地区碎屑锆石主峰值与北羌塘、思茅、印支地块的主峰值基本一致(主峰值主要位于2.45-2.57 Ga,1.8-1.9 Ga,740-880 Ma,410-470 Ma以及215-300 Ma),反映了共同的构造演化事件,同时结合双湖-龙木错-昌宁-孟连缝合带以西的板块和北羌塘、思茅、印支地块具有截然不同的沉积建造、古生物组合(早二叠纪以前)、基底年龄,本文支持北羌塘-昌都-思茅-印支地块在古特提斯时期为同一个板块的观点。

张民[8](2014)在《西藏察雅县谢坝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藏东“澜沧江缝合带”处于“三江”地区扬子板块与印支板块结合带的中部,构造位置极为特殊,构造应力极为复杂。本文通过对谢坝锌多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系统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矿体赋存在矿区F2逆断层内,赋矿围岩为三叠系上统阿堵拉组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矿区中部断续出现的白云质灰岩较干净,与花岗岩接触带有轻微大理岩化,矽卡岩化,总体与成矿关系不大;矿区南西部出露岩浆岩燕山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和钾长石,大小为0.5-7cm不等,越靠近矿体,斑晶越大,黑云母含量也较高,越远离矿体,斑晶越小,黑云母含量越低;花岗岩发育基性椭球状暗黑色微细粒闪长质包体,该包体细粒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与花岗岩界线十分清晰,表明长英质岩浆曾经与闪长质岩浆发生过混合;斑晶有被揉碎、破裂的现象,说明岩浆侵入后有剧烈的构造运动发生。2.岩相学特征表明,成矿元素主要为锌多金属元素,其他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针铁矿、钛铁矿,原生硫化物较少,金属硫化物基本都以被氧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约60%),石英(20%-30%),黑云母(5%-15%),条纹长石(小于10%),副矿物主要为榍石、锆石、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等;岩石具有强烈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和硅化,钾、钠交代明显;砂岩主要为富硅、富铝的长英质矿物及含有少量铁质的黑云母等矿物,灰岩为白云质灰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斜长石组分主要为钠长石,碱性长石组分为钾长石,黑云母主要为富镁、富铁的再平衡黑云母。3.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元素矿区背景值远远高于区域背景值,成矿元素含量在矿化蚀变带的外侧突降,表明锌多金属矿的成矿元素并不是直接来源于围岩地层;矿区砂岩和灰岩中具有幔源特征的微量元素Co+Cr+Ni含量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6倍,成矿元素Cu+Zn的含量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5倍以上,这说明与岩浆作用相关的成矿过程中伴随深源含矿流体作用,即:岩浆作用主要为成矿提供热动力,而与岩浆相伴运移但互不混溶的深源含矿流体作用为成矿的主要物质来源。4.矿区黑云母花岗岩为具有I-A型过渡特征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或高分异钙碱性花岗岩,构造环境属于由晚造山向同碰撞环境转换的板内环境,“多期造山,构造控矿,以深源流体为主的多源流体交代成矿”是本地区成矿的重要特点;花岗岩体源于下地壳的熔融,起源深度可能达到50千米,压力要大于0.8或1.0GPa,岩浆在上升运移的过程中受到富碱闪长质岩浆混合、深源含矿流体和其他流体的改造、混染、叠加、碱交代和斜长石较强分离结晶作用,为成矿元素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王增申,屠保涌,姚鹏[9](1996)在《藏东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文中指出藏东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王增申屠保涌姚鹏(地矿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一、藏东地区主要构造单元(自东至西)1.金沙江结合带北起玉树经埃拉山、巴塘、得荣,进入云南奔子栏,与哀牢山连接。本结合带内,金沙江沿岸一带,蛇绿混杂岩极为发育,由镁...

吴彦旺[10](2013)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历史记录 ——寒武纪—二叠纪的蛇绿岩》文中提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一条重要的大地构造界限,缝合带中西段地处青藏高原羌塘腹地,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直接记录大洋演化的蛇绿混杂岩研究资料很少,因此,有关该缝合带代表洋盆的性质、演化模式、以及是否构成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界限等关键地质问题都存在很大的争论,这直接制约了对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选择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中西段作为研究区,选择研究区出露较好的桃形湖-果干加年山寒武纪-二叠纪蛇绿混杂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区蛇绿混杂岩各单元进行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SHRIMP/LA-ICP-MS/CAMECA)、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在此基础上,系统收集和分析区域上相关的研究资料,探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属性及其东南延伸,最终建立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演化历史模型。寒武纪蛇绿混杂岩单元齐全,从蛇绿岩底部的地幔岩石到上部熔岩均有出露,主要岩石类型有变质橄榄岩、到堆晶岩(堆晶辉长岩、堆晶辉石岩和堆晶斜长岩等)、斜长花岗岩、辉长岩墙和玄武岩等。2件堆晶辉长岩和2件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504.9±4Ma,517.1±3.8Ma,491.6±1.5Ma,497.2±4.8Ma。变质橄榄岩属于蛇绿岩底部的地幔橄榄岩单元,其为亏损原始地幔7%~20%部分熔融的残留,形成于MOR大地构造环境,但与俯冲带内镁铁质岩石熔体进行了熔/岩反应,受到了俯冲作用影响。堆晶岩主体为镁铁质堆晶岩,来自于亏损地幔源区。锆石Lu-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斜长花岗岩是堆晶辉长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奥陶纪-志留纪蛇绿混杂岩出露单元齐全,主要岩石类型有变质橄榄岩、到堆晶岩、斜长花岗岩、辉长岩墙、玄武岩以及硅质岩。2件堆晶辉长岩年龄为459.8±7.7Ma、453.2±6.1Ma,属于晚奥陶世,2件斜长花岗岩年龄为440.5±1.6Ma,441.6±3.4Ma,属于早志留世。奥陶纪-志留纪蛇绿岩混杂岩中堆晶岩主要具有亏损型大洋中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泥盆纪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367.2±3.3Ma,属于晚泥盆世。泥盆纪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形成于亏损性大洋中脊的大地构造环境,并在后期运移和构造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含水流体的影响。石炭纪蛇绿混杂岩在研究区广泛分布,出露单元有堆晶岩、斜长花岗岩、辉长岩墙和玄武岩。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1件斜长花岗岩和1件堆晶辉长岩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58.0±12Ma,354.8±2.4Ma,确定石炭纪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早石炭世。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石炭纪蛇绿混杂岩中玄武岩存在N-MORB、OIB和SSZ型三种类型。辉长岩形成于亏损型洋中脊和岛弧型两种大地构造环境。斜长花岗岩为洋壳运移过程中,剪切带中含水辉长质岩石剪切深熔作用的产物。二叠纪蛇绿混杂岩出露广泛,出露单元有堆晶岩、基性岩墙和玄武岩。2件辉长岩和1件玄武岩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274.7±3.9Ma,272.9±1.8Ma,279.8±3.6Ma,属于早二叠世。二叠纪蛇绿混杂岩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其来自于亏损的地幔源区,形成于亏损型大洋中脊的大地构造环境,并且在运移过程中或构造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含水流体的影响。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中西段存在从早寒武世到早二叠世连续的洋壳残片,综合对比藏东和三江地区地质资料,本文认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在双湖以东可能经过巴青县北-雀莫错-格拉丹东南侧直达昌都,在滇西三江地区应该与昌宁-孟连带相接,向南经南垒河、泰国北部芳地区、清迈、清莱至马来西亚本通-劳务一线。泥盆纪之后缝合带西段龙木错-双湖段与藏东,三江的北澜沧江-昌宁-孟连-清迈-清莱-本通-劳务一带经历了近乎相同的演化历史。本文首次提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代表的古大洋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其为冈瓦纳大陆北界,主要经历了五个演化阶段:1、至少从早寒武世开始大洋进入了威尔逊旋回中的初始演化阶段,类似于现今的红海阶段;2、志留纪-早石炭世大洋处于成熟大洋的演化阶段,属于威尔逊旋回中的大西洋型演化阶段;3、在晚石炭世-中晚二叠世大洋处于消减衰退的太平洋型演化阶段,俯冲方向由南向北,同时,在该时期冈瓦纳大陆北缘巨型地幔柱的存在,加速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俯冲;4、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大洋处于残余洋盆地中海型演化阶段;中-晚三叠世大洋处于碰撞造山消亡阶段,并且东西具有近于同时的闭合和隆升过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之后南北羌塘地块接受了统一的沉积。

二、类乌齐-左贡地区花岗岩的稀土和痕量元素特征及其构造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乌齐-左贡地区花岗岩的稀土和痕量元素特征及其构造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3)西藏东部类乌齐—左贡构造带铅锌多金属成矿规律与成矿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取得主要认识
第2章 藏东三江地区区域构造演化
    2.1 区域构造简介
    2.2 区域构造演化
第3章 类乌齐-左贡构造带成矿地质背景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2.1 印支期岩浆岩
        3.2.2 燕山期岩浆岩
        3.2.3 喜山期岩浆岩
    3.3 变质岩
    3.4 构造及演化
    3.5 地球化学特征
        3.5.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5.2 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3.5.3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3.7 地球物理特征
第4章 典型矿床
    4.1 拉若玛铅锌多金属矿床
        4.1.1 矿区地质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控矿因素及其矿床成因初探
    4.3 干中雄铅锌矿床
        4.3.1 矿区地质特征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矿床成因初探
    4.4 索打铅锌多金属矿床
        4.4.1 矿区地质特征
        4.4.2 矿床地质特征
        4.4.3 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
    4.5 因多者铅锌多金属矿床
        4.5.1 矿区地质特征
        4.5.2 矿体地质特征
        4.5.3 矿床成因初探
第5章 类乌齐-左贡构造带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
    5.1 控矿因素分析
        5.1.1 地层因素
        5.1.2 构造因素
        5.1.3 岩浆活动控制因素
    5.2 铅锌矿床类型
        5.2.1 沉积—改造型矿床
        5.2.2 热液型矿床
    5.3 铅锌矿成矿规律
        5.3.1 铅锌矿的时间演化规律
        5.3.2 铅锌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6章 找矿标志和成矿潜力分析
    6.1 找矿标志
        6.1.1 地层与岩性标志
        6.1.2 岩浆岩标志
        6.1.3 构造标志
        6.1.4 地球化学标志
        6.1.5 地球物理标志
        6.1.6 围岩蚀变标志
    6.2 成矿远景区划分
        6.2.1 桑卡铜、银、(铅、锌)矿找矿远景区(V-1)
        6.2.2 发涌—干中雄铅、锌矿找矿远景区(V-2)
        6.2.3 长毛岭—柯有弄锡铅锌多金属找矿远景区(V-3)
        6.2.4 包果卡—拉若玛铅锌多金属远景区(V-4)
        6.2.5 夏雅—错纳铅锌锡锑银多金属成矿远景区(V-5)
        6.2.6 巴雷—然渡海铅锌银成矿远景区(V-6)
        6.2.7 索打—茶米公铅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V-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保山—镇康地块及邻区早古生代地质特征及特提斯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区范围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第2章 保山-镇康地块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
    2.1 区域构造格架
    2.2 潞西—三台山结合带
    2.3 保山—镇康地块
    2.4 昌宁—孟连结合带
    2.5 临沧—勐海岩浆弧
    2.6 澜沧江结合带
    2.7 云县—景谷火山弧
    2.8 昌都—思茅地块
    2.9 深部地质特征
第3章 保山—镇康地块早古生代盆地性质
    3.1 保山—镇康地块中部早古生代充填序列及沉积环境
    3.2 保山—镇康地块西缘早古生代充填序列及沉积环境
    3.3 保山—镇康地块东缘早古生代充填序列及沉积环境
    3.4 保山—镇康地块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及盆地演化
第4章 保山—镇康地块早古生代岩浆岩性质
    4.1 保山—镇康地块中部寒武纪火山岩时代和性质
    4.2 保山—镇康地块西缘蒲满哨群火山岩时代和性质
    4.3 保山—镇康地块东缘勐统群火山岩时代和性质
    4.4 保山—镇康地块寒武纪—奥陶纪花岗岩时代和性质
第5章 昌宁-孟连早古生代蛇绿岩及岩浆弧记录
    5.1 南汀河堆晶辉长岩时代和性质
    5.2 临沧—勐海岩浆弧槽涧花岗岩时代和性质
    5.3 云县-景谷火山弧大中河火山岩时代和性质
    5.4 早古生代昌宁—孟连特提斯大洋形成演化
第6章 保山-镇康地块及邻区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
    6.1 新元古代末至中寒武世:昌宁—孟连洋扩张及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
    6.2 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昌宁—孟连洋快速扩张及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发育
    6.3 中奥陶世至志留纪:昌宁—孟连洋向东俯冲消减形成西南三江陆缘弧盆系及冈瓦纳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尚存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5)藏东类乌齐地区始新世钾玄质侵入岩特征及构造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岩石学特征
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数据分析方法
    3.2 主量元素特征
    3.3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4 岩石系列讨论
5 形成构造环境分析
6 结 论

(6)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石学特征及构造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羌塘盆地研究现状
        1.2.2 那底岗日组研究现状
        1.2.3 晚三叠世地质事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格架
        2.1.1 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
        2.1.2 羌塘盆地
        2.1.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2.2 区域地层
        2.2.1 北羌塘地层分区
        2.2.2 南羌塘地层分区
    2.3 岩相古地理
        2.3.1 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早期岩相古地理
        2.3.2 晚三叠世诺利期晚期—瑞替期岩相古地理
第3章 那底岗日组时空格架
    3.1 那底岗日组概念
    3.2 那底岗日组典型剖面介绍及锆石U-Pb年龄
        3.2.1 北羌塘坳陷西南
        3.2.2 北羌塘坳陷中部
        3.2.3 北羌塘坳陷北部
        3.2.4 中央隆起带南缘
        3.2.5 羌塘盆地东部
    3.3 甲丕拉组火山岩的重新厘定
    3.4 那底岗日组统一命名
    3.5 那底岗日组时代限定
    3.6 那底岗日组空间分布
    3.7 小结
第4章 那底岗日组岩石学特征
    4.1 岩石组合类型
    4.2 产状及岩相
        4.2.1 产状分类
        4.2.2 岩相划分及岩相组合特征
    4.3 底砾岩
    4.4 火山岩
        4.4.1 岩相学特征
        4.4.2 主微量元素
        4.4.3 锆石Lu-Hf同位素
        4.4.4 全岩Sr-Nd同位素
    4.5 沉积岩
    4.6 同期侵入岩特征
        4.6.1 岩相学特征
        4.6.2 主微量元素
        4.6.3 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
    4.7 小结
第5章 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幕事件
    5.1 那底岗日组厚度统计
    5.2 火山喷发旋回
    5.3 火山活动的沉积响应
        5.3.1 沉积序列描述
        5.3.2 沉积环境分析
        5.3.3 火山喷发阶段划分
    5.4 小结
第6章 那底岗日组构造属性探讨
    6.1 那底岗日组岩石成因
        6.1.1 源区特征
        6.1.2 构造背景
    6.2 动力学机制探讨
        6.2.1 二叠纪构造演化
        6.2.2 中三叠世造山与古特提斯洋的关闭
        6.2.3 活动大陆边缘向被动大陆边缘的转换
        6.2.4 那底岗日期裂陷与中特提斯洋的开启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锆石U-Pb部分分析数据
附录二 锆石Lu-Hf同位素数据
附录三 全岩主量元素数据(wB%)
附录四 全岩微量元素数据(ppm)
附录五 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项目

(7)北澜沧江带二叠—三叠纪花岗岩类对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过程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双湖-龙木错缝合带及花岗岩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古特提斯演化
    2.2 区域地层概况
第三章 构造单元划分
    3.1 缝合带和岛弧岩浆岩带
    3.2 板块划分
第四章 岩石学特征
    4.1 小昌都石英闪长岩体
    4.2 察雅闪长岩体
    4.3 察拉花岗岩体
第五章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实验方法分析
    5.2 主微量元素特征
    5.3 锆石U-Pb年代学
    5.4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5.5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第六章 讨论
    6.1 藏东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北澜沧江带岩浆岩的时代
    6.2 藏东北澜沧江带花岗岩类起源的温度和压力
    6.3 地壳混染/分离结晶对北澜沧江二叠-三叠纪岩体的影响
    6.4 藏东北澜沧江带花岗岩类的岩浆来源及岩浆成因
    6.5 藏东北澜沧江带地区的构造模式
    6.6 藏东地区的高压变质作用
    6.7 北羌塘-昌都-思茅-印支地块的统一性
第七章 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Ⅰ 北澜沧江地区花岗岩类LA-ICP-MS锆石U-Pb测年数据
附表Ⅱ 北澜沧江地区花岗岩类锆石微量元素
附表Ⅲ 北澜沧江地区花岗岩类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特征
附表Ⅳ 北澜沧江地区小昌都、察雅以及察拉岩体主微量元素组成
附表Ⅴ 北澜沧江地区小昌都、察雅以及察拉岩体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个人简历

(8)西藏察雅县谢坝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工作量
    1.5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区域岩浆岩概况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3.1 岩体特征
        3.3.2 包体特征
    3.4 矿石特征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矿)石岩相学特征
    4.2 常量元素特征
        4.2.1 花岗岩常量元素特征
        4.2.2 砂岩及灰岩常量元素特征
    4.3 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
        4.3.1 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
        4.3.2 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
        4.3.3 砂岩及灰岩稀土元素特征
        4.3.4 砂岩及灰岩微量元素特征
    4.4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4.5 矿物化学特征
第5章 讨论
    5.1 构造演化对成矿的影响
    5.2 岩浆演化及成矿流体来源探讨
    5.3 侵入岩碱交代与成矿的关系
    5.4 成矿机制的建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历史记录 ——寒武纪—二叠纪的蛇绿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蛇绿岩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
        1.2.3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提出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5 论文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与特色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蛇绿混杂岩带
    2.3 地层
        2.3.1 羌北地层区
        2.3.2 羌南地层区
    2.4 岩浆岩
第3章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3.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3.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及数据处理
    3.3 锆石 U-Pb 定年及其微量元素和 Lu-Hf 同位素分析
第4章 寒武纪蛇绿混杂岩
    4.1 野外地质特征
    4.2 岩石学特征
    4.3 锆石 U-Pb 同位素年代学
        4.3.1 堆晶岩锆石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4.3.2 斜长花岗岩锆石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4.4 地球化学特征
        4.4.1 变质橄榄岩地球化学
        4.4.2 堆晶岩地球化学
        4.4.3 斜长花岗岩地球化学
    4.5 小结
第5章 奥陶纪-志留纪蛇绿混杂岩
    5.1 野外地质特征
    5.2 岩石学特征
    5.3 锆石 U-Pb 同位素年代学
        5.3.1 堆晶辉长岩锆石 SHRIMP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5.3.2 堆晶辉长岩锆石 LA-ICP-MS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5.3.3 斜长花岗岩锆石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5.4 地球化学特征
        5.4.1 变质橄榄岩地球化学
        5.4.2 堆晶岩地球化学
    5.5 小结
第6章 泥盆纪蛇绿混杂岩
    6.1 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
    6.2 锆石 U-Pb 同位素年代学
    6.3 地球化学特征
        6.3.1 辉长岩墙地球化学
        6.3.2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石炭纪蛇绿混杂岩
    7.1 野外地质特征
    7.2 岩石学特征
    7.3 锆石 U-Pb 同位素年代学
        7.3.1 堆晶辉长岩锆石 LA-ICP-MS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7.3.2 斜长花岗岩锆石 LA-ICP-MS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7.4 地球化学特征
        7.4.1 玄武岩地球化学
        7.4.2 辉长岩地球化学
        7.4.3 斜长花岗岩地球化学
    7.5 小结
第8章 二叠纪蛇绿混杂岩
    8.1 野外地质特征
    8.2 岩石学特征
    8.3 锆石 U-Pb 同位素年代学
        8.3.1 测年样品基本特征
        8.3.2 辉长岩锆石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8.3.3 玄武岩锆石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8.4 地球化学特征
        8.4.1 基性岩地球化学
        8.4.2 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特提斯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
    9.1 特提斯
        9.1.1 特提斯概念
        9.1.2 特提斯演化历史
    9.2 冈瓦纳大陆北缘
        9.2.1 基底研究概况
        9.2.2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南北沉积建造、生物组合特点
    9.3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寒武纪-二叠纪蛇绿混杂岩
        9.3.1 寒武纪蛇绿混杂岩
        9.3.2 奥陶纪-志留纪蛇绿混杂岩
        9.3.3 泥盆纪蛇绿混杂岩
        9.3.4 石炭纪蛇绿混杂岩
        9.3.5 二叠纪蛇绿混杂岩
    9.4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
    9.5 小结
第10章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演化历史
    10.1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东/南延伸
    10.2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演化历史
        10.2.1 初始洋壳形成阶段(红海阶段)-早寒武世
        10.2.2 成熟洋壳形成阶段(大西洋阶段)-志留纪-早石炭世
        10.2.3 大洋消减衰退阶段(太平洋阶段)-晚石炭世-中晚二叠世
        10.2.4 残余洋盆阶段(地中海阶段)-晚二叠世-中三叠世
        10.2.5 碰撞造山消亡阶段(碰撞阶段)-中-晚三叠世
    10.3 小结
第11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四、类乌齐-左贡地区花岗岩的稀土和痕量元素特征及其构造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类乌齐-左贡地区花岗岩的稀土和痕量元素特征及其构造环境[J]. 王洁民,雍永源,李永灿.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90(00)
  • [2]类乌齐-左贡地区花岗岩的稀土和痕量元素特征及其构造环境[A]. 王洁民,雍永源,李永灿.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0)——“三江”论文专辑, 1990
  • [3]西藏东部类乌齐—左贡构造带铅锌多金属成矿规律与成矿潜力研究[D]. 李小亮.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4]保山—镇康地块及邻区早古生代地质特征及特提斯构造演化[D]. 毛晓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5]藏东类乌齐地区始新世钾玄质侵入岩特征及构造环境[J]. 邱军强,强巴扎西,丁希国,李虎,拉巴次仁.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6]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火山-沉积岩石学特征及构造属性研究[D]. 李学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7]北澜沧江带二叠—三叠纪花岗岩类对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过程的约束[D]. 王新雨.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07)
  • [8]西藏察雅县谢坝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探讨[D]. 张民.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9]藏东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J]. 王增申,屠保涌,姚鹏. 特提斯地质, 1996(20)
  • [10]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历史记录 ——寒武纪—二叠纪的蛇绿岩[D]. 吴彦旺. 吉林大学, 2013(08)

标签:;  ;  

雷乌旗-左贡地区花岗岩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背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